历代人物传的编纂,根据详今略古的原则,无论正反面人物,均以贯彻"存史、育人、资政"为修志的目的。
第一章历代人物传(本籍)
辛武贤
辛武贤,陇西郡狄道人,汉宣帝(公元前73至前49年)时,任酒泉太守。宣帝元康(公元前65至62年)年间,先零羌与其他羌人部族长二百余人结盟,由湟南北渡湟水放牧,逐步进入汉郡,有东与匈奴贵族联合横断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局势。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均背离汉朝。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去处理,因措施不当。杨玉举兵反抗,大败安国,率兵东攻金城郡。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营平侯赵充国奉帝命由金城渡黄河至西部都尉府治所,将以威信招降先零诸羌,破诸羌"结盟略汉"计谋,向宣帝献屯田十二便的对策,将待其衰弱,自行瓦解。武贤认为不可,向宣帝上书。宣帝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武贤为破羌将军,令充国,延寿、武贤与充国子中郎将邛出兵,合击先零诸羌于鲜水(今涅水)地区。神爵二年,羌乱平定。武贤仍回任酒泉太守。置金城属国,任武贤子辛临众为护羌校尉。
武贤自鲜水还后七年,复任破羌将军,征乌孙,行至敦煌发病。朝廷召回,未到长安,卒于道中,子庆忌,西汉名臣。
辛庆忌
辛庆忌(公元前?一前12年),字子真,少时因父武贤的功勋任右校丞,跟随长罗候常惠在西域都护府的乌孙地区驻兵屯田,由战功任侍郎官,升校尉,率领将士到焉耆国屯田,回到朝廷后为"谒者",掌兵赞职务。汉元帝(公元前48年至前33年)初,授予候补金城长史(相当于秘书长),荐为"茂才",历任郎中,车骑将军,校尉官,张掖、酒泉太守,政绩显著。
汉成帝(公元前32年至前7年)初,由光禄大夫迁至执金吾。当时槐果令朱云上书,愿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成帝怒,欲床云,云攀折殿榄呼喊! "臣得从龙逢、比干于地下足矣"。庆忌叩头力救,后成帝省悟,将云改为狱禁。
不久,庆忌因子杀人,被罪贬官,外调酒泉太守。一年余,大将军王凤在成帝前竭力保荐庆忌忠贞正直,仁爱宽厚,有勇有谋,精通军事,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材,朝廷复任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后,因犯小罪,又被贬到云中郡任太守。不久,还朝为光禄大夫,右将军,徙左将军。
庆忌一生居处恭俭,忠于职守,匈奴及西域诸国,敬其威信勇略,边境和睦无事,年老卒于任职所在地。长子辛通,任护羌校尉,次子辛遵,任函谷关都尉,三子辛茂,任水衡都尉,他们出为郡守,都有政绩。
李暠
李暠(351-417年),字玄盛,陇西狄道人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世为西州大族,少年好学,性沉敏宽和,通涉经史,娴习孙吴兵法。后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县西)令,政绩显著。适值沙州(今敦煌)刺史孟敏死,州人推他为敦煌太守,宁朔将军。北凉段业时,仍任敦煌太守。镇西将军。东晋安帝隆安四年即段业天玺二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传檄六郡,推嵩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建立西凉政权。
李暠建立的西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政权,对偏安江南的东晋仍奉表称臣。
一时,中原逃避战乱的士民大批移居西凉。他由敦煌迁都酒泉后,即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众一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亲率将士出征,一渡打败北凉的沮渠蒙逊,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为了向东统一中原,他屯田于玉门关、阳关,广积粮谷,国势日盛,百姓乐业,民富国强。他不仅重视武功,还大力提倡文学,本人就是五凉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家。著有《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器赋》等。晏群臣于曲水时,命宠佐赋诗,亲为之序。他对子女教育很严,告诫诸子要"远佞谀、近忠臣","存高年、恤丧病","从善如流,去恶如探汤"、"罚勿容亲"。手书了《诸葛亮诫子书》。勉励诸子,在位十七年而殁。
马扩
马扩(?-1151年),南宋抗金义军首领,狄道人。北宋末年,曾随父马政出使金国。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真定(今正定),马扩入西山和尚洞结寨自保,次年被俘。金帅宗望欲诱降,准其开酒店过活,扩即借此机会与义军暗通消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寒食节,扩借送丧为名,入五马山寨,被赵邦杰等推为首领,并请信王赵榛(,说是燕人赵恭冒充)入山,拥为首领,以加强号召力,义军闻风响应,聚众号称数十万。扩到扬州向高宗赵构请援,不得要领,北还屯兵河北大名,无法前进, 五马山寨终被金兵攻陷,扩回扬州,即被解除兵权。赵阿哥潘
赵阿哥潘,元代人,土波思(吐蕃)。乌思藏啜族人,世居狄道,宋时赐姓赵,祖巴命富甲诸羌。父阿哥昌,公元1213至1217年任金国熙州节度使。1234年金国为蒙古军所灭,阿哥昌退保莲花山。不久蒙古太宗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领军南下,阿哥昌率众归附。任叠州安抚使,招集流亡,资助农桑生产,境内逐渐安定,后殁于任。
阿哥潘随元军攻蜀。因破大安(陕西勉县西南)战役中立功,授临洮府同知。继乘胜下嘉陵江,抵阆州、克利州、迸逼成都。占领嘉定,陷峨眉,俘获宋将陈侍郎、田大尉等。经大小五十余战,冲锋陷阵,身先士卒。
蒙古宪宗蒙哥派遣其弟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临洮府,见潘才能出众,命代行元帅,驻益昌城。
宪宗住钓鱼山时,宋合州守将王坚,袭宪宗营帐,潘亲率壮士,浴血战斗,冲杀拼搏,王坚败去。出蜀时,宪宗阿哥潘任主攻先锋,下西安,授临洮府元帅。
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3年),潘还镇临洮,值灾荒,遂解私囊救济贫困。为农民供给籽种,使春播按时下种,帮助灾民,度过困难。
潘任职临洮府期间,感于驿道传递缓慢,遂以私马百匹充驿骑,又以山羊千只代百姓供输纳,世祖忽必烈闻知,即命地方偿还其值,潘坚辞不受,世祖益加器重,后因军事赴川北之青居山,为宋军拦击阵亡,谥号"桓勇"。
赵重喜
赵重喜,阿哥潘之子,元临洮府狄道县人,少年英武有勇力,曾任皇子阔端的侍卫官。1253年,随忽必烈征讨哈喇章,多次立功,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从总帅汪良臣讨伐浑都海叛乱,进军拔沙河纳火石地区,战功显著,授征行元帅。中统四年(1263年),任帖木儿的承制使,继父职为元帅,赐金虎符,为临洮府达鲁花赤,初到府,原达鲁花赤具印绶,请重喜受印理事,重喜推辞不受,愿只挂衔,朝廷令下,同意重喜意见,并命兼巩昌等二十四处宣慰大使。按惯例,武官解除军职改任地方官必须缴还所佩印符,赵氏历世勋劳,特命不拘常例,永佩金符。重喜为政勤俭,关心群众疾苦,提倡农业,兴办学校,刑罚简约,重视教化,以善治闻名。卒于任,谥"桓襄"。后裔居临洮会川镇为世袭土司。至民国,改土归流,为一般民众。
赵安
赵安,字仲磐,明临洮府狄道县人,赵阿哥潘后裔,从兄赵琦士,以指挥同知,被罪处死,安被谪戍甘州。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年),以临洮百户职出使西域,征战有功,升都指挥。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四川松潘地区番民动乱,安以左参将随总兵陈怀平定。升为都督佥事。出使乌思藏返国后,以参将随史昭平定曲先。宣德九年(1434年),中官宋成等出使乌思藏,安奉命统兵一千五百名护送至毕力木江,又与侍郎徐晞出塞,平定阿台朵儿只伯。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任都督兼左副总兵官,协助任礼镇守甘肃。正统三年(1438年),与王骥、蒋礼、蒋贵等出塞征讨,分兵合击,在刁力沟,俘获右丞以下达鲁花赤等三十余人,以功封会川伯,俸禄千石。次年,改镇凉州。安勇力过人,且有将略才识,与任礼等并称西边良将,保境安民,功绩显著。正统九年(1444年)十二月病卒。
雍焯
雍焯,字〓中,临洮府狄道县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陕西乡试考中举人(西安大雁塔壁刻题名中有雍焯姓名),幼年聪明好学,初任武乡县教谕,勤考核,重品德,扶持贫困学子,后辈奋然兴起。督学胡公赞赏他的诗才,聘为河南考试官,擢任交城县令,又调河津令。任职期间,为民兴利除弊,放宽税赋,捐款兴学,给历代有大功绩于地方者,修建祠庙,纪念功勋,并革除买卖婚姻等陋习。人们歌颂他:"高如山、明如镜、清如水、平如秤"。
焯调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后,条陈马政,被朝廷采纳,公布施行。他奉命到河南整饬军纪时,纠正互相影射攻讦的案件多起。祥符的地方官被藩王诬陷系狱,他尽力伸冤平反,使重新复官,还弹劾了严嵩的同党权贵。后巡按山东,因提倡尊崇廉能循吏段知府的祀享,论究梅提学之奸伪,书奏衍圣公之恶迹,忤触权贵,便称疾告归故里。
在家二十余年,从事地方公益事业,捐款修缮城垣,设立义塚,增置学田,整修祠宇。家中修建小楼,收藏古今书画,致力学术研究。著有《中州使余集》、《麓原文集》、《内台奏稿》、《孝子传》、《雍氏世谱》、《洮阳八景诗》等,刊行《周礼注》、《尔雅注》、《孝经注》诸书,有名御史之称。
张万纪
张万纪、字舜卿,号兑溪,临洮府狄道县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以掌传旨、册封升迁户科给事中。
当时严嵩集团的尹耕在河间知府任中恶迹多端,因嵩包庇,由河间知府升为佥事。河间地区的群众,怨声载道,万纪给世宗上书,揭发尹耕的罪恶,世宗立即罢免尹耕,发配边关充军。
不久万纪转任礼科右给事中。世宗崇尚迷信,亲迎陶真人入朝,朝廷官员均列班焚香膜拜,惟万纪独不参与。世宗大怒,重责四十大板。养伤期间,万纪又给世宗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大搞迷信活动的意见! "大明御极,正元恺得志之时,神圣中天,非异端扰乱之世。何期妖风大起,元臣逢迎,蛊惑圣心,引致妖道陶真人入京。锦衣卫陆柄,先为之结识,而元臣夏言、严嵩交相迎援,擅藏密宅,每探讨异术,以图讽媚致。妖人得以入禁,复有建醮之举,糜费内帑,五月朝事不设,论者寒心,臣不忍观,故未敢随班上香,缘获抗违之罪,蒙廷杖,既绝复苏。……二臣引援,罪恶非细,此陛下所宜加禁治,挽人心而肃治道者也"。奏章上后,世宗不理。
后来万纪听到权奸严嵩要谋杀杨继盛,又将急速上书营救,严嵩闻知,即将他远调庐州任知府,继盛听到他被调离京师,在狱中顿足叹息道:"唉!豪杰去了"并赋词告别。"儿度为亲焚谏草,百寮忌尔著时名",以表对万纪的敬仰之意。
万纪到庐州后,深入民间,访疾问苦,考查风俗人情,停止或缓办各项不急需的事务,捐助俸金倡导并组织群众凿山开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达数千顷,群众受到实惠,境内安定,庐州人民尊敬他,爱戴他,立生祠纪念。而严党…伙以星变为借口,诬他不利朝廷,被免官归里。
万纪回到家乡,躬耕事亲。四十年不登仕途,明思宗崇祯初年,地方抚、按、科、道官员先后九次推荐。他始终不出。逝世后,狄道尊为乡贤,与邹应龙并称双忠,在岳麓山杨椒山祠堂同享祭祀。著有《讲学语录》、《超然山人集》等。
万纪刚正不阿,廉明公正,离开庐州时,两袖清风。州署门口有上马的踏脚石,意颇喜爱,庐州群众在他起行后,竟将此石远涉数千里送到家后,上刻"庐州石"三字。现在临洮北街万纪后矞庭院中,为临洮文物。《洮阳诗集》(卷八)张协会观墓赋诗:
"兑溪坟占麓山巅,桑梓关情感后贤,石兽春深依蔓草,香猊夜静吐寒烟,蜚声北阙光青琐,谪宦南州灌碧田,为救杨公焚谏草,凄凉此意到今传"。
潘光祖
潘光祖,字义绳,号海虞,明末狄道县人,少年家贫,勤学苦读,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考取乡试第一名,连捷进士。任户、吏二部分掌事务的重要官员,转任山西参议道。光祖洁身自好,执法严明,巡按某,托他庇护所知,他阐述理由,婉言谢绝,巡按怀恨在心,欲伺机构陷。适逢附近诸州大饥,他多方抚恤赈济。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二次入境,他督军理,地方赖以安宁。上官嫉他刚直,以"招降""纵贼"罪论处。光祖叹息说:"我对国家心力尽矣!其能复对刀笔吏乎?"服药而卒。殁后,晋民立祠纪念。著有《介园集》、《易钥》、《四书密》等。
张晋
张晋(1629-1660年),字康侯,号戒庵,明末清初狄道南郊人。原山东观城令张行敏之子。幼聪慧过人,二十三岁举乡试,二十四岁中进士。博学多才,长诗文;二十六岁任刑部观政。次年任江苏丹徒令,晋在丹徒,亲访民间的疾苦,振兴农桑,兴办学校,裁除地方陋习,罢一切不急之务,三年,政绩大著,人民称颂。顺治十四年(1657年),兼乡试同考官,因主考官以贪贿受处分,晋也受牵连。顺治十七年(1660年)抑郁而殁,时年三十一岁。死后,亏公款一下三百两,丹徒士民悲悼哀惋,在城内设义捐匦,前往输捐投施者甚多,连妇女也多脱簪珥相助,不数日木匦俱满。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著录《张康侯诗草》十一卷《提要》云:"晋诗颇学李白,兼及李贺之体"。其《诗草》第一卷为《黍谷吟》,第二卷为《秋舫一啸》,第三卷为《稷门篇》,第四卷为《旁劳篇》,第五卷为七律,第六卷、第七卷为《雍草》,第八卷为《税云草》,而以诗余附焉,第九卷为《律陶》,集唐诗为五言律也,第十卷为《集杜》,第十一卷为《集唐》。据后跋云:"尚有七律集句,未经编入"。
张晋诗,如云蒸泉涌,蔚成壮观,洎成进士后,即以诗负盛名于京师。时人称狄道康侯、泾阳稚恭为二张。河滨李楷称"余谓狄道有康侯,即庆阳之献吉"。吴松崖对张晋兄弟推崇备至,有诗云:"二张珠玉在,后起更嶙峋"其自识云:"十四岁知声律,今一纪矣,笔墨率然佚于乱,佚于醉,箧存古今诗千七百余首,壬辰客燕忆所忆而示人,志不忘父师之训,总未有心也”。外有律陶二十四首、集杜二十二首、集杜《琵琶十七变》十七首。梁溪杨芳灿跋云:"康候先生诗,天才横溢,不可一世,寄思无端,忽仙忽鬼,殆古所云诗豪者也?使天假以年,则未见其止也,乃遭连蹇,中道夭阏,悲夫!"松崖吴公特意表彰之,谓"当去其取快一时而不甚经意者,康侯之真面目出矣"。落笔朴茂奇崛,其诗情意境极为深远,哲理史识,均出以精炼的文学语言,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诗中的纪灾、纪震、纪霜东及表现贫富差别的若干篇什,又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如:"疮痍非一处,破屋雨凄凄;可怜司牧者,新酒泛玻璃","神皋数千里,极目尽蒿莱,我行历燕赵,饥民如蚁来。……吁嗟此苍生,流离实可哀","将军猎秋山,不问黍与谷,帐下美人歌,田中野老哭"。"一声水调歌,吴绫儿千束,吁嗟老农苦,终日无饱腹!安能如此辈,下箸厌粱肉"?晋生逢明末清初,兵马倥偬,民生涂炭,诗意真挚哀痛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离乱逃亡的悲惨情景。诗余仅存十六阕多系在丹徒作品,江南旖旎风光,尽入笔底,格调颇似柳耆卿,语皆"妍精弹妙",声情俱茂。
吴镇
吴镇(1721-1797年)字信辰,号松崖,又称松花道人,祖籍会宁。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生于狄道城内菊巷。12岁能诗,17岁中秀才,20岁受业于名师兰山书院山左牛运震。牛赠诗勖勉云:"旷代才人三数公,努力当为第一流"。29岁中举人,42岁应狄道知州呼延华国聘修《狄道州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陕西耀州学正,调韩城教谕,得当时学者毕秋帆的赏识,荐为山东陵县知县。时值寿张县农民聚众起义,山东一带地方官吏进行镇压,对捕获义军战士严酷迫害,他敢于从宽议处,释放无辜三百余人。毕任湖广总督时,调松崖任湖北兴国州知州,剖析判案,公允准确。邻县行人被勒杀致死者,地方官以自缢结案,其子不服,多次申诉,上级责成他处理,经他反复查明,缉拿凶犯归案,依法制裁。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调湖南沅州知府,一年中兴办地方公益事业甚多,终因强调群众疾苦,耿直敢言,违忤湖南某中丞,借口隐蔽属县乱事,责其失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劾罢职。离沅州时,行装只有书画数卷,沅州石数块而已。抵兰州后,主讲兰山书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病回狄道原籍。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终年77岁。
松崖平生博学,长于文章,尤精于诗词、古诗,近体律、绝、诗余,均功力深厚,达于妙境。他生长在山水秀丽的洮河岸边,有些诗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如脍炙人口的《我忆临洮好》十首,从地方四季风物,到山川历史人物胜迹,刻画逼真臻于极乘。
他生于清朝乾隆盛世,当时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因之反映现实的诗词中,多歌颂祖国壮丽山川的作品。如"诗草"多写西北风物,三原刘绍攽
评其诗以"隽雅胜",“宦游不出关外,河山籍以壮色”。其“游草”篇多山东、两湖宦游作品。“不睹沦溟阔,焉知岱岳尊”,抒发登临高山大海的豪放心情;“十州花谢云空返,三户烟消水不知”写凭栏纵目黄鹤楼的怀古情思;〃十二遥峰耸碧空,朝云暮雨自蒙蒙”,描述畅游巫峡的扑朔迷离;“芦花湘浦雪,枫叶涧庭秋”,刻绘长沙舟中的浩渺烟波,均笔随意转,境界超脱。其“兰山诗草”系晚年主讲兰山书院作品。袁枚弟子杨芳灿评为“富艳绝伦,造诣之深没可及”,其它“律古”、"古诗”、"集唐"等篇,系集名家成句,虽非创新,但足能窥其博学强记,对汉、魏、隋、唐以来名家警句钻研的深厚功底。其《诗余》仅录词四十阕,楚人崔泉张世法评其"登临感遇,性情气骨,盎然流露于数千余字间,而珠联锦簇,色色鲜新”,况周颐编“蕙风词话”,谓甘肃少词人,松崖实系凤毛麟角,特选其“点绛唇天台"、“玉蝴蝶赤壁怀古"、"意难忘一别人"诸阕评价甚高。
诗人袁枚经其弟子杨芳灿介绍,得阅"松崖全集”,深赞其诗,"新妙奇警,夺人目光”。说:"因忆生平编纂诗话,十五省中独甘肃无诗,如国风之遗吴越,心常缺然!得先生以补之,非周亚夫之兵从天而下哉"。
他一生所"诗篇,至今保存的有一千多首,著作有《松花庵诗草》、《松花庵逸草》、《兰山诗草》、《四书诗》、《松花庵律古》、《沅州杂咏集句》、《潇湘八景集句》、《松崖文稿》、《松崖稗珠》、《松崖诗话》等,均有木版本传世。另有诗话残存抄本,《声调谱》与《八病说》是他研究古诗的理论著作。
马云
马云(1807-1876年),字福堂,回族,是穆扶提门宦第九辈在狄道的教主。经名豪祖勒提·色尔东拉赫。其第一辈来狄道的门宦创始人马守贞,生于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殁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马云主持教务时,正值清咸丰同治时,政治腐败: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回、汉民族已不堪压迫与繁重的敲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赖文光领军远征西北,到达陕西南部的汉中,陕西回民在任武等领导下举行起义,人数迅速发展到三十万人,甘肃河陇回民响应起义。世居狄道城城北北庄(今王家大庄)的马云,因长期和汉民和睦友好相处,遂出面和当时的狄道州官议定"回保汉、汉保回",并互送人质担保。同治二年(1863年),州官屠旭初,狄道营兵都司陆升与乡绅张葆龄等共谋策划背弃前议,以清内为由,于农历六月甲午夜,放火烧毁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卷回民五百余户的房屋,四千余人受害。回、汉人民关系破裂。马云率众数千举旗起义,联合东乡回族义军马悟真部,于同年八月二十七日攻占狄道城,杀官绅,城内居民原住及逃入的汉民大部分受害。回民义军与清军的争城之战,使回、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甘肃总督穆图善,令使先宗、梅开泰、范铭等分数路进军,清军傅先宗等由陇西、渭源分三路进攻狄道。马云率义军拒守城郊,在拱北、北庄筑高寨、挖深壕,准备决战,终因众寡不敌,为清军所败。马云恐久战累及妇孺,遂尽缴马匹军械,率男妇老幼三千余人投诚。傅部放火烧毁清真寺及拱北道堂,回民大部逃往河州、洮州、西宁、新疆,余众被左宗棠迁移到洮西,原穆扶提在洮东的道堂、拱北,亦迁于康乐的封台堡,马云从此长期隐姓埋名民间。
李景豫
李景豫,字榕石,狄道人,父李玉台为四川候补知府,同治乱时,随父移居西宁,勤奋苦学,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拔贡,朝考二等,以直隶州判分发陕西试用。以能诗、擅长书法、绘画闻名于时,与皋兰张国常等人齐名。著有《榕石诗荐》一卷。
景豫的诗谭嗣同评价很高,称赞说:"国朝以来,北人南诗者,渔洋而后,惟有此君"。嗣同文集中,曾选录景豫诗十余首。他的书法俊逸、苍劲,为明、清两代西北书法家中少有的杰出人才。绘画亦别具风格,可称名家。
李道真
李道真,清光绪狄道州城内人,生平爱好戏曲,创作秦腔戏曲十多种,经收入张鸿汀编《甘肃通志稿》中,至今流传于民间者有":《断桥》、《岳爷(飞)拜门》、《韩有奇哭土牢》、《五丈原》、《六出祁山》、《诸葛归天》、《豫让剁袍》、《周遇吉上关拜寿》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雅俗共贫。
何建威
何建威(?一1897年),狄道西坪乡人。青年时期,投效军营。同治二年(1863年),马云在东乡马悟真的配合下,率众攻陷狄道城。同治七年(1868年)建威奉总督穆图善命配合傅先宗部克复狄道。同治九年(1870年)改所部精锐亲兵为建宇五营,收复宁远(今甘谷)新寺镇及渭源。次年秋黑山头战役获胜,改建字军为定西军。光绪三年(1877年),新疆噶尔丹,勾结沙俄,分裂国土,建威随左宗棠部克复吐鲁番,升加总兵衔。光绪六年(1880年)建威招募左军,赴直隶、京师修治河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任西安城守副籽,奉命处理海城事件。行至平凉界,因河湟回民二次反清,狄道城被围吃紧,遂改援狄河,建威声威素著,围城军乘夜撤退。不久,以河州镇总兵职,随董福祥办理河州善后事宜。后调肃州镇总兵,卒于任所。
张三观
张三观(1860—1921年),字葆吾,临洮县城内南槐巷人,清末附生,潜心研究书法,用笔园润洒脱,遒劲挺健。习赵书颇神似。在临洮与张映川(字月秋),同有盛名。宣统初年曾参与编《狄道州续志》。辛亥后,息隐家园,殚力书法,一时联、匾、条幅,多出其手。子张铭(字崇昭),亦习其笔法,能传家学。
苟兰亭
苟兰亭(1886-1926年),临洮城内人,民国14年(1925年),任狄道县商会会长,主持全部收兑了前任商会负责人所发行的临时钱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民国15年(1926年),甘肃省督军刘郁芬委派澹台俊任狄道县长,向商会派征银币十万元,兰亭以征派过重,据理力争,耍求减为三万元,澹声色俱历,严行追促,坚持不少分文,限期交清,否则即以"军法从事"。兰亭意志坚定,准备与军阀斗争到底,终以力微不敌暴政,投河自尽,为维护全县商民利益英勇献身,澹台俊只得减收三万元结案。
王大化
王大化(1843—1928年),临洗北乡王家磨人。自幼喜拳术,拜请良师习拳法,坚持不懈,大有进步。后遇甘谷少林派麻姓拳师指点,深得奥秘,击技出众,以"齐眉棍”最擅长。岷县拳师摆擂台,大化率弟子前往观摩。其徒"王慢人"(王效义)以"搅裆棍"取胜,声名大起,誉驰洗岷,为各县拳术界所推崇。受业高徒有边占彪、吉卯、王廷荣等,对临洮武术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魏联鉴
魏联鉴(1857—1911年),临洮城内乜家巷人。从小喜爱国术,功力甚好,擅长"六合枪"、"五虎锤"、"梅花拳"等,与同时国术爱好者往来甚密,互相琢磨,取长补短,技艺猛进,同行称为国术界之杰秀。其中"梅花拳",梅开五瓣,象征五种禽兽,即以龙、虎、蛇、鹤、猿五种神态,揉合于武术之中。龙炼精,虎炼力,蛇炼气,鹤炼神,猿炼敏,把精神气力贯穿于整个武术之中。锻炼结合保养,以达健身延年的目的,在临洮颇著声誉。在他的影响下,家族中崇尚武功.其子魏伯庸,在老年时,还为后起爱好武术者传艺。边占彪
边占彪(1884—1974年),临洮卧龙乡雁门村人,自幼好武术,刻苦锻炼,颇有造诣。其"八步传"、"呼吸锤"、"争锤"、"劈柴”等,均深得奥妙,独创一格。他崇尚武德,正派,大方,能济人之急,为乡里称颂。
民国17年(1928年),发生河湟事变,洮西难民避乱入城,他参与城防委员会的防守事宜。后任国民党驻临洮陆军步兵学校西北分校的国术教官,人称"边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应邀参加县文化馆,定西地区召开的国术表演。一生传艺中,受益门生不少,是临洮有影响的武术家。1974年病逝。
秦锺岳
秦锺岳(1886-1932),字峻峰。临洮县北乡秦家河湾人。兰州优级师范毕业。1911年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1916年任狄道县劝学所所长,整顿学田,兴办教育。与杨明堂等创办狄道县立初级师范。并筹办新添铺教育乐输会。
1917年与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及赵学普、边永福、师世昌、焦桐琴、胡登云、杨灿、边镇清等为驱逐北洋军阀在甘肃的代理人张广建,参加护法革命运动。决定以狄道为据点,于农历十一月初九日(冬至节夜)首先起义,锺岳与边永福、杨灿、边镇清等负责,维护城内秩序。起义失败,秦与杨灿1、边镇清、胡登云拟投陕西靖国军郭坚部,徐图再举。行至两当县双龙铺,被驻军所捕,胡登云解天水,英勇就义。镣岳、杨灿、边镇清等人押解兰州入狱。1921年张广建离甘,陆洪涛(原陇东镇守使)接替甘肃督军,经各方营救,于1922年获释后,任甘肃省参事,1924年去南京、上海等地与国民党要员廖仲恺等联系。回甘后,省府委任特派专员,在河西武威马少翰处清理积欠税务事宜。
锺岳在振兴甘肃工业、整顿织呢局、煤炭公司,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及接办正本书社等方面,多所效力。1925年选为京议员,参加国民议会。
陈珪璋任新编十三师师长后,驻军平凉,延揽秦锺岳、牟月秋、柯与参、孙远志等人。1930年5月省政府八大委员杨思等,派秦与任丹山为代表,赴陇西、陇南、陇东,联络鲁大昌、马廷贤、陈珪璋成立地方联军。1931年陈珪璋派秦等数次去西安联系西安绥靖主任杨虎臣。冬十一月西北军杨虎臣部孙蔚如率十七师入甘,陈、孙分两路进军兰州。孙蔚如以宣慰使名义兼甘肃省主席。锺岳任甘肃省印花处处长。陈、孙进入省城后,互相猜忌。陈与杨思、张维等密计,筹划"甘人治甘,陕军回陕"活动。1932年,孙先发制人,令其旅长杨子悔于正月十五元宵夜,派特务营长杜耀宗率士兵捕秦锺岳, 于十六日夜惨遭杀害。牛载坤
牛载坤(1886—1934年)宇厚泽,狄道县西乡八松庄人(今康乐县),19岁考取狄道县秀才,翌年赴新疆辿化(今乌鲁木齐),任小学教师职,后被巡抚保送入京师军咨测绘学堂,毕业后赴东南考察教育,在上海与商务印书饰签订合同,筹设兰州正本书社,并任经理。1913年返里,兴办地方教育,筹募基金,与胥灵峰等人,创办"树风学校"。
1916年任甘肃省教育会会长,与水梓、张维等,建议省府核准全省分设师范学校九所,对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17年,筹办手工业传习所,亲赴日本考察实业教育,又在上海学习毛编技术,与高抱诚草拟《发展甘肃实业教育之规划》,并结识国内教育界名流蒋梦麟、陶行知,张季直、黄炎培等。回省后,提倡发展毛编物,蓄水造林及改良羊种等事业。任甘肃省工业学校校长,甘肃织呢公司副经理等。1920年去山西大同采购瑞典式人力编织机,携甘仿造,再赴日本考察"改良羊种及羊毛改良问题"并为织呢公司采办器材,回省后,与水梓、杨思、张维等人创办陇右公学,任董事,兼任甘肃省银行协理。
1933年,任民勤县长。当时马步育驻凉州,其驻民勤之部属任意拉差拉夫,逼索大车200辆,他据理力争,严辞拒绝。5月,牛晋省述职,道经武威,将民勤驻军军纪情状,实告马步青,马碍于情面,将驻民勤营长调至武威杖责四十,遂致怀恨在心,他于6月5日晨四时乘车行至皋兰县境的哈家咀,为跟踪的暴徒所狙击,身受四弹,立即殒命,遗体葬于临洮王家大庄,民勤人民集资修建牌坊,额题"甘棠遗爱",以资纪念。
高文炳
高文炳(1882-1937年),字虎臣,临洮西乡高家窝铺人,1928年春,河湟事交爆发,文炳奉县府命,组织民团自卫,送难民渡河,冬,战事渐息,民团解散。次年3月,战火复起,文炳又组织民团驻守苏集自卫5-6月间因孤立无援,退守临洮西坪,掩护洗西难民抢收庄稼。秋8月,马集张彦明部三路侵犯西坪,民团奋力应成,自晨至午,击退张部,保卫了临洮县城的安全。后移驻洮河东岸河工局,坚守浮桥,维护交通,北战大营坪、吴富家坪,南击流窜之敌,保护了新添铺至官堡一带居民的安全。1929年冬,临洮县长王敏悟阴谋为自己扩张势力,改编民团为第一营,高文炳任营长,驻南街。1930年秋,王敏悟命张彦明率骑兵追击由会川来临洮的鲁大昌部,至唐泉,不见踪影,割南乡老百姓的耳朵回城邀赏。是年秋,鲁大昌军欲攻临洮城,张彦明与高等猜忌日深,张部暗积引火物资,阴谋焚城,城内群情惶惶,农历腊月初,鲁部进抵城郊,高营副队长高存德,与鲁部营长吴福全秘密联系,尸腊月初九夜,存德大开南门,迎接鲁部入城,王敏悟与张彦明的屠城阴谋破灭,率残部渡河西逃,鲁部入城安民,委高文炳为城防司令。1932年6月10日,洮西设治局成立,任为文炳为廿肃省直属第二保安大队大队长,1937年9月病逝。
司湫沄
司湫法(1892—1937年),原名呈祥,字瑞如,号庸帆,临洮县城内人。辛亥革命后,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八松树风学校任教,曾与著名国学家王国维有书信来往。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人,毕业论文《伊凉诸曲考》深受诸师赞许,誉为"西北后起之秀"。毕业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书赠诗联,勉励学行。漱溟联云:"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1928年湫法归兰州,任兰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附中主任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爱国救亡宣传工作,抨击国民党政府之不抵抗主义,为当政所忌,身心俱瘁,精神失常。1937年腊月27日大雪之夜,投黄河殉身,兰州教育界举行追悼会,以示怀念。
师世昌
师世昌(1881—1942年)字仲五,临洮新添乡人,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受蔡大愚、赵学普等人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1917年,甘肃护法运动以狄道为据点,6月,世昌代表甘肃革命人士两次赴广州晋谒孙中山大元帅,得面受机略勖勉,发给密电本及费用。甘肃护法革命失败。当时世昌留居广州,闻讯后,呈报孙中山,并秘密联络留日甘肃学生,发行宣传小册,揭露张广建及叛徒的丑恶罪行。
师世昌后去新疆,任金树仁幕僚,并结识盛世才。1933年4月12日,新疆发生政变,盛世才执政,任世昌为边防督办公署中将秘书长。盛主新初期的进步措施及六大政策(反帝、亲苏、民主、清廉、和平、建设)的制订,他擘划较多。调任建设厅长后,与苏联专家草拟新疆第一个"三年建设计划"。其后,盛世才转向法西斯独裁,实行白色恐怖,对师貌合神离,开始猜疑。1937年,教育厅长张馨被盛捕押,师兼教育厅长。不久师亦被投入秘密监狱,1942年3、4月间被害。
赵菊英
赵菊英(1906-1938年),字月霞,女,临洮城内东街人,1925年考入兰州中山大学国文专修科。求学时期写作诗词,多刊登于当时《民国日报》副刊《自由之花》。1928-1938年历任兰州市妇女文化促进会常务干事。甘肃省妇女会常务理事。在《微风》、《妇女》等刊物,发表新、旧体诗词。遗著有《梦轩词稿》、《月霞诗集》。
王德一
王德一(1897—1943年)临洮西乡鹑鸽崖村人。1929年曾带领当地一、二百农民造反,被地方军阀鲁大昌收编。初任司令部副官,继任新编第十四师(后改编为一六五师)连长。1936年驻防宕昌时,师参谋长史鼎新及团长任谦让他联络地方武装力量,准备起义响应红军。1938年,十四师移防西峰镇,开拔前任谦与他和团部书记官唐铁僧商定,留他在武都一带,唐铁僧在洗(临潭)、岷(岷县)一带,进行抗日反蒋活动。此后,他以做小商为掩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组织积蓄力量,以待时机。1941年秋,史鼎新,任谦去西安与共产党人许权中晤面,并得到原陕西军参谋长杜斌丞(革命进步人士,后为民盟中央常委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7年被国民党杀害)的指导:"走共产党的道路"。随后任谦派人去武都向王德一转告西安政治消息,并要他争取驻防武都的骑兵营长张英杰起义,经多次密谈,张表示愿共举大事。同时,他又与岷县专署秘书程海寰(文县人,民盟盟员,解放前被特务杀害于西安)取得密切联系。同年冬,他将妻弟张有德和长子王效贤招去武都,与程海襄、张英杰共商起义,随即迅速返临洮,与王仲甲、刘鸣取得联系。1942年他与陈海寰、张英杰商定,如潼关失守,便举起"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旗帜,进行抗日反蒋斗争。1943年甘南地区20多个县爆发了汉、回、臧、东乡等族10万余众参加的农民武装起义,他率所部与南下义军张英杰部在草川崖会师,被选为总指挥兼第五路司令,起义失败,继续坚持斗争,后在临洗被捕入狱,坚贞不屈,1943年11月3日,就义于县城东门外。
张维
张维(1889-1950年)字维之,号鸿汀,临洮城关镇人。13岁应州试为诸生,毕业甘肃优级师范学堂,考取宣统已酉科拔贡第三名,复试列二等五名,授学部书记官。辛亥武昌起义。回原籍联合地方同盟会会员及开明人士,成立狄道州议会。在省垣先后倡办《甘肃民报》、《大河报》、《政闻报》宣传改革。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甘肃督署省署秘书长,政务、财政、建设厅长,省府委员、国史馆顾问、甘肃大学、兰州大学特约教授等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省参议公议长。西北解放战争开始后,曾为国民党陇东前线的马继援组织献旗。多年来主甘政者,屡易其人,他始终伴同。兰州解放前夕,出走青海、西宁。解放后返兰,殁于家中。
早年他以诗文著称于乡里,及后追踪乾嘉学派,致力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诸氏之学。治学主明事理,重实用,迄后乃专力史志、金石之学。生平慎默、无他嗜好,暇时唯读书,每日必翻阅多种资料。早年在北京任职,时往各图书馆浏览群书,风雨无懈。著书已刊行者有11种31册,定稿待刊者尚有多种。生平于西北史志。颇有造诣,为国内史学界所重视,家藏图书达7万余册。后归各图书馆收藏。
黄文中
黄文中(1890-1946年).字中天,临洮县北街人。同盟会员。1914年入甘肃省立法政学校,毕业后,任雷坛小学校长。1917年,保送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课余翻译《日本民权发达史》,孙中山亲笔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21年,任甘肃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宣传民主自由,抨击时政,为省军督陆洪涛所忌,唆使黄得贵派兵在安定门暗害,头破齿落,昏迷不醒,经医院急救,幸免于死,后自称"再来人"。
1925年,任盐池县长,触忤权贵,离职潜归西乡八松庄胥应魁业师处,任教树风学校。1927年春,在兰州省立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员,继又出任临泽、鼎新、金塔等县县长。1930年秋,调任高台县长,并任马仲英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31年4月,马步芳率军驱逐马仲英入新疆,这时黄文中离开马仲英部,由张掖至上海,以卖字及稿费收入维持生活。并与沈钧儒、黄炎培、李公朴等人相交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上海召开民主救国会议,呼吁国民党出兵抗战收复失地,黄代表甘肃民众出席会议,发表救亡言论。1932年,他寓居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激发了他的豪情诗意,撰题了不少楹联,为西湖名胜增色不少。如:"西湖天下景"的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至今犹为游人传诵。
1933年,由杭州回甘,任兰州中学教员。1946年病逝兰州,归葬临洗。
师维敬
师维敬(1886-1947年),字明轩,号太池,新添铺人。1907年北区(新添铺)两等小学堂毕业。历任师家湾、秦家庄等村学教师,北区两等小学堂教员。1915年,在江苏南通师范讲习科深造。回县后,任狄道正德职业学校的教员,新添铺教育乐输会会长。1927年,创办新添铺女子小学任校长,为发展女子教育作出贡献。河涅事变中,新添铺小学校舍被毁,亲自主持修葺校舍,并动员学生上学。1937年后,历任临洗县教育局督学,女师附小教员、县教育科地方教育视导员,新添铺男、女两校校董,生活朴素,办学认真,对地方教育事业费尽心力。1947年病逝。著有〈〈太池诗集》一卷,《太池存心录》一,卷,手抄《太池录》一卷。
周剑明
周剑明(1905-1947年),名季刚,临洮县城内司晨巷人。1913年,毕业于狄道县中区高等小学堂,后赴河南投考洛阳讲武堂炮科学习,任吴佩孚部下级军官。喜好绘画,专习画虎,多年揣摩,颇得神似。1925年,二次直奉战争吴部失败后回甘,先后在孔繁锦、鲁大昌部任参谋。1930年冬,鲁大昌攻克临洮,即离职回家,专力画事,维持生活,1947年病卒。杨汉公
杨汉公(1884-1949年),字显泽。临洮雍家巷人,受业王定钦门下,17岁考入超然书院,转兰山书院及优级师范,毕业时名列第一。宣统三年(1911年),赴东南各省考察教育。回省后,提出"固定学款,造就人才,和睦民族"三项目标。民国初年,任省督学。1917年后,任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分管陇右乐善书局,1938年赴四川峨眉山,1941年回兰州,寄居乐善书局。1949年5月逝世。遗著有《大学直指》、《近代儒哲》、《中庸述义易解》和续著书目《论语传》、《孟子择要传真》等十三神专著。
孙培英
孙培英(1884—1952年),字俊卿,临洮城内光明巷人,从事商业,任"天顺东"商号经理。重视地方教育事业,1918年当选为甘肃省参议会议员。1920年捐款合办南街小学,兼任校董会董事长,后与乡绅捐款创办漫洼小学。1942年,又与热心教育人士捐款,在城内兴办新寺女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开明士绅对待。1950年,应邀出席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病逝。
张怀俊
张怀俊(1902—1967年),字明岩,洮阳镇人,兰州中学毕业后经营商业。
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于1947年在南门外,捐资创建私立"明德中学",从开办到购置图书,仪器及教职员工的全部工资,均由私人承担,按月发给,轻财好义的事迹,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1967年因病逝世。
王定钦
王定钦(1867-1953年),字子敬,号沤园。临洮县北乡雍家庄人,清末廪生,设私塾教学,杨汉公、李叶庚、牟月秋、王尚仁、杨景周童年时期皆受其教,是狄道县启蒙教育的先驱。
清光绪末年,私塾改办学堂,定钦与杨明堂等首先响应,创办中、东、北三区两等小学堂,为地方培育人才。五十岁后,在北大街开设"源远药房",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民主人士对待,每月给予生活费,他全部积蓄,临终前命家人献给国家,1953年病逝。高文蔚
高文蔚(1887-1954年),字抱诚,临洮西乡高家窝铺村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甘肃省陆军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保送湖北武昌陆军学校深造,辛亥革命后,甘肃都督府派任西军精锐军(回军部队)教练。1915年,去江苏南通师范学习。1919年秋回省,1923年,任省立第三师范教务主任、语文教员兼附小主事,后任第三师范学校校长,多方延揽优秀教员,并筹集经费3000元,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购买多种图书、仪器设备。1924年至1925年,任甘肃省教育厅辅导视学,写成《甘肃教育视察记事》,陆续发表于《大河日报》。1926年春,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国文教员兼训育员,1941-1949年7月,高历任教育厅秘书兼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甘肃学院秘书长兼甘院附中语文教师和陇右中学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和人民代表,1954年9月病逝。
王尚仁
王尚仁(1896-1976年)字宇之。临洮城内光明巷人。幼以家贫,由地方资助保送江苏省南通师范学习。返县后,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事,旋任师范校长,1928年去武威,任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及武威中学校长。1936年,调任省立临洮师范学校校长,1946年任漳县县长。
解放后于后50年任临任师范学校校长,农校语文教员,生平善书法,曾撰写《书法入门》及《书法随录》。1976年病逝。
孙培珍
孙培珍(1896-1932年)字儒修,临洮城内光明巷人,擅长诗文,在南通师范学习期间,即填写诗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中,口寸有刊出,精音乐,尤善弹琵琶。返里后,任教第三师范,常演奏《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汉宫秋月》诸古曲。迄后受聘甘肃学院任艺术专修科音乐教师,后因疾返里,病逝家中。
王巨镛
王巨铺(1897—1969年),字季笙,临洮县城陆家巷人,1917年由杨汉公资助赴南通师范学习。1924年毕业后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数学教员,教学谨严,条理分明,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后任临师教导主任多年,言传、身教,对地方小学教师影响极深,曾一度兼任临洮中学、临洮女师数学、物理教员。
解放后,先后在临洮师范、临洮二中任教,为地方统战民主人士之一,出席过地方先进教师代表会。1969年4月逝世。生前将其家藏书籍,悉数捐赠临洮二中图书馆。
陈思舜
陈思舜(1877-1954年),字绍伯,临洮县北关陈家庄人,爱好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均有造诣。曾向姚凤岐学画,作品流传较多,尤以"射猎图"等画,传神写照,栩栩如生。1954年去世。
史国铭
史国铭(1890-1955年)字鼎新,临洮衙下乡人,民主同盟成员,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0年,任段琪瑞参故军参谋。1924年任陇南孔繁锦别动队副队长,陇南军事学校教育长。1928年任冯玉祥军事学校教官。1930年,南京政府任为甘肃讨逆军第四路司令,1931年,任鲁大昌部参谋长,抗日战争初期任蒋鼎文西安绥靖公署参议。鉴于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遂于1941年与西安民盟领导人杜斌丞等共谋策划甘南农民起义,在临洮县木厂与王仲甲、萧焕章等,以开羊肉馆为掩护,作起义联络点。在衙下集举办合作社,倡修溥济渠,引水灌田,为川区增产保收,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条件。1950年,任甘肃省商业厅副厅长。1955年病逝。
刘乾
刘乾(1884—1956年),字笠天,临洮城内人、清末拔贡,在家设私塾教学。光绪末年,他与王定钦等共商创设狄道县中区、东区、北区三所两等小学堂,并任北区两等小学堂校长。辛亥革命后,任狄道县地方自治研究所研究员。1916年任狄道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校长。1920年任黄河防汛委员会委员。1929年,任甘肃教育厅科长。1930年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临洮师范)校长。1947年9月,将省发年老退休金7880元慨捐该校,作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
建国后,人民政府列为民主人士。1956年病逝。
马世杰
马世杰(1888-1957年),字荫梧。临洮何家山湾窑子人。省法政学校毕业后,在陕军某部任营长,并参加同盟会为会员。
1911年,陕军总督张风刿,东路都督张芳,率军响应辛亥革命,世杰随军参加。1913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江西督军陈光远部下任旅长。1925年,任孙传芳部前敌指挥预备军军长。1931年任川军刘文辉部中将参议。1935年任川军邓锡侯部中将总参议。1940年返故里。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中,他密谋策划,鼓动农军司令桑伟(字弼宫)夺取皋兰湖滩地方自卫队枪支。蒋介石十二师师长吕继周,来临洗镇压农民起义,以幕后策划罪被捕,解兰州审讯,旋被释放。1957年,病逝家中。
雍生建
雍生建(1881-1958年),临洮城内人。幼年在私人饭馆当杂工,留心大师手艺及配料方法,逐步掌握"荤案"配菜手艺,精心钻研,创出独特的烹调技术,对冷、热、荤、素、脍、炸、炒、蒸、炖、煎、烧、烤等饮食、菜肴,各臻精妙。能配300多样菜肴,以全羊席最驰名,从羊头吃到羊尾,一般能作十多种佳肴,最擅长的有七种菜:清汤羊头、烤羊肉、杏花肠子、炮肚、羊发子、烧羊肉、糖酥尾。并在饮食业中,重视艺德,不论贫富,每逢喜庆设宴,随请随到,按料配菜,色鲜味美,屈一时有名望的烹调大师。
师进信
师进信(1884-1957年),字德一,临洮新添铺人、清末秀才。1915年任狄道煤炭公司董事长,精测量学,曾参加本县工赈、洮惠、新民等渠的测量工作。精研中医,诊断用药颇有法度,为近代本省医学界所推崇。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师,讲授"内经"理论,精辟透彻,并在中医门诊部诊病,1957年病逝兰州。
杨斋沐
杨斋沐(1878-1959年),字明堂,临洮南乡杨家台人,清末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父子捐银一千两,在石桥街杨忠愍公祠创办杨氏私立养正小学堂。
民国初年考入兰州文高等学校,毕业返里,先后在城内与友人创办模范小学、东街小学、从德女校。1916年,任甘肃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在店子街创办唐泉小学、黑漆庙女校。1920年,在杨家台村杨氏宗祠内,创办正宗小学。1937年与其五弟杨国沐、曹贻庵等在店子街创办农业学校。为纪念幼年客居地,在山丹县创办了芦家堡小学。国民政府曾多次褒扬其义举,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题赠"乐善好施"匾额。1929年与地方人士合谋创办县义仓,倡修东干渠。次年,县长王敏悟兼任保安司令,收编张彦明(回族)为骑兵团团长,盘据城内残害人民。他出巨资令刘余生、段复生从四川购买枪支,在脱甲山组织武装,谋划抵制王、张蹂躏地方暴行。1936年,长征红军过境,借用他家骡子.用毕送还,他深受感动地说:没见过这样好的部队,将牲口捐赠给红军。
新中国成立后,临洮县列为民主人士,195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饵员,将所发生活费,买药资助群众治病。1959年病逝。何穆若
何穆若(1900-1959年),原名何通经,临洮城内刘家巷人。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三师范乙种讲习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0年,创建南街小学,任校长。1929年考入兰州中山大学党务训练班,毕业后,任静宁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后辞职返县,任县劝学所督学。1933年,任临洮师范语文教员。解放后,任临洮联合中学校长。1952年转任临洮农校语文教员。后来任县文教科副科长、临洮县副县长。1959年逝世。
王裕和
王裕和(1904—1960年)字熙之,临洮建宁乡木厂村人,兰州中山大学艺术专修科毕业。先后任中山小学校长及临中、临师、临女师语文、美术、音乐教员。1934年,赴武威中学任教二年,返县后,仍任教各中学。擅长书法。曾参与考古学家裴文中在临洮寺洼山的考古工作,并在甘肃各报刊发表临洮金石文物考订文稿。曾以"韶声"笔名,多次在当时甘肃各报刊发表杂文、随笔等文章,并搜集洮滨民歌"花儿"辑为专册,函托鲁迅介绍北新书店经理李小峰商洽出版,先后获得鲁迅两次亲笔复函。
解放后,任教临洮二中,1960年病卒。
王鼎铭
王鼎铭(1903-1962年)字威扬,临洮洮阳镇人。先后在临洮正德职业学校、农校、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员。
他早年博览二十四史,尤对史记、两汉书精读勤习,甘肃省通志馆延聘襄编《关渠》、《寺宇》、《寨防》、《户口》、《烈女》等门类,列名编辑人员内。
业余习作诗、词,反映人民疾苦,部分诗词曾刊登在当时旅京甘籍学生创办的《陇锋》期刊上。
他攻习北魏碑帖,书法较知名。解放前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旧东山各碑铭匾额,均系其手笔。晚年精研医术,对张仲景伤寒论,傅青主女科,颇有研究,曾编写 《地方药物志》。1958年应临洗县卫生科邀嘱,撰写《临洗医学史》资料。
1962年病卒。遗著有《味唐吟草》、《忘余吟草》及残抄本秦剧《人面桃花》。
桑晓峰
桑晓峰(1878-1960年),临洮北乡桑南家沟人,清末秀才,精研中医学,自学成才。曾在辛店开设中药铺施诊行医,擅长伤寒,一时为洮沙名医。
解放后,曾被洮沙县人民政府邀请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在辛店街与董子和开设联合诊所,一生尽力卫生医疗事业。1960年病逝。
李紫垣
李紫垣(1910-1961年)太石乡李家湾村人。1931年起历任洮沙县政府办事员、科员、科长等职。1940年任县农会理事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委托,竞选灵石乡乡长获胜,建立两面政权,掩护党在中铺、灵石两乡十二保的地下活动。在国民党洮沙县政府内建立沙中党支部,有党小组30余个。同年8月19日,接受组织决定,争取国民党洮沙县长马振钾率县保安队起义,并任洮沙接管团副团长、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1950年,任县农场场长。1961年病逝。
赵重谊
赵重谊(1881-1961年)字元卿,号敬轩,临洮衙下乡赵家集人,兰州优级师范毕业,历任狄道县模范小学、从德女校教员,县劝学所所长。在职期间,先后主持成立国民学校八所。1920年,创办寺洼山小学,并任校长。1928年任紫松区民团团长,次年大旱,主持赈务,救济饥民。1930年任紫松区区长,募捐资金,修缮寺洼山小学,与史鼎新等倡修溥济渠,任溥济渠管理所所长。
甘南农民起义中,国民党军十二师、五十九师,围捕参加起义农民600余人,驱至李范家河滩,企图枪杀,重谊等挺身前往,全力营救,具结保领,获释5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民主人士。1961年逝世。
王振武
王振武(1893-1965年),字苇舟。临洮衙下集桌子湾人,少年投笔从戎,在国民党部队任下级军官,后由部队保送,入河北省南苑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党航空委员会任空军中队、大队飞行员,后以航空上校任空军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兰州航空总站站长。当时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已设立,苏联援华抗日开始,他将颜家沟住宅让给苏联驻兰代办及飞行人员办公、住宿,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曾通过苏联飞机将一万多件皮大衣及枪支由新疆运至兰州,经振武协助转运。继调岷县飞机场场长,解放前复员。1960年后,临洗空军部队,曾邀请他协助解决修理技术问题。1965年病逝。
梁肇基
梁肇基(1886—1964年),临洮南乡梁家小庄人,曾拜绘画名师"四川张"为师学艺,掌握了宫殿、庙宇五彩套画的传统技巧,后又学得泥塑艺术,成为一时多种技艺的能手。解放前,在县城附近的东岩寺等寺庙,共塑造大小佛像五百余尊。后又拜孙家大庄王中为师,学习木制器皿等家具的描画、贴金及油漆技术,成为临洮境内能书、善画、巧塑、精油的高手。
袁印安
袁印安(1889-1946年)字雪亭,临洮城内陆家巷人,兰州优级师范数学科毕业。1912年先后任狄道县中区小学校长,第三师范校长。1921年任狄道劝学所所长。1927年任狄道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29年动员商人王德邻捐款5000元,以生息收入充教学经费。1945年辞职,1946年病逝。
师进相
师进相(1899-1966年),字天辅。临洮县新添铺人,1918年毕业于县北区高等小学堂,任新添女子小学教员。1921年考入兰州中学,毕业后,任西乡八松树风学校及新添小学教员。1928年,任临洮县立初级中学教员。1934年任临洮中学教导主任,1948年任临洮师范训育主任。1962年任临洮中学教员。为民主人士,并任甘肃省政协委员。一生为人谨严,教学认真踏实,深受学生爱戴。1962年临洮一中为他举办"教学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各地学生贺信纷至沓来,临洮县党政领导亲临致贺,并发奖表彰,《甘肃日报》以"桃李遍天下"为题予以报导。1966年4月逝世。
杨国沐
杨国沐(1891-1970年),字景周,临洮南乡杨家台人,1915年赴江苏南通师范学习,后因母丧返里,遂弃学经商。1930年赴陕西考察泾惠、渭惠、洛惠水利工程,回县后,与杨明堂、张观芹、袁荆山等共同筹划,呈请国民党中央政府拨款,兴修洮惠渠水利工程。省建设厅派总工程师王仰曾来县,于1935年成立洗惠渠工程处,勘测设计,编造施工计划,1937年春,建设厅派水利专家王力仁(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员)任洮惠渠总工程师,组成洮惠渠工务所。国沐积极协助,亲赴工地检查指导。
1937年,杨国沐与杨明堂、曹贻庵等倡议创办农业学校,募捐经费,由曹贻庵负责在唐泉修建校舍三十余间,成立"临洮县立农校",杨国沐亲赴陕西武功农学院求助,院长辛树帜全力赞助,派李自发任校长,董涵荣任教导主任,权超民为专职教师,后又派留法农学博士王学书来校任教,上述师资工资全由农学院负担,并赠送大批图书和部分仪器,又多次向省教育厅交涉,改为省立,学校迁到岳麓山,划实习农场200亩,校名为"甘肃省立临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39年,杨国沐调任甘肃省建设厅水利专员,疏通洮河下游牛鼻峡航道,并与王力仁合作,兴修永登涅惠渠。抗日战争中,与任谦、史鼎新、牟月秋等往来,结识杜斌丞,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1970年9月病逝。
黄致中
黄致中(1914-1971年),临洮北乡人。13岁入兰州"觉民学社"学秦腔艺术。他除继承秦剧演唱艺术外,又吸取京剧精华,融汇于自己的演唱中,独创秦剧唱腔的新风格。他功底深厚,做派文雅大方,刻划人物,维妙维肖,吐字清晰,以满口腔誉满甘肃剧坛数十年。
解放后,扮演现代戏曲,六十年代初,调到省秦剧团,以发扬"麻派"的演唱技艺。
潘嗣绪
潘嗣绪(1899-1971年),字吉庭,临洮县新添铺潘家堡子人。甘肃法政学校毕业。专心钻研中医,刻苦自学,精脉理,经验丰富,以治疗伤寒著称,临床诊治中,颇受群众称赞,为当代临洮地区名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任定西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为民主人士,1971年病逝。
龚大舜
龚大舜(1902-1972年),临洮好水沟翠微寺人。承父志学中兽医,18岁拜四川籍崔先生为师,医术精通,"龚阉匠"名闻一方。
1952年参加县兽医训练班学习。后与陈映川、王遇良、刘希智等人在城关筹设全县第一个兽医联合诊所任主任。到各区、乡、村、宣传防疫保健、饲养管理。又为牲畜治病,阉割,对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出席县先进工作者代表会。
1956年任上营兽医站站长。1958年省上征集民间兽医验方,他献出秘方二十多个,编入《甘肃省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1972年病卒。
陈映川
陈映川(1898-1966年),洮阳镇北关人,成年后,随外祖父学习中兽医。1931年曾在鲁大昌、孟世权部任兽医官。后在临洮北大街开设兽医诊疗所。
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县人民政府筹办"县兽医站"的号召,任站长,并在新添、衙下成立区站,对防疫、治疗及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工作有贡献,曾评选为先进工作者, 多次获奖,并献出了所集《兽医十八症医疗处方》。1966年病卒。
张占彪
张占彪(1908-1972年)临洮县衙下乡人。1929年参加国民军吉鸿昌部当兵,1931年12月江西宁都起义,参加革命,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排长、排长等职。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担任重机枪连连长。1937年1月在高台激战后被俘。国民党军营长系临洮人,以同乡关系暂时收留,释放后,历尽艰苦,只身赴新疆找到部队。1940年,调陕北炮校学习,结业后,在高炮营任连长,1945年任高炮营营长,1948年在第一野战军任高炮团团长,参与解放大西北战役,兰州解放后,进军新疆,1951年返回兰州在三爱堂职工扫盲学校任教导主任。1954年调陕西安康军分区任司令员兼地委书记。1972年1月31日,因病逝世。
牟月秋
牟月秋,原名桂馨(1894-1973年)临洮洮阳镇人,1917年兰州师范讲习科毕业,任临洮西乡树风学校语文教员。酷爱书法,功力特深。1922年,在兰州政府机关任职,1925年,去沈阳法政学院进修,参加当地教育参观团至大连,参观中华青年会所办的大连小学时,他书写屏联多幅,获教育界人士的赞赏,学校即聘留为教员。次年,该校增设初中部,教授初中语文。在大连任教数年,书法声誉益高,中、日人士求书者络绎不绝,以润笔收入,访购古今名人书画甚多。1931年春辞职返里,路经平凉,国民党新编十三师师长陈珪璋留任秘书长。1933年春回兰州,任兰州中学语文教员及教务主任。1943年,任甘肃省立临洮中学校长。1947年任临洮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新中国成立后,任兰州第一中学副校长、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常委、省民盟常委。其书法作品曾在北京及日本展出。1973年病逝。
张作谋
张作谋(1901—1977年)字香冰,临洮辛店乡人。1921年考入北京国立师范大学数学系。后转入文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在"五四"运动新高潮影响下,与在京同乡组织"洮阳学会",出刊"洮阳"期刊;发表时事述评、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以传播新思想。后回省任兰州中学教员、教务主任。1933年,任兰州中学校长时减去校长秘书,自己兼任,以秘书薪金作图书购置费。1942年,被选为甘肃省参议员,辞去兰中校长职务,从事政治活动。1947年任甘肃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1949年任省府顾问。
新中国成立后任教铁路中学,并被选为省人民代表。1977年病逝。著有《新蕉细雨轩诗稿》一部,共四卷。龙庆风
龙庆风(1898-1975年),字友天。临洮新添乡龙家庄人。北师大毕业回省后,曾任兰州师范训育主任、教员,中山大学讲师,并任兰州女师校长,兼任甘肃省教育会理事长、兰州市参议会议长,国民党甘肃省三青团干事长、候补国大代表等。
解放前,在兰市各界反财政厅厅长谭克敏的斗争中,挺身而出,投入斗争行列,不畏权势,颇为群众赞许。
解放初,在省革大学习,后在陇右中学及省图书馆任职,1975年病逝。
安仁
安仁(1902-1981年)字静生,临洮太石乡沙塄街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返甘后,1935年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教导主任,并担任兰州市部分中等学校国文、历史课程,教学谨严。1944年任康县县长,1946年由章伯钧、杨子恒介绍加入农工民主党,后转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选为甘肃省民主同盟委员会委员。1956年调天水师专任讲师,民盟天水支部成立后,任主任委员。1981年病逝。
桑应林
桑应林(1897-1976年),字汤六,临洮新添铺人。国立北京法政学校毕业。在京时,曾参与旅京甘人创办的《新陇杂志》社。历任国民党二军、三军、四十七军书记官、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参谋长、新十三师陈珪璋部上校军法处处长、李贵清部补充团上校团长。1935年后,在兰州中学任教。1937年,中共兰州办事处建立,与党的地下工作人员窦志安相结识,并掩护窦开展工作。曾介绍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仅临洮县即达五、六人。1943年,同情并支持甘南农民起义斗争,曾多次为党在临洮北乡地区的工作人员传送情报,掩护党的工作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为民主人士,选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任省土改委员会委员,定西专署文教科科长。1976年病逝。
陈济仓
陈济仓(1917-1977年)原名俊,临洮阳镇人。1937年甘肃学院高中部毕业后,任西和县军事教官,因传递信息掩护临洮籍进步青年牛超甫去延安,被国民党逮捕,解送兰州拘押,由张鸿汀、胡继藩营救释放。
1938年由万良才介绍到延安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政治教员。张家口解放,任法院院长,调兰州后,历任兰州市法院院长、省检察院第二处处长兼市检察长,兰州市秘书长。1957年后,任兰州市徐家山林场场长、兰州市城建局局长、甘肃省水利电力局局长。1977年病逝。
袁和壁
袁和壁(1898-1976年),字荆山,临洮南乡袁家庄人,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初任小学教师,1923年,随杨汉公赴江南考察教育。1926年后,历任养正小学校长,平凉中学教导主任,《陇东民报》社长,兰州西果园小学校长。1940年任临洮县教育局督学,创办白塔小学。洮惠渠竣工通水后,曾任管理处处长。1950年,省水利局调任古浪县古丰渠管理所所长。1954年回临洮县任溥济渠管理所所长。1976年病逝。
李叶庚
李叶庚(1884-1955年),字经西,洮阳镇三合巷人。县东区高等学堂毕业。曾教授私塾多年,创办北街小学,任校长。民国初年,参与西桥头洮河大堤工程,1929年,全省大旱,在主持省拨"华洋义赈款"中,以工代赈,开凿"工赈渠"。
1950年为县人民代表。1953年任临洮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1955年任临洮副县长,同年病逝。
戚介俊
戚介俊(1904-1952年),字文波,临洮城内人。兰州农校毕业。1927年,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去北平住东城,任《新陇》刊物校对工作。1931年东渡日本留学时,与党失去了联系。芦沟桥事变爆发后返国,任临师、临女师音乐教师及甘肃学院训育员。1943年,任临洮县立工业学校校长。
1949年8月,临洮解放后,带头报名参军去新疆,在乌鲁木齐,任八一子弟学校教员。1952年逝世。
潘琇莹
潘琇莹(1901-1981年),字榕石,女,自幼就读私塾,是临洮妇女中接受新教育和争取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1926年入兰州中山大学语文专修科,1930年任女师校长。
解放后,历任烈军属福利社主任,文化馆馆长。中共临洮县委统战部列为民主人士,曾多次连任县人民代表。1981年病逝。陆维新
陆维新(1911-1981年)在临洮北关纸坊滩务农。1950年响应农业合作化号召,首先联合北关五户农民组成互助组,开荒造田,淤河争地。1951年选为劳模,出席全县劳模大会。1954年联合北关50多户农民组成初级生产合作社任社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纸坊、红星、北关三个初级社合并组成北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选为社长、党支部书记。当时人多地少,他带领社员筑堤、截断两条洮河小支流,淤地造田,扩大耕地249亩,每年利用农闲加高护岸,植树固堤。他试行科学种田,精心繁殖推广武功白玉米种子,到1955年普及全川区,面积达2000亩。1954年推广金黄后玉米,种示范田6亩,单产819斤。
1958年选为中共临洮县委委员。1963年出席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64年出席省党代表会议。1981年病逝。
郭友三
郭友三(1906-1981年),字树元,临洮辛店乡石郭家人。北京朝阳大学毕业,曾任兰州乡村师范学校事务主任。1945年,任洮沙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修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为人朴实,工作认真,关心教职工,爱护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列为民主人士,先后任临洮一中及三中教员,1981年病逝。
刘余生
刘余生(1905-1982年),临洮衙下乡人。1928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先后任城内北街小学、衙下杨家庙小学校长。1930年县长王敏悟勾结张彦明鱼肉人民,由杨斋沐出资,他和段复生等从四川购买枪支,在脱甲山组织农民武装,并联络鲁大昌部及城内保安司令部高虎臣营,内外加攻,驱逐王敏悟、张彦明取得胜利。1942年支持甘南农民起义。1945年6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任陇南特委武工队司令员、甘肃工委秘书长。在临洗东乡冯家沟发展冯生旺、冯生祥为党员,利用农民暴动后的有利条件,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后,任岷县、武威专署专员、甘肃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等职。1982年病逝。
石壁如
石壁如(1901-1984年)临洮城内人,共产党员。解放前,在华家岭参加由窦子安领导的地下斗争,荣获解放西北纪念章。1950年任会宁县粮食局局长,为便利运粮,亲自率领职工填平长达46米,宽2米的水沟。因仓容有限,120余万斤粮食无法储藏,以借用民房分散储藏办法解决困难,节约资金5279元。创造"漏斗除皮法",提高工效二倍,荣获"甘肃省甲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956年出席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1982年邀请参加省第二次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荣获粮食部省、地、颁发的先进代表纪念章三枚。1984年病逝。
第二章历代人物传(外籍)
王韶(1030-1081年)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字子纯。举进士。游陕西访求西北情况。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上书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遂为神宗所信用,任以西事。他招降大量羌人部落,置熙州(今甘肃临湟)取河(今甘肃临夏西南)、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宕(今甘肃宕昌)、〓(今青海门源境)五州,形成包围西夏的形势。以功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召为枢密副使。后罢去,历知洪州、鄂州等地。
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今河北徐水容城镇),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员外郎。嘉靖三十年 (1551年)因谏仇鸾开马市,贬为狄道典史。
椒山在狄道主要办了以下诸事!
一、兴教育,置学田
在岳麓山超然台,以门生贽礼和自己的俸薪修建"超然书院",亲自给生员讲学,从学者50多人。为补助生员生活,又将核算出"书手”的"飞洒"、"伏粮"三十石,加上自己的薪俸节余、出卖自己的乘马及妻子首饰的钱购置学田及赋重地2000亩,将1000亩由生员分种,1000亩出租,以补助生员冠、婚、丧、葬及贫困者。后又在城内园通寺设书馆 ("椒山书院"),请教书先生二人,招收蕃、汉生童100多人读书。
二、开采煤矿
狄道城南70里锁林峡有煤矿,因藏民阻拦不得开采。椒山即率门生数人,前往商洽,并给于实惠。藏民喜悦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帐篷,也能舍得,何况煤山。" 椒山因撰写"开煤山记",镌刻于峡内石崖上。
三、兴水利
椒山倡修渠道,灌溉农田,教导城西农民种蔬菜,就地挖水井,创制桔槔(俗称扬杆),园农收入倍增。
四、兴利除弊
狄道县征收粮草,旧日无官册,只"书手"手中有簿,积弊很大,往往将租粮移甲于乙,多摊私分。当时因"飞洒"与"伏粮"的积弊,富者贿买缴轻赋,贫者反纳重赋,因之拘集"书手",核算出超征的税粮三十多石,他即将应征粮草分为三等,按贫富分担,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狄道贫民有以织褐为生的。官吏压汾派购,或以杂物强换,压榨剥削老百姓。椒山说:"褐之不得其价,则一家之不得其养,故有号泣于道者,有求死于河者"。他即出告示,禁约公差人员买褐。一次巡按御史差人来县买褐,被椒山拘留,并没收牌票,消息传出,再未有依官杀价买褐者,使卖褐贫民得以安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椒山来狄道之第二年,被迁升为山东诸城知县。他在狄道时,勤政爱民,百姓感恩戴德。称他为"杨父"。离任之日,百姓哭泣,送行者千余人,以后接连四次迁升,官复原职。不久,义因奏劾严党,被诏入狱,在手书的〈〈狱中与超然书院诸生书》中说:"年来学业如何?辛勿蹉跎!"以勉励学子,又在《送张万纪之任庐州诗中说:"若遇超然同志问,为言终不负平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椒山被害于北京西市,年仅40岁,临刑赋诗道:"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与忠魂补"。后由门生邹应龙(皋兰人)与同年张兑溪(狄道人)等奏倒严党,完成他的遗志。明穆宗继位,追谥为"忠愍"。狄道人民为纪念他,在城东岳麓山超然台上修建了 "椒山祠",在城内石桥街修建了 "杨忠愍公祠"。
荆州俊
荆州俊,明万历猗顿(今由西省安泽县)人。进士出身,任临、巩兵备道,在平定西宁火洛赤的战事中有功。他看到临洮府虽有旧志,也曾重修。但对近八十余年的地方人物,历史缺乏记载,即委任临洮府同知唐懋德主持修纂,调聘所属兰、河二州及狄道、渭源、金县三县生员十余人,从地方经费中拨给专款,编纂机构设于西公署。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临洮府志》,由唐懋德等编纂成书。
明朝末年临洮卫增银矿税五千多两。他向上申请豁免,结果减至一千二百多两。
许重华
许重华、字松牖,河南太康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康熙五年(1666年)任临洮知府。顺治米喇印事变后,临洮回汉民族人口锐减,屯田荒芜,经济破坏,地方寨头与官吏相勾结,报屯荒为熟田,将粮税多摊少报,严刑催逼,居民无法生活,向外地流散。重华向上呈报了真实情况,并建议豁免"包荒"税粮,待流民返乡,休养生息,再征开荒税粮。因而回乡生产者达15000余人。居民逐渐安居乐业。
当时,临洮府人民向西宁运送军粮,往返数千里,运费大于军粮,上级决定改收现金,到西宁就地购粮。但两地粮价悬殊颇大,临洮出卖三石之价,在西宁还买不到一石,入民负担愈重,他报请上级将西宁驻兵一营移驻临洮,结果减轻了临洮人民对此项负担的十分之九。李观我
李观我,山东鱼台县人,进士出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狄道知县。当时已有《临洮府志》,观我在此基础上,加以选纂,于康熙二十七年完成《狄道县志》。
牛弘
牛弘(1892—1926年),字伯超,河南偃师县人。洛阳师范毕业。1926年2月,任狄道县代理县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革除衙门陋习,减免差役,修堤垦田,调解水利纠纷。对一般民事诉讼,随处讯问结案,严惩赌博,重视教育。兰山道尹张维巡视各县,嘉奖他勤政爱民,成绩卓著,报请实授县长。
同年4月15日鲁大昌派人枪杀于县署,遇难时年仅34岁。
李士璋
李士璋(1889-1931年)字峨生。四川省遂宁县人。1931年任洮沙县长,任职期间,鲁大昌通令洮沙:"农村地亩税与善后款,同时一并收清,决不拖欠。"他鉴于民力艰困,据实请求分期交纳,鲁部严催不贷。士璋深感不能救民困危,不如以死抗争,于农历中秋节下午服毒自尽。
王敏悟
王敏悟(1899-1935年),甘肃泾川县人,平凉师范毕业,民国18年(1929年)任临洮县长时,成立临洮保安司令部,自任司令。收编洮西回族张彦明部为保安骑兵团,张任团长。王与张彦明狼狈为奸、残害人民。张部兵士,白天在城内聚赌,夜晚以巡逻为名,在城内及郊外抢劫掳掠,群众切齿痛恨。
1930年夏,鲁大昌部进抵临洮南乡店子街,拟攻临洮城,王与张彦明策划狙击,表面派士绅孙俊卿等去店子街慰劳,暗派张部突袭,称"杀鲁军一人,割耳朵一只为证,赏洋一元"。鲁识破诡计,送走士绅,立即转移至玉井峰山后,张彦明驰至店子街不见鲁部踪影,即下令在南乡清水渠、刘家塄一带,割去农民耳朵,回城邀赏,暴行传出,震动全县。
同年秋,鲁大昌军张忠、景平娃进占渭源,王命骑兵团与赵柱第二营攻渭源,城内鲁军用反间计,两军不战而还,引起张彦明猜忌。要挟王敏悟将赵营调驻新添铺,由骑兵团控制西街和北街,并与该团头目秘密计议,暗中储积大量引火物资,企图伺机纵火屠城,全城居民,人心惶惶。
是年农历腊月初九日,鲁大昌部进驻临洮,王与张彦明残部西逃,王逃河州,转赴宁夏,投靠马鸿逵,任"垦殖局”局长,1935年被马以贪污案枪决。
何世英
何世英字孟华,安徽庐江县人,北京陆军将校研究所特别班毕业。1932年,任兰州市公安局督察长,次年先后任灵台等县县长。
1942年甘南农民起义,1943年何世英任第八战区少将参议兼临洮县长。到职后,诱惑起义农民自首。分化瓦解革命力量,并带领地方团队积极配合国民党暂编五十九师、十二师等部队,镇压农民起义军。五十九师盛文、十二师吕继周等部在康乐县线家滩、杨家河、景古城、临洮衙下、苟家滩、白塔、西门外等处集体枪杀起义农民300余人。何世英亲自主持杀害起义主要领导人刘化一、王德一、田生秀、马发祥、陈三娃、辛司令、聂乔代成、苏麻四斤、赵应兰、易三成、姚登甲、张建成等,在国民党软硬兼施残酷镇压中。震动二十余县的甘南农民大起义,终于遭受失败。
1943年9月,何世英组成"清乡委员会",分期分批在全县清查户口,整顿保甲,登记武器,实行"联保连坐切结”,在清乡登记中,强迫起义农民领取"自新证"。领证者必交羊皮一张,名为"脱贼皮,"须暗中行贿方能领到。借清乡之名,对未回家者,查封房屋财产,讹诈勒索,给起义农民家属及全县人民带来严重灾难。1944年11月,以镇压起义有功的何世英升任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就职时,向辖区各县以"庆祝"为名,大肆敛财、收礼。1949年,临洗解放前夕,仓惶西逃,至酒泉投诚,1950年春,何在兰州参加旧军政人员学习会游五泉时,被农民起义军王仲甲烈士的遗属发现,扭送市公安局,同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