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服装 饮食 建筑风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57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一 服装 饮食 建筑风格
分类号: F416.86
页数: 5
页码: 624-628
摘要: 清朝末年,临洮衣服款式向前发展,变马蹄袖为长袍短褂,衣宽袖大,脚登粉底凉鞋,头戴礼帽或瓜皮小帽,表现雅致娴静,文质彬彬。民国初期,中山服、中山装、偏三扣、拉三扣、三民主义鞋,风行一时。不少大、中、小城市及交通沿线,接受西方影响,西装、西服、立领、装袖、前襟开敞、斜口袋、小蝶领结,翩跹胸脯,显得英俊挺拔,富有清新朝气。
关键词: 服装工业 临洮县 饮食 建筑风格

内容

清朝末年,临洮衣服款式向前发展,变马蹄袖为长袍短褂,衣宽袖大,脚登粉底凉鞋,头戴礼帽或瓜皮小帽,表现雅致娴静,文质彬彬。民国初期,中山服、中山装、偏三扣、拉三扣、三民主义鞋,风行一时。不少大、中、小城市及交通沿线,接受西方影响,西装、西服、立领、装袖、前襟开敞、斜口袋、小蝶领结,翩跹胸脯,显得英俊挺拔,富有清新朝气。女装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款式逐渐由宽袍长袖、彩带翩跹、簪花别柳、阿娜舞姿式的神态,变为束腰紧袖的女便装或葫芦式的长、短袖旗袍。少年姑娘,夏季着轻便短装,或配上短裙,乌黑的短发,舒展的天足,洋袜子海式腿,显得潇洒英俊。少数特权阶层和富户,男子多蓄发,戴青缎或绒质的瓜皮帽、礼帽,少数豪绅也有戴博士帽的。春秋着夹袄,夏单衫,冬穿棉、皮长袄,接腰封裆棉筒裤,脚穿洋袜,元青缎或绒质朝元鞋,双鼻梁式的棉窝窝、毡靴,少数也有穿皮鞋的。年青女子蓄满头,未婚扎独辫,已婚绢髻于脑勺(俗称纂纂),髻插金、银、玉簪、钗,穿耳戴环,画眉抹粉,腕、指戴手镯、戒指,穿旗袍、线袜、丝袜,绣花缎鞋,中老年妇女,夏穿洋布大襟长、短衫,冬穿长、短袄,少数穿套裤。偏僻边沿村庄,仍沿袭缠足旧风,木底鞋,以瘦小为美,所谓三寸金莲。民国10年以后,政府严禁缠足,束脚之风大变。民国20年后,妇女发型为剪发和束髻各半。劳动人民的服饰,色调深沉,蓝色为主,黑白次之。衣服式样与少数特权阶层相同,但质量悬殊。瓜皮帽是元青布质,结婚时多以青缎面红顶的瓜皮帽为礼帽。冬天护耳,有以野兽皮毛或布刺绣的耳瓜套。衣服多为黑色、蓝色家机土布。不少贫穷人缺衣少裤,冬季蔽衣败絮,补钉重叠。有的织褐,作冬季衣料。春、夏、秋三季,男子多穿麻鞋短裤或赤足赤膊,冬季穿自作的棉布鞋或旧鞋,趾裸足露。袜子用土布缝制,间或见机织的丝光袜子。衣服式样,多数是手工缝制的便衣,男衣对襟,女衣大襟,裤子不论贫富,皆以品字式长腰筒,以带紧系。腰带一般用羊毛线编成,或有用布作的,宽数寸,长五六尺不等,多属中年男子在冬季束腰御寒。军警政学各界,多穿制服,军界常用黄、灰色,工商界穿便衣,以青、蓝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发生巨大变化。五十年代,大襟长衫,逐步减少。衣料质量,细平布、花布、哗叽等,显著提高。六十年代,卡叽、条绒风靡一时。七十年代,为涤良、涤卡、毛线衣服所取代。八十年代,色彩艳丽的毛料、呢绒、呢龙、涤纶、化纤织物等中高档服装与款式新颖的皮鞋等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过去的长袍、大褂和套裤,早在六十年代基本绝迹。中青年服装,短服为主,服形有中山服、干部服、军便服、工人服、青年服、夹克等。七十年代前,服色多蓝、灰、青色。中青年妇女服饰均短服、短裤,夏季也有穿短袖衬衫花裙。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烫发、戴耳环、戴戒指的,近年也渐出现。广大农村中,有不少农民,戴上了手表、电子表,服饰质量,花色品种式样等,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冬天有新式棉、绒、皮帽,夏天有单帽、遮阳帽、草帽,老年妇女有丝绒帽,儿童帽式繁多,不胜枚举。服装色调突破了传统的"学生蓝"、"解放灰"、"草绿色"等老三色,色彩鲜明艳丽与大自然的气氛协调起来。选料照顾到服装的实惠性,款式设计注意解放思想,博采众长,保持民族特色。少女喜欢的旗袍裙,上身仿照西服"布拉吉",下身采用传统旗袍式,开放舒展,优美动人。中年妇女喜欢的琵琶襟中西式罩衫,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款式,富于民族色彩。"收腰"式时装,比古老的"直筒"美观、紧身,加强立体感,能展现出人体线条,如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学生装、筒裤、喇叭裤、长短大衣、风雪大衣、纯中式的呢背心、棉背心、立领对襟棉袄、夹袄、罩衫、大襟棉袄、夹袄、罩衫、平脚大裤脚长裤、圆口鞋或漫漫鞋等,为广大工农兵喜爱,穿着方便,劳作灵巧,衣型优美舒适。八十年代,时装的色彩款式与质量,均突破传统,向高质化、国际化、便装化、男性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一、高质化:多种天然纤维面料流行,高档的丝、麻、棉纯毛织或混纺交织时装和天然毛皮时装的数量急剧增加,并日益受到欢迎。
  二、国际化:时装的流行具有广泛性、国家、地区的差别日益缩小。某一新款式的兴起,会很快流传到世界各个区域。
  三、便装化:已从讲究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变成追求方便、轻松、自然的服装款式,如各地广泛流行牛仔裤、羊毛衫、短夹克、风雪衫等。
  四、男性化:倾向于英姿飒爽的男儿气概,如夹克,有门襟的裤子、套装、西装、男式衬衫等。
  五、舒适化:摆脱单纯以艺术效果进行款式设计的倾向,转向强调奇异的题材,大胆的设计,丰富的想象和穿着的舒适相结合。
  第二章饮食
  临洮劳动人民,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饮食以温饱为足,不尚精美,直至现今,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传统仍然保持。即是丰收之年,小康之家,餐以粗食淡味,不计色香花样,并多吃蔬菜,畜、禽、肉、蛋,优质果菜,亦少自食,多售于市。普通人家,农工商等,日食三餐,早筏在午前七八时,午餐在上午十二时,晚餐在下午五六时。以小麦为主粮,玉米、洋芋、糜子、谷子、豆类为杂粮。大米临洮产量极少,大部分来自外地。早晚两餐多为面条面页,午餐多为饼馍。平日吃素菜、二种,饭内多调浆水,招待客人,般用肉菜或臊子面等。城镇鲜肉随时可购,年关佳节,须备肉菜。乡村申等之家,年宰一猪(或羊),猪肉或腌或腊,款待亲朋。遇有婚丧喜庆,必设晏席,席设于桌、炕,位限八人(有十人的)。正面为上席,应让年长尊辈者座,两侧为侧席,为一般客位,背座为下席,为中、幼小者或知客的座位。席分酒、餐两部,先酒后餐,开席首先由主人从上席开始逐次看酒,首杯共干。动箸之后,席间客人方可互相敬酒,行令猜拳,以助酒兴,直至席终。传统酒令有二:一为与长者猜奉、令,带尊敬和祝愿之意,二为平辈之间猜拳、令,带亲密友好和祝贺之意。席间首次动杯、箸,皆以上席首座者起。退席依次而行,气氛严肃活泼。
  蒸食类:包括蒸馍、花卷、包子、蒸饺等。蒸馍属家常的食品,小圆馍最特出,圆软、白嫩,咀嚼有劲。红、白喜事,于馍顶点以豆状红点,或米粒状梅花点,如新雪衬梅,别有风味。花卷逐层抹以清油,稍使姜黄,后加以旋卷。每当喜庆丰收之时,年青妇女特意制作,竞技斗巧,蒸出并蒂莲花、海棠、梅花、菊花、佛手、果菜、水波、雪景等彩馍。光彩夺目,喷香迷人。
  烙饼类:是仅次于蒸馍的食品,包括烘烤烙蒸,花样繁多。辛店的石子馍,县城的糖酥饼,品味具佳。有大如满月的烙饼,有厚过二寸的焌
  锅馍,有薄如亮纸的煎饼,有酥而软的起面饼(发酵),有柔而劲的死面饼(不发酵),脆而香的烤烙饼,千层饼,烘烤而成的点心、蛋糕等。
  油炸食:油品以油菜、胡麻、芥子等植物油为主,大油次之,不用牛羊动物油,使油炸食酥香不腻。家庭食用多为油饼、油果、麻花。另有油炸果子,用蛋清、大油等揉合的细面,捏成佛手、三角等多种花样,抹以姜黄,点染着色,炸作酒席菜,亮而酥香。
  煮食类:主要有而条和水饺。面条与蒸馍馍等,是家常食用便饭,品味亦多,有切面、削面、撮面、拉面、挂面等,切面又分为细面、宽面、韭叶面、棋花面等,其中细面最具特色,以细长有筋力而见功,调以辣汁臊子汤等料,即称臊子面。
  发糕:是以玉米或糜子磨面,发酵而成的蒸糕,金黄酥甜,色味具佳。
  粘糕:是粘糜、酒谷磨面发酵制成的蒸糕,以粘、甜见长,经油炸后,略显焦黄,施以蜜糖,色味更美,亦是送礼食品。
  其它如凉粉、酿皮、青裸面搅团、杏仁油茶等,各有风味。北乡二十里铺的干甜醅,久享盛名。
  副食以菜为主,肉、蛋次之,菜以家种为主,野菜次之。农村用菜,以生调为多,熟炒较少。
  生调菜:用盐醋为料,或拌以熟汕,味尚酸辣,鲜青、红辣子,大蒜、萝卜、韭菜、黄瓜、芹菜、香菜、苴莲、白菜芯、包菜芯、青葱等都可生调食用,其中以油泼干辣子为最多。以萝卜、青辣子和葱三样切为细丝拌合,调以盐醋及熟油,称三大王,青翠分明,三辣同烈,脆嫩清香,增强食欲。
  腌菜:品类繁多,主要为咸、酸两类,是越冬的主要菜食。
  熟菜:以猪、牛、羊、鸡肉为主料,有蒸煮、炸、炒等多种。近年来,新的烹调技术普及城乡,菜看品味大为丰富。鱿鱼,海参在城镇结婚宴席中,逐渐食用。饮料:农村旧俗多以果树叶或烧枣沏茶助色味,现已为茶叶代替。
  饮酒较为普遍,酒类品种繁多,主要来自外地,本县有自制甜菜酒和黄酒。
  饮食器具:木器有桌、凳、椅、柜,铁器有刀、勺、锅、铲、壶、炉,陶器有碗、磔、勺,分精粗二种,精品来自外地,粗者来自本省。
  第三章建筑风格
  临洮房屋建筑沿用传统的堂室式。堂室有北主、东主、西主之分,俗多尚北。主堂与室同建于一个堂基之上。觉基高低,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所不同。台级多少,也有差异。堂与室,同为一个屋顶所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以前墙,墙外属堂上,墙内属室内。墙左右各有窗(牖),居中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堂左、右、后三面均有墙,左墙叫左序,右墙叫右序,前面院落大开,形式象今天的戏台,四面均建房,即为"四合院式"。堂的中前方,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室长方形,左右长而前后窄,面积较大,寝室住人,庙室祭祖,或供宴会起居之用。但一般贫农不但无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接客、祭祀均在寝室。
  城乡房屋建筑,结构形式有虎座、磨房厅、二袱厅、趄栿、一挑檐等。
  虎座和磨房厅的结构,近似旧堂室制,两重栿、梁之间,用花墩子托起,挂椽出檐,四排巨柱承重,屋檐前长后短,后称卷棚,满间虎张口的窗子,股子门,有门屏,门景与窗景,俱饰以花雕,轻快灵活,精彩夺目,虽不是前堂后室,但祭祖、行礼、住宿、交际往来,都有定制。左为寝室(卧房),右为厅房,供接待宾朋之用。
  卷棚又称塽堂,供奉沮先及祭祀之用,屋外屋脊、台级等,也以主人地位身份之不同而有差异。脊有五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脊上雕塑龙、虎、狮、豹、象等,象征雄猛威壮的图腾。一般贫民,只能垒平脊,瓦个三沟带。台阶以三级为最高,百姓只有一级或有台阶无级。
  趄栿三排柱子,滚椽,不出檐,用料节省。檐浅,光线充足,深为群众喜爱。现行的三架檩和五架檩,不讲究厅院,座北向南,一扯溜五、七、九间,客、寝、厨房,顺次排列,简便省事,清新暖和。
  市区商店,一般要求高大宽敞,屋架结构,以人字梁承重,前后双椎,两檐水,比住宅深一倍,既可作仓库,又便于陈列商品。采用新型建筑的平顶楼房和平房,砖木结构,梁柱屋顶,采用钢筋水泥的预制块,结实省料。屋顶平铺,滴水管接,为正长方形整体,雕饰正面,楼有露台,便干纳凉。窗景吸取传统的优美造型,丰富多彩,舒适美观。
  岳麓山凤景区的建筑,属园林建筑。登山道的起点,建有山门,雄威壮观。东行二百多米,左面有彩画、宣传画的彩壁、假山、走廊。右转是一座仿古建筑的八卦亭,纂尖顶,八角凌空奓起,亭基建于悬崖边沿,亭下两边环水,亭栏旁有春凳。楼阁多为两层,依山附峭壁而筑,是鹤角长项的奓角楼,僧帽式的纂尖顶,踞高凌空,形势险要,楼上出檐的游廊,悬檐的长柱,风味别致。室内的承重柱,窗楹栏杆,涂上深紫色,衬以乳白色的墙壁,装饰工程,富有传统的建筑色彩。
  至今残存的古典建筑群中,文化馆的城隍庙大殿,农校的孔庙大成殿,福音堂的钟楼,火神庙的南殿,是宫殿式的古典建筑,俗称三转五或五转三。有的面三侧五,有的是面五侧三的转阁。殿顶有重檐,像钟楼,高至四层,雕梁画栋,是宫殿顶的装饰。殿阁腾空悬起,殿顶有兽形及花状雕饰,环抱的巨柱,承托着巍峨的殿顶,窗棂、窗户、窗台、门楣、门窗、墙壁、台阶、无不精雕细琢,妩媚壮观。
  蒿临公路洮河桥,是钢筋水泥的新型建筑。四个巨大的桥墩,托住桥身,墩上拱形洞有大小四孔,桥面长120米,宽9米,桥高28米,呈一字形,桥左右两边,竖立起170根水泥立梭形的方栏杆,象一条钢铁巨龙,横浮于大河之上,雄威壮观。
  解放前的乡村住房,差别很大。豪绅富户,深宅大院,一般农户,茅屋草舍,还有住窑洞的,形成鲜明对比。今日乡村残存的富家大院,大部分是清末及民国年间所建,至今仍可看出旧日之规模,一般占地五、六亩至十亩左右。建筑用材一般是土坯、砖、石条、木料、小青瓦、石灰。建筑结构,俗尚前后厅房及左右厢房构成的四水归池的四合院。庭院中栽花植树,前庭外有高大的龙门,两侧筑八字粉墙,左右延伸,包围整个住宅。一般中、小地主,正房多数是砖木结构,两厢为草房,前有龙门,外有围墙,中有庭院,为四合或三合院,人畜分居,花树环栽,占地约二亩左右。
  一般农户住宅,在集镇多为向路长方形院子,在乡村多为正方形大院,占地约五分左右,周围筑墙,用土筑或用土块砌建,房屋每面多为三间,进深一丈左右,宽七至八尺,后脊略陡,前高八至九尺,后高一丈二三尺,中间安门,两边安窗,顶复泥土四寸左右(小康之家多为瓦房),屋顶构造分滚椽与挂椽,滚椽柱上架袱,栿上架椽,椽左右横列。挂椽柱上架栋,栋上架檩,檩上架椽,椽向纵列。
  院中主房三间,较高大,为奉祖会客之处,门在正中,窗在两旁,门高六尺,宽二尺多。门有单、双扇之分,窗有匣、盖板之别。其余为左右厢房及平房若干,作为住家属及厨房之用,余为堆放器物及养牲畜之所。
  屋内摆设之繁简,因贫富不同而别,一般上房有柜、箱、桌、凳。富家有"八仙桌"、"太师椅"和雕木镶边的各式凳子,壁悬名人书画,神佛画像,祖宗牌位。一间有炕,以麦衣或煤末煨热,可供取暖,炕上铺席、毡、被、褥,其他房间,设备较简。
  贫困农户,无力修建住房,有的住窑洞,有的租用地主的房舍,简陋狭窄,低矮阴暗,甚至不能遮蔽风雨;有的祖孙三代及牲畜同住三、五间房内,俗称连毛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多数农民改建、扩建或新建了住宅。五十年代至七卜年代,新建住房为土木结构,人、畜分居,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社员建房,质量逐步提高,新建房屋有平房、楼房,多为砖木结构,亦有在两侧各建三间,构成三合院,围墙外栽榆杨,庭院内植花草,台阶为水泥块馕砌或用水泥灌抹,楼房是一楼一底,有三至五间,两端偏角伸出半间,一楼作客厅、厨房,二楼住人。有阳台、走廊,窗明儿净,环境幽美。建筑材料多数为砖、木、水泥、石灰、小青瓦、机制瓦等。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