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临洮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44
颗粒名称: 卷三十 临洮方言
分类号: H172.2
页数: 16
页码: 608-623
摘要: 临洮,是古狄道,原是狄族的居住地区。自战国时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建置以来,历代或因战争,或因拓疆,或因戍边,或因屯垦,中原汉族大量徙入定居,形成中原人与土著民族的杂居地域,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融合,至今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还存留在临洮方言的"底层"中。同时,跟中原方言,特别是秦、晋、豫的方言有较多相近处。
关键词: 方言 临洮县

内容

临洮,是古狄道,原是狄族的居住地区。自战国时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建置以来,历代或因战争,或因拓疆,或因戍边,或因屯垦,中原汉族大量徙入定居,形成中原人与土著民族的杂居地域,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融合,至今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还存留在临洮方言的"底层"中。同时,跟中原方言,特别是秦、晋、豫的方言有较多相近处。
  临洮,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唐蕃古道"上的大邑,跟西域、南亚次大陆诸国、诸民族商旅,往来频繁,文化交流绵长,随之有一定数量的西域、南亚的语言成份汇入临洮方言中。
  临洮,自古是陇上文化盛地,识字人在百姓中的比率较别地为高,因而历代的书面语言在临洮为较多的人所认读、使用、吸收,致使临洮方言中存留着较多的文语。同时,历代出外作官、游学的人较多,在文化上有极强的敏感性,在任何时期,特别是历史的大变动时期,总是很迅速地将各地、尤其是华北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吸收进来,在吸收文化的同时,自然也吸收了语言,因而我国最早的"通语",往后的"官话",对临洮的方言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建国后,积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临洮人的交际中,特别是青少年的言语中,日见其多,而方言、土语有渐缩的趋势。作为汉民族语言的种地方变体,临洮方言建国以来的变化是特别大的,这一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向普通话靠近,淘汰了过土的方言成份。
  第一章语音
  临洮方言的语音,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独立的系统,即临洮音系。
  第一节音位成分
  临洮音系是由其音位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是:
  音质音位
  元音音位:
  最高元音音位:i y u半高元音音位:e 0
  中元音音位:a
  最低元音音位:a′
  辅音音位:
  双唇音音位:p p′ m
  唇齿音音位:f V
  舌尖前音音位:t t′ n l ts ts′ s
  舌尖后音音位:t ts′ s z
  舌面前音音位:tc tc′ c z n
  舌面后音音位:k k′ X η
  超音质音位:是由音高决定的每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即声调的调值。计有:
  中平调33
  高升调35
  全降调51
  高平调55
  轻声以上四个调值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转为轻读的。
  第二节声母
  辅音音位都能作声母。声母表是:
  p (b )p′(p′)m (m )f (f)V t (d)t′(t)n(n)l (1)k (g)k′ (k)η(ng)X (h)tc (j)tc ((1)c (x )(z)nts (zh )ts′ (ch )s (sh )z (r)ts(z)ts′ (c )s (s )
   第三节韵母
  韵母由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尾音韵母组成。韵母表是:
  单元音韵母:a(a)0(0)ə(e)1(i)u (u )y(u)
  复元音韵母:
  二合元音韵母:ai(ai)ei(ei)au (ao )ou (ou )d (er)ja(ja)ua(ua )uo(uo )ic(ic)yε(ue )
  三合元音韵母:iau (iau )iou (iou )uai (uai)uei (uei )
  鼻尾音韵母:
  an(an)ian(ian)uan(uan)yan(uan)aη( ang) jan(iang)uaη(uang) eη(eng)η(ing)uη(aeng) oη(ong) ion(iong)
  第四节声调
  声调共有4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
  阴平: 33
  阳平: 35
  上声: 51
  去声: 55
  另外,还有一个由语流音变形成的轻声。以上任何一声的音节,都有变为轻声的可能。
  第五节 临洗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临洮音系和北京音系都是汉语北方方言以内的音系,因而大同小异。现将它们的相 同和相异之处比较如下:
  一、音位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1、元音音位,完全相同。
  2,辅音音位,北京话有的,临洮话都有,即共同的有22个。
  3,超音质音位,即声调,临洮话和北京话都是4个声调,即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且阳平调的调值相同,都是高升调(35),也都有轻声。
  相异处:
  1,临洮话有唇齿浊擦音音位V,舌面前浊擦音音位z,舌面前鼻音音位n,北京话没有。北京话清浊对立的音位只有一对:s(sh)和z(r),而临洗话却有三对:s(sh ) 和z(r)f(f)和V、c(x)和z。
  2、声调。阳平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5,临洮话的调值是33,上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214,临洮话的调值是51,去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1,临洗话的调值是55。
  二、音位结合规则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二者共有的音质音位,绝大部分结合规则相同。
  相异处:
  1、p(b) p′(′)m(m)北京话中与0(0)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c )或ei结合。
  2、p′ ( p ) m ( m ) 。北京话中跟ou(ou)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ə(e)或u(u) 结合。
  3、p(b)p′(p)。临洮话能与j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4、t (d)t′(t)临洗话能与i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
  5、η(ng)。在北京话中只能作韵尾,在临洮话中却既能作韵尾,又能作声母。
  6、临洮话鼻韵母字除含an(an)、an(ang)的韵母,分前鼻音、后鼻音外,其余的鼻韵尾,一律收后鼻音η(ng);而北京话中鼻韵母收n(n)的和收η(ng)的却分得很清。
  第二章临洮方言语汇
  第一节方言词
  A
  阿么呢〔A-mu′-ni′〕做啥哩?
  阿代来[A-tai-lai]质询词,即究竟怎样?
  B
  布眼薪〔puniεnεiηi〕
  火烧着了衣物,布料等发出的气味。
  背锅[pelkuo]驼背,也称"背锅儿"。
  c
  孱头〔ts′an-tou〕
  自甘屈膝,做出丢身份,甚至丢人格的行为的。如:"你的侄子真孱头,竟干那样跌身价的事儿"。
  才将〔ts′aitciaη〕
  刚刚、刚才。如“才将大家说的办法,都是好的。"也作"将才"。
  OH
  啜唆[ts′uasuo]教唆,调唆。
  啜事鬼 [tsuo-si-kuei]
  在背地运用诡计,将事情弄坏的人,也指播弄是非之人。
  D
  倒沫〔tavme〕
  牛、羊的反刍。如:"小黄牛卧在圈里倒沫着呢。"
  懂[tuη]闯祸。如:"这家伙又懂下乱子了。"E
  耳报神[epavseη]
  专为某人搜集信息,甚至告密的人。如:"这死女子是她大娘的耳报神,你可要防 着点。"
  欸[ei]
  (1)发语词,常常用在句首,表示不赞成或否定。如:"欸!阿呢的话呢,三斤料的骡子都套不起车,一天一斤料还能喂起牲口,一个骡子一天得六斤料。
  (2 )使役牲口时叫牲口向里手走的呼唤词;相对的,要它向外手走时就用"喔喔", (实际读ao、ao )。
  F
  富态[fu tai]
  丰满、肥胖。如:"张家的姑娘长得富态"。
  发福〔fafu〕
  对成年人发胖的奉承说法。如:"几年没见而,你已发福的多了。"
  G
  裹[kuo]
  (1 )拿布包起来。如"拿块布儿裹起来。"
  (2)用泥巴抹墙壁。如:"和点儿泥,咱们裹墙。"
  (3)被胁迫而参与某种活动。如:"四九年反动军队败退时把他给裹了进去。"埂 子[keηsi]
  地块之间的界梁,田畦之间的间梁。后者也叫"格甥儿",或者叫'埂埂儿,"
  H
  瞎〔xia〕
  (1 )坏了。如:"事情瞎了。"坏的。如:"这堆洋芋是剩下的,瞎的好的都 有"。
  (2 )眼睛失明。如:"我外爷的眼睛已经瞎下了。"
  寒磅[xan ts′eη]
  穷苦、可怜。如:"吃大锅饭的那年间,我三阿姑的日子过的寒碜得很。"
  J
  G
  经〔tciη〕
  结实、耐用、耐使唤.常常跟别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用。如:"经穿",例如:"这布经穿。";"经用",例如:"这是桑木扁担,经用。" "经使唤",例如:"这家伙好看,但是少得很,不经使唤。"
  剪缗儿[tciεn lioe′]绺窃贼,扒手。
  K
  胭[k′uη]
  昏昏欲睡。如:"我胭得很,快给我一个枕头,我睡一会儿。"
  困〔k′uη〕
  身体疲乏,各个关节酸胀。如"蹲着搓了一天绳子,我的腰腿都困得很。"
  L
  冷子〔leηts〕 冰雹。
  连阴雨〔Ijε′niηy〕
  天天连着下的雨。如:"这连阴雨把秋田下坏了。"
  M
  慕古[mu ku]
  湖涂、迷惑。如:"我一慕古就把这事儿忘了。"亦作"懵古"。
  抹[me]
  陡的反义词。如:"这个坡坡儿抹一些,好上,那个坡很陡,上起来很吃力。"
  N
  能〔neη〕
  宁可。如:"能吃萝卜,不吃葱。"又如:"不过这股敌人也十分顽强。能战死也不投降。"
  馕[naη]
  家境富足。生活丰裕。如:"你二大爷挣下钱了,现在馕得很。"
  0
  沤[ou]
  用浸泡使材料改变性能的一种方法,象沤麻,沤绿肥。
  例如:"舅爷把大麻沤在涝坝里了。"
  呕气〔outc′i〕
  生气、睹气。如:"我这死女子这几天尽给我呕气。"
  P
  票友 [piaviou]地方剧(如秦腔)团中,有些人,有出色的演技,但非剧团的职业演员,而间或应剧团之邀上台演戏的人。如:"何老三是福盛班的票友"
  屁子[pi`tsi]
  结构助词,常常附加在单音节动词后面而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憎恶的意思。如;"散屁子了。"(意即"散了")。
  "走屁子了。"(意即"走了")也可在"屁子"后重复一下原动词。如:"散屁子散。" "走屁子走。"
  Q
  缉[tε′i]
  一种缝纫法,即用极细密的针脚缝起来:如:"他二嫂子在缉鞋口儿。"
  绿〔tciau〕
  一种缝纫法,即用粗针脚缝起来,而且往往是针脚藏在里面。
  如:"你给我绿一根带子。"
  R
  瓮圈子[zuη-tc′eəytsi]
  旧时城门上的瓮城。例如临洮古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都筑有瓮城(大跃进时已拆除),俗名叫"瓮圈子"("瓮''方言读[zuη])。
  日踏[zt′A]
  糟踏、损坏。如:"你把自行车借给他,他几天就给你日踏了。"
  S
  死涩[asaj]
  呆板、死板。如:"这一家几人死涩得很。"
  生涩[seηsai]
  生疏、迟钝、迟滞。常常用于手艺、技巧方面。如:"这手艺我多少年没有干了,现在生涩得很。"
  SH
  折[SE]
  (1)指为国为民或为正义事业捐躯。如:"他伯父在中印边界战争中折上了。"
  (2)指把杆状器物撧
  坏、或摔坏、或压坏。如:"把扁担压折了。"
  螫[si]
  蜜蜂用毒刺伤人。如:"那墙缝里有一窝黄麻子,小心把你螫了。"T
  肚带[t′u·tai]
  鞍子下勒住牲口肚皮的带子。
  叼〔diao〕
  趁主人不防备以强力攫取去人家什物的行动。如:"他把人家的油饼儿叼上来了。"
  W
  绾[uan]
  (1)绳子上打结,或者用绳子结绑别物。如:"把疆绳绾在那桩子上。"
  (2)翻卷物、什。如:"把袖口绾起。"
  (3)辫结头发。如:"给新媳妇儿绾了个纂纂。"
  焐
  [v·u]
  在寒冷时让肢体紧靠发热体而暖和起来。如:"来,,坐在这热炕上焐一会儿。"
  X
  先后〔ciεn-xou〕
  妯娌。如:"前面走的那两个女人是先后两个。"
  屑来末去[cyε-lai-m′Atc′y]
  泛指一切屑小的东西。如什物上的少许部分,钱财上的小零头。
  如"做生意,打私交,应该大方些,屑来末去的就不必计较。"
  Y
  冤语[yeəηny]
  人的恶言毒语,常常是极脏的词儿。
  仰尘[iaηtseη]
  纸糊的顶棚,亦即承尘。
  Z
  炸[tsA]
  张开大拇指和食指的距离。
  炸〔tsεA〕
  直竖起来。如:"气得张三胡子都炸起来了。"这个"炸"不是本字,是假借字,亦可作"札" 。庄窠〔tsuaηkuo〕
  有房舍、有围墙的居住地,一般在农村一家一个庄窠,或几家亲房合建一个庄窠,亦作"庄廓"。
  周济 [tsoutci]
  拿钱或粮食或货物解救别人的穷困。都是无偿的。如:"他周济过一些人。"
  第二节谚语、歇后语、禁忌语、黑话
  一、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临洮民间流传的谚语非常丰富,极为生动,成为群众活的语言。
  民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满罐子水不响,半罐子水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
  佛见黄金把头低。
  朝里有人好作官。
  不怕官,只怕管。
  云缝里的日头,后阿娘的指头。
  若要亲戚好,莫拿钱财搅。
  口善心不善,枉把弥陀念。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立木顶千斤。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针得过,线得过。
  纸包里包不住火,雪地里埋不住死人。
  心中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不信神,不信鬼,全靠自己胳膊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神仙打仗,凡人遭难。
  人有钱时话大了,马有膘时诧大了。
  笑长命,哭成病。
  饭后三百步,不用开药铺。
  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
  农谚
  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瞎五九冻死狗,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三,看马莲。
  七九八九,精屁眼娃娃拍手。
  小寒大寒,冻死娃娃老汉。
  高山立夏糜,小满透土皮。
  想吃来年米,全看头伏雨。
  猪拉窝,狗打滚,天气猛冷人发抖。
  过了腊八,天气长一杈把。
  豆子一条根,全靠种得深。
  春分麦,立夏糜,小满种谷刚适宜。
  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
  土旺种胡麻,七股八柯杈。
  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在浮皮子。
  天气谚语
  云跑东日头红,云跑南雨翻船,云跑西下死鸡,云跑北晒成灰。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黑云接太阳,晚上滴漏淌。
  黑云接一丈,有雨不到天亮。
  天上扫吊云,雨点泼满头。
  黑猪啄天河,下雨涨洗河。
  水缸出汗蛤蟆叫,过午必有大雨到。
  月亮盘场刮风呢,日头盘场下雨呢。天旱不过二十五,二十六来没干土。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七月七连阴带下十月一。
  烟雾盘山走,泡死瞎母狗。
  白雨打湾湾,黑霜杀梁梁。
  清明有雨苗架齐,立夏有雨打裸重。早晚冷,中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晚晴没好天,晴不到鸡叫唤。
  露水升到田苗尖,不到下午要变天。牛打喷嚏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雷响头顶虽雨不紧,雷响天边大雨连天。先雷后雨雨不大,先雨后雷雨不罢。太阳下山天变黄,明天大雨定猖狂。
  黑云接太阳,必定有一场。
  早下毛毛不下,晚下毛毛不晴。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七阴八下九日晴,十日下了下塌城。春寒不算寒,惊蛰寒冷半年。
  大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是丰收年。
  若要晴,四山明。
  猛晴没好天,等不到鸡叫唤。
  天上星星稠,下雨不发愁。
  小暑发了到大暑,大暑发了到处暑。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
  肥料种子谚语
  庄稼没粪,不如不种。
  人靠饭养,地靠肥长。
  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母肥儿壮,籽大苗旺。
  副业谚语
  猪是钱口袋。
  圈里没有猪,仓里没有谷。喂母猪,多栽树,三年就能穷变富。
  养羊偷着富,骡马撑门户。
  家有百只羊,等于开了小银行。
  要得富,多养免。
  别看兔子小,卖钱不得了。
  养鸡养鸭,致富发家。
  种草种树谚语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远年富,栽树木;近年好,多种草。
  山川没有林,有地不养人;山川有了林,沙土变成金。
  种树十年,强似种田。
  房前屋后多栽柳,烧柴就在灶门口。
  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
  先人栽树,后人歇阴凉。
  要想长远富,空地多栽树。
  地震谚语
  地震快来到,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棚里不吃料,老鼠机灵先跑掉。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水打旋,冒汽泡,见到了、要报告。
  响得长,在远处,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两棉花一张弓--慢弹(谈)。
  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发。
  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刀切豆腐——两面光。
  大腿上抓脉——瞎摸。
  十五个"下井"打水--七上八下。
  飞机的尾巴—翘得高。
  口传家信--言而无信。
  井底的青蛙--见识小。
  五十两元宝---一锭(定)。
  切菜刀剃头--危险。中堂挂门帘--不象画(话)。
  电杆上扎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戏子的胡子—假的。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杀鸡取蛋一-只一回。
  麦杆吹气一小气。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抱着元宝跳河——舍命不舍财。
  枣核解板——没几锯(句)。
  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来者上钩。
  歪嘴和尚念经一念歪了。
  草尖上的露水——不长久。
  海底捞月---一场空。
  梁山的军师--吴用(无用)。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擀(面)杖吹火一一窍不通。
  鸭子的爪爪--连手。
  袖筒里揣棒锤--直来直去。
  高山上和泥-—漫洼。
  戴的草帽打的伞---二凉。
  老虎吃天爷——没处下爪。
  三、禁忌语
  打野狐:㞎屎、大便。例:"你先走,我到这渠埂背后打野狐去。"
  平放:翻过来放置东西。驾车出行时,切忌说"翻放"、"翻过来放"等词,遇此等事皆说"平放",取平安吉利的意思。
  四、黑话
  恩我银要奔把宁你登打银一兴下。
  意思是:我要把你打一下。第三章临洮方言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临洮方言词的构成方法、词形变化方法。前者就是构词法,后者就是构形法。
  构词语素,比起普通活来,迭音形式的后缀特别多。以表示"甜"的词为例,就有"甜稀稀"、"甜寡寡"、"甜蜜蜜"、"甜任任"。这样构造成的词都在意义的程度上或有所增益,或有所减弱。
  构形法,比普通话丰富得多,除普通话有的形态变化形式,临洗话都具有外,临洗话在名词和代词上还有特殊的词形变化法。比如:名词有重迭式加"儿"和重迭式加"子"的变化形式。前者象:碗碗碗儿,后者象:碟碟碟子。比起原词来,前者增添了小称或爱称,后者增添了不赞成甚至贬义。代词的形态变化尤为突出,几乎跟英语、俄语一样,单、复数之别全由形态的不同来表示。例如:
  单数复数
  笫一人称了y(我)了ye(我们)
  第二人称ni(你)nie(你们)
  第三人称t′A(他)t′Ae(他们)
  词类,象普通话的词类一样.首先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中除开数词和普通话的数词一模一样外,其余各类词中总是跟普通话的词类有些不同。兹分述如下:
  一、名词
  名词中,单音名词有两种特殊的重迭形式,即:
  1、名+名+儿式。
  如毛毛毛儿;
  2、名+名+子式
  如毛毛毛子。前者表爱称,小称,后者增加不赞成之意。
  二、动词
  动词中的单音动词往往带"屁子"或"㞗子"以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厌恶或憎恶之意。例如:"走㞗子","挖屁子",前者就是走开了,后者就是开始挖了,或者挖开了。
  三、形容词
  形容词中的单音形容词重叠时采用"形+形+儿+个"式。
  例如:红红红儿个,绿绿绿儿个。
  四、数词(同普通话数词)
  五、量词
  通用量词"个",使用范围非常广。例如:"这个骡子","兀个猪","这个桌子","兀个凳子"等等,其中该分用的“条","头","张",都以"个"代替了。
  还有一个"挂",也用得特别繁。例如:"一挂背上","一挂走","打一挂"."拉一挂","剁一挂"。
  六、代词
  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单数和复数,均由不同的形态来决定。
  指示代词中,指处所时,指彼代词"兀搭"用长、短音区分,远距和近距之别。如说:"兀搭",意即距说话人较远的那里。如说"兀搭",指距说话人较近的那里。
  疑问代词中,有特有的"啊"。如:"阿么个","阿么呢","阿代来"等。
  七、副词
  特殊的副词有:
  表否定的“候"。如:"你候说",即你不要说。
  表情态的"吓吧"。如:"他吓吧不来吧" ?即恐怕他不来吧?
  表疑虑的"干"。如甲:"李家的园子墙倒了。"乙:"干没有?"儿说"干干早晨到咱屋呢来的那个干部是新上任的县长。"娘说"干不是" ?
  八、叹词
  特殊的叹词,只有双音感叹词中第二个音节迭音的一种形式。
  例如:"哎哟哟","啊呀呀"等。
  以上为实词,至于虚词,特有成分虽不及实词各类中那么多,但也有一些,现分述如后:
  九、介词
  特有的介词,有表被动的"着"[tsav],而且使用频率高。
  如:"着他打了一顿","若人家一句活说没了","着马踢了一蹄子"。"着壁〓咬了一夜”,“着他妈骂札了。"还有"连",虽非特有,但用得很繁、很广,凡作对照比较以显示悬殊的,在句子中总要以"连"起头。例如:"连大哥都不要,还耍你。""连牲口都冻坏了,把个人算啥!""连话都说不出,还能唱歌儿?" "连二流子都觉悟了.你还不觉悟?"
  十、连词
  常代替"和"、"同"、"与"等与类连词的,就是"连"和"跟”使用得非常广泛,频率也很高。例如:"我连小华跟集去了。" "品晶连彤彤都睡了。" "大哥跟二哥都回家来了。" "虎子跟天顺修渠去了"。
  还有"要(要么)……耍(要么)……"也用得多。如:"要么就走,要么就等。" "要么就买原物赔原物,要么就赔钱。"十一、语气词
  有复合语气词,如:"呢吗","了吗"等,这都是用在问话中,如:"他讲完了吗?" "你当他来呢吗?"(此处的"当",是估计、猜测的意思)。
   第二节句法
  临洮方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则跟普通话的基本一样,只有个别的规则稍显特殊。例如:
  1.用"细不"这个特有副词组成的状语加谓语式,使用非常广泛。如:
  (1)细不好的。
  (2)细不甜的。
  (3)细不美的
  (4)细不脏的。
  (5)细不丑的。
  (6)细不弱的。
  只要是用于属性描写,无物不用,无处不通,是的非的,褒的贬的,都适宜。
  2.用程度副词"很”组织句子,用谓语加"得"加"很"式,而不用"很"加谓语式。试作比较:
  甲乙
  (1)这布牢得[ti]很。(1)这布很牢。
  (2)这妹坏得〔ti〕很。(2)这娃娃很坏。
  (3)这瓜甜得[ti]很。(3)这瓜很甜。
  (4)这后生勤苦得〔ti〕很。(4)这后生很勤苦。
  (5)事儿办得[ti]顺利得〔ti〕很。(5)事儿办得[ti〕很顺利。
  (6)潘家阿姑穷得[ti]很。(6)潘家阿姑很穷。
  常说甲式,不用乙式,尤其是中老年人口中是如此,不过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推广普通话,普及小学教育,乙式渐渐地在青少年的口头上也通行了。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民谚
相关专题
农谚
相关专题
天气谚语
相关专题
肥料种子谚语
相关专题
副业谚语
相关专题
种草种树谚语
相关专题
地震谚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