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节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节序
分类号: K894.2
页数: 3
页码: 602-604
摘要: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农历元旦为春节,建国后以公元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俗称过年。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临洮县 节序

内容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农历元旦为春节,建国后以公元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俗称过年。
  春联,又叫对子,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即开始张贴。内容各业有别,住户、商号用红色纸,寺庙、祠堂用黄色纸,丧家在三年之内,只用蓝色纸以白粉书写一个制字,表示守孝。解放前,进入腊八,负债人家还不起债,债主亲赴其家催讨,往往逼得贫苦负债人逃债,但到年三十过年,贴上春联后,讨债的不再入门,逃债的才敢回家过年。
  除夕,家人必须团聚,外出者例应回家,全家吃团圆饭。晚间全家谈笑游戏(玩纸牌),终夜不眠,叫守岁。
  正月初一子时,开院门鸣炮,称迎财神或迎喜神。初一例不扫地,意谓聚财,凌晨抢先打水满缸,意取财旺。以后在院中摆酒果佳肴供岁饭,按天神、井神、灶君、门神、财神、圈神、而后家祖的程序以祭祀。初一至初三早晚须点烛、燃香、燃香不断,叫续香。祭祀毕,长幼男女在家给长辈拜年后,男子还去城隍庙、家庙、家祠、山神庙、土地庙敬香,并逐户给同族拜年。早饭啃骨头肉,吃猪油包子,意取有肉有油。早饭后,全村牲畜齐集一处,给牲畜披红插花,乘骑竞赛,意取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月初一,妇女不许出大门,忌冲财神。初二开始给戚友拜年,首先去舅父母、岳父母家,但守孝之人,不去拜年,意取忧而不乐。春季期间,家家准备佳肴美味,招待亲友,是全年中最丰盛的节日。正月初三,为祖先上坟烧化纸钱。
  正月初九,叫天爷的生日,用猪头肉祭天。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元宵节晚上,家家张灯。灯形有人物、花卉、禽鱼;灯料用绫纸或玻璃。城镇街头,乡村场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火等。家家户户点烛、焚香、扎火炬(又名火把)送年,大街、小巷火光一片。
  元宵节习惯吃浮圆子(也叫汤圆),因系在元宵节吃的,所以叫元宵。
  立春前一日,清代时,官府用泥塑春牛,迎春牛于郊外,街市鼓乐、结彩、演戏。百姓倾城出现,鞭春牛毕,群众争抢春牛泥土,得少许,埋牲畜槽底,意取平安兴旺。立春日,吃春饼,叫咬春。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俗炒大豆,叫爆蛐虫,取龙抬头万物回生之意。然后开仓拣种,准备春播。
  清明节,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在坟堆上添土,给叫先人修房子。同族齐集祖坟或家祠,按辈份大小,依次行叩头礼。一年之中,谁家生男孩,即杀只鸡(富有之家有献猪头肉或宰羊者),烹调好,请同族共吃,表示添了人丁。新中国成立后,把纪念先烈和植树活动,也放在清明节举行。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岳麓山泰山庙会,演戏、烧香、拜神。从二十七日开始,连续三天,并举行物资、牲畜交流会。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摘艾叶,备针灸用。为了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吃粘糕,在河里划船,在岸上举行盛大集会,门楣上插杨柳,儿童手腕上缠五色线,胸前挂香荷包,饮雄黄酒,在耳朵鼻子上擦雄黄酒,以免虫子侵入,俗传插柳可以避灾,饮酒可以避瘟。这一天,不见青蛙,俗称癞蛤蟆避端午。
  明清至民国之间,五月初五日,洗河岸河神祠举行赛神会,在初三日迎接四乡八位官神,初四日,四位官神由杨家店乘木筏,旌旗招展,锣鼓齐鸣,顺流而下,至上木厂登岸,到河神祠集会,跳神、唱戏。初五日官神入城,先至雍焯祠堂拜雍御史,再至忠谏祠堂拜张万纪,下午散神,各回本庙。
  六月六为沐浴节,有"六月六、狗泡浴"的谚语。人们牵猫、犬、牛、羊、浴河中。早上到旷野用露水洗浴,相传可避虱癞,眼睛亮。旧俗这天神庙晾晒神袍。人家晒衣服、被褥、书籍字画,使不生蛀虫。
  六月初一起,莲花山及紫松山举行花儿会。康乐、临洮、渭源、临潭的汉、回、藏各族男女歌手上莲花山赛歌,六月六到紫松山告别。
  七夕,俗称天鹰座星为牛郎星,天琴座三星为织女星,隔银河东西相望,相传为一对恩爱夫妻,因受天谴,终年分居天河两侧,七月七夜,喜鹊结伙搭成鹊桥,始得相会。因此七月初七日人间不见喜鹊,以后喜鹊颈项无羽毛,是搭桥脱落了的。此即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传说。
  七夕,又叫女儿节、乞巧节,这天夜晚,洒扫庭院,陈列瓜果、酒饼、看馔、烧香点烛,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礼拜双星。大家绕七姐载歌载舞,歌乞巧曲,向双星飞洒香粉、彩花纸屑、果肴,笑谈牛郎织女故事。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有吃月饼的风俗,相传起源于唐朝。到清朝,人们把小饼改为月饼。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有重九登高的风俗,在重阳节登高游览,佩戴茱萸囊以避疾疫。
  十月初一日为下元节,俗称鬼节。人们用彩纸做成棉衣,到郊外的坟地扫墓,焚烧纸钱、纸衣。
  冬至节,也称鬼节,这天,要去祭祖扫墓。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在这天用米、豆煮粥吃,叫吃糊涂饭或腊八粥,通常三更天刚过便开始做饭,鸡叫前就吃。要在门、窗扇上都抹些粥,在粪堆上都放上冰块。腊八前夕,用盆盛满水,放在院子冻成冰,次日凌晨,看冰内结成的冰泡形状,测度来年什么庄稼丰收。煮粥要有剩余,初八以后,每餐必取余粥少许,掺在当天饭内,直吃到来年二月初二日为止,预祝来年丰收之意。
  腊月二十三,俗称灶爷上天。祭灶后,即开始大扫除(叫扫房)。三十日晚上,又请回灶爷供奉。
  旧俗,特重文庙祭祀孔子,春秋有祭。唐代用酒脯作祭品,宋、元、金都按例举行。明朝增添祭品,用猪四口,清朝祭祀时,中间献一只毛皮相连的牛(称太牢),左一只羊,右一只猪,十分隆重。
  清朝祭文庙前两天,参加者都要吃斋(素食)、沐浴,届时由县官率领,入文庙叩拜。按规定谱奏乐章,念祝文,祭期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然后分别祭祀名宦祠。
  凡新入学的生员,都由县官率领"谒庙"。听县官读康熙皇帝的卧碑(上边有对学子的要求和告诫),游泮池(文庙棂星门外的半月形水池)。每逢本省乡试,县官择吉日在公堂晏饮赴试生员,并用鼓乐送行。考中举人,知县要出城迎接"新贵"到文庙叩拜,设宴庆贺,然后送他们"归第"(回家)。对中了进士的礼节更为隆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除科举,兴立学校,还率学生到文庙祭奠。民国二年(1913年)后改跪拜为三鞠躬。
  "拉扎节"在西乡衙下集等乡村,从古七月十五日开始,以村庙为单位,一天过一个"拉扎节"。直到十月初一送寒衣为止。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元旦
相关专题
春联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一子时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三
相关专题
正月初九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立春前一日
相关专题
龙抬头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沐浴节
相关专题
七夕
相关专题
中元节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下元节
相关专题
腊八
相关专题
灶爷上天
相关专题
游泮池
相关专题
"拉扎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