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风俗习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39
颗粒名称: 卷二十九 风俗习惯
分类号: K894.2
页数: 6
页码: 602-607
摘要: 社会习俗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它在一个区域内,历代积衍而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但它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消长,特别是经过革命大起伏的近百年间,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及其功能等,都起了急剧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亦因时而异。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临洮县

内容

社会习俗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它在一个区域内,历代积衍而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但它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消长,特别是经过革命大起伏的近百年间,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及其功能等,都起了急剧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亦因时而异。
  临洗民风尚朴、性情刚毅,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民间习俗,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为存史镜,酌予选载,对恶风陋习,亦揭弊害,可为鉴戒。反映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对先祖先烈的怀念,代表人民智慧的谚语民谣等,是民间习俗中的宝贵财富,重点予以采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学雷锋,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新风尚,正方兴未艾。
  第一章节序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农历元旦为春节,建国后以公元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俗称过年。
  春联,又叫对子,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即开始张贴。内容各业有别,住户、商号用红色纸,寺庙、祠堂用黄色纸,丧家在三年之内,只用蓝色纸以白粉书写一个制字,表示守孝。解放前,进入腊八,负债人家还不起债,债主亲赴其家催讨,往往逼得贫苦负债人逃债,但到年三十过年,贴上春联后,讨债的不再入门,逃债的才敢回家过年。
  除夕,家人必须团聚,外出者例应回家,全家吃团圆饭。晚间全家谈笑游戏(玩纸牌),终夜不眠,叫守岁。
  正月初一子时,开院门鸣炮,称迎财神或迎喜神。初一例不扫地,意谓聚财,凌晨抢先打水满缸,意取财旺。以后在院中摆酒果佳肴供岁饭,按天神、井神、灶君、门神、财神、圈神、而后家祖的程序以祭祀。初一至初三早晚须点烛、燃香、燃香不断,叫续香。祭祀毕,长幼男女在家给长辈拜年后,男子还去城隍庙、家庙、家祠、山神庙、土地庙敬香,并逐户给同族拜年。早饭啃骨头肉,吃猪油包子,意取有肉有油。早饭后,全村牲畜齐集一处,给牲畜披红插花,乘骑竞赛,意取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月初一,妇女不许出大门,忌冲财神。初二开始给戚友拜年,首先去舅父母、岳父母家,但守孝之人,不去拜年,意取忧而不乐。春季期间,家家准备佳肴美味,招待亲友,是全年中最丰盛的节日。正月初三,为祖先上坟烧化纸钱。
  正月初九,叫天爷的生日,用猪头肉祭天。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元宵节晚上,家家张灯。灯形有人物、花卉、禽鱼;灯料用绫纸或玻璃。城镇街头,乡村场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火等。家家户户点烛、焚香、扎火炬(又名火把)送年,大街、小巷火光一片。
  元宵节习惯吃浮圆子(也叫汤圆),因系在元宵节吃的,所以叫元宵。
  立春前一日,清代时,官府用泥塑春牛,迎春牛于郊外,街市鼓乐、结彩、演戏。百姓倾城出现,鞭春牛毕,群众争抢春牛泥土,得少许,埋牲畜槽底,意取平安兴旺。立春日,吃春饼,叫咬春。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俗炒大豆,叫爆蛐虫,取龙抬头万物回生之意。然后开仓拣种,准备春播。
  清明节,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在坟堆上添土,给叫先人修房子。同族齐集祖坟或家祠,按辈份大小,依次行叩头礼。一年之中,谁家生男孩,即杀只鸡(富有之家有献猪头肉或宰羊者),烹调好,请同族共吃,表示添了人丁。新中国成立后,把纪念先烈和植树活动,也放在清明节举行。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岳麓山泰山庙会,演戏、烧香、拜神。从二十七日开始,连续三天,并举行物资、牲畜交流会。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摘艾叶,备针灸用。为了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吃粘糕,在河里划船,在岸上举行盛大集会,门楣上插杨柳,儿童手腕上缠五色线,胸前挂香荷包,饮雄黄酒,在耳朵鼻子上擦雄黄酒,以免虫子侵入,俗传插柳可以避灾,饮酒可以避瘟。这一天,不见青蛙,俗称癞蛤蟆避端午。
  明清至民国之间,五月初五日,洗河岸河神祠举行赛神会,在初三日迎接四乡八位官神,初四日,四位官神由杨家店乘木筏,旌旗招展,锣鼓齐鸣,顺流而下,至上木厂登岸,到河神祠集会,跳神、唱戏。初五日官神入城,先至雍焯祠堂拜雍御史,再至忠谏祠堂拜张万纪,下午散神,各回本庙。
  六月六为沐浴节,有"六月六、狗泡浴"的谚语。人们牵猫、犬、牛、羊、浴河中。早上到旷野用露水洗浴,相传可避虱癞,眼睛亮。旧俗这天神庙晾晒神袍。人家晒衣服、被褥、书籍字画,使不生蛀虫。
  六月初一起,莲花山及紫松山举行花儿会。康乐、临洮、渭源、临潭的汉、回、藏各族男女歌手上莲花山赛歌,六月六到紫松山告别。
  七夕,俗称天鹰座星为牛郎星,天琴座三星为织女星,隔银河东西相望,相传为一对恩爱夫妻,因受天谴,终年分居天河两侧,七月七夜,喜鹊结伙搭成鹊桥,始得相会。因此七月初七日人间不见喜鹊,以后喜鹊颈项无羽毛,是搭桥脱落了的。此即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传说。
  七夕,又叫女儿节、乞巧节,这天夜晚,洒扫庭院,陈列瓜果、酒饼、看馔、烧香点烛,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礼拜双星。大家绕七姐载歌载舞,歌乞巧曲,向双星飞洒香粉、彩花纸屑、果肴,笑谈牛郎织女故事。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有吃月饼的风俗,相传起源于唐朝。到清朝,人们把小饼改为月饼。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有重九登高的风俗,在重阳节登高游览,佩戴茱萸囊以避疾疫。
  十月初一日为下元节,俗称鬼节。人们用彩纸做成棉衣,到郊外的坟地扫墓,焚烧纸钱、纸衣。
  冬至节,也称鬼节,这天,要去祭祖扫墓。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在这天用米、豆煮粥吃,叫吃糊涂饭或腊八粥,通常三更天刚过便开始做饭,鸡叫前就吃。要在门、窗扇上都抹些粥,在粪堆上都放上冰块。腊八前夕,用盆盛满水,放在院子冻成冰,次日凌晨,看冰内结成的冰泡形状,测度来年什么庄稼丰收。煮粥要有剩余,初八以后,每餐必取余粥少许,掺在当天饭内,直吃到来年二月初二日为止,预祝来年丰收之意。
  腊月二十三,俗称灶爷上天。祭灶后,即开始大扫除(叫扫房)。三十日晚上,又请回灶爷供奉。
  旧俗,特重文庙祭祀孔子,春秋有祭。唐代用酒脯作祭品,宋、元、金都按例举行。明朝增添祭品,用猪四口,清朝祭祀时,中间献一只毛皮相连的牛(称太牢),左一只羊,右一只猪,十分隆重。
  清朝祭文庙前两天,参加者都要吃斋(素食)、沐浴,届时由县官率领,入文庙叩拜。按规定谱奏乐章,念祝文,祭期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然后分别祭祀名宦祠。
  凡新入学的生员,都由县官率领"谒庙"。听县官读康熙皇帝的卧碑(上边有对学子的要求和告诫),游泮池(文庙棂星门外的半月形水池)。每逢本省乡试,县官择吉日在公堂晏饮赴试生员,并用鼓乐送行。考中举人,知县要出城迎接"新贵"到文庙叩拜,设宴庆贺,然后送他们"归第"(回家)。对中了进士的礼节更为隆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除科举,兴立学校,还率学生到文庙祭奠。民国二年(1913年)后改跪拜为三鞠躬。
  "拉扎节"在西乡衙下集等乡村,从古七月十五日开始,以村庙为单位,一天过一个"拉扎节"。直到十月初一送寒衣为止。
  第二章婚嫁
  旧社会的婚姻制度,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凭,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婚年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从看相到完婚,必须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程序。
  初由男方聘请媒人,得女方同意,用红纸写出女子生年八字帖儿,或叫"庚贴”,经媒人送给男方,请阴阳合婚,认为女方八字好,上不克公婆,下不克子女,并财路茂盛,子嗣兴旺,谓之上婚。决定后,男方准备小酒(四色水礼和小件衣物)送往女方,作为定礼,这叫扎小酒,即订婚。然后,男方按女方要求准备聘礼(衣服首饰妆奁、器皿等),择吉日送筵席,叫送大酒或送大礼。最后是择定吉日,决定迎亲,先由媒人送喜书,给女方通知取亲时间,举行婚礼。取亲时男女双方伴娘(俗称取、送女客)必须请全命妇女,即父、母双全,儿女绕膝者。接亲时,有的用轿车,有的用牲口,但一定要用母畜,忌乘公畜或骡子,意避婚后不生孩子。成婚前,由男子送条裤子布料叫离娘裤。女傧相须用全人(即生有男女的妇女)。新娘迎娶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交拜入洞房,喝交杯酒,婚礼始成。婚后三日回门,一月后,新娘到娘家居住一段时间,叫站对月。
  招亲的婚礼,在女家举行,是男到女家,俗称招女婿。童养婚:个别人家,由于缺少劳动力,为幼子娶年长媳妇,有女大男十多岁的,经常造成婚姻惨剧。
  还有乘初丧婚姻者,叫冲喜,这是封建社会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又称守制)急于办理男女婚嫁大事,为避免延误婚期的一种权宜方法。
  封建婚姻弊端甚多。如近亲结婚,造成子女畸型、夭亡。有的受礼教束缚,守节终身,有的灵牌结婚。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寡妇改嫁视为祸端,不但不许迎娶,还要沿用抢撩的方式,俗称抢寡妇。
  在三十年代以后,也有极少数举行新式婚礼的,称为文明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禁止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到了规定的年龄,即可登记结婚,提倡新事新办,迷信旧俗已大部分取消,有的还采取旅行结婚,男到女家等形式。但千百年遗留的旧式婚姻弊端,不时出现,如女方大索财礼,从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四大件到四十八条腿子(全套新式家具,共四十八个腿子),形同勒索,变相买卖;男方大办酒席,待客数日,大收礼品数千元以上。
  第三章殡葬
  临洮习惯,实行木棺土葬
  一、人死后即安灵。将亡人仰放停灵床上,用布单遮掩,然后摆设安灵纸货,出讣告(即俗称"殃状")、出纸杆(俗称望乡台)、扬幡挂榜。
  二、诵经、请阴阳、道士、喇嘛、吹响、诵经。
  三、作道场。有招亡魂、诏亲、度桥、跑城等。
  四、出殡。三至五天的道场完毕,即行送葬,孝男孝妇及亲友、眷属均参加,为全仪式最隆重的一环。凡葬帐、挽联、花圈及各样纸货排列成行,送往坟地举行葬礼。
  五、其他仪式。1、祭七,亡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四十九天为止,共七个祭日。2,三年苫块,过去提倡孝道,规定父、母死后,都要服孝三年,官员还要退职"丁忧",在三年服孝期间,名义上要在坟上庐墓三年,睡草垫、枕土块。3、服阕,服丧期满,举行仪式、换孝服。4、佛教传入中国后,依照佛教规定,和尚死了要进行火葬。
  六、新式葬法。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但由于临洮无火葬场,乡镇仍用土葬,方法有所改进。水川地区,一般将棺木埋入地下深处,上面不留墓堆,仍然种田。
  第四章新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全县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观,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蔚为一代新风尚。
  1981年7月30日,东二十铺乡二十铺村上街五十八岁的社员王文奎,当乡兽医站中药材库房失火后,立即直奔现场抢救。刚踏上屋顶,椽子和大梁烧断了,就掉进了火中,献出了生命。
  1983年元月14日下午,新添乡武装部长王彦国组织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崖湾村基干民兵张佐民投弹时,由于心情过分紧张,不慎将手榴弹掉在身后,王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张推出儿米卧倒脱险,此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王彦国臀部中弹六片,棉裤多处被穿透。
  1983年2月1日下午,城关乡北街村八社青年魏秉信在家休息,忽听救火呼声,他迅即出门,只见张审书家草垛冒浓烟。他爬上两米多高的院墙,边泼水、边扒草,脚下一滑,掉进烈火深处,献出了生命。
  洮阳镇南大街三乐巷十号,住着两位老人。男的叫宋希景,八十五岁,女的叫孙玉英,七十五岁。儿孙全部在外省工作,年老多病,生活上困难很多。南街小学三年三班班主任、辅导员秦家琳和该班三十五名学生,利用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给两位老人担水、打扫卫生、种菜、灌水、填厕所,有时还给做饭、洗衣服、磨面粉、买药。星期日,寒暑假常年不断。现该班学生升到五年级,新班主任徐亚玲,仍继续进行这项活动。
  1983年3月8日,太石小学五年级的红领巾在马路上拾到一块手表,立即交到学校,由学校帮助寻找失主。当失主获得手表问这位学生的姓名时,他只说他叫"红领巾"。
  」984年10月24日上午,新添乡杨家大庄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申玉燕,下操后去学校附近一所店铺买书,路经学校门口水渠时,发现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放在那里,拾起一看,尽是五元票,用两根橡皮筋扎着。他立即返校将这三百元钱如数交给班主任。
  1984年3月28日晚,窑店公社猪场青年临时工龚百福,走到交猪地点时,忽然脚下风吹来一张十元人民币,抬头见不远处还有许多钱,拾起后共二百四十五元,他如实交给单位领导,归还了原主。上梁乡壑岘社员张玉秀,孝敬公婆。经常给两位老人缝补衣服、被褥,把细粮给老人吃,她和孩子们吃粗粮。逢年过节,想方给老人做好吃喝。她的继父杜大爷年近八十,重病在身,不能离人,她耐心侍候,亲进汤药,百般照顾,从无倦意。她给人说:"人都有一老,宁肯自己受苦,不能让老人受苦"。该队还有个五保户杨大爷,六十多岁,1960年重病后双目失明,衣食住行处于困境。她说通丈夫,将老人接来当亲人照顾,整整侍候了十一年。
  1978年10月19日,张书俊的未婚妻周晓云在兰州工地上被电击伤,双目失明,严重头痛、耳鸣,经常处于昏迷、紧张状态。书俊给晓云熬药、洗衣服、做饭、送大小便,为解闷,扶她听电视上的戏剧片。还节约开支买了一部收音机。1979年底,他和周晓云结了婚,他是一个很好的模范丈夫。
  云谷乡,云谷行政村坟湾口村,女社员白玉香,在1969年与杨有清订了婚,1970年杨参军驻陕西蓝田。一次杨在为群众抢收麦田中,受雨淋患了脑膜炎,终致下肢残废,1972年退伍回家,当时有人劝白废除婚约,白说:"他因公致残,身心已够痛苦,我岂能抛弃他,给他再添烦恼。我愿同他共甘苦,服侍他终身"。她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杨在家做点零活。先后生了两个孩子,她带头于1979年做了绝育手术。一次杨挣扎去做饭,摔坏了胳膊,全身瘫痪了。从此,她给丈夫一勺一勺喂饭吃,接便溺,换床褥,大忙时每天在地里往返四次,照顾病人。农业受灾后,她省吃俭用,把民政局每年下发的170元残废金,全部为丈夫请医购药、增添滋养食品,人人都称她为心灵美好的妻子。
  1968年5月8日,峡口乡峡口村山洪暴发,放在沟沿的大批木料,被冲进巨浪里。八九三九部队指战员奋勇打捞,共青团员李德坤第一个跳进洪水,接着又有四名战士扑进激流。这时水位猛涨,冲走一座木桥,木料和翻滚的大石头,混卷而下。生产队长杜永边,率领精壮社员,与战士们一起和恶浪搏斗,冲淌六华里,已是精疲力竭。经社员奋力抢救,三名搭捞木材致伤的战士苏醒了,李德坤同志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了生命,给人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军民鱼水之情怀。
  1967年5月的一天,八0三九部队几名解放军战士执勤后,返回驻地途中,突然发现峡口生产队一家院子里火光冲天。这时,大人们下地干活,只听羊叫孩子哭,他们扑进烈火,奋力灭了大火,抢救出四个小孩,十二只羊,数间房屋和其他财产,同时得救。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元旦
相关专题
春联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一子时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三
相关专题
正月初九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立春前一日
相关专题
龙抬头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沐浴节
相关专题
七夕
相关专题
中元节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下元节
相关专题
腊八
相关专题
灶爷上天
相关专题
游泮池
相关专题
"拉扎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