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风俗习惯
社会习俗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它在一个区域内,历代积衍而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但它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消长,特别是经过革命大起伏的近百年间,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及其功能等,都起了急剧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亦因时而异。
临洗民风尚朴、性情刚毅,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民间习俗,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为存史镜,酌予选载,对恶风陋习,亦揭弊害,可为鉴戒。反映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对先祖先烈的怀念,代表人民智慧的谚语民谣等,是民间习俗中的宝贵财富,重点予以采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学雷锋,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新风尚,正方兴未艾。
第一章节序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农历元旦为春节,建国后以公元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俗称过年。
春联,又叫对子,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即开始张贴。内容各业有别,住户、商号用红色纸,寺庙、祠堂用黄色纸,丧家在三年之内,只用蓝色纸以白粉书写一个制字,表示守孝。解放前,进入腊八,负债人家还不起债,债主亲赴其家催讨,往往逼得贫苦负债人逃债,但到年三十过年,贴上春联后,讨债的不再入门,逃债的才敢回家过年。
除夕,家人必须团聚,外出者例应回家,全家吃团圆饭。晚间全家谈笑游戏(玩纸牌),终夜不眠,叫守岁。
正月初一子时,开院门鸣炮,称迎财神或迎喜神。初一例不扫地,意谓聚财,凌晨抢先打水满缸,意取财旺。以后在院中摆酒果佳肴供岁饭,按天神、井神、灶君、门神、财神、圈神、而后家祖的程序以祭祀。初一至初三早晚须点烛、燃香、燃香不断,叫续香。祭祀毕,长幼男女在家给长辈拜年后,男子还去城隍庙、家庙、家祠、山神庙、土地庙敬香,并逐户给同族拜年。早饭啃骨头肉,吃猪油包子,意取有肉有油。早饭后,全村牲畜齐集一处,给牲畜披红插花,乘骑竞赛,意取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月初一,妇女不许出大门,忌冲财神。初二开始给戚友拜年,首先去舅父母、岳父母家,但守孝之人,不去拜年,意取忧而不乐。春季期间,家家准备佳肴美味,招待亲友,是全年中最丰盛的节日。正月初三,为祖先上坟烧化纸钱。
正月初九,叫天爷的生日,用猪头肉祭天。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元宵节晚上,家家张灯。灯形有人物、花卉、禽鱼;灯料用绫纸或玻璃。城镇街头,乡村场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火等。家家户户点烛、焚香、扎火炬(又名火把)送年,大街、小巷火光一片。
元宵节习惯吃浮圆子(也叫汤圆),因系在元宵节吃的,所以叫元宵。
立春前一日,清代时,官府用泥塑春牛,迎春牛于郊外,街市鼓乐、结彩、演戏。百姓倾城出现,鞭春牛毕,群众争抢春牛泥土,得少许,埋牲畜槽底,意取平安兴旺。立春日,吃春饼,叫咬春。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俗炒大豆,叫爆蛐虫,取龙抬头万物回生之意。然后开仓拣种,准备春播。
清明节,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在坟堆上添土,给叫先人修房子。同族齐集祖坟或家祠,按辈份大小,依次行叩头礼。一年之中,谁家生男孩,即杀只鸡(富有之家有献猪头肉或宰羊者),烹调好,请同族共吃,表示添了人丁。新中国成立后,把纪念先烈和植树活动,也放在清明节举行。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岳麓山泰山庙会,演戏、烧香、拜神。从二十七日开始,连续三天,并举行物资、牲畜交流会。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摘艾叶,备针灸用。为了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吃粘糕,在河里划船,在岸上举行盛大集会,门楣上插杨柳,儿童手腕上缠五色线,胸前挂香荷包,饮雄黄酒,在耳朵鼻子上擦雄黄酒,以免虫子侵入,俗传插柳可以避灾,饮酒可以避瘟。这一天,不见青蛙,俗称癞蛤蟆避端午。
明清至民国之间,五月初五日,洗河岸河神祠举行赛神会,在初三日迎接四乡八位官神,初四日,四位官神由杨家店乘木筏,旌旗招展,锣鼓齐鸣,顺流而下,至上木厂登岸,到河神祠集会,跳神、唱戏。初五日官神入城,先至雍焯祠堂拜雍御史,再至忠谏祠堂拜张万纪,下午散神,各回本庙。
六月六为沐浴节,有"六月六、狗泡浴"的谚语。人们牵猫、犬、牛、羊、浴河中。早上到旷野用露水洗浴,相传可避虱癞,眼睛亮。旧俗这天神庙晾晒神袍。人家晒衣服、被褥、书籍字画,使不生蛀虫。
六月初一起,莲花山及紫松山举行花儿会。康乐、临洮、渭源、临潭的汉、回、藏各族男女歌手上莲花山赛歌,六月六到紫松山告别。
七夕,俗称天鹰座星为牛郎星,天琴座三星为织女星,隔银河东西相望,相传为一对恩爱夫妻,因受天谴,终年分居天河两侧,七月七夜,喜鹊结伙搭成鹊桥,始得相会。因此七月初七日人间不见喜鹊,以后喜鹊颈项无羽毛,是搭桥脱落了的。此即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传说。
七夕,又叫女儿节、乞巧节,这天夜晚,洒扫庭院,陈列瓜果、酒饼、看馔、烧香点烛,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礼拜双星。大家绕七姐载歌载舞,歌乞巧曲,向双星飞洒香粉、彩花纸屑、果肴,笑谈牛郎织女故事。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有吃月饼的风俗,相传起源于唐朝。到清朝,人们把小饼改为月饼。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有重九登高的风俗,在重阳节登高游览,佩戴茱萸囊以避疾疫。
十月初一日为下元节,俗称鬼节。人们用彩纸做成棉衣,到郊外的坟地扫墓,焚烧纸钱、纸衣。
冬至节,也称鬼节,这天,要去祭祖扫墓。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在这天用米、豆煮粥吃,叫吃糊涂饭或腊八粥,通常三更天刚过便开始做饭,鸡叫前就吃。要在门、窗扇上都抹些粥,在粪堆上都放上冰块。腊八前夕,用盆盛满水,放在院子冻成冰,次日凌晨,看冰内结成的冰泡形状,测度来年什么庄稼丰收。煮粥要有剩余,初八以后,每餐必取余粥少许,掺在当天饭内,直吃到来年二月初二日为止,预祝来年丰收之意。
腊月二十三,俗称灶爷上天。祭灶后,即开始大扫除(叫扫房)。三十日晚上,又请回灶爷供奉。
旧俗,特重文庙祭祀孔子,春秋有祭。唐代用酒脯作祭品,宋、元、金都按例举行。明朝增添祭品,用猪四口,清朝祭祀时,中间献一只毛皮相连的牛(称太牢),左一只羊,右一只猪,十分隆重。
清朝祭文庙前两天,参加者都要吃斋(素食)、沐浴,届时由县官率领,入文庙叩拜。按规定谱奏乐章,念祝文,祭期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然后分别祭祀名宦祠。
凡新入学的生员,都由县官率领"谒庙"。听县官读康熙皇帝的卧碑(上边有对学子的要求和告诫),游泮池(文庙棂星门外的半月形水池)。每逢本省乡试,县官择吉日在公堂晏饮赴试生员,并用鼓乐送行。考中举人,知县要出城迎接"新贵"到文庙叩拜,设宴庆贺,然后送他们"归第"(回家)。对中了进士的礼节更为隆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除科举,兴立学校,还率学生到文庙祭奠。民国二年(1913年)后改跪拜为三鞠躬。
"拉扎节"在西乡衙下集等乡村,从古七月十五日开始,以村庙为单位,一天过一个"拉扎节"。直到十月初一送寒衣为止。
第二章婚嫁
旧社会的婚姻制度,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凭,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婚年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从看相到完婚,必须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程序。
初由男方聘请媒人,得女方同意,用红纸写出女子生年八字帖儿,或叫"庚贴”,经媒人送给男方,请阴阳合婚,认为女方八字好,上不克公婆,下不克子女,并财路茂盛,子嗣兴旺,谓之上婚。决定后,男方准备小酒(四色水礼和小件衣物)送往女方,作为定礼,这叫扎小酒,即订婚。然后,男方按女方要求准备聘礼(衣服首饰妆奁、器皿等),择吉日送筵席,叫送大酒或送大礼。最后是择定吉日,决定迎亲,先由媒人送喜书,给女方通知取亲时间,举行婚礼。取亲时男女双方伴娘(俗称取、送女客)必须请全命妇女,即父、母双全,儿女绕膝者。接亲时,有的用轿车,有的用牲口,但一定要用母畜,忌乘公畜或骡子,意避婚后不生孩子。成婚前,由男子送条裤子布料叫离娘裤。女傧相须用全人(即生有男女的妇女)。新娘迎娶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交拜入洞房,喝交杯酒,婚礼始成。婚后三日回门,一月后,新娘到娘家居住一段时间,叫站对月。
招亲的婚礼,在女家举行,是男到女家,俗称招女婿。童养婚:个别人家,由于缺少劳动力,为幼子娶年长媳妇,有女大男十多岁的,经常造成婚姻惨剧。
还有乘初丧婚姻者,叫冲喜,这是封建社会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又称守制)急于办理男女婚嫁大事,为避免延误婚期的一种权宜方法。
封建婚姻弊端甚多。如近亲结婚,造成子女畸型、夭亡。有的受礼教束缚,守节终身,有的灵牌结婚。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寡妇改嫁视为祸端,不但不许迎娶,还要沿用抢撩的方式,俗称抢寡妇。
在三十年代以后,也有极少数举行新式婚礼的,称为文明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禁止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到了规定的年龄,即可登记结婚,提倡新事新办,迷信旧俗已大部分取消,有的还采取旅行结婚,男到女家等形式。但千百年遗留的旧式婚姻弊端,不时出现,如女方大索财礼,从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四大件到四十八条腿子(全套新式家具,共四十八个腿子),形同勒索,变相买卖;男方大办酒席,待客数日,大收礼品数千元以上。
第三章殡葬
临洮习惯,实行木棺土葬
一、人死后即安灵。将亡人仰放停灵床上,用布单遮掩,然后摆设安灵纸货,出讣告(即俗称"殃状")、出纸杆(俗称望乡台)、扬幡挂榜。
二、诵经、请阴阳、道士、喇嘛、吹响、诵经。
三、作道场。有招亡魂、诏亲、度桥、跑城等。
四、出殡。三至五天的道场完毕,即行送葬,孝男孝妇及亲友、眷属均参加,为全仪式最隆重的一环。凡葬帐、挽联、花圈及各样纸货排列成行,送往坟地举行葬礼。
五、其他仪式。1、祭七,亡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四十九天为止,共七个祭日。2,三年苫块,过去提倡孝道,规定父、母死后,都要服孝三年,官员还要退职"丁忧",在三年服孝期间,名义上要在坟上庐墓三年,睡草垫、枕土块。3、服阕,服丧期满,举行仪式、换孝服。4、佛教传入中国后,依照佛教规定,和尚死了要进行火葬。
六、新式葬法。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但由于临洮无火葬场,乡镇仍用土葬,方法有所改进。水川地区,一般将棺木埋入地下深处,上面不留墓堆,仍然种田。
第四章新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全县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观,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蔚为一代新风尚。
1981年7月30日,东二十铺乡二十铺村上街五十八岁的社员王文奎,当乡兽医站中药材库房失火后,立即直奔现场抢救。刚踏上屋顶,椽子和大梁烧断了,就掉进了火中,献出了生命。
1983年元月14日下午,新添乡武装部长王彦国组织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崖湾村基干民兵张佐民投弹时,由于心情过分紧张,不慎将手榴弹掉在身后,王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张推出儿米卧倒脱险,此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王彦国臀部中弹六片,棉裤多处被穿透。
1983年2月1日下午,城关乡北街村八社青年魏秉信在家休息,忽听救火呼声,他迅即出门,只见张审书家草垛冒浓烟。他爬上两米多高的院墙,边泼水、边扒草,脚下一滑,掉进烈火深处,献出了生命。
洮阳镇南大街三乐巷十号,住着两位老人。男的叫宋希景,八十五岁,女的叫孙玉英,七十五岁。儿孙全部在外省工作,年老多病,生活上困难很多。南街小学三年三班班主任、辅导员秦家琳和该班三十五名学生,利用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给两位老人担水、打扫卫生、种菜、灌水、填厕所,有时还给做饭、洗衣服、磨面粉、买药。星期日,寒暑假常年不断。现该班学生升到五年级,新班主任徐亚玲,仍继续进行这项活动。
1983年3月8日,太石小学五年级的红领巾在马路上拾到一块手表,立即交到学校,由学校帮助寻找失主。当失主获得手表问这位学生的姓名时,他只说他叫"红领巾"。
」984年10月24日上午,新添乡杨家大庄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申玉燕,下操后去学校附近一所店铺买书,路经学校门口水渠时,发现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放在那里,拾起一看,尽是五元票,用两根橡皮筋扎着。他立即返校将这三百元钱如数交给班主任。
1984年3月28日晚,窑店公社猪场青年临时工龚百福,走到交猪地点时,忽然脚下风吹来一张十元人民币,抬头见不远处还有许多钱,拾起后共二百四十五元,他如实交给单位领导,归还了原主。上梁乡壑岘社员张玉秀,孝敬公婆。经常给两位老人缝补衣服、被褥,把细粮给老人吃,她和孩子们吃粗粮。逢年过节,想方给老人做好吃喝。她的继父杜大爷年近八十,重病在身,不能离人,她耐心侍候,亲进汤药,百般照顾,从无倦意。她给人说:"人都有一老,宁肯自己受苦,不能让老人受苦"。该队还有个五保户杨大爷,六十多岁,1960年重病后双目失明,衣食住行处于困境。她说通丈夫,将老人接来当亲人照顾,整整侍候了十一年。
1978年10月19日,张书俊的未婚妻周晓云在兰州工地上被电击伤,双目失明,严重头痛、耳鸣,经常处于昏迷、紧张状态。书俊给晓云熬药、洗衣服、做饭、送大小便,为解闷,扶她听电视上的戏剧片。还节约开支买了一部收音机。1979年底,他和周晓云结了婚,他是一个很好的模范丈夫。
云谷乡,云谷行政村坟湾口村,女社员白玉香,在1969年与杨有清订了婚,1970年杨参军驻陕西蓝田。一次杨在为群众抢收麦田中,受雨淋患了脑膜炎,终致下肢残废,1972年退伍回家,当时有人劝白废除婚约,白说:"他因公致残,身心已够痛苦,我岂能抛弃他,给他再添烦恼。我愿同他共甘苦,服侍他终身"。她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杨在家做点零活。先后生了两个孩子,她带头于1979年做了绝育手术。一次杨挣扎去做饭,摔坏了胳膊,全身瘫痪了。从此,她给丈夫一勺一勺喂饭吃,接便溺,换床褥,大忙时每天在地里往返四次,照顾病人。农业受灾后,她省吃俭用,把民政局每年下发的170元残废金,全部为丈夫请医购药、增添滋养食品,人人都称她为心灵美好的妻子。
1968年5月8日,峡口乡峡口村山洪暴发,放在沟沿的大批木料,被冲进巨浪里。八九三九部队指战员奋勇打捞,共青团员李德坤第一个跳进洪水,接着又有四名战士扑进激流。这时水位猛涨,冲走一座木桥,木料和翻滚的大石头,混卷而下。生产队长杜永边,率领精壮社员,与战士们一起和恶浪搏斗,冲淌六华里,已是精疲力竭。经社员奋力抢救,三名搭捞木材致伤的战士苏醒了,李德坤同志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了生命,给人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军民鱼水之情怀。
1967年5月的一天,八0三九部队几名解放军战士执勤后,返回驻地途中,突然发现峡口生产队一家院子里火光冲天。这时,大人们下地干活,只听羊叫孩子哭,他们扑进烈火,奋力灭了大火,抢救出四个小孩,十二只羊,数间房屋和其他财产,同时得救。卷三十临洮方言
临洮,是古狄道,原是狄族的居住地区。自战国时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建置以来,历代或因战争,或因拓疆,或因戍边,或因屯垦,中原汉族大量徙入定居,形成中原人与土著民族的杂居地域,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融合,至今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还存留在临洮方言的"底层"中。同时,跟中原方言,特别是秦、晋、豫的方言有较多相近处。
临洮,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唐蕃古道"上的大邑,跟西域、南亚次大陆诸国、诸民族商旅,往来频繁,文化交流绵长,随之有一定数量的西域、南亚的语言成份汇入临洮方言中。
临洮,自古是陇上文化盛地,识字人在百姓中的比率较别地为高,因而历代的书面语言在临洮为较多的人所认读、使用、吸收,致使临洮方言中存留着较多的文语。同时,历代出外作官、游学的人较多,在文化上有极强的敏感性,在任何时期,特别是历史的大变动时期,总是很迅速地将各地、尤其是华北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吸收进来,在吸收文化的同时,自然也吸收了语言,因而我国最早的"通语",往后的"官话",对临洮的方言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建国后,积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临洮人的交际中,特别是青少年的言语中,日见其多,而方言、土语有渐缩的趋势。作为汉民族语言的种地方变体,临洮方言建国以来的变化是特别大的,这一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向普通话靠近,淘汰了过土的方言成份。
第一章语音
临洮方言的语音,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独立的系统,即临洮音系。
第一节音位成分
临洮音系是由其音位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是:
音质音位
元音音位:
最高元音音位:i y u半高元音音位:e 0
中元音音位:a
最低元音音位:a′
辅音音位:
双唇音音位:p p′ m
唇齿音音位:f V
舌尖前音音位:t t′ n l ts ts′ s
舌尖后音音位:t ts′ s z
舌面前音音位:tc tc′ c z n
舌面后音音位:k k′ X η
超音质音位:是由音高决定的每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即声调的调值。计有:
中平调33
高升调35
全降调51
高平调55
轻声以上四个调值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转为轻读的。
第二节声母
辅音音位都能作声母。声母表是:
p (b )p′(p′)m (m )f (f)V t (d)t′(t)n(n)l (1)k (g)k′ (k)η(ng)X (h)tc (j)tc ((1)c (x )(z)nts (zh )ts′ (ch )s (sh )z (r)ts(z)ts′ (c )s (s )
第三节韵母
韵母由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尾音韵母组成。韵母表是:
单元音韵母:a(a)0(0)ə(e)1(i)u (u )y(u)
复元音韵母:
二合元音韵母:ai(ai)ei(ei)au (ao )ou (ou )d (er)ja(ja)ua(ua )uo(uo )ic(ic)yε(ue )
三合元音韵母:iau (iau )iou (iou )uai (uai)uei (uei )
鼻尾音韵母:
an(an)ian(ian)uan(uan)yan(uan)aη( ang) jan(iang)uaη(uang) eη(eng)η(ing)uη(aeng) oη(ong) ion(iong)
第四节声调
声调共有4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
阴平: 33
阳平: 35
上声: 51
去声: 55
另外,还有一个由语流音变形成的轻声。以上任何一声的音节,都有变为轻声的可能。
第五节 临洗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临洮音系和北京音系都是汉语北方方言以内的音系,因而大同小异。现将它们的相 同和相异之处比较如下:
一、音位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1、元音音位,完全相同。
2,辅音音位,北京话有的,临洮话都有,即共同的有22个。
3,超音质音位,即声调,临洮话和北京话都是4个声调,即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且阳平调的调值相同,都是高升调(35),也都有轻声。
相异处:
1,临洮话有唇齿浊擦音音位V,舌面前浊擦音音位z,舌面前鼻音音位n,北京话没有。北京话清浊对立的音位只有一对:s(sh)和z(r),而临洗话却有三对:s(sh ) 和z(r)f(f)和V、c(x)和z。
2、声调。阳平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5,临洮话的调值是33,上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214,临洮话的调值是51,去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1,临洗话的调值是55。
二、音位结合规则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二者共有的音质音位,绝大部分结合规则相同。
相异处:
1、p(b) p′(′)m(m)北京话中与0(0)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c )或ei结合。
2、p′ ( p ) m ( m ) 。北京话中跟ou(ou)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ə(e)或u(u) 结合。
3、p(b)p′(p)。临洮话能与j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4、t (d)t′(t)临洗话能与i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
5、η(ng)。在北京话中只能作韵尾,在临洮话中却既能作韵尾,又能作声母。
6、临洮话鼻韵母字除含an(an)、an(ang)的韵母,分前鼻音、后鼻音外,其余的鼻韵尾,一律收后鼻音η(ng);而北京话中鼻韵母收n(n)的和收η(ng)的却分得很清。
第二章临洮方言语汇
第一节方言词
A
阿么呢〔A-mu′-ni′〕做啥哩?
阿代来[A-tai-lai]质询词,即究竟怎样?
B
布眼薪〔puniεnεiηi〕
火烧着了衣物,布料等发出的气味。
背锅[pelkuo]驼背,也称"背锅儿"。
c
孱头〔ts′an-tou〕
自甘屈膝,做出丢身份,甚至丢人格的行为的。如:"你的侄子真孱头,竟干那样跌身价的事儿"。
才将〔ts′aitciaη〕
刚刚、刚才。如“才将大家说的办法,都是好的。"也作"将才"。
OH
啜唆[ts′uasuo]教唆,调唆。
啜事鬼 [tsuo-si-kuei]
在背地运用诡计,将事情弄坏的人,也指播弄是非之人。
D
倒沫〔tavme〕
牛、羊的反刍。如:"小黄牛卧在圈里倒沫着呢。"
懂[tuη]闯祸。如:"这家伙又懂下乱子了。"E
耳报神[epavseη]
专为某人搜集信息,甚至告密的人。如:"这死女子是她大娘的耳报神,你可要防 着点。"
欸[ei]
(1)发语词,常常用在句首,表示不赞成或否定。如:"欸!阿呢的话呢,三斤料的骡子都套不起车,一天一斤料还能喂起牲口,一个骡子一天得六斤料。
(2 )使役牲口时叫牲口向里手走的呼唤词;相对的,要它向外手走时就用"喔喔", (实际读ao、ao )。
F
富态[fu tai]
丰满、肥胖。如:"张家的姑娘长得富态"。
发福〔fafu〕
对成年人发胖的奉承说法。如:"几年没见而,你已发福的多了。"
G
裹[kuo]
(1 )拿布包起来。如"拿块布儿裹起来。"
(2)用泥巴抹墙壁。如:"和点儿泥,咱们裹墙。"
(3)被胁迫而参与某种活动。如:"四九年反动军队败退时把他给裹了进去。"埂 子[keηsi]
地块之间的界梁,田畦之间的间梁。后者也叫"格甥儿",或者叫'埂埂儿,"
H
瞎〔xia〕
(1 )坏了。如:"事情瞎了。"坏的。如:"这堆洋芋是剩下的,瞎的好的都 有"。
(2 )眼睛失明。如:"我外爷的眼睛已经瞎下了。"
寒磅[xan ts′eη]
穷苦、可怜。如:"吃大锅饭的那年间,我三阿姑的日子过的寒碜得很。"
J
G
经〔tciη〕
结实、耐用、耐使唤.常常跟别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用。如:"经穿",例如:"这布经穿。";"经用",例如:"这是桑木扁担,经用。" "经使唤",例如:"这家伙好看,但是少得很,不经使唤。"
剪缗儿[tciεn lioe′]绺窃贼,扒手。
K
胭[k′uη]
昏昏欲睡。如:"我胭得很,快给我一个枕头,我睡一会儿。"
困〔k′uη〕
身体疲乏,各个关节酸胀。如"蹲着搓了一天绳子,我的腰腿都困得很。"
L
冷子〔leηts〕 冰雹。
连阴雨〔Ijε′niηy〕
天天连着下的雨。如:"这连阴雨把秋田下坏了。"
M
慕古[mu ku]
湖涂、迷惑。如:"我一慕古就把这事儿忘了。"亦作"懵古"。
抹[me]
陡的反义词。如:"这个坡坡儿抹一些,好上,那个坡很陡,上起来很吃力。"
N
能〔neη〕
宁可。如:"能吃萝卜,不吃葱。"又如:"不过这股敌人也十分顽强。能战死也不投降。"
馕[naη]
家境富足。生活丰裕。如:"你二大爷挣下钱了,现在馕得很。"
0
沤[ou]
用浸泡使材料改变性能的一种方法,象沤麻,沤绿肥。
例如:"舅爷把大麻沤在涝坝里了。"
呕气〔outc′i〕
生气、睹气。如:"我这死女子这几天尽给我呕气。"
P
票友 [piaviou]地方剧(如秦腔)团中,有些人,有出色的演技,但非剧团的职业演员,而间或应剧团之邀上台演戏的人。如:"何老三是福盛班的票友"
屁子[pi`tsi]
结构助词,常常附加在单音节动词后面而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憎恶的意思。如;"散屁子了。"(意即"散了")。
"走屁子了。"(意即"走了")也可在"屁子"后重复一下原动词。如:"散屁子散。" "走屁子走。"
Q
缉[tε′i]
一种缝纫法,即用极细密的针脚缝起来:如:"他二嫂子在缉鞋口儿。"
绿〔tciau〕
一种缝纫法,即用粗针脚缝起来,而且往往是针脚藏在里面。
如:"你给我绿一根带子。"
R
瓮圈子[zuη-tc′eəytsi]
旧时城门上的瓮城。例如临洮古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都筑有瓮城(大跃进时已拆除),俗名叫"瓮圈子"("瓮''方言读[zuη])。
日踏[zt′A]
糟踏、损坏。如:"你把自行车借给他,他几天就给你日踏了。"
S
死涩[asaj]
呆板、死板。如:"这一家几人死涩得很。"
生涩[seηsai]
生疏、迟钝、迟滞。常常用于手艺、技巧方面。如:"这手艺我多少年没有干了,现在生涩得很。"
SH
折[SE]
(1)指为国为民或为正义事业捐躯。如:"他伯父在中印边界战争中折上了。"
(2)指把杆状器物撧
坏、或摔坏、或压坏。如:"把扁担压折了。"
螫[si]
蜜蜂用毒刺伤人。如:"那墙缝里有一窝黄麻子,小心把你螫了。"T
肚带[t′u·tai]
鞍子下勒住牲口肚皮的带子。
叼〔diao〕
趁主人不防备以强力攫取去人家什物的行动。如:"他把人家的油饼儿叼上来了。"
W
绾[uan]
(1)绳子上打结,或者用绳子结绑别物。如:"把疆绳绾在那桩子上。"
(2)翻卷物、什。如:"把袖口绾起。"
(3)辫结头发。如:"给新媳妇儿绾了个纂纂。"
焐
[v·u]
在寒冷时让肢体紧靠发热体而暖和起来。如:"来,,坐在这热炕上焐一会儿。"
X
先后〔ciεn-xou〕
妯娌。如:"前面走的那两个女人是先后两个。"
屑来末去[cyε-lai-m′Atc′y]
泛指一切屑小的东西。如什物上的少许部分,钱财上的小零头。
如"做生意,打私交,应该大方些,屑来末去的就不必计较。"
Y
冤语[yeəηny]
人的恶言毒语,常常是极脏的词儿。
仰尘[iaηtseη]
纸糊的顶棚,亦即承尘。
Z
炸[tsA]
张开大拇指和食指的距离。
炸〔tsεA〕
直竖起来。如:"气得张三胡子都炸起来了。"这个"炸"不是本字,是假借字,亦可作"札" 。庄窠〔tsuaηkuo〕
有房舍、有围墙的居住地,一般在农村一家一个庄窠,或几家亲房合建一个庄窠,亦作"庄廓"。
周济 [tsoutci]
拿钱或粮食或货物解救别人的穷困。都是无偿的。如:"他周济过一些人。"
第二节谚语、歇后语、禁忌语、黑话
一、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临洮民间流传的谚语非常丰富,极为生动,成为群众活的语言。
民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满罐子水不响,半罐子水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
佛见黄金把头低。
朝里有人好作官。
不怕官,只怕管。
云缝里的日头,后阿娘的指头。
若要亲戚好,莫拿钱财搅。
口善心不善,枉把弥陀念。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立木顶千斤。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针得过,线得过。
纸包里包不住火,雪地里埋不住死人。
心中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不信神,不信鬼,全靠自己胳膊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神仙打仗,凡人遭难。
人有钱时话大了,马有膘时诧大了。
笑长命,哭成病。
饭后三百步,不用开药铺。
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
农谚
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瞎五九冻死狗,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三,看马莲。
七九八九,精屁眼娃娃拍手。
小寒大寒,冻死娃娃老汉。
高山立夏糜,小满透土皮。
想吃来年米,全看头伏雨。
猪拉窝,狗打滚,天气猛冷人发抖。
过了腊八,天气长一杈把。
豆子一条根,全靠种得深。
春分麦,立夏糜,小满种谷刚适宜。
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
土旺种胡麻,七股八柯杈。
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在浮皮子。
天气谚语
云跑东日头红,云跑南雨翻船,云跑西下死鸡,云跑北晒成灰。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黑云接太阳,晚上滴漏淌。
黑云接一丈,有雨不到天亮。
天上扫吊云,雨点泼满头。
黑猪啄天河,下雨涨洗河。
水缸出汗蛤蟆叫,过午必有大雨到。
月亮盘场刮风呢,日头盘场下雨呢。天旱不过二十五,二十六来没干土。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七月七连阴带下十月一。
烟雾盘山走,泡死瞎母狗。
白雨打湾湾,黑霜杀梁梁。
清明有雨苗架齐,立夏有雨打裸重。早晚冷,中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晚晴没好天,晴不到鸡叫唤。
露水升到田苗尖,不到下午要变天。牛打喷嚏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雷响头顶虽雨不紧,雷响天边大雨连天。先雷后雨雨不大,先雨后雷雨不罢。太阳下山天变黄,明天大雨定猖狂。
黑云接太阳,必定有一场。
早下毛毛不下,晚下毛毛不晴。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七阴八下九日晴,十日下了下塌城。春寒不算寒,惊蛰寒冷半年。
大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是丰收年。
若要晴,四山明。
猛晴没好天,等不到鸡叫唤。
天上星星稠,下雨不发愁。
小暑发了到大暑,大暑发了到处暑。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
肥料种子谚语
庄稼没粪,不如不种。
人靠饭养,地靠肥长。
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母肥儿壮,籽大苗旺。
副业谚语
猪是钱口袋。
圈里没有猪,仓里没有谷。喂母猪,多栽树,三年就能穷变富。
养羊偷着富,骡马撑门户。
家有百只羊,等于开了小银行。
要得富,多养免。
别看兔子小,卖钱不得了。
养鸡养鸭,致富发家。
种草种树谚语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远年富,栽树木;近年好,多种草。
山川没有林,有地不养人;山川有了林,沙土变成金。
种树十年,强似种田。
房前屋后多栽柳,烧柴就在灶门口。
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
先人栽树,后人歇阴凉。
要想长远富,空地多栽树。
地震谚语
地震快来到,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棚里不吃料,老鼠机灵先跑掉。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水打旋,冒汽泡,见到了、要报告。
响得长,在远处,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两棉花一张弓--慢弹(谈)。
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发。
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刀切豆腐——两面光。
大腿上抓脉——瞎摸。
十五个"下井"打水--七上八下。
飞机的尾巴—翘得高。
口传家信--言而无信。
井底的青蛙--见识小。
五十两元宝---一锭(定)。
切菜刀剃头--危险。中堂挂门帘--不象画(话)。
电杆上扎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戏子的胡子—假的。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杀鸡取蛋一-只一回。
麦杆吹气一小气。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抱着元宝跳河——舍命不舍财。
枣核解板——没几锯(句)。
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来者上钩。
歪嘴和尚念经一念歪了。
草尖上的露水——不长久。
海底捞月---一场空。
梁山的军师--吴用(无用)。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擀(面)杖吹火一一窍不通。
鸭子的爪爪--连手。
袖筒里揣棒锤--直来直去。
高山上和泥-—漫洼。
戴的草帽打的伞---二凉。
老虎吃天爷——没处下爪。
三、禁忌语
打野狐:㞎屎、大便。例:"你先走,我到这渠埂背后打野狐去。"
平放:翻过来放置东西。驾车出行时,切忌说"翻放"、"翻过来放"等词,遇此等事皆说"平放",取平安吉利的意思。
四、黑话
恩我银要奔把宁你登打银一兴下。
意思是:我要把你打一下。第三章临洮方言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临洮方言词的构成方法、词形变化方法。前者就是构词法,后者就是构形法。
构词语素,比起普通活来,迭音形式的后缀特别多。以表示"甜"的词为例,就有"甜稀稀"、"甜寡寡"、"甜蜜蜜"、"甜任任"。这样构造成的词都在意义的程度上或有所增益,或有所减弱。
构形法,比普通话丰富得多,除普通话有的形态变化形式,临洗话都具有外,临洗话在名词和代词上还有特殊的词形变化法。比如:名词有重迭式加"儿"和重迭式加"子"的变化形式。前者象:碗碗碗儿,后者象:碟碟碟子。比起原词来,前者增添了小称或爱称,后者增添了不赞成甚至贬义。代词的形态变化尤为突出,几乎跟英语、俄语一样,单、复数之别全由形态的不同来表示。例如:
单数复数
笫一人称了y(我)了ye(我们)
第二人称ni(你)nie(你们)
第三人称t′A(他)t′Ae(他们)
词类,象普通话的词类一样.首先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中除开数词和普通话的数词一模一样外,其余各类词中总是跟普通话的词类有些不同。兹分述如下:
一、名词
名词中,单音名词有两种特殊的重迭形式,即:
1、名+名+儿式。
如毛毛毛儿;
2、名+名+子式
如毛毛毛子。前者表爱称,小称,后者增加不赞成之意。
二、动词
动词中的单音动词往往带"屁子"或"㞗子"以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厌恶或憎恶之意。例如:"走㞗子","挖屁子",前者就是走开了,后者就是开始挖了,或者挖开了。
三、形容词
形容词中的单音形容词重叠时采用"形+形+儿+个"式。
例如:红红红儿个,绿绿绿儿个。
四、数词(同普通话数词)
五、量词
通用量词"个",使用范围非常广。例如:"这个骡子","兀个猪","这个桌子","兀个凳子"等等,其中该分用的“条","头","张",都以"个"代替了。
还有一个"挂",也用得特别繁。例如:"一挂背上","一挂走","打一挂"."拉一挂","剁一挂"。
六、代词
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单数和复数,均由不同的形态来决定。
指示代词中,指处所时,指彼代词"兀搭"用长、短音区分,远距和近距之别。如说:"兀搭",意即距说话人较远的那里。如说"兀搭",指距说话人较近的那里。
疑问代词中,有特有的"啊"。如:"阿么个","阿么呢","阿代来"等。
七、副词
特殊的副词有:
表否定的“候"。如:"你候说",即你不要说。
表情态的"吓吧"。如:"他吓吧不来吧" ?即恐怕他不来吧?
表疑虑的"干"。如甲:"李家的园子墙倒了。"乙:"干没有?"儿说"干干早晨到咱屋呢来的那个干部是新上任的县长。"娘说"干不是" ?
八、叹词
特殊的叹词,只有双音感叹词中第二个音节迭音的一种形式。
例如:"哎哟哟","啊呀呀"等。
以上为实词,至于虚词,特有成分虽不及实词各类中那么多,但也有一些,现分述如后:
九、介词
特有的介词,有表被动的"着"[tsav],而且使用频率高。
如:"着他打了一顿","若人家一句活说没了","着马踢了一蹄子"。"着壁〓咬了一夜”,“着他妈骂札了。"还有"连",虽非特有,但用得很繁、很广,凡作对照比较以显示悬殊的,在句子中总要以"连"起头。例如:"连大哥都不要,还耍你。""连牲口都冻坏了,把个人算啥!""连话都说不出,还能唱歌儿?" "连二流子都觉悟了.你还不觉悟?"
十、连词
常代替"和"、"同"、"与"等与类连词的,就是"连"和"跟”使用得非常广泛,频率也很高。例如:"我连小华跟集去了。" "品晶连彤彤都睡了。" "大哥跟二哥都回家来了。" "虎子跟天顺修渠去了"。
还有"要(要么)……耍(要么)……"也用得多。如:"要么就走,要么就等。" "要么就买原物赔原物,要么就赔钱。"十一、语气词
有复合语气词,如:"呢吗","了吗"等,这都是用在问话中,如:"他讲完了吗?" "你当他来呢吗?"(此处的"当",是估计、猜测的意思)。
第二节句法
临洮方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则跟普通话的基本一样,只有个别的规则稍显特殊。例如:
1.用"细不"这个特有副词组成的状语加谓语式,使用非常广泛。如:
(1)细不好的。
(2)细不甜的。
(3)细不美的
(4)细不脏的。
(5)细不丑的。
(6)细不弱的。
只要是用于属性描写,无物不用,无处不通,是的非的,褒的贬的,都适宜。
2.用程度副词"很”组织句子,用谓语加"得"加"很"式,而不用"很"加谓语式。试作比较:
甲乙
(1)这布牢得[ti]很。(1)这布很牢。
(2)这妹坏得〔ti〕很。(2)这娃娃很坏。
(3)这瓜甜得[ti]很。(3)这瓜很甜。
(4)这后生勤苦得〔ti〕很。(4)这后生很勤苦。
(5)事儿办得[ti]顺利得〔ti〕很。(5)事儿办得[ti〕很顺利。
(6)潘家阿姑穷得[ti]很。(6)潘家阿姑很穷。
常说甲式,不用乙式,尤其是中老年人口中是如此,不过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推广普通话,普及小学教育,乙式渐渐地在青少年的口头上也通行了。卷三十一服装饮食建筑风格
第一章服装
清朝末年,临洮衣服款式向前发展,变马蹄袖为长袍短褂,衣宽袖大,脚登粉底凉鞋,头戴礼帽或瓜皮小帽,表现雅致娴静,文质彬彬。民国初期,中山服、中山装、偏三扣、拉三扣、三民主义鞋,风行一时。不少大、中、小城市及交通沿线,接受西方影响,西装、西服、立领、装袖、前襟开敞、斜口袋、小蝶领结,翩跹胸脯,显得英俊挺拔,富有清新朝气。女装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款式逐渐由宽袍长袖、彩带翩跹、簪花别柳、阿娜舞姿式的神态,变为束腰紧袖的女便装或葫芦式的长、短袖旗袍。少年姑娘,夏季着轻便短装,或配上短裙,乌黑的短发,舒展的天足,洋袜子海式腿,显得潇洒英俊。少数特权阶层和富户,男子多蓄发,戴青缎或绒质的瓜皮帽、礼帽,少数豪绅也有戴博士帽的。春秋着夹袄,夏单衫,冬穿棉、皮长袄,接腰封裆棉筒裤,脚穿洋袜,元青缎或绒质朝元鞋,双鼻梁式的棉窝窝、毡靴,少数也有穿皮鞋的。年青女子蓄满头,未婚扎独辫,已婚绢髻于脑勺(俗称纂纂),髻插金、银、玉簪、钗,穿耳戴环,画眉抹粉,腕、指戴手镯、戒指,穿旗袍、线袜、丝袜,绣花缎鞋,中老年妇女,夏穿洋布大襟长、短衫,冬穿长、短袄,少数穿套裤。偏僻边沿村庄,仍沿袭缠足旧风,木底鞋,以瘦小为美,所谓三寸金莲。民国10年以后,政府严禁缠足,束脚之风大变。民国20年后,妇女发型为剪发和束髻各半。劳动人民的服饰,色调深沉,蓝色为主,黑白次之。衣服式样与少数特权阶层相同,但质量悬殊。瓜皮帽是元青布质,结婚时多以青缎面红顶的瓜皮帽为礼帽。冬天护耳,有以野兽皮毛或布刺绣的耳瓜套。衣服多为黑色、蓝色家机土布。不少贫穷人缺衣少裤,冬季蔽衣败絮,补钉重叠。有的织褐,作冬季衣料。春、夏、秋三季,男子多穿麻鞋短裤或赤足赤膊,冬季穿自作的棉布鞋或旧鞋,趾裸足露。袜子用土布缝制,间或见机织的丝光袜子。衣服式样,多数是手工缝制的便衣,男衣对襟,女衣大襟,裤子不论贫富,皆以品字式长腰筒,以带紧系。腰带一般用羊毛线编成,或有用布作的,宽数寸,长五六尺不等,多属中年男子在冬季束腰御寒。军警政学各界,多穿制服,军界常用黄、灰色,工商界穿便衣,以青、蓝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发生巨大变化。五十年代,大襟长衫,逐步减少。衣料质量,细平布、花布、哗叽等,显著提高。六十年代,卡叽、条绒风靡一时。七十年代,为涤良、涤卡、毛线衣服所取代。八十年代,色彩艳丽的毛料、呢绒、呢龙、涤纶、化纤织物等中高档服装与款式新颖的皮鞋等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过去的长袍、大褂和套裤,早在六十年代基本绝迹。中青年服装,短服为主,服形有中山服、干部服、军便服、工人服、青年服、夹克等。七十年代前,服色多蓝、灰、青色。中青年妇女服饰均短服、短裤,夏季也有穿短袖衬衫花裙。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烫发、戴耳环、戴戒指的,近年也渐出现。广大农村中,有不少农民,戴上了手表、电子表,服饰质量,花色品种式样等,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冬天有新式棉、绒、皮帽,夏天有单帽、遮阳帽、草帽,老年妇女有丝绒帽,儿童帽式繁多,不胜枚举。服装色调突破了传统的"学生蓝"、"解放灰"、"草绿色"等老三色,色彩鲜明艳丽与大自然的气氛协调起来。选料照顾到服装的实惠性,款式设计注意解放思想,博采众长,保持民族特色。少女喜欢的旗袍裙,上身仿照西服"布拉吉",下身采用传统旗袍式,开放舒展,优美动人。中年妇女喜欢的琵琶襟中西式罩衫,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款式,富于民族色彩。"收腰"式时装,比古老的"直筒"美观、紧身,加强立体感,能展现出人体线条,如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学生装、筒裤、喇叭裤、长短大衣、风雪大衣、纯中式的呢背心、棉背心、立领对襟棉袄、夹袄、罩衫、大襟棉袄、夹袄、罩衫、平脚大裤脚长裤、圆口鞋或漫漫鞋等,为广大工农兵喜爱,穿着方便,劳作灵巧,衣型优美舒适。八十年代,时装的色彩款式与质量,均突破传统,向高质化、国际化、便装化、男性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一、高质化:多种天然纤维面料流行,高档的丝、麻、棉纯毛织或混纺交织时装和天然毛皮时装的数量急剧增加,并日益受到欢迎。
二、国际化:时装的流行具有广泛性、国家、地区的差别日益缩小。某一新款式的兴起,会很快流传到世界各个区域。
三、便装化:已从讲究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变成追求方便、轻松、自然的服装款式,如各地广泛流行牛仔裤、羊毛衫、短夹克、风雪衫等。
四、男性化:倾向于英姿飒爽的男儿气概,如夹克,有门襟的裤子、套装、西装、男式衬衫等。
五、舒适化:摆脱单纯以艺术效果进行款式设计的倾向,转向强调奇异的题材,大胆的设计,丰富的想象和穿着的舒适相结合。
第二章饮食
临洮劳动人民,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饮食以温饱为足,不尚精美,直至现今,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传统仍然保持。即是丰收之年,小康之家,餐以粗食淡味,不计色香花样,并多吃蔬菜,畜、禽、肉、蛋,优质果菜,亦少自食,多售于市。普通人家,农工商等,日食三餐,早筏在午前七八时,午餐在上午十二时,晚餐在下午五六时。以小麦为主粮,玉米、洋芋、糜子、谷子、豆类为杂粮。大米临洮产量极少,大部分来自外地。早晚两餐多为面条面页,午餐多为饼馍。平日吃素菜、二种,饭内多调浆水,招待客人,般用肉菜或臊子面等。城镇鲜肉随时可购,年关佳节,须备肉菜。乡村申等之家,年宰一猪(或羊),猪肉或腌或腊,款待亲朋。遇有婚丧喜庆,必设晏席,席设于桌、炕,位限八人(有十人的)。正面为上席,应让年长尊辈者座,两侧为侧席,为一般客位,背座为下席,为中、幼小者或知客的座位。席分酒、餐两部,先酒后餐,开席首先由主人从上席开始逐次看酒,首杯共干。动箸之后,席间客人方可互相敬酒,行令猜拳,以助酒兴,直至席终。传统酒令有二:一为与长者猜奉、令,带尊敬和祝愿之意,二为平辈之间猜拳、令,带亲密友好和祝贺之意。席间首次动杯、箸,皆以上席首座者起。退席依次而行,气氛严肃活泼。
蒸食类:包括蒸馍、花卷、包子、蒸饺等。蒸馍属家常的食品,小圆馍最特出,圆软、白嫩,咀嚼有劲。红、白喜事,于馍顶点以豆状红点,或米粒状梅花点,如新雪衬梅,别有风味。花卷逐层抹以清油,稍使姜黄,后加以旋卷。每当喜庆丰收之时,年青妇女特意制作,竞技斗巧,蒸出并蒂莲花、海棠、梅花、菊花、佛手、果菜、水波、雪景等彩馍。光彩夺目,喷香迷人。
烙饼类:是仅次于蒸馍的食品,包括烘烤烙蒸,花样繁多。辛店的石子馍,县城的糖酥饼,品味具佳。有大如满月的烙饼,有厚过二寸的焌
锅馍,有薄如亮纸的煎饼,有酥而软的起面饼(发酵),有柔而劲的死面饼(不发酵),脆而香的烤烙饼,千层饼,烘烤而成的点心、蛋糕等。
油炸食:油品以油菜、胡麻、芥子等植物油为主,大油次之,不用牛羊动物油,使油炸食酥香不腻。家庭食用多为油饼、油果、麻花。另有油炸果子,用蛋清、大油等揉合的细面,捏成佛手、三角等多种花样,抹以姜黄,点染着色,炸作酒席菜,亮而酥香。
煮食类:主要有而条和水饺。面条与蒸馍馍等,是家常食用便饭,品味亦多,有切面、削面、撮面、拉面、挂面等,切面又分为细面、宽面、韭叶面、棋花面等,其中细面最具特色,以细长有筋力而见功,调以辣汁臊子汤等料,即称臊子面。
发糕:是以玉米或糜子磨面,发酵而成的蒸糕,金黄酥甜,色味具佳。
粘糕:是粘糜、酒谷磨面发酵制成的蒸糕,以粘、甜见长,经油炸后,略显焦黄,施以蜜糖,色味更美,亦是送礼食品。
其它如凉粉、酿皮、青裸面搅团、杏仁油茶等,各有风味。北乡二十里铺的干甜醅,久享盛名。
副食以菜为主,肉、蛋次之,菜以家种为主,野菜次之。农村用菜,以生调为多,熟炒较少。
生调菜:用盐醋为料,或拌以熟汕,味尚酸辣,鲜青、红辣子,大蒜、萝卜、韭菜、黄瓜、芹菜、香菜、苴莲、白菜芯、包菜芯、青葱等都可生调食用,其中以油泼干辣子为最多。以萝卜、青辣子和葱三样切为细丝拌合,调以盐醋及熟油,称三大王,青翠分明,三辣同烈,脆嫩清香,增强食欲。
腌菜:品类繁多,主要为咸、酸两类,是越冬的主要菜食。
熟菜:以猪、牛、羊、鸡肉为主料,有蒸煮、炸、炒等多种。近年来,新的烹调技术普及城乡,菜看品味大为丰富。鱿鱼,海参在城镇结婚宴席中,逐渐食用。饮料:农村旧俗多以果树叶或烧枣沏茶助色味,现已为茶叶代替。
饮酒较为普遍,酒类品种繁多,主要来自外地,本县有自制甜菜酒和黄酒。
饮食器具:木器有桌、凳、椅、柜,铁器有刀、勺、锅、铲、壶、炉,陶器有碗、磔、勺,分精粗二种,精品来自外地,粗者来自本省。
第三章建筑风格
临洮房屋建筑沿用传统的堂室式。堂室有北主、东主、西主之分,俗多尚北。主堂与室同建于一个堂基之上。觉基高低,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所不同。台级多少,也有差异。堂与室,同为一个屋顶所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以前墙,墙外属堂上,墙内属室内。墙左右各有窗(牖),居中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堂左、右、后三面均有墙,左墙叫左序,右墙叫右序,前面院落大开,形式象今天的戏台,四面均建房,即为"四合院式"。堂的中前方,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室长方形,左右长而前后窄,面积较大,寝室住人,庙室祭祖,或供宴会起居之用。但一般贫农不但无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接客、祭祀均在寝室。
城乡房屋建筑,结构形式有虎座、磨房厅、二袱厅、趄栿、一挑檐等。
虎座和磨房厅的结构,近似旧堂室制,两重栿、梁之间,用花墩子托起,挂椽出檐,四排巨柱承重,屋檐前长后短,后称卷棚,满间虎张口的窗子,股子门,有门屏,门景与窗景,俱饰以花雕,轻快灵活,精彩夺目,虽不是前堂后室,但祭祖、行礼、住宿、交际往来,都有定制。左为寝室(卧房),右为厅房,供接待宾朋之用。
卷棚又称塽堂,供奉沮先及祭祀之用,屋外屋脊、台级等,也以主人地位身份之不同而有差异。脊有五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脊上雕塑龙、虎、狮、豹、象等,象征雄猛威壮的图腾。一般贫民,只能垒平脊,瓦个三沟带。台阶以三级为最高,百姓只有一级或有台阶无级。
趄栿三排柱子,滚椽,不出檐,用料节省。檐浅,光线充足,深为群众喜爱。现行的三架檩和五架檩,不讲究厅院,座北向南,一扯溜五、七、九间,客、寝、厨房,顺次排列,简便省事,清新暖和。
市区商店,一般要求高大宽敞,屋架结构,以人字梁承重,前后双椎,两檐水,比住宅深一倍,既可作仓库,又便于陈列商品。采用新型建筑的平顶楼房和平房,砖木结构,梁柱屋顶,采用钢筋水泥的预制块,结实省料。屋顶平铺,滴水管接,为正长方形整体,雕饰正面,楼有露台,便干纳凉。窗景吸取传统的优美造型,丰富多彩,舒适美观。
岳麓山凤景区的建筑,属园林建筑。登山道的起点,建有山门,雄威壮观。东行二百多米,左面有彩画、宣传画的彩壁、假山、走廊。右转是一座仿古建筑的八卦亭,纂尖顶,八角凌空奓起,亭基建于悬崖边沿,亭下两边环水,亭栏旁有春凳。楼阁多为两层,依山附峭壁而筑,是鹤角长项的奓角楼,僧帽式的纂尖顶,踞高凌空,形势险要,楼上出檐的游廊,悬檐的长柱,风味别致。室内的承重柱,窗楹栏杆,涂上深紫色,衬以乳白色的墙壁,装饰工程,富有传统的建筑色彩。
至今残存的古典建筑群中,文化馆的城隍庙大殿,农校的孔庙大成殿,福音堂的钟楼,火神庙的南殿,是宫殿式的古典建筑,俗称三转五或五转三。有的面三侧五,有的是面五侧三的转阁。殿顶有重檐,像钟楼,高至四层,雕梁画栋,是宫殿顶的装饰。殿阁腾空悬起,殿顶有兽形及花状雕饰,环抱的巨柱,承托着巍峨的殿顶,窗棂、窗户、窗台、门楣、门窗、墙壁、台阶、无不精雕细琢,妩媚壮观。
蒿临公路洮河桥,是钢筋水泥的新型建筑。四个巨大的桥墩,托住桥身,墩上拱形洞有大小四孔,桥面长120米,宽9米,桥高28米,呈一字形,桥左右两边,竖立起170根水泥立梭形的方栏杆,象一条钢铁巨龙,横浮于大河之上,雄威壮观。
解放前的乡村住房,差别很大。豪绅富户,深宅大院,一般农户,茅屋草舍,还有住窑洞的,形成鲜明对比。今日乡村残存的富家大院,大部分是清末及民国年间所建,至今仍可看出旧日之规模,一般占地五、六亩至十亩左右。建筑用材一般是土坯、砖、石条、木料、小青瓦、石灰。建筑结构,俗尚前后厅房及左右厢房构成的四水归池的四合院。庭院中栽花植树,前庭外有高大的龙门,两侧筑八字粉墙,左右延伸,包围整个住宅。一般中、小地主,正房多数是砖木结构,两厢为草房,前有龙门,外有围墙,中有庭院,为四合或三合院,人畜分居,花树环栽,占地约二亩左右。
一般农户住宅,在集镇多为向路长方形院子,在乡村多为正方形大院,占地约五分左右,周围筑墙,用土筑或用土块砌建,房屋每面多为三间,进深一丈左右,宽七至八尺,后脊略陡,前高八至九尺,后高一丈二三尺,中间安门,两边安窗,顶复泥土四寸左右(小康之家多为瓦房),屋顶构造分滚椽与挂椽,滚椽柱上架袱,栿上架椽,椽左右横列。挂椽柱上架栋,栋上架檩,檩上架椽,椽向纵列。
院中主房三间,较高大,为奉祖会客之处,门在正中,窗在两旁,门高六尺,宽二尺多。门有单、双扇之分,窗有匣、盖板之别。其余为左右厢房及平房若干,作为住家属及厨房之用,余为堆放器物及养牲畜之所。
屋内摆设之繁简,因贫富不同而别,一般上房有柜、箱、桌、凳。富家有"八仙桌"、"太师椅"和雕木镶边的各式凳子,壁悬名人书画,神佛画像,祖宗牌位。一间有炕,以麦衣或煤末煨热,可供取暖,炕上铺席、毡、被、褥,其他房间,设备较简。
贫困农户,无力修建住房,有的住窑洞,有的租用地主的房舍,简陋狭窄,低矮阴暗,甚至不能遮蔽风雨;有的祖孙三代及牲畜同住三、五间房内,俗称连毛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多数农民改建、扩建或新建了住宅。五十年代至七卜年代,新建住房为土木结构,人、畜分居,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社员建房,质量逐步提高,新建房屋有平房、楼房,多为砖木结构,亦有在两侧各建三间,构成三合院,围墙外栽榆杨,庭院内植花草,台阶为水泥块馕砌或用水泥灌抹,楼房是一楼一底,有三至五间,两端偏角伸出半间,一楼作客厅、厨房,二楼住人。有阳台、走廊,窗明儿净,环境幽美。建筑材料多数为砖、木、水泥、石灰、小青瓦、机制瓦等。卷三十二宗教会帮
第一章宗教
民国前,临洮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兴起,信教群众,均有各自的宗教活动场所。1952年,基督教实行三自革新运动,开展反帝爱国宣传,驱逐了外国传教士。1960年废除了宗教内部的压迫、剥削,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停止活动,有的转入地下。1978年后,恢复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又相继开展,退还了东拱北,开放了小洼山、罗家窑两处清真寺。划拨并开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活动场所。
第一节佛教
解放前,临洮曾长期为佛教盛行之地,县城东北角有圆通寺,为城内北五寺最大寺院之一。从唐朝贞观年代,就有尉迟敬德奉旨监修圆通寺的传说。
城内宝塔寺,有元朝八思巴国师像。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设醮诵经载护神,会期三天。为佛教最大盛会。
同治前,临洗原有大中小寺院二十九座,即:安积寺、东岩寺、西岩寺、龙泉寺、卧龙寺、报恩寺、广通寺、乾经寺、广福寺、圆觉寺、隆禧寺、福兴寺、佛沟寺、唐泉寺、西蜂窝寺、灵石寺、普济寺、翠微寺、石崖寺、法云寺、石家寺、南蜂窝寺、汤房寺、下马寺、法轮寺、正觉寺、亥母寺、普觉寺、宝塔寺。同治前经变乱寺宇均毁于战火。
民国21年(1932年)。地方知名人士杨明堂、刘笠天、袁荆山及商界王德邻等加入佛教会,在城南佛沟寺、玉井峰成立佛光会,提倡佛学。民国30年(1941年)有临潭颜家寺活佛宋堪布,任甘肃省参议员,成立临洮、康乐、洗沙三县佛教会,推选黎西天、王西来为佛教会理事长。后有四川峨眉和尚郭宠与其徒释谛觉来临洮,与佛教会商定,在宝塔寺内成立临洗佛教居士林。截止解放前夕,历届林长有郭宠、庄荣卿、释谛觉。佛教会僧人中,有临洗僧人裴一清,原为东岩寺主持,新中国成立后为省佛教协会委员,现为政协临洗县委员,宝塔寺主持。截止1985年统计,全县佛教会有出家人24人,居士佛教徒429人,退还开放了宝塔寺。
解放前,散处四乡的嘛呢会会员,大都是农村的男女老人,青壮年加入者甚少,其中以西乡衙下集农民最多,属于民间自由信仰的旧派佛教组织,选有男女会长,会员老幼不限,利用城乡庙会,相聚一处,烧香念佛,所念经文仅有一句日:"唾嘛呢叭呢吽"。高声朗诵不歇。
第二节道教
临洗道教多属全真派,城内原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庵观,是道教居住的地方。晚清至民国,有许二爷、大李爷、二李爷是"栖云山人"。城内九华观道士杨永春,解放后,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曾两次赴北京参加过全国宗教大会,截止1985年,道教男教徒全部去世,现仅有道姑四人,开放了东山黑虎殿。
道教正一派的阴阳生,主要宗教活动是当"堪舆家",看阴阳宅、风水,书符念咒,设坛诵经,圆光、驱邪、合婚、算卦。封建社会的朝廷官府,对隶属道教的阴阳生给予官职,予以法师、阴阳官称号,让他们约束教内的信徒。临洮县城区,民国初年有韩本初,曾任阴阳官多年,世袭相传,后革除世袭制。1958年后,阴阳职业的活动一度停止。近年来,在城乡一些地方有所活动。
第三节伊斯兰教
临洮"穆夫提"是"虎菲耶"一大门宦。始祖马守贞,经名"豪祖勒提・伯什勒力・勒比尼"。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殁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终年八十九岁,葬于县城东山根,修建了墓庐,称为东拱北。马守贞在临洗北乡八里铺王家大庄开创了穆夫提道堂,开始传救活动,从三十岁开始传教,到八十九岁逝世,从事传教活动五十余年。发展教徒五、六万人,后来教徒发展到宁河、广河、康乐、东乡和青海等地。
第六代教主马金焕与其弟马玉焕争教分家,玉焕迁居临夏八坊,金焕另立门户传教,称为临洮门宦。
从马守贞到第八辈伯哈忍的尼,都埋葬于东拱北,称为"河东八代"。1870年穆夫提道堂及拱北,迁于康乐封台堡。
临洮全县,现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264人,东乡族345人,开放了小洼山、罗家窑清真寺两座。
第四节基督教
1905年,英国派传教师艾自新夫妇来临洮,在城内石桥街设立教堂,开展传教活动。1908年,成立"宣道会",发展教徒八人。1909—1916年,在临洮开办圣经学校。给临洮、岷县等地训练办教人员19人,分往各地担任牧师、传教师,设教堂,发展教徒。1914年,由于"宣道会"内部意见分歧,由苟乐天、李维新、张博礼等人,另行组织了"临洮神召会"。1917年,美国派英国人克省吾夫妇来临洮,改原圣经学校为"神学校",克省吾任校长,苟希天任教员。训练办教人员15人。1920年,在石桥街西修建规模宏大的教堂一座,钟楼耸立,楼阁环抱,回廊曲折,是中西合璧的新兴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27年,苟希天等在临洗成立"中华基督教宣道会"。苟希天任会长,苟乐天任副会长。1933年,美国派英国人莫大犹夫妇来临洮传教.在临洗召开30余人的筹委会代表会议,成立"华西中国基督教宣道会",委任苟希天为部长,委员六人。会后,分头成立各地区"中华基督教宣道会";华西部开办短期"圣经研究班"、"灵修院",苟希天任校长。1939年,甘谷县"中华基督教会"教徒杨逢春等四人来临洮,与临洮王正国等成立临洮"中华基督教会"。1940年发展教徒20余人。1942年,天水"耶稣家庭"和"中华基督教会"与王正国联系,进行活动。1948年,美国又派罗德生夫妇来临洗协理教务。
1950年,美国牧师席德恩,给苟希天活动经费白洋壹百元,十月在卓尼县芦巴寺教堂召开了临洗、临夏等12县市的基督教改组会议。修改了 "中西合作章程",组织"三自革新联合会",新选委办7人,委办长1人,组织了"房产保管委员会"。同时基督教内开展了三自爱国革新运动,爱国的教徒,反对梵蒂冈教庭干涉,宗教信仰得到政府保护,将三种组织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临洮"中华基督教”教堂,仍设石桥街,总负责人苟希天。
截止1984年统计:城关、八里铺、玉井、衙下、沿川、漫洼、塔湾、新添、潘家集、东二十铺、苟家滩、石家楼、刘家沟门、辛店、三甲、上梁、太石等十七个乡、二十二个行政村、三十个社,共有基督教徒1007人,知事以上44人,石桥街教堂现已开放。
第二章会帮
第一节红帮
会帮组织,起源于明末清初,清廷入关,明朝遗老,秘密结社,企图恢复明朝江山,出现了早期的帮会组织一红帮。(红帮单称洪厅,也称洪帮,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的洪字为代称)。红帮创于1674年,从闽、台沿海逐步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并在海外侨胞中发展组织,成员多为城乡劳苦群众与无业游民。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帮会组织曾多次起义,但因封建意识浓厚,有的"山头"成份混杂,形成流氓势力,欺压群众,把持船运码头,对工人进行剥削,坐收渔利,在旅客中抢夺财物,在群众中造成恐怖和不良的影响。
1.红帮的组织及规章制度:
(1)红帮组织的十、八、五、二,大多数人占东方,临洮红帮占西方,是西北堂的"威"字旗号。
(2)红帮中十个字的旗号名称是"威德父了玄,松柏一字清"。(3)红帮中的十杆旗:在甘肃只有"威"字旗号,其他字的旗号很少。
(4)红帮中的内外八步堂的名称是:"龙、蒙、乡、佐、院、礼、治、行"。内八部的字辈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外八部的字辈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5)帮会中的行是大哥,没有二哥;三哥是当家的,四哥没有,五哥是管事,六、七、八哥都缺,九哥最小,名叫"老么"。老九的职权最大,内外都能管,并有执行生、杀、予、夺之权。
(6)红帮中的三条纪律是:一、不许抢人;二、不许说谎;三、不许奸淫妇女。如有违犯,按纪律惩处。
(7)红帮中内部活动的语言、手式有规定。详细解说的秘籍有一本书叫《海底》,轻易不向外人公开。
(8)红帮中盘诘人时,先用手式表示,再用暗语盘问,如系外人,不懂规矩,只要不冒充红帮中人,也不追问。如故意假充帮会中人,便要受到惩处。
(9)红帮内部人通话所念的用语,名曰"赞希",所称名词术语叫"条子"。见面时,先以"赞希"搭"条子",互相问答联系,联系上,便认为是自己人。联系不上便以"白皮"即不懂事的人对待。
(10)红帮中人活动,称日"玩光棍"。有所谓"清水光棍"与"混水光棍"的说法,并有规定日"光棍犯法,自绑自杀"。吸收新会员与惩处会员,都由码头上掌权的人——"龙头大哥""设香堂",按帮规进行。
2.红帮在临洮的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吴泰唐在兰州开过"五龙山"。主要活动地区在临洮、兰州一带。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任谦和马殿选在会川开过"后继中华山",领导城区帮会多年,后来帮会码头大权,被屠安良从马殿选手中夺去(解放后,屠被人民政府镇压)。解放前,临洮各乡红帮码头主要人物:北乡水泉码头张德山;辛店码头张世成;新添码头师占海、师习常,孙梁家码头孙琳、梁作舜;上营码头毛克让;边家湾码头吕百元、吕百林:衙下码头王仲甲;中铺码头杨华如:城内码头马殿选;东乡码头白九如。
红帮在临洮地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辛亥革命时,临洗红帮"哥老会"的反清运动,限于力量,结果失败。1917年,临洮护法运动及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中的大部分主要领导人,都是帮会中人。
第二节青帮
青帮原是明末(1649年)江湖上的一个反清秘密组织,后因漕运改为海运,遂在游民中加强其组织活动,势力扩大到上海、天津等地和长江一带的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时,在上海设立"中华共进会",曾为袁世凯利用。1927年又为蒋介石利用,参与了"四·一二"大屠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特务机关也曾利用它进行过汉奸活动。
青帮的组织形式建立在有辈序关系的基础上,其辈序的名称是师爷、师父、师孙。也设立香堂、码头。辈分的字派分"大、通、悟、学"四个字辈,其中"大、通、悟"的字辈较少,学字辈的居多。吸收会员的对象是军政机关中的一般军官、职员,运输单位的工人、及商号、公司经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临洮青帮头子徐锡麟,是临洗县政府的收发员,河北省人,后来换给外省人"徐胡子",徐胡子是青、红两帮人,他是红帮中的"混水光棍”,在临洮干尽坏事,招场聚赌,重利盘剥,勾结官府,包揽诉讼,卖兵渔利,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反革命活动,被人民政府镇压。建国后,会帮一律登记取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