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38
颗粒名称: 第七编 社会
分类号: C913
页数: 33
页码: 601-633
摘要: 社会习俗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它在一个区域内,历代积衍而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但它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消长,特别是经过革命大起伏的近百年间,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及其功能等,都起了急剧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亦因时而异。
关键词: 社会生活 临洮县

内容

卷二十九风俗习惯
  社会习俗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等各方面。它在一个区域内,历代积衍而成,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但它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消长,特别是经过革命大起伏的近百年间,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及其功能等,都起了急剧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亦因时而异。
  临洗民风尚朴、性情刚毅,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民间习俗,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为存史镜,酌予选载,对恶风陋习,亦揭弊害,可为鉴戒。反映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对先祖先烈的怀念,代表人民智慧的谚语民谣等,是民间习俗中的宝贵财富,重点予以采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学雷锋,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新风尚,正方兴未艾。
  第一章节序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农历元旦为春节,建国后以公元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过春节俗称过年。
  春联,又叫对子,农历腊月三十过年,即开始张贴。内容各业有别,住户、商号用红色纸,寺庙、祠堂用黄色纸,丧家在三年之内,只用蓝色纸以白粉书写一个制字,表示守孝。解放前,进入腊八,负债人家还不起债,债主亲赴其家催讨,往往逼得贫苦负债人逃债,但到年三十过年,贴上春联后,讨债的不再入门,逃债的才敢回家过年。
  除夕,家人必须团聚,外出者例应回家,全家吃团圆饭。晚间全家谈笑游戏(玩纸牌),终夜不眠,叫守岁。
  正月初一子时,开院门鸣炮,称迎财神或迎喜神。初一例不扫地,意谓聚财,凌晨抢先打水满缸,意取财旺。以后在院中摆酒果佳肴供岁饭,按天神、井神、灶君、门神、财神、圈神、而后家祖的程序以祭祀。初一至初三早晚须点烛、燃香、燃香不断,叫续香。祭祀毕,长幼男女在家给长辈拜年后,男子还去城隍庙、家庙、家祠、山神庙、土地庙敬香,并逐户给同族拜年。早饭啃骨头肉,吃猪油包子,意取有肉有油。早饭后,全村牲畜齐集一处,给牲畜披红插花,乘骑竞赛,意取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月初一,妇女不许出大门,忌冲财神。初二开始给戚友拜年,首先去舅父母、岳父母家,但守孝之人,不去拜年,意取忧而不乐。春季期间,家家准备佳肴美味,招待亲友,是全年中最丰盛的节日。正月初三,为祖先上坟烧化纸钱。
  正月初九,叫天爷的生日,用猪头肉祭天。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
  元宵节晚上,家家张灯。灯形有人物、花卉、禽鱼;灯料用绫纸或玻璃。城镇街头,乡村场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火等。家家户户点烛、焚香、扎火炬(又名火把)送年,大街、小巷火光一片。
  元宵节习惯吃浮圆子(也叫汤圆),因系在元宵节吃的,所以叫元宵。
  立春前一日,清代时,官府用泥塑春牛,迎春牛于郊外,街市鼓乐、结彩、演戏。百姓倾城出现,鞭春牛毕,群众争抢春牛泥土,得少许,埋牲畜槽底,意取平安兴旺。立春日,吃春饼,叫咬春。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俗炒大豆,叫爆蛐虫,取龙抬头万物回生之意。然后开仓拣种,准备春播。
  清明节,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在坟堆上添土,给叫先人修房子。同族齐集祖坟或家祠,按辈份大小,依次行叩头礼。一年之中,谁家生男孩,即杀只鸡(富有之家有献猪头肉或宰羊者),烹调好,请同族共吃,表示添了人丁。新中国成立后,把纪念先烈和植树活动,也放在清明节举行。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岳麓山泰山庙会,演戏、烧香、拜神。从二十七日开始,连续三天,并举行物资、牲畜交流会。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天摘艾叶,备针灸用。为了纪念屈原,家家包粽子,吃粘糕,在河里划船,在岸上举行盛大集会,门楣上插杨柳,儿童手腕上缠五色线,胸前挂香荷包,饮雄黄酒,在耳朵鼻子上擦雄黄酒,以免虫子侵入,俗传插柳可以避灾,饮酒可以避瘟。这一天,不见青蛙,俗称癞蛤蟆避端午。
  明清至民国之间,五月初五日,洗河岸河神祠举行赛神会,在初三日迎接四乡八位官神,初四日,四位官神由杨家店乘木筏,旌旗招展,锣鼓齐鸣,顺流而下,至上木厂登岸,到河神祠集会,跳神、唱戏。初五日官神入城,先至雍焯祠堂拜雍御史,再至忠谏祠堂拜张万纪,下午散神,各回本庙。
  六月六为沐浴节,有"六月六、狗泡浴"的谚语。人们牵猫、犬、牛、羊、浴河中。早上到旷野用露水洗浴,相传可避虱癞,眼睛亮。旧俗这天神庙晾晒神袍。人家晒衣服、被褥、书籍字画,使不生蛀虫。
  六月初一起,莲花山及紫松山举行花儿会。康乐、临洮、渭源、临潭的汉、回、藏各族男女歌手上莲花山赛歌,六月六到紫松山告别。
  七夕,俗称天鹰座星为牛郎星,天琴座三星为织女星,隔银河东西相望,相传为一对恩爱夫妻,因受天谴,终年分居天河两侧,七月七夜,喜鹊结伙搭成鹊桥,始得相会。因此七月初七日人间不见喜鹊,以后喜鹊颈项无羽毛,是搭桥脱落了的。此即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的传说。
  七夕,又叫女儿节、乞巧节,这天夜晚,洒扫庭院,陈列瓜果、酒饼、看馔、烧香点烛,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礼拜双星。大家绕七姐载歌载舞,歌乞巧曲,向双星飞洒香粉、彩花纸屑、果肴,笑谈牛郎织女故事。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有吃月饼的风俗,相传起源于唐朝。到清朝,人们把小饼改为月饼。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有重九登高的风俗,在重阳节登高游览,佩戴茱萸囊以避疾疫。
  十月初一日为下元节,俗称鬼节。人们用彩纸做成棉衣,到郊外的坟地扫墓,焚烧纸钱、纸衣。
  冬至节,也称鬼节,这天,要去祭祖扫墓。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在这天用米、豆煮粥吃,叫吃糊涂饭或腊八粥,通常三更天刚过便开始做饭,鸡叫前就吃。要在门、窗扇上都抹些粥,在粪堆上都放上冰块。腊八前夕,用盆盛满水,放在院子冻成冰,次日凌晨,看冰内结成的冰泡形状,测度来年什么庄稼丰收。煮粥要有剩余,初八以后,每餐必取余粥少许,掺在当天饭内,直吃到来年二月初二日为止,预祝来年丰收之意。
  腊月二十三,俗称灶爷上天。祭灶后,即开始大扫除(叫扫房)。三十日晚上,又请回灶爷供奉。
  旧俗,特重文庙祭祀孔子,春秋有祭。唐代用酒脯作祭品,宋、元、金都按例举行。明朝增添祭品,用猪四口,清朝祭祀时,中间献一只毛皮相连的牛(称太牢),左一只羊,右一只猪,十分隆重。
  清朝祭文庙前两天,参加者都要吃斋(素食)、沐浴,届时由县官率领,入文庙叩拜。按规定谱奏乐章,念祝文,祭期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然后分别祭祀名宦祠。
  凡新入学的生员,都由县官率领"谒庙"。听县官读康熙皇帝的卧碑(上边有对学子的要求和告诫),游泮池(文庙棂星门外的半月形水池)。每逢本省乡试,县官择吉日在公堂晏饮赴试生员,并用鼓乐送行。考中举人,知县要出城迎接"新贵"到文庙叩拜,设宴庆贺,然后送他们"归第"(回家)。对中了进士的礼节更为隆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除科举,兴立学校,还率学生到文庙祭奠。民国二年(1913年)后改跪拜为三鞠躬。
  "拉扎节"在西乡衙下集等乡村,从古七月十五日开始,以村庙为单位,一天过一个"拉扎节"。直到十月初一送寒衣为止。
  第二章婚嫁
  旧社会的婚姻制度,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凭,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婚年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从看相到完婚,必须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程序。
  初由男方聘请媒人,得女方同意,用红纸写出女子生年八字帖儿,或叫"庚贴”,经媒人送给男方,请阴阳合婚,认为女方八字好,上不克公婆,下不克子女,并财路茂盛,子嗣兴旺,谓之上婚。决定后,男方准备小酒(四色水礼和小件衣物)送往女方,作为定礼,这叫扎小酒,即订婚。然后,男方按女方要求准备聘礼(衣服首饰妆奁、器皿等),择吉日送筵席,叫送大酒或送大礼。最后是择定吉日,决定迎亲,先由媒人送喜书,给女方通知取亲时间,举行婚礼。取亲时男女双方伴娘(俗称取、送女客)必须请全命妇女,即父、母双全,儿女绕膝者。接亲时,有的用轿车,有的用牲口,但一定要用母畜,忌乘公畜或骡子,意避婚后不生孩子。成婚前,由男子送条裤子布料叫离娘裤。女傧相须用全人(即生有男女的妇女)。新娘迎娶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交拜入洞房,喝交杯酒,婚礼始成。婚后三日回门,一月后,新娘到娘家居住一段时间,叫站对月。
  招亲的婚礼,在女家举行,是男到女家,俗称招女婿。童养婚:个别人家,由于缺少劳动力,为幼子娶年长媳妇,有女大男十多岁的,经常造成婚姻惨剧。
  还有乘初丧婚姻者,叫冲喜,这是封建社会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又称守制)急于办理男女婚嫁大事,为避免延误婚期的一种权宜方法。
  封建婚姻弊端甚多。如近亲结婚,造成子女畸型、夭亡。有的受礼教束缚,守节终身,有的灵牌结婚。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寡妇改嫁视为祸端,不但不许迎娶,还要沿用抢撩的方式,俗称抢寡妇。
  在三十年代以后,也有极少数举行新式婚礼的,称为文明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禁止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到了规定的年龄,即可登记结婚,提倡新事新办,迷信旧俗已大部分取消,有的还采取旅行结婚,男到女家等形式。但千百年遗留的旧式婚姻弊端,不时出现,如女方大索财礼,从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四大件到四十八条腿子(全套新式家具,共四十八个腿子),形同勒索,变相买卖;男方大办酒席,待客数日,大收礼品数千元以上。
  第三章殡葬
  临洮习惯,实行木棺土葬
  一、人死后即安灵。将亡人仰放停灵床上,用布单遮掩,然后摆设安灵纸货,出讣告(即俗称"殃状")、出纸杆(俗称望乡台)、扬幡挂榜。
  二、诵经、请阴阳、道士、喇嘛、吹响、诵经。
  三、作道场。有招亡魂、诏亲、度桥、跑城等。
  四、出殡。三至五天的道场完毕,即行送葬,孝男孝妇及亲友、眷属均参加,为全仪式最隆重的一环。凡葬帐、挽联、花圈及各样纸货排列成行,送往坟地举行葬礼。
  五、其他仪式。1、祭七,亡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四十九天为止,共七个祭日。2,三年苫块,过去提倡孝道,规定父、母死后,都要服孝三年,官员还要退职"丁忧",在三年服孝期间,名义上要在坟上庐墓三年,睡草垫、枕土块。3、服阕,服丧期满,举行仪式、换孝服。4、佛教传入中国后,依照佛教规定,和尚死了要进行火葬。
  六、新式葬法。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但由于临洮无火葬场,乡镇仍用土葬,方法有所改进。水川地区,一般将棺木埋入地下深处,上面不留墓堆,仍然种田。
  第四章新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全县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观,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蔚为一代新风尚。
  1981年7月30日,东二十铺乡二十铺村上街五十八岁的社员王文奎,当乡兽医站中药材库房失火后,立即直奔现场抢救。刚踏上屋顶,椽子和大梁烧断了,就掉进了火中,献出了生命。
  1983年元月14日下午,新添乡武装部长王彦国组织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崖湾村基干民兵张佐民投弹时,由于心情过分紧张,不慎将手榴弹掉在身后,王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张推出儿米卧倒脱险,此刻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王彦国臀部中弹六片,棉裤多处被穿透。
  1983年2月1日下午,城关乡北街村八社青年魏秉信在家休息,忽听救火呼声,他迅即出门,只见张审书家草垛冒浓烟。他爬上两米多高的院墙,边泼水、边扒草,脚下一滑,掉进烈火深处,献出了生命。
  洮阳镇南大街三乐巷十号,住着两位老人。男的叫宋希景,八十五岁,女的叫孙玉英,七十五岁。儿孙全部在外省工作,年老多病,生活上困难很多。南街小学三年三班班主任、辅导员秦家琳和该班三十五名学生,利用休息和课外活动时间,给两位老人担水、打扫卫生、种菜、灌水、填厕所,有时还给做饭、洗衣服、磨面粉、买药。星期日,寒暑假常年不断。现该班学生升到五年级,新班主任徐亚玲,仍继续进行这项活动。
  1983年3月8日,太石小学五年级的红领巾在马路上拾到一块手表,立即交到学校,由学校帮助寻找失主。当失主获得手表问这位学生的姓名时,他只说他叫"红领巾"。
  」984年10月24日上午,新添乡杨家大庄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申玉燕,下操后去学校附近一所店铺买书,路经学校门口水渠时,发现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放在那里,拾起一看,尽是五元票,用两根橡皮筋扎着。他立即返校将这三百元钱如数交给班主任。
  1984年3月28日晚,窑店公社猪场青年临时工龚百福,走到交猪地点时,忽然脚下风吹来一张十元人民币,抬头见不远处还有许多钱,拾起后共二百四十五元,他如实交给单位领导,归还了原主。上梁乡壑岘社员张玉秀,孝敬公婆。经常给两位老人缝补衣服、被褥,把细粮给老人吃,她和孩子们吃粗粮。逢年过节,想方给老人做好吃喝。她的继父杜大爷年近八十,重病在身,不能离人,她耐心侍候,亲进汤药,百般照顾,从无倦意。她给人说:"人都有一老,宁肯自己受苦,不能让老人受苦"。该队还有个五保户杨大爷,六十多岁,1960年重病后双目失明,衣食住行处于困境。她说通丈夫,将老人接来当亲人照顾,整整侍候了十一年。
  1978年10月19日,张书俊的未婚妻周晓云在兰州工地上被电击伤,双目失明,严重头痛、耳鸣,经常处于昏迷、紧张状态。书俊给晓云熬药、洗衣服、做饭、送大小便,为解闷,扶她听电视上的戏剧片。还节约开支买了一部收音机。1979年底,他和周晓云结了婚,他是一个很好的模范丈夫。
  云谷乡,云谷行政村坟湾口村,女社员白玉香,在1969年与杨有清订了婚,1970年杨参军驻陕西蓝田。一次杨在为群众抢收麦田中,受雨淋患了脑膜炎,终致下肢残废,1972年退伍回家,当时有人劝白废除婚约,白说:"他因公致残,身心已够痛苦,我岂能抛弃他,给他再添烦恼。我愿同他共甘苦,服侍他终身"。她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杨在家做点零活。先后生了两个孩子,她带头于1979年做了绝育手术。一次杨挣扎去做饭,摔坏了胳膊,全身瘫痪了。从此,她给丈夫一勺一勺喂饭吃,接便溺,换床褥,大忙时每天在地里往返四次,照顾病人。农业受灾后,她省吃俭用,把民政局每年下发的170元残废金,全部为丈夫请医购药、增添滋养食品,人人都称她为心灵美好的妻子。
  1968年5月8日,峡口乡峡口村山洪暴发,放在沟沿的大批木料,被冲进巨浪里。八九三九部队指战员奋勇打捞,共青团员李德坤第一个跳进洪水,接着又有四名战士扑进激流。这时水位猛涨,冲走一座木桥,木料和翻滚的大石头,混卷而下。生产队长杜永边,率领精壮社员,与战士们一起和恶浪搏斗,冲淌六华里,已是精疲力竭。经社员奋力抢救,三名搭捞木材致伤的战士苏醒了,李德坤同志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了生命,给人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军民鱼水之情怀。
  1967年5月的一天,八0三九部队几名解放军战士执勤后,返回驻地途中,突然发现峡口生产队一家院子里火光冲天。这时,大人们下地干活,只听羊叫孩子哭,他们扑进烈火,奋力灭了大火,抢救出四个小孩,十二只羊,数间房屋和其他财产,同时得救。卷三十临洮方言
  临洮,是古狄道,原是狄族的居住地区。自战国时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建置以来,历代或因战争,或因拓疆,或因戍边,或因屯垦,中原汉族大量徙入定居,形成中原人与土著民族的杂居地域,在语言上有了较多的融合,至今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还存留在临洮方言的"底层"中。同时,跟中原方言,特别是秦、晋、豫的方言有较多相近处。
  临洮,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唐蕃古道"上的大邑,跟西域、南亚次大陆诸国、诸民族商旅,往来频繁,文化交流绵长,随之有一定数量的西域、南亚的语言成份汇入临洮方言中。
  临洮,自古是陇上文化盛地,识字人在百姓中的比率较别地为高,因而历代的书面语言在临洮为较多的人所认读、使用、吸收,致使临洮方言中存留着较多的文语。同时,历代出外作官、游学的人较多,在文化上有极强的敏感性,在任何时期,特别是历史的大变动时期,总是很迅速地将各地、尤其是华北和中原的先进文化吸收进来,在吸收文化的同时,自然也吸收了语言,因而我国最早的"通语",往后的"官话",对临洮的方言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建国后,积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临洮人的交际中,特别是青少年的言语中,日见其多,而方言、土语有渐缩的趋势。作为汉民族语言的种地方变体,临洮方言建国以来的变化是特别大的,这一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向普通话靠近,淘汰了过土的方言成份。
  第一章语音
  临洮方言的语音,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独立的系统,即临洮音系。
  第一节音位成分
  临洮音系是由其音位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是:
  音质音位
  元音音位:
  最高元音音位:i y u半高元音音位:e 0
  中元音音位:a
  最低元音音位:a′
  辅音音位:
  双唇音音位:p p′ m
  唇齿音音位:f V
  舌尖前音音位:t t′ n l ts ts′ s
  舌尖后音音位:t ts′ s z
  舌面前音音位:tc tc′ c z n
  舌面后音音位:k k′ X η
  超音质音位:是由音高决定的每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即声调的调值。计有:
  中平调33
  高升调35
  全降调51
  高平调55
  轻声以上四个调值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转为轻读的。
  第二节声母
  辅音音位都能作声母。声母表是:
  p (b )p′(p′)m (m )f (f)V t (d)t′(t)n(n)l (1)k (g)k′ (k)η(ng)X (h)tc (j)tc ((1)c (x )(z)nts (zh )ts′ (ch )s (sh )z (r)ts(z)ts′ (c )s (s )
   第三节韵母
  韵母由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尾音韵母组成。韵母表是:
  单元音韵母:a(a)0(0)ə(e)1(i)u (u )y(u)
  复元音韵母:
  二合元音韵母:ai(ai)ei(ei)au (ao )ou (ou )d (er)ja(ja)ua(ua )uo(uo )ic(ic)yε(ue )
  三合元音韵母:iau (iau )iou (iou )uai (uai)uei (uei )
  鼻尾音韵母:
  an(an)ian(ian)uan(uan)yan(uan)aη( ang) jan(iang)uaη(uang) eη(eng)η(ing)uη(aeng) oη(ong) ion(iong)
  第四节声调
  声调共有4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
  阴平: 33
  阳平: 35
  上声: 51
  去声: 55
  另外,还有一个由语流音变形成的轻声。以上任何一声的音节,都有变为轻声的可能。
  第五节 临洗音系与北京音系的比较
  临洮音系和北京音系都是汉语北方方言以内的音系,因而大同小异。现将它们的相 同和相异之处比较如下:
  一、音位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1、元音音位,完全相同。
  2,辅音音位,北京话有的,临洮话都有,即共同的有22个。
  3,超音质音位,即声调,临洮话和北京话都是4个声调,即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且阳平调的调值相同,都是高升调(35),也都有轻声。
  相异处:
  1,临洮话有唇齿浊擦音音位V,舌面前浊擦音音位z,舌面前鼻音音位n,北京话没有。北京话清浊对立的音位只有一对:s(sh)和z(r),而临洗话却有三对:s(sh ) 和z(r)f(f)和V、c(x)和z。
  2、声调。阳平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5,临洮话的调值是33,上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214,临洮话的调值是51,去声调,北京话的调值是51,临洗话的调值是55。
  二、音位结合规则的相同和相异
  相同处:
  二者共有的音质音位,绝大部分结合规则相同。
  相异处:
  1、p(b) p′(′)m(m)北京话中与0(0)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c )或ei结合。
  2、p′ ( p ) m ( m ) 。北京话中跟ou(ou)结合的,临洮话中分别跟。
  ə(e)或u(u) 结合。
  3、p(b)p′(p)。临洮话能与j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4、t (d)t′(t)临洗话能与ia结合,北京话则不能。
  5、η(ng)。在北京话中只能作韵尾,在临洮话中却既能作韵尾,又能作声母。
  6、临洮话鼻韵母字除含an(an)、an(ang)的韵母,分前鼻音、后鼻音外,其余的鼻韵尾,一律收后鼻音η(ng);而北京话中鼻韵母收n(n)的和收η(ng)的却分得很清。
  第二章临洮方言语汇
  第一节方言词
  A
  阿么呢〔A-mu′-ni′〕做啥哩?
  阿代来[A-tai-lai]质询词,即究竟怎样?
  B
  布眼薪〔puniεnεiηi〕
  火烧着了衣物,布料等发出的气味。
  背锅[pelkuo]驼背,也称"背锅儿"。
  c
  孱头〔ts′an-tou〕
  自甘屈膝,做出丢身份,甚至丢人格的行为的。如:"你的侄子真孱头,竟干那样跌身价的事儿"。
  才将〔ts′aitciaη〕
  刚刚、刚才。如“才将大家说的办法,都是好的。"也作"将才"。
  OH
  啜唆[ts′uasuo]教唆,调唆。
  啜事鬼 [tsuo-si-kuei]
  在背地运用诡计,将事情弄坏的人,也指播弄是非之人。
  D
  倒沫〔tavme〕
  牛、羊的反刍。如:"小黄牛卧在圈里倒沫着呢。"
  懂[tuη]闯祸。如:"这家伙又懂下乱子了。"E
  耳报神[epavseη]
  专为某人搜集信息,甚至告密的人。如:"这死女子是她大娘的耳报神,你可要防 着点。"
  欸[ei]
  (1)发语词,常常用在句首,表示不赞成或否定。如:"欸!阿呢的话呢,三斤料的骡子都套不起车,一天一斤料还能喂起牲口,一个骡子一天得六斤料。
  (2 )使役牲口时叫牲口向里手走的呼唤词;相对的,要它向外手走时就用"喔喔", (实际读ao、ao )。
  F
  富态[fu tai]
  丰满、肥胖。如:"张家的姑娘长得富态"。
  发福〔fafu〕
  对成年人发胖的奉承说法。如:"几年没见而,你已发福的多了。"
  G
  裹[kuo]
  (1 )拿布包起来。如"拿块布儿裹起来。"
  (2)用泥巴抹墙壁。如:"和点儿泥,咱们裹墙。"
  (3)被胁迫而参与某种活动。如:"四九年反动军队败退时把他给裹了进去。"埂 子[keηsi]
  地块之间的界梁,田畦之间的间梁。后者也叫"格甥儿",或者叫'埂埂儿,"
  H
  瞎〔xia〕
  (1 )坏了。如:"事情瞎了。"坏的。如:"这堆洋芋是剩下的,瞎的好的都 有"。
  (2 )眼睛失明。如:"我外爷的眼睛已经瞎下了。"
  寒磅[xan ts′eη]
  穷苦、可怜。如:"吃大锅饭的那年间,我三阿姑的日子过的寒碜得很。"
  J
  G
  经〔tciη〕
  结实、耐用、耐使唤.常常跟别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用。如:"经穿",例如:"这布经穿。";"经用",例如:"这是桑木扁担,经用。" "经使唤",例如:"这家伙好看,但是少得很,不经使唤。"
  剪缗儿[tciεn lioe′]绺窃贼,扒手。
  K
  胭[k′uη]
  昏昏欲睡。如:"我胭得很,快给我一个枕头,我睡一会儿。"
  困〔k′uη〕
  身体疲乏,各个关节酸胀。如"蹲着搓了一天绳子,我的腰腿都困得很。"
  L
  冷子〔leηts〕 冰雹。
  连阴雨〔Ijε′niηy〕
  天天连着下的雨。如:"这连阴雨把秋田下坏了。"
  M
  慕古[mu ku]
  湖涂、迷惑。如:"我一慕古就把这事儿忘了。"亦作"懵古"。
  抹[me]
  陡的反义词。如:"这个坡坡儿抹一些,好上,那个坡很陡,上起来很吃力。"
  N
  能〔neη〕
  宁可。如:"能吃萝卜,不吃葱。"又如:"不过这股敌人也十分顽强。能战死也不投降。"
  馕[naη]
  家境富足。生活丰裕。如:"你二大爷挣下钱了,现在馕得很。"
  0
  沤[ou]
  用浸泡使材料改变性能的一种方法,象沤麻,沤绿肥。
  例如:"舅爷把大麻沤在涝坝里了。"
  呕气〔outc′i〕
  生气、睹气。如:"我这死女子这几天尽给我呕气。"
  P
  票友 [piaviou]地方剧(如秦腔)团中,有些人,有出色的演技,但非剧团的职业演员,而间或应剧团之邀上台演戏的人。如:"何老三是福盛班的票友"
  屁子[pi`tsi]
  结构助词,常常附加在单音节动词后面而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憎恶的意思。如;"散屁子了。"(意即"散了")。
  "走屁子了。"(意即"走了")也可在"屁子"后重复一下原动词。如:"散屁子散。" "走屁子走。"
  Q
  缉[tε′i]
  一种缝纫法,即用极细密的针脚缝起来:如:"他二嫂子在缉鞋口儿。"
  绿〔tciau〕
  一种缝纫法,即用粗针脚缝起来,而且往往是针脚藏在里面。
  如:"你给我绿一根带子。"
  R
  瓮圈子[zuη-tc′eəytsi]
  旧时城门上的瓮城。例如临洮古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都筑有瓮城(大跃进时已拆除),俗名叫"瓮圈子"("瓮''方言读[zuη])。
  日踏[zt′A]
  糟踏、损坏。如:"你把自行车借给他,他几天就给你日踏了。"
  S
  死涩[asaj]
  呆板、死板。如:"这一家几人死涩得很。"
  生涩[seηsai]
  生疏、迟钝、迟滞。常常用于手艺、技巧方面。如:"这手艺我多少年没有干了,现在生涩得很。"
  SH
  折[SE]
  (1)指为国为民或为正义事业捐躯。如:"他伯父在中印边界战争中折上了。"
  (2)指把杆状器物撧
  坏、或摔坏、或压坏。如:"把扁担压折了。"
  螫[si]
  蜜蜂用毒刺伤人。如:"那墙缝里有一窝黄麻子,小心把你螫了。"T
  肚带[t′u·tai]
  鞍子下勒住牲口肚皮的带子。
  叼〔diao〕
  趁主人不防备以强力攫取去人家什物的行动。如:"他把人家的油饼儿叼上来了。"
  W
  绾[uan]
  (1)绳子上打结,或者用绳子结绑别物。如:"把疆绳绾在那桩子上。"
  (2)翻卷物、什。如:"把袖口绾起。"
  (3)辫结头发。如:"给新媳妇儿绾了个纂纂。"
  焐
  [v·u]
  在寒冷时让肢体紧靠发热体而暖和起来。如:"来,,坐在这热炕上焐一会儿。"
  X
  先后〔ciεn-xou〕
  妯娌。如:"前面走的那两个女人是先后两个。"
  屑来末去[cyε-lai-m′Atc′y]
  泛指一切屑小的东西。如什物上的少许部分,钱财上的小零头。
  如"做生意,打私交,应该大方些,屑来末去的就不必计较。"
  Y
  冤语[yeəηny]
  人的恶言毒语,常常是极脏的词儿。
  仰尘[iaηtseη]
  纸糊的顶棚,亦即承尘。
  Z
  炸[tsA]
  张开大拇指和食指的距离。
  炸〔tsεA〕
  直竖起来。如:"气得张三胡子都炸起来了。"这个"炸"不是本字,是假借字,亦可作"札" 。庄窠〔tsuaηkuo〕
  有房舍、有围墙的居住地,一般在农村一家一个庄窠,或几家亲房合建一个庄窠,亦作"庄廓"。
  周济 [tsoutci]
  拿钱或粮食或货物解救别人的穷困。都是无偿的。如:"他周济过一些人。"
  第二节谚语、歇后语、禁忌语、黑话
  一、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临洮民间流传的谚语非常丰富,极为生动,成为群众活的语言。
  民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满罐子水不响,半罐子水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
  佛见黄金把头低。
  朝里有人好作官。
  不怕官,只怕管。
  云缝里的日头,后阿娘的指头。
  若要亲戚好,莫拿钱财搅。
  口善心不善,枉把弥陀念。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立木顶千斤。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针得过,线得过。
  纸包里包不住火,雪地里埋不住死人。
  心中没冷病,不怕吃西瓜。
  不信神,不信鬼,全靠自己胳膊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神仙打仗,凡人遭难。
  人有钱时话大了,马有膘时诧大了。
  笑长命,哭成病。
  饭后三百步,不用开药铺。
  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
  农谚
  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瞎五九冻死狗,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三,看马莲。
  七九八九,精屁眼娃娃拍手。
  小寒大寒,冻死娃娃老汉。
  高山立夏糜,小满透土皮。
  想吃来年米,全看头伏雨。
  猪拉窝,狗打滚,天气猛冷人发抖。
  过了腊八,天气长一杈把。
  豆子一条根,全靠种得深。
  春分麦,立夏糜,小满种谷刚适宜。
  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
  土旺种胡麻,七股八柯杈。
  深谷子,浅糜子,胡麻种在浮皮子。
  天气谚语
  云跑东日头红,云跑南雨翻船,云跑西下死鸡,云跑北晒成灰。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黑云接太阳,晚上滴漏淌。
  黑云接一丈,有雨不到天亮。
  天上扫吊云,雨点泼满头。
  黑猪啄天河,下雨涨洗河。
  水缸出汗蛤蟆叫,过午必有大雨到。
  月亮盘场刮风呢,日头盘场下雨呢。天旱不过二十五,二十六来没干土。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七月七连阴带下十月一。
  烟雾盘山走,泡死瞎母狗。
  白雨打湾湾,黑霜杀梁梁。
  清明有雨苗架齐,立夏有雨打裸重。早晚冷,中午热,下雨还得半个月。晚晴没好天,晴不到鸡叫唤。
  露水升到田苗尖,不到下午要变天。牛打喷嚏蛤蟆叫,不过三天大雨到。雷响头顶虽雨不紧,雷响天边大雨连天。先雷后雨雨不大,先雨后雷雨不罢。太阳下山天变黄,明天大雨定猖狂。
  黑云接太阳,必定有一场。
  早下毛毛不下,晚下毛毛不晴。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七阴八下九日晴,十日下了下塌城。春寒不算寒,惊蛰寒冷半年。
  大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是丰收年。
  若要晴,四山明。
  猛晴没好天,等不到鸡叫唤。
  天上星星稠,下雨不发愁。
  小暑发了到大暑,大暑发了到处暑。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
  肥料种子谚语
  庄稼没粪,不如不种。
  人靠饭养,地靠肥长。
  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
  母肥儿壮,籽大苗旺。
  副业谚语
  猪是钱口袋。
  圈里没有猪,仓里没有谷。喂母猪,多栽树,三年就能穷变富。
  养羊偷着富,骡马撑门户。
  家有百只羊,等于开了小银行。
  要得富,多养免。
  别看兔子小,卖钱不得了。
  养鸡养鸭,致富发家。
  种草种树谚语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远年富,栽树木;近年好,多种草。
  山川没有林,有地不养人;山川有了林,沙土变成金。
  种树十年,强似种田。
  房前屋后多栽柳,烧柴就在灶门口。
  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
  先人栽树,后人歇阴凉。
  要想长远富,空地多栽树。
  地震谚语
  地震快来到,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棚里不吃料,老鼠机灵先跑掉。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水打旋,冒汽泡,见到了、要报告。
  响得长,在远处,响得短,离不远。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二、歇后语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两棉花一张弓--慢弹(谈)。
  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发。
  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刀切豆腐——两面光。
  大腿上抓脉——瞎摸。
  十五个"下井"打水--七上八下。
  飞机的尾巴—翘得高。
  口传家信--言而无信。
  井底的青蛙--见识小。
  五十两元宝---一锭(定)。
  切菜刀剃头--危险。中堂挂门帘--不象画(话)。
  电杆上扎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戏子的胡子—假的。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杀鸡取蛋一-只一回。
  麦杆吹气一小气。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抱着元宝跳河——舍命不舍财。
  枣核解板——没几锯(句)。
  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来者上钩。
  歪嘴和尚念经一念歪了。
  草尖上的露水——不长久。
  海底捞月---一场空。
  梁山的军师--吴用(无用)。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擀(面)杖吹火一一窍不通。
  鸭子的爪爪--连手。
  袖筒里揣棒锤--直来直去。
  高山上和泥-—漫洼。
  戴的草帽打的伞---二凉。
  老虎吃天爷——没处下爪。
  三、禁忌语
  打野狐:㞎屎、大便。例:"你先走,我到这渠埂背后打野狐去。"
  平放:翻过来放置东西。驾车出行时,切忌说"翻放"、"翻过来放"等词,遇此等事皆说"平放",取平安吉利的意思。
  四、黑话
  恩我银要奔把宁你登打银一兴下。
  意思是:我要把你打一下。第三章临洮方言语法
  第一节词法
  临洮方言词的构成方法、词形变化方法。前者就是构词法,后者就是构形法。
  构词语素,比起普通活来,迭音形式的后缀特别多。以表示"甜"的词为例,就有"甜稀稀"、"甜寡寡"、"甜蜜蜜"、"甜任任"。这样构造成的词都在意义的程度上或有所增益,或有所减弱。
  构形法,比普通话丰富得多,除普通话有的形态变化形式,临洗话都具有外,临洗话在名词和代词上还有特殊的词形变化法。比如:名词有重迭式加"儿"和重迭式加"子"的变化形式。前者象:碗碗碗儿,后者象:碟碟碟子。比起原词来,前者增添了小称或爱称,后者增添了不赞成甚至贬义。代词的形态变化尤为突出,几乎跟英语、俄语一样,单、复数之别全由形态的不同来表示。例如:
  单数复数
  笫一人称了y(我)了ye(我们)
  第二人称ni(你)nie(你们)
  第三人称t′A(他)t′Ae(他们)
  词类,象普通话的词类一样.首先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中除开数词和普通话的数词一模一样外,其余各类词中总是跟普通话的词类有些不同。兹分述如下:
  一、名词
  名词中,单音名词有两种特殊的重迭形式,即:
  1、名+名+儿式。
  如毛毛毛儿;
  2、名+名+子式
  如毛毛毛子。前者表爱称,小称,后者增加不赞成之意。
  二、动词
  动词中的单音动词往往带"屁子"或"㞗子"以表示动作完成,且含有厌恶或憎恶之意。例如:"走㞗子","挖屁子",前者就是走开了,后者就是开始挖了,或者挖开了。
  三、形容词
  形容词中的单音形容词重叠时采用"形+形+儿+个"式。
  例如:红红红儿个,绿绿绿儿个。
  四、数词(同普通话数词)
  五、量词
  通用量词"个",使用范围非常广。例如:"这个骡子","兀个猪","这个桌子","兀个凳子"等等,其中该分用的“条","头","张",都以"个"代替了。
  还有一个"挂",也用得特别繁。例如:"一挂背上","一挂走","打一挂"."拉一挂","剁一挂"。
  六、代词
  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单数和复数,均由不同的形态来决定。
  指示代词中,指处所时,指彼代词"兀搭"用长、短音区分,远距和近距之别。如说:"兀搭",意即距说话人较远的那里。如说"兀搭",指距说话人较近的那里。
  疑问代词中,有特有的"啊"。如:"阿么个","阿么呢","阿代来"等。
  七、副词
  特殊的副词有:
  表否定的“候"。如:"你候说",即你不要说。
  表情态的"吓吧"。如:"他吓吧不来吧" ?即恐怕他不来吧?
  表疑虑的"干"。如甲:"李家的园子墙倒了。"乙:"干没有?"儿说"干干早晨到咱屋呢来的那个干部是新上任的县长。"娘说"干不是" ?
  八、叹词
  特殊的叹词,只有双音感叹词中第二个音节迭音的一种形式。
  例如:"哎哟哟","啊呀呀"等。
  以上为实词,至于虚词,特有成分虽不及实词各类中那么多,但也有一些,现分述如后:
  九、介词
  特有的介词,有表被动的"着"[tsav],而且使用频率高。
  如:"着他打了一顿","若人家一句活说没了","着马踢了一蹄子"。"着壁〓咬了一夜”,“着他妈骂札了。"还有"连",虽非特有,但用得很繁、很广,凡作对照比较以显示悬殊的,在句子中总要以"连"起头。例如:"连大哥都不要,还耍你。""连牲口都冻坏了,把个人算啥!""连话都说不出,还能唱歌儿?" "连二流子都觉悟了.你还不觉悟?"
  十、连词
  常代替"和"、"同"、"与"等与类连词的,就是"连"和"跟”使用得非常广泛,频率也很高。例如:"我连小华跟集去了。" "品晶连彤彤都睡了。" "大哥跟二哥都回家来了。" "虎子跟天顺修渠去了"。
  还有"要(要么)……耍(要么)……"也用得多。如:"要么就走,要么就等。" "要么就买原物赔原物,要么就赔钱。"十一、语气词
  有复合语气词,如:"呢吗","了吗"等,这都是用在问话中,如:"他讲完了吗?" "你当他来呢吗?"(此处的"当",是估计、猜测的意思)。
   第二节句法
  临洮方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则跟普通话的基本一样,只有个别的规则稍显特殊。例如:
  1.用"细不"这个特有副词组成的状语加谓语式,使用非常广泛。如:
  (1)细不好的。
  (2)细不甜的。
  (3)细不美的
  (4)细不脏的。
  (5)细不丑的。
  (6)细不弱的。
  只要是用于属性描写,无物不用,无处不通,是的非的,褒的贬的,都适宜。
  2.用程度副词"很”组织句子,用谓语加"得"加"很"式,而不用"很"加谓语式。试作比较:
  甲乙
  (1)这布牢得[ti]很。(1)这布很牢。
  (2)这妹坏得〔ti〕很。(2)这娃娃很坏。
  (3)这瓜甜得[ti]很。(3)这瓜很甜。
  (4)这后生勤苦得〔ti〕很。(4)这后生很勤苦。
  (5)事儿办得[ti]顺利得〔ti〕很。(5)事儿办得[ti〕很顺利。
  (6)潘家阿姑穷得[ti]很。(6)潘家阿姑很穷。
  常说甲式,不用乙式,尤其是中老年人口中是如此,不过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推广普通话,普及小学教育,乙式渐渐地在青少年的口头上也通行了。卷三十一服装饮食建筑风格
  第一章服装
  清朝末年,临洮衣服款式向前发展,变马蹄袖为长袍短褂,衣宽袖大,脚登粉底凉鞋,头戴礼帽或瓜皮小帽,表现雅致娴静,文质彬彬。民国初期,中山服、中山装、偏三扣、拉三扣、三民主义鞋,风行一时。不少大、中、小城市及交通沿线,接受西方影响,西装、西服、立领、装袖、前襟开敞、斜口袋、小蝶领结,翩跹胸脯,显得英俊挺拔,富有清新朝气。女装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款式逐渐由宽袍长袖、彩带翩跹、簪花别柳、阿娜舞姿式的神态,变为束腰紧袖的女便装或葫芦式的长、短袖旗袍。少年姑娘,夏季着轻便短装,或配上短裙,乌黑的短发,舒展的天足,洋袜子海式腿,显得潇洒英俊。少数特权阶层和富户,男子多蓄发,戴青缎或绒质的瓜皮帽、礼帽,少数豪绅也有戴博士帽的。春秋着夹袄,夏单衫,冬穿棉、皮长袄,接腰封裆棉筒裤,脚穿洋袜,元青缎或绒质朝元鞋,双鼻梁式的棉窝窝、毡靴,少数也有穿皮鞋的。年青女子蓄满头,未婚扎独辫,已婚绢髻于脑勺(俗称纂纂),髻插金、银、玉簪、钗,穿耳戴环,画眉抹粉,腕、指戴手镯、戒指,穿旗袍、线袜、丝袜,绣花缎鞋,中老年妇女,夏穿洋布大襟长、短衫,冬穿长、短袄,少数穿套裤。偏僻边沿村庄,仍沿袭缠足旧风,木底鞋,以瘦小为美,所谓三寸金莲。民国10年以后,政府严禁缠足,束脚之风大变。民国20年后,妇女发型为剪发和束髻各半。劳动人民的服饰,色调深沉,蓝色为主,黑白次之。衣服式样与少数特权阶层相同,但质量悬殊。瓜皮帽是元青布质,结婚时多以青缎面红顶的瓜皮帽为礼帽。冬天护耳,有以野兽皮毛或布刺绣的耳瓜套。衣服多为黑色、蓝色家机土布。不少贫穷人缺衣少裤,冬季蔽衣败絮,补钉重叠。有的织褐,作冬季衣料。春、夏、秋三季,男子多穿麻鞋短裤或赤足赤膊,冬季穿自作的棉布鞋或旧鞋,趾裸足露。袜子用土布缝制,间或见机织的丝光袜子。衣服式样,多数是手工缝制的便衣,男衣对襟,女衣大襟,裤子不论贫富,皆以品字式长腰筒,以带紧系。腰带一般用羊毛线编成,或有用布作的,宽数寸,长五六尺不等,多属中年男子在冬季束腰御寒。军警政学各界,多穿制服,军界常用黄、灰色,工商界穿便衣,以青、蓝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服饰发生巨大变化。五十年代,大襟长衫,逐步减少。衣料质量,细平布、花布、哗叽等,显著提高。六十年代,卡叽、条绒风靡一时。七十年代,为涤良、涤卡、毛线衣服所取代。八十年代,色彩艳丽的毛料、呢绒、呢龙、涤纶、化纤织物等中高档服装与款式新颖的皮鞋等在广大农村随处可见。过去的长袍、大褂和套裤,早在六十年代基本绝迹。中青年服装,短服为主,服形有中山服、干部服、军便服、工人服、青年服、夹克等。七十年代前,服色多蓝、灰、青色。中青年妇女服饰均短服、短裤,夏季也有穿短袖衬衫花裙。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烫发、戴耳环、戴戒指的,近年也渐出现。广大农村中,有不少农民,戴上了手表、电子表,服饰质量,花色品种式样等,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冬天有新式棉、绒、皮帽,夏天有单帽、遮阳帽、草帽,老年妇女有丝绒帽,儿童帽式繁多,不胜枚举。服装色调突破了传统的"学生蓝"、"解放灰"、"草绿色"等老三色,色彩鲜明艳丽与大自然的气氛协调起来。选料照顾到服装的实惠性,款式设计注意解放思想,博采众长,保持民族特色。少女喜欢的旗袍裙,上身仿照西服"布拉吉",下身采用传统旗袍式,开放舒展,优美动人。中年妇女喜欢的琵琶襟中西式罩衫,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款式,富于民族色彩。"收腰"式时装,比古老的"直筒"美观、紧身,加强立体感,能展现出人体线条,如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学生装、筒裤、喇叭裤、长短大衣、风雪大衣、纯中式的呢背心、棉背心、立领对襟棉袄、夹袄、罩衫、大襟棉袄、夹袄、罩衫、平脚大裤脚长裤、圆口鞋或漫漫鞋等,为广大工农兵喜爱,穿着方便,劳作灵巧,衣型优美舒适。八十年代,时装的色彩款式与质量,均突破传统,向高质化、国际化、便装化、男性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一、高质化:多种天然纤维面料流行,高档的丝、麻、棉纯毛织或混纺交织时装和天然毛皮时装的数量急剧增加,并日益受到欢迎。
  二、国际化:时装的流行具有广泛性、国家、地区的差别日益缩小。某一新款式的兴起,会很快流传到世界各个区域。
  三、便装化:已从讲究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变成追求方便、轻松、自然的服装款式,如各地广泛流行牛仔裤、羊毛衫、短夹克、风雪衫等。
  四、男性化:倾向于英姿飒爽的男儿气概,如夹克,有门襟的裤子、套装、西装、男式衬衫等。
  五、舒适化:摆脱单纯以艺术效果进行款式设计的倾向,转向强调奇异的题材,大胆的设计,丰富的想象和穿着的舒适相结合。
  第二章饮食
  临洮劳动人民,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饮食以温饱为足,不尚精美,直至现今,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传统仍然保持。即是丰收之年,小康之家,餐以粗食淡味,不计色香花样,并多吃蔬菜,畜、禽、肉、蛋,优质果菜,亦少自食,多售于市。普通人家,农工商等,日食三餐,早筏在午前七八时,午餐在上午十二时,晚餐在下午五六时。以小麦为主粮,玉米、洋芋、糜子、谷子、豆类为杂粮。大米临洮产量极少,大部分来自外地。早晚两餐多为面条面页,午餐多为饼馍。平日吃素菜、二种,饭内多调浆水,招待客人,般用肉菜或臊子面等。城镇鲜肉随时可购,年关佳节,须备肉菜。乡村申等之家,年宰一猪(或羊),猪肉或腌或腊,款待亲朋。遇有婚丧喜庆,必设晏席,席设于桌、炕,位限八人(有十人的)。正面为上席,应让年长尊辈者座,两侧为侧席,为一般客位,背座为下席,为中、幼小者或知客的座位。席分酒、餐两部,先酒后餐,开席首先由主人从上席开始逐次看酒,首杯共干。动箸之后,席间客人方可互相敬酒,行令猜拳,以助酒兴,直至席终。传统酒令有二:一为与长者猜奉、令,带尊敬和祝愿之意,二为平辈之间猜拳、令,带亲密友好和祝贺之意。席间首次动杯、箸,皆以上席首座者起。退席依次而行,气氛严肃活泼。
  蒸食类:包括蒸馍、花卷、包子、蒸饺等。蒸馍属家常的食品,小圆馍最特出,圆软、白嫩,咀嚼有劲。红、白喜事,于馍顶点以豆状红点,或米粒状梅花点,如新雪衬梅,别有风味。花卷逐层抹以清油,稍使姜黄,后加以旋卷。每当喜庆丰收之时,年青妇女特意制作,竞技斗巧,蒸出并蒂莲花、海棠、梅花、菊花、佛手、果菜、水波、雪景等彩馍。光彩夺目,喷香迷人。
  烙饼类:是仅次于蒸馍的食品,包括烘烤烙蒸,花样繁多。辛店的石子馍,县城的糖酥饼,品味具佳。有大如满月的烙饼,有厚过二寸的焌
  锅馍,有薄如亮纸的煎饼,有酥而软的起面饼(发酵),有柔而劲的死面饼(不发酵),脆而香的烤烙饼,千层饼,烘烤而成的点心、蛋糕等。
  油炸食:油品以油菜、胡麻、芥子等植物油为主,大油次之,不用牛羊动物油,使油炸食酥香不腻。家庭食用多为油饼、油果、麻花。另有油炸果子,用蛋清、大油等揉合的细面,捏成佛手、三角等多种花样,抹以姜黄,点染着色,炸作酒席菜,亮而酥香。
  煮食类:主要有而条和水饺。面条与蒸馍馍等,是家常食用便饭,品味亦多,有切面、削面、撮面、拉面、挂面等,切面又分为细面、宽面、韭叶面、棋花面等,其中细面最具特色,以细长有筋力而见功,调以辣汁臊子汤等料,即称臊子面。
  发糕:是以玉米或糜子磨面,发酵而成的蒸糕,金黄酥甜,色味具佳。
  粘糕:是粘糜、酒谷磨面发酵制成的蒸糕,以粘、甜见长,经油炸后,略显焦黄,施以蜜糖,色味更美,亦是送礼食品。
  其它如凉粉、酿皮、青裸面搅团、杏仁油茶等,各有风味。北乡二十里铺的干甜醅,久享盛名。
  副食以菜为主,肉、蛋次之,菜以家种为主,野菜次之。农村用菜,以生调为多,熟炒较少。
  生调菜:用盐醋为料,或拌以熟汕,味尚酸辣,鲜青、红辣子,大蒜、萝卜、韭菜、黄瓜、芹菜、香菜、苴莲、白菜芯、包菜芯、青葱等都可生调食用,其中以油泼干辣子为最多。以萝卜、青辣子和葱三样切为细丝拌合,调以盐醋及熟油,称三大王,青翠分明,三辣同烈,脆嫩清香,增强食欲。
  腌菜:品类繁多,主要为咸、酸两类,是越冬的主要菜食。
  熟菜:以猪、牛、羊、鸡肉为主料,有蒸煮、炸、炒等多种。近年来,新的烹调技术普及城乡,菜看品味大为丰富。鱿鱼,海参在城镇结婚宴席中,逐渐食用。饮料:农村旧俗多以果树叶或烧枣沏茶助色味,现已为茶叶代替。
  饮酒较为普遍,酒类品种繁多,主要来自外地,本县有自制甜菜酒和黄酒。
  饮食器具:木器有桌、凳、椅、柜,铁器有刀、勺、锅、铲、壶、炉,陶器有碗、磔、勺,分精粗二种,精品来自外地,粗者来自本省。
  第三章建筑风格
  临洮房屋建筑沿用传统的堂室式。堂室有北主、东主、西主之分,俗多尚北。主堂与室同建于一个堂基之上。觉基高低,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所不同。台级多少,也有差异。堂与室,同为一个屋顶所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以前墙,墙外属堂上,墙内属室内。墙左右各有窗(牖),居中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堂左、右、后三面均有墙,左墙叫左序,右墙叫右序,前面院落大开,形式象今天的戏台,四面均建房,即为"四合院式"。堂的中前方,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室长方形,左右长而前后窄,面积较大,寝室住人,庙室祭祖,或供宴会起居之用。但一般贫农不但无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接客、祭祀均在寝室。
  城乡房屋建筑,结构形式有虎座、磨房厅、二袱厅、趄栿、一挑檐等。
  虎座和磨房厅的结构,近似旧堂室制,两重栿、梁之间,用花墩子托起,挂椽出檐,四排巨柱承重,屋檐前长后短,后称卷棚,满间虎张口的窗子,股子门,有门屏,门景与窗景,俱饰以花雕,轻快灵活,精彩夺目,虽不是前堂后室,但祭祖、行礼、住宿、交际往来,都有定制。左为寝室(卧房),右为厅房,供接待宾朋之用。
  卷棚又称塽堂,供奉沮先及祭祀之用,屋外屋脊、台级等,也以主人地位身份之不同而有差异。脊有五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鬃的张口兽、闭口兽,脊上雕塑龙、虎、狮、豹、象等,象征雄猛威壮的图腾。一般贫民,只能垒平脊,瓦个三沟带。台阶以三级为最高,百姓只有一级或有台阶无级。
  趄栿三排柱子,滚椽,不出檐,用料节省。檐浅,光线充足,深为群众喜爱。现行的三架檩和五架檩,不讲究厅院,座北向南,一扯溜五、七、九间,客、寝、厨房,顺次排列,简便省事,清新暖和。
  市区商店,一般要求高大宽敞,屋架结构,以人字梁承重,前后双椎,两檐水,比住宅深一倍,既可作仓库,又便于陈列商品。采用新型建筑的平顶楼房和平房,砖木结构,梁柱屋顶,采用钢筋水泥的预制块,结实省料。屋顶平铺,滴水管接,为正长方形整体,雕饰正面,楼有露台,便干纳凉。窗景吸取传统的优美造型,丰富多彩,舒适美观。
  岳麓山凤景区的建筑,属园林建筑。登山道的起点,建有山门,雄威壮观。东行二百多米,左面有彩画、宣传画的彩壁、假山、走廊。右转是一座仿古建筑的八卦亭,纂尖顶,八角凌空奓起,亭基建于悬崖边沿,亭下两边环水,亭栏旁有春凳。楼阁多为两层,依山附峭壁而筑,是鹤角长项的奓角楼,僧帽式的纂尖顶,踞高凌空,形势险要,楼上出檐的游廊,悬檐的长柱,风味别致。室内的承重柱,窗楹栏杆,涂上深紫色,衬以乳白色的墙壁,装饰工程,富有传统的建筑色彩。
  至今残存的古典建筑群中,文化馆的城隍庙大殿,农校的孔庙大成殿,福音堂的钟楼,火神庙的南殿,是宫殿式的古典建筑,俗称三转五或五转三。有的面三侧五,有的是面五侧三的转阁。殿顶有重檐,像钟楼,高至四层,雕梁画栋,是宫殿顶的装饰。殿阁腾空悬起,殿顶有兽形及花状雕饰,环抱的巨柱,承托着巍峨的殿顶,窗棂、窗户、窗台、门楣、门窗、墙壁、台阶、无不精雕细琢,妩媚壮观。
  蒿临公路洮河桥,是钢筋水泥的新型建筑。四个巨大的桥墩,托住桥身,墩上拱形洞有大小四孔,桥面长120米,宽9米,桥高28米,呈一字形,桥左右两边,竖立起170根水泥立梭形的方栏杆,象一条钢铁巨龙,横浮于大河之上,雄威壮观。
  解放前的乡村住房,差别很大。豪绅富户,深宅大院,一般农户,茅屋草舍,还有住窑洞的,形成鲜明对比。今日乡村残存的富家大院,大部分是清末及民国年间所建,至今仍可看出旧日之规模,一般占地五、六亩至十亩左右。建筑用材一般是土坯、砖、石条、木料、小青瓦、石灰。建筑结构,俗尚前后厅房及左右厢房构成的四水归池的四合院。庭院中栽花植树,前庭外有高大的龙门,两侧筑八字粉墙,左右延伸,包围整个住宅。一般中、小地主,正房多数是砖木结构,两厢为草房,前有龙门,外有围墙,中有庭院,为四合或三合院,人畜分居,花树环栽,占地约二亩左右。
  一般农户住宅,在集镇多为向路长方形院子,在乡村多为正方形大院,占地约五分左右,周围筑墙,用土筑或用土块砌建,房屋每面多为三间,进深一丈左右,宽七至八尺,后脊略陡,前高八至九尺,后高一丈二三尺,中间安门,两边安窗,顶复泥土四寸左右(小康之家多为瓦房),屋顶构造分滚椽与挂椽,滚椽柱上架袱,栿上架椽,椽左右横列。挂椽柱上架栋,栋上架檩,檩上架椽,椽向纵列。
  院中主房三间,较高大,为奉祖会客之处,门在正中,窗在两旁,门高六尺,宽二尺多。门有单、双扇之分,窗有匣、盖板之别。其余为左右厢房及平房若干,作为住家属及厨房之用,余为堆放器物及养牲畜之所。
  屋内摆设之繁简,因贫富不同而别,一般上房有柜、箱、桌、凳。富家有"八仙桌"、"太师椅"和雕木镶边的各式凳子,壁悬名人书画,神佛画像,祖宗牌位。一间有炕,以麦衣或煤末煨热,可供取暖,炕上铺席、毡、被、褥,其他房间,设备较简。
  贫困农户,无力修建住房,有的住窑洞,有的租用地主的房舍,简陋狭窄,低矮阴暗,甚至不能遮蔽风雨;有的祖孙三代及牲畜同住三、五间房内,俗称连毛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多数农民改建、扩建或新建了住宅。五十年代至七卜年代,新建住房为土木结构,人、畜分居,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社员建房,质量逐步提高,新建房屋有平房、楼房,多为砖木结构,亦有在两侧各建三间,构成三合院,围墙外栽榆杨,庭院内植花草,台阶为水泥块馕砌或用水泥灌抹,楼房是一楼一底,有三至五间,两端偏角伸出半间,一楼作客厅、厨房,二楼住人。有阳台、走廊,窗明儿净,环境幽美。建筑材料多数为砖、木、水泥、石灰、小青瓦、机制瓦等。卷三十二宗教会帮
  第一章宗教
  民国前,临洮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兴起,信教群众,均有各自的宗教活动场所。1952年,基督教实行三自革新运动,开展反帝爱国宣传,驱逐了外国传教士。1960年废除了宗教内部的压迫、剥削,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停止活动,有的转入地下。1978年后,恢复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又相继开展,退还了东拱北,开放了小洼山、罗家窑两处清真寺。划拨并开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活动场所。
  第一节佛教
  解放前,临洮曾长期为佛教盛行之地,县城东北角有圆通寺,为城内北五寺最大寺院之一。从唐朝贞观年代,就有尉迟敬德奉旨监修圆通寺的传说。
  城内宝塔寺,有元朝八思巴国师像。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设醮诵经载护神,会期三天。为佛教最大盛会。
  同治前,临洗原有大中小寺院二十九座,即:安积寺、东岩寺、西岩寺、龙泉寺、卧龙寺、报恩寺、广通寺、乾经寺、广福寺、圆觉寺、隆禧寺、福兴寺、佛沟寺、唐泉寺、西蜂窝寺、灵石寺、普济寺、翠微寺、石崖寺、法云寺、石家寺、南蜂窝寺、汤房寺、下马寺、法轮寺、正觉寺、亥母寺、普觉寺、宝塔寺。同治前经变乱寺宇均毁于战火。
  民国21年(1932年)。地方知名人士杨明堂、刘笠天、袁荆山及商界王德邻等加入佛教会,在城南佛沟寺、玉井峰成立佛光会,提倡佛学。民国30年(1941年)有临潭颜家寺活佛宋堪布,任甘肃省参议员,成立临洮、康乐、洗沙三县佛教会,推选黎西天、王西来为佛教会理事长。后有四川峨眉和尚郭宠与其徒释谛觉来临洮,与佛教会商定,在宝塔寺内成立临洗佛教居士林。截止解放前夕,历届林长有郭宠、庄荣卿、释谛觉。佛教会僧人中,有临洗僧人裴一清,原为东岩寺主持,新中国成立后为省佛教协会委员,现为政协临洗县委员,宝塔寺主持。截止1985年统计,全县佛教会有出家人24人,居士佛教徒429人,退还开放了宝塔寺。
  解放前,散处四乡的嘛呢会会员,大都是农村的男女老人,青壮年加入者甚少,其中以西乡衙下集农民最多,属于民间自由信仰的旧派佛教组织,选有男女会长,会员老幼不限,利用城乡庙会,相聚一处,烧香念佛,所念经文仅有一句日:"唾嘛呢叭呢吽"。高声朗诵不歇。
  第二节道教
  临洗道教多属全真派,城内原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庵观,是道教居住的地方。晚清至民国,有许二爷、大李爷、二李爷是"栖云山人"。城内九华观道士杨永春,解放后,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曾两次赴北京参加过全国宗教大会,截止1985年,道教男教徒全部去世,现仅有道姑四人,开放了东山黑虎殿。
  道教正一派的阴阳生,主要宗教活动是当"堪舆家",看阴阳宅、风水,书符念咒,设坛诵经,圆光、驱邪、合婚、算卦。封建社会的朝廷官府,对隶属道教的阴阳生给予官职,予以法师、阴阳官称号,让他们约束教内的信徒。临洮县城区,民国初年有韩本初,曾任阴阳官多年,世袭相传,后革除世袭制。1958年后,阴阳职业的活动一度停止。近年来,在城乡一些地方有所活动。
  第三节伊斯兰教
  临洮"穆夫提"是"虎菲耶"一大门宦。始祖马守贞,经名"豪祖勒提・伯什勒力・勒比尼"。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殁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终年八十九岁,葬于县城东山根,修建了墓庐,称为东拱北。马守贞在临洗北乡八里铺王家大庄开创了穆夫提道堂,开始传救活动,从三十岁开始传教,到八十九岁逝世,从事传教活动五十余年。发展教徒五、六万人,后来教徒发展到宁河、广河、康乐、东乡和青海等地。
  第六代教主马金焕与其弟马玉焕争教分家,玉焕迁居临夏八坊,金焕另立门户传教,称为临洮门宦。
  从马守贞到第八辈伯哈忍的尼,都埋葬于东拱北,称为"河东八代"。1870年穆夫提道堂及拱北,迁于康乐封台堡。
  临洮全县,现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264人,东乡族345人,开放了小洼山、罗家窑清真寺两座。
  第四节基督教
  1905年,英国派传教师艾自新夫妇来临洮,在城内石桥街设立教堂,开展传教活动。1908年,成立"宣道会",发展教徒八人。1909—1916年,在临洮开办圣经学校。给临洮、岷县等地训练办教人员19人,分往各地担任牧师、传教师,设教堂,发展教徒。1914年,由于"宣道会"内部意见分歧,由苟乐天、李维新、张博礼等人,另行组织了"临洮神召会"。1917年,美国派英国人克省吾夫妇来临洮,改原圣经学校为"神学校",克省吾任校长,苟希天任教员。训练办教人员15人。1920年,在石桥街西修建规模宏大的教堂一座,钟楼耸立,楼阁环抱,回廊曲折,是中西合璧的新兴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27年,苟希天等在临洗成立"中华基督教宣道会"。苟希天任会长,苟乐天任副会长。1933年,美国派英国人莫大犹夫妇来临洮传教.在临洗召开30余人的筹委会代表会议,成立"华西中国基督教宣道会",委任苟希天为部长,委员六人。会后,分头成立各地区"中华基督教宣道会";华西部开办短期"圣经研究班"、"灵修院",苟希天任校长。1939年,甘谷县"中华基督教会"教徒杨逢春等四人来临洮,与临洮王正国等成立临洮"中华基督教会"。1940年发展教徒20余人。1942年,天水"耶稣家庭"和"中华基督教会"与王正国联系,进行活动。1948年,美国又派罗德生夫妇来临洗协理教务。
  1950年,美国牧师席德恩,给苟希天活动经费白洋壹百元,十月在卓尼县芦巴寺教堂召开了临洗、临夏等12县市的基督教改组会议。修改了 "中西合作章程",组织"三自革新联合会",新选委办7人,委办长1人,组织了"房产保管委员会"。同时基督教内开展了三自爱国革新运动,爱国的教徒,反对梵蒂冈教庭干涉,宗教信仰得到政府保护,将三种组织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临洮"中华基督教”教堂,仍设石桥街,总负责人苟希天。
  截止1984年统计:城关、八里铺、玉井、衙下、沿川、漫洼、塔湾、新添、潘家集、东二十铺、苟家滩、石家楼、刘家沟门、辛店、三甲、上梁、太石等十七个乡、二十二个行政村、三十个社,共有基督教徒1007人,知事以上44人,石桥街教堂现已开放。
  第二章会帮
  第一节红帮
  会帮组织,起源于明末清初,清廷入关,明朝遗老,秘密结社,企图恢复明朝江山,出现了早期的帮会组织一红帮。(红帮单称洪厅,也称洪帮,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的洪字为代称)。红帮创于1674年,从闽、台沿海逐步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并在海外侨胞中发展组织,成员多为城乡劳苦群众与无业游民。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帮会组织曾多次起义,但因封建意识浓厚,有的"山头"成份混杂,形成流氓势力,欺压群众,把持船运码头,对工人进行剥削,坐收渔利,在旅客中抢夺财物,在群众中造成恐怖和不良的影响。
  1.红帮的组织及规章制度:
  (1)红帮组织的十、八、五、二,大多数人占东方,临洮红帮占西方,是西北堂的"威"字旗号。
  (2)红帮中十个字的旗号名称是"威德父了玄,松柏一字清"。(3)红帮中的十杆旗:在甘肃只有"威"字旗号,其他字的旗号很少。
  (4)红帮中的内外八步堂的名称是:"龙、蒙、乡、佐、院、礼、治、行"。内八部的字辈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外八部的字辈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5)帮会中的行是大哥,没有二哥;三哥是当家的,四哥没有,五哥是管事,六、七、八哥都缺,九哥最小,名叫"老么"。老九的职权最大,内外都能管,并有执行生、杀、予、夺之权。
  (6)红帮中的三条纪律是:一、不许抢人;二、不许说谎;三、不许奸淫妇女。如有违犯,按纪律惩处。
  (7)红帮中内部活动的语言、手式有规定。详细解说的秘籍有一本书叫《海底》,轻易不向外人公开。
  (8)红帮中盘诘人时,先用手式表示,再用暗语盘问,如系外人,不懂规矩,只要不冒充红帮中人,也不追问。如故意假充帮会中人,便要受到惩处。
  (9)红帮内部人通话所念的用语,名曰"赞希",所称名词术语叫"条子"。见面时,先以"赞希"搭"条子",互相问答联系,联系上,便认为是自己人。联系不上便以"白皮"即不懂事的人对待。
  (10)红帮中人活动,称日"玩光棍"。有所谓"清水光棍"与"混水光棍"的说法,并有规定日"光棍犯法,自绑自杀"。吸收新会员与惩处会员,都由码头上掌权的人——"龙头大哥""设香堂",按帮规进行。
  2.红帮在临洮的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吴泰唐在兰州开过"五龙山"。主要活动地区在临洮、兰州一带。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任谦和马殿选在会川开过"后继中华山",领导城区帮会多年,后来帮会码头大权,被屠安良从马殿选手中夺去(解放后,屠被人民政府镇压)。解放前,临洮各乡红帮码头主要人物:北乡水泉码头张德山;辛店码头张世成;新添码头师占海、师习常,孙梁家码头孙琳、梁作舜;上营码头毛克让;边家湾码头吕百元、吕百林:衙下码头王仲甲;中铺码头杨华如:城内码头马殿选;东乡码头白九如。
  红帮在临洮地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辛亥革命时,临洗红帮"哥老会"的反清运动,限于力量,结果失败。1917年,临洮护法运动及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中的大部分主要领导人,都是帮会中人。
  第二节青帮
  青帮原是明末(1649年)江湖上的一个反清秘密组织,后因漕运改为海运,遂在游民中加强其组织活动,势力扩大到上海、天津等地和长江一带的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时,在上海设立"中华共进会",曾为袁世凯利用。1927年又为蒋介石利用,参与了"四·一二"大屠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特务机关也曾利用它进行过汉奸活动。
  青帮的组织形式建立在有辈序关系的基础上,其辈序的名称是师爷、师父、师孙。也设立香堂、码头。辈分的字派分"大、通、悟、学"四个字辈,其中"大、通、悟"的字辈较少,学字辈的居多。吸收会员的对象是军政机关中的一般军官、职员,运输单位的工人、及商号、公司经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临洮青帮头子徐锡麟,是临洗县政府的收发员,河北省人,后来换给外省人"徐胡子",徐胡子是青、红两帮人,他是红帮中的"混水光棍”,在临洮干尽坏事,招场聚赌,重利盘剥,勾结官府,包揽诉讼,卖兵渔利,敲诈勒索。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反革命活动,被人民政府镇压。建国后,会帮一律登记取缔0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元旦
相关专题
春联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一子时
相关专题
正月初三
相关专题
正月初九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立春前一日
相关专题
龙抬头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沐浴节
相关专题
七夕
相关专题
中元节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下元节
相关专题
腊八
相关专题
灶爷上天
相关专题
游泮池
相关专题
"拉扎节"
相关专题
民谚
相关专题
农谚
相关专题
天气谚语
相关专题
肥料种子谚语
相关专题
副业谚语
相关专题
种草种树谚语
相关专题
地震谚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