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2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94.2
页数: 4
页码: 586-589
摘要: 1953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全县12个区成立接生站。1957年,全县新训和复训接生员877名,保健员285名,保姆521人。成立托儿所352个,基本上达到了区有保健站,乡有接生站,行政村有接生组,自然村有接生员。发放22套接生工具,建立汇报制度,规定接生员的报酬和产妇在产后40天内有报酬。经过试办,全面推广新法接生,减少了产妇月子病,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当时抽查了八里铺、孙家大庄四个生产队,计出生婴儿32个,其中新法接生21个,占65.1%,旧法接生11个(内四六风死亡3名)。
关键词: 卫生事业 临洮县 妇幼保健

内容

1953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全县12个区成立接生站。1957年,全县新训和复训接生员877名,保健员285名,保姆521人。成立托儿所352个,基本上达到了区有保健站,乡有接生站,行政村有接生组,自然村有接生员。发放22套接生工具,建立汇报制度,规定接生员的报酬和产妇在产后40天内有报酬。经过试办,全面推广新法接生,减少了产妇月子病,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当时抽查了八里铺、孙家大庄四个生产队,计出生婴儿32个,其中新法接生21个,占65.1%,旧法接生11个(内四六风死亡3名)。
  1958年,临洮县召开全县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会上制定计划,决定在国庆节前,做到队队有产院,村村有接生站,新法接生要普及全县。在计划实施中,把全县划分7个片,分片包干,本着勤俭办院,民办公助的原则,抓起一个群众性的建院高潮,成立产院158处,有简易产床434张,接生站301处,接生员1815人。当年出生婴儿5623人,新法接生5572人,占99.7%。
  1959年,有产妇9845人,住院人数2924人,患产褥热2人,全县新生婴儿9845人,死亡397人,占4.3%。
  1980年,县站有工作人员13人(医师3人、医士5人、其他5人),设病床两张,妇幼站下乡复训接生员435人。
  第一节妇女保健
  新法接生根据各乡不同情况,全县对34个乡划分4个标准,达到100%的11个乡,达到95%及90%的各6个乡,达到80%的11个乡。
  防病治病据调查,全县有子宫脱垂患者146人,其中,上脱者24人,服药者84人,送医院手术治疗者4人。下发宫脱的200人,对轻度患者发放补中益气丸,免费治疗的34人,治疗率100%。尿痿患者4人,送人民医院治疗,治疗率100%。
  第二节幼儿保健
  1976年后,开始重视幼儿保健工作,开展了以防病、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各类预防接种工作。传染病、近视眼和脊椎弯曲等发病率明显下降。
  幼儿健康检查1981年,对县幼儿园、西街小学、临师附小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共检查幼儿501人,查出患病人数32人,患病率6.4%。其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3人,患病率0.6%,肺门淋巴结核7人,患病率1.4%,龋齿130人。另外,对302人进行了大临洮县(1979-1981年)妇女病查治情况表临洮县1979—1985科学接生情况表便虫卵检查,阳性196人,阳性率64%。对7名肺结核病儿,给予免费治疗,6名缺钙患儿发给糖钙片治疗,对685个儿童发放驱虫药。
  幼儿预防接种1980年给城关地区养正、临师附小、西校、县幼儿园等的1856名幼儿,作了结核菌素试验。从1979至1981年,给1698名婴儿接种了卡介苗。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