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82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防疫
分类号: R194.2
页数: 9
页码: 578-586
摘要: 三十多年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使天花、霍乱、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已绝迹,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严重传染病也基本消灭,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脑等传染病逐年下降,地方病也逐渐得到控制或消灭。
关键词: 卫生事业 临洮县 防疫工作

内容

三十多年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使天花、霍乱、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已绝迹,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严重传染病也基本消灭,麻疹、小儿麻痹症、流脑等传染病逐年下降,地方病也逐渐得到控制或消灭。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1972年,建立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依靠基层医疗单位和赤脚医生,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在国家法定的25种传染病中,全县有11种传染病。
  在1971、1976、1981年三个年度中,11种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为:
  1971年,患病人数29.209人,年发病率7978,94/10万,死亡202人,病死率0.99%。
  1976年,患病人数628人,年发病率15.60/10万,死亡68人,病死率0.9%。
  1981年,患病人数1397人,发病率339.22/10万,死亡9人,病死率0.07%。
  从1979年以后,传染病大为下降。
  1979年起,全面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率由1979年的88.7%,到1981年上升为95.4%,计划免疫率由1979年的90.85%,到1981年上升为91.12%,使传染病初步得到控制。
  1975-1979年,对结核病作了全面调查,通过查痰、胸透、拍片,全县确诊活动性肺结核1109人,采用全国统一化疗法,在基层医疗单位监督下进行系统治疗。
  1980年元月,对头癣病作了全面调查,全县查出头癣病患者98人,作了全面防治,发给患者灰黄霉素免费治疗。
  痢疾:1972年,康家集公社痢疾流行,患病人数达1500人,发病率12.8%,死亡57人。4月份,中庄社员张生华的三个孩子,患中毒性痢疾全部死亡,钟家湾大队社员钟满理4个小孩,患痢疾死去3个,中庄小队共122人,元月至4月患痢疾70人,40个劳动力,出工者只有15人,是我县罕见的流行传染病。县委及时抽调医务人员,设立防治队,收治病人。随之由省防疫站和地区防疫站派来专业人员,经过半年的努力,彻底消灭了疫情。
  伤寒:1980年,我县五户公社后地湾大队发现伤寒流行,患病人数128例,发病率为13.23%,从3月份开始发病,6月份达到高峰,7月下旬开始下降,政府及时抽调专业人员15人,省、地卫生单位也派人参加,进行防治,经半年努力,彻底扑灭疫情,无死亡者。
  1981年,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病管理和预防工作,疫情旬报率由1979年的77.1%上升为1982年的94%;计划免疫工作,执行"一簿二卡三册四表"和预防接种"四四制"等制度,预防接种率由1979年的88.7%上升为1982年的95.4%。各种传染病总发病率由1979年的472.7/10万,到1982年降为136.8/10万。
  第二节地方病防治
  临洮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布氏菌病、氟病、麻疯病。1970年,成立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定防治措施,对全县进行全面调查,进行资料分析,建立病人档案,做了疗效对比观察。
  一、调查:1972年,由地区防疫站和县防疫站联合组成专业调查队,对全县进行了调查。1973年,防疫站组织调查组,在各乡卫生院和大队赤脚医生协助下,对全县30个乡饮水、水源、水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18个乡的饮用水源、水质,含碘量都在2个微临洮县建国后传染病发病表克/升以下,都有程度不同的"地甲病"和"克汀病"发生,以乡为单位,建立了水质档案,为防治地方病和改水工作打下基础。
  地甲病1972年,在三:甲乡11519人中调查,患病1490人,患病率占13.1%。红旗乡红旗大队总人口为1149人,全半劳力447人,患病242人,占全半劳力50.1%。
  氟病根据1980年11月调查,全县总人口407895人,调查人数120617人,查出氟斑牙病4744人,查出率3.93%。对查出高氟地区(饮水含量超过国家标准2.0毫克/升)云谷、漫洼、上梁、玉井、石家楼五个乡的11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订出5年改水计划。
  布氏菌病1980年,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密切接触史和牛羊较多的何家山、峡口、苟家滩三个乡和皮毛厂、兽医站、牛奶厂等13个单位进行了检查,共检人数1270人。查出感染人数102人,占应检人数的6,12%。查出病人8个(男6女2),患病率占实查人数0.62%,对查出的病人,全部免费进行治疗。
  麻疯病经历年调查,全县累计发现病人51人(瘤型男34人,女7人,结核型男8人,女2人),主要分布在云谷、辛店、新添、峡口、连儿湾、漫洼、康家集、玉井、八里铺、衙下、潘家集、陈家咀、三甲、苟家滩、二十铺、城关、何家山17个乡,28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发病较高的云谷乡12人,占全县累计发病总数的24%,且簇集在大庙行政村,羊圈口自然村(该村共17户,94口人,1973年前累计发病8人,1973年后发病1人,1980年发病1人,现住和政疗养院3人。发病人数占总人口的1.62%)。
  二、防治:1972年,地区与县上联合组织医务人员32人的宣传调查队,以麻疯病宣传调查为主,对历年查出的病人,建立病人与家庭的档案,坚持1至2年复查一次。1974年,在城关、辛店、衙下成立食盐加工点,各供销部门实行不加碘不供应的制度。1978年,由县、地办公室和防疫站组织了106人的调查防治组,调查地甲病患病人数,确定以乡为单位的病区,对查出的病人应用碘化油,免费治疗。1981年,组织专业医生和赤脚医生110人的地方病防治队,观查碘化油疗效,继续注射治疗,并监测碘盐加工供应,普查了氟中毒。同年,省、县组织医生11人,分两组对全县发病的17个乡的病人及家属,进行调查,分片包干,深入病家,送医送药上门,逐户逐人,完成防治任务。县上指定4名医生,专管麻疯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承包责任制,对所有病人,免费供应药物,用碘化油胶丸和碘油注射剂,进行治疗。对服药无效,采用免费住院治疗。克汀病用甲状腺素片,按疗程坚持服用。布病患者一律用化疗,按疗程施治。对麻疯病患者,先后送和政疗养院治疗。多年来,坚持每年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一次病情复查,结合细菌涂片,对治愈出院病人,继续发给DD550名克每日口服,巩固疗效。对残废者计划进行整形疗法。从1979年到1981年,拨防治专款35000元,保证了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自1974年全县供应加碘盐以来,地甲病病情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1978年比1972年下降了40.9%,1981年比1978年下降了36%。病区由原来的18个乡,下降到1981年的3个乡。同时,7—10岁儿童发病已大大减少,现已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已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的指标。1981年底,共治愈出院的麻疯病患者43人,占入院病人的84.3%,死亡16人(治愈出院在家死亡6人、医院死亡10人),对历年治愈出院的麻疯病人,每年复查1972-1981年临洮县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病情资料统计表临洮县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病情资料统计表临洮(8个病区乡(公社))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病情资料统计表临洮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统计表
  [5个病区乡(公社)]1980年8月19日一次,从1972年到1981年,经复查,未发现新病例,对麻疯病发病较高的云谷乡,羊圈口自然村17户,共91人,进行了普查,均未发现新病例。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