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历史悠久,有丰富多采的文化遗存,古遗址在洮河流域已发现者达48处。远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伟绩。新石器遗址中,有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山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临洮而命名。奈长城西起临洮,丝绸之路穿越县境,汉墓群、哥舒翰纪功碑、椒山书院及凤台等,均为研究西北历史的珍贵资料。
历代统治阶级忽视文化事业,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财富,多被摧毁埋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继续清理普查,发掘出大量新的文物资料,丰富了各族人民历史发展的真实内容,使文化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广阔道路。
第一章古文化遗址
临洗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繁多,已发现的48处遗址中,比较完整者约计28处,其简况如下: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遗存的命名地,位于洮河西岸西坪乡中心行政村马家窑生产社巴马峪沟口北面的巴郎坪、瓦家坪上,该遗址1923年首先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文化层厚0.3一3.5米。遗址东自台地边沿,西至瓦家大山,长约350米,南自巴马尾沟沿,北至寺沟,宽约280米。遗址中部有巴郎沟穿过,沟沿一带被水冲刷,有所侵蚀,文化层受到一定损失。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常绘有黑色花纹,图案与仰韶文化的陶器不同,有石器和骨器,据碳--14法测定,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
冯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存,位于洗河西岸西坪乡中心行政村冯家坪社的第二台地上,1957年普查时发现。遗址地势平坦,东自台地边沿,西至冯家大山,长约300米,南自祁家沟,北至槐沟和冯家坪村庄,宽约400米,中心区在冯家坪东部祁家沟北面至槐沟一带。显露出来的文化遗存,有住室、灰层、灰坑、墓葬等。住室约为方形,曾于槐沟南崖边发现窖穴呈袋状者一处,口宽约0・4一0.5米。此外,灰层也见有多处,厚薄不一,由0.5-1.5米,其中有兽骨、陶片、残骨器、石器等。灰层、灰坑在冯家坪村东南的崖边沿,甚为密集,凡住址、窖穴、灰层密集之处,其地面上的陶片比较丰富。也有石斧、石盎状器、石刀、鹿角、牛、猪、羊骨等。墓葬在村东坪平地上发现较多。
墓葬中出土的器形有宽档矮足鬲、侈口长颈壶、大口垂腹罐、二联耳腹瓶形彩罐、双耳瓶、钵等,其中鬲和垂腹罐,均饰竖行粗绳纹,壶、瓶、钵等之类都是光面,石器有肩宽刃斧,扁平长条形斧,两侧缺口刀。骨器则有扁平的锥形器。
冯家坪遗址,是目前所知临洮县境内的一处比较丰富的单一的齐家文化遗址,而且保存也较好。唯祁家沟北岸,因长期水土流失,破坏较大。
据碳一14法测定,齐家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晚期约与夏朝同时。
(3)格致坪遗址
格致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位于洮河东岸的三甲乡格致坪行政村第二台和第三台地上。高距河面约30米,1957年7月间调查时发现。遗址东自河子沟,西至桥子沟,长约400米,南自白家巷道大路,北至朱园边沿,宽约500米,在此范围内,由朱园至格致坪的墩子背后,地势逐渐高起,唯墩子背后较为平坦,面积较大。在朱园的东部断崖和下巷子东面的断崖上,均为白灰堆积层,唯朱园东部断崖上较为丰富,厚约1米,上层复土厚约1.5米。下巷子断崖上灰层较薄,约0.2米,而上层复土约及3米左右,遗址西部有残存墓葬的痕迹。
遗址内见到大量的陶片和石器,骨器较少。陶器质地粗松,几乎全部是灰砂粗陶,其中大多为红褐色,少数为纯灰色,形态厚笨,外表大都为素面,少量的有稀疏的绳纹。器形以马鞍形侈口双耳平底罐为这一文化的典型器物和显著特征。在双耳之间的颈部,常有如"一"字或"人"字形的附加堆纹。三足器有鼎有鬲,鼎形制较小,矮足柱状,身鼓而浅,敛口、红色;鬲,低档腿,乳形空足,颈部多带双耳,附加堆纹。平底齐口壶罐,数量较少,石器多,系打制,磨制的不多,只见有扁平的和有尖的斧形器两种。骨器则有骨锥、骨纺轮等。此外,在朱家园东部断崖上的灰层中及地面上,尚见有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遗存物,1976年普查时,在村后发现大量的马家窑类型的灰层。
(4)寺洼山遗址
寺洼山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1924年首次发现,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位于洗河西岸衙下乡衙下行政村,曾于1957年、1962年、1963年多次进行普查。遗址面积辽阔,北自寺洼小学,南至虎家坪、庙儿沟,长约1500米,东自台地边缘,西至鸦儿沟头地洪沟,宽约800米。寺洼山遗址,除"寺洼文化"夕卜,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有的打破了马家窑文化的灰层,同时还发现过铜器,这说明寺洼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鬲、鼎较少,罐器都是灰砂粗陶,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深腹下杀,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文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鬲,侈口、素面,短腿窄档,乳状空足,颈和腹部,有时附有泥条堆纹。鼎,形小,鼓身浅腹,柱状小腿,都是泥质红陶。还有长颈圆腹双耳壶,三足形小罐和单耳杯(呈筒状),彩陶罐,形制酷似辛店陶罐,底微凹入,侈口鼓肩,肩在腹适中处,肩附二耳,彩绘黑色,口沿处有条纹和曲线纹,肩部有交错的三角形带纹,腹部横以二平线,从器形和纹饰观察,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此外,石器见有两侧缺口刀和有肩石斧。
遗址灰层断续相连,厚1米左右,陶片等遗物,遍布地面,据碳--14法测定寺洼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西周时代。
(5)辛店遗址
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尚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乡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祁家坬
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总称辛店文化遗址。
祁家坬遗址,在祁家河北岸,骆驼崖遗址,在祁家河南岸,两地隔河相望。1956年至1962年,经黄河水库考古队和省文物队普查,认为祁家坬为葬地,骆驼崖为住地。骆驼崖遗址,是一个突出的山咀。祁家坬遗址,东自大路,西至墩儿咀,长50米,南自祁家河,北至石家坪村庄,宽200米。
骆驼崖系由庙儿山、石家咀、雷家咀和张家堡几个孤立的山头组成,其范围东自王家坡头,西至庙儿咀,长约50米,南自池沟,北至祁家河,宽约150米。在庙儿山和石家咀两个山头上,以马家窑文化遗存为主,遗物极为丰富,张家堡和雷家咀两个坪上,除有辛店文化遗存外,尚有马家窑文化的遗存。
1956年和1962年两年次普查时,均发现辛店文化层在上,马家窑文化在下的层叠情况,说明辛店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
辛店文化的陶器,儿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表面都施浅红色陶衣,器形都是罐,口缘微侈,高顶,肩部较高,腹部以下束成小圆底,略向内凹入,小罐口缘处附双耳,大罐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把手。彩绘多为黑色,间施红色,花纹多为宽窄条纹组成的雷纹和蝙蝠纹,也有猪、鹿、犬、羊及太阳等饰纹。石器多是打制的,石刀两侧都有缺口,这是个特点。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石斧有磨制的。
据碳14法测定,辛店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商周时。
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灰咀洼遗址灰咀洼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辛店文化遗存,现属辛店乡沙鳄行政村,位于洮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高距河床约50米至70米,北面毗邻草泉沟,南临后头沟,宽约60米,东自白崖湾,西至灰咀洼前沿,长约190米。遗址台地的边缘上,有露出的灰层、灰坑等,可能是当时的住地。遗址地面上,散布辛店文化彩、素陶片极多,也间有绳纹灰陶片。此种绳纹灰陶片上有较多的刻划纹,可能是汉代或较汉代略早的遗存。据附近村民说:"在此台地下部的渠岸,1958年修渠时,曾挖出彩陶罐及尸骨多件,可能是当时的墓地。"在普查过程中,曾发现过马鞍形口的夹砂粗红陶双耳小罐,器表施彩绘,也有腹下饰细绳纹者。
(2)贾家河叶家坪遗址贾家河一叶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与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位于新添乡崖湾行政村的第四、五社,洮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南自贾家河,北至叶家坪,长约1000米,东起张家寨子,西至遗址台地边沿,宽约200米。遗址表面为黄土,现已平整成梯田,由西向东逐台高起。在崖壁上暴露的灰层比较丰富,文化层距地表深0.5-2米,厚0.1-1米,有大量的马家窑、齐家文化的陶片,也有辛店文化的零星陶片。
(3)满家坪遗址满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半山和齐家文化遗存,位于苟家滩乡苟家滩行政村满家坪社,洮河西岸的第二级台地上。南自黑窑沟,北至满家坪沟,长600米,东自洗河沿,西至巴尔山,宽400米。遗址表面遗物不丰富,只有零星陶片和石器。在巴尔山脚下,引水开渠时,曾挖出过齐家文化陶罐和残片。
(4)靳家坪遗址靳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半山、齐家、寺洼山文化遗存,位于衙下乡靳家坪行政村靳上社的洮河西岸第二台地上,台地由东向西逐台高起,地表为黄砂土,上已种田,经多次普查,确定其范围。东自靳家泉,西至靳家山,长1000米,南自台地边缘,北至靳家坪上村,宽500米。遗址中部有俞子沟穿过,遗址中心区在俞子沟两岸和下崖头一带。现露出来的文化遗址,有住室、灰层、墓葬等。文化层距地表0.2-3米左右,厚1米左右,地表上除有丰富的陶片外,还有石球、石斧等。遗址保护基本完好,只是俞子沟沿和台地边缘,因被水冲刷流失严重。
(5)韭菜湾北坪遗址韭菜湾北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位于辛店乡康家崖行政村,距韭菜湾东150米的二级台地上,下距河面约50米。省文物工作队曾多次普查,确定其范围,东自洮惠渠,西至台地边缘,长300米,南自深沟,北至野狐沟,宽200米。遗址灰层比较丰富。遗物有红色泥质细陶片,灰色夹砂粗绳纹陶片,有齐家文化住室、人骨、鱼骨等。遗址表面虽因耕种有所破坏,但保护基本完好。
(6)杜家村遗址杜家村遗址(又名核桃洼),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存,位于辛店乡杜家行政村下杜家社,东南长约60米的第二台地核桃洼上,为洗河东岸山坡地带一个突出的小山丘。其范围东自牛秃咀,西至下洼尾,长300米,南自大路,北至阴洼庄,宽100米。在核桃洼东沿,灰层暴露,厚达1一2米。灰层内含大量的彩陶片,素面红陶片,灰粗绳纹陶片及石器、兽骨等,在东崖沿下方,曾挖出过齐家文化的双耳罐及残片等。
(7)康家崖庙咀遗址康家崖庙咀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遗存,位于辛店乡康家崖行政村第四社北50米的二级台地上。台地为由西向东逐级高起的梯田,其范围东自下杜家学校,西至台地边沿,长400米,西自康家崖村庄,北至深沟沿,宽200米。遗址的南、西、北崖沿上暴露的灰层达1一2米左右,遗物很丰富,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残片,尖底器残片,夹砂绳纹红陶片及细泥红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8)裴家湾大水沟咀遗址大水沟咀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遗存,位于辛店乡裴家湾行政村第一社洮河东岸的一级台地上,曾多次普查,确定其范围。东自岘子坪,西至崖沿,长60米,南自涝池沟,北至大水沟,宽60米。遗址中心在大水沟咀的西沿上,所暴露的灰层内有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陶片,其它遗物均不丰富。
(9)裴家湾堡子咀遗址堡子咀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遗存,位于辛店乡裴家湾堡子行政村洮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自火把咀,西至裴家湾二队崖沿,长100米,南自大水沟,北至水库,约50米。在暴露的几处灰层中,以绳纹粗红陶片居多,遗址地表曾发现辛店文化的夹砂粗红陶器的肩部及腹部残片。
(10)裴家湾庙咀遗址庙咀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辛店文化遗存,位于辛店乡裴家湾行政村第三社洗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自杜家老庄,西至岸沿,长约180米,南自水库,北至干沟,宽100米。有辛店文化的零星陶片。
(11)沙甥荷包坪湾脑遗址荷包坪湾脑遗址,在荷包坪湾脑西部,太石乡沙塄行政村第一社洮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靠山坡地带。有灰层两处,厚约1一2米。湾路两侧陶片很丰富,有粗绳纹夹砂灰陶片,蓝纹灰陶片及素面泥质红陶片,似为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存。其范围自虎狼沟西至荷包坪,长约400米,南自何家大山,北至虎狼沟,宽约300米。
(12)夏家村北夏家坪遗址夏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在太石乡南门行政村笫二社洮河东岸第二台地上。东沿和西沿有牛头沟环绕,其范围东自牛头沟,西至崖沿杨家庄,宽约200米,南自牛头沟河,北至后庄涝池沟,长约1000米。遗址的中心区在小涝池沟沿一带有灰坑一处,断崖壁灰层一处,厚约1米,附近有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零星陶片。
(13)克儿、混梁遗址克儿混梁(又名哈混梁)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在太石乡李家湾行政村洮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其范围东自大坪,西至台地边沿,宽约300米,南自排沟,北至小红沟,长约450米。在台地的西沿发现有灰层多处,灰层不厚,约0.2-0.6米,均存在距地表0.1-1米的黄土上。台地中心,有大量的辛店文化的彩陶罐残片及齐家文化残片。
(14)张家卡与水泉一带遗址张家卡与水泉一带遗址,在太石乡南门行政村洮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存。其范围东自方家台地,西至妖魔殿,长约250米,南自司王家坪,北至后头咀,宽约200米。遗址中心在观音殿沟两侧崖沿,上面全为耕地,文化层距地表约1・5米,灰层厚约0.2-1米,灰层中含有少量的兽骨、柴灰和绳纹蓝色及蓝纹灰色粗陶片。
(15)桃沟坪遗址桃沟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辛店文化遗存,位于红旗乡红咀行政村第四社南洮河东岸约20米的第二台地上。遗址表面已平为田地,地面暴露有零星辛店文化的彩陶及灰砂泥质陶片。
(16)石板湾村遗址石板湾村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存,位于红旗乡红咀行政村石板湾村南约50米的第二台地上,距河而高约30米。其范围东自上庄岭,西至台地边缘,长约100米,南自红窝,北至石板湾村庄,宽约80米。当地群众在两米以下曾挖出过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罐,南面有比较丰富的绳纹灰陶片,遗址地表为黄土耕地,保护基本完好。
(17)杨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有齐家文化遗存,在红旗乡红咀行政村第六社洮河北岸。其范围南自园子村,北至小沟,长300米,东自小圈沟,西至庙沟,宽约200米。遗址由南向北逐渐高起,表面是砂土,在遗址边缘地带距地表约1-2米左右处暴露灰层极为丰富,厚约1米,内含兽骨、柴灰及齐家文化陶罐残片等,在逐级断崖壁上,发现有已破坏的齐家文化白灰面住室多处。
(18)香台遗址香台遗址,有齐家文化遗存,在红旗乡红咀行政村刺滩社洮河东岸第一台地上。其范围东自洪沟,西至台地边沿,长60米,南自角落地,北至香台沟,宽30米。在遗址边沿地带的崖壁上发现有灰层两处,距地表约0.5-1米处,文化层厚约0.5米左右,地面有零星灰色夹砂粗绳纹陶片。
(19)红崖头遗址红崖头遗址,有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遗存,在红旗乡红咀行政村刺滩社村西约500米的第一台地上。其范围东自小圈沟,西至崖头边沿,长约50米;南自刺滩村,北至小圈沟,宽约50米,有零星辛店文化的彩陶片。
(20)出不拉沟石家坪遗址石家坪遗址,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存,在红旗乡出不拉行政村第四社洗河东岸第一台地上。其范围东自蓖麻沟,西至沙沟口,宽约200米,南自台地边沿,北至出不拉沟、大沙沟,长约300米。在蓖麻沟沿一带有丰富的灰层,距地表1-2米,厚达0.5-1米,内含柴灰、兽骨和零星齐家文化素陶片,在平地开渠时挖出过完整的陶罐,可能是墓葬区。
(21)牟家村东遗址牟家村东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辛店文化遗存,在红旗乡灵石行政村牟家二社村东洮河东岸第一台地上。其范围东自山神爷岭,西至台地边沿,长约80米,南自长沟,北至沙石沟,宽约80米。台地西、南、北三面临沟,因雨水冲刷,边沿地带经常受到侵蚀。在靠西沿一带曾发现暴露在外的墓葬两座,1976年定西地区文物普查二队普查时,清理出人骨架及辛店文化的彩陶罐、单耳彩陶杯等。农民在植树挖水平沟时,挖出过辛店文化彩陶罐,该遗址30%的面积已遭破坏。
(22)上马村东遗址上马村东遗址,有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遗存,位于红旗乡上马行政村上马村东的第一台地上,与牟家村东遗址相毗邻。其范围南自台地边沿,北至灵石寺沟,长约500米,东自汉古城遗址西边,西至台地边沿,宽60米。遗址范围内,因山洪冲刷,形成由东向西的自然沙沟两条,地面为黄土,在断壁处有灰层露出,距地表约0.5-1米,厚2米左右,内含兽骨、柴灰等,辛店文化彩陶片也很丰富。
(23)李家坪遗址李家坪遗址,在玉井乡陈家咀行政村李家坪下社漫巴河东岸小河南面的台地上,在李家村北的崖壁上发现有白灰面住室,宽约4米,并暴露出灰层、陶片、石器等,因出土遗物不丰富,范围未定。
第二章古墓葬
一、皇后沟秦墓群。在县城北皇后沟口之北岸,洮河第二级台地上,现存墓冢封土三个,墓冢周围已垦为耕地。
二、东廿铺汉墓群。为汉代墓葬遗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峪沟南岸。1957年普查时发现,墓群分布东廿铺以南孙家沟和旧庄沟之间的滥水第一级台地上。分布范围,由孙家沟至旧庄沟,东西长300米,墓葬群南毗山岭,北临东峪河,地势平坦。墓冢现存四个,最西的墓冢高3.2米,底径为10米,冢的顶端和南部,因取土已破坏了少部分。由此往东的60米,即为第二冢,此冢已被挖去大部分,残存高度约3米,底径为10米。由此冢向南约80米,有一大冢,高约8米,底径19米,保存较完好,仅顶部被垦为耕地。第四个墓冢,位于旧庄沟西岸,高3米,底径12米,保存尚好。在东廿铺北岸,曾发现砖砌卷拱墓九孔,1929年曾出土汉代"尚方仙人镜"一面。另在何家堡村附近,原有三个大冢,一冢在解放前北山滑坡时埋入山坡内,两冢尚存。在南岸的南山根,发现朝山底方向有砖砌汉墓,墓石门扇,有兽头门环,运至公社,地面上,随处可见到出土的汉代残砖残瓦。
三、汉将军李仲翔墓。据《晋书》、《魏书》、《北史》等记载:"仲翔初为将军,官至太尉,讨叛羌于狄道,众寡不敌,临阵战殁,其子伯考奔葬,葬仲翔于狄道东川,遂家焉。"李仲翔之先世于秦有功,李崇为陇西守,崇子瑶为狄道侯,瑶弟内德为南郑守,瑶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侯,子仲翔。仲翔子伯考子李尚、李向,李尚为成纪令,李向为南郑守。李尚子广,有三子,长子当户子陵降匈奴,东晋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广十六世孙,唐李渊为暠七世孙。汉世以来,李氏家族墓多在甘肃狄道、成纪者,隋唐以来多在长安附近县。东二十铺东峪沟南北汉墓群,疑为汉代李氏家族墓,有待继续发现。1929年,东二十铺东峪沟北岸发现已毁的九孔汉墓,其汉代"尚方仙人镜",即出土于此冢墓,尚方镜在秦汉之际,唯官爵位列三公者方可赐给,疑即李氏家族墓中出土之物。
四、汉左将军辛庆忌墓。在县城北六十华里的东凤台山下辛店坪上。解放前有大土冢数个,解放后,因平田整地夷平,至今尚有两处可查,疑即辛氏家族墓葬。辛氏家族自汉兴以来至唐,人物辈出,北周《庾信文集。辛威神道碑》载:威系汉辛庆忌之后,官至河州都督大将军,进爵宿国公,于开皇元年七月某日由河南洛邑,返葬河州金城郡之苑川乡故里。《州志》按苑川为西秦乞伏氏所都,属金城郡,北周时错壤于狄(即榆中与狄道辛店一带插花地)。《甘肃通志》载:"辛威神道碑在狄道",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载:"狄道人。墓志铭在熙州",疑即指辛店坪出土的北周辛威墓志铭。
五、唐李晟父母墓。在县城西五华里的西坪山麓。乾隆《狄道州志》称:"墓在陕西高陵县南,有碑可见,春秋致祭,西坪山麓墓,疑系李晟父母墓,旧志误为晟墓"。古老相传,临洮西坪李姓,城北纸坊李姓,南乡陈家咀李姓,东四十铺李姓,皆李晟后嗣。西坪南端曹家坪西山麓有一大冢名"上王坟",西坪北端李家窑山麓有一大冢名"下王坟",此二冢每遇清明扫墓时,上述四李姓,齐集李范家庄,到上下王坟致祭,疑即李晟家族墓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甘肃方志学者张维《陇右金石录李将军碑考》及近年兰大学报载李振玉、马明达撰《甘南李将军碑考略》,李晟之先,世居陇西,雄于西土,著功西陲的史实,临洮西坪山麓上、下王坟,传为西平王李晟父母墓之说,较为可信。
六、临洮北关土城外皇陵。此陵墓在县城西北角北关土城之西,纸坊村东北角,解放前,该处历来为一片墓群,即今县农副公司氨水库所在。
七、宋、夔州知州梁焕墓,在州南五里,即今城南旭东村之梁家小庄。
八、金・临洮知府祁望墓,在县城北四十华里的叶家坪。
九、金・总管陀满胡土门墓,在县城北。
十、元・大司徒祁安墓,在县城北四十华里叶家坪。
十一、元・都督杨琦墓,在县城东二华里。
十二、元・平章赵琦墓,在县城西二华里。^
十三、元・梁国公囊加殢李氏墓,在中铺后山。
十四、明・礼部员外许允德墓,在县城东五华里中峰山下。
十五、明、嘉兴府刘源墓,在县城北三里。
十六、明・少卿刘杰墓,在县城北四十华里中峰山下。
十七、明・会川伯赵安墓,在县城东三十华里阎家岭,即今塔湾乡麻家坟,解放前曾发掘出墓志铭一块,现存塔湾中学。
十八、明・文敏公何贤墓,在县城东三华里。
十九、明・给事中张万纪墓为夫妇合葬墓,在县城东五里魏家坪,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墓志铭、石鼓、碑石等及墓内遗物均遭毁坏。
二十、明御史雍焯墓。在城东一华里,为夫妇合葬墓,已于"文革"期间被毁,曾出土官衣、官帽、风冠、碗、笔、砚等物,内墓志铭一方,曾存文化馆,被人盗去,衣、帽、凤冠经风化损坏,现仅砚台一方,首饰数件,存县博物馆。
二十一、明・御史曹英墓,在县城北三华里。
二十二、明・隐士王中墓,在县城南二十华里玉井峰下。
二十三、明・佥事刘朝麒墓,在县城北二十华里白茨湾,即今北二十铺的白茨湾村。
二十四、明・参议潘光祖墓,在县城南二十华里玉井峰山下。
二十五、明・骡骑将军石崇德墓,在县城北三华里。
二十六、明・庶士杨行恕墓,在县城南三华里。
二十七、明・昭勇将军晏云墓,在县城北二十华里。
二十八、明・诗人魏宝墓,在县城南三华里。
二十九、明・大同知府苟文奎墓,在县城北二十华里。
三十、清・临洮府知府季侄墓,在县城南五华里。
三十一、清・游击张学诗墓,在县城北五华里。
三十二、清・游击董锦墓,在县城北三华里。
三十三、清・沅州知府吴镇墓,在县城北五里何家庄西。
三十四、清・总镇张玉墓,在县城北五十华里东改河北岸。第三章古城堡、墩、寨、长城
一、周、秦、汉、东晋、唐、宋、元、明、清狄道古城遗址狄道古城历史悠久,是我国郡县制建置较早相延两千多年的古城之一。
1、周、秦、汉狄道古城遗址。
东周安王十八年,即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献公初政,灭狄戎,置狄道县,于是狄道出现于史册。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灭义渠,建置陇西郡,设治狄道。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历两汉,狄道历为陇西郡,治所未变。
关于周、秦、汉陇西郡治所的狄道古城,历史变迁较久,其确切位置,缺乏文献记载,又无可靠的考古依据,实难定论。建国以来,地方学者,依据民间传说,地貌特征,历史地理位置及地下出土遗物,初步考证认定,当在今临洮城北郊。此狄道古城,系秦献公(公元前384年至前362年)时所筑,城址中心,在上川,即洮河第二级台地上。北门,即原文峰墩古称方门者,解放后,于1956年扩修公路时拆除,至今地方故老记忆犹存。西门,即今汽车站右侧的古渡道口,即相传为古渡道者。古时,由此去洮河渡口,其遗址于修建汽车站时拆毁。由古渡道经下川柯杈路(直驱红崖头洮河边,在今纸坊与下寺之间),即丝路之洮河古渡口。当年张骞、霍去病,出郡城西门后,均由此道渡洮河。南门,即今之教场西南角,工赈渠桥附近。东门在教场东北角,临东峪沟滥水河谷,面对孙家河湾。古城面积大小,据考:秦汉郡守两千石官之方城,和一般王城相似,约相当于今临洗城。在上川耕地上,战国、秦汉的残砖破瓦,俯拾皆是,建筑构件遗物及夯筑层遗址,均属历史最可靠的见证物。战国狄道古城之见解另有一说,认为战国城,以今城东北角之大寺为中心,其四至难以定论,仅从今城东北城墙的部分残址中,杂有战国夯筑残迹及砖瓦遗物而定,认为此处不同于北宋王韶城之其他城墙,可知今城之东北城墙,即用战国城之旧墙基,确否有待继续考证。
2,东晋十六国时期之武始郡城遗址
西晋惠帝时(290年至306年),分置狄道为狄道郡。至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又设置武始郡,筑武始郡城于狄道。历元魏、西秦、北周至隋初,武始郡治所狄道未变。
东晋武始郡治狄道古城遗址的位置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所提及。郦道元依据同代甘肃敦煌学者阚骃观点,认为"武始郡城仍临洗水东岸,东峪沟之滥水经武始街城南,经狄道东北与洮水会合"。武始郡狄道古城的约略位置即在秦汉狄道古城旧基上稍加变动,约在秦汉狄道古城偏南,今临洗城之东北边,东教场北有名高埂甥者,原有…个城角,在今岳家庄附近,向南伸延,至东教场。五十年代平田整地时,曾发现城墙夯筑层基本完整,并出现过大量砖瓦遗物,其城角于1962年,由东街二队修砖瓦窑时拆除。该城北城墙城秦汉古城连接,南城墙约在东教场北墙附近,西城墙约在陈家庄附近。一说武始郡城约在宋王韶所筑临洮堡(北关土城)和今临洮城交错的位置上,据传说解放前北关土城去纸坊巷之土城门外,有砌门石条若干块,其中有一石条,上刻△△门横字三个,据王葛天、张治卿二先生谈似北魏体,此城之东门约在陈家庄公路附近,北门在北稍门附近,南门在今城内隍庙巷以南广场附近,原粮台之高塄坎为南城墙之基。另有一说,称武始城在兰州西,即西秦乞伏国仁所都,赫连定灭之,此说系兰州志滥收,乾隆《狄道州志》按中已予否定。武始城遗址,仍以《水经注》所说较为可信。
3,唐狄道古城遗址:
乾隆《狄道州志》载:"临洗府西南,有旧城,俗名番城,在城南一里许,东、西、北三面与府城壕相连即故狄道城也。"此城南旧土城俗称番城者,即唐临州治所狄道古城,此城位置比较明显,南城墙至今遗址尚在,即今城南烧瓦窑之高塄坎,东西两城角,上有寺观,解放后群众取土拆毁;遗迹犹存。北城墙位置,即今城内光明巷之高塄坎,旧称黑暗门者、唐城北城墙内侧有唐代修建的北极观,唐哥舒翰纪功碑,宋代出土于此,至今仍屹立为证。番城内解放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遗物较多,有唐代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以及开元、乾元唐钱,此城面积比今城稍小,据考隋末唐初,吐谷浑曾盘据过洮河一带,唐开元二年(714年),薛仁贵之子薛讷与王唆,大破土谷浑于洮水,斩首数万级,安史乱后,陇右沦陷于吐蕃,历五代至北宋熙宁四年,公无1071年,狄道一直为吐蕃据有,此城为吐蕃占据300多年,历史上人们惯称为蕃城,熙宇五年,王韶克复熙河后,此城废除,重筑新城。
4,宋、金、元、明、清狄道城遗址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克复熙河,遂城武胜军,改为镇洮军,建置熙州,设治狄道,又一次改筑新城,历金、元、明、清,即今之狄道城。此城由金、元,明至清乾隆三年,为临洮府治所,乾隆三年后,府治迁兰州,即为狄道州治所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连接王韶所筑之临洗堡为关郭,以扩修府城。
二、吕布城遗址据州、府、县志载:"吕布城在临洮府西二里洮水东岸,相传吕布所筑,今遗址尚存。"此城大致方位在今临洮城之西南,西临洮河,南去高家堡,北至木厂鱼池,以木厂雍家庄为中心,解放初城基尚存,今已无可寻找。据考:吕布为汉末董卓部将,董卓汉临洮人,献帝时从凉州入长安,专擅朝政,可能董卓擅权时,吕布掌管朝廷筑城事宜,此城当在此时构筑,文献无记载。"文化大革命"后期,木厂曾发现汉五珠钱铜范一个,木厂位于吕布城中,有待继考。
三、临洮堡遗址据乾隆《狄道州志》和宣统《狄道州续志》载:“州城旧有北关,每边一里,东西北各建稍门,称临洮堡,今墙垣颓圮不可复"。此当为宋熙宁六年,王韶所筑之临洮堡遗址。解放初,五十年代时,城墙具存,城门均能辨认,今已残毁殆尽。
四、安故古城遗址安故古城,在县城南六十华里三甲乡的安下川,城址西北临洮水,南去格致坪,东接郭家泉。城迹因平田整地夷为耕地,无法辨认,但在安下川一带耕地中,还可拣拾到汉代绳纹传瓦残片及唐代筒瓦、板瓦残片。当地农民反映,解放前后屡次在其地发现大量的残砖破瓦、及五铢钱币等。据格致坪郭某谈:"文化大革命" 前,格致坪曲子寺有一明代铁铸钟铭文载,“安故城北去狄道城六十里,此钟文化大革命中已毁,钟铭所记与今里程相同。据乾隆《狄道州志》古迹条载:"安故古城,在临洮府南,汉置。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羌反攻安故围枹罕城。"《前凉录》: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张茂分安故郡置定州。"《州志》又称:"安故在陇西郡南四十七里,唐时为安国镇,五代周太祖广顺中(951年至953年),自安国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明史稿》中说:"狄道有废安故城"。明万历《临洮府志》载:"汉徙留何诸羌于此,筑城居之"。依据文献记载和今考证结果,安故古城当在安下川,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东四十铺武街古城遗址武街古城,在县城东川,乾隆《狄道州志》载:"武街古城,在临洗府城东"。《晋书・地理志》载:"惠帝分陇西置狄道郡,立武街县"。《水经.注》:"滥水自白石山又西北,经武阶(与街同》城南经降狄道,又西北会于洮。"又据宣统《狄道州续志》所绘长城图中,标定武街城的位置,城在东四十铺东峪沟北岸田家坪与大坪之间,西临大雨沟口,北靠下坡头山,东接腰儿坪,此城至今未详考过。有人说,在窑店东去十里的黄家川,此处有绳纹砖瓦残块遗物,东峪沟南有文昌宫遗址,有待详考。
六、东三十铺李家坪古城遗址李家坪古城遗址,西临马家沟口,北靠大山,秦长城自花马沟右侧沿山尾而下,穿沟又从李家坪山尾而上,古城南临东峪沟滥水,城墙已被水冲陷,现仅存北城墙一面,城内随地可拣到汉代绳纹砖瓦残块及无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旧志无记载,从遗物及夯筑层看,约在汉代及魏晋时代,有待继考。
七、侯和城与廖化堡遗址侯和城位于县南三十华里的岚观坪上,为三国时曹魏所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据《狄道州续志》载:"岚观坪,今名南观坪,在州南三十里。坪自玉井峰落脉高七丈,形如箕舌,直逼洮水,坪南抹邦川,系达巴蜀通道,季汉姜维九伐中原,皆取道于此。魏筑侯和城戍之,城址至今犹存,……盖南川之有岚观坪,犹北川之康家崖也,康家崖设险可以防河州,岚观坪设险可以防洮岷"。
廖化堡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廖化镇守侯和城时所筑,位于县南二十华里的店子街东面的高山上(距新街约及200米许),北、西、南均为悬崖,背靠玉井峰,居高临下,南望岚观坪尽收眼底,北望狄道川,似在眼前,是一个地势异常峻拔的古城堡。侯和城现已平为耕地。据了解,这里曾出土过不少历史文物,计有:长约1.5尺的铁制手戟(现藏岚观坪王忠家),及小石磨两台(一台藏于岚观坪魏本固家、一台藏于张海清家),每台高约1米,有直径为40多公分的石鼓(现被村民凿为石臼),及半两、五铢钱多枚,地面有绳纹灰陶砖、瓦残片。廖化堡现仅存残余墙基,未发现遗物。
八、超然墩在县东约一里的东山之巅,有一土筑方形墩台,高约8米余,底长,宽各15米余,墩台上部长10米余,宽6米余,为超然墩。据称系宋代王韶克复熙河后,知州蒋之奇所筑。
九、姜维墩距超然台南三十余步处,另有一墩,作实地考查时;在此地发现绳纹砖,墩基与超然台相仿,略低矮,呈拱形。六十年代初,曾在此墩周围发现汉代砖瓦残片,小寨坪群众称,解放前曾在此墩附近挖出过铁戟、铁甲盔等遗物。
十、秦长城秦长城首起今临洗县城北三十里洮河东岸南坪西侧的杀王坡,穿越县境九十余华里,从杀王坡往南坪北庄沿山顶而下,经傅家北坪,过长城巷、城墙岭,至岳家坪,进入峡口乡湾脑背后,绕城墙湾到山顶,沿万长岭而下,越沟进入八里铺乡,往虎儿咀、羊羔咀插牌梁到长城岭,直至水泉湾山梁,又沿梁而下,进入沿川子乡下阳洼东侧,过程家川子,沿撇注梁至杏树梁长城岭而下,至沿川子乡政府南,穿过公路,越朱家沟,沟山而上,又进入了八里铺乡辖境,沿罗家湾、杨家庙,东往安家湾、窑儿庄潘家庄,进入塔、湾乡界,经王家山,临洮李家,一直蜿蜒到汤房湾的雷祖庙,此处属塔湾乡蔡家岭。长城沿蔡家岭山梁向东南方向而下,伸到窑店乡境花麻沟,越沟沿梁而上,经石家楼乡境,进入窑店乡内的长城梁,再由娃娃多脑到武家东侧,越窑坪沟,经杨家山,黑古路马槽,茨沟门到长城坡前山(关门)前咀,经夹槽梁,孟家咀,然后进入渭源县境。秦长城有残存的墙基城障关门烽燧等遗迹尚十分明显,墙基残宽约14米,残高0.5-3米,为夯土板筑,夯土层厚8—13厘米,暴露遗物甚丰,曾出土长达7厘米的筒瓦和50X60厘米的板瓦,均有粗细绳纹和锉板纹饰,系秦长城之构件。
秦长城已于1982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固关城明万历《临洮府志》载:"固关城在郡府北三十里佛儿崖"(今佛宿寺)。三国时蜀姜维曾战败魏将王经于此。
十二、沙泥城在县北原沙泥站(今太石乡站沟行政村六社旧名衙门口),初设驿,乾隆时裁驿,即以驿丞署改置州判署。城门石额有"乾隆乙卯修建"六字,即乾隆十六年(1795年)所建。城形东西斜扁,周围136丈,高2.5丈,厚1丈,顶宽5尺,内仅有公署及隍庙,直至民国初年,迁太石。
十三、站坪古城在原沙泥城南坪上,城垣尚在,高2丈多,厚1丈,现平为耕地,何时建筑待考。
十四、王家圈古城在太石乡城东十里古城梁山上,古城梁现仅存痕迹,何时建筑待考。按《元和志》载,有"宁武军在洪济桥东南八十里百谷城,天宝十三年哥舒翰置” 等语。洪济桥在县城北洮水上,以方向及里数推度,或即此城。
十五、辛店古城在辛店镇南数十丈,有残墙与城壕,西临洮水,东近坪沿,形势险要,城为方形,周围二里许,何时建筑待考。按熙宁间,王韶拓熙河地千二百里,招附三十余万口。《宋史・兵志》载:"元丰七年,河州尽筑堡寨,熙河新复,城寨地土,悉募厢军配卒,耕种免役"。此城之筑,当在是时。又今之"辛店"古作"新店",《宋史・兵志》:"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娄室既陷永兴(宋永兴军路),鼓而西行,秦州帅臣李积降,金人势益张,引兵犯熙河,经略使张深遣刘维辅以精骑二千人御之,夜趋新店,金人胜不虑,黎明军进,维辅舞稍刺其帅黑锋洞胸坠马死,金人为气夺"。今辛店与此城接近,可能为古之新店城。
十六、沙塄古城在沙塄镇西数十步,城小而坚,残垣尚存数段,东藉小山,西北环洮水,形势险要,或称系宋临洮堡,亦有又称系宋镇洮军者,此地曾出土镇洮军印一枚。
十七、石庙湾古城在今红旗乡石板湾,四面皆沟,城池遗址尚存,唐时有洪济桥城,是否即此待考。十八、石门寨在今红旗乡上堡子村西北峡口山谷绝险处,有小塬如盘,为古时驻兵之处,宋时于此处置桥,为兰州至河州之通衢,后因桥南移,此寨废除。
十九、摩云关在七道梁上,为军事要隘,三国姜维围狄道,魏凉州兵南渡黄河,经沃干坂(阿干镇)驰援。西夏与金抗争时,夏兵未越沃干坂,古曾设驿站于此。
二十、中铺堡在今中铺乡下铺村,何时始建待考,现存者为清代重修。
二十一、赵家堡在辛店东山谷中,四面深沟,形势险要。
二十二、南川堡宋熙宁六年置。
二十三、结合堡宋熙宁七年置。
二十四、寸金堡宋熙宁时置,一名通谷堡,今称达京堡。
二十五、边家堡在边家石嘴。
二十六、南关堡、郑家堡、漆家堡、杨家堡待考。
二十七、骆家堡在岚观坪沿公路上坪处。
二十八、康家堡在康家崖。
二十九、何家堡在东二十铺北山根。
三十、石庙湾古城在石庙湾。
三十一、牟家村东古城在红旗乡牟家村东,城中发现汉石磨扇。
第四章陶石专金石骨
陶
陶抹子(新石器时代)陶抹(mo)子,为制造陶器的小型工具之一,用陶土造型烧制而成,供抹光陶器壁面之用。一般两件为一套,其一供抹光陶器内壁使用,抹子面略向外凸;另一供抹光陶器外壁之用,抹子面略向内凹。现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抹子,面为向内凹,抹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中长6.6公分,腰宽5.3公分,抹背有一手板,造型小巧,是一件少见的珍贵文物。
陶铃(新石器时代)陶铃,呈椭圆形球体,直径10公分,厚5.2公分。球体两侧各饰一小耳,有孔,为系绳用。内空,有响子,用手摇晃时,发出〓啷"声。此铃出土于本县五户乡境,原由县民众教育馆征集,现藏县博物馆。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陶纺轮,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纺线用具之一。其形与今民间用的捻线砣相似,圆形,中有孔。现馆藏三件:其一(编号150陶92),直径6.2公分,为辛店裴家湾大水沟堡子嘴出土。其二,直径6.5公分。其三,直径7.5公分。
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器,主要有壶、罐、盆、碗、钵等,其色调单纯明快,大多用浓如漆的黑彩,在细腻光洁的橙红色陶底上绘成花纹,也有黑白二色的。图案各部分的位置,根据器形的部位而定,所以图案布局与图形不但显得很和谐,且使图案结构具有旋动的特点,或来往反复,盘旋转回,或交错勾连,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其纹饰主要有平行条纹,同心圆纹,涡形纹,钧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等。县博物饵现藏有列为三级文物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四件。
"半山''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地方,是与马家窑文化同期类型之一。半山类型陶器制作精美,质地优良,纹饰繁复。甘肃"仰韶文化"为制陶工艺的高峰,其器形以壶、瓮、瓶、罐居多,彩绘以用黑红两色相间而画成各种带锯齿纹的图案,为其特征。纹饰有流线涡形纹、菱形纹、弧线纹、葫芦网络纹、波浪纹、同心圆纹、平行线纹、人字形纹、连弧纹等。县博物馆收藏"半山"类型彩陶14件。
"齐家文化"陶器"齐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广河县齐家坪所得名,陶器有细泥红陶、粗砂灰陶和饰有兰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以及常见于北方细石器中的蓖纹彩陶,有的在表面上还涂有白色陶衣。"齐家文化"的彩陶图案,以黑彩为主,也有红色的,多饰于颈口至腹部。器形以平底器居多,也有三足器,有些陶器具有粗大的颈部和显著的棱角,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三耳罐、鬲、斝、鬶、盂、盆、壶、盉、钵、豆、杯、罐、甑等,主要典型器物是"安佛拉式”罐(即双大耳罐陶罐),侈口,高顶,深腹。县博物馆所收藏"齐家文化"类型中比较典型的陶器有22件。
"辛店文化"陶器"辛店文化"陶器,以彩陶为主,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陶质较粗糙,表面也不很精致,常见的器形有罐、杯、盆、钵、鼎、鬲等。其中以大口双耳彩陶罐、彩陶鬲及高颈双耳彩陶罐为"辛店文化"的典型器物。陶器表面有的饰以白色或红色陶衣,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极少,常见的图案花纹有:宽带纹、双钩纹、三角纹、s纹、折线纹、涡形纹、十字纹等,与殷周铜器的某些花纹图案相接近。此外,还有人形纹、太阳纹、鹿纹、狗纹等。县博物馆所藏"辛店文化"类型中比较典型的陶器有9件。
"寺洼文化"陶器"寺注文化"的陶器较粗糙,以夹砂红陶为主,多数没有花纹,少数有绳纹。器形有罐、壶、鬲、鼎、豆等,其中以马鞍形口的双耳平底罐为典型的寺洼陶器。鬲的特征是低档、短腿、乳状空足,颈部多附双耳。县博物馆所藏"寺洼文化"类型陶器有两种。
砖
画像砖(宋代)1971年,在西坪"宋冯府君"墓中出土一批画像砖,可能是墓室的装饰品。这些宋代画像,内容丰富,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启门妇人,捧壶侍女,端盘侍女图。有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夫人与侍女及晓妆图。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孝子图。还有踏云踩火、腾空飞跃的天马,奔驰的鹿,飞跑的山羊,牵马的马夫,赶骆驼的驭手及门神、武士等图。砖雕艺术精致,造型美观,形象生动,线条简练优美,虚实相衬,主题突出,充满生活气息,便人感到非常亲切。县博物馆珍藏的画像砖精品有:门神图砖4件,王祥卧冰等孝子砖8件,驼夫图砖2件,马夫图砖2件,侍女图砖4件,启门妇女图砖2件,奔鹿图砖2件,山羊图传2件,吉祥鸟图传2件。金
尚方仙人镜(西汉)。
民国18年(1929年),发现于东二十铺乡北岸汉墓中,邑人王熙之曾据以绘制镜图,文字载入《陇右金石录》,今佚。
弩机(东汉)弩机制作甚精,上有隶文四行,记制造年岁职名等。文日:
"元兴元年考工所造七十石机
郭工张吴作太仆监有
原〓令修丞诗
兴淠史呈主"
据《陇右金石录补》称:"此机出于武都",原存临洮民众教育馆,现由县博物馆珍藏。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则为东汉殇帝刘隆时造。
狄道县印(金代)"狄道县印"为铜质直纽,印方5.4x5.4平方厘米,重约500克,印面叠篆"狄道县印"四字,印背有边款"承安二年四月"六字。据《陇右金石录》记载,"此印出土于临洗县城文庙迤西,县人杨氏掘土得之"现藏临洮县博物馆。按"承安二年"为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即1197年,距今已有780多年。
镇洮军印镇洗军印,铜质,汉篆"镇洗军印"四字,背刊"金制司铸"四字。清举人石怀清家从沙塄古城壕内挖出,同治散失。
分水铁牌(明・嘉靖)1979年,县档案馆转交县文化馆"分水"铁牌一块,长49.5厘米,宽35.7厘米,厚0.5厘米,牌文为正楷凸起铸成,文意是分水约规。牌额略呈弧形,中有一圆孔,可系绳悬挂。
石
石锤(公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锤呈榔头状,白色,系石灰岩琢制而成,锤长9公分,宽4.5公分,有镶柄的圆形孔眼,直径为2.5公分。刃部钝尖,锤两侧有刻画的平行条纹,造型美观。1976年,定西地区文化局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于衙下"寺洼文化"的墓葬里,同时出土的还有马鞍形口的陶罐数件,酷似"辛店文化"的彩陶罐一件,现均藏县博物馆。
石砍刀(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砍刀磨制精细,呈青灰色,质坚硬,刃尖利,形似现代民用的砍柴刀。刀长38公分,最宽处为7公分,由高逸舟家征得,藏县博物馆。
石磨(汉代)石磨一合,直径为51公分,每扇厚11公分,上扇有圆形斗,斗中间有横隔,将斗亭分两半,斗底有孔,为磨眼。下扇镶有磨楔。1976年,定西地区文化局进行文物普查时,于苟家滩满家坪征得,现藏县博物馆。
庐州石张万纪任庐州知府返临洮后,庐州群众送石一块,刻有"庐州石"三字,现存临洮北街张万纪后裔花园中。骨
骨耜
出土于北关汽车站附近,长约5寸,宽3寸,上有孔及两角,系牛耕前的原始播种工具。
第五章碑刻
哥舒翰纪功碑(唐・天宝)哥舒翰碑,在临洮城内南大街,坐北向南,青砖砌碑楼,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身高4.25米,宽1.84米,高2.4米。碑正面刻隶书十二行,现存六十多字,碑额仅“丙戍、哥舒"四字可辨,清知州田自福建亭复之,名"唐碑亭"。清代诗人吴镇集刻字为《唐雅》六章,容城王耐谷证以所藏贴,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所作。观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诗,盖边人之称翰深矣。唐初置临洗军于狄道,其后始移鄯州(节度衙内),故此碑立于狄道"。按:《陇右金石录》收录哥碑正文剩字共九十九个(详见《陇右金石录》)。文化大革命中,碑身底脚文字被砸毁,今仅存六十七字。
宋故冯府君墓志铭(铭文略)宋故冯府君墓志铭碑,高99公分,宽76.5公分,有座,座高22公分。碑顶呈半圆形,上有阴刻细线缠枝牡丹图样,碑身侧及碑座通饰阴刻花卉枝叶连续纹,碑石平整,刻工精细,图案富丽。额用小篆刻"宋故冯府君墓志铭"八个铁线大字,铭文为小楷体,工整秀丽。1972年,出土于西坪宋墓,现藏县博物馆,列为三级文物。
明杨继盛墨迹(碑)此碑高107.5公分,宽62公分,诗句为行书大字,识文为行书小字,清喻光容任狄道知州时,刻于光绪年间,碑现藏县博物馆。
碑文为:
“赏心况有樽前客
忍负春风寂寞还"
明灵州儒学学正文溪杨公墓志铭(铭文略)按:乾隆《狄道州志》卷四选举条载;"杨启元为嘉靖朝灵州学正"。碑文为正楷小字,字形秀丽,墓志为方形,边长为55公分,出土于东山魏家坪,由村民于1983年捐赠县博物馆。
第六章名胜
岳麓山岳麓山屹立城东,以宋时建东岳庙于山麓之上,故名。其上有超然台、椒山祠、道统祠、先农坛、文昌阁、太平观、三星阁、龙泉寺、奎星阁、东岩寺……等楼阁、寺观、画廊亭台、碑匾刻石:园林花木,逶迤连绵,蔚为大观,而超然书院、凤台、椒山祠等优著称。明代名臣杨继盛(椒山)在书院讲学时,手书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联,至今犹脍炙人口。但因兴衰迭更,屡遭破坏,现仅存东岩寺及超然书院旧址部分建筑。1985年,成立"修建岳麓山公园理事会",本继承、发展,恢复名胜精神,发动群众,延请民工,进行修建,将使岳麓山胜迹,重放异彩,成为人民大众游息娱乐胜地。
洮阳八景临洮旧有"洮阳八景"。即:"北岭横云"、"南山积雪" "洮水流珠"、"宝鼎停云"、"龙泉涌月、"西湖晚照"、"东岩伏冰"、"西〓卧龙"。
锁林峡锁林峡在临洮县南约七十华里处,为洮水所经,诸峰陡峭,双崖悬绝,林木森郁,若交锁然,故名锁林。近代临洗王熙之《临洗金石琐录》中略称,峡中东岸石壁上,有"摩崖"二字及"绍圣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毕工"十二字,列为两行,后列王存、王安刊记,大约五寸,均为正书,而《州志》卷一云:"……今峡上有古篆字,盖宋金时所镌云",当为传闻之词,自不如亲见笔录者正确。峡内东岸石壁上,镌四方形五六寸大之孔甚多,昔曾于此建栈道以通交通。临洗县海巅峡煤矿,现即在此,面积约40公顷,煤层厚约1米以上。明代,煤山初开时,屡为藏民所阻,杨继盛曾率门生亲往洽商,解决纠纷,得到藏人拥护。现峡内距水面约1米处悬壁上,遗有继盛所撰《开煤山记》石刻一方,高约2米,全文为楷书,保存完好。
玉井峰玉井峰山,在县南约二十华里店子街东面,山上清水潺潺,苍松葱郁,道观古刹,隐现其中。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九月九日均逢会,游人甚多。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
佛沟寺佛沟寺在县南十华里,寺内有栖霞阁,系明解元潘光祖读书处,有十八罗汉造像,石窟中有唐代壁画,"文化大革命"中遭毁。
卧龙寺在县城西北约二十多华里的洮河西岸,山峦巍峨,蜿蜓如龙,横卧洮西,因名卧龙。山上有"灵湫"(小水池)及寺宇数处,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逢会,游人甚多。
南屏山南屏山即翠屏山,在县南约六十华里处,石峰耸立,苍松郁郁,俨若翠屏,洮水清清,流于脚下,山色峦影,倒映其中,引人入胜。
八、紫松山紫松山在县西南约六十华里,满山松柏,郁郁葱葱,每当农历六月六日,歌手云集,"对花"赛歌,别具风致。
九、金龙池金龙池,在县城东北马啣山之西坡,周广数里,附近灌木丛生,泥泞不能近。相传盛夏结冰,仅于农历六月六日开一孔,称后池。池之西另有一池,较小,称前池。昔建金龙大王庙于此。
十、金花池金花池在县城西北巴米山,昔在池上建有寺庙,每年四月八逢庙会,风景优美,游人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