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广播 电视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9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新闻
分类号: G224.2
页数: 2
页码: 542-543
摘要: 临洮县广播站建于1955年,有站长1人,工作人员2人,1958年增加到4人,机房设备简单,全部转播上级台的节目。1960年,广播站停办。1964年,恢复广播站,站长1人,工作人员4人,在四城门、大什字、汽车站、西桥头、城关公社的旭东、五爱和西坪公社的李范家等架通广播线路,坚持早、午、晚三次播音,转播中央、省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
关键词: 广播 电视工作 临洮县

内容

临洮县广播站建于1955年,有站长1人,工作人员2人,1958年增加到4人,机房设备简单,全部转播上级台的节目。1960年,广播站停办。1964年,恢复广播站,站长1人,工作人员4人,在四城门、大什字、汽车站、西桥头、城关公社的旭东、五爱和西坪公社的李范家等架通广播线路,坚持早、午、晚三次播音,转播中央、省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
  1969年后,广播事业发展很快,工作人员由4人增加到25人,设办公室、编播组、机线组、修理部等。机房设备及维修用的各种仪表、器械品种较齐全。
  1970年以来,全县三十个公社相继成立广播放大站,配备专职人员35人(其中正式职工17人。合同工18人),设备不断增加。到1979年,全县290个大队,2310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共1528.4杆程公里。小片广播网1534个,线路4484.9杆程公里。1985年底,全县30个乡放大站,有19个乡以下通广播线路,有81个村通广播,有340个社的6655户装了入户喇叭,东二十铺乡,由于领导重视,放大站人员的事业心强,全乡10村88社,都通广播,入户率达95%以上,线路总长420杆程公里,基本实现了水泥杆化。除转播上级台的节目外,坚持每周三次自办节目,1985年,评为全区先进广播放大站,受到表彰和奖励。
  近几年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社员经济收入增加,有许多社队私人购买了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因而水泥杆及入户喇叭,较前下降幅度较大。近年来,通讯员队伍发展很快,由30多名发展到250多名,稿件由每年500多件,增加到1600多件,近两年播出的稿件总数在1200多件以上。自办节目,由原来的本县新闻发展成农村放大站联播节目、文艺节目、广告节目。1984年,增办了介绍临洮、农业科技专题节目。1985年,增办了少儿节目。
  电视
  1974年下半年,广播站在院内架设了高杆天线,试收甘肃电视台四频道从兰州发射的电视节目,效果较好。1976年,省、地、县投资购置差转机,地方驻军、机关、学校,支援人力、物资,在东山顶修建第一座电视差转台,接收省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机关单位和群众中的电视机增加很快,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视机6000多台,录放象机10多台。
  《临洗报》
  1957年元月,临洮县委创刊发行了《临洮报》,同年7月停刊,共发行26期,开始发行120份,后增至200多份。有主编、副主编2人,编辑2人。
  《临洮报》以服务农业为宗旨,四开两版,每周一期。除转载与农业有关的全国、全省报刊上的主要材料、新闻、党的方针政策等文章外,并发表全县的新闻,农业生产经验和短小的文艺作品。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