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戏曲
分类号: J193
页数: 1
页码: 539
摘要: 民间戏曲,在临洮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临洮县 戏曲

内容

民间戏曲,在临洮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
  临洮"福盛社"秦剧团,约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左右。该社负责人,建社至辛亥革命是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是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是张海青。解放后,临洗县文化馆接管该社,改名文艺剧社。1953年改名民乐剧团,陈志三负责。1961年冬,临洮专署成立后,该团与定西地区秦剧团合并,改名临洮地区秦剧团。1963年夏,临洮地区建制撤销,原定西地区秦剧团回定西,原临洮县民乐剧团仍留原地,改名临洮县秦剧团。八十余年中,先后参加该团演出的著名演员有:鲁生活(甘州红)、王敬臣(十三红)、文汉臣(进才子)、郗德育(麻子红)、黄执中、王登奎、张鹏程、黄银娃、孙宝俗、朱兴国、王明华、李敬中、刘玉华、侯佐谦、邹克民、尚义明、赵福海、刘俊民、何彩凤、马炳南(人称戏包袱)、陈意云、张文育、董化兰、〓化俗、张玲霞等。这些演员在生净、丑、旦、嗓音、表演、做派、功底方面,各有风韵,弛誉一时。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许多业余剧团。如玉井王寿班业余剧团、改河张永顺业余剧团,站滩皮影戏等,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要求。
  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花亭会》、《张良卖布》等。
  在长期的民间戏曲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民间艺人,各以不同的艺术风格,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赢得人民的赞誉。
  张永顺,改河乡白杨营人,青年时,因能演唱生、净、丑、旦角色,又能操琴司鼓,深受人民欢迎,称为"大嘴旦",活跃于临洮、榆中等地。
  石吉泰,辛店行政村人,表演技巧纯熟,喜、笑、怒、骂,皆能随戏中人物性格情景的变化而出现,擅长老生、花脸戏。
  陈志三,城关人,临洮县民乐剧团创办人之一,一生热爱地方戏剧,曾以家产投资办剧团,年70余岁,犹粉墨登台,演艺擅长老生。
  陈棋,城关人,司鼓功底扎实,擅长演须生,唱腔圆润宏亮,富有激情。
  王瑞昌,城关人,一生好戏,曾组织和领导城关业余剧团,自己登台主演,并致力于现代戏的编创,编有《把猪卖给国家》、《该办那件事》等剧本。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顺
相关人物
石吉泰
相关人物
陈志三
相关人物
陈棋
相关人物
王瑞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