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9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间艺术
分类号: J193
页数: 5
页码: 538-542
摘要: 临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称于陇上,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北乡一带,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剪纸窗花,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盛行不衰。
关键词: 民间艺术 临洮县

内容

临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称于陇上,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北乡一带,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剪纸窗花,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盛行不衰。峡口女社员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曾参加省群众艺术馆和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族民间窗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杭州、合肥等地展出,有七件窗花曾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一些民间工匠擅长砖雕、木雕,俗称"花雕"、"花板子" ,题材多为岁寒三友、梅、兰、菊、竹、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用于建筑和棺木。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极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长于制作戏剧头盔、头饰、玩具、彩灯、刻葫芦、印章等,以精湛的艺术,服务于社会。在民间艺术百花齐放中,有一些驰名的书画家,各以不同的风格流派,活跃于省内艺坛的有:
  何裕:省内名书法家。
  康庄:兰州市书法家。
  张壁原:擅长虎、竹绘画、音乐。
  肖克俭:擅长工笔花鸟、山水。
  高子明:善画山水、兼作花草、书法。
  孙稚天:长写意花卉。
  潘瑞:长书法、山水。
  管文蔚:擅画山水、人物、速写尤精。
  庆忠:长于风景、静物。
  张应欣:长人物、花鸟。
  潘养之:一生喜好书法,以隶、草见长。
  王弞:擅长书法、以魏体见长。第二节戏曲
  民间戏曲,在临洮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
  临洮"福盛社"秦剧团,约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左右。该社负责人,建社至辛亥革命是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是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是张海青。解放后,临洗县文化馆接管该社,改名文艺剧社。1953年改名民乐剧团,陈志三负责。1961年冬,临洮专署成立后,该团与定西地区秦剧团合并,改名临洮地区秦剧团。1963年夏,临洮地区建制撤销,原定西地区秦剧团回定西,原临洮县民乐剧团仍留原地,改名临洮县秦剧团。八十余年中,先后参加该团演出的著名演员有:鲁生活(甘州红)、王敬臣(十三红)、文汉臣(进才子)、郗德育(麻子红)、黄执中、王登奎、张鹏程、黄银娃、孙宝俗、朱兴国、王明华、李敬中、刘玉华、侯佐谦、邹克民、尚义明、赵福海、刘俊民、何彩凤、马炳南(人称戏包袱)、陈意云、张文育、董化兰、〓化俗、张玲霞等。这些演员在生净、丑、旦、嗓音、表演、做派、功底方面,各有风韵,弛誉一时。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许多业余剧团。如玉井王寿班业余剧团、改河张永顺业余剧团,站滩皮影戏等,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要求。
  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花亭会》、《张良卖布》等。
  在长期的民间戏曲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民间艺人,各以不同的艺术风格,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赢得人民的赞誉。
  张永顺,改河乡白杨营人,青年时,因能演唱生、净、丑、旦角色,又能操琴司鼓,深受人民欢迎,称为"大嘴旦",活跃于临洮、榆中等地。
  石吉泰,辛店行政村人,表演技巧纯熟,喜、笑、怒、骂,皆能随戏中人物性格情景的变化而出现,擅长老生、花脸戏。
  陈志三,城关人,临洮县民乐剧团创办人之一,一生热爱地方戏剧,曾以家产投资办剧团,年70余岁,犹粉墨登台,演艺擅长老生。
  陈棋,城关人,司鼓功底扎实,擅长演须生,唱腔圆润宏亮,富有激情。
  王瑞昌,城关人,一生好戏,曾组织和领导城关业余剧团,自己登台主演,并致力于现代戏的编创,编有《把猪卖给国家》、《该办那件事》等剧本。
  第三节音乐
  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花儿、劳动号子和民间乐曲等不同形式流行于人民群众中。
  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调、劳动号子、社火、秧歌、酒曲。根据不同乐器,三弦琴、板胡、喷呐、箫、笛等,有不同的曲牌。如三弦,民间盲人边弹边唱,以段萨拉一曲广为流传。唢呐曲,以孟姜女哭长城、五更盘道等广为流传,曲调委婉凄凉,有催人下泪,回肠荡气之力。器乐曲多在民间道场、丧事和寺庙经堂中应用,群众称为吹响。
  花儿:南片流行洗岷花儿,有莲花山令、扎刀令,以莲花山令为主,歌词即兴创作,富于生活情趣,高亢雄浑,曲调较单调,变化不大,主要流行地区衙下、三甲、苟家滩、潘家集、玉井等乡。北片以演唱临夏花儿为主,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河州令》等,曲调抑扬,变化较大,优美动听,主要流行地区为太石、中铺、红旗等乡。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流行一些秧歌小调,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这些秧歌小调,一般在春节的社火队里演唱,歌词多以歌颂一年吉祥,五谷丰登为内容。
  还有民歌小调,如《绣荷包》、《放风筝》、《等情人》、《三朵梅花开》、《拉牛曲》、《点点花儿红》等。
  酒曲有:《斟酒歌》、《十个螃蟹》等。
  劳动号子有:抬木号子、拉石头、夯歌等。
  1981年,县上组织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精选120首,编印《临洗民歌》一册,有的被 《中国民歌集成》甘肃省卷采用。
  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月灯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优美,场面变化复杂,阵势庞大,气氛热烈,在东乡大石头,南乡三甲、衙下、浪家由一带颇为流行。
  第四节花儿和歌手
  花儿,是民间艺术的花朵,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有花儿会场24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开始(紫松山),到八月十五结束,历时五个多月。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紫松山、鸦沟、油磨滩、王马家滩、郭家泉,每个会场,歌手聚会,群众云集,赛歌看戏,通霄达旦。所唱花儿,一般为莲花山令,兼有临夏花儿。
  莲花山花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音调,歌词纯真朴实,格律独特自由,诗意浓郁,曲调高亢奔放,能表达各种感情。内容有散花、整花之分。散花较自由,触景生情,随编随歌。整花叙述整套故事或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如将《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从头到尾问答对唱。形式有单套、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般是三句、四句一首,双套花儿是四句以上,多以五句六句为一首,善于叙事,音韵灵活,唱中夹叙。
  旧社会统治阶级把唱花儿,视为粗野鄙俗,大逆不道,严加禁绝,用班辈石、镇邪崖,妄图封锁人间欢乐。在文化革命中,花儿会被禁了,歌手遭迫害,真是"山封了,临洮县花儿会分布情况表花儿禁了,好人害上大病了,做啥没有心劲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儿会一年盛似一年,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花儿,轻柔甜润,情深意浓:"柏木解了柏板了,土地包工包产了,柜里粮食装满了,信用社有了存款了,没有愁肠乐展了"。
  为了扶植和发展花儿,县文化馆曾多次培训花儿歌手,举办新花儿比赛会,奖励先进。同时,把他们创作的花儿,编选成册,广泛印发。1966年,县与省群众艺术馆合编 《总路线的红旗到处飘》、《歌唱新农村》、《千诗万歌颂临洮》、《花儿选集》等四册,在全省发行。
  随着花儿演唱活动的广泛开展,一大批优良歌手茁壮成长。女歌手丁如兰,群众称为穷尕妹,她以甜润的歌喉,高昂的歌声,带着临洮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激情,把花儿唱进人民大会堂。男歌手靳尚明,以善编能唱的独特才能,光荣出席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会议,并亲自演唱花儿,他的《占领阵地唱新花儿》一文,在《民间文学》、《甘肃文艺》上发表。赵惠琴,天生一副好嗓子,咬字真,吐词清,感情真挚细腻,能和不同的歌手对唱许多不同的曲令,善于自编自唱,先后多次参加松鸣岩花儿演唱会,两次受奖,所唱花儿被附近县文化单位录音播放,1985年7月,参加了省文联举办的"金城花儿演唱会",受到奖励。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人物

何裕
相关人物
康庄
相关人物
张壁原
相关人物
肖克俭
相关人物
高子明
相关人物
孙稚天
相关人物
潘瑞
相关人物
管文蔚
相关人物
庆忠
相关人物
张应欣
相关人物
潘养之
相关人物
王弞
相关人物
张永顺
相关人物
石吉泰
相关人物
陈志三
相关人物
陈棋
相关人物
王瑞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