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6
页码: 533-538
摘要: 临洮自秦汉以来,曾长期为河陇汉羌文化互相接触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考古发掘地方史志文献及民间风尚中均体现了丰富多采的文化遗存。明清两代,杨椒山手书的对联石刻,清乾隆时吴镇与唐琏的书画珍品,同治时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均曾著名于陇上。民国肇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逐步进入新时期。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建楼一幢,约150平方米,有藏书7000余册,报纸7种,办壁报、阅览室、讲演厅各一处。并组织不定期武术表演及自乐班秦腔演唱。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临洮县 文化艺术

内容

临洮自秦汉以来,曾长期为河陇汉羌文化互相接触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考古发掘地方史志文献及民间风尚中均体现了丰富多采的文化遗存。明清两代,杨椒山手书的对联石刻,清乾隆时吴镇与唐琏的书画珍品,同治时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均曾著名于陇上。民国肇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逐步进入新时期。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建楼一幢,约150平方米,有藏书7000余册,报纸7种,办壁报、阅览室、讲演厅各一处。并组织不定期武术表演及自乐班秦腔演唱。
  1926年,成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成为教育馆的附属机构,有工作人员5人,藏书1000余册,订报8种,有陈列室三间。展出化石、变态生物,马家窑、寺洼文化的出土文物,旧甲胄兵器等。设民众俱乐部一处,供爱好者清唱、奕棋。每年组织一次武术表演。组织县城中等学校多次演出话剧。南乡美术工作者张教三借用阅览室,办书画展览。馆内存有吴镇的《松花庵全集》、《杨忠愍全集》、《戒庵诗草》及《狄道州志》等木刻版。
  当时,在馆内经常活动并知名的美术工作者,绘画有张教三、陈绍伯、周剑名:书法有蒋绍伯、张崇昭;戏剧艺人有黄正元、罗夫林等。另有如张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扬等,虽不经常在馆内活动,但均以书法闻名省内外。
  光绪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剧团,在春节及山会、庙会演出。另外,每年春节,民间习惯玩"社火",耍狮子、龙灯、旱船、踩高跷等。有些村镇也演秦腔、眉户、曲子等,漫洼、上营等山区有皮影戏。
  第二节机构
  1949年成立文教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1954年,文化与教育分家,专设文化科,设科长、副科长2人,科员3人。1957年,文化科与教育科合并,成立文卫科。1983年,成立文化广播局,下设办公室、群众文化股、戏剧电影股、广播电视股,有局长、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10人。
  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工作人员8人。1957年,增设县博物馆,图书馆,县工会建工人俱乐部一个。农村建俱乐部354个,图书室250个,民歌小组223个。1958年,在衙下集建立全县第一个民办文化站。同年,县文化、博物、图书三馆合并为文化站。1968年,县文化馆一切正常活动停止。1979—1980年,先后恢复临洮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增加到14人。1980—1985年,先后在辛店、新添、上营、峡口、站滩、漫洼、窑店、衙下、太石、改河、中铺、陈家咀、卧龙、玉井、东二十铺、三甲、苟家滩,建立乡文化站。有图书借阅,黑板报,宣传专栏,秦腔清唱,业余剧团会演,收看电视及棋类、球类等活动。
  第三节文化宣传工作
  五十年代初,在文化馆内设说书棚。1955年,请老艺人赵海天说评书《水浒》、《野火春风斗古城》,培养青年故事员陈凯东说新故事,并采用黑板报、标语、科普讲座、座谈会、墙报、晚会、观摩会、军民联欢会、幻灯放映、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举办"红太阳"展览,耗资2万多元,其他活动都停止。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各项宣传活动。1980年,建成县委、县政府门口两处橱窗,并在文化馆门口新辟十二块宣传橱窗,以新闻照片及本馆所摄反映先进人物、大好形势的照片为主,配合文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日新月异的新气象。1979年,恢复评书活动,青年评书员高国庆先后评说了《水浒》、《隋唐演义》、《朱元璋传》、《岳飞传》等。
  第四节群众文艺活动
  1949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群众性文艺业余创作、摄影及书画活动日益开展。土改、合作化期间,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了歌颂土改,新婚姻法,农业合作化及抗美援朝等为内容的表演唱、快板、民歌。文化馆曾编印《农村俱乐部》文艺材料,发至各农业社俱乐部;举办摄影图片展览,如防早抗早、戏曲集锦等。1957年,举办全县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名家书画展览,展出宋、明、清三代的书画60多件,其中有文徵明的山水立轴,董其昌行草立轴,何绍基的行草对联等。并由张治卿主持,在东山组织《历代名人书画陈列展》,展出黄慎、郑板桥、仇英、唐寅、吴镇、齐白石等名人的书画100多件。1958年,省宣布临洗为全省第一个"文化县",出现了群众性的作诗、画画、唱歌的高潮。县城和公路沿线的主要村镇壁画满街,被称为《壁画长廊》。临洮二中创作的歌舞《第一个假日》,刘跃武创作的秦剧《铁文记》,临洮中学创作的《钢铁战歌》,玉井公社创作的《文化车》等节目,参加了地区的文艺会演并获奖。王瑞昌创作的眉户剧《把猪卖给国家》,参加省文艺会演,获一等奖。集体创作的眉户剧《并肩前进》,参加地、省会演,城关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眉户剧小戏《梅降雪》,在参加地区、省的文艺会演中受奖。1975-1981年,不定期的编印了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专集《临洮文艺》八期,有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曲艺等,内部发至全国各省市近二千个文化单位进行交流。
  第五节群众文娱活动
  群众文艺活动,历来都以节日最为活跃,如"五一""春节",均按各地不同情况,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春节期间,有玩社火,舞龙、狮子、早船、高跷、推车、花篮、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搭台唱戏等活动。
  1956年,举行了全县第一次戏曲观摩大会,各公社参加演出的节目有戏曲、音乐、舞蹈。每年五一节期间,举行全县物资交流大会的同时,举行群众性业余剧团会演。1958年,群众文化工作也提出"创典型、放卫星、生产当能手,文化打先锋"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出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浮夸风更为严重,各公社普遍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学演"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搞"红海洋",绣像,立忠字碑,早请示,晚汇报。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商业局、东二十铺、西坪河口、新添、衙下等业余剧团。城关"十奶奶宣传队",以背诵语录为特点,活跃于舞台上。群众性的其他文娱活动都停止开展。粉碎四人帮后,各社队群众业余文娱活动又恢复正常,本着业余"自愿、小型、节约"的原则,普遍建立业余剧团。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161个社火队,123个业余剧团。以新添乡梁家、崖湾,辛店乡上、下杜家、辛店,太石乡水泉、沙甥,中铺乡红柳,衙下乡肖家河,苟家滩乡锁林等行政村的业余剧团为最有名。
  第六节图书馆
  1956年,成立县图书馆,有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4人。设有阅览室、书库、儿童阅览室、旧籍资料室等。普通阅览室有座位48个,儿童阅览室有座位40个,总藏书量29000多册,报纸13种,杂志32种。1958年,与文化馆合并,撤销儿童阅览空。1968年,图书馆被查封。1971年,阅览室恢复对外开放。1972年后,图书经整理恢复对外借阅,两馆,仍统一行政领导,分别开展活动。藏书近七万册,订报21种,期刊92种,其他资料271份。藏书中以农业书刊,古旧书籍和地方文献为特色。馆内工作人员6人,建立农村书库1个,藏书12000册。各大队在文化活动的高峰期,曾建立农村图书室110个。1979年,恢复临洮县图书馆。1980年,县馆恢复儿童阅览室,少儿读物361种,2434册,连环书册266种,1717册,报纸两种,期刊10种。1982年,在"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中,由于工作人员林军成绩突出,被共青团中央少年部、文化部图书事业管理局、新华书店总店、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八个发起单位,评为先进集体,颁发奖状和奖章。1983年,图书馆与博物饰分设,有饵长1人,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6人。第七节农村文化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政策的逐步落实,出现了农村文化户,这是群众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户以个体为主,也有联户办,集体给予资助的。文化户有经营文化茶园、图书销售、租阅、电影放映、工艺美术等几种类型。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文化户40多家,近百人从事文化专业活动,投资总额达二十多万元(其中文化茶园两家,文化楼一座,书摊15家,电影放映9家,工艺美术15家)。
  北关文化茶园,1984年4月开业。由北关村划给地皮,有房屋11间,作图书室和茶厅营业室。活动内容为秦腔清唱、图书阅览、象棋、朴克、评书等。主要经营茶水,兼营小吃,每天参加活动的人数达300多人次。
  八里铺乡王家磨村文化楼,投资四万多元,命名"农家乐"。楼上设文化室,楼下经营小百货。文化室有彩电、钢管桌椅、秦腔乐器等设备。订报刊数十种,每天有群众下棋,看报,举办秦腔清唱。
  第八节电影
  1928年,临洮曾首次放映过电影。1943年时,兰州女师、兰州乡村师范迁来临洮,放映过无声电影。1944年,英国基督教士曾带来一台手摇式无声电影放映机,在福音堂内给基督教徒放映。1945年10月10日,为庆贺抗日战争胜利四周年,在隍庙广场放映无声纪录片《中国同胞参观利物浦》。
  1949年后,电影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省电影教育工作队首次来临洮,放映了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临洮第一次放映有声电影。1955年,定西专署电影一队来临洮放映《列宁在十月》、《桥》等故事片。
  1956年4月,临洗电影一队成立。1957年,二队成立。同年5月,临洮县人民电影院施工修建,并购置"无极"35毫米座机一部。1958年6月,正式上映营业。10月份,城美、站滩、中铺、会川等四个地区成立了四个集体所有制,电影放映队。后因生活困难,除将城关队编为县电影三队外,其余撤销。1973年,临洗电影管理站成立。1976年,在大办电影的新形势下,沿川、改河、上梁、红旗等四个公社成立公社电影队。1977年,公社、大队、学校、机关的电影队猛增到三十个,有35毫米机一部,16毫米机12部,8.75毫米机18部,脱产和集体放映人员增加到70人。1980年,观众达468万人次,在全县城乡基本上普及了群众性看电影活动。1981年,临洮县电影管理站撤销,成立了临洮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职工12人。1979年至1983年,县电影院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每年场次过千,收入过10万元,观众人数达60万以上,连续五年获省、地、县先进单位奖。
  近年来,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体办电影的新局面。1980年,县科协筹办了科教电影放映队,几年来,放映科教电影5000场,观众36万人次,1985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光荣出席《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表彰大会》。1981年,电影公司曾在新添乡试办了35毫米机放映站,后因管理不善撤销。1982年,八里铺乡下街大队曾自筹资金,建起农民文化宫一座,设920个座位。为35毫米电影机放映单位。从1983年起,各乡兴办了134个个体农民放映队。
  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有放映单位集体、个体42个,科教电化教学放映队5个,国家办农村放映队4个,国办电影院1座,县电影公司一所,共有职工、放映员126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36人)。
  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视录像的兴起,出现了电影上座率及营业收入下降的趋势。
  第九节图书发行
  清代以前,临洮没有专营图书的行业。辛亥革命后,出现经营书报发行的商店和摊贩。解放前专营图书的商家先后不下二三十家,主要有资义恒、兴文书局、醒民书社、俊民书局,文俊书社、自强文具社、雅丽书店等,在普及文化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宣扬和鼓吹的是为维护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服务的旧思想旧文化,革命进步的书刊只能从秘密渠道,在极有限的范围内流传。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被迫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革命进步书刊曾以公开、半公开的方式在临洗发行一个短暂的时期。1939年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闭或捣毁进步书店,查禁进步书刊,监视迫害阅读进步书刊的"思想犯",进步书刊的发行受到挫折,后被国民党临洮县党部、.警察局查抄、没收,被迫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满足群众和职工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领袖著作的需要,选用干部3人,占用县委临街房屋3间,土楼1间,成立书店门市部一处,于1950年元月开始营业,经销各种革命书刊。5月份,新华书店甘肃省分店派员接收,定名新华书店临洗支店,职工编制8人。1964年,省店拨款18000元,在人民街建门市部七间,到1985年底,职工增加为26人,自营门市部四处,流动资金3万元,库房、营业室、办公楼等共有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三轮汽车一辆,固定资产价值116629元。从1956年起,根据总店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指示,逐步在农村依靠基层供销社建立图书发行批销关系,到1985年底,全县供销社售书点共有36个,自营门市部四个(其中两个在农村),军人服务社售书点一个。三十五年来,共销售图书28995607册,金额6739488元,图书销售额逐年增长,发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950年的2380元,提高到1985年的25959元,增长率超过了10倍多。1982年,销售图书142万多册,金额达4168万多元,内发行到农村的图书额占总销售额的40%,册数占60%(包括课本)。1985年,销售152万多册,金额67.49万多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多年来,书店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营业方式方法,如流动供应,机关服务,系统发行,对口征订,流动书市,缺书登记,新书预约,送书上门。1982年下半年起,根据图书销售"弹性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五大类图书,实行开架供应。1985年,对文化教育、文学类书开架供应,让读者精选自己需要的图书,同时,千方百计扩大陈列面积和品种,满足读者自选自购的需要,也为部分长期积压的图书,找到了读者。近几年,按上级指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实行对少儿读物和连环画册九折优待一星期,积极开展“红领巾读书奖章"等活动,对推动青少年读书活动有显著的鼓舞作用。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