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82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五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21
页码: 533-553
摘要: 临洮自秦汉以来,曾长期为河陇汉羌文化互相接触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考古发掘地方史志文献及民间风尚中均体现了丰富多采的文化遗存。明清两代,杨椒山手书的对联石刻,清乾隆时吴镇与唐琏的书画珍品,同治时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均曾著名于陇上。民国肇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逐步进入新时期。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建楼一幢,约150平方米,有藏书7000余册,报纸7种,办壁报、阅览室、讲演厅各一处。并组织不定期武术表演及自乐班秦腔演唱。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临洮县 文化艺术

内容

临洮自秦汉以来,曾长期为河陇汉羌文化互相接触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考古发掘地方史志文献及民间风尚中均体现了丰富多采的文化遗存。明清两代,杨椒山手书的对联石刻,清乾隆时吴镇与唐琏的书画珍品,同治时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均曾著名于陇上。民国肇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逐步进入新时期。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建楼一幢,约150平方米,有藏书7000余册,报纸7种,办壁报、阅览室、讲演厅各一处。并组织不定期武术表演及自乐班秦腔演唱。
  1926年,成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成为教育馆的附属机构,有工作人员5人,藏书1000余册,订报8种,有陈列室三间。展出化石、变态生物,马家窑、寺洼文化的出土文物,旧甲胄兵器等。设民众俱乐部一处,供爱好者清唱、奕棋。每年组织一次武术表演。组织县城中等学校多次演出话剧。南乡美术工作者张教三借用阅览室,办书画展览。馆内存有吴镇的《松花庵全集》、《杨忠愍全集》、《戒庵诗草》及《狄道州志》等木刻版。
  当时,在馆内经常活动并知名的美术工作者,绘画有张教三、陈绍伯、周剑名:书法有蒋绍伯、张崇昭;戏剧艺人有黄正元、罗夫林等。另有如张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扬等,虽不经常在馆内活动,但均以书法闻名省内外。
  光绪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剧团,在春节及山会、庙会演出。另外,每年春节,民间习惯玩"社火",耍狮子、龙灯、旱船、踩高跷等。有些村镇也演秦腔、眉户、曲子等,漫洼、上营等山区有皮影戏。
  第二节机构
  1949年成立文教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1954年,文化与教育分家,专设文化科,设科长、副科长2人,科员3人。1957年,文化科与教育科合并,成立文卫科。1983年,成立文化广播局,下设办公室、群众文化股、戏剧电影股、广播电视股,有局长、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10人。
  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工作人员8人。1957年,增设县博物馆,图书馆,县工会建工人俱乐部一个。农村建俱乐部354个,图书室250个,民歌小组223个。1958年,在衙下集建立全县第一个民办文化站。同年,县文化、博物、图书三馆合并为文化站。1968年,县文化馆一切正常活动停止。1979—1980年,先后恢复临洮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增加到14人。1980—1985年,先后在辛店、新添、上营、峡口、站滩、漫洼、窑店、衙下、太石、改河、中铺、陈家咀、卧龙、玉井、东二十铺、三甲、苟家滩,建立乡文化站。有图书借阅,黑板报,宣传专栏,秦腔清唱,业余剧团会演,收看电视及棋类、球类等活动。
  第三节文化宣传工作
  五十年代初,在文化馆内设说书棚。1955年,请老艺人赵海天说评书《水浒》、《野火春风斗古城》,培养青年故事员陈凯东说新故事,并采用黑板报、标语、科普讲座、座谈会、墙报、晚会、观摩会、军民联欢会、幻灯放映、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举办"红太阳"展览,耗资2万多元,其他活动都停止。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各项宣传活动。1980年,建成县委、县政府门口两处橱窗,并在文化馆门口新辟十二块宣传橱窗,以新闻照片及本馆所摄反映先进人物、大好形势的照片为主,配合文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日新月异的新气象。1979年,恢复评书活动,青年评书员高国庆先后评说了《水浒》、《隋唐演义》、《朱元璋传》、《岳飞传》等。
  第四节群众文艺活动
  1949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群众性文艺业余创作、摄影及书画活动日益开展。土改、合作化期间,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了歌颂土改,新婚姻法,农业合作化及抗美援朝等为内容的表演唱、快板、民歌。文化馆曾编印《农村俱乐部》文艺材料,发至各农业社俱乐部;举办摄影图片展览,如防早抗早、戏曲集锦等。1957年,举办全县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名家书画展览,展出宋、明、清三代的书画60多件,其中有文徵明的山水立轴,董其昌行草立轴,何绍基的行草对联等。并由张治卿主持,在东山组织《历代名人书画陈列展》,展出黄慎、郑板桥、仇英、唐寅、吴镇、齐白石等名人的书画100多件。1958年,省宣布临洗为全省第一个"文化县",出现了群众性的作诗、画画、唱歌的高潮。县城和公路沿线的主要村镇壁画满街,被称为《壁画长廊》。临洮二中创作的歌舞《第一个假日》,刘跃武创作的秦剧《铁文记》,临洮中学创作的《钢铁战歌》,玉井公社创作的《文化车》等节目,参加了地区的文艺会演并获奖。王瑞昌创作的眉户剧《把猪卖给国家》,参加省文艺会演,获一等奖。集体创作的眉户剧《并肩前进》,参加地、省会演,城关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眉户剧小戏《梅降雪》,在参加地区、省的文艺会演中受奖。1975-1981年,不定期的编印了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专集《临洮文艺》八期,有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曲艺等,内部发至全国各省市近二千个文化单位进行交流。
  第五节群众文娱活动
  群众文艺活动,历来都以节日最为活跃,如"五一""春节",均按各地不同情况,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春节期间,有玩社火,舞龙、狮子、早船、高跷、推车、花篮、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搭台唱戏等活动。
  1956年,举行了全县第一次戏曲观摩大会,各公社参加演出的节目有戏曲、音乐、舞蹈。每年五一节期间,举行全县物资交流大会的同时,举行群众性业余剧团会演。1958年,群众文化工作也提出"创典型、放卫星、生产当能手,文化打先锋"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出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浮夸风更为严重,各公社普遍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学演"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搞"红海洋",绣像,立忠字碑,早请示,晚汇报。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商业局、东二十铺、西坪河口、新添、衙下等业余剧团。城关"十奶奶宣传队",以背诵语录为特点,活跃于舞台上。群众性的其他文娱活动都停止开展。粉碎四人帮后,各社队群众业余文娱活动又恢复正常,本着业余"自愿、小型、节约"的原则,普遍建立业余剧团。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161个社火队,123个业余剧团。以新添乡梁家、崖湾,辛店乡上、下杜家、辛店,太石乡水泉、沙甥,中铺乡红柳,衙下乡肖家河,苟家滩乡锁林等行政村的业余剧团为最有名。
  第六节图书馆
  1956年,成立县图书馆,有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4人。设有阅览室、书库、儿童阅览室、旧籍资料室等。普通阅览室有座位48个,儿童阅览室有座位40个,总藏书量29000多册,报纸13种,杂志32种。1958年,与文化馆合并,撤销儿童阅览空。1968年,图书馆被查封。1971年,阅览室恢复对外开放。1972年后,图书经整理恢复对外借阅,两馆,仍统一行政领导,分别开展活动。藏书近七万册,订报21种,期刊92种,其他资料271份。藏书中以农业书刊,古旧书籍和地方文献为特色。馆内工作人员6人,建立农村书库1个,藏书12000册。各大队在文化活动的高峰期,曾建立农村图书室110个。1979年,恢复临洮县图书馆。1980年,县馆恢复儿童阅览室,少儿读物361种,2434册,连环书册266种,1717册,报纸两种,期刊10种。1982年,在"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中,由于工作人员林军成绩突出,被共青团中央少年部、文化部图书事业管理局、新华书店总店、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八个发起单位,评为先进集体,颁发奖状和奖章。1983年,图书馆与博物饰分设,有饵长1人,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6人。第七节农村文化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政策的逐步落实,出现了农村文化户,这是群众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户以个体为主,也有联户办,集体给予资助的。文化户有经营文化茶园、图书销售、租阅、电影放映、工艺美术等几种类型。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文化户40多家,近百人从事文化专业活动,投资总额达二十多万元(其中文化茶园两家,文化楼一座,书摊15家,电影放映9家,工艺美术15家)。
  北关文化茶园,1984年4月开业。由北关村划给地皮,有房屋11间,作图书室和茶厅营业室。活动内容为秦腔清唱、图书阅览、象棋、朴克、评书等。主要经营茶水,兼营小吃,每天参加活动的人数达300多人次。
  八里铺乡王家磨村文化楼,投资四万多元,命名"农家乐"。楼上设文化室,楼下经营小百货。文化室有彩电、钢管桌椅、秦腔乐器等设备。订报刊数十种,每天有群众下棋,看报,举办秦腔清唱。
  第八节电影
  1928年,临洮曾首次放映过电影。1943年时,兰州女师、兰州乡村师范迁来临洮,放映过无声电影。1944年,英国基督教士曾带来一台手摇式无声电影放映机,在福音堂内给基督教徒放映。1945年10月10日,为庆贺抗日战争胜利四周年,在隍庙广场放映无声纪录片《中国同胞参观利物浦》。
  1949年后,电影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省电影教育工作队首次来临洮,放映了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临洮第一次放映有声电影。1955年,定西专署电影一队来临洮放映《列宁在十月》、《桥》等故事片。
  1956年4月,临洗电影一队成立。1957年,二队成立。同年5月,临洮县人民电影院施工修建,并购置"无极"35毫米座机一部。1958年6月,正式上映营业。10月份,城美、站滩、中铺、会川等四个地区成立了四个集体所有制,电影放映队。后因生活困难,除将城关队编为县电影三队外,其余撤销。1973年,临洗电影管理站成立。1976年,在大办电影的新形势下,沿川、改河、上梁、红旗等四个公社成立公社电影队。1977年,公社、大队、学校、机关的电影队猛增到三十个,有35毫米机一部,16毫米机12部,8.75毫米机18部,脱产和集体放映人员增加到70人。1980年,观众达468万人次,在全县城乡基本上普及了群众性看电影活动。1981年,临洮县电影管理站撤销,成立了临洮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职工12人。1979年至1983年,县电影院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每年场次过千,收入过10万元,观众人数达60万以上,连续五年获省、地、县先进单位奖。
  近年来,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体办电影的新局面。1980年,县科协筹办了科教电影放映队,几年来,放映科教电影5000场,观众36万人次,1985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光荣出席《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表彰大会》。1981年,电影公司曾在新添乡试办了35毫米机放映站,后因管理不善撤销。1982年,八里铺乡下街大队曾自筹资金,建起农民文化宫一座,设920个座位。为35毫米电影机放映单位。从1983年起,各乡兴办了134个个体农民放映队。
  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有放映单位集体、个体42个,科教电化教学放映队5个,国家办农村放映队4个,国办电影院1座,县电影公司一所,共有职工、放映员126人(其中国家正式职工36人)。
  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视录像的兴起,出现了电影上座率及营业收入下降的趋势。
  第九节图书发行
  清代以前,临洮没有专营图书的行业。辛亥革命后,出现经营书报发行的商店和摊贩。解放前专营图书的商家先后不下二三十家,主要有资义恒、兴文书局、醒民书社、俊民书局,文俊书社、自强文具社、雅丽书店等,在普及文化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宣扬和鼓吹的是为维护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服务的旧思想旧文化,革命进步的书刊只能从秘密渠道,在极有限的范围内流传。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被迫接受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革命进步书刊曾以公开、半公开的方式在临洗发行一个短暂的时期。1939年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闭或捣毁进步书店,查禁进步书刊,监视迫害阅读进步书刊的"思想犯",进步书刊的发行受到挫折,后被国民党临洮县党部、.警察局查抄、没收,被迫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满足群众和职工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领袖著作的需要,选用干部3人,占用县委临街房屋3间,土楼1间,成立书店门市部一处,于1950年元月开始营业,经销各种革命书刊。5月份,新华书店甘肃省分店派员接收,定名新华书店临洗支店,职工编制8人。1964年,省店拨款18000元,在人民街建门市部七间,到1985年底,职工增加为26人,自营门市部四处,流动资金3万元,库房、营业室、办公楼等共有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三轮汽车一辆,固定资产价值116629元。从1956年起,根据总店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指示,逐步在农村依靠基层供销社建立图书发行批销关系,到1985年底,全县供销社售书点共有36个,自营门市部四个(其中两个在农村),军人服务社售书点一个。三十五年来,共销售图书28995607册,金额6739488元,图书销售额逐年增长,发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950年的2380元,提高到1985年的25959元,增长率超过了10倍多。1982年,销售图书142万多册,金额达4168万多元,内发行到农村的图书额占总销售额的40%,册数占60%(包括课本)。1985年,销售152万多册,金额67.49万多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多年来,书店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营业方式方法,如流动供应,机关服务,系统发行,对口征订,流动书市,缺书登记,新书预约,送书上门。1982年下半年起,根据图书销售"弹性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五大类图书,实行开架供应。1985年,对文化教育、文学类书开架供应,让读者精选自己需要的图书,同时,千方百计扩大陈列面积和品种,满足读者自选自购的需要,也为部分长期积压的图书,找到了读者。近几年,按上级指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实行对少儿读物和连环画册九折优待一星期,积极开展“红领巾读书奖章"等活动,对推动青少年读书活动有显著的鼓舞作用。
  第二章民间艺术
  第一节书画
  临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称于陇上,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北乡一带,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剪纸窗花,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盛行不衰。峡口女社员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曾参加省群众艺术馆和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族民间窗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杭州、合肥等地展出,有七件窗花曾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一些民间工匠擅长砖雕、木雕,俗称"花雕"、"花板子" ,题材多为岁寒三友、梅、兰、菊、竹、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用于建筑和棺木。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极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长于制作戏剧头盔、头饰、玩具、彩灯、刻葫芦、印章等,以精湛的艺术,服务于社会。在民间艺术百花齐放中,有一些驰名的书画家,各以不同的风格流派,活跃于省内艺坛的有:
  何裕:省内名书法家。
  康庄:兰州市书法家。
  张壁原:擅长虎、竹绘画、音乐。
  肖克俭:擅长工笔花鸟、山水。
  高子明:善画山水、兼作花草、书法。
  孙稚天:长写意花卉。
  潘瑞:长书法、山水。
  管文蔚:擅画山水、人物、速写尤精。
  庆忠:长于风景、静物。
  张应欣:长人物、花鸟。
  潘养之:一生喜好书法,以隶、草见长。
  王弞:擅长书法、以魏体见长。第二节戏曲
  民间戏曲,在临洮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
  临洮"福盛社"秦剧团,约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左右。该社负责人,建社至辛亥革命是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是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是张海青。解放后,临洗县文化馆接管该社,改名文艺剧社。1953年改名民乐剧团,陈志三负责。1961年冬,临洮专署成立后,该团与定西地区秦剧团合并,改名临洮地区秦剧团。1963年夏,临洮地区建制撤销,原定西地区秦剧团回定西,原临洮县民乐剧团仍留原地,改名临洮县秦剧团。八十余年中,先后参加该团演出的著名演员有:鲁生活(甘州红)、王敬臣(十三红)、文汉臣(进才子)、郗德育(麻子红)、黄执中、王登奎、张鹏程、黄银娃、孙宝俗、朱兴国、王明华、李敬中、刘玉华、侯佐谦、邹克民、尚义明、赵福海、刘俊民、何彩凤、马炳南(人称戏包袱)、陈意云、张文育、董化兰、〓化俗、张玲霞等。这些演员在生净、丑、旦、嗓音、表演、做派、功底方面,各有风韵,弛誉一时。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许多业余剧团。如玉井王寿班业余剧团、改河张永顺业余剧团,站滩皮影戏等,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要求。
  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花亭会》、《张良卖布》等。
  在长期的民间戏曲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民间艺人,各以不同的艺术风格,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赢得人民的赞誉。
  张永顺,改河乡白杨营人,青年时,因能演唱生、净、丑、旦角色,又能操琴司鼓,深受人民欢迎,称为"大嘴旦",活跃于临洮、榆中等地。
  石吉泰,辛店行政村人,表演技巧纯熟,喜、笑、怒、骂,皆能随戏中人物性格情景的变化而出现,擅长老生、花脸戏。
  陈志三,城关人,临洮县民乐剧团创办人之一,一生热爱地方戏剧,曾以家产投资办剧团,年70余岁,犹粉墨登台,演艺擅长老生。
  陈棋,城关人,司鼓功底扎实,擅长演须生,唱腔圆润宏亮,富有激情。
  王瑞昌,城关人,一生好戏,曾组织和领导城关业余剧团,自己登台主演,并致力于现代戏的编创,编有《把猪卖给国家》、《该办那件事》等剧本。
  第三节音乐
  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花儿、劳动号子和民间乐曲等不同形式流行于人民群众中。
  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调、劳动号子、社火、秧歌、酒曲。根据不同乐器,三弦琴、板胡、喷呐、箫、笛等,有不同的曲牌。如三弦,民间盲人边弹边唱,以段萨拉一曲广为流传。唢呐曲,以孟姜女哭长城、五更盘道等广为流传,曲调委婉凄凉,有催人下泪,回肠荡气之力。器乐曲多在民间道场、丧事和寺庙经堂中应用,群众称为吹响。
  花儿:南片流行洗岷花儿,有莲花山令、扎刀令,以莲花山令为主,歌词即兴创作,富于生活情趣,高亢雄浑,曲调较单调,变化不大,主要流行地区衙下、三甲、苟家滩、潘家集、玉井等乡。北片以演唱临夏花儿为主,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河州令》等,曲调抑扬,变化较大,优美动听,主要流行地区为太石、中铺、红旗等乡。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流行一些秧歌小调,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这些秧歌小调,一般在春节的社火队里演唱,歌词多以歌颂一年吉祥,五谷丰登为内容。
  还有民歌小调,如《绣荷包》、《放风筝》、《等情人》、《三朵梅花开》、《拉牛曲》、《点点花儿红》等。
  酒曲有:《斟酒歌》、《十个螃蟹》等。
  劳动号子有:抬木号子、拉石头、夯歌等。
  1981年,县上组织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精选120首,编印《临洗民歌》一册,有的被 《中国民歌集成》甘肃省卷采用。
  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月灯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优美,场面变化复杂,阵势庞大,气氛热烈,在东乡大石头,南乡三甲、衙下、浪家由一带颇为流行。
  第四节花儿和歌手
  花儿,是民间艺术的花朵,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有花儿会场24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开始(紫松山),到八月十五结束,历时五个多月。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紫松山、鸦沟、油磨滩、王马家滩、郭家泉,每个会场,歌手聚会,群众云集,赛歌看戏,通霄达旦。所唱花儿,一般为莲花山令,兼有临夏花儿。
  莲花山花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音调,歌词纯真朴实,格律独特自由,诗意浓郁,曲调高亢奔放,能表达各种感情。内容有散花、整花之分。散花较自由,触景生情,随编随歌。整花叙述整套故事或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如将《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从头到尾问答对唱。形式有单套、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般是三句、四句一首,双套花儿是四句以上,多以五句六句为一首,善于叙事,音韵灵活,唱中夹叙。
  旧社会统治阶级把唱花儿,视为粗野鄙俗,大逆不道,严加禁绝,用班辈石、镇邪崖,妄图封锁人间欢乐。在文化革命中,花儿会被禁了,歌手遭迫害,真是"山封了,临洮县花儿会分布情况表花儿禁了,好人害上大病了,做啥没有心劲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儿会一年盛似一年,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花儿,轻柔甜润,情深意浓:"柏木解了柏板了,土地包工包产了,柜里粮食装满了,信用社有了存款了,没有愁肠乐展了"。
  为了扶植和发展花儿,县文化馆曾多次培训花儿歌手,举办新花儿比赛会,奖励先进。同时,把他们创作的花儿,编选成册,广泛印发。1966年,县与省群众艺术馆合编 《总路线的红旗到处飘》、《歌唱新农村》、《千诗万歌颂临洮》、《花儿选集》等四册,在全省发行。
  随着花儿演唱活动的广泛开展,一大批优良歌手茁壮成长。女歌手丁如兰,群众称为穷尕妹,她以甜润的歌喉,高昂的歌声,带着临洮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激情,把花儿唱进人民大会堂。男歌手靳尚明,以善编能唱的独特才能,光荣出席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会议,并亲自演唱花儿,他的《占领阵地唱新花儿》一文,在《民间文学》、《甘肃文艺》上发表。赵惠琴,天生一副好嗓子,咬字真,吐词清,感情真挚细腻,能和不同的歌手对唱许多不同的曲令,善于自编自唱,先后多次参加松鸣岩花儿演唱会,两次受奖,所唱花儿被附近县文化单位录音播放,1985年7月,参加了省文联举办的"金城花儿演唱会",受到奖励。
  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站
  临洮县广播站建于1955年,有站长1人,工作人员2人,1958年增加到4人,机房设备简单,全部转播上级台的节目。1960年,广播站停办。1964年,恢复广播站,站长1人,工作人员4人,在四城门、大什字、汽车站、西桥头、城关公社的旭东、五爱和西坪公社的李范家等架通广播线路,坚持早、午、晚三次播音,转播中央、省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
  1969年后,广播事业发展很快,工作人员由4人增加到25人,设办公室、编播组、机线组、修理部等。机房设备及维修用的各种仪表、器械品种较齐全。
  1970年以来,全县三十个公社相继成立广播放大站,配备专职人员35人(其中正式职工17人。合同工18人),设备不断增加。到1979年,全县290个大队,2310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共1528.4杆程公里。小片广播网1534个,线路4484.9杆程公里。1985年底,全县30个乡放大站,有19个乡以下通广播线路,有81个村通广播,有340个社的6655户装了入户喇叭,东二十铺乡,由于领导重视,放大站人员的事业心强,全乡10村88社,都通广播,入户率达95%以上,线路总长420杆程公里,基本实现了水泥杆化。除转播上级台的节目外,坚持每周三次自办节目,1985年,评为全区先进广播放大站,受到表彰和奖励。
  近几年来,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社员经济收入增加,有许多社队私人购买了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因而水泥杆及入户喇叭,较前下降幅度较大。近年来,通讯员队伍发展很快,由30多名发展到250多名,稿件由每年500多件,增加到1600多件,近两年播出的稿件总数在1200多件以上。自办节目,由原来的本县新闻发展成农村放大站联播节目、文艺节目、广告节目。1984年,增办了介绍临洮、农业科技专题节目。1985年,增办了少儿节目。
  电视
  1974年下半年,广播站在院内架设了高杆天线,试收甘肃电视台四频道从兰州发射的电视节目,效果较好。1976年,省、地、县投资购置差转机,地方驻军、机关、学校,支援人力、物资,在东山顶修建第一座电视差转台,接收省电视台发射的电视节目。机关单位和群众中的电视机增加很快,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视机6000多台,录放象机10多台。
  《临洗报》
  1957年元月,临洮县委创刊发行了《临洮报》,同年7月停刊,共发行26期,开始发行120份,后增至200多份。有主编、副主编2人,编辑2人。
  《临洮报》以服务农业为宗旨,四开两版,每周一期。除转载与农业有关的全国、全省报刊上的主要材料、新闻、党的方针政策等文章外,并发表全县的新闻,农业生产经验和短小的文艺作品。
  第四章艺文选录
  秦汉以来,临洮为西部重地,明代,杨继盛贬职临洮,捐资兴学。明末清初,地方有识之士,兴办学堂学校,蔚为风气,教育比较普及。历代吟咏描叙临洮人事风物的文艺作品不少,本章选录的三十余篇,不单纯追求辞藻,主要从文艺角度反映临洮历史风物的某些面貌,在作者(包括本外籍)文体、内容上都力求广泛一些。但因篇幅所限,许多作者与作品,仍未能选入,选入的诗文,也不能认为是作者的代表作或最佳作。其次,唐时,曾一度称临潭为临洮,临洮军先后设置于现临洗和部州,所以也从唐诗中选入了几首有关临洮的诗。唐诗中的临洮,有的专指当时临洮或现临洮,有的泛指洮河流域,有的包括了临洮军辖地。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洗。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送蹇秀才赴临洮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临洮泛舟--赵仙州自北庭罢使还京
  岑参
  白发轮台使,边功竞不成。
  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
  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
  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
  哥舒歌
  民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自萧关望临洮
  朱庆余
  玉门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
  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
  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
  摩云岭 刘宪
  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
  石危妨去马,林晚怯栖禽。
  草没平沙黯,云涵遂谷音。
  谁言边塞苦,今日属登临。
  过沙泥驿 刘宪
  驻马沙泥驿,登高送远眸。
  关云还北拱,洗水自西流。
  老屋半无土,童山全是秋。
  亲庭渺何处,梦绕楚江头。
  饮 酒
  马祖常
  昔我七世上,养马洮河西。
  六世陟天山,日日闻鼓鼙
  。
  金世狩河表,我祖先群黎。
  诗书百年泽,濡翼岂梁鹈
  。
  吾生赖陶化,孔阶力攀跻。
  敷文佐时运,烂烂应奎璧。
  送张兑溪之庐州
  杨继盛
  我期元素回天力,何事赤符此日行。
  几度为亲焚谏草,百僚忌尔著时名。
  莺啼秦树晴烟暮,旌拂庐云曙色明。
  若遇超然同志问,为言终不负平生。
  超然台有怀椒山年兄
  张万纪
  登临岌业郡之东,叠献长河簇望同。
  抗疏客来龙阁念,传经人去凤台空。犹怜涧水春残绿,依旧岩花霁后红。
  迟伫新祠生百感,孤臣无地学冥鸿。
  四灾异词
  张晋
  秦之不造,四年四灾,而灾实甚。晋秦人也,目击而伤之。蜀汉用兵,甘凉修备,惟秦是赖,而秦且滋困,天象难知。所知者,流离之状耳!议赈议蠲,日惟胥吏之扰,而适益其困。有心当世者,何以处此也?作是四词而望之。
  纪水
  壬辰建申月,大水比怀襄。秦陇数百里,秋色天茫茫。清渭失故岸,欲济无舟航。傍河田万顷,变为鱼龙乡。居民五十家,乃竟罹其殃。年饥犹可备,盗贼犹可防。梦中波涛涌,势来谁能当,浮尸如败叶,东流至咸阳。孤村断鸡犬,惟闻雁声长。有司难坐视,循例报灾伤。美意岂不贵,闾阖天一方。勘验动经年,奸吏索酒浆,死者即汩没,生者复周章。不如不上达,反得完官仓。哀哉此流离,谁肯告君王!
  纪雹
  癸巳建午月,雨雹古熙州。小者如鸡卵,大者如人头。狂风助其势,移时乃未休。牛羊将下山,一半死林邱。青青十丈松,宛如披发囚。板屋照天破,仰见碧汉秋。出门看麦浪,糜烂饱泥鳅。野老坐田间,吞声无泪流,番僧既入贡,东兵又大搜。往来苦供应,所侍有西畴。上天复不惠,身命等蜉蝣。我思圣人出,政教亦已周。伏阴与愆阳,胡为此虔刘。帝心不可测,还须励其修,敬天而勤民,所愿达冕旒。
  纪震
  甲午建未月,地轴折于西。千秋成纪区,不可复端倪。太岁驱怒龙,掀腾变高低,平原出峻岭,绝〓入深溪。齿发五万人,同时如肉泥。父或抱其子,夫或携其妻。泉下魂魄聚,不约而已齐。青天鸺鹠叫,白日豺虎啼。颓檐坐病叟,秋风扶短藜。云有四男儿,骸骨委荒溪。县官阅丁册,犹然吏催提。朝廷下德音,有司愚苍黎。念此常叹息,立马不闻鸡。疮痍非一处,破屋雨凄凄。可怜司牧者,新酒泛玻璃。
  纪霜
  乙未建巳月,黑霜飞秦川。异哉赤帝令,青女夺其权。上帝有肃杀,毋乃怒而迁。贱臣不在狱,孝子不在田。丰山九铜钟,鸣之是何年?驷星尚未见,玄象真茫然。鲁史书草陨,周易兆冰坚。自古纪时令,无如此地偏。麦秀雉方乳,倏忽黄落天。感召诚难问,荒残实可怜。沔汉亘千里,南与巴蜀连。朝廷方用兵,输挽苦不前。乃复此异灾,墟里断炊烟。吁嗟苍生苦,谁绘监门篇。但使蒙实惠,岂在日议蠲。丰年歌
  张晋
  登高望云云欲起,云起山头黄弥弥。
  老人占验说丰年,今年不愁吃麦米。
  南垄齐唱打春牛,坡口雪融土似油。
  命取犁锄须及旱,好风好雨上田畴。
  古诗十三(选一首)
  张晋
  野老一吞声,此生何太苦。
  驱牛上山去,不解耕何处。
  门前催租人,下马气如虎。
  携来杻械物,多于镈犁数。
  四顾无长策,含愁卖田鼓。
  天长四五月,何以保子妇。
  哀哉田中人,不如太仓鼠。
  我忆临洮好十首
  吴镇
  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
  牡丹开径尺,鹦鹉过成群。
  涣涣西川水,悠悠北岭云。
  剧怜三月后,赛社日纷纷。
  (二)
  我忆临洮好,真于盛夏宜。
  南山惊积雪,北户怯凉飕。
  箫鼓官神集,莺花仕女知。
  柳荫闲把酒,挥扇是威仪。
  (三)
  我忆临洮好,秋天爽气新。
  牛羊皆可酪,蝇蚋不劳嗔。毛褐裁衣厚,明〓酿酒醇。
  东筒残菊在,西望更愁人。
  (四)
  我忆临洮好,三冬足自夸。
  冰鳞穿鰋鲤,野味买麇麚。
  霭霭人如日,飘飘雪似花。
  年来青稞贱,到处酒能赊。
  (五)
  我忆临洮好,山川似画图。
  高岗真产玉,寒水旧流珠。
  云影迷双鹤,涛声落万凫。
  日归归未得,三径日榛芜。
  (六)
  我忆临洮好,州如太古间。
  誉髦感那伯,野老话椒山。
  花绣摩云岭,冰开积石关。
  壮猷辛与李,搔首鬓毛斑。
  (七)
  我忆临洮好,诗家授受真。
  高岑皆幕客,白贺是乡人。
  山水今无恙,文章旧有神。
  二张珠玉在,后起更嶙峋。
  (八)
  我忆临洮好,流连古迹赊。
  莲开山五瓣,珠溅水三叉。
  蹀躞胭脂马,阑干苜蓿花。
  永宁桥下过,鞭影蘸明霞。
  (九)
  我忆临洮好,灵踪足胜游。
  石船藏水面,玉井泻峰头。
  多雨水皆润,长丰岁不愁。
  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
  (十)
  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
  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
  静夜鱼龙喜,清秋虎豹哀。
  何时归别墅,鸡黍酸新醅
  。
  题哥舒翰纪功碑
  吴镇
  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
  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
  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
  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
  渔阳烽火来,关门竟不守。
  惜哉百战雄,奸相坐掣肘。
  平生视禄山,不值一鸡狗。
  伏地呼圣人,兹颜一何厚。
  毋乃贼妄传,借以威其丑。
  不然效李陵,屈身为图后。
  英雄值老悖,天道遘阳九。
  终焉死偃师,曾作司空否?
  轰轰大道碑,洪湛边城酒。
  长剑倚崆峒,永于乾坤久。
  题杨椒山
  李镜清
  结何私怨竟成仇,养贼恐遗君父忧。
  圣主未能容两疏,先生已自有千秋。
  芳名万古狄人仰,热血一腔燕市留。
  易水之西洮水北,祠堂儿处祀吾侯。
  题双忠词
  李镜济
  同挟子房搏浪椎,击之不中誓相随。
  藁街终挂世蕃首,聊为椒山一展眉。
  临洮晚眺
  高一涵
  向晚洮云片片黄,马啣高耸郁青苍。
  空闻岳麓台栖凤,不见哥舒夜带枪。
  地老崖凝三合土,俗廉人住半山房。
  椒山正气双忠节,怀古心添一瓣香。
  洮沙城远眺
  高一涵
  平洲一望渺无涯,十里清渠绕屋斜。
  流水当门桥作路,绿杨城廓是洮沙。
  春联一首
  赵元卿
  差役浩繁,要兵、要粮、要款,
  顾不得朝食暮饮。
  饥馑荐亲,无衣、无食、无钱,
  说什么老安少怀。
  兰临道中
  顾颉刚
  车走黄沙白石间,天低云压马头山。
  江南河北知何似,凝目层峦不冁颜。
  姜维墩怀古
  王威扬
  故垒崔嵬控蜀州,桓桓犹忆当亭侯。
  三分继受勤王略,九伐难纾定远筹。
  不恨阴平疏妙算,独怜斗胆郁忠谋。
  至今遗迹付闲草,明月常含万古愁。
  卖炭翁
  赵〓铭
  君不见南山烧炭翁,毛驴驮送卖城中。
  粗褐衣裳粗麻补,满脸黝黑唇皮红。
  问翁往返须几日,木炭每斤利几文?老翁低头不敢语,双目含泪说声穷。
  山田几亩输税尽,烧炭卖炭度三冬。
  前日南山雪一尺,山路陡滑走不通。
  儿哭女啼愁将死,老妇出入无完裙。
  我闻此言长太息,急与老翁赠熟食。
  为君编缀饥苦诗,深藏莫叫官府知。
  过临洮陈毅
  陇头无复呜咽水,汉藏自由过临洗。
  煮豆燃箕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
  过临洮,吊吴松崖
  王干一
  大河逝水日滔滔,西北吟坛久寂寥。
  风景不殊人已去,不堪陨涕过临洮。
  临洮抒情康庄
  长城巍峨古堡高,哥舒雄碑纪前朝。
  文采风流今胜昔,神鹰铁甲护临洮。
  洮水情思-一唱给故乡的歌(节录二首)
  吴辰旭
  飞走了的蒲公英
  秋天,
  一困团蒲公英,
  带着洮河的嘱托,
  从丰腴的岸畔飞走了,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于是,海岛、沙漠、工矿、哨所……
  一丛丛绿色的嫩芽儿,点缀起无边的春色。
  于是,长江,黄河、太湖、汩罗“… 山山水水,都唱起洮河。智慧、幽美、古老的歌!
  我的梦
  我的梦,
  常常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底板。
  但,只要舀一杓碧清的洗水洗印,生活,便会立刻呈现出五彩斑烂… 从辛店文化的陶冶,
  到八・二六前夜的呐喊…… 在我心灵的图纸上,
  划了一道轨迹似的线,
  现实和理想,
  爱和恨,
  就是它缀起的彩贝一串……
  临洮的儿歌(摘录八首)
  王树民
  (一)王大娘
  王大娘,打母鸡,隔壁娶个新嫂子,心又灵,手又巧,两把剪子一起铰,先铰牡丹花,后较灵芝草,西瓜皮,做大袄,黄瓜子,搭袖子,茄子花开钉扣子。
  (二)六女六
  六女六,六女给在庄背后,奶奶听着六女来,花红拐棍挡狗来,达达听着六女来,带打豆腐割韭菜,妈妈听着六女来,两只面手取出来,哥哥听着六女来,倒坐门坎编草鞋,嫂子听着六女来,扳住锅台不起来,妹妹听着六女来,花红蒲篮端出来。
  (三)转娘家
  白菜白菜铺地上,我娘养我气不长,尕的时候吃的娘的奶,大了侍候人家娘,人家吃饭我喝汤,倒坐门坎甚凄惶。听见娘家苏铃响,眼泪揩下进绣房,梳银头,插金簪,两朵梅花插鬓间,教我兄弟先抱毡,问你姐夫站儿天,一问问来没问"喘”,一站站了四十天,婆婆抓,丈夫打,小姑过来拔头发。
  (四)离了娘
  尕白菜,叶儿黄,没够三岁离了娘,跟上达达还好过,恐怕达达娶后娘,娶下后娘两年半,养个弟弟比我强,他吃饭,我喝汤,哭哭啼啼想亲娘,后娘问我哭什么?"碗底烫的手心慌。"(五)阿姨来
  拉喽喽,地喽喽,阿姨来,没给头,给了两碗核桃皮,刷啦刷啦摇着吃。给阿姨杀公鸡,叫明呢,杀母鸡,下蛋呢,杀鸭子,逃着后院呢。给阿姨赶饭是上案里,烙馍馍是费面里,炒鸡蛋是换线呢。
  (六)黑芝麻
  黑芝麻,不开花,还说爷爷不买瓜,买下的瓜,他不吃,还说爷爷不买尺,买下的尺他不量,又说爷爷不搭炕,搭下的炕,他不睡,还说爷爷不买柜,做下的柜,他不装,还说爷爷不买糖,买下的糖又不甜,又叫爷爷去量盐,爷爷说是没有钱,你要自吃自挣钱!
  (七)古今古
  古今古,古四川,四川城里有个大富汉,顿顿吃饭把门关。苍蝇进来吞了一根饭,公公拿的牛皮鞭,媳妇拿的火棍赶,一赶赶到苍蝇店,要饭钱,没饭钱,迎头打给了两算盘。苍蝇捞了一根饭,扁担提上赶紧赶,一赶赶了个马家岭,捉着苍蝇一根腿。
  (八)扁豆扁
  扁豆扁,圆豆圆,两个猴娃打秋千,秋千高,跌着下来绊折腰。腰里别的黄镰刀,割黄草,喂黄马,黄马喂的胖胖的,老娘骑上告状去。一告告到辛店,屁股打成冰棒,一告告到兰州,屁股打成馒头,一告告到沙泥站,屁股打成麻布串。
  第五章书画选珍(影)
  周剑民虎
  陈绍伯射猎图
  张璧原竹
  吴镇
  李景豫
  牟月秋
  黄文中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人物

何裕
相关人物
康庄
相关人物
张壁原
相关人物
肖克俭
相关人物
高子明
相关人物
孙稚天
相关人物
潘瑞
相关人物
管文蔚
相关人物
庆忠
相关人物
张应欣
相关人物
潘养之
相关人物
王弞
相关人物
张永顺
相关人物
石吉泰
相关人物
陈志三
相关人物
陈棋
相关人物
王瑞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塞下曲
相关作品
从军行
相关作品
送蹇秀才赴临洮
相关作品
哥舒歌
相关作品
自萧关望临洮
相关作品
摩云岭
相关作品
过沙泥驿
相关作品
饮酒
相关作品
送张兑溪之庐州
相关作品
四灾异词
相关作品
纪水
相关作品
纪雹
相关作品
纪震
相关作品
纪霜
相关作品
丰年歌
相关作品
题哥舒翰纪功碑
相关作品
题杨椒山
相关作品
题双忠词
相关作品
临洮晚眺
相关作品
洮沙城远眺
相关作品
春联一首
相关作品
兰临道中
相关作品
姜维墩怀古
相关作品
卖炭翁
相关作品
过临洮
相关作品
临洮抒情
相关作品
飞走了的蒲公英
相关作品
我的梦
相关作品
王大娘
相关作品
六女六
相关作品
转娘家
相关作品
离了娘
相关作品
阿姨来
相关作品
黑芝麻
相关作品
古今古
相关作品
扁豆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