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农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6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工农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3
页码: 485-487
摘要: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工人和农民的文化学习,全县在城乡举办了各种民校,组织农民、工人、市民业余学习,提高工农政治、文化水平。
关键词: 地方教育 工农教育 临洮县

内容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工人和农民的文化学习,全县在城乡举办了各种民校,组织农民、工人、市民业余学习,提高工农政治、文化水平。
  1951年,主要采取开展季节性的冬学和常年民办的形式,以识字为主。但因缺乏办学经验,组织不力,教学方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相适应,未得到巩固发展,年年上冬学,年年读一册。1952年,省上提倡速成识字法,组织农民集中识字,县上抽调各完小、初小教师76人,集训20天,学习速成识字法,工农业余教育蓬勃发展起来。12月,县上又集训城乡失业知识分子33人,分派城乡加强扫盲工作。月余内,全县开办民校42班,学员达376人,采取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以《农民识字课本》为主,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使学员逐渐掌握耕畜、农具和日用品名称,群众尝到了学文化的甜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据半年统计,90%的学员成绩达90分以上。1952年,县上开始扫盲运动,组织扫盲专任教师15人,下乡调查,发动义务教师,实行定点办学。11月,县上召开了76名冬学教师会,传达扫盲的方针和冬学工作的指示,使扫盲教师提高了思想觉悟,全县13个区、52个乡,分7片,由7名扫盲教师分赴各片协助工作,1月之内,办起了73个冬学班,17个识字组,学员3993人。
  1956年,扫盲运动进入高潮,全县扫盲班学员有66617人,占文盲总数83437人的75%。全县开办民校550处,407个学习小组(其中高小班29处,4547]人,女的占42%;干部业余学习初中班6班,275人;高小班1班,46人;离职扫盲班1班61人),农民业余教师1063人,建立扫盲协会35个,会员7951人,常年学习的占80%,毕业5610人。县上召开了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总结了扫盲经验,奖励了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地处山区的达京堡乡,全乡9个社,成立6个识字班,42个学习小组,扫盲学员1034人中,65%的人脱了盲。城关镇开办民校23班,入学1209人,各居委会开办民校13班,入学773人,工商联家属班2班,入学96人,手工业社成立了职工业余学校,8个班,入学400人。1957年全县民校增加到770班,识字组727个,学员55056人,业余初中2班,67人。1958年临洗命名为"全国第二个文化县"。
  1960年以后,业余教育停办。1964年,又逐步恢复起来。1965年,县文卫科抽调9名干部,深入各公社培训农民教师1433人,各公社聘请一名热心教育事业者担任辅导员,协助公社开展扫盲工作,全县共办起业余识字班1154个,学员34640人,办文化室906个,1953年临洮县扫盲概况表有42945名青壮年参加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余教育停办。1976年以后,工农业余教育又恢复起来,全县结合普及教育,开办村学、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晚班等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解决青少年新文盲就学问题。1981年,县上成立职工业余教育组,各系统分别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学习小组,采取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城区中小学教师积极协助各系统进行辅导讲课。1982年,县文教局组织了全县青壮年在职职工文化摸底第一次考试。1983年以来,县上先后在34个乡分别成立了文化站,配备了电视机,定期拨少量经费,订阅报刊杂志,辅助广大农民的业余学习。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