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10
页码: 468-477
摘要: 民国时期,临洮有临洮中学,私立明德中学和洮沙县太石中学。1949年10月接管后,经整顿改造,合并临洗中学和私立明德中学、临洮女师初中部,成立临洮联合中学。洮沙县保留太石中学。改革了旧的教育制度,取消公民、论语、军训等课目,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或俄语)、历史、地理、动植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目。中学设校长、教育主任各1人。
关键词: 地方教育 中学教育 临洮县

内容

民国时期,临洮有临洮中学,私立明德中学和洮沙县太石中学。1949年10月接管后,经整顿改造,合并临洗中学和私立明德中学、临洮女师初中部,成立临洮联合中学。洮沙县保留太石中学。改革了旧的教育制度,取消公民、论语、军训等课目,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或俄语)、历史、地理、动植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目。中学设校长、教育主任各1人。
  1950年3月,临洮联合中学改名甘肃省临洮中学,隶属省、地、县三级领导。1951年,将原洮沙县太石中学改名临洮县立第一初级中学。1955年9月,设立临洮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址东山根)。1956年10月,设立临洮县第四初级中学(校址在新添铺)01957年增设了杨家庙附设初中班一班,学生48人。成立城关镇民办中学,设初中班二班,学生82人,1958年,改甘肃省临洗中学为甘肃省临洮县第一中学。改临洮县第二初级中学为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增设高中四班。改临洮县第一初级中学为甘肃省临洗县第三中学,增设高中五班。新建初级中学7所:五中(会川)、六中(站滩)、七中(窑店)、八中(上营)、九中(中铺)、十中(红咀)、十一中(衙下)。新建民办中学8所,中学教师225人,在校学生5386人。中学全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中使师生受到锻炼。但因劳动时间过多,师资不足,盲目跃进,给中学教育造成困难,教学质量有所降低。1959年,第十中学划归兰州市,新成立第十二中学(麻家集)。
  1960年,开展学制改革工作,将中小学修业年限由现行十二年改为十年(中学五年,小学五年)。全县十三所中学中,一、二、三、六中四所中学试行五、三、二分段制。
  1961年调整中学布局,保留完全中学一、二、三中三所。保留初中四中、六中、七中、八中、九中、十一中六所。撤销合并中学三所。1962年,撤销寺洼山、二十铺民办中学两所。教改方面,除一中继续实行分段制外,其余中小学全部改为十二年制。1964年,严肃解决了大量留级问题,纠正了依靠留级,提高教学质量的错误作法。1965年,全县试办了半耕半读的新型学校,成立八所农业中学,招收学生九班,44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各中等学校用大字报围攻教师。7月,停课闹革命,8月掀起"红卫兵"运动。开始从学校杀向社会,大破四旧。接着,进行串连,各学校领导被当做"走资派"揪出来打倒,教师被当做牛鬼蛇神,黑帮分子,进行抄家,翻箱倒柜,寻找罪证,进行批斗。暑期教师集训会上,有149名教师被揪斗,送进牛棚,监督改造。以后,又开始革命大串连、徒步长征。上海一月风暴后,各学校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战斗队,继县委、县政府"二・一二"夺权后,相继夺取了各类学校的领导权。战斗队逐渐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派组织,由激烈辩论发展到持械武斗,无政府主义思潮大泛滥,学校门窗玻璃被打碎,桌椅被砸坏,图书资料被破坏或拿去,学校名存实亡,陷入瘫痪状态。1967年"复课闹革命",实际复课不复学,单纯搞政治斗争,特别在1968年刮"十二级台风"中,各中学领导、教师中惨遭迫害的人更多。
  1969年,各学校废弃校长分工负责制,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救改、后勤三个组,全县改建九年制学校28所,七年制学校139所,中学在数量上创历史最高纪录。但由于对教师视为改造对象,将原有完全中学教师大批下放到各新成立的中学,教师层层拔尖,从小教中选初中教师,既削弱了小学教育,又破坏了初高中教学质量。1971年错误的执行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批判了十七年的教育制度和《中学五十条》。根据《纪要》对建国十七年的教育做出的两个错误估计(即教育路线基本是黑线统治的,学校的知识分子基本是资产阶级的),提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打破"条条专政"、"垂直领导"等口号,错误的将中学下放到公社,由贫下中农管理。公社、大队把学生当做劳动力任意调动,随时使用,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1968年8月,《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文章发表后,工宣队、贫宣队开进学校。临洮驻军根据"三支、两军"精神,派进了军宣队。九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开始,县城高、初中毕业生一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学生一律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叫"回乡青年"。先后有10184名学生上山下乡,其中454名到边远山区安家落户。中、小学教师254人下放劳动,接受再教育。
  1972年以来,在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号召下,教育形势有所好转。
  1975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教育战线的资本主义回潮",推广"小靳庄经验","远学昔阳大寨、朝阳农学院、近学中川","上好阶级斗争课",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要求现有十七所中学"转轨定向",分期分批走出学校(每期三个月),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各中学从初一起,增设了为"四化"服务的专业课(劳动课),走"五七"道路,办小三场(小农场、小林场、小饲养场)。这样,广大师生整天忙于办场(厂),突出生产任务,教学时间很少,又一次破坏了刚刚恢复起来的教学秩序。
  1976年粉粹四人帮,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批判并推翻了"两个估计",澄清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平反昭雪了冤假错案,对1968、1969两级插队的大学毕业生21人及中专生55人安排了工作,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正规。1977年,恢复了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0月县委召开了先进集体、先进教师代表会议(先进集体92个、先进个人310人),批判了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树立了先进集体10个,先进教师20个。1978年,撤销合并了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发展起来的中学,保证了保留的十一所中学的师资。1980年,撤销上营高中为独立初中,将24所戴帽中学改为五年制小学。各中学、学区党支部注意了从教师中吸收党员,逐步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新发展党员68人。截止1985年,全县中小学公派教师2186人中,有共产党员435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3%;团员697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2.5%。全县中学共为国家输送大专学生1445人,中、初专学生10470人。
  临洮中学1926年创建,定名狄道县立初级中学。1927年,招收第一班初中生。1934年迁入新址文庙旧址(今临洗农校),校名改为临洮县立初级中学,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1937年,初中学生参加毕业会考,成绩仅次于兰州。该校经费,原从全县田赋附加项下提取二成,作为固定费用,每年仅能招收初中一班。1935年地方人士王德邻捐助白洋5000元,以贷放利息收入作每年增招一班的教育经费。自此每年招二班,为地方人士赞助扩校的显著成效。1941年,改为甘肃省立临洮中学。1942年,招收第一班高中生,成立完全中学,初中设双班,高中设单班直至解放。1949年,临洮中学、临洮女师初中部、私立明德中学合并,定名临洗联合中学,迁原临洮师范校址。1950年,定名甘肃省立临洮中学。1958年,改为甘肃省临洮县第一中学。1969年,将临洮二中及旭东农中归并临洮中学,实行"工农兵上讲台,红卫兵作教师",学校隶属关系由省属改为临洮县城关人民公社领导,校名改为临洮县城关人民公社城关中学。1978年,改为临洮县第一中学,隶属县文教局领导。年底更名为甘肃省临洗中学,属省、地、县三级领导,以地区为主。全校占地面积60.07亩,建筑面积6429平方米,至1985年有教学班30个(高中12班,初中18班),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在校学生1573人,教职员工127人,仪器2149件,图书11000册。自1979年恢复考试以来,历年考入大学的学生总数名列全县第一。临洮县独立初中概况表1949-1985年中学教育发展情况统计表1977—1985年临洮大中专考生录取表附:民国时期临洮教育的参考资料
  (一)宣统元年至1940年临洮国外留学生统计表(二)宣统元年至1940年临洮专科以上毕业生统计表
  (三)宣统元年至1940年临洮国内军完冬校毕业生统计表临洮二中1955年9月,设立临洮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改为甘肃省临洮县第二中学,增设高中四班。1969—1977年,改为五·七学校。1978年,恢复为普通中学。学校占地总面积85.780平方米,建筑面积7799平方米,运动场地25950平方米,校内菜园6600平方米,校办木工厂一所,校外农场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至1985年有27个教学班(初中17个班、高中10个班),在校学生1470名,教职员工101名,有图书4751册,有电影机一台,幻灯机7台,电视机1台,显微镜22台,汽车1辆,拖技机1台,物理仪器、化学仪器、生物标本、教学教具,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新添中学1955年,设立临洮县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临洮县第四中学。1969年改名为新添中学,增设高中班,成立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为5769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81平方米,至1985年有20个班级,1350名学生,教职员工86名,有图书13000册,教学仪器1500多件(套)。
  衙下中学1957年,在杨家庙小学开设了初中戴帽班,1959年正式设立初中,定名为临洮县第十一中学。1964年改为临洗五中,1968年迁校址于寺洼山,与当时农中对调校址,与寺注山小学合并,增设了高中班,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迁后改名为红涛中学。1972年改名为临洗县衙下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6.6亩(其中农场28亩),建筑面积2781.64平方米,至1985年有13班,学生550人,教职员工42人,图书800余册,教学仪器145件(套)。
  窑店中学1959年设立临洮县第七中学。1976年改名为临洮县窑店中学。现有10个班,学生497名,教职员工42人,图书500余册,教学仪器500余件(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中铺中学1959年没立临洮县第九中学。1969年改名为中铺中学,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至1985年有11班,458名学生,教职员工32人,图书300余册,教学仪器400余件(套),占地面积13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
  八里铺中学1965年,设立八里铺农业中学。1970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东方红中学,1976年改名为八里铺中学,至1985年有16个班,780名学生,教职员工37名。图书200余册,教学仪器30件(套),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
  玉井中学1959年唐泉小学附设民办初中班,1961年初中班停办,1965年恢复民办初中班,改名为农业初中。1966年玉井农业中学与唐泉小学合并为九年制学校,增设高中班,改名为育红中学。1972年中、小学又分开设立,小学迁走,改名为红卫中学。1974年改名为玉井中学。至1985年有13个班,528名学生,教职员工41名,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5平方米,图书1000余册,教学仪器300余件(套)。
  临洮三中1945年,设立洮沙县太石中学。1951年改名为临洗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改名为临洮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临洮县第三中学,增设高中班5个,成为完全中学。至1985年有28个班,977名学生,教职员工86人,占地面积3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5598平方米,图书8000册,教学仪器300余件(套)。
  各小学附设初中班校名:牛家寺学校、杨家庙学校、紫松学校、杨家台学校、陈家嘴学校、河口学校、旭东学校、建设学校、窑店学校、达京保学校、北大坪学校、王家嘴学校、三十墩学校、孙梁家学校、刘家沟门学校、冯家沟学校、辛店学校、上杜家学校、安家嘴学校、巴下学校、下寨子学校、欧黄家学校、马家山学校、雁门学校。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机构

临洮中学
相关机构
临洮二中
相关机构
新添中学
相关机构
衙下中学
相关机构
窑店中学
相关机构
中铺中学
相关机构
八里铺中学
相关机构
玉井中学
相关机构
临洮三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