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5
页码: 464-468
摘要: 辛亥革命后,全县小学发展较快,1912年,除原有三个学区的中区、东区、北区三个两等学堂外,全县共有学区十三个,高等小学9处,女子高等小学1处,国民学校91处,女子国民小学1处,共计有学校101处,学生3289人,占全县学龄儿童15640人的21%。
关键词: 地方教育 小学教育 临洮县

内容

辛亥革命后,全县小学发展较快,1912年,除原有三个学区的中区、东区、北区三个两等学堂外,全县共有学区十三个,高等小学9处,女子高等小学1处,国民学校91处,女子国民小学1处,共计有学校101处,学生3289人,占全县学龄儿童15640人的21%。1936年,全县有完全小学25所,初级小学110所,共144所,高小班134个,初小班308个,共442班,在校学生3080人,其中女生65人;初小学生2496人,其中女生142人。先后用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的教材,各校设有董事会,协助校长筹措校舍修建费等。其中办得较好,成绩优异者,有县立第一小学(北校)、第二小学(南校)、省立临洮师范附小(原模范小学)、临洮女师附小、新添铺区立第一女子小学、窑店第二区第一小学、漫洼第三区第一小学、新添铺高等小学(北区两等学堂)、好水沟第十三区第一小学,孙梁家小学及私立养正小学等。
  1936年,全县筹设短期义务教育小学12所,在校学生360人,教职员12人,实施短期义务教育,共筹经费4480元,每校开办费210元,不足经费由国家补助。1939年,全县有短期义务教育学校12所,初级小学102所,完全小学33所,在校学生8191人,教职工282人,经费25096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临洮县委、县政府组织"人民政府中小学接收委员会",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164所小学,在旧学校的基础上,进行了整顿改造,共改建小学253所,在校学生19702人,教师437人,改革了旧的教育制度,学制为四、二分段制(初小四年、完小二年),取消童训等科目,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常识、中国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每周上课约30节,初步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
  1950年,全县各小学选派了校长、教育主任,规定了校长、教育主任、专任教师的每周带课时间,完善了教学工作制度。1952年,各小学逐步建立、健全党团组织。部分学校试行"五年一贯制",对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学校规模普遍扩大,班级、学生突增,造成师资设备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整顿了36所小学,撤并了11所初小,暂缓推行五年一贯制,纠正了教育起步太快,盲目冒进的弊病,确定市区中心小学、辛店小学为县办重点小学。1954年,调整学校设置,确定规模,合并小学8所,减少了多组复式班。在北校、养正、西校等城市中心小学,各增加二部制一班;辛店小学、新添女校、各增设全日制一班。1956年,增设小学28所,全县初、完小学达到273所,在校学生363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4%,教师933人。
  1957年暑期,全县教师参加"整风反右"运动,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使反右斗争扩大化,全县1090名中小学教师中,有200多人被错划为右派,有一部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被开除公职,致使教育事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958年,以全民整风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小学增加到414所,1333个班,在校学生59939人,教师1267人(其中社请教师427人),全面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全县办起校办工厂数百个,农场占地三千多亩,师生参加了大炼钢铁,深翻地、播种,收割等体力劳动,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加了学校经济收入,但因脱离客观实际,打乱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显著下降。1960年,全县开展中小学学制改革,将中小学修业年限由现行的12年改为10年(中小学各5年),儿童入学提前到6岁。1961年,改完小为初小31所,撤初小22所,停办初小1所,超龄生一律动员回家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改公办完小32所为民办完校14所;初小18所,改公办初小为民办初小14所。公办学校中的社请教师一律下放,共精减调整了中小学教职工333人,教学改革方而,原来试行分段制的14所小学除附小、养正、西校3所外,其余小学全部改为六年制。1949一1985年临洮小学教育发展概况表1963年,执行中央关于学习、劳动、休息时间的规定,贯彻中小学工作条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安排教学、劳动、休息时间,纠正了劳动时间过多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稳定了学校秩序。1964年,控制了学校政治活动过多的现象,但又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大量学生留级的问题。据调查,有些学校甚至留级生占学生总数的20一33%,甚至更多。根据省教育厅"关于部分学校大量留级的现象的通知"精神,组织力量,对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纠正了依靠留级提高教学质量,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错误作法。1965年,全县试办半耕半读小学322所,学生11409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耕读小学全部被砍掉,一部分民办小学停办,各公社中心小学撤销,学校变成批斗"走资派"的战场,学校的桌凳被严重损坏,教学秩序被打乱, 办学经验被废除,许多教师被揪斗,学校领导被当作走资派揪出来。
  1969年后,又将农村公办小学就地下放生产大队去办,实行民办公助,许多生产队把学校的学生当作劳动力任意调动,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同时,公派教师的工资改为工分制,由生产队供给口粮,造成农村公办民办性质不明,学校校产产权不清的恶果。但这些失误措施,因弊端百出,时间不久即被纠正,同时,又出现不顾实际,在各大队盲目的办完小或初中,宣扬念小学不出大队,念中学不出公社(指高中),结果,因师资缺乏出现教育战线上的"瓜、菜、代",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0年7月,省教育局批转了《临洗县革命委员会关于牛头沟大队教育革命的调查报告》,《红旗》杂志刊登了牛头沟大搞普及教育的文章后,全县中小学普遍学习牛头沟经验,实行开门办学,校厂(队)挂钩,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使学校教学只图形式,不讲质量,加上办学出现的浮夸及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再次导致了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课。
  1976年粉碎"四人帮",学校教育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教育秩序。被揪斗受迫害的250名教师,全部予以平反昭雪。1980年以来,各公社建立了学区,全县成立中心小学30所,选派领导,督促检查本学区各校的工作。文教局还新成立了招生办公室和教学研究室,新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了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和业务指导。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