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代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代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1
页码: 461
摘要: 清代教育,沿袭明制,在临洮先后建有临洮府学,狄道州学,狄道县学,府、州县皆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忠厚"者充补,教学科目,启蒙为《三字经》、《百家姓》,渐进为《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冠、婚、丧、祭等礼节。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清代教育 临洮县

内容

清代教育,沿袭明制,在临洮先后建有临洮府学,狄道州学,狄道县学,府、州县皆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忠厚"者充补,教学科目,启蒙为《三字经》、《百家姓》,渐进为《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冠、婚、丧、祭等礼节。
  清初,郡守李如璐改废衙署建"洮阳书院"。乾隆七年,张公儒又以旧文庙开办学堂。乾隆二十年,知州杜公德倡议将旧文庙所办学堂迁至忠愍祠,因杜升任离去,由呼延华国继建完工。康熙时,全县仅有社学四所,分布在塘坊寺、北关、辛店、沙泥站。乾隆三年,改狄道府学为州学,录取童生15名。咸丰五年,狄道州有文武生各15名。
  清代虽沿袭元、明学校旧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上设立府学、州学、县学(儒学),但学风日下,有名无实.学官不事教授,士子不重读书,学子入学不过为"科举入门"取得应试的资格而已。一般城乡士子真正读书受教的地方,都在私人设立的学塾里,因之,有清一代,学塾相当发达,学塾有三种:一为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教师自己在家设饰教授生徒,称为"家塾"或"私塾";三为地方上出钱聘请教师,在公众地方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塾。学塾收取的学生,年龄不加限制,自五、六岁直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大都以五、六岁至十二、三岁为最多,有少至四、五人的,有多至二十余人的,完全采用个别教授法,其所用教材,以准备科举为目的。
  清末,在临洗城乡,任教学塾较负盛名者:城区有赵振声、赵学普(父子拨贡、设饰粮食市)、宋文垣、宋德阶(父子秀才设馆西街万寿观)、赵鹤亭(秀才、设馆官井巷新寺)、杨文耀(贡生、设馆北街刘家巷)、王定钦(廪生、设馆北街)等,乡区右潘六爷(设馆新添铺潘家堡子)、杨献丞(设馆康乐)、康绍庭(设馆杨家泉)等。
  1922年,全县有就学私塾的学童1256人。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