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元、明、清教育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元、明、清教育简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3
页码: 459-461
摘要: 临洮在晚清以前为多民族聚居区,早期见诸史乘者,有狄、羌、、吐谷浑、土蕃、回、汉等民族。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与地方各民族统治者之间,多因民族矛盾发生对抗冲突,战争频仍,民生多艰,近人考证秦长城故址,即在临洮,唐代哥舒翰驻兵洮河湟鄯一带,颂功丰碑,至今残存,均说明临洮自秦汉以来,历为战争要冲。自周代建都关中,历周、秦、汉、唐主要王朝,陕甘毗邻,临洮地接京畿,又为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自兰州建为省会,兰临相距仅二百余里,地处黄土高原,植被复盖率低,旱灾多次出现。在此特定社会自然环境中,作为上层建筑的地方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兴衰起伏的基础上,表现为曲折发展的过程,有其兴盛期,也有中落期。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简史 临洮县

内容

临洮在晚清以前为多民族聚居区,早期见诸史乘者,有狄、羌、、吐谷浑、土蕃、回、汉等民族。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与地方各民族统治者之间,多因民族矛盾发生对抗冲突,战争频仍,民生多艰,近人考证秦长城故址,即在临洮,唐代哥舒翰驻兵洮河湟鄯一带,颂功丰碑,至今残存,均说明临洮自秦汉以来,历为战争要冲。自周代建都关中,历周、秦、汉、唐主要王朝,陕甘毗邻,临洮地接京畿,又为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自兰州建为省会,兰临相距仅二百余里,地处黄土高原,植被复盖率低,旱灾多次出现。在此特定社会自然环境中,作为上层建筑的地方教育,在社会经济政治兴衰起伏的基础上,表现为曲折发展的过程,有其兴盛期,也有中落期。
  第一节元、明时期的教育
  元代地方教育颇为发达,路有路学,府有府学,州、县有州县学,都属于普通性质的学校。此外,还有诸路医学,诸路蒙古字学,诸路阴阳学,属于专门性质的学校。各地方有创立"社学"之制,颁令各路,劝农立社,凡各县所属村庄,50家为一社,设社长1人,满百家的增1人,不及50家的,与近村合1社,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务。每社立学校1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此外,各地方尚有自愿聘请教师或自授家学而设的义学与家学,系私立学校性质,政府各从其便,不加干涉。
  明代的教育,沿袭宋、元教育制度。京畿有国子学、太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类。另外,仍仿元制,每乡设"社学,,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令子弟入学读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教育15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冠、婚、丧、祭等礼节。太学、国子学,属大学性质,府州县儒学似属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则属小学性质,私学多以私塾形式出现。
  当时,府、州、县设的地方学校,一般称"学宫",即文庙。临洮府文庙(今定西地区农校地址),为本地人元司徒祁安所建,以后屡有修缮。府学宫还建"明伦堂"五间,为生员肄业的处所,与儒学署(东街老师衙门)在一起。另有"敬一亭",嘉靖四十年建,乾隆十五年知州程鹏远重修。署东有"尊经阁",在文庙大成殿后,这些建筑早在清初已毁。
  超然书院(又名椒山书院),在县城东超然台,系明狄道县典史杨继盛建立,他购卖东山超然台一块地基,倡建"超然书院",修揖见堂三间,讲堂五间,道统祠三间,又在坡地植榆柳,集洮地士子,延师教学,公余之暇,亲为诸生讲授,并用核算出的临洮县汉至清中叶选举及科举人才统计表"飞洒"伏粮30石,和自己俸薪与出卖乘马及妻子首饰所得,置学田二千余亩,供学生膏火之费,一时学风大倡,附近各县学子负笈
  听讲者甚多。
  第二节清代教育
  清代教育,沿袭明制,在临洮先后建有临洮府学,狄道州学,狄道县学,府、州县皆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忠厚"者充补,教学科目,启蒙为《三字经》、《百家姓》,渐进为《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及冠、婚、丧、祭等礼节。
  清初,郡守李如璐改废衙署建"洮阳书院"。乾隆七年,张公儒又以旧文庙开办学堂。乾隆二十年,知州杜公德倡议将旧文庙所办学堂迁至忠愍祠,因杜升任离去,由呼延华国继建完工。康熙时,全县仅有社学四所,分布在塘坊寺、北关、辛店、沙泥站。乾隆三年,改狄道府学为州学,录取童生15名。咸丰五年,狄道州有文武生各15名。
  清代虽沿袭元、明学校旧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上设立府学、州学、县学(儒学),但学风日下,有名无实.学官不事教授,士子不重读书,学子入学不过为"科举入门"取得应试的资格而已。一般城乡士子真正读书受教的地方,都在私人设立的学塾里,因之,有清一代,学塾相当发达,学塾有三种:一为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为教师自己在家设饰教授生徒,称为"家塾"或"私塾";三为地方上出钱聘请教师,在公众地方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塾。学塾收取的学生,年龄不加限制,自五、六岁直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大都以五、六岁至十二、三岁为最多,有少至四、五人的,有多至二十余人的,完全采用个别教授法,其所用教材,以准备科举为目的。
  清末,在临洗城乡,任教学塾较负盛名者:城区有赵振声、赵学普(父子拨贡、设饰粮食市)、宋文垣、宋德阶(父子秀才设馆西街万寿观)、赵鹤亭(秀才、设馆官井巷新寺)、杨文耀(贡生、设馆北街刘家巷)、王定钦(廪生、设馆北街)等,乡区右潘六爷(设馆新添铺潘家堡子)、杨献丞(设馆康乐)、康绍庭(设馆杨家泉)等。
  1922年,全县有就学私塾的学童1256人。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