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代军事设置及主要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4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代军事设置及主要战争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3
页码: 448-450
摘要: 战国时期,秦献公建立狄道县。其后,秦昭王设陇西郡,辖狄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大军三十六万,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
关键词: 地方军事 临洮县

内容

战国时期,秦献公建立狄道县。其后,秦昭王设陇西郡,辖狄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大军三十六万,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
  汉时,吏制沿秦制,设南部都尉,管辖岷县,陇西都尉,管辖狄道。郡都尉以下分骑士、材官等,守卫疆土。
  三国时,沿汉制。公元239年,蜀将姜维代魏,行至陇上,扬言攻狄道。魏陈泰进兵先占狄道,姜维烧营而去。公元242年,姜维又率兵围攻狄道。凉州军自沃干坡(阿干镇)驰援。魏军邓艾与陈泰先据有利地势,坚守抵抗,姜维未能攻克狄道,撤兵而还。公元255年,姜维三次伐魏,败魏王经兵于洮西,渡洮河,又败魏兵于城北固关原(今曹家辅以南的北乡川),继攻狄道城,不克而还。公元324年,前凉张骏改狄道郡为武始郡,郡治设狄道。公元327年,张骏被前赵刘曜击败于临洮,失去河南地。公元330年,张骏乘前赵刘熙之亡,收复河南地,并置武卫、石门等五屯护军。严守疆城。
  晋和北魏时,军事机构,仍为都督军事,且设陇右行台。边境皆置镇都大将,诸州皆设都尉以领兵。北周时,县以上有都尉、监军、陇右行台,后改都督诸军为总管。
  隋时,设十二卫,每卫都设大将军,州置总管,后置都督、副都督以领兵。
  唐时军事设置,县以上有兵马元帅、副元帅、行军大总管、节度使、防御使、兵马使等,临洮军置于狄道县,管兵五万五千,马八千四百。公元714年,吐蕃大将坌
  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侵犯临洮、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夺牲畜而去。唐诏薛讷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骏等率兵西击。十月,薛讷领兵至渭源,与敌成于武街(今临洮县东四十铺与窑店之间的大雨沟、田家坪上),王骏侧翼夹击。吐蕃大败逃。薛、王两军追至狄道城北洮河川,又战于长城堡(今临洮县北乡秦家堡),吐蕃远遁。武街之战,薛、王两部,斩吐蕃兵一万七千余,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只。长城堡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达二十余万,战争规模巨大,战斗激烈,尸体成堆,洮水为之不流。公元749年,陇右节度副大使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攻破吐蕃,取黄河西九曲等地,设洮阳郡。公元762—825年,陇右道所属临、河、兰各州,先后均陷于吐蕃。五代时,吐蕃称狄道为"武胜军地"。
  宋时,军事设置有节度使、经略安抚使、都总管、都统制等。从天水新阳镇到洮西的河、涅地区。居住着蕃、汉两族人民,其中洗河以东,居住的蕃族,以俞龙珂部最大。这个地区战略地位很重要,宋、西夏都在力争。王韶给宋神宗上了经营洮、渭、河湟的平戎策,神宗大为赏识,即任王韶为管勾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韶即奏请筑渭源上下两城屯兵,作为前进基地,并建议开垦秦州至渭源的弃置良田,神宗准奏,王在古渭寨(今陇西)设市易司,以官钱借给商贩,使与各部族贸易,用利息来作军费。公元1071年,设立秦凤路沿边安抚司,命韶知军事,作为进图武胜的根本。七月,筑渭源堡。此时,吐蕃穆尔、结舒克巴等部,集结在抹邦山(临洮岚观坪东南)。王韶进兵乞神平堡(在渭源郊区东南),度竹牛岭(今渭源五竹寺西),进军途中,诸将要在平地设阵,王韶认为敌人若守险不前,即无法致胜,于是,直趋抹邦山,迫近吐蕃军设阵,吐蕃居高临下,宋兵稍后退,他们即猛冲,王韶披甲戴胄,指挥帐下亲兵与大军进击,吐蕃溃败,洮西大震,哨斯啰部木征渡洗来援,穆尔等又集结于抹邦山。王韶命知德顺军事景思立领泾原兵出南路,一击穆尔于南甲(今临洮三甲乡),一击木征于巩令城(距县城一百五十余里,似在今临漂八角一带),牵制二部,使不得动,王韶亲率大军,以苗授为先锋,由庆坪经东峪,直趋武胜城下,木征将辖约弃城夜逃,蕃兵二万余人降服,武胜克复,既而,木征也败于巩令城。8月,改武胜为"镇洮军",并设市易司,赐钱50万为本金以资贸易。十月。升镇洮军为熙州,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元时,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各道以宣慰元帅总之。临洮总兵营,置镇守临沸总兵,管军2000名,马1588匹,临洮卫5600人。
  明时,军事设置,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外则统于都司,内则统于五军都督府。在临洮地区设"临巩兵备道"、"临洮镇守总兵"、"临洮卫指挥使司"、"屯兵通判”等。万历年间,设千户17员,百户31员,镇抚所一员,经历一员。明朝在临洮的主要战争,有1369年徐达令右副将军冯胜攻取临洗之战,元太尉枢密使总理全陕军务李思齐率众投降,明崇祯11年(1638年),李自成屡为孙传庭所败,3月,由文县、岷县入甘南,临洗总兵普变蛟穷追不已,番地又缺粮食,李自成率妇孺越过大雪山(今临夏州积石山),经老鸦关,于4月到达河州之西川,陷入重围,虽浴血苦成,但终因寡不敌,损失惨重,于是山羊撒关(今康乐的莲花山附近)经景古城,趁黑夜迷雾率三百余人(其中妇孺五六十)抢渡洮河东去。
  清朝,军事设置,有临洮营都司一员,游山一员,后增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外委二员,此外,并设临洮卫世袭指挥使(赵土司),管辖番汉土民16族,有土兵100名。清末,乂添设巡警,有巡长一名,巡兵10名。清时,在临洮发生的主要成争,有陕甘回民大起义时义军与清军争夺狄道的故争。十九世纪中叶,西北广大回族人民受不了清王朝长期以来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迫害,在太平天国革命与云南回族人民反清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陕甘回民起义。同治二年(1863年)春三月,狄道穆扶提门宦教主马云联合河州闵殿臣、马悟真等亦响应起义,很快控制洮河沿岸。马云鉴于州内回汉人民一直和睦友好,为维护地方安全,与知州议定"回保汉、汉保回",双方互派主要人为质。六月甲午夜,知州屠旭初,临洮营都司陆升与乡绅团练张宝龄等,执行清王朝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共谋策划背弃前议,以清内为由,放火烧毁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五百余户回民的住宅,四千余人被害,回汉关系破裂,马云于是围攻狄道城,历时三月,在马悟真的配合下,丁1863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黎明占领狄道城,城内汉民多被害,回民起义军与清军的争城之战,使回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甘肃总督穆图善令傅先宗、梅开泰、范饴等数路重兵攻开狄道城。九月,清军渡洮河进攻黑山头,累战不利。翌年正月退回狄道,义军乘胜反攻、再占州城,清军溃退秦州。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左宗堂檄南路提督傅先宗二次攻开狄道城,穆扶提道堂迫迁今康乐封台堡。
  民国初,狄道军事设置有警备队,后改警察队,再改保安队,有省编新建右军,以吴桐仁为统领,第三混成旅以宋有才任旅长,先后驻防狄道。民国6年(1917年)11月,甘肃护法运动的组织者,蔡大愚等策动新建右军在狄道起义失败。民国16年(1927年),进入甘肃的冯玉祥国民军刘郁芬部,与在甘的地方军阀发生矛盾,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自称13省联军总司令,檄甘肃地方军阀反冯,狄道第三混成旅旅长宋右才出兵攻兰州,败于关山,退洗沙中铺,派员刺杀狄道县长牛弘于县府。刘郁芬派南路军张维玺与宋军战于狄道县任家坪,宋败走,张维玺部占狄道。民国24年(1935年)元月,临洮加强保安团队,"坚壁清野",在交通要道及军事险要处,大修碉堡,封锁红军北上。9月,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王均进驻临洮,堵击红军。民国25年8月,红军出腊子口,四方面军攻临洮城,驻玉井店子街、陈家咀、庆坪、窑店、达京堡等地,战事持续月余后撤离北移。红军在临洮撒下革命种子,给群众留下极好的影响。民国31年(1942年)冬,以临洮为起点的汉、藏、回、东乡各民族联合的甘南农民起义爆发,农军主力达十万多人,涉及甘南二十余县,历时八月之久,国民党调动七个师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由于农军主观与客观的不利因素,终致这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归于失败。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