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742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二 军事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9
页码: 448-456
摘要: 战国时期,秦献公建立狄道县。其后,秦昭王设陇西郡,辖狄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大军三十六万,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
关键词: 地方军事 临洮县

内容

战国时期,秦献公建立狄道县。其后,秦昭王设陇西郡,辖狄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大军三十六万,逐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
  汉时,吏制沿秦制,设南部都尉,管辖岷县,陇西都尉,管辖狄道。郡都尉以下分骑士、材官等,守卫疆土。
  三国时,沿汉制。公元239年,蜀将姜维代魏,行至陇上,扬言攻狄道。魏陈泰进兵先占狄道,姜维烧营而去。公元242年,姜维又率兵围攻狄道。凉州军自沃干坡(阿干镇)驰援。魏军邓艾与陈泰先据有利地势,坚守抵抗,姜维未能攻克狄道,撤兵而还。公元255年,姜维三次伐魏,败魏王经兵于洮西,渡洮河,又败魏兵于城北固关原(今曹家辅以南的北乡川),继攻狄道城,不克而还。公元324年,前凉张骏改狄道郡为武始郡,郡治设狄道。公元327年,张骏被前赵刘曜击败于临洮,失去河南地。公元330年,张骏乘前赵刘熙之亡,收复河南地,并置武卫、石门等五屯护军。严守疆城。
  晋和北魏时,军事机构,仍为都督军事,且设陇右行台。边境皆置镇都大将,诸州皆设都尉以领兵。北周时,县以上有都尉、监军、陇右行台,后改都督诸军为总管。
  隋时,设十二卫,每卫都设大将军,州置总管,后置都督、副都督以领兵。
  唐时军事设置,县以上有兵马元帅、副元帅、行军大总管、节度使、防御使、兵马使等,临洮军置于狄道县,管兵五万五千,马八千四百。公元714年,吐蕃大将坌
  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侵犯临洮、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夺牲畜而去。唐诏薛讷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骏等率兵西击。十月,薛讷领兵至渭源,与敌成于武街(今临洮县东四十铺与窑店之间的大雨沟、田家坪上),王骏侧翼夹击。吐蕃大败逃。薛、王两军追至狄道城北洮河川,又战于长城堡(今临洮县北乡秦家堡),吐蕃远遁。武街之战,薛、王两部,斩吐蕃兵一万七千余,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只。长城堡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达二十余万,战争规模巨大,战斗激烈,尸体成堆,洮水为之不流。公元749年,陇右节度副大使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攻破吐蕃,取黄河西九曲等地,设洮阳郡。公元762—825年,陇右道所属临、河、兰各州,先后均陷于吐蕃。五代时,吐蕃称狄道为"武胜军地"。
  宋时,军事设置有节度使、经略安抚使、都总管、都统制等。从天水新阳镇到洮西的河、涅地区。居住着蕃、汉两族人民,其中洗河以东,居住的蕃族,以俞龙珂部最大。这个地区战略地位很重要,宋、西夏都在力争。王韶给宋神宗上了经营洮、渭、河湟的平戎策,神宗大为赏识,即任王韶为管勾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韶即奏请筑渭源上下两城屯兵,作为前进基地,并建议开垦秦州至渭源的弃置良田,神宗准奏,王在古渭寨(今陇西)设市易司,以官钱借给商贩,使与各部族贸易,用利息来作军费。公元1071年,设立秦凤路沿边安抚司,命韶知军事,作为进图武胜的根本。七月,筑渭源堡。此时,吐蕃穆尔、结舒克巴等部,集结在抹邦山(临洮岚观坪东南)。王韶进兵乞神平堡(在渭源郊区东南),度竹牛岭(今渭源五竹寺西),进军途中,诸将要在平地设阵,王韶认为敌人若守险不前,即无法致胜,于是,直趋抹邦山,迫近吐蕃军设阵,吐蕃居高临下,宋兵稍后退,他们即猛冲,王韶披甲戴胄,指挥帐下亲兵与大军进击,吐蕃溃败,洮西大震,哨斯啰部木征渡洗来援,穆尔等又集结于抹邦山。王韶命知德顺军事景思立领泾原兵出南路,一击穆尔于南甲(今临洮三甲乡),一击木征于巩令城(距县城一百五十余里,似在今临漂八角一带),牵制二部,使不得动,王韶亲率大军,以苗授为先锋,由庆坪经东峪,直趋武胜城下,木征将辖约弃城夜逃,蕃兵二万余人降服,武胜克复,既而,木征也败于巩令城。8月,改武胜为"镇洮军",并设市易司,赐钱50万为本金以资贸易。十月。升镇洮军为熙州,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元时,各路立万户府,各县立千户,各道以宣慰元帅总之。临洮总兵营,置镇守临沸总兵,管军2000名,马1588匹,临洮卫5600人。
  明时,军事设置,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外则统于都司,内则统于五军都督府。在临洮地区设"临巩兵备道"、"临洮镇守总兵"、"临洮卫指挥使司"、"屯兵通判”等。万历年间,设千户17员,百户31员,镇抚所一员,经历一员。明朝在临洮的主要战争,有1369年徐达令右副将军冯胜攻取临洗之战,元太尉枢密使总理全陕军务李思齐率众投降,明崇祯11年(1638年),李自成屡为孙传庭所败,3月,由文县、岷县入甘南,临洗总兵普变蛟穷追不已,番地又缺粮食,李自成率妇孺越过大雪山(今临夏州积石山),经老鸦关,于4月到达河州之西川,陷入重围,虽浴血苦成,但终因寡不敌,损失惨重,于是山羊撒关(今康乐的莲花山附近)经景古城,趁黑夜迷雾率三百余人(其中妇孺五六十)抢渡洮河东去。
  清朝,军事设置,有临洮营都司一员,游山一员,后增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外委二员,此外,并设临洮卫世袭指挥使(赵土司),管辖番汉土民16族,有土兵100名。清末,乂添设巡警,有巡长一名,巡兵10名。清时,在临洮发生的主要成争,有陕甘回民大起义时义军与清军争夺狄道的故争。十九世纪中叶,西北广大回族人民受不了清王朝长期以来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迫害,在太平天国革命与云南回族人民反清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陕甘回民起义。同治二年(1863年)春三月,狄道穆扶提门宦教主马云联合河州闵殿臣、马悟真等亦响应起义,很快控制洮河沿岸。马云鉴于州内回汉人民一直和睦友好,为维护地方安全,与知州议定"回保汉、汉保回",双方互派主要人为质。六月甲午夜,知州屠旭初,临洮营都司陆升与乡绅团练张宝龄等,执行清王朝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共谋策划背弃前议,以清内为由,放火烧毁城内礼拜寺及南北槐巷五百余户回民的住宅,四千余人被害,回汉关系破裂,马云于是围攻狄道城,历时三月,在马悟真的配合下,丁1863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黎明占领狄道城,城内汉民多被害,回民起义军与清军的争城之战,使回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甘肃总督穆图善令傅先宗、梅开泰、范饴等数路重兵攻开狄道城。九月,清军渡洮河进攻黑山头,累战不利。翌年正月退回狄道,义军乘胜反攻、再占州城,清军溃退秦州。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左宗堂檄南路提督傅先宗二次攻开狄道城,穆扶提道堂迫迁今康乐封台堡。
  民国初,狄道军事设置有警备队,后改警察队,再改保安队,有省编新建右军,以吴桐仁为统领,第三混成旅以宋有才任旅长,先后驻防狄道。民国6年(1917年)11月,甘肃护法运动的组织者,蔡大愚等策动新建右军在狄道起义失败。民国16年(1927年),进入甘肃的冯玉祥国民军刘郁芬部,与在甘的地方军阀发生矛盾,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自称13省联军总司令,檄甘肃地方军阀反冯,狄道第三混成旅旅长宋右才出兵攻兰州,败于关山,退洗沙中铺,派员刺杀狄道县长牛弘于县府。刘郁芬派南路军张维玺与宋军战于狄道县任家坪,宋败走,张维玺部占狄道。民国24年(1935年)元月,临洮加强保安团队,"坚壁清野",在交通要道及军事险要处,大修碉堡,封锁红军北上。9月,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王均进驻临洮,堵击红军。民国25年8月,红军出腊子口,四方面军攻临洮城,驻玉井店子街、陈家咀、庆坪、窑店、达京堡等地,战事持续月余后撤离北移。红军在临洮撒下革命种子,给群众留下极好的影响。民国31年(1942年)冬,以临洮为起点的汉、藏、回、东乡各民族联合的甘南农民起义爆发,农军主力达十万多人,涉及甘南二十余县,历时八月之久,国民党调动七个师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由于农军主观与客观的不利因素,终致这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归于失败。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
  第二章人民武装
   第一节机构设置
  1949年8月16日临洗(包括原洮沙县)解放。在摧毁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工作中,临洮县人民政府九月成立武装科,设科长干事2至3人。1950年5月临洮和洮沙合并后,于九月成立人民武装部,下设13个区人民武装部。县武装部有部长、副部长、政委、副政委及干事,区武装部设部长、干事3至4人,区武装部长兼民兵营长,乡设民兵中队、分队、小队组织。1952年8月军队进行整编,武装部由地方编制并入军队建制,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洮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10月,武装部改为兵役局,撤销十三个区人民武装部,兵役局有局长、副局长、政委、副政委,设动员、征集、统计、预备役军官、民兵五个科,干部职工共24人。1958年9月,兵役局改为武装部,有部长、副部长、政委、副政委,设训练、政工、动员三个科,编制干部17人,各公社设人民武装部,配部长武装干事2至3人。1961年6月,武装部建立党委会,由5至7人组成。1972年武装部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三支两军",超员编制,干部职工34人,其中部长、政委各1人,副部长5人,副政委3人,其他24人,机构设训练、政工、动员三个科。各公社设临洮县武装部负责人简表武装部,配部长、武装干事各1人。1979年县武装部又增设后勤科,并将动员、训练两个科合并为组训科。1981年武装部取消科的编制,设正、副部长正副政委4人,秘书、参谋、助理员、战士15人,1983年恢复组训、政工、后勤科的编制,1984年组训科改为军事科,因扩建预备役团,武装部增加副部长、副政委各1人。
  第二节部队工作
  1949年8月临洮解放初,县上驻有陇右人民游击队一个中队,队员100多人,有枪支100多支。
  1965年6月,县公安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洮县中队,编制40多人,配队长一人,副队长一人,政治指导员一人,副指导员一人,司务长一人。1975年10月,又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由公安局管理。1975年12月临洗县中队正式移交县公安局。
  第三节民兵
  一、民兵组织
  1949年8月,全县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13个区成立了武装部,乡设民兵中队、分队、小队等组织。
  1954年,对全县民兵进行了登记,条件是:男性18至45岁,女性18至35岁,身体健康的公民。
  1958年公社化时1公社编团,大队编营或连,生产队编排或班,县上成立民兵师,至1963年,全县有民兵师一个,团32个,营18个,连412个,排2113个。其中基干连71个,基干连中有武装连8个,基干排1466个,基干排中有武装基干排24个,基干班3430个,其中武装基干班116个,共有男基干民兵31808人,女基干民兵23112人,男普通民兵19367人,女普通民兵16234人。
  1980年全县有民兵师一个,团34个,营6个,连364个,排2686个,共有基干民兵49986人。普通民兵47992人,排以上干部4177人,在此基础上全县组建武装团一个,下建营16个,连30个,排292个,其中八二迫击炮连二个,重机枪连二个,高射机枪连一个,通讯连一个,迫击炮排七个,共编制武装基干民兵9885人。
  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改革,民兵年龄,男民兵由原来的18至45岁改为18至35岁,女民兵由原来的18至35岁改为18至25岁,民兵由原来的基干、武装、普通三种改为基干和普通二种,取消县编师,公社编团的编制,按照新的编制,全县共有民兵448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3%。
  经过改编,全县共有基干团一个,营6个,连41个,排330个,班1430个。
  1984年4至6月,组建了临洗县陆军预备役团,全团编制3个营,21个连,68个排,共有干部战士2836人。其中干部301人,战士2535人。在组建预备役团中,一般一个乡建一个连,专业技术兵员主耍在退伍技术兵、民兵专业分队和地方专业对口单位中组建,普通兵员主要在20至25岁的基干民兵和28岁以下的预备役退伍军人中预编,组建预备役团所需的干部,从地方符合预备役条件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专职武干、民兵干部以及其他地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选配,从武装部现役干部中选配部分主要领导干部。
  1985年民兵总数为43321人,复退军人3675人,排以上干部1263人。普通民兵33921人,复退军人2112人,排以上干部890人。基干民兵9400人,复退军人1533人,排以上干部373人,基干民兵占全县总人数的百分之二点一。其建制为五个营,29个连,332个排,1098个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组织作了重新的调整,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使民兵的数量:大为减少,民兵的质量较前提高,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了人民的欢迎。
  二、民兵训练
  军事训练,是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的根本途径,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战术,以后又增加了"三打”、"三防"训练,即防空袭、防原子武器、防化学武器和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训练,民兵训练,每年十五至二十天。专业分队一年训练一个月,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主要是高射机枪、无线电通讯、八二迫击炮、侦察分队的训练。1986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分队五个,其中八二迫击炮连一个,高机连一个,重机连一个,侦察连一个,通讯连一个,编制人数共计710人,有六零迫击炮排九个,反坦克火器排八个,打坦克爆破班51个,共编制978人。
  民兵军事训练的原则是:坚持劳武结合,平战结合,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累计共训练民兵168000多人。
  三、民兵政治教育
  民兵政治工作,在方法上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民战争、革命英雄主义、热爱祖国、形势战备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教育,发动民兵干四化。
  四、民兵作用
  1953年3至4月份,协助正规军前往甘南地区,参加剿匪战斗,消灭了马良股匪。1954年4至5月份,组成武工队,前往会川、临潭、甘南消灭土匪。当年8月,东乡自治县等地,发生反革命叛乱事件,县上成立临时剿匪指挥部,组织民兵两个连共178人,前后参加战斗四次,消灭土匪15人,俘虏5人,缴获各种武器46件。
  1952年10月1日,先进民兵梁满仓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了国庆观礼。1960年,临洮县民兵中涌现出董正俗、何仁昌两个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去北京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给每人发了半自动步枪一支作为纪念。
  1958年,在引洮工程开始动工时,由武装部领导带队组织民兵参加了引洮工程建设。
  1976年,县上搞了八处水利工程,武装部派人参加了工程指挥部,组织发动民兵参加了修建。
  1981年以来,广大民兵种草种树,截至1985年底,全县民兵累计种草11033亩,种树18825亩,同年普银公路开始修建(临洮峡口乡普济寺至榆中银山子乡),全长69.52公里,其中,临洮境内61.52公里,土方1077713立方,石方287736立方,桥梁涵洞160道,总投资280万元,五个乡参加,每天出工2100多人,其中民兵占70%,计1470人。
  第四节兵役工作
  一、兵役制度的沿革
  1949年至1954年,实行自愿兵役制度。1954年冬开始试行征兵,1955年公布了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义务期限3年。1954年10月,在县人民武装部的基础上建立了兵役局,1955年1月,按兵役法征集兵员764人。1956年6月,根据兵役法规定,对18周岁的男性应征公民,进行了第一次登记,共计2651人,同年8月,对18至30周岁的公民,进行了预备役登记。1958年4至5月,进行了预备役和民兵组织的"合二为一"工作,简化了预备役和民兵组织的重叠和兵役工作手续,使民兵组织适应了生产形式,解决了国家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矛盾。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预备兵役和兵役登记工作基本处于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这项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轨道。
  1985年,全县共有预备役人数4098人,普通兵2689人,技术兵1409人。
  二、征兵、复退安置工作
  征兵机构,县上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县政府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组员由县各部局的主要领导组成,并抽调一名干部组成办公空,办公室主任由武装部一名领导兼任或军事科长担任,从1980年起,部分新兵由地方直接送往部队,1985年新兵全部由地方送往部队,复、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由县政府领导,民政局设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负责办理复、退军人的报到、安置工作。
  1984年,县上成立"退伍军人军地两用人才介绍所",办公地点设在民政局,负责统计登记,介绍和安置"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从1984年到1985年3月,全县共介绍安置和被乡镇企业录用的退伍军人两用人才458名,受到上级好评。洮临县历年征集兵役统计表临洮县历年复员、退伍军人统计表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