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前,同盟会陕甘支部成立,随之有数名同盟会员入甘来临洮,与临洮帮会领导人一起发展哥老会员。于1911年冬,发动了反清暴动起义。
1917年,甘肃革命党人蔡大愚(北京国民党总部特派员民国初年来甘)、赵学普、师世昌等共谋发动甘肃护法起义。临洮革命党人师世昌于起义前赴广州,会见孙中山。返甘后,即联合甘肃同盟会员,以驻临洮新建右军吴桐仁部五营为核心,发动了甘肃护法起义。虽然两次起义都失败了,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北伐浪潮,日益高涨。同年7月,国民党派员入甘,成立了"甘肃临时省党部筹委会",各县成立区分部。1926年元月,中国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成立。翌年10月,临洮县党部筹委会成立,刘尚一、陈圣言、张作荣任筹备委员。1930年至1931年党务暂停。1932年,张九皋负责整理党务。1932至.1933年,谢国基任常务委员。
临洮县党部成立后,于1943年将临洮全县党务区分为五区:熙宁、玉井、新民三个乡为第一党务区,北乡(含站滩、漫洼、峡口)为第二党务区,东乡为第三党务区,南乡为第四党务区,西乡为第五党务区。1944年,临洮县党部成立执委会和监委会,何世英、马常、师汉卿等16人任执行委员,赵生俊等3人任候补执委。王熙之、赵生铭、董志仁等8人,任监察委员,赵培仁为候补委员。两委会在13个区乡、镇(即城市区、瑞潭乡、窑店镇、漫洼乡、玉井乡、三甲乡、益民乡、临康乡、卧龙乡、新民乡、青天镇、好水乡、上营乡),都设有区党部和区分部,并直辖两个县级区党部,区党部包括三青团区队。1946年9月,张维当选为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10月,省党部指定马常兼任临洮县党部执委会书记长。是年国民党、三青团合并。截止1949年,全县有国民党骨干530人,国民党员4500多人。
国民党在临洮统治时期,党棍官吏、地主豪绅大肆剥削和压榨,横征暴敛,抓兵逼粮,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广大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国民党统治区的财政、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1949年8月,临洮解放,国民党瓦解。第二节国民党在原洮沙的简况
1927年,国民党在洮沙建立县党部、筹委会,省派李绳祖任筹备委员。县党部正式成立后,吴盛宗任指导员。1928年元月,召开国民党洮沙县代表大会,成立执行委员会,李光祖任常务委员。翌年,省派龚继遂为指导委员。1930—1931年,因时局不变,党委被迫停止活动。1932年,甘肃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洮沙设立党务整理委员办事处,由张鸣鹤负责。1933—1937年,为党务整理阶段,由席选珍、张文衡、于衡达负责。1937年,整理阶段结束,重建县党部,由张庚甲任指导委员。1938年,全国复行总报到,委员暂虚悬,省党部派张庚甲任书记长。1939年8月,省党部派张俊德任书记长,直至1943年。1944—1949年,禹尚剑、王炳彦、南登瀛、晏增麟先后任书记长。1943年,党部内设书记长1人,干事1人,助理干事1人,负责党务及组训民众工作。全县共计党员180余人,直辖8个区分部,第一区分部设县农会,第二区分部设辛店乡公所,第三区分部设沙唠小学,第四区分部设县政府,第五区分部设太石镇公所,第六区分部设水泉小学,第七区分部设新兴乡公所,第八区分部设高灵乡公所。每个区分部有书记1人、组训1人,宣传1人,分头管理党务事宜。洮沙县至1949年解放前,共有国民党骨干55人,国民党员480余人。
国民党临洮县党部历任主任、书记长简表国民党洮沙县党部历任主任、书记长简表
党务被迫停止活动(1930-1931年)第二章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中共在临洮的地下斗争
中共陇右工委:
1943年,爆发的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中的一批坚定的革命战士,积极寻找中共的组织,加入共产党。以后,其中不少人经过斗争锻炼,成为地下党的骨干。1946年11月,边区派高健君、牙含章来临洮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翌年4月,成立中共甘南事(民)变工委,不久成立中共陇渭工委。1948年10月,陇渭工委改称陇右工委,陈致中任书记,牙含章、肖焕章、万良才、郭化如、毛得功、杨友伯为委员。1946年9月至1949年8月,陇右工委在临洮发展党员1200名,建立东乡、南乡、城区三个区工委,59个党支部,主要进行了以下斗争:
1、建立"两而政权",争取斗争合法化。通过在比较进步的乡镇保甲人员中,发展党员,建立统战关系和派遣地下党员,利用合法身份,担任乡镇长和保甲长,把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掌握在党的手中。
2、建立和发展站滩、漫洼一带党的地下组织。1947年初,万良才在站滩,漫洼一带建立地下党组织。肖焕章、阎子俊建立了李殿泽和张祖仁两个总支,下属13个支部。
3、进行抗兵抗粮斗争。1948年2月26日夜,临洮县政府抓了30多名壮丁,其中有教员、独子、绅士和贫民的孩子。翌日,全城惊恐,城区支部在陇右地下党的领导下,策动各界人士,以国民党《兵役法》规定"不征大学生、独子"为理由,进行合法斗争,迫使县政府释放所抓的全部壮丁。1949年,瑞潭乡地下党组织,采取各种办法使交兵累欠达60多人。在抗粮斗争中,区工委采取"软磨、硬顶"的措施,把收集的粮食,名义上送进城,实际上交到二十铺孙家寺里暂存起来,为迎接解放作准备。
4、开展罢教索薪斗争。1949年3月,临洮几个中、小学教职员工的薪水,被国民党层层扣压,连续两刀欠发。在陇右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临中地下党员杨永洁策动部分中小学教职工,进行了为时一周之久的罢教索薪斗争。四月中旬,省教育厅长宋恪来临洮视察。农校学生地下党员秦家珍等,按城区工委指示,先后在农校、临中、师范,女师及两个附小的学生中承联了13名师生代表,到九区专署向宋恪、何世英请愿,代表提出了按实物发放工资,并及时发薪不能拖欠,以保障教职员工生活及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学生代表请愿斗争中,临洮各中学的部分学生教职员工罢教罢学半月左右,迫使专署及时发放了教职员工的全部欠薪,使索薪斗争获得胜利。
5、宣传革命思想。临洮民教馆由城区地下党组织掌握,馆内有一台收音机,由城区地下党支书杨怀祖和党员王宜之负责收听,公开任务是记录国民党中央台新闻,每天用黑板报公布,秘密任务是在合法身份掩护下,每天收听新华社的广播,为陇右工委领导提供消息。暑假,陇右工委及所属城关工委决定,由裴天宇、孙义成等几个支部成员,组成“暑假青年进修班”,在民教馆吸收中学学生及小学教师学习,宣传国内形势,掌握青年思想动态,为解放后吸收干部准备条件。
6、建立统一战线。临洮地下党组织,在陇右工委领导下,积极争取进步力量,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在民主人士中做工作,利用他们的社会声誉和工作身分,掩护陇右工委领导人开展地下工作。在争取民主人士的同时,争取自卫队和驻军起义。城区工委根据陇右工委的指示,将争取工作交给工委委员段复生和地下党员宋善汶,段接受任务后,即找他的学生自卫队二分队长李阳春做工作,经过多次教育,李弃暗投明,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并主动在队里发展士兵入党,结果,使自卫队在解放时,由队长岳铁僧和县长张祥生率领全部投降。还由张惠林、谢洋民负责进行临洮驻军七三七团的起义工作。1949年5月,城区工委张惠林支部,他们找到七三七团的军需主任苟新民(同乡)、赵登志,前后多次交谈,经苟、赵二人的努力,瓦解工作进展较快,半年串通了三个连,这个团开赴宝鸡途中,在陇西起义。
7、迎接解放。1949年7月12日,解放军一野结束宝鸡战役,即向甘肃挺进。城区工委根据陇右工委指示,对九区专署和县政府的主要头头及所存物资、弹药、枪支均进行调查,造册上报。同年八月,陇右游击队由杨怀祖、张惠林等组成30多人的武工队与南区武工队合作,星夜进抵会川,配合解放军解放了会川。同时,苟家滩、衙下武工队由王甫天、靳守西带领渡河追歼马军"杆杆队"。会川解放后,陇右工委即指示各区工委组织群众写标语,备饭菜,欢迎解放军。8月16日晚10时许,解放军一兵团的二军先遣队来临,县长张祥生投降,临洮和平解放。17日第一兵团大军源源到达,王震司令员也随军抵临洮,陇右工委的儿位负责人也到临洮,即召集地下党支书开会,研究接管县政府事宜,成立临洗县人民政府。同日下午,临洮县人民在广场召开欢迎解放军大会,县长杨怀祖致欢迎词,陇右工委书记陈致中讲话,王震司令员讲话,并号召青年参军,支援前线。临洮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动员全城木、铁工人及洮河浮桥工人,配合解放军抢修了洮河浮桥,并动员临洮广大知识青年参军。经过动员,随军去新疆的约1200多人,去青海的80多人,去临夏的200多人,去武都的60多人。全县人民在支前工作中,办粮草、出民工、担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陇右工委在临洮建立党组织概况:
东乡区工委,1949年5月建立,书记白九如。委员,李润泽、张镇西,共建立21个支部。有党员108名。
南乡区工委,1947年11月建立,书记:李杰。委员:李卓元、李鼎,共建立16个支部。
城区区工委,1949年4月建立,书记杨怀祖。委负,牛宏、段复生,共建立9个支部, 有党员160余名。
东乡站滩,漫洼设有二个总支,即李殿泽总支和张祖仁总支。共建立13个支部。
陇右工委直属支部,共建立直属支部10个。
中共洮啣工委:
洮啣工委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甘肃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一个地下组织。它以3东乡区工委支部名称表
南乡区工委支部名称表
城区区工委支部名称表站滩张祖仁总支(五个支部)支部名称表
漫洼李殿泽总支(八个支部)支部名称表
陇右工委直属支部名称表
临洮北乡、原洮沙县、榆中县和马啣山一带为中心,扩及周围十一个县(市),发展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9年3月,中共甘工委派组织部长王实先与1938年10月在"抗大"入党的巩发俊.同来临洮新添铺一带开展地下工作。王、巩二人抵临洮后,首先与1933年在湖北参加了中共党组织的孙琳及追求革命的何廷武、田济生、黄平等建立了关系.奠定了革命活动的基点。1940年王实先回延安,巩、孙组织"新添读书会",秘密吸收会员100多人,组织学习了由中共甘工委先后寄来的一批革命书籍、刊物,如《论持久战》、《论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联共党史》、《新华日报》、《解放周报》、《政治经济学》、《新哲学大纲》等,进行党的宣传鼓动活动。读书会的成立,宣传了马列主义和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为白区青年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43年春,甘南农民起义爆发,针对这一情况,经巩、孙、师三人讨论后,巩发俊、师崇彦即向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作了汇报,并讨论了农民起义中党的工作任务、策略问题。以后巩、师并亲去武都县策动张英杰部师泉三骑兵连起义。孙琳侦知国民党过境军械运输车情报后,通过会帮关系给毛克让、马继祖传递消息;当毛、马率部进攻新添镇时,孙主动配合,以商团火力阻截逃敌,全歼敌军,俘获军械运输车,缴获枪支上千。师崇彦由武都返回后,向毛克让建议改变进袭兰州市的作战方针及重视农民起义军的纪律等问题,并亲自参加了毛马等部领导人在杨寨、马坡的重要会议。甘南农民起义虽然被反动派重兵血腥镇压而遭失败,但播下的革命火种,为以后党的建立和壮大,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48年春,甘工委派皋榆工委委员窦子安来临洮新添铺一带开展工作。窦先至兰州会见与他早有友情的知名民主人士桑汤六先生,彼此交谈了时局情况。五月,桑借回家为名,与窦同来新添,经桑联系安排,卖会见了巩发俊、孙琳、师崇彦,并传达了解放战争的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和甘工委的指示要求,巩等汇报了个人经历和思想状况。经过一段工作,窦代表党组织解决了巩、孙、师三人的党籍问题,接着于同年七月建立了"中共青天支部",巩任书记,孙为组织干事,窦为宣传干事。青天支部建立后,支部成员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灵活力力的开展党的宣传活动,枳极慎重地发展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的调查、培养,把政治上可靠,本人觉悟高,能保守党的秘密,敢于革命,不怕牺牲的贫雇农、中农、中小学教员、大中学生、妇女和回族先进分子,首先吸收入党,同时对少数在伪政权里任职的乡、镇长,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下级军官,按党章要求经过支部仔细调查,负责人谈话,采取纵的关系,吸收到党内。不久,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活动区域逐渐扩大。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支部确定,以青天镇为中心,划分青南、青北、青东、沙北四个分区,分别由巩发俊、孙琳、师崇彦、王耀海四人负责进行组织领导工作。边维翰支部划归窦子安作为直属支部。与此同时,窦子安先后在定西、榆中、会宁、皋兰、兰州等地,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找到了一些党的地下工作关系和线索,为党扩大活动取得了有利的条件。
1948年底,窦去边区向甘工委汇报请示工作。汇报中提到:从马啣山周围到洮河下游沿岸,东连西兰公路,南倚洮岷,北接兰州,西通河湟,地理位置重要,但党的领导力量薄弱,故需建立独立的领导机构去领导革命活动。这个独立的领导机构拟名为"北洮区党委会",甘工委书记孙作宾和组织部长陈成义听了汇报,表示赞成,对建立独立领导机构的问题,让窦看情况去办,同时布置了新的任务。窦带着新任务返回临洮,即着手组织"北洮区党委会",领导洮啣一带的工作。
1949年春,青天支部按照甘工委的指示要求,对发展的党员和建立的支部、小组,进行了认真的审查整顿,这时已发展党员400多名。
1949年3月,由窦子安主持,在临洮叶家坪旧飞机场,召开了以建立党委会为中心的支部会。会上学习了七大党章,土地法大纲,解放军宣言和欢迎解放军的标语口号等,传达讨论了革命形势和甘工委布置的新任务。在领会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会议决定成立"北洮区党委会",其后,为确切反映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实际状况,改称"中共洮啣工委"窦、巩、孙三人为工委委员,窦任书记,孙任组织委员,巩任宣传委员, 师任秘书。洮啣工委成立后,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战斗力。截止临洮解放时,共计发展党员1332名,建立支部93个,其中,在临洮县和原洮沙县建立支部78个,发展党员979人;在兰州市、皋兰、榆中建立支部11个,发展党员220人;在定西、通渭、会宁建立支部2个,发展党员42人;在广河、会川、康乐建立支部2个,发展党员91人。洮啣工委在党的地下斗争中,主要进行了以下革命工作:
一、建立两面政权,坚持合法斗争,。1949年上半年,原洮沙县政府决定将原有的五个乡改编为三个乡,问时在还政于民的幌子下,竞选乡长。此时,洮啣工委委员孙琳与原洮沙县辛店沙中支书李义斋及裴云峰研究决定,派李紫垣、张正兴参加竞选,竞选结果,地下党员李紫垣、张正兴分别当选为灵石、中铺乡长,同时,在一些保、甲人员和县政府职员中,选择和发展了一批党员。从县政府到基层政权逐步形成明为国民党,暗为共产党的两面政权,有力地领导群众,开展了抗兵、抗粮、抗苛捐杂税的斗争。李紫垣以乡长的合法身份,把乡公所的公务员换成共产党员;在抗兵中,等政府来人催兵时,他先派人暗通消息,让应征人员逃避,然后带催兵人员去抓兵,结果扑空。有时,封闭应征人员的大门,等催兵的走后,再将封条撕掉,借以对抗抓兵。在拒苛扪杂税中,主要把税款任务摊派给有钱人家。1949年5月,洮沙县政府为了巴结接任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向全县摊派了慰问费,仅灵石乡就摊派了二百白洋,李紫垣让事务员列好摊派名单,把钱摊给富户,因而减轻了穷人的负担。辛店街支部,在抗兵抗粮中,为了解救穷人,便动员支持保长坐牢,以此软磨硬撑。保长杜子儒(地下党员),多次坐牢,一年时间内,抗兵11名,抗粮8000多斤,新兴乡二保保长甘元信(党员),为抗粮遭国民党军警毒打,卧床多日,无法行动。孙梁冢儿个支部,在抗粮及保护群众的利益中,表现更坚决,当国民党征粮人员,蛮横打人时,他们发动群众,赶跑要粮的人员;当马家军队抢夺了山区群众的牲畜,路过孙家铺时,支部组织群众夺了回来,在斗争中还利用两面政权的合法身分,选派党员去延安学习。1948年10月窦子安亲带孙自俭等人到边区学习;1949年6月,工委乂派裴云峰、张静斋、覃仁祥、石尚金去西北党校学习。由于国民党封锁交通要道,李紫垣便以灵石乡公所的名义,开了去平凉专员公署找工作的通行证,并给专员康冠儒写了私人信,让他帮忙安排。结果裴云峰等四同志,得以安全通过封锁线,进入西北党校学习。
二、开展统战及兵运、学运工作,壮大革命力量。洮啣工委在党的地下斗争中,重视开展广泛的统战工作。首先和兰州市参议会秘书桑汤六、省师管区新兵大队长孙晋成、临洮工校校长戚文波及潘祝三、潘吉亭等建立了关系;又与驻华家岭联防大队长李岳西、甘肃省保安旅旅长陈学喾、回族知名人士马汉卿、马光贤等建立了关系,统战美系的建立,使地下党组织,在兰州市的有些工厂、曲店、学校及国民党军队中建立起来,党的工作在城市里扎下根,党的政策在城市里得到传播。新兵大队长孙晋成,经孙琳介绍入党,直接掩护了工委书记窦子安在兰州的活动。李岳西入党后,在华家岭地区,对地下党员去边区学习,开路条,写证明,帮乘汽车,起了保护作用。会宁保安大队长王汝田,在其辖区内,给党的活动给予方便和帮助。青天镇老教育工作者潘祝三、老中医潘吉亭,掩护地下党员的活动并鼓励亲人入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戚文波和窦子安经常联系,掩护党员活动,作党的宣传工作,解放后在带头参军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三、争取国民党军起义,掌握武装力量。洮啣工委负责人窦子安,动员甘肃省保安旅旅长陈学喾起义。经过多次工作,在保安旅旅部(定西县苗圃)与陈会面,并得到陈同意率部起义的答复。窦在该旅连队中,还搞士兵运动,和该旅三营的两个机枪连,约定在开赴前线和解放军遭遇时,反戈一击,投奔解放军。1949年7月,马继援败退中,沿途收缴保安队的枪支。在此情况下,窦子安建议李岳西,拉出队伍,独立活动。李即将建立的"华支纵队",约百余人.枪二、三十支,拉出华家岭堡子,解放后交给定西地委。工委委员孙琳,指示孙家铺的几个支部,将孙家庄勉主的50支枪,掌握在地下党员手里,保护了地方安全。同时,动员师管区新兵大队长孙晋成从兰州拉出部队,开至临洮,率全部官兵宣布起义,受到解放军领导的表彰。潘祝三、潘吉亭知名人士经动员说服,使甘肃师管区补训笫一团团长潘盈汉起义。洮啣工委兰大支部党员黄世武根据支部决定,在陇南康县及成县一带率部数百人,建立陕、甘、川总部,自任副总指挥。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各种斗争。
四、消除民族隔阂,维护民族团结。洮河两岸回汉人民。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挑拨、仇杀,思想上互有戒备,解放前夕马步芳韩启功部驻广河部队。经常过河在汉民地区抓人抢财物,更引起汉民的猜忌与顾虑。洮啣工委为了防止回汉人民的互相残杀,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外.山工委委员孙琳通过广河县三甲集马有常支部,与三甲集回民上层人士马光贤等协商,双方议定"在解放战争中,互通情报,团结互助,保证不互相残杀" 的协议。李紫垣通过朱邦仁、马文刚等,和东乡红柳滩回民绅士马汉卿多次联系,达成"在解放战争中,汉不杀回灭教,回不清洗汉人,互相配合,共同保护生命财产"的口头约定。由于民族工作中主要措施的落实,回汉两族人民,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洮河沿岸,从新添、辛店到巴下、灵石一带、在解放战争中,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为了防止马步芳残部的迫害,工委并要求沿甘川公路各支部,发动群众,在战前坚壁清野,深山躲避。巴下、大石头一带,在险要的山崖上挖洞,以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同时并进行必耍的自卫。
五、保护粮食,迎接解放。1949年8月,马步芳新编六军,进驻临洮和洮沙沿河两岸。所到之处,抓兵要粮,弄得鸡犬不宁。国民党九十一军又途经临洮、洮沙开往兰州,驻在洗沙县城一带,向政府要粮5万多斤。此时,明为政府秘书,暗为党支书的李紫垣即召开支部会。传达工委委员孙琳"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现存粮食,迎接解放”的安排,会上研究了对策,让县田粮办事处主任杨家政(地下党员)派办事人员马文智(地下党员)去马部新编六军告诉九十一军要粮之事,巧言说明:“仓库里的粮食是专供你们的,九十一军直接向地方要粮,这是太小看你们了,请你们派兵把守粮仓"。新编六军马军需听了,即派15名士兵守住粮仓。杨家政、马文智封锁粮仓后即避离。九十一军要粮人员找不见杨、马二人,直奔粮仓要粮,结果发生争吵,形成两军对峙的局而。支部的巧计,保存了4万多斤粮食和1万多斤面粉。接着,为使两军弃城远遁,李紫垣又找县长马振钾,说明如两军相持不下打起来,地方将受害非浅。即议定派几个门卫队队员在牛头沟梁上放枪佯攻。两军听见枪声,误以为解放军到来,便连夜弃城远逃。马振钾见两军已洮啣工委基层组织走,又怕回来报复,便带领政府职员、保安队、警察等百余人逃往涧坪(在龚家大庄东侧,地势高峻)驻孔,临走时对李紫垣说:"解放军到了,速传佳音,我的县长职务由你暂行代理"。工委为维护城内秩序,增派李义斋协助李紫垣组成九人支部,临时接管洗沙县城,侦察敌情,监视敌人,打开牢门,释放被国民党管押的人犯,砸断长途电线,中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与洮沙的联系,并保护好全部档案资料,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
六、搞好支前,接管建政。
1949年3月13日,解放军抵会宁、华家岭一带。工委书记窦子安在当地发动群众,建立"支前委员会",筹集支援解放军粮草12万多斤。8月16日,临洗解放,洮啣工委抽调党员接管临洗县的新民、新添、上营、好水四个乡,建立了新的乡政权。正在准备解放兰州的解放军二兵团三军,因见到国民党报刊上登载"洮沙县已被土共占领"的消息后,即派一个骑兵大队,于1949年8月19日,沿阿干镇向洮沙县进军,由地下党员王永昌作向导,行至沙塄,王先进城告诉李紫垣,李紫坦和李义斋即组织党员和群众,张贴标语,提茶送饭,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宣告洮沙县和平解放。李紫垣受解放军三军侦察队长王青山和邢参谋的委派,前去涧坪,动员伪县长马振钾率部起义,归向人民。接着山王育山、邢参谋、李紫垣、李义斋、马振钾五人为委员,成立"洮沙县支前委员会"。孙琳同志及时组织孙家铺、梁家村、康家崖的地下党支部,带领160余名党员和300余群众, 抢修被马步芳韩启功部逃跑时烧毁的康家崖渡口,为解放大军西进铺平道路。"洮沙支前委员会"成立后,即组织党员、群众,在全县筹集粮草、担架、民工,积极完成支前任务。1949年8月30日,甘肃军区临夏军分区司令部,派巩发俊、师崇彦、朱国昌、孙希荣前往洮沙,正式接管了洮沙县政权。此后,洮啣工委及时动员党员、进步青年积极参加解放军,参加各级各地的党政工作,一大批同志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9月12日,中共洮沙县委成立,委员会由8人组成。杨保秀任县委书记,巩发俊任县长,贾树德任副县长,孙琳任宣传部氏,赵万元任组织部长,贺志诚任公安局长,王登云为青年干部,师崇彦为县委秘书。
第二节组织建设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中共临洮县委于8月25日成立后,即领导广大党员、群众开始支前、建政工作。半月后,全县9区1市43乡及所辖行政村,均建立了人民政权。1950年上半年,县委对地下党组织重新进行登记整顿,建立新的党支部。同年5月13日,洮沙县与临洮县合并,全县设有1个市,12个区委,后改为1个市,10个区委。经整顿,全县共建立71个支部,58个乡政权,党员2219人。
1951—1954年,结合土地改革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根据枳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和思想教育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对党员进行八字标准教育的同时,党内处理了…些解放前夕入党,手续不健全,觉悟不高的人,清洗了少数坏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并吸收232名积极分子入党,恢复了78人的党籍,连同外庖转来的264名党员,至此,全县共有党员1695人,其中后补党员195人,有区委10个,支部71个,党小组200个, 各区委都有组织员,专管党组织的工作。
1955-1956年,全县开展了基层组织的整党工作,有1955人参加。整党中,对违犯党纪国法的23人,分别给予开除、留党察看、劝退等处分,接收预备党员1564人。由于建国后党组织的发展,乡乡有支部,社社有党员,在县级设机关总支1个,机关分支28个,在农村设总支49个,分支138个,在区级设镇委1个,分支8个。
1957年党内整风,县委成立7个领导小组。
1958年,全县成立7个公社党委,两个机关、学校总支,19个机关、学校支部,218个农村支部。1959年,从渭源划进三个公社,全县增加了3个公社党委,在54个大队设立总支,408个生产队,除11个外,都成立了支部,党员人数增至3228名。1957—1959年的三年中,全县结合整社,进行整党工作,仅1959年,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处理了127名有各种错误的党员,第二次揭发出有各种间题的党员105名,同时吸收754名新党员。
1960—1964年,结合社教,对党员进行阶级教育。1964年5月中旬,县四次党代会作出决定,对1957—1962年各项运动中错误处理的199名党员进行了甄别,恢复了党籍,到1965年全县基层组织发展到368个,党员增至3984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12日,造反派夺了县委书记的权,接着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绝大多数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揪斗、游街,各级党组织瘫痪。同年12月5日,临洮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翌年5月,清理阶级队伍,有113名党员被打成阶级敌人。1969年,开始整党建党,全县4294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的4002人。年底,依次成立临洮县委,25个公社党委,863个大队党支部,23个机关、学校建立了支部。1970年元月,县五次党代会召开,产生了新县委。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全县党组织开始揭批四人帮活动。1977年7月1日,县委表彰了揭批活动好的3个公社党委,56个党支部,111名模范党员。1978年,发展新党员578名,党员人数增至10214名。
1979年,召开县六次党代会,全体党员响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转移工作重点,搞"四化"建设,下半年县委举办有256人参加的"真理标准问题补课学习班"。1980-1982年,各级党组织整顿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1981年7月4日,县委表彰先进支部42个,优秀党员265名。1982年,县委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抓了56个三类支部的整顿和党员教育工作,同时,各级党组织还抓了中共"十二大"文件的学习,使党的状况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
在1980-1983年的四年中,党委还吸收新党员254名,举办党员轮训班111期,轮训党员两万多人次,为整党打下了基础。
1984-1985年,中共进行县级整党。至此,全县有党委37个,总支13个,支部611个,党员11537名。
1983年党员基本情况为:
1、党员年龄:1983年,25岁以下的党员414人,26岁至35岁的有3334人,36岁至45临洮全县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中共临洮县委组织机构表岁的有2654人,46岁至60岁的有3904人,61岁以上的有859人。
2、文化程度:1983年大专175人,中专426人,高中1406人,初中2863人,小学4350人,文盲1945人。
3、入党时间:据1983年统计,1927年至1937年有2人,1938年至1945年有11人,1946年至1949年有695人,1950年至1966年有3584人,1967年至1976年有5461人;1977年至1979年有1240人,1980年至1983年有172人。
4、党的组织:1983年有党委37个,总支14个,支部594个,1984年,有党委37个;总支13个,支部600个,1985年,有党委37个,总支13个,支部611个。
第三节党代会
中共临洮县委于1950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召开了首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25人,代表全县2499名党员。大会主席团17人,会议主要议程是总结县委会工作,确定今后任务;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搞好工作。第一届一次代表会议,于1954年12月18日至26日召开,出席代表198人,代表全县1654名党员,大会主席团24人,会议主要议程为传达贯彻定西地区党代会决议,传达中央互助合作会议精神,进行选举。大会选出书记刘养丰,副书记史炳南,常委7人,委员15人。第一届二次代表会议,于1955年7月23日至31日召开,出席代表175人,代表全县2271名党员,大会主席团22人,会议主要决议是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农业互助合作和增加生产"、"关于镇压反革命分子"等报告,大会补选了具委委员。
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56年5月10日至16日召开,出席代表221人,代表全县2449名4党员。大会主席团16人,会议主要议程是审查县委和县监委工作报告;进行选举,大会选出县委委员19人,后补委员5人。第二届一次代表会议,于1956年5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2人,大会主要议程是研究改进集体领导问题.进行选举。大会选出书记牛金铭,常委7人。第二届二次代表会议,于1958年5月25日至6月16日召开,出席代表205人,代表全县3512名党员。列席代表354人,主席团23人,大会主要议程是牛金铭作"关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奋勇前进"的报告:
第三届代表大会,于1959年12月17日至19日召开,出席代表316人,代表全县4227名党员。大会主席团21人,会议主要议程姑深入贯彻八届八中全会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1960年农业生产跃进计划,进行选举,大会选出书记牛金铭,书记处书记曹海洲,常委7人,委员11人,后补委员5人。
第四届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13日至21召开,出席代表376人,后补代表12人,列席代表121人,大会主席团31人,会议主要议程是听取审议县委和监委工作报告;进行选举。大会选出书记牛金铭,副书记郭修贞、田学义、许志义,常委10人,委员23人,后补委员3人。
第五届代表大会,于1970年1月20日至1月28日召开,出席代表497人,代表全县5053名党员。大会主席团49人,会议主要议程是学习毛主席"九大"讲话和党章,进行选举。大会选出县委委员30人。笫五届一次代表会议于1970年3月16日召开,出席代表134人,会议主要议程是把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的指挥部,宣布临洮县委成员名单。书记王志荣,副书记周玉林、胡清昌,常委7人,委员30人。第五届二次代表会议,于1970年6月3日至17日召开,出席代表370人,会议主要议程是传达贯彻中央整党建党会议精神。第五届三次代表会议.于1971年2月22日至2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两委全体委员,公社党委书记,县级机关各局总支书记等,会议主要议程是传达省党代会精神;总结工作等。第五届四次代表会议,于1971年5月20日至6月16日召开,出席代表292人,会议主要议程是批陈整风;安排工作。第五届五次代表会议。于1971年10月17日至21日召开,出席代表1053人,会议主要议程是传达中央文件。第五届六次代表会议,于1972年1月5日至10日召开,出席代表76人,会议主耍内容是县委进行整风。第五届七次代表会议,于1972年4月10日至11日召开,出席代表543人,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第五届八次代表会议,于1973年1月4日至7日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工作。
第六届代表大会,于1979年1月3日至7日召开,出席代表503人,代表全县10075名党员。大会主席用36人,会议主要内容是听取、讨论、通过县委工作报告;进行选举。大会选出书记孙镇平、副书记张得柄、袁世诚、张守义,常委10人,委员29人。第六届一次代表会议,于1979年1月8日召开,出席代表94人,公议主要内容是研究讨论1979年的生产计划和调整大队,生产队的体制问题。
第七届代表大会,于1983年10月20日至25日召开,出席代表225人,其中列席代表20人,特邀代表4人,代表全县11165名党员。大会主席团27人,会议主要议程是听取审议县委、纪委工作报告,进行选举,选出县委委员23人,后补委员4人,纪检委委员11人。笫七届一次代表会议,于1983年10月25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是七届全体委员,会上选出书记李光尧,副书记张乃、田德如、李尚德、李亚东,常委8人。第七届二次代表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至6月6日召开,出席代表159人,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省六届二次会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第七届三次代表会议,于1985年3寸25日至31日召开,出席代表170人,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地委、行署会议精神,讨论1985年临洮实现农村人均收入"保五争六"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四节纪律检查
新中国成立后,临洮于1951年设立"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8人。1956年,纪委机构单独设立,改名为"县监察委员会",有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6人。1960年,监委并入县委,改为"县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人,委员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监察工作处于瘫痪。1967年12月县革委成立,监察机构撤销。1970年,监委工作屈政沿部、组织部管辖。1975年,县委成立,监委机构未恢复,监察工作归组织部管理。1979年,监察机构恢复,改名为"县委纪律监察委员会",有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7人。1983年,检查机构单独设立,名称改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有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9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从成立至1985年终,对发生的79件违纪案件,进行了处理。其中:开除党籍30人,留党察看13人,严重警告15人,警告12人,免于处分5人,共75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复查,改变处分2人,维持原结论的73人。
第五节宣传
1949年9月,临洮县委宣传部成立。1967年"文革"时期,县委被夺权,宣传部处于瘫痪状态,宣传工作由政治部接管。随后临洮县革委会成立,宣传工作由宣传组代管。1975年宣传部复建。三十五年来,宣传部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群众宣传:主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采取领导带头,调查研究,培养骨干,使宣传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对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干部理论教育:主要对象是县级机关在职干部和农村支书以上的干部。从1953年起,固定专人,负责全县干部理论学习,县级各机关配备专职或兼职理论干部,分管理论学习。在五十年代曾组织宣传队八百多个。1978年以来,又聘请县级报告员19人,乡级报告员77人,大队宣传员600多人,生产队读报员2000多人。同时,培养理论骨干加,强理论队伍建设,全县从1953年以来,通过推荐、选送干部进各级党校短训、轮训,培养了一批理论辅导员,充实了理论队伍,其委领导及宣传部理论干部,也深入基层,讲课辅导。
党员教育:采取培训支部教员,召开支书会,办党员训练班,发行党刊、考核等措施,使广大党员,经常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与远大理想的教育。
文化工作: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城乡电影放映队逐年发展,公社文化站,广播放大站与大队业余剧团,及电视的发展也较快,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新闻报导:在加强县委报道组的同时,注意通讯队伍的建设,仅从1978年至1984年以来,报导组所写稿件,所摄照片,被省级新闻单位采用的有648件。
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1983年以来,在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后。县上即成立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各单位都指定专人负责。在第二次文明礼貌"活动中,涌现出先进集体47个,先进个人139个,评选好教师、好妈妈、好阿姨77名,并建立新宪法宣传点26个。组织学雷锋小组354个,创六好企业、优秀服务集体、文明店、所、班48个,评选六好职工、优秀服务员129人。在第三个文明礼貌月服动中,县上对治理"脏、乱、差",展开"三优一学"活动,做出优异成绩的13个先进单位和11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做出显著成绩的35个单位和14名个人,给予通报表扬,还表彰命名了29个文明村,1个文明居委会。此外,定西地委和行署及军分区,还对我县做出优异成绩的6个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第六节统战
新中国成立后,临洮县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宗教人士、民主人士,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和改造,进步很快,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工作,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人受到冲击迫害,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统战工作受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政策,逐步落实,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一、吸收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为统战对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先后吸收统战对象32人,山于自然减员及有些人转往外地,现在只有10人。
二、吸收各界爱国人士参加国家机关工作。1950-1982年,临洮召开过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吸收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会议,讨论生产、民政、财政、治安、文教、卫生等各项工作,在县人民代表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占一定比例。
三、成立政治协商会议。临洮县政协于1982年6月19日成立。翌日,召开了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出席大会的委员有46人,全体委员列席了十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政协委员会于1984年元月11日召开,出席大会的委员57人,全体委员列席了十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四、成立由11人组成的临洮县经济咨询领导小组。
五、对台工作。1982年调查,全县共有去台人员43人,其中36人在本县有家属。落实政策中,平反冤、假、错案36件。其中解决农村入城市户口两户,收回工作1人,给予困难补助1人,解决其他问题8人,对其家属,各级政府也经常予以关怀照顾。
第七节档案
中共临洮县委及县政府档案馆,建于1958年10月,是分属县委、县政府的直属机构,由县委秘书、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1961年,根据周恩来关于"档案工作宜归党管、档案机构设在党委部门"的指示,撤销政府档案馆,设立了临洮县档案馆,配备专职干部3人,由县委秘书兼馆长,配备副馆长1人,"文化大革命"中,临洗县档案馆改为临洮县革命委员会档案馆。1979年7月,又改为临洮县档案馆,配备专职干部5人,馆长1人。
临洮县档案馆存有档案资料17000多卷(副、册)。其中文书、科技、财会档案12000多卷,资料5000多册,照片200多幅、书画20多幅。
档案资料的来源和内容方面:有建国后临洮县党政领导机关、县直属机关及下属单位在行政管理、生产建设和历次运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有建国后中央、西北局、省、地级党、政群众机关单位编印的机秘,内部和公开的各种文件汇集、法令汇编以及计划、统计、农、林、畜牧、水利、工交、财贸、劳动、人事、政法等方面的出版物,有国民党统治时期,临洮地方政府、国民党、三青团机关、驻军及其下属剥削压迫和镇压人民的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皇帝颁发给临洮正觉寺(在今康乐县)的皇敕及香巴佛照片,有唐太宗李世民、明朝狄道典史杨继盛、清朝湖南沅州知府吴镇的照片(画像),有晚清李鉴亭的照片,有民国32年(1943年)甘南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王仲甲、王德一、肋巴佛等人的照片,有民勤县长牛厚泽的照片,有为我党地下工作献身的烈上陈仙洲等人的照片,:有建国后中央、省、地和我以各种会议的照片,以及知名人士杨明堂等人的照片。在艺术档案方面,有临洮县民国时期知名画家陈韶伯、周剑明的绘画,有吴镇、李鉴亭、牟月秋等人的书法。在地方志方面:有清康熙《临洮府志》、《狄道县志》、宣统《狄道州志》、续修《导河县志》等。
现收集到有价值的资料,有巩发俊《我在甘肃白区十一年:》,杨干丞《回忆录》、陈守忠《王安石变法与熙河之役》、苟景阳《李自成过临洮》、赵世英《甘肃省历代地震》、《甘肃省历代灾情》等;有其他科研人员的著述、论文、科研成果;有临洮知名人士、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资料。
另外还收集有:宋代冯府君墓志铭、皇清诰赠宜人赵哲母朱氏墓志表、国民党黄浦军校《通讯录》、光绪十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地契营业执照(盖有官署印章)、建国后甘肃省土地改革《画册》及民国至现在临洮县地图等。
在利用档案资料方面,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借阅档案7000多人(次),查阅、借阅档案7000多卷(册)。
编研工作,从1979年开始,编有《临洮沿革》、《大事记》、《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共临洮县委历届党代会筒况》、《历任县长、县委书记表》等。
第八节党校
中共临洮县委党校于1958年下半年筹建,1959年9月1日正式成立。共举办各类轮训班69期,学员10440人次。党校在筹建时,接收定西地委干校撤并后的校址和部分财产,校址在原县工会职工业余学校(现在的印刷厂)。1961年冬,临洮地委筹建时,党校乂迁往东山的塔院。在塔院期间,学校设备较好,房屋多,桌凳齐全,图书资料多,教职员工10人,每年轮训学员四期,每期10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党校仅存空名,校产被分光,校址被火药厂占用。
1969-1976年3月,党校改名毛泽东思想干部学习班。设于五七干校(今二中)。在此期间,举办学习班13期,轮训学员4266人。1976年4月7日,党校恢复,校址设于东四十铺,轮训干部7期,参加学习的有1066人。1978年、1979年,党校在东山根新建。1979年9月,从东四十铺搬入新址。在窑店期间,轮训干部19期,学员189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5年,在培训干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曾被定西地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评为党员教育先进单位,受到奖励。第九节人民来信来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洮县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由县委秘书室和人委秘书室分别主管, 实行县委书记和县长接待日制。
1962年县委、县人委分设信访室,由专职人员负责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至1965年,两室共收人民来信693件,平均每年174件,结案615件,占来信总数的80.7%。1970年,县革委单独设立信访室,统管信访工作。至1976年,共收人民来信6710件,平均每年958件,结案6213件,占来信总数的62.6%。1977年,信访机构,由县委、县革委联合设立,专管全县信访工作。至1978年,共收人民来信2785件,平均每年1392件,结案2465件,占来信总数的84%。1979年又由县委、县人民政府分设信访机构,同时规定各部、委、办、局研究处理本系统的人民来信来访事宜。至1982年,共收人民来信4191件,平均每年1048件,结案4072件,占来信总数的97%。与此同时,接待来访者119人次,平均每年30人次。1983年,人民来信691件,结案554件,人民来访65人次,结案65件。1984年,人民来信385件,结案340件,人民来访65人次,结案65件。1985年,人民来信308件,结案274件,人民来访41人次,结案41件。
第三章中国民主同盟会临洮支部
中国民主同盟临洮县支部,于1952年下半年成立,负责人为临洮农校教师石守家,共有盟员17人。1953年改选,主要负责人冯鹤林、陈振家、秦志儒。1956年改选,主要负责人何穆若、胡宗授、苟守礼、郭儒林。当年发展组织,吸收新盟员3人。1957年整风期间,被错划为右派的共9人,1958年改选,主要负责人王云程、孙美儒、陈振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6年粉碎"四人帮",被错划为右派的9人全部平反。1979年民盟临洮县支部重新登记改选,主要负责人王云程、李炳宋、杨志民。
在党中央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统战政策思想指导下,民盟组织又吸收新盟员5人。至1984年,民盟支部共有盟员23人。
第四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工人组织
临洮县工会,成立于1939年5月1日,工会下设理事监事两会。理事会由9人组成,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6人;监事会由3人组成。两会下设12基层工会:木油漆业、糖酒醋酿造业、金银铜五金业、铁业、食店业、面粉业、鞋业、成衣业、泥瓦业、纺织业、理发业、笔纸杂业。此外在乡间有新添镇工会小组,全县会员共有300多人,入会要交纳会费,一般工人工资低,不愿入会,因而实行"强制入会,限制退会"的办法。
工会的活动,除评定工资,吸收会员,改选组织外,每年"五一"节或年终,县工会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此外,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同业公会",由木油器业、食店业等组成,受商会和工会的双重领导。同业工会的出现,使大部分工会,都变成同业公会。
解放后,于1949年9月成立临洮县工会,当时称"职工会",1950年元月,改为县工会。
工会成立后,于1951年9月,开始发展会员,建立基层组织,划分工会小组。对会员进行教育。1952年12月5日,召开县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会,到会代表51人,会上总结了工作,提出任务,以后,历届代表大会,均配合中心工作,并部署工会自身的具体任务。据工会组织1966年2月统计,全县有基层工会64个,会员1812人,其中女会员361人。文化大革命中,工会工作被迫停止。
从1973年8月31日,全县共恢复工会基层组织55个。1981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82个,工会小组255个,会员3796人,其中女会员1260人。1982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92个,会员4947人,其中女会员1,502人。1983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17个,会员5935人, 其中女会员1,842人。1984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27个,会员6,725人,其中女会员2234人。1985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47个,会员7275人,其中女会员2236人。
县工会成立以来,共召开了七届委员会,进行组织建设,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组织职工参加政治运动和各项中心工作。并关心职工福利,举办互助储金会,小型图书室,对职工进行生活困难补助及引导职工参加文体活动等,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党的助手作用。
第二节青少年组织
三民主义青年团
一、临洮三青团简况1939年,临洮三民主义青年团临洮分团部成立。以前,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临洮分团筹备处",分团部正式成立后,全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临洮分团",干事为王福隆、刘尚一、朱门、马常、魏濂五人,刘尚一兼书记,魏濂兼佐理。三青团在全县13个乡、镇,都有三青团区队和分队。1942年,临洮分团部设干事会,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临洮分团部干事会",刘尚一兼任干事会干事长,魂濂兼书记,翌年,干事长易人,由魏濂继任,书记由普希义担任。1946年,改组干事会,由魏濂、曹希义、牟月秋、孙珍、戚文波、马常、王士俊等七人任干事会干事,不久,干事增加缪毓玖、高凤举二人,共9人,曹希义任干事长,缪毓玖任书记。截至1947年党团合并前,全县共有三青团骨干202人,团员1310余人(缺上营、熙宁)1947年,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
二、原洮沙县三青团简况1939年,甘肃省三青团洮沙区队成立,张俊德任区队长,王仁初为区队副,后区队副为于崇明,成立时有50多人参加了大会。1941年,"三青团甘肃省支团洮沙分团筹备处"成立,筹备委员为江有璞,不久,洮沙分团部正式成立,陈世良任干事长,龙体让任书记,李璠、张星洲、晏元庆三人为股长。三青团洮沙区队,下属八个分队,每个分队,都有分队长和分队副,至1947年党团合并前,洮沙全县共有三青团骨干26人,团员184人(缺1942-1947年数)。
青救会
"青救会",原称"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1937年4月成立于延安,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1940年6月,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派李毅弘来临洮地区进行地下革命工作。李以教员身分,向四周群众介绍共产党、人民军队、解放区情况,宣传革命思想,散发革命书刊.同时,在临洮建立地下"青救会"组织,在青年、军人、帮会中发展青救会员。1946年7月,为适应革命新形势,青救会成立委员会,该会下设秘书、组织、宣传、军事、帮会、情报、总务七个组,截至解放前夕,发展青救会员300余人,分布于临洮、洮沙、兰州、会川、渭源、陇西、康乐、武山、岷县等地。青救会员赵玉亭,是国民党119军241师团长,兰州解放前夕,于7月15日在武山宣布起义。临洮解放时,青救会在动员商民开业、青年参军、支援解放军等工作中贡献了力量。
共青团
1949年12月9日,临洮县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1952年,全县共建团支部88个,团总支3个,有团员3382名。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各级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团县委在县政治部领导下开展活动。1970年,对各级团组织进行了整顿。1972年下半年,恢复共青团临洗县委员会。
1978-1982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5个,团支部582个,团员11440名。1983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5个,团支部617个,团员11564名,其中女团员3418名。1984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5个,团支部617个,团员11261名,其中女团员2321名,全县青年共有110624名。1985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45个,团支部619个,团员11225名,其中女团员3165名,全县青年共有113159名。
建国以来,团县委共召开了八届委员会,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减租、镇反、抗美援朝、土改、三反、五反运动。在社公主义改造时期,对团员进行了团课教育,开展扫盲运动,使团员青年的政治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大跃进中,全县团员青年,参加农田基建,抗旱、大炼钢铁等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团队工作被红卫兵、红小兵所代替。
粉碎四人帮后,各级团组织加强建设,对广大团员进行拨乱反正教育,还开展了学习雷锋和五讲四美等活动。
临洮县历届团代表会简表少先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重视加强少先队工作。1980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讲卫生、关心集体、艰苦朴素为内容的,人人争戴小红花的竞赛活动。当时,全县有269名少先队员戴上了光荣的小红花。1981年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祖国!我爱你! "、"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活动,同时,加强少先队的组织建设。
1982年底,全县建立少先队大队269个,中队1151个,有少先队员36732名,少先队辅导员1445人。1983年,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254个,中队973个,少先队员41815人,辅导员1227人,7至14岁的儿童73742人。1984年,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262个,中队1047个,少先队员39159人,辅导员1309人,7至14岁的儿童74782人。1985年,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275个,中队815个,少先队员36432人,辅导员1338人,7至14岁的儿童69080人。
学联
1950年12月15日,临洮县召开首届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学联,选出学联执行委员15人,执委会举行首届一次会议,选出学联主席、副主席。学联成立后,号召学生参军、参干,拥军优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1年10月5日,学联召开第二届学生代表大会,会上交流了首届会议以来学联工作的经验,提出会后任务,大会号召,全体学生要为祖国学好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1952年12月24日,学联召开第三届学生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9人,大会提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要炼好身体,迎接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会选出执行委员17人,负责学联工作。
第三节妇女组织
妇女会
1927年,临洮县组织妇女协会。1937年9月5日,临洮人士潘榕石、樊成吟等为慰劳抗日战士,首先发起组成甘肃妇女慰问抗战将士临洮支会,有两千多名妇女群众参加了开幕式。会后支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慰劳抗日战士的有关事项,推选樊成吟、李榕初、居玉霞、张香兰、潘榕石、高友农、阎璞初、郑梅香、李惠斌、张陇云、张俭庭、孙怡琴、何淑云、黄润琴等15人为执行委员,徐植真、刘容贤,为监察委员,樊成吟、潘榕石、李榕初为常务委员,支会下设总务、宣传、征募三部,总务部长樊成吟,副部长郑梅香,宣传部长潘榕石,征募部长李榕初,副部长高友农,各部干事,由常委聘请。妇女会成立后,,在宣传妇女放足等方而,作出成绩。
妇联
临洮县妇女联合会,成立于1949年11月,下设组织,宣传、生产福利三科,当时主要任务是建立全县基层妇女组织,召开乡的妇联代表会议。1951年9月,召开全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5人,正式成立"临洮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2年7月,召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23人,改选了妇联。1955年3月,召开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93人,选出执行委员19人。1959年9月,召开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选出参加省妇代会的代表15人,补选代表4人。1963年8月,召开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16人,选出委员1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妇联被夺权。1970年,妇女工作由群工组兼管。1973年5月,召开了笫六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33人,选出执委41人,常委9人。1979年,召开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359人,选出执委25人,常委7人。
县妇联自1951年成立后,在全县八个区建立了妇女组织。1952年,县妇联改选后,在全县50个乡,建立了妇女组织。妇联组织在建政、土改、宣传婚姻法、合作化及其他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
1982年,全县有34个公社妇联会,366个大队妇代会,2787个村妇代小组,镇妇联会1个,镇妇代会9个。1983年,全县有34个乡妇联会,368个村妇代会,2663个社妇代小组,镇妇联会1个,镇妇代会9个。1984年,全县有34个乡妇联会,368个村妇代会,2648个社妇代小组,镇妇联会1个,镇妇代会9个。1985年,全县有34个乡妇联会,368个村妇代会,2648个社妇代小组,镇妇联会1个,镇妇代会9个。
第四节农民组织
农会
临洮县农会,成立于1934年,当时有会员200多人。1943年,甘肃省农会决定,临洮县农会为全省示范农会。县农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倡办合作事业、筹发籽种,健全乡农会组织,办农民福利社、救济、贷放农耕生活、牲畜、水利等款。截止解放前,临洮县共有农会会员9万余人,原洗沙县农会,解放前有会长一人,干事一人,下设五个乡农会,每个乡农会有主席一人。
贫协
解放初,在中共的领导下,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农会组织,在减租反霸、土改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1964年底,农会改为贫下中农协会。1965年元月5日,召开临洮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580人,会期七天,会上听取代表的建议和要求,议论农村的形势任务,交流工作经验,并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21人,常务委员9人。代表会后,对全县3391户地富,进行了复查。1973年9月,又召开了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80人,会议决定由35人组成委员会,9人组成常委会。至此,全县30个公社,321个大队,全部建立了贫协组织,会员有99961人。1973年后,贫协进行了整顿。至1985年,会员由69961人发展到94959人。第五节商业组织
商会
民国初年,临洮成立县商务会,简称商会,工作人员有会长和干事,会长依次为张有庆,吴省三、韦文清、苟兰亭、张余三、于恕庵。1932年,会长改为主席,主席依次为李修齐、冯文昭、师汉卿。1942年,主席改为理事长,理事长依次为师汉卿、李泽民阎永祥。商会初成立时,只有一个办事机构,1939年,依"组织法",设立了常务委员、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并成立了杂货业、黄烟业、香业、旅店业、粮业、木业、药业等7个同业工会,会员由30余人,发展到1000多人,商会经费为同业工会交纳的会费,缺额以城,乡商会资金的多少,按乡镇35%,城区65%提取。
商会的工作,除日常事务外,主要替商号向税务局交纳税款,调解行业间、行业内的纠纷,代表商人向政府申请减轻负担,分摊政府、军队向商人摊派的款、物。据临洮商会记载,1939年,商会负担的摊派款、物,名目达数十种,如救国公债、抗战募捐、社会服务基金等。
原洮沙县商会,有正、副会长各1人,其任职依次为张九如、康安如、杜云清、祁威然、任重、杨治民、龚大福,全县商会会员有100余人。
工商联
1950年8月24日,临洮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接收了临洮市工会和临洮市商务会,普查登记工商业户,普查结果,全县共有工商业户20489户,在普查基础上,分别成立"工会"、“商会"。
1951年4月,召开县工商联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0人,正式成立临洮县工商业联合会,通过联合章程,选出执行委员21人,常委7人,会后,委员会决定,联合会设财务、组织、文教、辅导四股。
县工商联成立后,共召开了五届委员会。在领导工商业户学习党的政策,参加爱国运动”评议税额,认购公债,参加三反五反,捐款支援抗美援朝,组织衙下、中铺、站滩、上营联合分会与小组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此外,在动员工商业户集资兴办煤矿、电厂,引导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作出了贡献。
第六节教育会
临洮县教育会,是第三师范教员石光焕创立。,成立后,曾发行过几期油印刊物。以后,袁荆山、何穆若、何纯吾都相继办教育会,至张治卿时停止。
教育会员,是各学校任职的教员和在教育上有经验的人,及其他有专门学识的人。教育会负责人,先称为会长,后改为理事长。临洮县除县教育会外,尚有熙宁镇、青天镇及窑店、漫洼、瑞潭、三甲、玉井、紫松、卧龙、新民、好水、上营等各乡镇教育会。
教育会活动的开展,以创始人石光焕最优,其他人因学校负担极重,未作出显著成绩,仅在袁荆山时,曾派王熙之、何穆若二人出外考察过教育。1944年冬,曾选何纯吾为代表,赴省参加过省教育会的改选。师天辅、王熙之、王季笙、王德生等为理事时,曾为县教育会争取罗家磨学田,举办椒山小学,支援摆课索薪斗争等出过力。
县级教育会的会员,至张治卿时,约有3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