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6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仓储
分类号: TS210.4
页数: 3
页码: 316-322
摘要: 临洮县建设粮仓,见于记载最早者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府陆燻因储临洲卫屯粮在州治东北有所建之广储仓。
关键词: 临洮县 粮油 仓储

内容

1、粮仓
  临洮县建设粮仓,见于记载最早者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府陆燻因储临洲卫屯粮在州治东北有所建之广储仓。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临洮守备钱世昌又在旧县署西重修督牧亭三楹仓14间。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郭士佺又在州治西南隅建仓戚40间,列为广积、丰裕两个字号。乾隆十年(1745年),知州张儒又添修仓厳60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程鹏远曾创修县学社仓64间。这些仓库在同治变乱中,全部被毁。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知州唐传炳于州署西北建仓10间。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州俞炎丙增建9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州潘力谋又增建9间,另在昭忠祠北厢,由藩司王德榜建修军仓13间。民国初年,临洮县有城区大仓一处,共两座六厳,分别称为日、月、星、竹、菊、松六字号。每房占地面积各为48平方米。民国30年(1941年)开始征实,因粮食增多,急需仓库,即利用祠堂庙宇及租借民房以作储粮之用。同年,甘肃省政府命令各县建仓储粮。临洪于民国31年(1942年)利用庙宇、民房于新添、官堡和窑店各建一个仓库。此三库及城区大仓共储粮5333公石(80万斤)。
  1949年临洮解放时,全县只有城区大粮仓储粮867公石(130000斤),由人民政府财政科接管。该库容量:仅250万斤,粮仓建设要求迫切。自1950年至1985年,县粮仓建设经历五个阶段:
  (一)1950年至1952年,为地窝仓建设时期。利用祠庙大殿改装木板仓,或在宽敞房间用席作筒,俗称席筒或地窝仓,当时占用祠庙20多处,总容量约2000万斤。
  (二)1953年至1957年,为普通房式仓及简易仓建设时期。先后在城关、新添、太石、中铺等粮管所修建普通房式仓和简易仓18幢设计容量1860万斤。
  (三)1958年至1968年.为苏武仓建设时期。在城关、新添、太石和衙下共建苏式仓12座,容量1485万斤。
  (四)1969年至1976年,为土、砖圆仓建设时期,全县各粮管所、站共修建土圆仓68个,砖圆仓两个,总容量350万斤。
  (五)1977年至1985年,为改建及新建时期,因原来地窝仓和简易仓年久失修,管理不便,遂将能使用的仓陆续翻修改建,并在仓容紧张的所、站,新修基建房式仓库22座面积5796平方米,容量2850万斤。
  到1985年,全县粮食系统有仓库52座。其中苏式仓8座,基建房式仓23座,简易仓20座,庙宇仓一座。另外还冇土圆仓3个,砖圆仓两个。共有使用面积20716平方米。实有容量8650万斤。
  二、粮油网点
  粮油网点布局以沿公路线,符合流转方向及适应购销业务需要为原则。根据1985年春季粮油仓库普查统计:全县共有粮食仓库网点十九个。其中沿公路干线有九个点,总容量5700万斤,沿公路支线有五个点,总容量1839万斤,不在交通沿线的点五个,总容量550万斤。仓容量在1001万斤至3000万斤的点有:城关、新添、太石三个。501万斤至1000万斤的点有窑店、衙下两个。其余中铺、上营、峡口、站滩、玉井粮管所和三甲、康家集、塔湾、漫洼、红旗、改河、沿川粮站及城关粮油站十三个单位,均属500万斤以下的库点。全部仓库网点共占土地面积188994平方米(折合283亩)。其中生产性建筑占地29934平方米,生活管理占地15101平方米,仓库使用占地20905平方米,晒场占地16814平方米,其它占地97240平方米。全县粮油网点与解放时比较,增加了十九倍,不但保证了外调内销业务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便于农民交纳或购买粮油。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