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储运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6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储运加工
分类号: TS210.4
页数: 7
页码: 316-322
摘要: 临洮县建设粮仓,见于记载最早者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府陆燻因储临洲卫屯粮在州治东北有所建之广储仓。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临洮守备钱世昌又在旧县署西重修督牧亭三楹仓14间。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郭士佺又在州治西南隅建仓戚40间,列为广积、丰裕两个字号。
关键词: 临洮县 粮油 储运加工

内容

第一节仓储
  1、粮仓
  临洮县建设粮仓,见于记载最早者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府陆燻因储临洲卫屯粮在州治东北有所建之广储仓。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临洮守备钱世昌又在旧县署西重修督牧亭三楹仓14间。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郭士佺又在州治西南隅建仓戚40间,列为广积、丰裕两个字号。乾隆十年(1745年),知州张儒又添修仓厳60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程鹏远曾创修县学社仓64间。这些仓库在同治变乱中,全部被毁。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知州唐传炳于州署西北建仓10间。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州俞炎丙增建9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州潘力谋又增建9间,另在昭忠祠北厢,由藩司王德榜建修军仓13间。民国初年,临洮县有城区大仓一处,共两座六厳,分别称为日、月、星、竹、菊、松六字号。每房占地面积各为48平方米。民国30年(1941年)开始征实,因粮食增多,急需仓库,即利用祠堂庙宇及租借民房以作储粮之用。同年,甘肃省政府命令各县建仓储粮。临洪于民国31年(1942年)利用庙宇、民房于新添、官堡和窑店各建一个仓库。此三库及城区大仓共储粮5333公石(80万斤)。
  1949年临洮解放时,全县只有城区大粮仓储粮867公石(130000斤),由人民政府财政科接管。该库容量:仅250万斤,粮仓建设要求迫切。自1950年至1985年,县粮仓建设经历五个阶段:
  (一)1950年至1952年,为地窝仓建设时期。利用祠庙大殿改装木板仓,或在宽敞房间用席作筒,俗称席筒或地窝仓,当时占用祠庙20多处,总容量约2000万斤。
  (二)1953年至1957年,为普通房式仓及简易仓建设时期。先后在城关、新添、太石、中铺等粮管所修建普通房式仓和简易仓18幢设计容量1860万斤。
  (三)1958年至1968年.为苏武仓建设时期。在城关、新添、太石和衙下共建苏式仓12座,容量1485万斤。
  (四)1969年至1976年,为土、砖圆仓建设时期,全县各粮管所、站共修建土圆仓68个,砖圆仓两个,总容量350万斤。
  (五)1977年至1985年,为改建及新建时期,因原来地窝仓和简易仓年久失修,管理不便,遂将能使用的仓陆续翻修改建,并在仓容紧张的所、站,新修基建房式仓库22座面积5796平方米,容量2850万斤。
  到1985年,全县粮食系统有仓库52座。其中苏式仓8座,基建房式仓23座,简易仓20座,庙宇仓一座。另外还冇土圆仓3个,砖圆仓两个。共有使用面积20716平方米。实有容量8650万斤。
  二、粮油网点
  粮油网点布局以沿公路线,符合流转方向及适应购销业务需要为原则。根据1985年春季粮油仓库普查统计:全县共有粮食仓库网点十九个。其中沿公路干线有九个点,总容量5700万斤,沿公路支线有五个点,总容量1839万斤,不在交通沿线的点五个,总容量550万斤。仓容量在1001万斤至3000万斤的点有:城关、新添、太石三个。501万斤至1000万斤的点有窑店、衙下两个。其余中铺、上营、峡口、站滩、玉井粮管所和三甲、康家集、塔湾、漫洼、红旗、改河、沿川粮站及城关粮油站十三个单位,均属500万斤以下的库点。全部仓库网点共占土地面积188994平方米(折合283亩)。其中生产性建筑占地29934平方米,生活管理占地15101平方米,仓库使用占地20905平方米,晒场占地16814平方米,其它占地97240平方米。全县粮油网点与解放时比较,增加了十九倍,不但保证了外调内销业务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便于农民交纳或购买粮油。
  第二节粮油保管
  一、入库
  临洮入库粮油,虽来自征购、内部调入、进口接收及收回加工等几个方面,而以征购入库数量为最大。全县粮油征购入库情况是:
  民国时期有《粮仓筹设及管理通则》和《仓库病虫害防治办法暂行草案》。其中规定:验粮标准为要求颗粒整洁、齐匀、饱满,颜色纯正,无虫蛀、霉粒生芽及夹杂物,长期储存水分不超过13.5%,鉴定方法为眼看、耳听、手搓、牙咬,粮食出入库,以公升计算,由斗级过升,派员监督,登记数量。仓库衡器,须经度量衡检定机关检定,并有法定烙印,方为合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粮油征购入库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准备整修仓库、平整场地、检修设备、补充器材。另外做好粮油清理工作,分清新旧粮油,保证旧存和新收数量准确。最后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和清毒工作。
  (二)接收粮油一般是由检验人员抽取样品,通过感官和仪器鉴定粮油等级、质量,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原则,正确执行依质论价的政策,做到作价合理,然后检斤,按品种等级,分别入库。
  (三)结算方面,粮油入库后,与送交单位或个人核算数量、等级、价款及超购奖励,超义务运送里程等补助款。
  二、保管
  (一)管理措施:1936年前,仝县历年征购及借购粮数虽均在两万五千公石左右,而储粮却不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收粮虽有增加,但因边征收、边外运,大部分仓廒,长期储粮甚少。1941年下半年征实后,粮食储存量骤増。当时,仓库保粮为防患未然,入库前先用石灰水涂刷缝隙,入库后每隔半月检查一次粮情,如查出危险粮时,除及时开放门窗,调节温湿度外,并翻仓日晒,或由风车驱出虫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储粮增多,临洮在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原则下,开展了粮食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活动,坚持细査、严防、早治的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
  1、提高粮质,要求农民细心打碾,分品种,分等级储存;交粮时,经风过筛,除杂晒干,提高纯净度。2、合理堆放,耍求入库粮食,储放合•理,充分利用仓容,以节约费用。3、改善环境,采用防潮隔湿、合理通风,低湿密闭及使用药物等办法,以保安全。4、检查粮情,常规检查,由保管员负责。安全粮每周査,半安全粮三天查,不安全粮天天査,遇有大风大雨随时査。定期检查,由粮食局每年春秋两季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各粮管所、站按月对仓库保管负责区组织一次小普查。5、防治虫鼠雀害。根据虫鼠雀活动的规律,使用物理机械及化学药剂。采取安全、有效、节约措施,做到防早、防好、治少、治了四条。6、建立管理制度。主要为进出库制度、粮情检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及安全保卫制度。
  (二)科学保粮:1950-1955年,临洮粮食保管人员中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缺乏保粮技术知识,1951年粮食局只有化验员一名,有普通温度计三支,检查器一支,干湿器一部,水分测验器和喷雾器各两部,自1965年起,各粮管所、站先后设立防治化验室,配备和添置化验人员及各项化验仪器。1974年后,在城关、新添、太石粮管所和粮油站配备了输送机、升运机和机械秤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78年后,部分单位采用热敏电阻测温计,1983年后,用吸风式杆样器。化验室已能测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屮规定的常规项使用仪器已大部分电动化、仪表化,使粮情检查、验质、杆样等技术日益提高。1984年因甘肃省首先在临洮县试用防虫磷载体全粮堆拌合防治法,而在城关粮管所建立了防虫磷载体加工中心。这种方法不污染粮食,药效长,残毒低,简便易行。1985年生产防虫磷载体1195.5公斤,在城关、西坪、新添等乡粮库和农户家中防护粮食240多万元。
  (三)开展“四无”粮仓活动。1955年,粮食部倡导全国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临洮县粮食局对城关、太石粮仓核查,均已初步做到了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光”和仓外垃圾、污水、杂草“三不留”的要求。至年底全县基本实现“四无”的粮仓占总数的60%。1958年,粮食局进一步要求各粮管所、站实现“四无”粮仓。每年春季,由县粮食局抽调人员组成“四无”检査组,进行专题检查,即在十年动乱中,此项活动仍继续进行。新添粮管所,连续巩固十九年,为国家安全储粮8480万斤,1982年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出席全国仓储会议,由粮食部颁发锦旗一面,并由定西地区粮食处验收各县粮仓后,评临洮县为“四无粮仓县”。
  第三节调运
  一、军粮运输
  民国时,临洮县粮食外运主要是军粮。如《临洗县.三十三年度运送军粮暂行办法》规定:“于民国三十四年元月至二月底往兰州运送军粮29273石”。其分配办法是:“1.凡本县居民除赤贫户外,遵照义务劳动法每户必须运送七斗(即老市斗七升),全县共应运送15132.6石。2.其余14140.4石再按照人民富力标准公平配运:(甲)各乡农民完纳田赋在四斗(老斗4升)以上的户,自四市斗一升起,按应纳用赋多寡配运九成(即每纳田赋一石,运粮九斗),自四市斗以下的户,全数准予免运。(乙)县城区地价税人民,每人纳地价税一元,配运军粮八市合(即老升八勺),共计八百市石。(丙)未纳地税及田赋之纯粹商民配运二百石,由商会按商号等第公平分配”。此外,对运费发放、领粮地点、运粮期限及交粮验收等事项,并规定为:
  运费:省外规定官价,每石每公里五角二分五厘,计本县距兰州一百公里,每石粮应发运费52.5元,均于领粮时当场发放。实际运费差价,每市石粮自本县运至兰州需费600元,按照里程:由窑店仓领粮乡镇,每市石规定差价700元,由青天镇仓领粮乡镇,每市石差价500元,由城区仓领粮乡镇,每市石差价600元。
  领粮:窑店、瑞潭、漫洼三乡镇在窑店仓领粮,熙宁、三甲、卧龙、玉井、益民五乡镇在城区仓库领粮,新民、青天镇、好水上营四乡镇在青天仓领粮。
  运粮:以人民自运为原则,但最少每甲应联成一个组,由甲长催运,各户可公推一人为组长,负接洽交粮及领取手据之责。
  交粮:粮到兰州仓库后,即由县处派驻兰州办事人员交涉验收,不得延压。当时运粮,多系委托私营运输行户承运,仅靠驴驮马载或牛挽铁木轮车颇为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军粮运输,由部队上级掌握,根据需要,制定计划,经过审批,统一调拨。
  二、统一调拨
  195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定》中规定,粮食实行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存库的“四统一”管理制度。在粮食调运中,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对国家下达的调拨任务,包括品种、数量、质量、时间,都必须严格执行,以保证国家对粮油的统筹安排。同年,中央粮食部规定霉坏、变质、虫粮不杼发运,否则应负一切损失责任。1964年补充规定,凡经检定为一级以上虫粮,不论是否原发带有,或途屮繁殖,或为运输工具感染,不论收方是否防治,均由发粮方负担固定整理费每万斤八元。临洮县粮食局为分清粮油外调责任,早在五十年代即严格按中央规定执行。
  (一)合理运输:历年来,县粮食局在组织合理运输方面,采取的办法是:结合征购入库,合理布置粮源;选择经济合理路线,跨界交粮,就所、就站调拨,直线运输,减少中转环节,減少集运量,避免迂回及相向运输。
  (二)接收作价:1、接收,收货单位组织卸车时,除要做到“五检查”(即车辆是否完好、苫盖有无异状、粮包冇无移动、有无破漏雨湿、车厢有无异味)外,并要 .注意“三分开”(即好包、好桶与破包破桶分开;污染霉变粮油与好粮、好油分开,定量包桶与非定量包桶分开)。对接收的粮油,如发生货票分离,货票不符,短件丢失, 破损被盗,兩湿汚染,霉坏变质等情况,接收单位必须同运输部门查明原因,严格划清责任,做出记录,按冇关规定处理。2、作价:省间和省内粮油调拨作价办法几经变动后改为一律实行“送货制”。即由发货方组织运输工具,将粮油运至收货地点,由收货方组织御车。费用负担划分,以最后发货地为分界线,发货地在车、船开动前的一切费用由发货方负担。对各种粮食、油脂的调拨作价,均按发运地统销牌价或按到达地的统销牌价加经营管理费作价。
  (三)运输工具:1951年,全县有四条公路,东至渭源、南至岷县、西至康乐、北至兰州。外调粮油,以木、铁轮车为主。1952年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运输工具逐步由拖拉机及货运车所代替。1985年,粮食局有汽车六辆,短途运输主要由汽车和拖拉机承担。
  (四)调运地区:1、县内调运,主要是外调集运,或站、所间的供应调拨、种籽调拨、及面粉厂的加工调拨。2,省内调运,主要是调入本县所需的优良籽种,饲料,或调出支援省内其他城市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粮油、籽种等。3、省间调运,主要是从外省调入的军供物资,议价粮油、优良籽种及供应灾区群众的回销粮,或调出供应大城市部队所需,或支援受灾、缺籽种的省及外贸出口。临洮与外地每年都有粮食调运。1955年前,部分地区受灾减产,每年都要调进粮食。1956年至1977年间,除个别年份外而常常缺粮,使多数人民不得温饱,需要国家给调运粮食。1978年后,因国家扶助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不但减少征购任务,并每年调入部分粮食,供军需民用。
  1953年至1985年临洮县粮食局历年粮食调入、调出统计见下表。
  第四节粮油加工
  临洮粮油加工,经历了一个由笨重的体力劳动到机械化、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一、土法加工:明清时期,粮食加工,用石磨、石臼、石礦,油料加工用土榨。费时费力、工效低,质量不高。解放前,全县有水旱磨坊1350座,碾坊70座,油坊74座。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私营水旱磨坊虽增至1372座,碾坊增至105座,油坊增至82库,但仍满足不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需求。
  二、机械化加工:1858年,县粮食局在北关建二层楼机房一座,购进500型复式磨面机四台,6108型柴油机一台,安装投产。1959年,购进生产牌榨油机两台,1971年, 购进330型碾米机两台,分别安装投产。其间,农村社、队先后也安装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磨面、碾米和榨油机械。
  三、半自动化加工:1968年,县水电站安装了电动机磨。1972年,县综合厂安装了电动碾米机。1978年,县面粉厂将磨面机改为300型复式磨两台,400型磨面机三台,将柴油机改为55千瓦电动机两台,将人工装面改为自动打包机,每小时磨面4000斤,实现年利润4万多元。1977年,县面粉厂扩建榨油机房一座,设备95型榨油机、90型榨油机、滤油机、检粉机、四号高压风机各一台、双桶炒锅一套、60型自动筛各两台。1981年,购进油介质锅炉一套,日用料量9000斤。经试用胡麻每百斤出油33斤,黃芥每百斤出油29斤,芸芥每百斤出油21斤,不但省工、省时,而且出油率较高。自1972—1985年,县粮食局陆续新建、改建了面粉、碾米、油脂、饲料、挂面、食品加工厂。在中铺、红旗、改河、新添、太石、窑店,衙下、三甲粮管所、站,增建了制粉、榨油和酿造车间。农村社队(集体和个人)共安装了磨面机186台,碾米机24台,榨油机28台,逐步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生活需求。1985年,全县各米、面、油、饲厂加工小米30吨,面粉87500吨,油脂1800吨,饲料50750吨。1953—1985年临洮县粮食局历年粮食调入调出统计裳单位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