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在秦汉时为西部交通要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为三十六郡(陇西郡治设置于临洮),修“驰道”以联结国内各地,他第一次出巡西陲,即沿渭水西行,经天水、武山、陇西“驰道”而至临洮。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诸国,开拓了一条由长安经甘肃东部、陇西郡、河西走廊、至南疆中、巴边境长达两千七百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而临洮居于甘肃丝绸南路东段的中枢。
宋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筑城日“武胜”,以经营熙河,又扩辟了临洮驿路。历元、明至清,在甘肃已形成的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网中,有一条从兰州起,经阿干镇翻越关山的大道,直达临洗。从临洮起有四条线路,联结南部各地。这四条线路一是临广线,东由临洮至渭源、经陇西、天水、抵陕西略阳、宁强而达四川广元,二是临成线,南由临洗经渭源、岷县、武都至四川江油、成都,三是临松线,从城西渡洗河经康乐、临潭至四川松潘;四是临西线,从城北康家崖西渡洗河、经广河、临夏、至青海、循化、西宁。公元1866年至1875年,清左宗棠督办甘、新军务,又扩建、改建了从潼关起橫贯廿肃全境至乌鲁木齐的干线大道,沿线栽植“左公柳”。临洗境内有南、中、北三条行军路线,其中县城北二十里铺至古城子一段(今辛店附近),曾植“左公柳”13300株。
民国时期,除沿用清末四条线路外,又开辟定西至临洮的定临大车道。民国23年(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国民党政府为堵截红军,修建甘川公路,至1935年底,完成了自兰州经临洮至会川(今已属渭源)140公里的兰会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又续修从会川至武都484公里的会武段。1936—1938年续建从会川起,经渭源、陇西、至天水254公里的洮天公路。1938—1941年修建从临洪康家崖渡洗河经广河、临夏至青海循化175公里的洮循公路。这些公路的建成,改变了临洮交通的面貌,惟因路质差,汽车少,其他条件不足,运输仍以牲畜驮挽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逐年对甘川公路进行了取直、加宽、降坡及修桥涵、铺路面等改造工程,又新建兰郎、蒿临、定临、甘卅、七一四、宜兰等干线公路6条。至1985年底,共改建新建干线公路7条,计237公里;新修扩建县乡公路16条,计310多公里,乡村公路116条,计722公里。构成了以干线公路为主,县乡公路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分布于全县34个乡(镇)、368个行政村中。1985年,货运量达4.5万多吨,货运周转量达496万吨公里,客运量为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948万吨公里,既便利客运,又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水运方面:于五十年代,对南起冶木河口,北至茅笼峡长达128公里的河床线进进行了整治,清除了海巅峡有名的险礁“龙王台”及其他险阻
第一章机构沿革
第一节局(科)级机构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设建设局,民国24年(1935年)改为建设科。
解放后,1949年县人民政府设立经济建设科,管理地方交通运输。
1956年设交通科,有科长1人,干事2人。
1959年改设工业交通局,有局长1人,干事3人(内交通干事1人)。
1960年工业与交通机构分设,成立交通运输管理局,有局长1人,干事1人。
1962年工业、交通二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有正副局长各1人,干事7人(内专管交通1人)。
1968年成立临洗县革命委员会工业交通管理站,有站长1人,干事17人(内交通干事3人)。
1970年,又恢复工业交通管理局,有正副局长各1人,干事17人(内交通干事2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1人)。
1984年3月工业交通局撤并,归县经济委员会领导,有主任3人,内设交通股,主管交通事务。
第二节下属机构
一、县运输公司:1982年成立,1985年有职工88人,有货运汽车15辆/58.5吨, 客运大型桥车11辆/48吨-446座。
二、汽车修理厂:1979年成立,1985年有职工70人,修理机具有;切削机2台、电焊机3台、镗缸机1台、充电机1台、气压机1台、其它20多台(件)。
三、县乡公路运输管理所:1983年11月成立,有职工4人,专管运输业务。
四、县乡公路管理站:1984年4月成立,专管县乡公路建设及养护业务,1985年有职工12人。下设养路道班15个,专管公路养护,1985年有职工100人。
第三节省地区派驻机构
一、定西公路总段临洮公路段:1952年成立,有职工40人,至1985年底,增至165人,设道班16个,养护干线公路220公里。养路机具有:汽车4辆、压路机2台、小翻斗车14台、手扶拖拉机3台。
二、甘肃省临洮交通监理站:1954年成立,有职工3人,至1985年底,增至8人。管辖甘川、兰郎、定临、篙临、卄卅、七一四的六条干线公路。监管设备有:北京吉普车一辆、幸福摩托车一辆和长江750三轮摩托一辆。
三、兰州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临洮汽车站:1943年成立,有职工4人,至1985年,职工增至31人,另有临时工21人。
第二章公路
第一节干线公路
甘川公路起自兰州市,经临洮、渭源、岷县、武都、文县至甘川交界处南路岭入川, 全长624公里,其中兰临段从兰州市汽车站南行至关山,翻越七道梁进入临洮县摩云关。经中铺、太石、辛店、新添至县城,南经玉井、陈家咀、高家窑进入渭源县水家窑,穿越临洮段98公里,1953年改由康家崖75公里处计算起点,共52公里。兰临段,基本上沿用明清时已形成的兰临大车道,而临洮至南路岭一段,系沿用“阴平古道”。
民国时期,于1934年10月至次年12月修建的140公里的兰会段;1935年7月至1947年修建的会武段,由于线路地形地质复杂及工具限制,建成后路质低劣,运输不时受阻,解放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提高措施。1965年投资50余万元,重点改善临洮段的45公里中的75至127公里的路基路面。1966年,投资24万多元,将108至112公里处改线,当年又从康家崖75公里至108公里处铺设7至8米宽的沥清、渣油路面。后经1971、1972两年的续铺, 完成县境内52公里长的油路工程。1975年,投资74万多元,在97公里+436米处的小河沟,架设2—35米双曲拱桥1座。至1981年底,先后建成中型桥2座/164米,小型桥9座/146.3米,涵洞202道/2415米。1976—1978年,投资31万多元,改善75至100公里及102至108公里路基。截至1985年底,县境内52公里线段经改造提高,公路弯道半径最小18.5米,最大纵坡9%,路基宽度7—11米,植行道树116527株,每昼夜行车高达1480车次。
兰郎公路起自兰州,经临洮康家崖西渡沸河进入广河县,经临夏、合作至甘川交界处的郎木寺,全长422公里。此路从兰州至康家崖段,原属甘川公路的一段,从康家崖至临夏段,原属洮循公路的一段,1950年至1953年,续建了临夏至郎木寺的272公里,命名为兰郎公路。兰州至临洮康家崖段的改建工程为:
1958—1966年,将30至35公里路段改线,并修建1—6米幸福桥及1一10米跃进桥各1座;1966年投资11万多元,将35公里至75公里的部分线路改建,1975年,投资23万多元,将54公里至62公里加宽路面,增修涵洞,1978—1979年,投资46万多元,在41公里处修建3—15米石拱桥1座,在42公里+500米处修建石拱桥1座;1980年,投资52万元,改建39至40公里处及48至54公里处路基,1981年,投资45万多:元,在53公里+488米处修建6—13.55米少筋微弯板组合桥1座。至1981年底,共建成拱型桥3座/224米,小型桥11座/190.9米,涵洞183道/19I8.2米;1964—1972年,陆续铺设沥清渣油路面,平均宽度4.5—8米。至1985年底,公路路基平均宽度7—10.5米,坡大纵坡10.5%,弯道半径最小17米,植行道树14964株,行车每天高达两千多车次,是目前全省行车最高的干线公路。
蒿临公路起自兰郎公路119公里+500米的和政县蒿子沟。经康乐至临洗县城北关与甘川公路衔接,全K97公里。线路是沿用从临洗通往临夏的占“丝绸之路”。1954年开冷修建,1956年竣工,从临洮城西十五里铺起至北关,穿越县境8公里。1958年洪河渡口建成后,摆渡通车。历年新修及改建工程为:
1969年,在72公里+500米处修建1一8米平板桥1座/8.5米,1973年至1975年,投163万多元,建成横跨洮河1一40米双曲拱桥1座/188米。
1977年,投资10.8万元,整修路基路面,铺筑砾石,增修涵管;1978年5至8月,完成铺设沥清渣汕路面,1981年在78公里.+145米处,修建1—8米轻台钢筋混凝土平板桥1座8.5米。全段共建成大中型桥3座。大小涵洞33道,仝氏353.8米。历年植行道树9000株。
定临公路起自定西县屮华桥,经内关营进入临洮县胡麻岭后,经泉头、连湾、塔弯到县城东与甘川公路衔接,全长101公里此路原是民国时期整修的一条大车道,、开始修建到竣工,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省上拨款四亿元,(折新币四万元),在临洮东部,原大车道基础上修通土路,从定西起,经内关营进入临洮县胡麻岭,经泉头、站滩、缪家山、峡新集,柳林、阴山子到大把河”与卄川公路衔接,全长98公里。
第二阶段:1957年重新选线,从定西至泉头线路不变。从泉头起改线经羊嘶川、连湾、石家楼、杨家山、窑店、顺东峪沟至临洮县城与卄川公路衔接,全长109公里。158—1966年多次拨款达119万元,因地质复杂,工程量浩大,仍未修成。
阶段:1969年冬,再次选线,利用蔡家岭军事设施路线,从泉头起,经连湾、湾、塔湾、蔡家岭至临沸县城。定西地区以战备公路项目按六级公路标准,列为1970年基工程,代号“701”。临洗县负责修建境内46公里至101公里路段,工程投资146.8万多。1970年元月开工,1971年8月完成。共移动土、仃、砂方752381立方米;铺筑砂、砾面350136平方米;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3—20米中型双拱桥1座/74米,小型桥2座/米;涵洞71道/7000米;防洪工程1150米—1380立方米。1978—1979年除90—93公处的高峰坡,因滑坡未处理路面外,余均铺设了沥清渣汕路面。1985年,有行道树142株。
甘卅公路起自榆屮县甘草店,经高崖、黄石坪、进入临洮县蒲滩村,经普济寺、滩、峡口、党家墩至三十墩与卄川公路衔接,全长71公里。从牛圈梁至峡口是新测路,峡口至三十墩沿原大车道修筑,穿越县境35公里,1970年定西地区以战备公路13号列,代号“713”。工程投资146万多元,1970年开工,1971年11月竣工。共移动土、石、砂方669481立方米,铺砂砾路面51000平方米;建成中型桥5座/163.6米;小型桥8座/103米;大小涵洞92道/872米;防洪工程3587.4米/2801.57立方米;道班房16间/29° 平方米,共植行道树榆、柳、杨29992株。
七一四公路起自定临公路50公里+200米处的泉头村,经站滩、云谷、到蒲滩村左侧与甘卅公路48公里处衔接,全长25公里,线路顺站滩、云谷两乡之间的平缓山坡及台地通过,是连结定临、甘卅两条干线公路的一条分支路线。1970年定西地区以战备公路14号排列,代号“714”,工程投资108万元,1970年秋季开工,1971年9月竣工。完成路基土、石、砂方385765立方米,路面铺砂砾配及保护层(就原铺路面重铺的保护层)143221平方米,防洪设施浆砌片石2488立方米,加固边沟3615米,建道班房2座,220平方米,至1985年共植行道树33241株。
宜兰公路起自陕西省宜川,经兰州市至临洮到永靖县刘家峡,全长936.8公里,是1972年新建的一条国防公路,代号“7201”。临洮段线路从兰州市七道梁西侧进入马家山乡的马营村,经祁家岭、康家山到何家山梁出境,穿越县境16公里,工程拨款215.9万多元,1974年3月开工,1977年10月竣工。完成路基土、石、砂方580831立方米;浆砌边沟1182立方米,修建各种涵洞22道/205平方米,修道班房1幢/269平方米。建成后由兰州公路总段管护。
第二节县乡公路
岔上公路原系1956年修建未成的临(临洮)寨(山寨)公路的一段。从甘卅公路的岔路口接线,经蔡家庄、赵家台、秦家窑坡到上营,全长18公里。1965—1985年进行了四次整修改造,以民工建勤为主,补贴投资3.7万元。所完成项目为:改造路基路而,移动土、石、砂方19.2万立方米,加铺路面砂1.41万立方米,增建修复0.3-1.5米涵洞9道/138.I米,加固边沟375米,排洪道320米,防护工程/5米/546立方米,过水路面70米/560立方米。1982年秋季全区县乡公路评比会议评为“四级公路”。
店古公路原系1957年为开发海巅峡煤矿修建的一条大车道。从玉井店子街甘川公路114公里+646米处接线,由姬家河渡洮河、经衙下、苟家滩至海巅峡,全长27公里。I960—1973年期间,经六次整修提高,以民工建勤为主,补贴投资4.9万元。所完工程项目为:整修路基路面19公里一,移动上、石、砂3.2万立方米,架设1—7米石台木面桥1座,1—5米钢筋混凝土平板桥2座,1—3米钢筋混凝土平板桥1座,1—7米空腹式石拱桥1座,加固冰桥窝及驳麻崖护岸工程75米/75立方米,增修大小涵洞25道/148米,过水路面1处/13米,防护工程396米/1016立方米,补建渡口1处,渡船一只。路况基本达 “四级公路”标准。1980年底,将古达川至矿区四公里划为矿区专用线。
临渭公路(临洮段)原系古“丝绸之路”从渭源到临洮的一段,从定临公路94公里+534米处接线,顺东峪沟东南行至渭源县城,全长45公里,临洮县境内22.4公里。路建工程从1969年8月开工,1970年7月竣工,共补贴投资33.2万多元。所完成项目为: 改建路基路面移动土、石、砂方221266立方米,铺筑路面砂18399立方米,架设钢筋混凝土板桥2座,修建涵管92道/700米,铺过水路面17处/480米—1408立方米,砌筑防洪驳岸6处/220米—1574立方米。1982年秋季全区检查评比会议被评为“四级公路”。
巴上公路原是1957年勘测设计“茅笼峡”水电工程期间修建的一条汽车便道。从兰郎公路52公里+500米处接线,经巴下、富业寺、红咀、何家湾到上堡子,全长25公里。1961年春曾加宽路面,清理塌方,改造弯道纵坡。1964年秋季,兰州运输公司决定将客运班车伸向红旗公社后,改建了巴下至牟家达坂、青裸沟门至秃直沟共五公里路线,移动土石、砂方45万立方米,对秃直沟、红咀等处的急弯陡坡分别加宽降低,移动土、砂爆破石方1万立方米。1965年,补贴1万元,修建巴下至出不拉沟口8公里路段大小涵洞9道/72米,高灵寺、红崖根水毁路段1公里,爆破石崖75万立方米。1967年增修富业寺、庄沟涵洞2道/24米,禿直沟驳岸40米/20立方米。1968年春季对牟家达坂、船滩子水毁路段修筑“过水路堤”30米/900立方米。
窑摩公路是1958年新建“定临公路”的一段。从临渭公路14公里+600米处接线,经窑店、杨家山、池沟、孟家湾、大路湾、吊湾至石家楼,再向东行顺临渭交界线北上,过簸箕湾、连湾乡的摩天岭,与定临公路62公里+700米处衔接,全长27公里。1974年,投资7万元,将窑店至杨家山3公里盘山路改线,移动土、石、砂方15万立方米,对孟家湾至石家楼4公里路段加寛路基及弯道半径,降低坡度,增建0.5-2涵洞37道/283米,加铺路而砂3公里/800立方米,路基宽度平均为7.5米,最大纵坡为8%,最小弯道半径为15米,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
泉漫公路是1958年修建的一条汽车便道,儿经改线移道,七十年代,线路才稳定下来。从定临公路40公里+310米处接线,经广丰泉、深沟、韭菜沟到漫洼,全长8公里。1971年,投资2.5万元,对0公里至2公里进行改线,加宽部分路基,全线平均宽度6.5米以上,纵坡一律控制在3%以下,加宽弯道半径,平均达到20米以上,增修大小涵洞15道/124米。改建工程共移动土方42万立方米。
南康公路:从临渭公路13公里+700米处的南峪沟口接线至康家集,全长8公里,设计标准为简易公路,补贴投资3.2万元,1971年开工。1973年竣工。共移动土、砂、石方12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涵洞16/144.5米.修建驳岸1处/13。米—443立方米,铺设过水路面500米/180立方米,加铺路面砂7公里/3000立方米。路面宽度平均在6米以上,纵坡控制在8%以下,弯度半径保持在20米以上。
康朱公路原是马啣山军马场1968年修建的一段简易公路。从甘川公路75公里+620米处接线,经上杜家、欧黄家、孙家咀到朱家川.全长14.2公里。1975年投资6.8万元,将康家崖至刘宋家的两公里改线,其余路段加宽路基、取直弯道、降低坡度,移动土、砂方8万立方米,架设空腹式1一12米石拱桥1座/23米,1一7米钢筋混凝土板桥1座/9米,修建0.5—2米涵洞45道/377米,加固边沟40米/36立方米,修建驳岸工程1处/32米一170立方米,加铺路面砂14公里,运转混合砂、砾4000立方米。经过改造提高,路基平均宽度7.5米,最大纵坡控制在9%以内,弯道半径在20米以上,符合四级公路标准。
安平公路(安五段):是县连接铁(冶)兴(兴隆山)公路的一段线路。从兰郎公路59公里+800米处的安家咀接线,经龚家庄、白土坡、五户、梁家湾至榆中平路湾与铁兴公路衔接,全长26.8公里。由于条件限制,路建工程分四期进行:
第一期1975年,修建安家咀至五户土路12公里,移动土、砂方8万立方米。
第二期1976年,架设1一5米钢筋混凝土斜桥1座,1—5米钢筋混凝土板桥1座。
第三期1977年,修建0.5-2米涵洞36道/376.5米,过水路面1处/30米一198立方米,驳岸工程4处/180米—43.4立方米。
第四期1979年,投资6.1万元,续建五户至榆中平路湾14.8公里路基,移动土、砂、石方37万立方米,1980—1981年建成0.5—2米涵洞23道/191.5米,加固边沟跌水273.5米/204.5立方米。由于养护管理差,路质低,不能保证正常通车。
临尕公路从蒿临公路75公里处的洮河大桥西头接线,经西坪、马家窑、潘家集到尕路梁与康冶公路衔接,全长30.5公里,路线设计为四级公路标准,补贴投资6万元,1973年开始测设修建,1974年竣工。路面宽度为7.5米,最大纵坡为9%,最小弯道半径为15米。公路通车后不久,0—2公里处塌方,交通中断,经勘测,重新改线4.5公里,工程投资19.8万元,1980年开工,1981年建成。移动土、砂、石方32万立方米,增建1一5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I座,修建大小涵洞28道/348.8米,加固边沟1852米/U86.6立方米,加铺路面砂4.5公里/2400立方米。
程沿公路是七十年代修建的一条山区公路。从甘川公路93公里+700米处的程家铺接线,经杨家坪、高庙、至沿川子,全长10公里,设计标准为简易公路。路面宽6.5米,最大纵坡9%,最小弯道半径为15米,投资2.5万元。1975年修通土路基,移动土、砂、石方20万立方米,1976年,架设1一6米钢筋混凝土板桥1座,修涵洞19道/143.6米。公路建成后,解决了沿川子地区在运输方面的困难。
临达公路是1976年建成的一条通往县东南部达金堡地区的盘山公路。从定临公路100公里+70米处的教场口接线,上岳麓山,经魏家坪、小寨坪、孙家阳洼、沈家庄至达京堡,全长25公里,设计标准为四级公路。路面宽7.5米,最大纵坡10%,弯道半径最小15米。全路修建大小涵洞、涵管21道/168米,铺路面砂11公里/6000立方米。
杨三公路是连接南部边缘地区最捷的一条迂回道路。从甘川公路118公里+100米处的杨家塄接线,渡抹邦河,经朱家坪、石晶坪至三甲,全长15公里,设计标准为四级公路,补贴投资25.2万元。路面宽7.5米,最大纵坡8%,弯道半径不小于20米,1976年9月开工,1978年建成。完成路基、路面土、砂、石方35万立方米,架设抹邦河1—25米中型空腹式双曲拱桥1座,修建0.5-4米涵洞41道/345.5米,驳岸公程1处/65米——91立方米,加固边沟600米/319立方米,铺路面砂15公里/6500立方米。
中五公路1972年修。从兰郎公路40公里+840米处接线,经下铺村、李家沟盘山至五户乡的龚家大庄与安五路衔接,全长7公里,是东北部地区部分乡村通往中铺、兰州的一条捷径。由于路质低劣,养护管理差,大型货车经常受阻。
水上公路: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修建的一条便道。从兰郎公路71公里的水泉接线,上蒋家坪,经张家湾、下梁至上梁,全长16公里,经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多次整修,因养护不经常,路质未改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甲公路是1958年在原大车道基础上扩建的一条简易公路,从店古公路13公里+500米处的任蒲家接线,经王马家东渡洮河至三屮,与杨二公路衔接,长3公里。由于洮河码头建筑物常遭河水冲坏,不能渡船,交通不时中断。
正在修建中的县乡公路
河边公路:从蒿临公路73公里+640米处接线,经河口、三岔河、王家咀、雁门至边家湾,全长11公里。1982年4月开工修建,10月打通土路,补贴投资1.3万元。1984年4月至1985年11月,在三岔河上修建起9-16米工形梁少筋微弯板组合桥1座,长146.8米,共用建筑补贴投资51万元,民工建勤劳劭日4.5万多个。
崖好公路:从甘川公路81公里+800米处接线,经杨校门口、张家寨子、刘家沟门、贺家庄、晏家寺、冯家沟门到好水沟,全长14公里,补贴投资7万元。1982年4月开工,11月土路基本打通,并完成在洮惠渠上架设1—4米板桥1座,和沿途部分涵洞建筑物。
专用公路
矿区公路:从苟家滩乡店古公路终点古达川村衔接,南行至海巅峡矿区,全长4公里。
苗圃公路:从衙下乡店古公路的杨家庙村接线,西南行至杨家湾国营针叶树苗圃,全长5公里。
第三节村、社公路
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部分地区开始整修农路。至合作化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普遍修通农路和自然村通往行政村的道路。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陆续建成各行政村通往公社的大道,当时仅以通大车和架子车为主。1965年后,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又相继扩建、改建为村、社公路或农机道路。桟止1985年底,共有乡村公路110条/722公里;村社公路20条/395公里,农机道路340条/680公里,分布于34个乡 (镇)、368个行政村、266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这些道路大都为土路。
第三章运输附汽车修理
第一节民间运输
民间运输,自古以来,全赖人背担挑,骡马驮我挽运。自民国24--30年(1935—1941年)卄川公路兰会段、砼天、洮循公路建成后,临洮始有近代运输丄具胶轮大车和汽车。但为条件所限,主要仍靠人畜力,当时全县有运输专用骡、马740多匹,驴2000多匹,牦、犏牛200多头,有专用工具木、铁轮大车200多辆。临洮至兰州、天水、陇西、岷县、临夏一带,去脚多为土产粮食、黄烟、卫生香、木器家具、酥糖等,回脚多为布匹及日用百货。南往四川中坝、成都的去脚全为土产黄烟,回脚多为川糖、茶叶、布匹、棉线、五金及日用百货等。西南去甘南、松潘一带,全系牝牛、犏牛驮运,去脚为丝绸、棉布、砖茶、水烟等,回脚多为皮毛、药材、酥油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依靠民间运输力量。1954年春,县成立群众运输管理站,对民间运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办法,组织计划运输。1964年前后,新的运输工具架子车、自行车、拖拉机陆续增多。1976年,对民冋运输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货票、统一运价、统一计划调度”的政策,允许从事运输业的城乡劳动者,参加各种短途搬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运输事业发展很快,有不少个体户已摒弃原来的人畜力工具,代之以不同类型的机动车量。至1985年,群众运输车辆,共有大、屮型拖拉机102台,小型拖拉机和各种机动车辆540台,年完成货运量1.6万吨,货运周转量91.8万吨公里。
第二节合作社运输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有40户城、乡个体户,按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运输合作社,从事运输事业。至年底,入社户数发展到57户,有胶轮车52辆,木轮包胶车5辆,骡、马185匹,总折价9万多元。社章规定,每股金额1500元,按价入股,以股分红,两年间年均完成货运周转量20万吨以上。1958年,受“左”的影响,过渡为国营企业,经营不计核算,分配不计贡献,吃大锅饭,至1961年底,牲畜仅剩34匹,为原有的18.4%;胶轮车仅有8辆,为原有的15.2%;木轮包胶车,全部被当柴烧掉。1962年,仍恢复为集体所有,至1972年,胶轮大车又增加到13辆,牲畜增添为52头。1978年完成货运量23000吨, 货运周转量235000吨公里。比1972年翻了一番。1979年,转为地毯分厂,1983年,转为服务合作社,不再经营运输事业。
第三节国营运输
一、货运
县运输公司货运:1958年,县上兴办地方汽车运输企业。当时,正值大办工业,因而购进美制4吨“斯帝贝克”一辆,3吨小道奇一辆和3吨布拉克柴油机一辆。1959年,又筹建零零一厂,而购进苏制吉尔三辆。这些车辆,均由计委物资仓库管理,实行以收顶支、不足报销办法。1962年清理整顿,建立汽车队,对外经营自主,对内实行独立核算,形成汽车专业运输雏形。1970年底,货运汽车增加至10辆/39.5吨,1982年底,増至15辆/58.5吨。1985年,完成货运量8529吨,货运周转量1630000吨公里。
一客运解放前后,县客运业务均属省办。县办客运始于1974年。起初购进4吨38座轿车一辆,发放城关一中铺、城关一窑店两路班车。
1980年,侨车增至5辆/20吨-190座,路线增为6条:临洮至兰州(100公里)、临洮至窑店(23公里)、临洗至站滩(65公里)、临洮至衙下(23公里)、临洮至上营 (35公里)、临洮至改河(41公里)。
1985年底,客运轿车增至11辆/48吨―446座,客运线路增辟临洮至陇西(127公里),临洮至定西(103公里),临洮至临夏(112公里)3条。总计:客车营运路线9条/629公里。已有65%以上的乡镇通班车,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客运网。
第四节洮河水上运输
洮河自南而北,流经县境115公里,年平均流量146.4秒立方米。因落差大,水流湍急,南端海巅峡明礁、暗石,严重影响水上运输。长期以来,沿岸人民用牛皮筏过渡行人,或在一些重要渡口用木船摆渡人畜。清末,水上木材运输事业兴起,至民国初期,城西木厂村有木厂商庆泰、兴西等十多家,每年从洮河上游临潭、卓尼、羊沙等地放运木材至临洮、兰州,约2500—3000多立方米,另有部分林副产品、小型农具、毛竹、薪柴、木炭等。新中国成立后,在笫一个五年经济建设期间,政府曾对洮河南起冶木河口,北至茅笼峡128公里的河床线路,进行了一次整治,清除了海巅峡的险礁龙王台,疏通了水运航道。
一、洪河林业局水运队。从五十年代开始,洮河林业局即组成200多人的水运队,从洮河林区水运木料至临沈转运站或沙唠贮木厂。从1951年开始,到J985年底止,共集运木材330000多立方米。
二、临洮县跳河运输队。1960年3月,县建立洪河运输队,有职工20名,货运汽车1辆/4吨,牛皮筏7付/35吨,至年底完成货运量5250吨,周转量236250吨公里。1962年,企业下马,人员财产并于县汽车队。
第五节汽车修理
随着汽车运输事业的发展,县汽车修理业亦有发展。1962—1965年,县汽车队只有四五个专业修保工,用镂刀、搬手、套管等工具,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78年,建立汽车修理小组,人员增加到14人,修建了工棚、车间,添置了切削机床、钻床等机具,保修速度和质量有明显提高,达到三级保养水平。1979年春,在原修理组的基础上,扩建成40人的小型修理厂,拥有切削机床2台、钻床1台、电焊机3台、镗缸机1台、冷磨机1台、充电机1台、压气机1台及其他机具20多台(件),年大修货车8—10辆,客车1—2辆。
在解决汽车配件上,情况也有了改变,1958年至1965年,因为只从省五金交电公司进货,货源紧缺,特别是发动机、差速器等大件更为知少,致使冇些4:辆因无法修理而长期停驶。1978年,地区成立汽车配件公司后,解决了部分配件进货的困难。1982年,县汽车修理厂与省汽车配件公司签订《代销合同》后,到1985年,不仅能保证本县所需材料的供应,还可向康乐、临潭、卓尼等县提供部分配件。
第四章桥梁渡口
第一节桥梁
民国时期,洮河主流有城西“永宁浮桥”,南部抹邦河支流有高桥石拱桥,杨家唠石台土木桥。甘川公路从南至北有:石梯子土筑涵洞、窑坡石拱桥、寺沟石台木面桥、清水渠木板桥、白塔石台木面桥、县城南门纵跨工赈渠石台木面桥、楮家沟石拱桥、皇后沟土筑涵洞等共11座。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修建半永久性桥梁,至1985年底,共建永久性大型桥梁4座,长574.97米;中型桥梁10座,长736.5米.小型桥梁33座,长774.2米,涵洞1303座,长12430米;甘沟、牛头沟、寺沟建立交渡槽3座, 长40.5米。县内主要桥梁有:
城西洮河大桥位于县城西蒿临公路77公里处洮河上。汉唐时,此处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渡口。北宋熙宁七年(1014年),于县城西北五里河段上建成永宁浮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移建于城西西岩山下,民国35年(1946年)重修浮桥,加固堤防。1949年8月,临洮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烧毁浮桥,交通中断,五日后修复。1954年,修建蒿临公路,进一步加固浮桥,增建渡口,摆渡汽车。1973—1975年省公路工程处,建成4—4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座,桥长18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加人行道1米,荷载量为汽车一15吨、拖车一60吨。总投资163万元。
康家崖洮河大桥位于县北部康家崖兰那公路75公里+648米处。此处自古为临夏通往临洮、兰州的重要渡口。明嘉靖元年(1522年)临夏州衙建渡船一只,设水工四名,管理摆渡。清光绪年间,由当地群众经营管护。民国时期,由临洮县康家崖、孙梁家、辛店及广河县三甲集、水家、陈家等十村人民合资经营船渡。新中国成立后,由省交通厅接管,设管理所,建修新船、码头,配备船工,摆渡行人、车辆。1965年,临夏州修建5—22.2米钢梁板桥1座,长123.47米,荷载量为汽车15吨,拖车60吨,投资867817元。
耶松达坂洮河大桥解系临夏、东乡通往临洮、兰州的重耍渡口。长期以来,当地回、汉人民合资修船摆渡。1978年,临夏州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建3—3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座,长115.7米,荷载量为汽车15吨,拖:车60吨,补贴投资60万元。
三岔河大桥位于河边公路。公里+861米处。三岔河,逢旱水枯,遇雨暴涨,行人涉渡,不时遇险。1982年,县上决定修建永久性大桥。1984年4月动工,1985年11月建成, 属县级地方交通部门采用最新技术,自建的一座现代化工型梁少筋微弯板组合桥.桥径916米,桥长147.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0.5米的安全带。荷载量为汽车一15吨,拖车80吨。民工建勤投工4.5万个,补贴投资50万元。大桥建成后经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工程师毛永泰由于在一项改变吊装大梁问题上献策,为国家节约资金2万多元,受到表扬,并获得地区一等奖。
抹邦河桥位于杨三公路0公里+155米处,属地方自行设计施工,以民办公助方式建成的一座永久性拱桥,桥上部结构为空腹式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拱肋,余为浆砌预制块,断面主拱圈高0.66米,欠跨比1/5;下部结构为U型桥台,浆砌料面,主桥1一25米,长50米,高1.2米。荷载量为汽车15吨,拖车60吨,补贴投资9万元。
第二节渡口
洗河渡口原有16处,除城西、康家崖、耶松达坂三处已建成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外,从北到南还冇唐汪川、申家滩、照壁山、马家巷、红柳滩、沙塄、边家湾、中哨、姬家河、麻石头窝、三甲、冰桥窝、海巅峡各渡口13处,均以木船摆渡。其中属交通要道的主要有两处:
唐汪川渡口系元代“兰州官路”南路干线伸向临夏、夏河的一条分支线上的重要渡口。明万历年间,在红旗乡红旗村的洞子口,建成木船12艘、维缆40丈的“宏济浮桥”。清光绪年间、浮桥废,移渡口于附近的白崖头,现今山洮河两岸回、汉人民联管。
姬家河渡口明、清时代,系以兰州为中心的南路干线由临洮玉井乡分支伸向甘南及四川的主要渡口之一。民国时期,乂是通往洮河林区与临潭的重要渡口。新中国成立后,由县人民政府接管,随后又扩建码头,新造大型木船,现由衙下乡经营管理。
第五章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
第一节公路养护
干线公路在民国时期,1941年甘川公路通车后,由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派养路工养护。共设立中铺、沸沙、新添、店子街、尖山、罗家磨六个道班,养护公路"2公里。1949年,道工增至70人,于南北两个工区各设一名监工,常年督促养护。
新屮国成立后至1951年,赤护机构无变化。1952年,管理体制改变,设立临洗公路段,下设四个道班,道工40人,养护县境干线公路90公里。养路机具有胶轮马车一辆,人力架子车六辆。截止1985年底,职工人数增加到165人,养护路段有甘川、兰郎、蒿临、定临、甘川、714等6条公路,全长220公里。养路机具有:汽车4辆、压路机2台、翻斗车14辆、手扶拖拉机3台。
县乡公路从1950年开始,用民工.建物办法,每年在春秋两季,发动沿线附近社队农民,整修养护。遇水毁或特殊情况,由政府临时发动群众进行义务抢修。1962年,改变公路养护体制,每年拨给雇用3至5人的经费,招专业人员管理。1970年,将编制名额增为6人,业务计划和技术措施进一步趋于完善。至1975年,全县16条/250公里线路中,有11条/200公里被列为重点养护路,每公里按0.5人定员标准,培训“亦工亦农”工100名,分编为15个道班,长年固定养护。1981年底,又培养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工程师一名,大专程度的技术员一名,短期专业培训人员8名,作为专业养护管理人员。至1985年底,共有养路汽车1辆/4吨,小翻斗车2辆/2吨,手扶拖拉机1台/12马力,推土机1台/75马力。县乡公路通车里程共810.5公里。其中列入正常养护的有13条/225.5公里,占总里程的百分之七十。
第二节路政管理
路政管理历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养路宣传教育,巡回检查,使群众自觉参加,维护公路设施。
二、管理公路两旁用地,解决和办理一些部门因生产建设需要而占用公路地段问题。
三、制止在公路界限内搭盖凉棚,筑坝蓄水,开沟引水,或在路面打谷晒粮。
四、制止在大中型桥梁和渡口的上下200米地段内,挖取砂石或修坝、引水。
五、对重型车辆超桥梁负荷标准者,采取安全措施。禁止履带车、铁轮车在公路上通行。
六、进行公路绿化建设,制止砍伐路旁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