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5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纺织业
分类号: F402
页数: 2
页码: 239-240
摘要: 纺棉、纺麻、纺毛,织布、织褐、织毯,临洗在民间早已流行。
关键词: 临洮县 工业发展 纺织业

内容

纺棉、纺麻、纺毛,织布、织褐、织毯,临洗在民间早已流行。
  织布:1949年前,手工织棉布在临洮盛行过一时,特别是临洮工业职业学校内,设有织布机4台,缝纫机2台,供学生作为实习之用,其主要产品有白宽布、白斜纹布、蓝宽布、浅灰芝麻呢布等种。以后在职校撤并后停织。临洮在明清之.季,农民需油,以种胡麻为主,麻杆加工为亚麻,然后以亚麻织为麻布,作为全家主要穿夏衣之用及制作粮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色彩艳丽的毛料、呢龙、涤龙、化纤等高档布料在农村的普及,农民穿麻布者无几,均以亚麻卖给国家,只有少量织粮袋者。
  织褐:临洮农民叫褐子,是用羊毛、牛毛以手工捻线织成,可作衣服及被面,1949年前在临洮盛行不衰。现在城内北街菊巷口以南叫褐店门,清代时乡农售褐于此,可见临洮以前织褐之盛。现褐已因时代变迁而停织。
  织毯:民国14年(1925年),临洮织毯者仅北街李杰安一家。民国20年(1931年),县城及北乡王家大庄等地从事此业者约30家,产品有4×6、7×5的床毯及2×4的马褥子,年总产量4000平方尺。在当时产量虽不多.但产品却为全省之冠,运销四川、陕西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设织毯组,有职工5人,机架2付。1958年将手工业生产合作改为国营临洮棉毛纺织厂,以针织和棉花加工为主.地毯仅小量生产。1959年始以织毯为主,有职工82人,机架11付,年产量910平方米,产值22万元。1960年完成出口地毯1256平方米,正品率100%,产值14.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元,完成利润约万元,被评为甘肃省出口产品红旗单位,荣获省"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奋发图强,为祖国争光"奖旗一面。1961年有职工139人,机架增至32付,年产量1500平方米。同年8月将棉纺织厂改名为国营临洮地毯厂,以加强出口地毯为主要生产。1979年地毯厂所产仿古地毯,在全国地毯评比会上荣获总分第一名。1980年产品销往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香港等地,深受外商欢迎,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该产品系采用当地优质粗羊毛经特殊植物汁染色后织成,着色牢固,毯面光亮,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图案配色,古朴大方,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1985年共有职工859人,全厂共设织毯车间6个,洗毯、平毯、剪毯、整修、染线、配线等车间各1个。机械设备有织毯机224付,平毯机2台,离心式脱水机2台,染线槽4台,洗毯机1套,快装锅炉2台。固定资产101万元,织毯年产量达8000多平方米,产值171万元,实现利润8.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00元,出口地毯交货量为8000平方米。1982年底,在八里铺乡、建宁乡又分别建立两个乡办地毯厂,共有职工56人,1985年产量共为4600多平方英尺,产值共为5.9万元。
  另外,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织毯在农村也迅速发展。八里铺乡王家大庄村农民司秀英加工地毯,时经两年纯收入9500元,在她的带动下,该村90%的农户都织地毯,数年间发展到陈家咀、玉井、东二十铺、新添、辛店、西坪等乡。八里铺乡在1985年底,织毯的有780多户,1030多人,完成产量25万平方英尺,产值81.5万元,纯收入43.5万元,户均560多元。产品销往青海、西藏、内蒙等地。
  1985年全县共有织毯专业村3个,织毯专业户1万多户,在是年产值达1000万元,纯收入约500万元。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