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5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染病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232-234
摘要: 炭疽:是散发型烈性传染病,时有零星发生,1950年曾发生在新添师家湾,1980年,又在潘家集、达京堡发现,发病驴、牛共11头,死亡9头。
关键词: 临洮县 畜牧业 传染病

内容

一、疫病流行及分布
  1.人畜共患传染病:
  炭疽:是散发型烈性传染病,时有零星发生,1950年曾发生在新添师家湾,1980年,又在潘家集、达京堡发现,发病驴、牛共11头,死亡9头。
  布氏杆菌病:为散发型慢性传染病,1980年曾在衙下、西坪、峡口、潘家集、红旗、中铺、塔湾、沿川八个乡,共检查牛羊2732头(只),检出属阳性的牛羊98头 (只),检出率为0.32%。
  结核病:1980年在沿川子乡有黄牛一头因结核病死亡,1982年,在全县奶牛普查中,受检的牛64头,发现属阳性的18头,检出率达28.1%。
  破伤风:呈散发型流行,各乡均有发生。据统计,1978-1981年共发病306头(只),死亡274头(只),致死率达89.5%。
  2、马属动物传染病:
  腺疫:呈散发型,时有小流行,六十年代在马家山、中铺等九乡发现有腺疫的共182匹,死亡一匹。
  鼻疽:各乡都发生过。1983年全县检疫马、骡约2万匹,检出阳性三例(窑店骡、马各一匹、塔湾马一匹),均扑杀处理。
  3、牛、羊传染病:
  牛瘟:民国时期曾流行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曾发生过一次,1952年以后被消灭。
  气肿疽:为散发型传染病,五十年代曾发生过,1980年达京堡乡有牛四头曾发生此病,治好2头,死亡2头。
  放线菌病:五十年代改河、上营、站滩、建宁等乡曾发生过,1978—1980年,全县发生此病的牲畜有9头,死亡1头。
  羊痘:1960年已控制,1978年后又有流行。1982年发病的羊共24468只,死亡2000只,致死率为8.3%。
  疑似羊传染性口膜炎:1978-1980年,曾在建宁、玉井、康家集等14个乡发生,发病羊共5219只,死亡42只,致死率为0.8%。
  口蹄疫:1952年在全县流行。1957年,部分乡曾发生过。1964年在苟家滩、建宁等九个乡的14个大队(31个生产队)发生,发病的牛262头、羊34只、猪1头,经防治后再未发生。
  4、猪传染病:
  猪瘟:民国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1958,1963,1971、1979各年均有发生,且死亡严重。1963-1964年,并在28个乡中大流行,共死亡猪2万多头。1979年又在窑店、新添等18乡中流行,共死亡1.03万多头,死亡率高达70%。1983年已基本控制。
  猪肺疫:每年春季时有发生,多为散发型。1978—1981年,发病的猪有854头,死亡429头。
  仔猪付伤寒:1978年,曾发生于陈家咀、建宁、卧龙、东二十铺、沿川、中铺、达京堡等10个乡。1981年发病的猪为1191头,死亡478头,致死率40%。
  仔猪白痢:各地均有发生。
  猪流感:近几年来,各地均有发生。1978-1981年,发病的猪为14693头,死亡1399头。
  猪喘气病:1970-1972年,曾发生于刘家沟门等四个乡。
  猪丹毒:衙下、苟家滩、潘家集、三甲、建宁、八里铺、玉井等乡曾发生过,流行季节以7、8、9月份为最多,呈散发型和地方流行性。
  5、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为烈性传染病,屡有发生,危害严重。1979-1981年,在建宁、八里铺等14个乡大流行。仅1981年春,即因此病死亡的鸡共9212只,临、康、渭三县联防后,情况好转,现仅有零星发生。
  鸡白痢:各乡时有发生,对雏鸡危害最大。
  鸡霍乱:各乡均有零星发生。
  6,寄生虫病:
  临洮已经查明的畜禽寄生虫病有:牛羊肝片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细颈囊尾幼虫、羊脑包虫、羊鼻蝇、羊泰勒氏焦虫、'肺丝虫、莫尼茨绦虫、猪囊虫、猪蛔虫、猪胃线虫、猪后圆线虫、矛线腹腔吸虫、消化道线虫(共6种)、多头虫幼虫、牛羊蜱、螨、鸡兔球虫等。1976—1977年在衙下收购站的调查,共检出有囊虫朋体的猪241头,占屠宰总数3132头的7.5%。1976-1978年,西坪屠宰场三年中共检出有囊虫朋体的猪57头,占受检朋体1389头的4.1%。1981年在玉井乡对羊寄生虫病的抽样调查,感染率达60%。
  截止1985年,家畜各种传染病中扑灭的有:牛瘟、牛出血性败血症,气肿疽、狂犬病、牛肺疫,已基本控制的有:马鼻疽、炭疽、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
  二、防治措施
  民国时,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未普遍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防疫工作,对危害严重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如牛瘟、牛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气肿疽、口蹄疫、炭疽等,拨发经费,训练人员,积极防治,使疫病尽快得到有效控制。猪瘟和鸡新城疫在临洮曾多次发生,大体每隔6至8年有一次大流行,自1952-1979年有五次。根据两瘟传播快,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每年春秋季节即在全县普遍进行一次预防注射,并在新添、衙下等八个畜禽市场长年检疫防治。实践证明,凡工作认真的年份,次年就疫情少,反之则多。1980年在省兽医总站组织的临洮、康乐、渭源三县联防中,要求对两瘟一年初步控制,三年基本控制。1982年,全县注射猪瘟疫苗207031头,防疫密度达90%,刺防鸡新城疫I系苗216651只,密度达77.1%:用Ⅱ
  系苗对雏鸡滴鼻20281只,用鸡Ⅰ、Ⅱ系苗预防接种606537只,密度达80%.注射羊三联苗羊77540只,注射羊布病5号苗羊104588只,注射羊痘苗羊38048只。注射猪丹毒苗猪198430头,注射猪肺疫苗猪38702头。1985年春秋两次,注射猪瘟疫苗284269头(次),密度达98%0驱治畜禽寄生虫43348头(只)。充分发挥了疫苗预防作用,达到保护家畜,发展生产的目的。
  做好防疫工作的关键:1,要培训一支热爱工作,有专业知识的防疫队伍,形成县、乡、村密切结合的兽医防治网。2、要加强畜禽市场检疫,上市、交易、运调必须要有三凭证(上市、收购、调运),严禁疫区禽畜上市及外运。发现病畜病禽,就地处理,不准买卖。3、要建立防疫承包责任制。县站与乡站签订合同,以注射密度、效果、发病死亡率等为准,统一进行抽样验收。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