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53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疫病防治
分类号: F307.3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民国时期,临洮县兽医人员很少,且多集中在城镇,从事个体营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县人民政府批准由龚大舜、陈映川集资,在城内办起第一个中兽医联合诊疗所。1956年全县九个区建立了畜牧兽医中心站,1959年改为区畜牧兽医站。至1966年,除全县30个公社都有兽医站外,还增设了4个门诊部,共有从业人员82人,资金8.6万元。1985年,34个乡都成立了畜牧兽医站,从业人员121人,资金总额达到39.94万元。
关键词: 临洮县 畜牧业 疫病防治

内容

第一节兽医组织
  一、公社(乡)畜牧兽医站
  民国时期,临洮县兽医人员很少,且多集中在城镇,从事个体营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县人民政府批准由龚大舜、陈映川集资,在城内办起第一个中兽医联合诊疗所。1956年全县九个区建立了畜牧兽医中心站,1959年改为区畜牧兽医站。至1966年,除全县30个公社都有兽医站外,还增设了4个门诊部,共有从业人员82人,资金8.6万元。1985年,34个乡都成立了畜牧兽医站,从业人员121人,资金总额达到39.94万元。
  公社畜牧兽医站属集体性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体任务是:指导农户做好家畜饲养管理、繁殖配种、疫病防治及疫情监视等工作。1965年,县政府下达了《县社畜牧兽医站管理细则(草案)》,其中对组织领导、业务范围、工作任务、财务管理、工资待遇、收费标准、技术培训等都作了规定。1963年政府解决了35名乡站人员的口粮供应及报酬,方法是:初期为死分活值,多劳多得,后改为固定工资制,共分为十个级别,最低35元,最高95元,级差5元。除提取纯收入的5-10%作为奖金外,每年又从防疫费中提取10%作为福利补助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提高业务能力,除曾多次推荐青年职工到省畜牧学校或省地举办的短期训练班学习外,县畜牧站每年又举办一次单项技术轮训班进行培训。
  二、以公社(乡)为骨干、以大队(村)及生产队(社)为脉络的三级兽医网已初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兽疫防治工作在省、地兽疫防治工作队的指导下,由民间兽医进行,1952年和1954年分别为农村培训了一批防疫员。1963年冬至1964年春,猪瘟在县内广为流行,为了及时扑灭疫病,开展了消灭猪瘟的歼灭战,1963年至1965年,又培训大队防疫员764人(次)。1970年后,在大量养猪的高潮中,为社队猪场又培训了一批防疫员,使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大队有初级兽医人员及生产队有防疫员。1979年因猪、鸡两瘟大为流行,省兽医总站于1980年组织临、康、渭三县联防,对各乡畜牧兽医站人员和各村、社的278名防疫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已成为县兽疫防治工作的主力军,在消灭猪、鸡两瘟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二节传染病
  一、疫病流行及分布
  1.人畜共患传染病:
  炭疽:是散发型烈性传染病,时有零星发生,1950年曾发生在新添师家湾,1980年,又在潘家集、达京堡发现,发病驴、牛共11头,死亡9头。
  布氏杆菌病:为散发型慢性传染病,1980年曾在衙下、西坪、峡口、潘家集、红旗、中铺、塔湾、沿川八个乡,共检查牛羊2732头(只),检出属阳性的牛羊98头 (只),检出率为0.32%。
  结核病:1980年在沿川子乡有黄牛一头因结核病死亡,1982年,在全县奶牛普查中,受检的牛64头,发现属阳性的18头,检出率达28.1%。
  破伤风:呈散发型流行,各乡均有发生。据统计,1978-1981年共发病306头(只),死亡274头(只),致死率达89.5%。
  2、马属动物传染病:
  腺疫:呈散发型,时有小流行,六十年代在马家山、中铺等九乡发现有腺疫的共182匹,死亡一匹。
  鼻疽:各乡都发生过。1983年全县检疫马、骡约2万匹,检出阳性三例(窑店骡、马各一匹、塔湾马一匹),均扑杀处理。
  3、牛、羊传染病:
  牛瘟:民国时期曾流行过。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曾发生过一次,1952年以后被消灭。
  气肿疽:为散发型传染病,五十年代曾发生过,1980年达京堡乡有牛四头曾发生此病,治好2头,死亡2头。
  放线菌病:五十年代改河、上营、站滩、建宁等乡曾发生过,1978—1980年,全县发生此病的牲畜有9头,死亡1头。
  羊痘:1960年已控制,1978年后又有流行。1982年发病的羊共24468只,死亡2000只,致死率为8.3%。
  疑似羊传染性口膜炎:1978-1980年,曾在建宁、玉井、康家集等14个乡发生,发病羊共5219只,死亡42只,致死率为0.8%。
  口蹄疫:1952年在全县流行。1957年,部分乡曾发生过。1964年在苟家滩、建宁等九个乡的14个大队(31个生产队)发生,发病的牛262头、羊34只、猪1头,经防治后再未发生。
  4、猪传染病:
  猪瘟:民国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1958,1963,1971、1979各年均有发生,且死亡严重。1963-1964年,并在28个乡中大流行,共死亡猪2万多头。1979年又在窑店、新添等18乡中流行,共死亡1.03万多头,死亡率高达70%。1983年已基本控制。
  猪肺疫:每年春季时有发生,多为散发型。1978—1981年,发病的猪有854头,死亡429头。
  仔猪付伤寒:1978年,曾发生于陈家咀、建宁、卧龙、东二十铺、沿川、中铺、达京堡等10个乡。1981年发病的猪为1191头,死亡478头,致死率40%。
  仔猪白痢:各地均有发生。
  猪流感:近几年来,各地均有发生。1978-1981年,发病的猪为14693头,死亡1399头。
  猪喘气病:1970-1972年,曾发生于刘家沟门等四个乡。
  猪丹毒:衙下、苟家滩、潘家集、三甲、建宁、八里铺、玉井等乡曾发生过,流行季节以7、8、9月份为最多,呈散发型和地方流行性。
  5、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为烈性传染病,屡有发生,危害严重。1979-1981年,在建宁、八里铺等14个乡大流行。仅1981年春,即因此病死亡的鸡共9212只,临、康、渭三县联防后,情况好转,现仅有零星发生。
  鸡白痢:各乡时有发生,对雏鸡危害最大。
  鸡霍乱:各乡均有零星发生。
  6,寄生虫病:
  临洮已经查明的畜禽寄生虫病有:牛羊肝片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细颈囊尾幼虫、羊脑包虫、羊鼻蝇、羊泰勒氏焦虫、'肺丝虫、莫尼茨绦虫、猪囊虫、猪蛔虫、猪胃线虫、猪后圆线虫、矛线腹腔吸虫、消化道线虫(共6种)、多头虫幼虫、牛羊蜱、螨、鸡兔球虫等。1976—1977年在衙下收购站的调查,共检出有囊虫朋体的猪241头,占屠宰总数3132头的7.5%。1976-1978年,西坪屠宰场三年中共检出有囊虫朋体的猪57头,占受检朋体1389头的4.1%。1981年在玉井乡对羊寄生虫病的抽样调查,感染率达60%。
  截止1985年,家畜各种传染病中扑灭的有:牛瘟、牛出血性败血症,气肿疽、狂犬病、牛肺疫,已基本控制的有:马鼻疽、炭疽、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
  二、防治措施
  民国时,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未普遍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防疫工作,对危害严重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如牛瘟、牛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气肿疽、口蹄疫、炭疽等,拨发经费,训练人员,积极防治,使疫病尽快得到有效控制。猪瘟和鸡新城疫在临洮曾多次发生,大体每隔6至8年有一次大流行,自1952-1979年有五次。根据两瘟传播快,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每年春秋季节即在全县普遍进行一次预防注射,并在新添、衙下等八个畜禽市场长年检疫防治。实践证明,凡工作认真的年份,次年就疫情少,反之则多。1980年在省兽医总站组织的临洮、康乐、渭源三县联防中,要求对两瘟一年初步控制,三年基本控制。1982年,全县注射猪瘟疫苗207031头,防疫密度达90%,刺防鸡新城疫I系苗216651只,密度达77.1%:用Ⅱ
  系苗对雏鸡滴鼻20281只,用鸡Ⅰ、Ⅱ系苗预防接种606537只,密度达80%.注射羊三联苗羊77540只,注射羊布病5号苗羊104588只,注射羊痘苗羊38048只。注射猪丹毒苗猪198430头,注射猪肺疫苗猪38702头。1985年春秋两次,注射猪瘟疫苗284269头(次),密度达98%0驱治畜禽寄生虫43348头(只)。充分发挥了疫苗预防作用,达到保护家畜,发展生产的目的。
  做好防疫工作的关键:1,要培训一支热爱工作,有专业知识的防疫队伍,形成县、乡、村密切结合的兽医防治网。2、要加强畜禽市场检疫,上市、交易、运调必须要有三凭证(上市、收购、调运),严禁疫区禽畜上市及外运。发现病畜病禽,就地处理,不准买卖。3、要建立防疫承包责任制。县站与乡站签订合同,以注射密度、效果、发病死亡率等为准,统一进行抽样验收。
  第三节普通病
  一、家畜常见病
  1、消化系统:有口膜炎、咽喉炎、消化不良、胃肠卡它、胃肠炎、食道梗塞、痉挛疝(冷痛、伤水起卧)、急性胃扩张(过食疝)、便秘(小肠积粪)、大肠阻塞、直肠便秘、牛羊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瘤胃积食、胃肠臌气、瓣胃阻塞(百叶干)、肠炎、腹膜炎等。
  2,呼吸系统:有感冒、鼻炎、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胸膜炎、肺气肿、膈痉挛等。
  3、血液循环系统:有贫血、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二尖瓣闭锁不全、急性心律不齐,心扩张、心肥大等。
  4、泌尿生殖系统:有肾炎、肾盂炎、尿道结石、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母畜乳房炎、阴道炎、子宫炎、卵巢囊肿、母畜不孕症、难产、流产、机械性流产、胎衣不下、子宫脱出等。
  5,新陈代谢病:有软骨病、佝偻病、马肌红蛋白尿病,奶牛醋酮血症等。
  6,幼畜病:有便秘、溶血性黄疸、异食癖、仔猪贫血、营养不良等。
  7、外科病:有创伤、脓肿、肌腱炎、脱臼、关节炎、四肢风湿、脱肛、结膜炎、角膜炎、骨折、齿形不正、纤维肉瘤、血瘤等。
  8、中毒:有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食盐中毒、酒糟中毒、发霉饲料中毒等。
  二、治疗
  民国时,中兽医大都只能用中药治疗一般疾病,对好多难治病及疫病,均束手无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培训人员,建立组织,增加设备等措施,使治疗药物从中草药发展到以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相结合。诊断方法从以脉诊病发展为听、叩、嗅、检验及化验等综合诊断,并采用导管、注射器、输液器、手术刀、剪、镊、助产器械、显微镜等新治疗器械。
  民国时,家畜诊疗数量每年约为3000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兽医联合诊疗所门诊治疗大小病畜3870头次,下乡诊疗799头次。1956年全县共治疗大牲畜病14084头次,羊1275只次,猪995头次,治愈率达95%。1971年,临洮派人参加省畜牧厅在榆中举办的捶结法治疗结症学习班,为推广此法,先后培训乡站兽医25人,大队防疫员281人,当年8至12月,全县捶结治疗结症病畜236头,治愈232头,死亡仅4头。
  近几年,由于狠抓了畜禽疫病和寄生虫防治工作,使发病率有所下降。1980年全县共治疗各类大家畜20885头(匹)次,小家畜23146头(只)次。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治疗各类大家畜42000头(匹)次,小家畜201000头(只)次,对发展畜牧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商品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还需要把兽医防治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猪、羊个别特殊病的诊断与治疗
  1、猪尿结石病:猪尿结石病属新陈代谢疾病,为公猪的常见病,临洮县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1981年发病率占存栏公猪的0.55%,占普通病的5%。此病发病率虽不高,但死亡率很高,多年来在临床上靠手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经定西地区畜牧站尿结石研究小组一年多的探索、实验,终于从病原学角度提出用氯化钠加微量元素预防尿结石的方法获得成功。其配方及用法为:食盐5份,生长素1份,混合拌入饲料冷食之。用量为2-5月龄猪每日5-7克,克朗猪架子猪每日8—10克。此法简便易行,成本低,防效显著,且能促进生长发育,已被水川地区的衙下、建宁、八里铺、新添等乡普遍采用。
  2,羊泰勒氏焦虫病:此病在临洮南部洗河两岸的西坪、潘家集、衙下、苟家滩、三甲、陈家咀、玉井等乡广为流行。发病羊以腰腿强佝,行动迟缓为主要特征,多在春末夏初伙发或散发流行。1980年潘家集乡11个社发病率为6.75-23.2%,平均为14.9%,致死率高达88.2%,危害甚大。1981年,地区农校邱兆伦与原县畜牧站副站长袁汉州,在潘家集、苟家滩、三甲、西坪等乡开展病原及流行规律调查中,查明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是羊泰勒氏焦虫所致,经用贝尼尔防治,获得显著效果。
  这种病以方头蜱为中间宿主而传播,一般在每年3月份蜱复活开始繁殖后,约4、5天病即大发。临洮南片属半湿润地区,水草丰盛,有利于蜱的孳生,所以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特征。
  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是用国产贝尼尔加生理盐水稀释成5%的溶液,按每公斤体重3.5毫克注射于臀部深层肌肉一至二次(重症三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
  3,对部分其他病的治疗:经实践,对奶牛隐性乳房炎,采用快速凝集反应诊断,猪瘟采用酶标记诊断,鸡新城疫采用血球凝集试验,鸡兔球虫病采取沉淀反应诊断,对牛创伤性网胃炎使用胃导管投放磁铁棒吸附异物,然后用新型药物配合治疗,均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