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家畜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
页码: 224-225
摘要: 临洮牧养的小家畜有猪、羊、兔等。
关键词: 临洮县 畜牧业 小家畜

内容

临洮牧养的小家畜有猪、羊、兔等。
  一、猪:在全县农村普遍伺养。衙下、潘家集、三甲、苟家滩等地是仔猪的主要产区,除供应县内,还销往武威、白银、陇西等地。本地品种主要是小巴眉,苟家滩乡一带有少量的合作种。临洮猪的改良工作,始于民国34年(1945年),临洮农校畜牧科在教学实习中,用本校农场饲养的猪进行纯种交配。1958年至1974年前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苏白、约克夏、巴克夏、长白、新淮、荣昌、汉白、内江等国内外良种423头,进行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至1985年全县猪种基本上已达到杂种化。1949年全县存栏猪共33223头,在1985年饲养量为299406头。年末存栏180056头,增加了5倍多。
  二、羊:有绵羊、山羊两种,绵羊又有黑白两类。
  白绵羊,临洮历来饲养的为本地种,体型较小,毛、肉产量低,毛质粗硬,体重平均50斤,屠宰率为40-50%,主要分布在何家山、马家山、红旗、中铺、五户、上梁、峡口、云谷、站滩、漫洼、连湾、窑店、上营等干旱、半干旱山区,近年建宁、八里铺、玉井等乡饲养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从1985年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以改良当地绵羊,全县现有细毛羊及改良羊3439只。
  黑绵羊,属山谷型藏系小尾羊,皮可作裘皮。因饲养管理粗放及近亲繁殖等因素,退化严重,经济效益不高。据1980年调查,衙下、苟家滩、三甲乡共饲养黑绵羊12856只。其中全身黑者只占59.9%,四肢及头部有杂色毛者占11.2%,全身有杂色毛者占28.9%。皮毛光亮度弯曲度均达不到二毛裘皮的质量要求。为提高经济效益,1976年从阿拉善右旗引进三北羊29只(公羊19只),从新疆引进三北羊30只,在苟家滩乡康家沟村集中放牧、繁殖、改良,但因饲养管理不善,不服水土等原因先后死亡,改良效果不大。
  山羊,原为地方种,有黑色、粟色、白色等,主要分布在草山面积较大的苟家滩、峡口、何家山等乡,具有双羔率高,、繁殖快、成活率高、抗寒性强、疾病少、耐粗饲、易管理、陡坡石崖均可放牧等特点。但毛质粗硬,毛、肉产量均不高,平均体重30斤,屠宰率为30-40%。1980年从临夏引进瑞士奶山羊207只,投放农户饲养。因产奶无销路,饲养数量逐年减少。
  1949年全县共有绵羊80060只,山羊13740只,至1985年,绵羊增至110864只,山羊增至100451只。
  三、兔:地方品种有黑兔、白兔等。1958年县供销社引进安哥拉、力克斯等品种,1972年、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在临洮设立乳兔收购站,在建宁、八里铺等乡投放德国花巨、大耳白等优良品种。1980年后,随着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及收购数量的增大,养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资料,1976年至1982年,全县出售乳兔收入110万元。截至1985年,全县共有兔25371只,与以往饲养数相比,增加了约9倍多。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