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52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禽
分类号: F307.3
页数: 4
页码: 223-226
摘要: 周秦时代,临洮林草茂盛,以畜牧业为生的狄、桓等少数民族居住于此。秦穆公灭狄、桓二族置狄道(今临洮县),以后置郡垦荒,发展农业。当时农业发达之处为洮渭河谷台地。其后逐渐向南北丘陵山区沿伸,历经唐、宋,番汉杂居,农牧并存。及至明代,农业日益发展,牧业渐居次要地位。清代至民国,仍以农业为主。
关键词: 临洮县 畜牧业 畜禽

内容

周秦时代,临洮林草茂盛,以畜牧业为生的狄、桓等少数民族居住于此。秦穆公灭狄、桓二族置狄道(今临洮县),以后置郡垦荒,发展农业。当时农业发达之处为洮渭河谷台地。其后逐渐向南北丘陵山区沿伸,历经唐、宋,番汉杂居,农牧并存。及至明代,农业日益发展,牧业渐居次要地位。清代至民国,仍以农业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当作大农业的重要产业部门去抓,设置畜牧专管机构,培养畜牧兽医技术人才,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畜禽数量和质量得到逐步发展和提高。到1957年,大家畜达到64963头,比1949年的55266头净增9697头,猪发展到66000头,比1949年的40800头净增27644头,羊发展到105105只,比1949年的93797只净增11308只。六十年代初,由于粮食减产,饲料供应不足,1961年大家畜较1957年下降20846头,猪下降39146头,羊下降6385只。1962年,党中央调整了农业政策,1966年大家畜上升为58555头,比1961年增长31%。猪上升为73348只,比1961年增长4.2倍。羊上升为145195只,比1961年增长45.2%。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大家畜由1966年的58555头下降为1977年的48048头,减少10507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落实,生产体制的改革,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养畜积极性,畜牧数量增长很快。到1985年,全县大家畜已达到63436头。
  第一节大家畜
  一、牛:有黄牛、蝙牛、奶牛、牝牛等。
  黄牛,属蒙古牛类型,饲养量仅次于驴,分布于南部二阴区和东部干旱、半干旱山区,以三甲、苟家滩、潘家集、衙下、康家集、窑店、塔湾、峡口、上营、改河等乡为主要产区。临洮黄牛虽则体格较小,挽力不大,生长发育慢,但其性情温顺,抗病力强,使役灵活,便于饲养。由于忽视选育及引种改良,畜种呈退化形态,八十年代比五十年代,牛的体尺降低10%左右。1959年,引进秦川、早胜牛进行改良,但因饲养管理粗放,种公牛体质差,改良效果不大。1963年至1976年,先后引进秦川牛48头,早胜牛26头,共繁殖成活秦川、早胜杂种牛742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省、地拨款购进秦川种公牛139头,母牛104头,在衙下、新添等八个乡建立秦川牛繁殖基地19个,直接与农户签定饲养繁殖合同,实行纯种繁殖效果很好。至1984年,共繁活秦川纯种牛225头,秦川、早胜杂种牛3813头。经测定,改良的杂种牛比同龄的土种牛体高增9.4%, 体斜长增6.4%,胸围增17.9%,管围增3.6%。
  1980年,开始推广冻精人工授精新技术,用西门达尔牛改良当地黄牛,截至1985年,全县累计冻精配育黄牛4872头,共有黄牛16159头。
  犏牛,是牝牛、黄牛的杂交品种,比黄牛役用性能好,抗寒抗病,耐粗饲等优点,向为农民所喜爱。主要分布于较高寒的苟家滩、潘家集、三甲、上营、峡口、改河、康家集等乡的山区,数量不多。
  牦牛,原养牧于高寒的马啣山、南屏山、紫松山一带,数量也不多。七十年代末,从甘南玛曲县引进牦牛125头,投放上梁、上营等乡繁殖肉用牛,截至1985年,全县共有牦牛487头。
  奶牛,1958年,县公私合营民生奶牛场,从兰州引进黑白花奶牛二十多头。1960年,民生奶牛场转县良种繁殖场经营,至1985年,有黑白花纯、杂奶牛55头。另外定西地区农校农场饲养12头,农村重点户饲养13头。同年,省畜牧厅贷款,引进丹麦黑白花奶牛105头,投放新添、辛店、太石等乡农户饲养。截至1985年,全县共有奶牛199头,年产鲜奶30万斤。
  二、驴:驴是临洮主要役畜,数量占大家畜之首。1949年全县有驴22000头,1985年增至24557头,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驴具有体小灵活,性情温顺,抗病力强,善走山路,耐粗饲而料口小等优点,在山区是驮、拉、耕、磨的主要役畜。自1958年以来,先后引进关中驴98头(公驴65头),庆阳驴7头,投放峡口、中铺、.站滩、漫洼、塔湾、建宁等乡进行育种改良,受到群众欢迎。新繁殖的改良驴比土种驴平均体高增6.1%,体长增2.05%,体重增25.49%,管围增大15.79%,胸围增大4.84%。
  三、马:临洮土种马属蒙古型,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地区潘家集、苟家滩、三甲、衙下、康家集及东北部干旱山区塔湾、上营、上梁、峡口等处。因体型较小,挽力不大,且退化严重。1958年开始引进奥尔洛夫、俄罗斯等兼用型马及富拉吉米尔重挽马等良种,在县城和衙下设立配种站进行配种繁育。至1966年,共授配母马684头,受胎率平均为77%。共繁活杂种马225匹。同时又引进河曲种公马进行杂交繁育,至1984年共引进19匹。1949年全县共有马2412匹,至1985年已增至8761匹。
  四、骡:是种间杂交家畜,有马骡、驴骡之别,具有体壮、病少,耐粗伺料,性情驯良等优点,可供驮运、耕种、拉车等多神役用。1949年全县共有骡5929头,至1985年已增至12885头。
  第二节小家畜
  临洮牧养的小家畜有猪、羊、兔等。
  -、猪:在全县农村普遍伺养。衙下、潘家集、三甲、苟家滩等地是仔猪的主要产区,除供应县内,还销往武威、白银、陇西等地。本地品种主要是小巴眉,苟家滩乡一带有少量的合作种。临洮猪的改良工作,始于民国34年(1945年),临洮农校畜牧科在教学实习中,用本校农场饲养的猪进行纯种交配。1958年至1974年前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苏白、约克夏、巴克夏、长白、新淮、荣昌、汉白、内江等国内外良种423头,进行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至1985年全县猪种基本上已达到杂种化。1949年全县存栏猪共33223头,在1985年饲养量为299406头。年末存栏180056头,增加了5倍多。
  二、羊:有绵羊、山羊两种,绵羊又有黑白两类。
  白绵羊,临洮历来饲养的为本地种,体型较小,毛、肉产量低,毛质粗硬,体重平均50斤,屠宰率为40-50%,主要分布在何家山、马家山、红旗、中铺、五户、上梁、峡口、云谷、站滩、漫洼、连湾、窑店、上营等干旱、半干旱山区,近年建宁、八里铺、玉井等乡饲养数量逐年有所增加。从1985年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以改良当地绵羊,全县现有细毛羊及改良羊3439只。
  黑绵羊,属山谷型藏系小尾羊,皮可作裘皮。因饲养管理粗放及近亲繁殖等因素,退化严重,经济效益不高。据1980年调查,衙下、苟家滩、三甲乡共饲养黑绵羊12856只。其中全身黑者只占59.9%,四肢及头部有杂色毛者占11.2%,全身有杂色毛者占28.9%。皮毛光亮度弯曲度均达不到二毛裘皮的质量要求。为提高经济效益,1976年从阿拉善右旗引进三北羊29只(公羊19只),从新疆引进三北羊30只,在苟家滩乡康家沟村集中放牧、繁殖、改良,但因饲养管理不善,不服水土等原因先后死亡,改良效果不大。
  山羊,原为地方种,有黑色、粟色、白色等,主要分布在草山面积较大的苟家滩、峡口、何家山等乡,具有双羔率高,、繁殖快、成活率高、抗寒性强、疾病少、耐粗饲、易管理、陡坡石崖均可放牧等特点。但毛质粗硬,毛、肉产量均不高,平均体重30斤,屠宰率为30-40%。1980年从临夏引进瑞士奶山羊207只,投放农户饲养。因产奶无销路,饲养数量逐年减少。
  1949年全县共有绵羊80060只,山羊13740只,至1985年,绵羊增至110864只,山羊增至100451只。
  三、兔:地方品种有黑兔、白兔等。1958年县供销社引进安哥拉、力克斯等品种,1972年、兰州兽医生物药品厂在临洮设立乳兔收购站,在建宁、八里铺等乡投放德国花巨、大耳白等优良品种。1980年后,随着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及收购数量的增大,养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资料,1976年至1982年,全县出售乳兔收入110万元。截至1985年,全县共有兔25371只,与以往饲养数相比,增加了约9倍多。
   第三节家禽
  一、鸡:原地方鸡种主要有乌鸡、黄鸡等,体小,产蛋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平均体重3斤,年产蛋约100枚。五十年代临洮农校引进了来航、芦花、澳洲黑、九斤黄等品种,1973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引进了白洛克,1980年后,又引进星杂288、星杂579、京北、星布罗、罗斯等良种,并积极推广了炕孵、电孵、笼养和配合饲料等先进技术。重点户、专业户大批涌现,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1983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又从北京引进星杂288种鸡5600多只,投放给33个专业户饲养。1984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建立了孵化中心,1985年为群众供应孵化良种雏鸡1.7万多只,全县良种鸡已占总数的40-50%。在养鸡数量上,1952年为5.5万多只,至1985年已发展到50多万只,增加了10倍多。
  二、鸭、鹅:地方品种有土种鸭、大白鹅,1958年曾引进北京鸭,但群众大多对饲养鸭、鹅不习惯,因而发展缓慢。
  第四节其它养殖
  蜂:临洮山川均以土养中蜂,用蒸气熏杀取蜜。1957年后,推广中蜂过箱,全县养蜂2939箱。1970年后推广意蜂,1980年成立县种蜂场,指导农民养蜂,并利用我国土地广大,气候各异的特点,追花取蜜,冬季去四川,秋季去青海或甘南放牧,提高生产效益。1985年,全县共养蜂4368箱。
  鱼:洮河金片鲤鱼和重口花鱼以味美闻名全国,但均属天然水域产物,缺乏人工饲养。1958年县上成立渔场,引入草、鲢、青、鲤等鱼种,年产鱼1.4万多斤。
  蚯蚓:1984年北乡八里铺、秦家河湾,南乡洮丰等村少数农民引进大平2号蚯蚓养殖.因产品乏销路,发展缓慢。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