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9年(1930年),旧政府开始从四乡征集种树栽子,在县城附近造林。三年内,在城西河岸滩地、岳麓山下、工赈渠堤畔等处栽植柳树9500林,成活6050株。1944年后,每年春季督令各乡栽植杨柳,并采集榆树种子育苗。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干早山区面貌及迅速解决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的问题,党和政府提出绿化祖国、绿化家乡的号召和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动员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三十余年中,由于社队林场的普遍建立与完善,造林事业仍进展较快,至1977年底,全县已累计造林234万亩,平均每年造林约9000亩,存活7.38万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谁栽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林业政策,给社员划分了宜林"三荒地"。至1985年,县境内南部用材林及经济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东、北部所造大面积荒山、荒坡水土保持防护林、薪炭林及定临公路林带,均有成就。自1978年至1985年,国家拨给造林投资共计329.98万元,完成造林16.83万亩“ 平均每年造林2.1万亩。第一节育苗
临洮群众植树,一般都用杨柳插条,或在庭园中播种杏、桃等经济树种。民国27年 (1938年),省建设厅建立临洮县油磨滩苗圃,面积170余亩,以榆柳杏为主,主要育苗树种。1944年,有保甲苗圃地107亩,育苗5.53万株。
新中国成立后,育苗事业有很大发展。
国营育苗:1953年在东山根建立县苗圃,育苗100亩,繁育早柳、白榆、臭椿、刺槐等苗木。1963年苗圃扩大至130亩。1968年起,从河南、新疆、陕西、辽宁、北京及本省的康乐县、甘农大、兰州等地逐年引进加拿大杨、大关村、北京杨、冬意杨、合作杨、辽杨等优良品种230个,边试验边推广,数年间遍及全县山川各地。1972年,东山造林站试办山早地育苗,以油松、云杉、侧柏等针叶树为主,除自用外,部分供应社队。1978年,在苟家滩乡杨家湾山地建立针叶树苗圃,以繁育油松为主,八年累计育苗720亩,为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汕松苗1148万株,并出圃杨树苗28万株供应各地。
集体育苗:1950年,全县少数行政村试办育苗6亩。1955年,全县育苗170亩,1956年增至2000亩。育苗树种主要有旱柳、青杨、箭杆杨、白榆、山杏等。1967年,公社试办社队林场,专设苗圃,繁育杨树苗,1973年,社队育苗而积达1.15万亩,除自给外,向外地推销约500万株。1980年,社队育苗工作由专人负责或承包给私人经营。
个体育苗: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育苗出现三种类型:一是育苗专业户,自筹土地、资金,与县林业部门签订合同,议定育苗数量、质量、报酬,出圃时间及产品包销等事项,林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有53户。二是行苗重点户,适当经营育苗,一般自育自销,有226户。三是育苗联合体,由个体户自行联合,与林业部门签订育苗合同或自育自销,共有14个。
至1985年,全县累计共育苗6.87万亩,产苗412242万株。
第二节林种
一、水保、薪炭林
县境北部地区,包括昌木沟以北至七道梁,共5个乡33个村1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面积623039亩,由黄土与砂砾混合覆盖,年平均降雨量232-407毫米,气候干燥。东部地区,包括东峪沟以北至昌木沟以南17个乡145个村1010个生产合作社,面积2910786亩, 由垆土性麻土、黄麻土覆盖,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年降雨量353-498毫米, 水土流失严重,“三料”俱缺,长期以来,群众以秸杆、畜粪及草根等为燃料。从1957年起,发动群众,采用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等整地方法,栽植杨树、白榆、山杏、旱柳等耐早树种,在荒山荒坡,分期连片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经多年努力.至1977年,全县实有水土保持林6.61万亩,其中东北部地区占80%左右。
1978年,临洮被纳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在树种上.由单一乔木逐渐向乔灌木混交发展。至1985年底,全区营造水土保持林10.39万亩, 初步实现“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的设想。自1983年起,在东部地区营造以黑酸刺为主的薪炭林,至1985年,共造黑酸刺幼林3.39万亩,成活率达85%以上,生长良好。
羊嘶川是东北部干早典型地区之一,面积6.3万亩。1962年,全村有树450多株,人均不到一株。自1964年起,特别近十年来,采取先沟后坡,先整地后造林的办法,营造了防护林带10条,绿化了两道梁、四面坡、六条绕山农路和一条川心公路,形成“高山戴帽,沟底穿鞋,沟岔成带,道路成行"的带网综合体系。造林面积累计达3385亩, 保存3046亩。四旁植树8.3万余株,户均有林15.7亩,人均2.9亩(600余株)。林木覆被率达21.6%。从1974年起,林业收入逐年增加,每年提供烧柴8.5万斤,落叶31万斤,为社员解决了部分燃料及煨炕问题。白产椽檩材给集体修房250多间,社员盖房543间,共收入达80万元,户均422元。截止1985年,全村木材蓄积量2506立方米,价值40万元。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逐步稳定,正常年景亩产200斤,总产80万斤。
二、用材林、经济林
五十年代初期,农村以零星植树为主,有些乡村也营造小片乡林、村林。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山区社队在村庄附近沟坡,用杨、柳、榆等乡土树种经营集体林。1968年,引进杨树良种,繁育推广,营造用材林。1982年,保存面积达1.23万亩,内南部7808亩,川坪区4542亩。1983年又在南部开始用材林基地建设,地区包括东峪沟、三岔河以南的三甲、荀家滩、潘家集、衙下、西坪、陈家咀、玉井、达京堡、康家集等9个乡和窑店、二十铺的部份行政村。区内海拔1900-3126米,年平均降雨量498—760毫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规划造林总面积10万亩,分两期完成。第一期组建造林小班222个,面积5万亩,分布在80个行政村,自1984年至1986年完成,实行责任制,将三荒地划片,承包到户,分户营造,谁栽谁有,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在两年中已完成基地造林3.04万亩,超任务数322亩。另在苟家滩乡的黎家山、合好、光明、苟家滩、云丰及玉井乡的6个行政村,建立了9个造林小班,采用鱼鳞坑整地,连片造林3127亩,户均2.46亩,人均0.47亩。
洮河河谷川坪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利,土地肥沃,栽植经济林木,生长快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1965年开始,在衙下、潘家集、西坪、三甲等乡的低山和东西斜坡营造花椒、核桃、果木经济林。衙下乡的岳家湾村,因地制宜,种植花椒140亩,种梨10亩, 苹果10亩,杏40亩,从1972年至1982年,收入现金5万元,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经济林1409亩,其中花椒655亩,杏525亩,革果198亩,梨47亩,核桃4亩。
三、农田防护林网
洮河两岸,南起苟家滩乡塔王家,北至红旗乡下堡子,长90多公里,宽高至9公里的川区和沿川东西两旁的59个坪区,共有耕地42.22万亩。历来,农民在地埂、田边、沟渠两旁及道路两侧岑星植树。1973年,由于条田、渠系配套工程的兴建,采取田、林、渠、路综合治理,以渠、路为骨架的农田林网建设,先从店子、旭东、白茨湾、太石、红咀、兴荣、四十铺、杨家庙等村试点,然后普遍展开。至1977年,绿化道路1398条,长500公里,干、支、斗各级渠道1355条,长400公里,共计900公里。已在15.60万亩耕地面积内,形成纵横交错的农田防护林区。
农田林网建设,均结合农田、道路及渠系分布状况。网格有大有小,一般南北200至300米,东西300至500米,面积30至50亩,以树冠较小的箭杆杨、加拿大杨、新疆杨、北京杨等为主。1978年以前营造的树木,大部已成椽檩材。贯彻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因部分村社的领导工作未及时跟上去,一度出现毁林种粮情况。1982年保存农田网667公里,占原发展数的76.3%,共有林带1005条,树169.61万株,成活立木蓄积量19725立方米。
四、定临公路林带
定临公路横穿县境东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春季多风,夏秋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1971年冬,制订定临公路临洗段55公里林带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20个村138个社,林带直接通过55个社,面积为6883亩。1972年春季,在塔湾、连湾两公社20公里路段,每侧植树1行,计1.5万株。
1973年起,先后组建站滩、漫洼、连湾、塔湾、郑家坡5个社办公助林场,每年春秋两季投入3000多个劳力,按规划整地造林,在12年时间内,完成林带6010亩,育树180.30万株,占规划面积的87.31%。另外,从泉头至蒲滩长25公里的"714”公路沿线,又建成林带一条。
营造公路林带,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坚持主带完整,集中连片,上山串沟,综合治理的方法。主要树种有青杨、河北杨、北京杨、新疆杨,间有少量旱柳、榆树、黑酸刺、柠条及杞柳等。
五、洗河护岸林
洮河从南部黑巅峡入境,水流湍急,冲刷沿岸台地,河床变化甚剧,所以民谚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国时期,群众即在沿河部分滩地植柳固堤,护岸保田。新中国成立后,玉井乡油磨滩,建宁乡纸坊滩、下寺滩,红旗乡红咀滩等处,由村社集体营造以柳为主并间植黑酸刺、杞柳等的乔灌混交护岸林,均有成效。
1972年以后,三甲、吴家河、白塔、马家窑、杨家店、河口、兴荣、梁家、安家咀等地,大兴护岸造林,至1985年,两岸营造断续宽窄不等的护岸林带长达20公里,植树29.10万余株,其中:梁家村在岸边砌石筑堤,造护岸林带1.5公里,堤内林网8个,淤地1000亩,白塔村沿河筑堤造林,堤内淤地1000余亩。
六、东山试验造林
东山位于县城东郊,山脉南北走向,其西侧为半阳坡,由四沟三梁一面坡组成,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割切、陷穴、滑坡、天桥等随处可见,有宜林地约1000亩。海拔1886—2100米,年降雨量484毫米,土壤多为黄土性黑钙土,亦有部分黑垆土和灰褐土。在东岩寺附近两条沟谷,原有少量乔灌混交林,在较平坦山腰有200多亩山地,其余山坡植被,除有少量散生乔木杨、柳、榆、杏、臭椿等及灌木锦鸡儿、黑酸刺、野枸杞等外,还有耐寒草本植物厚穗冰草、菌陈蒿、铁杆蒿、阿尔太紫苑等。从1954年开始,县机关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城镇居民,曾连年在山上植树造林,因经营管理不善,存活不多。1968年春,由县林业站试植苹果、梨树3200余株,成活率在90%以上。1972年东山造林站成立后,由张汉豪、边宇民负责规划设计,开始科学造林。1978年,林科所又开展以针叶树为主与针阔叶树混交、乔灌木混交林的干旱荒山造林试验。先后经13年艰苦努力,营造杨、柳、榆、杏、刺槐、臭椿、杞柳、文冠果、紫穗槐、黑酸刺等阔叶乔灌木林300亩,油松、黑松、冷杉、云杉、侧柏、落叶松、华山松、樟子松、爬地柏等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450亩,各种苹果、梨、桃、杏、核桃、花椒、玫瑰等经济林100亩,育苗200亩。初期所营造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已绿树成荫,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保水蓄土的目的。经济林1984年产果达14万斤。
在造林中,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阴坡、半阴坡以云杉、油松、杨树等为主,阳坡、半阳坡、台地以榆、侧柏、山杏、紫穗槐等为主。整地按地形坡度,作成长短、宽窄不等的水平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等。1974年,栽植在沟台地和较湿润肥沃缓坡地的云杉纯林,8年间,平均树高47.5厘米,地径1.9厘米,年生长高5.9厘米,足证云杉确能用于荒山造林。油松、落叶松在8年间,平均树高分别为5.8与6.3米,胸径分别为7.4与8.4厘米,年生长高分别为58与79厘米,最高株树高分别为7.6与8.5米,胸径分别为9.5与11.5厘米,最大的树年生长高分别为78与112厘米。据此可知,油松15至20年,可间伐椽材,落叶松10至15年,全部可长成椽材。东山造林基本是成功的,可资综合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借鉴。但还有些问题,如部分林木由于密度过大,有分化现象,有些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树呈现受压抑现象等,尚须探讨研究,予以改进。
七、四旁植树
解放前,临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仅有86.83万株,人均不足4株。
1951年土改后,农民分得上地,积极在四旁植树。1958年,累计达304万株。大跃进中,树木收归公有后,因吃公共食堂,乱砍滥伐,树木严重受损。1973年,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提出"渠端、路直、树成行"的要求,在四旁大量植树,平均每年植树24720万株以上。1985年底,共有四旁树木177715万株,人均42株,既美化了镇村环境,又解决了部分建房用材,有些人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公路绿化,为四旁绿化重点。从1971年开始,随着县乡公路的新修扩修,绿化规模不断扩大。1973年,中铺乡以社办林场为中心,在从巴下至中铺10多公里的公路两旁,植树15万株。此段林地,土质干硬,砾石多,栽植艰苦,成活不易。经精心栽护,已郁闭成行。县境内有干线公路7条,共237公里,县、乡、村公路132条,共1,032公里,已绿化825公里,占全长的85%左右。
第三节树种
全县树种共有26科、40属、84种。其中种植较广,价值较大者有如下数种。
乡土树种
白榆:分布遍及川、坪、山区,以衙下为最多。树干通直,木材坚硬,可制作桌凳、车辆。籽及叶可喂猪,皮可制香,因耐干旱瘠薄而生长快,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旱柳:俗称柳树,河滩、沟边、村庄、道路均有栽植。根系发达,是固土、固堤的理想树种。材质轻软,多用于修建圈棚,或制作家具、船板等。
臭椿:一般叫椿树,天然生长在沟谷阳坡或陡崖上。主根长大,有较强的抗早力和固土防护作用,可作荒山造林树种。木材纹理通直,多用于制作家具、车排、扁担等。树皮、根皮及果实均可作药用。
青杨:俗称大叶杨、家白杨,分布于山川坪地,因树干高大通直,根系发达,多植于四旁、木材供制作家具及椽檩等。
山杏: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北部山区。耐干早,耐瘠薄,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经嫁接改良,果肉肥厚鲜美,可制杏干、杏脯、罐头,杏仁可入药。木质坚韧,可制作犁头、家具等。
核桃:是木本油料和珍贵用材树种。核仁含油量大,富营养,核皮及光均可入药。木质强韧坚重,不受虫蛀,是制作家具的最佳用材,以衙下附近栽植较多,潘家集乡有150年以上的大树十数株,年株产果实100斤以上,是荒山造林经济树种之一。
花椒:多植于庭园、田边。近年在向阳低山造林,定植后三年开花结籽,单株可产籽实10至20斤。果皮用作调料或药用,籽油可供食用。
此外,侧柏、桑树、沙枣等,在不同地区亦有大量栽植。
引进品种
北京杨:1974年从北京引进.经县苗圃及兴荣、太石、安家咀、羊嘶川等乡村繁育试植后,各地普遍栽植。树干通直,抗病虫害力强,耐轻盐碱,木质坚硬,深受群众欢迎,是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新疆杨:1969年从新噩引进树苗8万株,经育苗试植,适于本地生长,树干通直,树形壮观,抗风及抗病虫力均强,生长快而材质优良。在水川区7年生平均树高10.79米, 胸径12.7厘米,川坪区均大量栽植。
加拿大杨:1968年从河南引调种条1.5万斤,育苗41亩,成活率90%以上。当年生苗高1.5米,全县推广后,多植于路渠两旁。耐水湿,生长快,材质柔韧,为用材林树种。
油松:1973年引种试植,1978年后,大面积育苗,三年生苗高0.55米,地径0.4厘米,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定植10年,平均树高5.8米,胸径7.4厘米,年生长高58厘米。为营造南部用材林主耍树种。
华北落叶松;1973年引种,在城关及南部各乡栽植,为强阳性树种,喜光、喜湿, 耐寒不耐荫,怕涝,成活率高,生长快,树干通直,在岳麓山栽植7年,生长高3米,地径6厘米,年最高生长量1米,已在南都重点推广。
云杉:树干挺直,枝条平展,树形美观,耐荫、耐寒,喜凉爽湿润气候。育苗5年,高30厘米,地径0.83厘米,春、夏、秋三季均可栽植,为营造南部用材林主要树种。刺枕(洋槐):民国9年(1920年)引入,川坪地区均有栽植,喜光不耐庇荫,耐干旱瘠薄及轻度盐碱土壤,根系发达,荫蘖力强,木质坚韧细致,有弹性,抗腐朽,多用于建筑、乍辆、家具等。花为上等密源,是发展养蜂的理想树种。
紫穗槐:别名棉槐或紫花槐,丛生落叶灌木,1964年引进,耐旱、耐瘠薄、耐轻盐碱土壤,枝条茂密,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枝条用于编筐及包装箱,干叶及种子用作家畜家禽饲料。
杞柳:又名簸箕柳*1965年从浙江引进,经繁植推广,成活率高,荫芽力强,生长快。一年生荫条长1.5米以上,连年割条,萌发不衰。在沟谷、河滩、渠边低温地,均宜栽植。枝条柔长无节,韧性强,可用以编制背斗、簸箕、包装筒及安全帽等。
此外,引进树种中,较有价值者尚有箭杆杨、大观杨、狼牙刺、柠条、红柳、山毛桃等。
第四节技术传授
为普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推行科学造林,县林业部门多年来对农民中的林业技术员和社队林场中林业员的培养工作,颇为重视。1954年至1956年间,在县上集中培训乡、社、队农民技术员6次,共760多人。每次2至3天,主要讲授杨、柳、榆、杏、槐等采种(条)育苗及造林方法。又编发有关采种、育苗、造林技术小册子1.7万余册,转发省编林业图片54幅,供学习参考。1968至1978年间,为传授营造大面积荒山荒坡水土保持防护林、川区农田防护林网及经济果树栽培等技术,在县东北部山区和川坪区,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养林业员1580人。1983年后,为开展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又分期分批培训乡、村干部150人,工程项目执行人111人,农民技术员380多人,重点讲授“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传授油松、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育苗及造林技术。至1985年,全县共培训农民技术员48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