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境内在秦汉时森林资源颇为丰富。《汉书》说:"陇西、天水二郡,山多茂林,民以板为屋"。那时,洮河、渭河流域一带崇山峻岭,森林蔽天。其后由于森林火灾及垦殖砍伐,林木日益枯竭。至1949年,全县森林面积仅4万余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绝大部分地区,光山秃岭,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燃料、饲料、肥料俱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建立林业机构,发展社队林场,提出绿化祖国,绿化家乡的号召和自采、自育、自造方针,林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截止1985年,全县实有森林面积达36.38万亩,森林覆被率增长至11.2%。部分荒山荒坡披上绿装,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区已被控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及1983年8月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时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指导思想,极大的鼓舞了临洮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今后继续贯彻落实党的林业政策法令,种草种树,绿化临洮治穷致富的宏伟目标是不难实现。
第一章机构沿革
第一节局级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林业工作由县政府建设科管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设立经济建设科,主管林业生产。
1953年秋,成立林业工作站,有站长1人,会计1人,技术干部4人。
1958年,林业工作站并归农林水牧局,有林业干部5人。
1963年恢复林业站,有技术干部6人。
1968年,并入农业管理站。1971年再次恢复林业站,有正副站长2人,技术干部3人。
1979年成立林业水保局,有正副局长2人,行政干部7人,技术干部10人,工人8人。
1981年水保业务分出,改设林业局,有正副局长2人,行政干部6人,技术干部5人。1983年,局内分设林业技术工作站,林木种子管理站,林木病虫防治站及调查设计队,至1985年有行政干部6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6人,工人17人。
第二节局属机构
县苗圃:1953年2月成立,地址在县城郊东山根,有行政及技术干部各1人,工人8人,有水地100亩,以培育荒山造林的榆、槐、椿、杨、柳为主。1958年改为、园艺场,林果兼营。1963年3月恢复苗圃建制,增拨水地30亩。1968年春,拨入山旱地282亩。至秋季,苗圃归并于"五•七"干校。1969年再次恢复苗圃。1972年山旱地拨归东山造林站。至1985年,有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各1名,工人11人。
东山造林站:1972年成立,地址在城郊东山,有站长1人,技术干部2人,工人5人。1974年5月,成立林业水保试验站。1978年成立林科所,以上两站一所的人员及工作均合一。至1985年取消林业水保站及林科所,专设东山造林站,有正副站长2人,技术员2人,工人18人。经营土地面积1000亩。
针叶树苗圃:1978年成立,地址在苟家滩乡杨家湾,有行政干部2人,技术员1人,工人18人,土地面积1360亩。进行油松、云杉、落叶松树育苗,为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培育苗木。至1985年,有正副主任2人,技术员1人,工人11人。
南屏山沪林站:1978年10月成立,地址在南屏山,有林业技术干部及工人各1名,护林员5人,设哨所4处。至1985年底,有站长1人,护林员6人。
造林站:1979年分别于中铺、改河、站滩、衙下4个乡成立地区性造林站,各站有正副站长1至2人,干部或工人3至4人,分别指导所在地区各乡的林业生产。1984年春,撤销衙下站。至1985年,中铺、改河、站滩三个站共有站长3人,技术干部5人,工人5人。
南部用材林工作站:1984年成立于衙下乡,有正副站长各1人.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各1人,技术员2人,工人2人。1985年迁于玉井乡,有站长3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工人7人,专管县南部11个乡用材林基地建设。
第二章天然林
第一节分布概况
解放前,临洮天然森林遗存资源有残败天然次生林、灌木丛约4万余亩。据1982年制订林业区划时调查,增为5.9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9%。其中:国营0.98万亩,乡、村、社营4.99万亩。现存天然次生林中,有用材林1.54万亩,防护林689亩,薪炭林183亩(木材蓄积量5227立方米),疏林地1056亩,灌木林4.23万亩。其主要分布地区为:
一、南部山区:苟家滩乡紫松山9363亩,潘家集乡开家沟和五朝山5050亩,三甲乡南屏山9727亩、蕨麻山113亩。
二、北部马啣山一带:上梁乡1831亩,改河乡14800亩,峡口乡498亩,云谷乡594亩, 马家山乡七道梁606亩,红旗乡巴米山458亩,五户乡的前地湾11亩,中铺乡蒋家山39亩。
第二节树种
临洮县乔木树种有:山杨、桦木、华山松、辽东栋、椴木等。灌木有黑酸刺、榛子、枸杞子、小蘖、珍珠梅、刺梅、石枣、面蛋等。
山杨:树干端直,树冠卵圆形,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根蘖力强,生长较慢,易染心腐病。木材白色轻软,纹理直,结构细,可供建筑房屋及制作家具。
白桦:皮白,喜阳光,耐严寒。木材白色,硬度中等,主要用于制作车轫、木锹、犁等农具。
华山松:俗称黄松,高大挺拔,叶五针一束,嫩绿苍翠,冠形美观。在土壤肥沃湿润之处生长健旺,一般十年后生长加快,25-30年可作建房椽材,成材供制家具及建房梁檩,种子粒大饱满,味美可食。
辽东栋:俗称青冈,叶呈倒卵形,边缘具波状园钝锯齿,喜光耐寒,亦耐干早瘠薄,木质坚韧,主要用于车辆、农具、建筑及矿柱等。种子含淀粉率高,可作饲料。
黑酸刺:高约2-3米,多分部于沟谷、山地阴坡,抗寒耐旱,耐盐碱,根蘖性强,串根自繁,枝干坚硬,耐燃,可烧制糟炭,供手工业制香原料。一般十年后生长衰退,需及时平茬复壮,是当前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第三章人工林
民国19年(1930年),旧政府开始从四乡征集种树栽子,在县城附近造林。三年内,在城西河岸滩地、岳麓山下、工赈渠堤畔等处栽植柳树9500林,成活6050株。1944年后,每年春季督令各乡栽植杨柳,并采集榆树种子育苗。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干早山区面貌及迅速解决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的问题,党和政府提出绿化祖国、绿化家乡的号召和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动员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三十余年中,由于社队林场的普遍建立与完善,造林事业仍进展较快,至1977年底,全县已累计造林234万亩,平均每年造林约9000亩,存活7.38万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谁栽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林业政策,给社员划分了宜林"三荒地"。至1985年,县境内南部用材林及经济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东、北部所造大面积荒山、荒坡水土保持防护林、薪炭林及定临公路林带,均有成就。自1978年至1985年,国家拨给造林投资共计329.98万元,完成造林16.83万亩“ 平均每年造林2.1万亩。第一节育苗
临洮群众植树,一般都用杨柳插条,或在庭园中播种杏、桃等经济树种。民国27年 (1938年),省建设厅建立临洮县油磨滩苗圃,面积170余亩,以榆柳杏为主,主要育苗树种。1944年,有保甲苗圃地107亩,育苗5.53万株。
新中国成立后,育苗事业有很大发展。
国营育苗:1953年在东山根建立县苗圃,育苗100亩,繁育早柳、白榆、臭椿、刺槐等苗木。1963年苗圃扩大至130亩。1968年起,从河南、新疆、陕西、辽宁、北京及本省的康乐县、甘农大、兰州等地逐年引进加拿大杨、大关村、北京杨、冬意杨、合作杨、辽杨等优良品种230个,边试验边推广,数年间遍及全县山川各地。1972年,东山造林站试办山早地育苗,以油松、云杉、侧柏等针叶树为主,除自用外,部分供应社队。1978年,在苟家滩乡杨家湾山地建立针叶树苗圃,以繁育油松为主,八年累计育苗720亩,为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汕松苗1148万株,并出圃杨树苗28万株供应各地。
集体育苗:1950年,全县少数行政村试办育苗6亩。1955年,全县育苗170亩,1956年增至2000亩。育苗树种主要有旱柳、青杨、箭杆杨、白榆、山杏等。1967年,公社试办社队林场,专设苗圃,繁育杨树苗,1973年,社队育苗而积达1.15万亩,除自给外,向外地推销约500万株。1980年,社队育苗工作由专人负责或承包给私人经营。
个体育苗: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育苗出现三种类型:一是育苗专业户,自筹土地、资金,与县林业部门签订合同,议定育苗数量、质量、报酬,出圃时间及产品包销等事项,林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有53户。二是行苗重点户,适当经营育苗,一般自育自销,有226户。三是育苗联合体,由个体户自行联合,与林业部门签订育苗合同或自育自销,共有14个。
至1985年,全县累计共育苗6.87万亩,产苗412242万株。
第二节林种
一、水保、薪炭林
县境北部地区,包括昌木沟以北至七道梁,共5个乡33个村1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面积623039亩,由黄土与砂砾混合覆盖,年平均降雨量232-407毫米,气候干燥。东部地区,包括东峪沟以北至昌木沟以南17个乡145个村1010个生产合作社,面积2910786亩, 由垆土性麻土、黄麻土覆盖,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年降雨量353-498毫米, 水土流失严重,“三料”俱缺,长期以来,群众以秸杆、畜粪及草根等为燃料。从1957年起,发动群众,采用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等整地方法,栽植杨树、白榆、山杏、旱柳等耐早树种,在荒山荒坡,分期连片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经多年努力.至1977年,全县实有水土保持林6.61万亩,其中东北部地区占80%左右。
1978年,临洮被纳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在树种上.由单一乔木逐渐向乔灌木混交发展。至1985年底,全区营造水土保持林10.39万亩, 初步实现“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的设想。自1983年起,在东部地区营造以黑酸刺为主的薪炭林,至1985年,共造黑酸刺幼林3.39万亩,成活率达85%以上,生长良好。
羊嘶川是东北部干早典型地区之一,面积6.3万亩。1962年,全村有树450多株,人均不到一株。自1964年起,特别近十年来,采取先沟后坡,先整地后造林的办法,营造了防护林带10条,绿化了两道梁、四面坡、六条绕山农路和一条川心公路,形成“高山戴帽,沟底穿鞋,沟岔成带,道路成行"的带网综合体系。造林面积累计达3385亩, 保存3046亩。四旁植树8.3万余株,户均有林15.7亩,人均2.9亩(600余株)。林木覆被率达21.6%。从1974年起,林业收入逐年增加,每年提供烧柴8.5万斤,落叶31万斤,为社员解决了部分燃料及煨炕问题。白产椽檩材给集体修房250多间,社员盖房543间,共收入达80万元,户均422元。截止1985年,全村木材蓄积量2506立方米,价值40万元。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也逐步稳定,正常年景亩产200斤,总产80万斤。
二、用材林、经济林
五十年代初期,农村以零星植树为主,有些乡村也营造小片乡林、村林。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山区社队在村庄附近沟坡,用杨、柳、榆等乡土树种经营集体林。1968年,引进杨树良种,繁育推广,营造用材林。1982年,保存面积达1.23万亩,内南部7808亩,川坪区4542亩。1983年又在南部开始用材林基地建设,地区包括东峪沟、三岔河以南的三甲、荀家滩、潘家集、衙下、西坪、陈家咀、玉井、达京堡、康家集等9个乡和窑店、二十铺的部份行政村。区内海拔1900-3126米,年平均降雨量498—760毫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规划造林总面积10万亩,分两期完成。第一期组建造林小班222个,面积5万亩,分布在80个行政村,自1984年至1986年完成,实行责任制,将三荒地划片,承包到户,分户营造,谁栽谁有,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在两年中已完成基地造林3.04万亩,超任务数322亩。另在苟家滩乡的黎家山、合好、光明、苟家滩、云丰及玉井乡的6个行政村,建立了9个造林小班,采用鱼鳞坑整地,连片造林3127亩,户均2.46亩,人均0.47亩。
洮河河谷川坪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利,土地肥沃,栽植经济林木,生长快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1965年开始,在衙下、潘家集、西坪、三甲等乡的低山和东西斜坡营造花椒、核桃、果木经济林。衙下乡的岳家湾村,因地制宜,种植花椒140亩,种梨10亩, 苹果10亩,杏40亩,从1972年至1982年,收入现金5万元,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经济林1409亩,其中花椒655亩,杏525亩,革果198亩,梨47亩,核桃4亩。
三、农田防护林网
洮河两岸,南起苟家滩乡塔王家,北至红旗乡下堡子,长90多公里,宽高至9公里的川区和沿川东西两旁的59个坪区,共有耕地42.22万亩。历来,农民在地埂、田边、沟渠两旁及道路两侧岑星植树。1973年,由于条田、渠系配套工程的兴建,采取田、林、渠、路综合治理,以渠、路为骨架的农田林网建设,先从店子、旭东、白茨湾、太石、红咀、兴荣、四十铺、杨家庙等村试点,然后普遍展开。至1977年,绿化道路1398条,长500公里,干、支、斗各级渠道1355条,长400公里,共计900公里。已在15.60万亩耕地面积内,形成纵横交错的农田防护林区。
农田林网建设,均结合农田、道路及渠系分布状况。网格有大有小,一般南北200至300米,东西300至500米,面积30至50亩,以树冠较小的箭杆杨、加拿大杨、新疆杨、北京杨等为主。1978年以前营造的树木,大部已成椽檩材。贯彻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因部分村社的领导工作未及时跟上去,一度出现毁林种粮情况。1982年保存农田网667公里,占原发展数的76.3%,共有林带1005条,树169.61万株,成活立木蓄积量19725立方米。
四、定临公路林带
定临公路横穿县境东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春季多风,夏秋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1971年冬,制订定临公路临洗段55公里林带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20个村138个社,林带直接通过55个社,面积为6883亩。1972年春季,在塔湾、连湾两公社20公里路段,每侧植树1行,计1.5万株。
1973年起,先后组建站滩、漫洼、连湾、塔湾、郑家坡5个社办公助林场,每年春秋两季投入3000多个劳力,按规划整地造林,在12年时间内,完成林带6010亩,育树180.30万株,占规划面积的87.31%。另外,从泉头至蒲滩长25公里的"714”公路沿线,又建成林带一条。
营造公路林带,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坚持主带完整,集中连片,上山串沟,综合治理的方法。主要树种有青杨、河北杨、北京杨、新疆杨,间有少量旱柳、榆树、黑酸刺、柠条及杞柳等。
五、洗河护岸林
洮河从南部黑巅峡入境,水流湍急,冲刷沿岸台地,河床变化甚剧,所以民谚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国时期,群众即在沿河部分滩地植柳固堤,护岸保田。新中国成立后,玉井乡油磨滩,建宁乡纸坊滩、下寺滩,红旗乡红咀滩等处,由村社集体营造以柳为主并间植黑酸刺、杞柳等的乔灌混交护岸林,均有成效。
1972年以后,三甲、吴家河、白塔、马家窑、杨家店、河口、兴荣、梁家、安家咀等地,大兴护岸造林,至1985年,两岸营造断续宽窄不等的护岸林带长达20公里,植树29.10万余株,其中:梁家村在岸边砌石筑堤,造护岸林带1.5公里,堤内林网8个,淤地1000亩,白塔村沿河筑堤造林,堤内淤地1000余亩。
六、东山试验造林
东山位于县城东郊,山脉南北走向,其西侧为半阳坡,由四沟三梁一面坡组成,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割切、陷穴、滑坡、天桥等随处可见,有宜林地约1000亩。海拔1886—2100米,年降雨量484毫米,土壤多为黄土性黑钙土,亦有部分黑垆土和灰褐土。在东岩寺附近两条沟谷,原有少量乔灌混交林,在较平坦山腰有200多亩山地,其余山坡植被,除有少量散生乔木杨、柳、榆、杏、臭椿等及灌木锦鸡儿、黑酸刺、野枸杞等外,还有耐寒草本植物厚穗冰草、菌陈蒿、铁杆蒿、阿尔太紫苑等。从1954年开始,县机关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城镇居民,曾连年在山上植树造林,因经营管理不善,存活不多。1968年春,由县林业站试植苹果、梨树3200余株,成活率在90%以上。1972年东山造林站成立后,由张汉豪、边宇民负责规划设计,开始科学造林。1978年,林科所又开展以针叶树为主与针阔叶树混交、乔灌木混交林的干旱荒山造林试验。先后经13年艰苦努力,营造杨、柳、榆、杏、刺槐、臭椿、杞柳、文冠果、紫穗槐、黑酸刺等阔叶乔灌木林300亩,油松、黑松、冷杉、云杉、侧柏、落叶松、华山松、樟子松、爬地柏等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450亩,各种苹果、梨、桃、杏、核桃、花椒、玫瑰等经济林100亩,育苗200亩。初期所营造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已绿树成荫,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保水蓄土的目的。经济林1984年产果达14万斤。
在造林中,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阴坡、半阴坡以云杉、油松、杨树等为主,阳坡、半阳坡、台地以榆、侧柏、山杏、紫穗槐等为主。整地按地形坡度,作成长短、宽窄不等的水平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等。1974年,栽植在沟台地和较湿润肥沃缓坡地的云杉纯林,8年间,平均树高47.5厘米,地径1.9厘米,年生长高5.9厘米,足证云杉确能用于荒山造林。油松、落叶松在8年间,平均树高分别为5.8与6.3米,胸径分别为7.4与8.4厘米,年生长高分别为58与79厘米,最高株树高分别为7.6与8.5米,胸径分别为9.5与11.5厘米,最大的树年生长高分别为78与112厘米。据此可知,油松15至20年,可间伐椽材,落叶松10至15年,全部可长成椽材。东山造林基本是成功的,可资综合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借鉴。但还有些问题,如部分林木由于密度过大,有分化现象,有些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树呈现受压抑现象等,尚须探讨研究,予以改进。
七、四旁植树
解放前,临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仅有86.83万株,人均不足4株。
1951年土改后,农民分得上地,积极在四旁植树。1958年,累计达304万株。大跃进中,树木收归公有后,因吃公共食堂,乱砍滥伐,树木严重受损。1973年,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提出"渠端、路直、树成行"的要求,在四旁大量植树,平均每年植树24720万株以上。1985年底,共有四旁树木177715万株,人均42株,既美化了镇村环境,又解决了部分建房用材,有些人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公路绿化,为四旁绿化重点。从1971年开始,随着县乡公路的新修扩修,绿化规模不断扩大。1973年,中铺乡以社办林场为中心,在从巴下至中铺10多公里的公路两旁,植树15万株。此段林地,土质干硬,砾石多,栽植艰苦,成活不易。经精心栽护,已郁闭成行。县境内有干线公路7条,共237公里,县、乡、村公路132条,共1,032公里,已绿化825公里,占全长的85%左右。
第三节树种
全县树种共有26科、40属、84种。其中种植较广,价值较大者有如下数种。
乡土树种
白榆:分布遍及川、坪、山区,以衙下为最多。树干通直,木材坚硬,可制作桌凳、车辆。籽及叶可喂猪,皮可制香,因耐干旱瘠薄而生长快,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旱柳:俗称柳树,河滩、沟边、村庄、道路均有栽植。根系发达,是固土、固堤的理想树种。材质轻软,多用于修建圈棚,或制作家具、船板等。
臭椿:一般叫椿树,天然生长在沟谷阳坡或陡崖上。主根长大,有较强的抗早力和固土防护作用,可作荒山造林树种。木材纹理通直,多用于制作家具、车排、扁担等。树皮、根皮及果实均可作药用。
青杨:俗称大叶杨、家白杨,分布于山川坪地,因树干高大通直,根系发达,多植于四旁、木材供制作家具及椽檩等。
山杏: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北部山区。耐干早,耐瘠薄,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经嫁接改良,果肉肥厚鲜美,可制杏干、杏脯、罐头,杏仁可入药。木质坚韧,可制作犁头、家具等。
核桃:是木本油料和珍贵用材树种。核仁含油量大,富营养,核皮及光均可入药。木质强韧坚重,不受虫蛀,是制作家具的最佳用材,以衙下附近栽植较多,潘家集乡有150年以上的大树十数株,年株产果实100斤以上,是荒山造林经济树种之一。
花椒:多植于庭园、田边。近年在向阳低山造林,定植后三年开花结籽,单株可产籽实10至20斤。果皮用作调料或药用,籽油可供食用。
此外,侧柏、桑树、沙枣等,在不同地区亦有大量栽植。
引进品种
北京杨:1974年从北京引进.经县苗圃及兴荣、太石、安家咀、羊嘶川等乡村繁育试植后,各地普遍栽植。树干通直,抗病虫害力强,耐轻盐碱,木质坚硬,深受群众欢迎,是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
新疆杨:1969年从新噩引进树苗8万株,经育苗试植,适于本地生长,树干通直,树形壮观,抗风及抗病虫力均强,生长快而材质优良。在水川区7年生平均树高10.79米, 胸径12.7厘米,川坪区均大量栽植。
加拿大杨:1968年从河南引调种条1.5万斤,育苗41亩,成活率90%以上。当年生苗高1.5米,全县推广后,多植于路渠两旁。耐水湿,生长快,材质柔韧,为用材林树种。
油松:1973年引种试植,1978年后,大面积育苗,三年生苗高0.55米,地径0.4厘米,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定植10年,平均树高5.8米,胸径7.4厘米,年生长高58厘米。为营造南部用材林主耍树种。
华北落叶松;1973年引种,在城关及南部各乡栽植,为强阳性树种,喜光、喜湿, 耐寒不耐荫,怕涝,成活率高,生长快,树干通直,在岳麓山栽植7年,生长高3米,地径6厘米,年最高生长量1米,已在南都重点推广。
云杉:树干挺直,枝条平展,树形美观,耐荫、耐寒,喜凉爽湿润气候。育苗5年,高30厘米,地径0.83厘米,春、夏、秋三季均可栽植,为营造南部用材林主要树种。刺枕(洋槐):民国9年(1920年)引入,川坪地区均有栽植,喜光不耐庇荫,耐干旱瘠薄及轻度盐碱土壤,根系发达,荫蘖力强,木质坚韧细致,有弹性,抗腐朽,多用于建筑、乍辆、家具等。花为上等密源,是发展养蜂的理想树种。
紫穗槐:别名棉槐或紫花槐,丛生落叶灌木,1964年引进,耐旱、耐瘠薄、耐轻盐碱土壤,枝条茂密,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树种。枝条用于编筐及包装箱,干叶及种子用作家畜家禽饲料。
杞柳:又名簸箕柳*1965年从浙江引进,经繁植推广,成活率高,荫芽力强,生长快。一年生荫条长1.5米以上,连年割条,萌发不衰。在沟谷、河滩、渠边低温地,均宜栽植。枝条柔长无节,韧性强,可用以编制背斗、簸箕、包装筒及安全帽等。
此外,引进树种中,较有价值者尚有箭杆杨、大观杨、狼牙刺、柠条、红柳、山毛桃等。
第四节技术传授
为普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推行科学造林,县林业部门多年来对农民中的林业技术员和社队林场中林业员的培养工作,颇为重视。1954年至1956年间,在县上集中培训乡、社、队农民技术员6次,共760多人。每次2至3天,主要讲授杨、柳、榆、杏、槐等采种(条)育苗及造林方法。又编发有关采种、育苗、造林技术小册子1.7万余册,转发省编林业图片54幅,供学习参考。1968至1978年间,为传授营造大面积荒山荒坡水土保持防护林、川区农田防护林网及经济果树栽培等技术,在县东北部山区和川坪区,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养林业员1580人。1983年后,为开展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又分期分批培训乡、村干部150人,工程项目执行人111人,农民技术员380多人,重点讲授“南部用材林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传授油松、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育苗及造林技术。至1985年,全县共培训农民技术员4853人。
第四章林木管护
第一节林权
民国时期,山林屈私人所有,所谓"逢山到顶,通川入河",大都指地主、富农的山林而言。有些村庄、学校、庙宇,虽间有山林,但为数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土改中.农民分得树木山林。合作化期间,大面积山林均随土地入社,只划给社员少量自留出,并允许房前屋后植树。1958年公社化时,自留山和私人房前屋后的树木,统收归集体。1961年,《农业发展纲要》六十条公布后,在清理林权时,又重新划给自留山和房前屋后树木。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自留山及零星树木,再次收归集体。1980年贯彻生产责任制时,又重新划给私人零星树木及小片林和三荒地。1982年,全县给2.7万户社员颁发山林权证3.92万份。至1985年,累计划分三荒地36.51万亩,其中峡口乡累计划给社员三荒地3.45万亩,在1984年中,私人造林达3532亩,占全乡造林面积的97.2%截至1985年,全县有造林专业户79户,造林重点户38户。
第二节护林
1950年,县境南部南屏山、紫松山,北部马啣山等天然林区附近乡村成立护林小组,发动农民制订护林公约,封山育林。并派林业干部常驻林区,协助指导。1954年临洗与榆中、皋兰组成马啣山林区联防委员会,与会川、康乐组成南屏山、紫松山林区联防委员会,订立制度,加强检查,进行联防。并制订了人工造林谁栽谁管,个人植树自栽自管,集体植树派专人管的护林公约。1958年中,因吃食堂,零星树木及小片天然林受到损失。1963年,县上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坚持"造护并重”,要求做到"四禁" (禁止乱砍滥伐、放火烧山、盗窃树木、贩运木材)和"不砍五木"(华山松、山杨、桦、辽东株、椴木),护林工作渐趋正常。1972年,南屏山国有林区设立护林站,建立哨所4处,设护林员6人,社队集体林场设有护林委员会,专人分片包干,坚持造林护林。1978年以后,在推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中,一度放松了管护工作,有些地区又出现毁林开荒、砍树种粮的问题,川坪区部分农田防护林网亦受损失。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后,县上颁发了保护林木的具体规定,要求将全境所有树木,按山林权属,分别由国家、集体、个人负责,严加管护,并与公、检、法部门配合,查处毁林案件625起,制止了毁林事故的发生。
第三节幼林抚育
1956年,对新造幼林从当年起,每年分别于春秋两季,各抚育一次。春季在5、6月,铲除杂草,疏松表土,蓄水保墒,并结合进行护塄、清淤、扶正、培土等作业。秋季在7,8月,除去杂草荫蔽,增加日照,并对蓄水埂加以修培。一般连续抚育3—4年,对成活率达不到80%以上者,翌年进行补植。完成幼林抚育情况为:1963年300亩,1972年9013亩,1973年6004亩。
第四节病虫害防治
1965年,临洮防治果园及小面积苗圃病虫害,始用化学药剂,其后,国营苗圃曾用黑光灯诱杀害虫。1980年8月至次年底,全县开展林木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的普查,设点85个,选择标准地12片,面积9.81万亩,发现受害面积3573亩,占普查面积的35.8%。检查出的主要病虫害及天敌种类有:病害:瘦瘤病、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黄化病、白粉病、煤污病、散斑病、腐烂病、干腐病等10种。其中以杨树黑斑病、煤污病,苹果腐烂病,油松苗散斑病危害较重。
虫害:叶部害虫有榆树卷叶蛾、苹果巢虫、星毛虫等22种,枝杆害虫有牡蛎介壳虫、杨园介壳虫、芳香木蠹蛾、白杨透翅蛾等4种,根部虫害有朝鲜金龟子、地老虎、华北蝼蛄、大云斑金龟子4个虫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榆树卷叶蛾、牡蛎介壳虫、杨园介壳虫、芳香木蠹蛾、白杨透翅蛾、朝鲜金龟子等6种。
天敌:有大山雀、家燕、乌鸦、戴胜、啄木鸟等。在普查后,确定检疫对象为:杨园介壳虫、牡蛎介壳虫、白杨透翅蛾3种。1982年开展了大面积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在峡口、石家楼、塔湾、二十铺、窑店、连湾、站滩等乡,对杨树以牡蛎介壳虫为防治重点,用500倍氧化乐果溶液全面喷杀。四年防治面积1.69万亩,并进行了林木种子薰蒸、苗木检疫和新农药试验。又防治鼢鼠4万亩。其中,对南部用材林3万亩,采取挖主洞投放磷化锌毒饵及压弓箭射杀,防鼠率达80%以上,使损失率降至2%以内。
第五章果树
临洮果树,在川坪及山区均有分布。清乾隆时,已种植的梨、杏、桃、李、樱桃、葡萄、沙果、楸子、林檎等树种,至今各地仍有。民国时期,曾于四十年代引进少量倭锦苹果及美国巴梨等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迄今果树面积逐年发展,引进各类果树品种达84个。
第一节果园
1950年前,果园均属私人所有,且多在川坪及低山区住宅附近。主要品种有:梨、杏、桃、樱桃等,专业经营少,管理粗放,产品大多自食、自用,上市销售者较少。
1956年,在新添乡崖湾和北关等农业社开始建立集体果园,其后逐年扩大。南自三甲、衙下,北至红旗、中铺,大部分社队相继建立果园,小者4至5亩,大者30至50亩,最大者达126亩。1975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6969亩,总产为162.3万斤。其中苹果43.4万斤,梨112.4万斤,葡萄0.5万斤,红枣5.3万斤,核桃0.7万斤。崖湾大队9个生产队的果园面积为185亩,果树5550株。内第六生产队果园40亩,果树515株,在1976-1983年的7年中,累计收入6万元。
1981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将果园树木承包到户,部分群众将果树挖去改种粮食。到1982年,果园面积减为3475亩,比原有少一倍。内国营180亩,果树1.02万株,集体3295亩,果树8.08万株。零星果树,多栽植于社员住宅周围及庭院中,近年来,机关、学校多在院内广为栽植。
至1985年,全县总计有各种果树72.86万株,年产水果达2185.86万斤。不仅繁荣了县城果品市场,还远销甘南、青海、兰州、定西等地,已成为农村多种经营的组成部分。如1984年,卧龙乡3户农民联合经营的果品罐头厂,年产量达5万余瓶。
第二节品种
临洮果树品种,由原乡土树种,经引进培育推广,已发展到多样化良种化。现有4科9属26种132个品种。
一、梨类:乡土品种中有软儿梨、剥皮梨、酥木梨、冬果、甘长把、木瓜梨、红霄梨、麦梨、园甜梨、长把梨等。引进品种有28个,其中以巴梨、苹果梨、砀山酥、慈梨、明月、锦丰、冬香等深受群众欢迎。
二、苹果类:乡土苹果有绵苹果、沙果、林檎、山定子、楸子等。引进品种有40个,主要有黄元帅、红元帅、红星、红冠、青香蕉、黄香蕉、红玉、国光、祝旭、亦阳、兰州一.号、早生旭等。
三、桃类:原有品种有毛桃、大桃子等。引进品种有早生水蜜桃、离核水蜜桃、桔早生桃、湖北蜜桃、新端阳桃、山东黄甘桃、蟠桃、西农水蜜桃等。
四、杏类:原有品种有大接杏、胭脂杏、麦杏、羊粪蛋等。
五、樱桃类:原有品种有红樱桃、白樱桃等。
六、核桃类:原有品种有绵核桃、油核桃等。引进品种有薄壳核桃,隔年核桃(植后隔一年即可结果)等。
七、葡萄类:原有品种有紫葡萄。引进品种有白葡萄、沙巴珍珠、早金香、早玫瑰、葡萄园皇后、巨峰等。
第三节繁殖
一、播种育苗:适用品种有毛桃、山杏、山定子、楸子、林檎、沙果、杜梨、酸梨、海棠、新疆野苹果等。播种育苗方法与一般林木育苗技术相同。
二、杆插:杆插繁殖,仅有葡萄一种,采用露天苗床杆插。
三、分株:有丛生及萌蘖子强的枣树、李子、沙果、梨子砧木等。
四、压条:仅葡萄进行地面压枝、压干繁植。
五、嫁接:嫁接是果树繁殖的主要方法。常用嫁接法有劈接、切接、芽接等。
第四节栽培
1954年前,果树栽培及果园管理较粗放,果树修剪也无定型,产量低,品质差。1981年,县上设专职人员管理指导。果园承包给社员经营后,管理水平又有了提高。
一、土地选择:新建果园,按各种果树适应的海拔、地形、土质进行适地安排,引进梨、果多植于川坪区。
二、密度及时间:适当合理密度,苹果和梨在瘠薄山地每亩33—42株,川坪区土层深厚的肥沃地,每亩栽植30-33株。栽植时间大多在春季3-4月间。
三、施肥灌水:施肥多在树冠投影边缘内,开挖放射状沟和环状沟。施肥后复土,肥料多用人畜粪,也有施油渣及化肥的。时间多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开花前。结合施肥,在花前花后及封冻前灌水三次。
四、修剪:1956年后,提倡果树定型修剪,苹果定型多采用一干三层的疏散分层形,梨树定形多采用主干分层形。
五、病虫防治:果树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干腐病、白粉病、锈果病、黄化病。虫害有梨星毛虫、苹果巢虫、红蜘蛛、梨蚜虫、梨木虱、梨大食心虫、梨实蜂、金龟子、球坚介壳虫、桃桑白介等。,其中以腐烂病、梨星毛虫、苹果巢虫、梨大食心虫为害最重。,防治常见虫害,一般采用滴滴涕、六六六粉和可湿性六六六粉、乐果、敌敌畏、锌硫磷等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