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灌溉
东干渠:清季就利用抹邦河水升渠修堰,引滩城郊南北田地,因被岚观坪所阻,工程艰巨,数修数废。至咸十年间,翰林院编修狄道张廷选,与地方官绅捐银数万,详请库帑七万,合计十余万两,于咸丰九年(1859年)开修抹邦河渠。从城南三十五里处陈家咀堵堰引水,劈南崖、凿隧洞数里,由岚观坪北开明渠30余里,尾水入东峪沟,三年修通。后因隧洞塌陷,派人清理,压死十数人。廷选亦积劳致疾而卒。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藩司王德榜领军驻狄道,复议开修抹邦渠。数请左宗棠核准资助,于6月动工,从十营驻军中,每日调兵2500人轮流开挖。由石磨(地名)筑堰拦水,将岚观坪崖西沿高坡挖低22丈,长420余丈,开为明渠。其中崖底红沙层高约8丈.系扈石匠用火药炸开,故称藩司石渠。翌年5月竣工,立碑记文。碑文说:"斯渠也,始造于同治十二年六月既望之翌日,以同治十三年五月晦日讫功。共长七十里,广丈有六尺,堤高三丈五尺,宽廿丈余,横亘两崖,糜金四百万有奇,火硝磺一千六百石"。渠成后,左宗棠派巩昌府知府会同王德榜及狄道知州喻光容等验收,此次于抹邦河石磨处,筑高3丈有余,宽20丈大坝一道,使河道水位提高畅流入渠,其渠口设有闸板,可调节水量,又在坝右石山处,开便河一道,东西长38丈,深1.8丈,宽10余丈,以备水旺时,分泄水势,免致伤堤。干渠至狄道南川一带,开挖支渠11道,北川一带,开挖支渠7道,南北两川民田,均可资以灌溉。沿渠一带土沟碱水,均筑桥槽泄入洗河。该渠渠身由水口西行,抵岚观坪高坎,计长7里,自高坎迄北,至狄道州城三十里,过州城迄北,搭槽渡过东峪沟,经八里铺直达水渠村(在今苏安家坪根洼刘家村右侧),泄储家沟而入洮,统长60余里,年久因渠口拦水坝被山洪冲毁停废。
民国13年(1924年)邑绅张维请准省政府拨款一万元,复修年久淤塞的抹邦河渠。次年,推张明远为经理,杨世昌、师迸信、张国光为协理,征集民工兴修。从陈家咀河子沟西作坝口,引水入旧渠,命名德远渠。因岚观坪段石渠底裂缝漏水,致石渠崩毁,功败垂成。
民国17年(1928年),复在岚崖段另凿石洞,至民国19年(1930年)3月竣工。洞长100余丈,高4.5尺,宽3尺,引水后畅流如注,十月,通水至城郊东山根,渠长30余里,灌溉南川农田万余亩,费银1.52万余元。
民国23年(1934年)秋,因渠水有余,复修岚观坪东山根东干渠,计长10公里,尾入洮惠渠,增灌农田1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开始,先后整修、改建、扩大岚崖隧洞,配套渠系,计渠道全长16公里,设计引水量1.5秒立方米,实际引水0.7秒立方米,有各类建筑物73座,支渠46条,长57公里。干渠从河子沟口引水,穿岚崖隧洞600米,对"南乡五虎"寺沟、大沟、张石沟、曹家沟、佛沟,均建涵洞通过,至瓦房李家入洮惠渠。灌溉陈家咀、玉井、建宁三乡农田16800多亩。但因抹邦河水量不足,大旱时只能引水0.3秒立方米,灌溉无保证。
1968年,又在油磨滩修建水轮泵站,从朱家坪崖下引洮河水,为东干渠加水动力渠。引水量为9秒立方米,工作水头4米,安装100-6型水轮泵二台,扬程37米,提水量 Q.72秒立方米。后因水轮泵生产厂停产,旧泵磨损,无法维修更新,东干渠又缺水。
1977年,又利用水轮泵动力渠水,修建电力提灌站为东干渠加水,安装机泵二台套,容量560瓩,提水量1.6秒立方米,不但保证了该渠用水,又供应了姚家坪、二甲坪、王家坪三处电力提灌用水。
岚丰渠:1957年建成。傍山开渠,从陈家咀乡高家窑庄底引抹邦河水,至玉井乡寺沟出水,渠长8公里,中有跨越小河沟、河子沟的两座高排架木渡槽。1967年,木槽朽烂,改建为长836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式倒虹吸。该渠共灌溉陈家咀乡的马家后子、陈家咀村及玉井乡的岚观坪耕地4738亩。
以上东干、岚丰两渠及水轮泵电力提灌等建造工程,从1950年至1985年底,除群众提供劳力、资金外,国家共投资84.96万元。
临康渠:现含郭公渠、小北渠、南渠三条渠道。原称:"三岔河渠”。1956年,经临洮、康乐两县协议成立管理所,改名临康渠。
郭公渠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狄道知县郭士侄主持开修。渠从康乐杜家咀起,迄东北行经边家山水沟,镶砌石洞,又经苟家沟、强家沟、巴羊沟、三涧沟,皆用笕槽接引,北至边家湾泄入洮河。渠长12.5公里,灌地6000余亩。乡人为纪念其功绩,故名郭公渠。此渠修成后,曾刻碑纪之。年久,碑文剥落,清道光九年(1828年)民众又为重建纪德碑。
郭公渠自1956年起,逐年整修改建,1983年,又裁弯取直,扩大断面,并在陈家坪水轮泵房西北,修建电力提灌站一处,安装机泵两台套,提水量0.38秒立方米,保证了灌区夏季用水。全渠长13.5公里,引水量0.5-0.6秒立方米,干渠有建筑物34座,,支渠16条,田间配套建筑141座,灌溉面积7477亩。
南渠始建于1956年,由临洮、康乐两县建成,从康乐县马连滩方门引水,灌溉康乐县虎关乡吴家坪地40亩,二十里铺1567亩,和临洮县西坪乡河口村1729亩,尾水于河口村窑头入洗河。全长15.5公里,引水量0.3秒立方米,干渠有建筑物13座。1983年,因干渠水量不足,在河口村水家泉,修建二台套六时电动抽水泵房一座,其扬程32米,提水量0.047秒立方米,保证了全渠用水。
小北渠于1956年,由临洮、康乐两县修建。从虎关引水,灌溉康乐虎关乡关北村地455亩和临洮卧龙乡双联村地1050亩,王家咀村地595亩,尾水尸王家咀入心。干渠总长7.5公里,建筑物24座,引水0.3秒立方米。
洮惠渠:原名民生渠。初期工程,于民国22年(1933年)冬,出邑绅刘笠天、杨明堂任正副委员长,杨景周、袁荆山等,筹划施工,经呈准省府拨借2万元备用,并转呈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补助,保证修建。民国23年(1934年)元月,全国经济委员会组成"甘肃水渠设计测量队",由技正何之泰领队来甘,首先施测洮惠渠工程。民国24年 (1935年)11月,完成测量设计书,从临洮南乡大户李家村引洮河水,于城北二十铺尾水入洮,全长28.3公里。工程预算费7.5万元,并决定中央与地方合办,土工全部由地方征用,建筑物及石方由经委会拨款兴修,渠名改称“洮惠渠",由县政府组织“征工、购料、工款保管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办理全工程,甘肃水渠设计测量队,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监修处并办理技术事宜。后因工程预算偏小,购料发生困难,经委会派员视察后,预算费增为19万元(含原预算)。民国25年(1936年)12月,征工、购料、工款保管委员会结束,全部工程交甘肃水利工程处接办,王仰曾任工程处主任、总工程师。民国26年(1937年)5月,甘肃水利工程处改组为甘肃洮惠渠工务所,8月省府委派王力仁任工务所主任、总工程师,会同泾洛工程局局长孙绍宗,复勘全渠工程,决定将东峪沟、大阳沟、储家沟、普家沟原建木渡槽改为石渡槽,任家坪之明沟,改为砖拱隧洞,增加工程费6.4万元,连前预算共25.4万元。民国27年(1938年)9月,干渠竣工通水,因支渠未建,尚未灌田。民国30年(1941年)9月,省府将该渠移交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办理。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洮惠渠管理处,省府委派李祖英工程师任主任。负责整修,新建塌沟、贾家沟、阳洼沟、里连沟、上夸沟、白塔沟渡槽六座,整修泄水闸1座,泄水闸跌水3座。又因东峪沟渡槽墙发生裂缝,以木槽代之。民国33年(1944年)2月,省府委派吴炳源工程师兼任管理处主任,4月又派高峰副总工程师等督导修复工程,至7月完工,设计引水量2.5秒立方米,开始灌溉。共支整修费922.3万余元。民国34年(1945年)5月,省府委派袁和壁为处长,截止民国36年(1947年)底,工程费总计达2095.4万元。灌溉面积2.2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从渠尾二十铺河沿沟,延长至三十墩,越大碧河至上磨,共4.8公里,增加灌溉面积3000亩,投资1万元。1954年11月,省水利厅派勘测设计队,对全渠及延长段进行了全面勘测。1958年县上动员群众集资兴建延长段。由定西地区派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县上组织人力施工,因地质状况复杂,工程设计缺乏科学依据,皇后沟段石渠全部塌陷,其它部分土渠工程也因渗漏不能通水,未能完成整修延长任务,而用去集资款22万元,国家投资款38.57万元,共计60.57万元,移动土砂方800万立方米,劳动工日600万个。1960年又赔退非受益区平调民工工资400万元。1965年9月,定西地区农林水牧局派人重新勘测设计。1967年9月,省水利局批准复建,大碧河以上施工技术设计,由地区水利局勘测设计组承担,大碧河以下,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一总队承担。1973年底,共建干渠81.2公里,其中:扩修24公里,延长57.2公里。延长段从二十铺河沿沟跨皇后沟,穿南坪,绕三十墩跨越大碧河、好水沟、结合沟等九条沟道,过刘家坪、叶家坪、黄家坪、丰太坪、蒋家坪、江家坪、巴子坪,直达中铺井坪。干渠建成永久性无坝引水闸一处(两孔),设计引水量8.2秒立方米,加大可达9秒立方米,总计干渠建筑物566座,其中明暗隧洞20座,全长8160米,渡槽33座,长3450米(包括改建填方渡槽16座,长1982米),分水闸3座,泄水闸6座,斗门、桥涵及其它工程230座,干渠衬砌16.78公里。支斗渠177条,长180公里,其中衬砌3.5公里。有各类建筑物1915座。干渠沿线有小型抽水机站77处,机泵85台套,总装机容量1931.5千瓦,总提水能力2.8秒立方米。全渠设计工程面积108100亩(内提灌33000亩),至1985年底,有效达到69800亩 (内提灌18000亩),保灌达到66100亩(内提灌16000亩)。实灌面积达到83515亩。共完成工程总量48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431万个,共用国家投资984.06万元。灌区辖玉井、建宁、八里铺、东二十铺、新添铺、刘家沟门、辛店、太石、中铺等九个乡,65个政村的12万余亩耕地。洮惠渠是临洮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30%。这个渠的建成对灌区农业生产有了保证,并为部分地区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溥济渠:系民国21年(1932年)由地方人士史鼎新、赵重谊等倡办,组成工程委员会,由群众捐洋500元,省政府拨款2000元为开办费,至民国23年(1934年)冬,仅完成砂石工两公里多,因无专项工程费停办,民国27年(1938年)冬,省建设厅组成溥济渠设计测量队,派杨廷玉任主任工程师,12月初开始施测,至翌年2月测竣。同年9月成立工务所,由杨廷玉负责开始兴建,石工从兰州招标承包。民国30年(1941年)8月,由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接办,改工务所为工程处,杨廷玉继任主任工程师。隧洞工程426米,旁洞4孔,天然井一孔,于11月凿通。至民国31年(1942年)4月底,完成全渠土石砂方工程,历时三年之久,于5月15日开始放水,夏灌1.4万余亩。民国32年(1943年)7、8两月,洮河瀑涨,洪水溢过渠堤致多处决口,全渠淤塞,损坏建筑物15座。9月18日开工整修,翌年夏初整修完竣放水。8月5日移交省政府接管,10日成立管理处。
溥济渠进水口,在苟家滩乡常家窑,引洮河水,经苟家滩、靳家泉、赵家集、下河李家、滩里张家、贾家泉、衙下集、马家楞、大郎庙及井任家,泄入红道峪沟,尾水入洮河,全长19.29公里,设计引水量2.5秒立方米,干渠建筑物34座,工程总预算,1939年计划42.3万元,施工期间,由于物资困难,粮价瀑涨,工资预算累增,至1947年,累计达到2592万元。计划灌溉面积3.5万亩,实际灌溉约为1.6万亩。1948年,省农林厅水利局决定扩修溥济渠,省府委派袁和壁兼扩修工程处副处长,负责筹办延长渠道,并将济生渠并入等事项。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省人民政府委任李生财为处长,省水利局阎镇威为副处长,负责扩修工程,至1954年7月竣工,共用国家投资84.17万元,用工251043个,渠口从苟家滩古达川引水,至西坪杨家店尾水入洗河,全长31.7公里,引水量3.3秒立方米。干渠共有建筑物110座,其中:进水闸兼冲沙闸一座,泄水闸4座,节制闸1座,跌水5座,陡坡7座,渠水涵洞8座,渠水渡槽2座,山洪渡槽11座,沟水涵洞15座,沟水入渠10座,混凝土公路桥18座,农路桥16座,人行桥3座,洮河护岸3处,隧洞200米,支渠42条,总长46.16公里,有各类建筑物768座。灌区跨苟家滩,衙下集、西坪三个乡,14个行政村,灌溉面积2.87万亩,有效灌2.76万亩,保灌2.69万亩。1984年,为彻底解决渠道淤积,保证灌区,引水流量达到8秒立方米,便靳家坪水轮泵提灌和溥济渠自流灌农田得到适时灌溉,经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测设及省水利厅批准,投资475万元,于1984年10月开始第二次渠道扩建工程,计划以三年时间完成。新民渠:民国19年(1930年)由邑绅龙沛霖、潘殿华等倡导开修。从张家庄崖头引洮水入渠,北流10公里余,尾水入好水沟,灌溉三十墩行政村至新添一带6000余亩耕地。.1946年5月,省水利厅局派员勘测延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经省水利局改变设计方案,将原新民渠、洮富渠、永和渠等并为一渠,从韦家崖引洮河水至康家崖泄入改河沟,尾水入洗河,渠长24公里,1953年10月竣工。引水流量1.82秒立方米,干渠有各类建筑物54座。支渠10条,总长11公里。灌溉八里铺、新添、辛店三个乡16个行政村的耕地15000亩,总投资64.08万元。
红星渠:原名工赈渠,民国17年(1928年)由杨世昌、师进信、李叶庚等负责,向省农工银行、地方各机关及赈款中筹借银洋2.75万余元,于民国18年(1929年)春勘测施工,民国23年(1934年)5月竣工,从黄家滩引洗水入渠,至东峪沟尾水入洮,灌地5000余亩。但因进水口河道变迁,引水量不足,使下游常患缺水。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将引水口向上延伸1.5公里至水草庙,并将渠身加宽取直,引水流量达1秒立方米。全长12.6公里,干渠有建筑物40座,支渠22条,总长36.21公里,配套建筑物227座,灌溉建宁乡10个行政村耕地1万余亩。投资6.45万元。
民主渠:由古城渠、新店子渠、十户渠、何郑家渠、李家渠等扩建合并而成。民国初,新店子渠、何郑家渠发展为十家大户合办的十户渠,灌溉面积6000多亩。因进水口无闸,所以,渠道弯曲平缓,淤积严重;漆家河、牛头沟、甘沟、昌木沟等均无排洪设施,盛夏常被洪水冲断,淤塞渠道。下游水量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改名民主渠,后虽进行扩建,但淤积问题,迄未解决。1976年,为解决洮惠渠下游中铺段水量不足问题,修建朱家窑电力加水工程,又全面扩建民主渠朱家窑以上干渠工程,于1978年竣工,渠口从康家崖引水,至李家湾尾水入洗,全长18公里,引水流量山1秒立方米增至3秒立方米。干渠有建筑物10座,支渠33条,总长67公里。灌溉辛店、太石两乡10个行政村耕地11500亩,先后投资54.37万元。
东峪沟渠:民国22年(1933年)乡绅韩明章、蔡明伦等,由吴家磨至五里铺,引沟中河水修北支渠一道(即瑞潭渠),计长10公里许,灌二十里铺、十里铺地2000余亩,又修南支渠一条,计长二里许,灌地200余亩。东峪沟渠是在总长40公里沟谷中,利用沟河水,所开多条渠道的总称。除上述南渠、北渠外,计有古阳、古北、黄北、黄南、徐北、渭初、渠弯、阴坡、东湾、河北、何家坪、双红、人民、阳坡、民观、花民等十数条渠,共有各类建筑物224座,灌溉窑店、东二十里铺两乡11个行政村耕地1万余亩。因东峪沟河屈季节性河流,不能适时保灌,其中可保灌的3695亩,是洮惠渠及大口井的机电灌溉面积。从1952年到1985年,共投资63.48万元。
红旗水电灌区;位于临洮最北部,为刘家峡水库移民区。有自流渠道三条,灌地5486亩。有二处高扬程电灌,八处小型提灌,另有小量泉水灌。三条自流灌渠道是:
灵石渠建于清道光以前。俗名石庙湾渠。自巴下寺引洮水,至富业寺尾水入洗,灌地500亩。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年扩修,加大水量,灌溉牟家、上马家、后庄、咀上、朱家、富业寺六个行政村耕地939亩。干渠长8公里,引水流量0.3—0.5秒立方米,有各类建筑物41座,支渠14条。灵远渠于清乾隆时开成,俗名白坡根渠,自富业寺引洮水入渠,至白坡根尾水入洮,长十余公里,灌地1.5万余亩。建国后屡经整修,干渠长11.5公里,有各类建筑物34座,支渠11条,引水量0.5秒立方米,灌地2511亩。
何家湾渠在清道光前开修,原为何、王、马三姓渠。自白崖湾引洮水入渠,至何家湾尾水入洮,灌地800亩。另有石峡口渠,自红崖引洮水,至下堡子,尾水入洮,灌地不
临洮县独立引水渠道一览表 (截止1985年底)足500亩。新中国成立后,于1965年将两渠合并扩建为一渠,名何家湾渠。自白崖湾引洮水入渠,尾水于下堡子入洮。穿白崖隧洞长300米,过苏木沟涵洞长60米,灌何家湾、上下堡子、扎马圈三个行政村耕地2036亩,并供给何家湾、上堡子二处电灌用水。干渠长7.5公里,引水量1.5秒立方米,有各类建筑物41座,支渠18条,共投资46.9万元。
民乐渠:在县城南三甲乡,1956年设计施工,从宗丹沟引水,至蒿子沟尾水入洮,渠长5.3公里,投资3.5万元,计划灌溉5000亩。1967年,为解决水量不足,在韩家园建成60-4型水轮泵站一处,四台串连安装上水。开修动力渠道1.3公里,设计引水量为6秒立方米,工作水头3米,扬程40米,提水量0.19秒立方米,建成后,因动力渠引水不足而未用。1968年,对渠道进行整修,又延长3公里至大沟。1976年在渠口上游梁家河修建蓄水库,以调节水量。1978年,水库工程中途停建,转入渠道整修、改建、配套,将原干渠下延3.1公里到马家沟,用款6.4万元。1985年,为解决渠水不足问题,利用原韩家园水轮泵基础,建成电力加水工程一座,安装12时水泵配135瓩电机二台套,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双管上水,提水量0.34秒立方米,投资7万元。全渠长13公里,有各类建筑物53座,支渠19条,灌溉南屏、格子坪、安川、三甲、晨钟五个行政村耕地5700亩,有效灌4700亩,保灌3000亩。先后共投资23.9万元。
临洮县小型渠道分乡统计表
其它小型渠道:全县除万亩以上渠道6条,千亩以上渠道12条外,尚有22个乡用沟水、泉水灌溉的小型渠道220条,总长332.4公里,有效灌21017亩,保灌10938亩。自流塘坝灌溉
全县共有分布在八个乡的自流塘坝22座,总库容65.84万立米,渠道13条,长49.5公里,有效灌1911亩,保灌1364亩,其情况为:
西坪乡2处,库容量0.5万立米,渠道两条,共长3公里,有效灌105亩,保灌90亩。
改河乡1处,库容量0.24万立米,渠道一条,长3公里,有效灌60亩,保灌60亩。
上营乡6处:库容量17.94万立米,渠道六条,共长30公里,有效灌1189亩,保灌753亩。
峡口乡1处:库容量5万立米,渠道一条,长8公里,有效灌371亩,保灌366亩。
站滩乡7处:库容量38.54万立米,有效灌120亩,保灌60亩。
漫注乡1处:库容量3万立米。
三甲乡3处:库容量0.4万立米,渠道三条,共长3.5公里,有效灌63亩,保灌32亩。连湾乡1处:库容量0.22万立米,有效灌3亩,保灌3亩。
另有马家山乡康家峡水库1座,库容100万立米,以补中铺乡自流灌溉之不足。
水轮泵提灌
自1965年起,水轮泵试点建设在西坪、巴下两地开始,水锤泵在东山魏家坪动工,到1969年全县有15处19台水锤泵,均因质量差而报废。水轮泵12处37台,至1985年,除7处30型、40型全被淘汰外,巩固下来的计有西坪两处及朱家坪的60-6型,陈家坪和靳家坪的80—16型,共5处25台套,有效灌22227亩,保灌17181亩。
西坪乡水轮泵一、二站1965年4月省水利厅根据中央"黄河流域上游建一高扬程水轮泵试点工程"的计划,在水电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指导下,由省水利厅,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及县水利科共同配合规划施建,从当年4月筹建,至1967年3月,建成泵站2处,同用一条动力渠道,引水口在张家沟进水枢纽工程南侧一公里处,动力渠长4公里、尾水于木厂村对面崖根入洮河。有大小建筑物16座,设计引水量9.5秒立方米(包括两个磨渠及自流灌溉供水1.2秒立方米)。
第一泵站建筑在动力渠2.64公里处杨家店村北,机坑前建有1.6米宽的进水闸三孔,并排有1.2米的泄水闸二孔,五台60-6型水轮泵串联安装,工作水头3.8米,弓1水量7.8秒立方米,总扬程117.5米,净扬程93米,上水管道1038米,上水量0.136秒立方米,按地形分四级出水,一级净扬程26米,渠长2.4公里,灌溉杨家店村耕地822亩。二级净扬程77米,渠长0.62公里,灌曹家坪村耕地247亩。三级净扬程87米,渠长2.24公里,灌车刘家村耕地1077亩。四级在终点,净扬程93米,渠长1.32公里,灌地217亩。一泵站总灌溉面积2363亩。
第二泵站建筑在动力渠3.98公里处,机坑前建有宽2米的进水闸二孔,并排有1.8米宽的泄水闸一孔,半蜗壳式五台60-6型水轮泵串联安装,工作水头4.5米,引水量7.6秒立方米,总扬程120米,扬程终点一级出水,管道总长610米,上水量0.154秒立方米,渠道长4.1公里,计划灌李范家、阎吴家、河口三个村耕地3604亩。因建成后水量不足,有一千多亩地不能保灌,1970年,省水利厅和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又派技术人员将半蜗式立式安装改为卧式安装,于1973年改建完毕,共用资金5万余元,但投建后效果更差,1980年又恢复为原安装形式。1985年,又在二泵站修建二台套多级泵配155瓩电机,单机上水量0.1秒立方米,净扬程98.6米,上水管道长637米,解决了水量问题。
总计一、二两站共灌地6300亩,保灌5124亩,其中,有动力渠自流灌345亩。投资53万元,泵站由乡政府管理,有专业人员12人,报酬从水费收入中补助。
陈家坪水轮泵站1967年县水利科设计施工,1971年8月建成,动力渠从洮河大桥西端南侧建闸引水,经窑头、河口、以涵洞穿过三岔河,绕王家咀至曹家新庄建泵站,尾水入洮河,动力渠长5.22公里,引水量6秒立方米,共有各类建筑物23座,四台80-16型水轮泵卧式安装,二台并联双管上水,工作水头8米,净扬程120米,上水管道总长1539米,设计上水量0.339秒立方米,按地形三个出水口,分别修南北干渠各一条,总长8.32公里,支渠34条,总长24.68公里,灌溉卧龙乡双联、王家咀、陈家坪、刘李家坪、兴荣等村耕地5500亩,保灌4730亩。投资85.89万元,由乡政府管理,有专业人员9人,报酬从水费收入中解决。
朱家坪水轮泵站1966年,由县水利科设计施工,引水口在玉井乡朱家坪崖下,动力渠长1.05公里,引水量7.8秒立方米,工作水头3米,60—6型六台水轮泵串联立式安装,净扬程108米。上水管道长1185米,上水量0.12秒立方米,于1969年5月竣工,建成动力渠进水闸、泄水闸、机坑三座建筑物,灌区为玉井乡朱家坪,录丰两村十三社,有效灌2927亩,保灌2827亩,投资13.43万元,由受益村成立6人小组管理,水费收现金及粮食,管理人员报酬实行现金、粮食定额补贴制。
靳家坪水轮泵站1963年3月设计施工,动力渠系利用溥济渠首段,从古塔川至冰桥窝之间长6公里的渠道,按渠道流量3秒立方米,水轮泵流量15秒立方米,共18秒立方米设计扩建,工作水头7米,设计上水量0.53秒立方米,五台80-16型水轮泵卧式安装,两台并联,一台单机,三条管道上水,净扬程73米,于1971年10月建成,干渠长9.5公里.有各类建筑物35座,可灌苟家滩,衙下集两乡部分村土地12600亩,有效灌7500亩,保灌4500亩,投资82.18万元,由溥济渠管理所管理。由于该泵站动力渠进水闸前导流槽600米,系用散石坝拦水,常被冲毁,从未达到设计引水流量,量大仅达7秒立方米,加之上水渠道大部分毁坏,建筑物又失修,实际灌溉面积只有900多亩。为彻底解决进水量问题;省投资475万元,1985年动工,将溥济渠进水口上延至导泉,重建进水闸,并打隧洞2108米,计划三年完成。
机电提灌
机械提灌:临洮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力扬杆、水刮子、畜力井刮子等提水工具,民国时期仍沿用,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解放式水车在川区全面推广,锅驮机提灌在巴下、站沟、水泉崖等地试行,柴油机提灌在新添乡崖湾、二甲及八里铺乡孙家大庄等地开始兴建,从1958年至1965年期间,卧龙乡苏家阳洼,窑店乡李家坪,八里铺乡洼刘家,新添乡上下街,辛店乡下杜家、康家崖,太石乡沙唠、巴下,中铺乡大石头等地高扬程,柴油机提灌先后建成,1966年,柴油机发展达66台套,3160马力,灌地6149亩。到1976年,全县柴油机提灌达941处,941台套,21381马力,灌地4.3万亩,国家投资达百万元,1976年后,电力提灌开始发展,柴油机提灌逐年下降,截止1985年,共有柴油机提灌283处,301台套,5323马力,有效灌13668亩,保灌9286亩。
电力提灌:1971年,临洮红旗乡通电后,在何家湾、上堡子首先建成两处电力提灌站,1976年7月,大电网从兰州华林坪至新添通电后,县上组成农田水电指挥部,从23个乡抽调民工4728人,从机关单位抽调98人任营长、指导员及技术、财务等职,成立八个工程营,负责修建全县水利电力、提灌等工程,重点为大营坪、王府庄、牟家坪、朱家窑四处电力提灌及康家峡、红土沟、梁家河、黄家川四座水库工程,当年有13处工程施工,到1976年全部或部分完成10处,其余红土沟、梁家河、黄家川三处工程因故中途停建。另外,自1984年至1985年又建成晏家寺、高家窑、石品岩、冯家坪、车王家坪等五处电力提灌工程,截止1985年底,全县共建成电力提灌工程117处.安装机泵218台套,装机容量13808瓩。有效灌39541亩,保灌30361亩,其中:洮惠渠沿线电力提灌34处,机泵36台套,装机容量1082.5瓩,有效灌13590亩,保灌12177亩。共建成机电井36处,机泵38台套,容量709瓩,有效灌2128亩,保灌1163亩。
高扬程电灌和较大电力提灌共17处,机泵105台套,装机容量10491.5瓩。变压器77台,容量15055千伏安,有效灌18307亩,保灌1131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