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7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F303
页数: 6
页码: 179-184
摘要: 民国时期,曾推行硫酸铜粉拌种,石灰水浸种,防治小麦黑穗病。解放后,开展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进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临洮县 农业经济 植物保护

内容

民国时期,曾推行硫酸铜粉拌种,石灰水浸种,防治小麦黑穗病。解放后,开展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进行综合防治技术。
  一、病虫害测报
  1956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对小麦吸浆虫和粘虫进行专业测报工作,为1958年用飞机防虫提供了依据。1959年至1966年,县农技站又在北五里铺杨家庄大队作小麦吸浆虫、粘虫季节性测报。1966年后,旭东大队梁兆祥做测报工作,从未间断。1976年,以粘虫、吸浆虫及地老虎的病害为主,由农技站搞测报工作,开展飞机防虫。1979年后,在农村设立了11个群众测报点,使测报工作走上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二、天敌
  临洮县害虫天敌繁多,自然存量大.对农业害虫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1979年,县农技站派人参加了全省害虫天敌资源调查会后,将调查天敌列为省科委的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项目课题,初步查清县内有益昆虫共5目13科40种。1983年,进行了汇总验收,并获甘农(1984)16号文件颁发的技术改进二等奖(省集体)。临洮县害虫天敌调查统计表第五章增产措施
  续表
  三、病害
  全县农作物病害种类很多,已发现的有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秆黑粉病、锈病、红矮病、黄矮病、丛矮病、条纹花叶病、线虫病、全蚀病、根腐病、颖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大麦、青禾和燕麦的坚黑穗病、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大、小斑病;谷子白发病、黑穗病;糜子黑穗病;洋芋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青枯病;蚕豆赤斑病、褐斑病、锈病、轮纹斑病;豌豆褐斑病;胡麻锈病、炭疽病、立枯病、白粉病;油菜花叶病、白锈病、霜霉病:甜菜花叶病、褐斑病、黄化病、蛇眼病,烟草花叶病;瓜类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霜霉病、花叶病、细菌性角斑病;辣椒黑胫病、枯萎病、炭疽病、花叶病;茄子疫病、褐纹病、黄萎病;番茄花叶病、蕨叶病、条斑病、斑枯病、叶霉病、晚疫病、早疫病、溃疡病;大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白斑病,菜豆花叶病;菠菜霜霉病等。其中因危害严重而引起人们重视并予以防治的有:
  1,小麦腥黑穗病,此病农民叫火穗或灰穗,一般年份危害率在10%以上。早先民间曾采用清油、烟皱子、羊粪拌种法防治,但无明显效果。
  民国29年(1940年)旧政府号召农民拔除黑穗,由保甲长验收集中烧毁,但不能根除。两年后,县农业推广所试用硫酸铜粉拌种,也无效果。
  1951年始用谷仁乐生拌种,由农业技术人员带药,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拌种,效果明显。1955年后,用西力生、赛力散拌种,1962年后,改用六氯苯,1980年后,又用福美双,效果都在90%以上。但随后由于实行承包制,没有挨户做工作,少数人忽视了拌种,使部分山区,腥黑穗病又有了回升。
  2、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条锈发病早危害大,秆锈发病迟,个别年份危害也重。1955年、1959年、1964年、1976年、1979年、1984年、1985年都是条锈病流行年,减产10-50%, 一般达15%。虽曾用草木灰、石灰粉、生尿水石灰硫磺合剂防治,但保护效果仅在为10%左右。1982年,试用粉锈宁在小麦抽穗初期防治,防效甚佳。1985年用粉锈宁防治41262亩,防效为71.3%。
  3、小麦红、黄矮病。小麦红矮病,临洮无历史记载,1953年至1957年间,曾发生过,1959年秋季,新添乡咀头、辛店乡上杜家、下杜家、杨柳庙一带的乌克兰0246冬小麦,在幼苗期叶尖和基部出现紫褐色斑点和短细纹,来年春返青拔节期麦株矮化,以致未抽穗而死。1960年,红矮病在部分地区中度发生,因其传病媒介为条沙叶蝉,曾用6%的666粉灭虫防治。七十年代上营、站滩山区的莜麦、燕麦也因发生红矮病而减产。
  黄矮病农民叫“干筋”,除危害小麦、大麦、莜麦、燕麦外,还危害青稞、糜子等禾本科作物。
  1979年,石家楼、连湾、站滩、漫洼等乡的麦田普遍发病。其中小麦发病面积达241736亩,筱麦13012亩,燕麦13553亩。以上三种作物共损失粮食1511.5万斤。因蚜虫为其传染媒介,县上从生产救灾款中拨出5000元,购买"3911"农药,下发到生产队使拌种防治。
  4、小麦全蚀病在1975年玉井乡杨家台村麦田成簇枯死。经拔根检查,系全蚀病,当年减产25%。1982年,县农技站在川区10个乡调查,发病面积占调查面积的16%,曾提倡以小麦与豆类或洋芋、油菜实行三年轮作的办法进行防治。
  5、小麦线虫病,农民叫"麦兰子",以虫瘦混在小麦种子内为媒介而传播。1949年前后,平均发病率达10%。采用白砒拌种后,基本消灭。
  6、小麦根腐病,又名黑胚病,农民叫"青干死"。1975年后,随着小麦连作年限的延长及萎秆品种面积的扩大,此病有逐年发展之势。
  7、马铃薯环腐病在1962年时,连湾乡官窑村所种深眼窝及1963年西坪乡刘家湾社所种波友2号均生此病。经采取推广杂交抗病品种,及增施磷钾肥料等措施,病情基本控制。
  8、玉米黑粉病,农民称灰包。多年来在玉米间曾严重发生,减产5—10%。六十年代初,提倡2-3年轮作,并进行深耕,以减轻发病。1967年后,在全县推广杂交玉米,发病率显著降低。
  四、虫害
  临洮境内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目前已知的有:小麦吸浆虫、粘虫、麦蚜、地老虎、蟒螬、金叶虫、蝼蛄、条沙叶蝉、灰飞虱、麦穗夜蝇、黄麦杆蝇、大麦水蝇、青稞穗蝇、黑绒金龟䖬
  、豌豆潜叶蝇、小豆卷叶蛾、银纹夜蛾、甘蓝夜蛾、苜蓿蚜、大麻叶 䖬、胡麻漏油虫、黄守瓜、黄条跳岬、猿叶虫、菜粉蝶、小菜蛾、菜蓝跳䖬、菜根蝇、菜缢管蚜、花菜虫、葱蝇、萝卜蝇、蛞蝓、白粉虱等.其中危害严重引起人们注意而大力防治的有以下几种:1、地下害虫以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为害最严重。1955年分别采用毒谷、毒饵、糖醋汁等防治,都起到一定的效果。1985年,县农技站对34个乡‘地下害虫进行了普查,经鉴定共2目、6科、21种。
  2、小麦吸浆虫,1952年在上营乡发现,为害面积3000余亩。1957年,全县普遍发生,以洗河灌区最为严重。1958年6月上旬用飞机喷药防治15万亩,人工防治27万亩,效果为95.4%。后在1962年至1974年间又用飞机防治四次,基本得到控制。近几年来,放松了连片防治工作,小麦吸浆虫又有回升。
  3、麦蚜在1953年、1958年、1963年、1965年、1978年、1979年、1980年及1985年都是偏重发生的年份。蚜株率都超过25%,百株蚜量均在500头以上。六十年代前,用666粉防治,七十年代后,用3911拌种及乐果喷杀,均有效。
  4,粘虫是县内危害最严重的常发害虫,在1953年、1958年、1964年、1976年及1981年,都是大发生年份。在盛发期,幼虫遍地,小麦叶片及玉米幼苗均被吃尽,受害甚大。
  临洮粘虫,第一代成虫系由江、淮地区迁飞而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6月下旬达高峰。1979年,开始用灭幼脲防治,使粘虫不能脱皮繁殖而死,效果很好。
  5,大麦水蝇(麦水蝇)1976年在城关、衙下一带的临农14号小麦内发现,平均每株虫量5—15头,主重危害叶鞘。此虫于5月上旬开始产卵,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上旬幼虫开始发生,中旬为盛发期,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羽化结束。因此,在小麦、青裸抽穗前期防治,可减轻为害。
  五、农田鼠害
  全县农田鼠害比较严重,其中地下鼠以中华鼢鼠为主,分布在东峪沟以北,半干旱山区,地面鼠以黄鼠类为主,有鸣声鼠、金花鼠、仓鼠等。
  1963年,县农技站在沿川乡、上营乡、达京堡乡、连湾乡、中铺乡用磷化锌毒饵杀鼢鼠,防效达90%。在全县范围内培训技术队伍,全面开展防治,使部分地区基本控制鼠害。后因放松工作,鼠害又有回升。1979年在站滩乡调查中,发现严重地块每亩有2、3只,豆类损失达40%。1980年又恢复用磷化锌防鼠。1981年,县农技站与省植保站签订防鼠合同,至1985年累计防鼠地170多万亩,其中耕地120多万亩,荒地50多万亩,鼠只密度由防前的平均每亩0.88只,下降到0.105只。
  六、衣田杂草
  临洮危害农作物的杂草很多,其中恶性杂草有黑燕麦、毒麦、兔丝子等。农民曾采用轮作及一锄、二拔、三捋、四烧毁、五深埋等办法防治。1964年5月,由省农林厅农艺师陈希平协助,推广用巴尔板、燕麦灵、燕麦敌及二甲四氯、2.4D 丁脂等化学药剂灭草,效果显著。
  七、植保器械
  1954年前,治虫主要用人工捕捉。1955年后,推广单管式喷雾器,1965年后,推广压缩式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1975年,县上从人民公社投资款中购买喷粉器265架,喷雾器275架,发给社队使用,并购买机动喷雾器29台,由农技站统一使用。1976年又购置机动喷雾器18台,1978年国家又投资购买机动喷雾器215台,1980年又从人民公社投资款中购买拌种器800架,发给大队和生产队使用。目前全县已拥有机动喷雾器450台,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