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旱灾
分类号: S423
页数: 4
页码: 151-155
摘要: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陇西郡夏大旱。
关键词: 临洮县 自然灾害 旱灾

内容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陇西郡夏大旱。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陇西郡旱灾,民大饥,流者相望。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春,洮西早,饥。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陇上诸路复旱,时新复之洗西亦早,羌户多殍尸。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熙河(今临洮、临夏一带)早,饥。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熙、河、兰、会路大旱,五谷焦枯,饥。泾、渭、灞、浐皆竭、灾重,民多饥死。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郡道遂空。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3月,狄道县早,民饥。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春正月,临洮府旱,饥。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临洮府早,民饥。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夏,临洗府大旱,饥,河州人相食。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临洮府大旱,民饥。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临、庆、平、巩、秦各府、州、县大旱,民饥。
  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狄道夏大旱,斗粟银五钱,饿死甚众。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狄道自春徂夏无雨,夏禾尽枯,禾不能种斗粟银一一两,人相食。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临洮卫(今临清)旱,成灾。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临洮府属(兰州、狄道、渭源、金县、河州)等州、县旱。岁饥,民逃之大半,老弱死者无算,临洮秋禾尽荒。是年后,连岁荒歉。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临洮府属及固原等十八州、县、卫连年早,无收,民饥。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临、巩等处从本年至次年夏未雨,旱甚。直至次年五月始雨,民饥。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省入夏雨泽衍期,大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陇右诸州、县,自夏徂秋大早,兰州府属(辖狄道州)民饥,米每石值银五、六两,小麦亦如之。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狄道州所属各村庄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兰州、巩昌等府属(狄道州归兰州府辖)旱成灾。禾无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兰州(辖狄道州)等六府属地早。民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甘肃全省偏旱,兰州(辖狄道州)等各府属县大饥,死者颇重。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兰州(辖狄道州)、巩昌各地大旱,尤以三十三年全省大旱之故,民大饥,死者颇众。
  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狄道、皋兰、定西等三十州、县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兰州府属各州、县旱。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狄道早,薄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年)狄道自夏徂冬不雨,旱甚,民饥。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狄道春夏均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狄道旱,禾仅收种,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狄道夏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狄道夏旱,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狄道早,成灾,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狄道夏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七年(1837年)狄道连年早,夏、秋均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狄道早,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狄道全州大早成灾。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狄道夏大旱成灾,麦禾无收,饥民流亡。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狄道州旱,歉收。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秋,狄道、沙泥州判均早。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1年)是年,狄道大旱,灾情重。灾民多流徙他乡求生。
  清穆宗同治同治元年(1862年)秋,狄道大旱。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是年,狄道早甚,大饥,人相食,兰州斗粟银七、八两,饿殍载道。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狄道县复大旱,民大饥,饿殍盈道。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是年甘肃全省大旱,灾偏重。狄道自正月至五月不雨,斗粟银二十六、七两,大饥,人相食,死者无数。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狄道州大旱,民饥。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年狄道大旱,田禾晒死,斗麦价千八百钱,民饥。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年狄道大旱,民饥。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兰州府属州、县夏大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至五月始雨,麦无收,民皆连年饥。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河州、狄道复大旱,斗麦价五千钱,灾民食树皮、草根。
  民国13年(1924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禾几无收,民大饥。狄道、洮沙等甘肃中部十七县灾情颇重。仓斗麦价十七、八元(银元)。
  民国15年(1926年)夏,狄道、洮沙均大旱,民大饥,逃荒者络绎不绝。
  民国16年(1927年)甘肃中、南部各县大旱成灾,民饥。
  民国17年(1928年)是年狄道、洮沙大旱,春不能下种。夏复早,寸草不生,顺粒未收。又时值狄、河战乱,天灾人祸相继,粮价昂贵,饥民号寒,积尸梗道,为甘肃空前未有之奇灾,状极惨悯。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洮沙继上年特大旱灾,春耕失种,颗粒未收,斗价银币五十元,树皮、草根食之殆尽。十室九空,田园荡然,死尸盈道,此种奇灾,历所未有。
  民国19年(1930年)临洮、洮沙是年又大旱。
  民国20年(1931年)临洮、洮沙县持续旱灾成灾,民饥。
  民国21年(1932年)入春以来,临洮、洮沙早,田禾枯槁,草木萎死,收成大减,民饥,流亡逃荒者相继。
  民国22年(1933年)临洮、洮沙县大旱。入春后,田禾难以播种,已出土之禾苗多被枯死。民饥,逃亡者甚众。
  民国23年(1934年)临洮、洮沙大早,禾多枯死,收成大减,民饥。
  民国26年(1937年)是年临洮、洮沙早情严重,收成大减,饥民展转流徙者众。
  民国27年(1938年)临洮、洮沙继上年复大旱,禾收大减。粮价飞涨,民多饥。
  民国28年(1939年)临洮、洮沙旱灾重,民多饥。
  民国31年(1942年)临洮、洮沙旱,夏禾几无收,饥民流徒。
  民国32年(1943年)是年临洮、洮沙旱情严重,土地荒芜,人民流徙,农村凋零,情极可悯。
  民国33年(1944年)临洮、洮沙等县早情严重,民多饥馑。
  民国34年(1945年)甘肃全省五十余县春、夏亢旱,夏禾普遍歉收,秋田不能下种。民有饥馑,尤以临洮专区所辖各县为严重。
  民国35年(1946年)临洮、洮沙县旱。
  民国37年(1948年)是年临洮、洮沙等县春、夏均早。夏禾收成锐减,秋田复受干旱。民多有饥。
  1960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420440亩,内干旱56780亩。
  1961年全县受灾面积395771亩,内早灾196153亩。
  1962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545580亩,内旱灾343100亩。
  1970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664071亩,内干旱616961亩。
  1978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13353亩,内干早406939亩,成灾360483亩。
  1979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47313亩,内干早313446亩。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