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旱、雹、水、霜、虫、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旱、雹、水、霜、虫、风
分类号: X43
页数: 8
页码: 151-159
摘要: 临洮屈大陆性温带气候,气温变化无常。雨量较少,且多集中于秋季。水、旱、风、雹、霜、雪、病、虫等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早、雹为最甚,给人民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与损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灾情资料,有所遗缺。通观建置以来的史料,在发生大旱灾之年,一斗粮(18市斤)的市价,从五钱银(1163年)、七钱银(1539年)涨至一两五钱至二两(1641年)。在周围发生战争的形势下,斗粮市价竟涨至七、八两(1865年)至二十六、七两(1868年)。1929年(民国18年),临洗斗粮价涨至五个银元,灾民死者达一万五千人以上,造成土地荒芜,村为废墟,十室九空,人民流离失所,草根树皮剥挖殆尽的惨状。
关键词: 临洮县 自然灾害

内容

临洮屈大陆性温带气候,气温变化无常。雨量较少,且多集中于秋季。水、旱、风、雹、霜、雪、病、虫等灾害频繁发生,尤以早、雹为最甚,给人民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与损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灾情资料,有所遗缺。通观建置以来的史料,在发生大旱灾之年,一斗粮(18市斤)的市价,从五钱银(1163年)、七钱银(1539年)涨至一两五钱至二两(1641年)。在周围发生战争的形势下,斗粮市价竟涨至七、八两(1865年)至二十六、七两(1868年)。1929年(民国18年),临洗斗粮价涨至五个银元,灾民死者达一万五千人以上,造成土地荒芜,村为废墟,十室九空,人民流离失所,草根树皮剥挖殆尽的惨状。
  第一节旱灾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陇西郡夏大旱。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陇西郡旱灾,民大饥,流者相望。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春,洮西早,饥。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陇上诸路复旱,时新复之洗西亦早,羌户多殍尸。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熙河(今临洮、临夏一带)早,饥。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熙、河、兰、会路大旱,五谷焦枯,饥。泾、渭、灞、浐皆竭、灾重,民多饥死。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郡道遂空。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3月,狄道县早,民饥。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春正月,临洮府旱,饥。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临洮府早,民饥。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夏,临洗府大旱,饥,河州人相食。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临洮府大旱,民饥。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临、庆、平、巩、秦各府、州、县大旱,民饥。
  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狄道夏大旱,斗粟银五钱,饿死甚众。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狄道自春徂夏无雨,夏禾尽枯,禾不能种斗粟银一一两,人相食。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临洮卫(今临清)旱,成灾。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临洮府属(兰州、狄道、渭源、金县、河州)等州、县旱。岁饥,民逃之大半,老弱死者无算,临洮秋禾尽荒。是年后,连岁荒歉。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临洮府属及固原等十八州、县、卫连年早,无收,民饥。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临、巩等处从本年至次年夏未雨,旱甚。直至次年五月始雨,民饥。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省入夏雨泽衍期,大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陇右诸州、县,自夏徂秋大早,兰州府属(辖狄道州)民饥,米每石值银五、六两,小麦亦如之。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狄道州所属各村庄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兰州、巩昌等府属(狄道州归兰州府辖)旱成灾。禾无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兰州(辖狄道州)等六府属地早。民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甘肃全省偏旱,兰州(辖狄道州)等各府属县大饥,死者颇重。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兰州(辖狄道州)、巩昌各地大旱,尤以三十三年全省大旱之故,民大饥,死者颇众。
  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狄道、皋兰、定西等三十州、县旱,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兰州府属各州、县旱。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狄道早,薄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年)狄道自夏徂冬不雨,旱甚,民饥。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狄道春夏均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狄道旱,禾仅收种,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狄道夏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狄道夏旱,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狄道早,成灾,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狄道夏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七年(1837年)狄道连年早,夏、秋均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狄道早,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狄道全州大早成灾。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狄道夏大旱成灾,麦禾无收,饥民流亡。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狄道州旱,歉收。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秋,狄道、沙泥州判均早。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1年)是年,狄道大旱,灾情重。灾民多流徙他乡求生。
  清穆宗同治同治元年(1862年)秋,狄道大旱。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是年,狄道早甚,大饥,人相食,兰州斗粟银七、八两,饿殍载道。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狄道县复大旱,民大饥,饿殍盈道。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是年甘肃全省大旱,灾偏重。狄道自正月至五月不雨,斗粟银二十六、七两,大饥,人相食,死者无数。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狄道州大旱,民饥。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年狄道大旱,田禾晒死,斗麦价千八百钱,民饥。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年狄道大旱,民饥。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兰州府属州、县夏大旱。禾歉收,民饥。
  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至五月始雨,麦无收,民皆连年饥。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河州、狄道复大旱,斗麦价五千钱,灾民食树皮、草根。
  民国13年(1924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禾几无收,民大饥。狄道、洮沙等甘肃中部十七县灾情颇重。仓斗麦价十七、八元(银元)。
  民国15年(1926年)夏,狄道、洮沙均大旱,民大饥,逃荒者络绎不绝。
  民国16年(1927年)甘肃中、南部各县大旱成灾,民饥。
  民国17年(1928年)是年狄道、洮沙大旱,春不能下种。夏复早,寸草不生,顺粒未收。又时值狄、河战乱,天灾人祸相继,粮价昂贵,饥民号寒,积尸梗道,为甘肃空前未有之奇灾,状极惨悯。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洮沙继上年特大旱灾,春耕失种,颗粒未收,斗价银币五十元,树皮、草根食之殆尽。十室九空,田园荡然,死尸盈道,此种奇灾,历所未有。
  民国19年(1930年)临洮、洮沙是年又大旱。
  民国20年(1931年)临洮、洮沙县持续旱灾成灾,民饥。
  民国21年(1932年)入春以来,临洮、洮沙早,田禾枯槁,草木萎死,收成大减,民饥,流亡逃荒者相继。
  民国22年(1933年)临洮、洮沙县大旱。入春后,田禾难以播种,已出土之禾苗多被枯死。民饥,逃亡者甚众。
  民国23年(1934年)临洮、洮沙大早,禾多枯死,收成大减,民饥。
  民国26年(1937年)是年临洮、洮沙早情严重,收成大减,饥民展转流徙者众。
  民国27年(1938年)临洮、洮沙继上年复大旱,禾收大减。粮价飞涨,民多饥。
  民国28年(1939年)临洮、洮沙旱灾重,民多饥。
  民国31年(1942年)临洮、洮沙旱,夏禾几无收,饥民流徒。
  民国32年(1943年)是年临洮、洮沙旱情严重,土地荒芜,人民流徙,农村凋零,情极可悯。
  民国33年(1944年)临洮、洮沙等县早情严重,民多饥馑。
  民国34年(1945年)甘肃全省五十余县春、夏亢旱,夏禾普遍歉收,秋田不能下种。民有饥馑,尤以临洮专区所辖各县为严重。
  民国35年(1946年)临洮、洮沙县旱。
  民国37年(1948年)是年临洮、洮沙等县春、夏均早。夏禾收成锐减,秋田复受干旱。民多有饥。
  1960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420440亩,内干旱56780亩。
  1961年全县受灾面积395771亩,内早灾196153亩。
  1962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545580亩,内旱灾343100亩。
  1970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664071亩,内干旱616961亩。
  1978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13353亩,内干早406939亩,成灾360483亩。
  1979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47313亩,内干早313446亩。
  第二节雹灾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5月,临洮府狄道县雨、雹,民饥。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平、庆、临、巩四府自夏逮秋大雨雹,伤稼,民饥。
  清顺治五年(1648年)兰州、临洮属,夏四月雨雹,伤禾,无收,饥。
  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年)狄道、河州等县、卫,夏遭冰雹,打毁禾稼,民饥。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狄道等州、县冰雹为灾,大伤禾稼,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狄道、河州等州、县所属各村庄雨雹,禾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兰州(辖狄道州)、巩昌等府属县雨雹成灾,禾无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兰州(辖狄道州)等府属地冰雹,民饥。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狄道州冰雹,伤毁田禾、民舍。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狄道冰雹,禾仅收种,饥。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狄道雨雹,伤禾稼,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狄道雨雹,伤禾。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狄道雨雹成灾伤禾稼,民饥。
  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狄道冰雹,伤禾。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6月狄道冰雹,其大如碗,伤禾甚重。歉收,民饥荒。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5月,狄道西、南两乡雨雹,禾谷打伤甚重。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狄道北乡大雨雹杀禾。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狄道北乡、西乡均雨雹伤禾,收成大减,民饥。
  民国15年(1926年)夏5月狄道县冰雹,伤禾稼,歉收。
  民国17年(1928年)狄道雹灾,复空前大旱,灾情严重民大饥。饿殍盈道,哀鸿遍野。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冰雹,复连年特大旱灾。民大饥,死者枕籍。
  民国20年(1931年)临洮、洮沙冰雹,伤毁田禾,歉收。民饥。民国21年(1932年)7月8日正午时,临洗县刘家楞一带突降冰雹,大如鸡卵。田禾尽被打伤。7月28日,第三区三民村等处冰雹,夏秋庄稼,全行打伤。7月27、28、29日三天,牛头沟冰雹如卵,打伤庄稼,成灾甚重。
  民国22年(1933年)洗沙、临洗县冰雹毁伤庄稼、房屋、牲畜甚多,民饥。
  民国23年(1934年)洮沙一、二、三区之晏乐乡、民乐乡、潮源乡降冰雹达一小时之久,禾苗、烟苗均被打伤。
  民国24年(1935年)3月18日临洮大通乡等地冰雹,田禾受损减产成灾。
  民国26年(1937年)临洮、洮沙县雨雹。民大饥,展转流徙者众。
  民国28年(1939年)临洮、洮沙等县冰雹,灾情重,民多饥。
  民国30年(1941年)临洮、洮沙冰雹成灾,夏禾几无收。
  民国32年(1943年)临洮、洮沙大早,复冰雹伤毁禾苗岁大饥,灾情严重,饥民流徙。
  民国33年(1944年)临洗、洗沙冰雹,伤毁田禾。
  民国35年(1946年)临洮、洮沙县冰雹成灾,夏禾收成大减,民有饥。
  民国37年(1948年)8月1日,临洮县青天镇(今新添铺)及洗沙县太石镇,马啣山、骨头沟一带,冰雹大如鸡卵,秋田、黄烟打落几尽,成灾甚重。
  1952年全县雹灾面积61387亩。
  1960年全县受灾面积420440亩。内雹灾209000亩。
  1961年全县受灾面积395771亩。内雹灾79069亩。
  1962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545580亩。内雹灾61278亩。
  1970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664071亩。内雹灾47060亩。
  1973年全县受雹灾面积259062亩,成灾面积147349亩。
  1978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13353亩。内雹灾188556亩,成灾171093亩。
  1979年全县各类受灾面积847313亩,内雹灾43583亩。
  第三节水灾
  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秋,南安、陇西五郡淫雨,又大水,暴雪,树木摧折,伤秋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6月,熙州(今临洮)大雨,洮河溢。
  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秋,镇洮(今临洮一带)大雪,深三尺。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熙州野水凡三日。至秋七月丁西,岸出浒,河溢,坏民庐舍。
  清高宗乾降九年(1744年)狄道秋水患,冲没田地,民饥。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狄道州冰霍,洪水为灾,毁没田禾、民舍。
  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6月23日,沙泥州(原洮沙县,今隶临洮)河水泛涨,淹没秋禾,冲塌城角、城身及民房147间。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洮河水溢,冲没狄道州田地143顷余(一顷为100亩),溺死男女60余口。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狄道州水灾,冲田伤禾,有损人畜。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狄道夏旱,秋涝,禾歉收,民饥。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狄道冰雹,洪水冲毁田禾。
  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狄道水灾,冲没田禾。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是年夏,狄道北乡柳林沟山洪暴发,水高数丈,俗云起蛟,淹没田亩、禾稼、房屋、人畜无算。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沙泥州判水灾。
  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66年)狄道初伏降雪,树木、秋禾摧毁,洪水溢。,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以洮州(今临潭)大雨雹,复积雪,山洪暴发,水高数丈,洮河狂涨,狄道西瓮城垣浸没于水,沿河民田受害。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狄道北乡因雨雹,洪水横流,冲毁田亩,洮河水继涨。
  民国13年(1924年)2月,狄道县大雪深尺余。秋,北乡大碧河发特大水,冲毁两岸河堤,淹没农田。
  民国17年(1928年)狄道、洮沙夏冰雹,山洪暴发,冲没田亩成灾。
  民国20年(1931年)临洮、洗沙冰雹,洪水冲没田亩成灾,民饥。
  民国21年(1932年)临洮县第三区三民村等处因雨雹,洪水横流,平地水深数尺,冲倒房屋、田亩,淹死牛羊。牛头沟洪水为患,冲没牛羊、房屋、田亩。
  民国22年(1933年)临洮、洮沙县冰雹暴雨,洪水为灾,冲没田亩,毁伤庄稼、房屋、牲畜甚多,民饥。
  民国24年(1935年)7月18日,临洮大通乡等地冰雹,洪水横流,冲没田禾、地亩。
  民国27年(1938年)临洮、洮沙冰雹,山洪大发,冲毁田地、房屋、牲畜岁大饥。
  民国28年(1939年)临洮、洮沙冰雹,洪水为患灾情重,民多饥。
  民国32年(1943年)临洮、洮沙冰雹成灾,山洪暴发,冲毁田亩、房屋、牲畜。
  民国33年(1944年)临洮、洮沙冰雹,洪水为患,大毁田禾,成灾。
  民国36年(1947年)5月20日,临洮新添铺暴雨成灾,淹没农田三千余亩,沿洮河之边家湾、田家咀、秦家河湾、三十墩、潘家庄、龙家庄、杨家大庄、孙梁家、申家滩、康家崖一带,田禾冲毁无存,饥民哭嚎震天。
  1952年洪涝58919亩。
  1964年8月洮河暴涨,洪峰达2360秒立方,冲毁耕地1277亩。洮阳镇上厂电厂渠西侧,洮河决口,旧机场水深二尺余。
  1979年秋季8月11日20时大暴雨,持续7小时,致使洮河发洪水,最高洪峰达1800秒立方米。1984年秋季淫雨,洮河暴涨,洪峰达1200秒立方米。县城至巴下寺一段,冲毁河堤6980米,沿岸耕地14209亩被淹没或冲毁。电厂渠西侧,洪峰续上升二尺余,即濒决口。县上组织军、政、市民劳力,出动车辆抢险。
  7月28日大碧河山洪暴发,淹没公路桥及河口两岸农田7500亩,政府发放急赈款48000元,急赈粮232.50万斤,拨给抢修护岸经费8万元。
  第四节霜冻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秋7月,临洮府、兰州等府、州陨霜,杀稼,饥。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夏6月,狄道陨霜,杀禾。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狄道陨霜,大伤禾稼,民饥。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狄道州所属村庄霜灾,伤禾稼,歉收。民饥。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狄道霜杀禾,民饥。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洮沙连年空前大旱,春复黑霜为害。灾情颇重,民大饥,饿殍遍野。
  民国21年(1932年)临洮、洮沙县大旱、冰雹、虫害后,继以黑霜杀禾,草木萎枯,歉收,农民乏食。
  民国24年(1935年)临洮、洮沙霜冻,田苗枯萎,禾歉收。
  民国26年(1937年)临洮、洮沙霜灾严重,收成大减,民饥,展转流徙者众。
  民国27年(1938年)临洮、洮沙霜灾,杀毁田禾,减产,民多饥荒。
  1954年冬,定西地区(含临洮)连降大雪,气温降至零下28℃以下,冻死果树甚多。
  第五节虫害
  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秋,熙河(洮河流域)蝗,岁馑。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狄道秋虫,食禾稼,民饥。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秋,狄道、沙泥州判均蝗、虫灾,伤毁禾稼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秋,狄道蝗,大伤禾田。
  民国17年(1928年)是年,狄道、洮沙空前大旱,入夏复虫害,灾情颇重。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洮沙连年大旱,虫害严重。民大饥,死者颇众。
  民国21年(1932年)临洮、洮沙虫害,食禾惨重,收成大减,民饥。
  第六节风、瘟疫、滑坡
  一、风
  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春3月28日,兰州府属(辖狄道州)州、县,大风昼晦。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1日狄道大风雪伤蔬果、麦苗。
  民国27年(1938年)临洮、洮沙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摧折树木,伤毁禾苗,受灾甚重。
  民国35年(1946年)临洮、洮沙风沙成灾,摧毁田禾,歉收,民饥。
  二、瘟疫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兰州、狄道,疫、荒并起,大饥,人狗相食。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临洮府属狄道、兰州、河州、金县等处大旱。并疫,民逃之大半,老弱死者无算,临洮秋禾尽荒。
  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兰州府属(辖狄道州)大早,疫死颇重。米每仓石值银五、六两,小麦亦如之。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甘肃全省偏旱,兰州(辖狄道州)等府属县疫死者颇众。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兰州(辖狄道州)、巩昌等府属县以连年大旱,复瘟疫流行,死者甚众。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狄道连年大早,复瘟疫流行,民多病死。
  民国17年(1928年)狄道、洮沙是年特大旱灾,复瘟疫漫延,饥民死者枕籍,灾情空前。
  民国18年(1929年)临洮、洮沙疫疠
  流行,饥民死于疾疫者众。
  三、滑坡
  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狄道凤台山崩。
  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7月5日,狄道州东山崩,压陷田地30余亩。
  清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6月,狄道州南黎家洼山崩,压死男女25人。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年)5月,北乡皇后沟山崩,压死13人。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