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和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和气候
分类号: P462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干旱、冰雹、霜冻、暴雨、寒潮、大风、干热风等天气现象,常常给生产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或破坏,并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气象上一般称它为灾害性天气。对临洮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为害最大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冰雹、霜冻和暴雨。大风、寒潮、干热风等出现的频率较少,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为害较小。
关键词: 临洮县 气候 灾害天气

内容

干旱、冰雹、霜冻、暴雨、寒潮、大风、干热风等天气现象,常常给生产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或破坏,并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气象上一般称它为灾害性天气。对临洮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为害最大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冰雹、霜冻和暴雨。大风、寒潮、干热风等出现的频率较少,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为害较小。
  一、干旱
  临洮百分之七十的面积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属于半干早气候,加上降水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大、地表径流大、蒸发量大等因素,使临洗干旱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来说,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对水分的需求量不一样,从而不同季节的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这样按季节可以分为春旱、初夏早、伏旱、秋旱、冬旱。临洮虽然冬旱发生次数较多,持续时间也较长,但冬季大地封冻,越冬作物已停止生长,对其影响不大,故不予叙述。
  临洮县的干旱及其频率
  从各种旱灾发生的频率看,春旱为24%,初夏早为28.6%、伏早为30.4%、秋早为17%,以伏旱出现机会最多,秋早出现机会最少。从对农业的影响来看,春旱最为严重,往往影响春播作物的出苗和冬播作物的生长发育。
  总的说来,临洮干旱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从空间分布看,愈向北部,干旱愈趋严重,东峪沟以北山区干旱比川区严重。第二,从时间上看,春旱较秋早严重,长年干旱较间歇干旱严重。如1926—1934年连续干旱9年,1937年—1939年连续干旱3年,1942—1946年连续干旱5年,1960—1962年连续干早3年。
  二、冰雹
  冰雹是临洮仅次于干旱的灾害性天气。虽说“雹打一条线",持续时间也短,但因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常常给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据临洮1952—1979年续断8年的统计,雹灾面积达837282亩,平均每年雹灾面积达104660多亩,为害不小。
  从降雹的季节变化来看,最早于4月6日出现,最晚于10月23日结束,主要集中于5—9月,属于我国夏雹区,其中以6月最多,占全年雹日天数25%。这时正是夏收季节和秋田生长旺盛时期,冰雹降临,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灾害。从降雹的日变化来看,多出现于15-22时,因这时近地面大气层对流最为旺盛。降雹时间大部为5—10分钟左右,最长可达半小时之久,冰雹直径一般为0.5-2.0厘米,最大可达3—13厘米,但比较少见,冰雹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灾害越严重。
  临洮冰雹的源地有三:祁连山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和马啣山地区。冰雹进入我县,大多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其移动路径大概可分:
  1、发源于祁连山东南部的冰雹,由源地向东南移动,越过乌鞘岭,经永登西部,由永靖县分两路进入临洮。
  一路由红旗经中铺、五户、上梁到上营,到上营后分两支,一支由上营到云谷经站滩到定西县内官营一带,一支由上营经峡口、沿川到塔湾,到塔湾又分两支,一支由塔湾经石家楼、窑店到康家集,一支由塔湾经东二十里铺到达京堡。
  第二路由永靖县经东乡东部广河,进入我县卧龙乡,经西坪、衙下到苟家滩。
  2,发源于青海省东南部的冰雹,由源地经临夏分两路进入我县:
  一路由临夏到广河县的三甲集进入我县新添铺经程家铺、东二十里铺、达京堡到大头山。
  第二路由临夏经和政、康乐进入临洮县河口,由河口分两路,一路由河口经卧龙、八里铺到城关,到城关后又可分两支,一支进入达京堡,一支经玉井到陈家咀。另一路由河口到西坪后分两支,一支由西坪经单家山、衙下、三甲到苟家滩,另一支由西坪到玉井、陈家咀。
  3、发源于马啣山的冰雹,源于马啣山的冰雹可以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可到达云谷乡的新营坪一带,而积不大,西路对我县影响极大,西路的移动线由五户起,经上梁、改河到上营可分两路,一路经峡口、沿川到塔湾,另一路经云谷到站滩分为两支,一支由站滩到定西县内官营,另一支山站滩到塔湾。这两路到塔湾后又分两支,一支由塔湾经石家楼、窑店到康家集,另一支由塔湾经东二十里铺到达京堡。在上述路线中,以发源于祁连山的冰雹对我县影响最大,发源于青海东南部的冰雹发生时间较早,四月就可出现,这两个源地的冰雹以6—7月频率最大,源于马啣山的冰雹,一般发生时间较迟,多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农谚说:冰雹“夏打川,秋打山”,看来有一定科学根据。
  三、霜冻和暴雨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产生的白色晶体。它是地面最低温度在0℃以下形成,多数作物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就遭受冻害。"黑霜"就是气温突然下降到低于作物生长的最低温度,这时空气中水汽又少,不能凝结成"白霜”,使农作物直接冻害的现象,由此可见"霜冻"的关键是在"冻",而不在"霜"。一般"霜杀禾"的提法是不妥的,因为作物遭受冻害时可能有霜(白霜)也可能无霜(黑霜)。
  临洮平均霜日达131.4日,是我国霜日较多地区之一,这不仅与冬半年低温有关,地势较高,夏温较低,也使霜日增多的原因之一。如公元1705年就有"夏6月(阳历七月),狄道陨霜杀禾"的记载。可见一年最热的七月份气温也有可能降低到0℃以下,产生霜冻。
  初霜一般出现于9月29日,终霜止于次年5月6日,霜期长达219.4日。最早霜日出现于9月14日,最晚霜日止于4月9日,霜期达200日。一般随地势的增高,霜期相应的增长。
  从霜日年变化看以12月最多,达28.0日。从9月到12月逐月增多,从12月到翌年5月逐渐减少,从季节变化看,寒冷的冬季多于温暖的夏季,雨日多的秋季多于雨日少的春季。
  从近几十年的情况看,每年都有几次严重的霜冻发生,一般终霜危害大于初霜(秋霜),因为终霜的春季,正是小麦拔节时期,是玉米、油料作物、豆类作物、洋芋的幼苗期,最怕遭受冻害。初霜时,大部作物已经成熟,只有二茬作物和小秋作物受到霜冻的威胁。从地形上看,霜冻分布的规律是:洮河谷地大于山地,洼地最为严重;北坡大于南坡,山头霜冻最少。群众说:"雪打高山霜打洼"是有道理的。
  暴雨也是危害我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局部灾害性天气。根据我国中央气象局规定,一天之内由空中降落的雨量在50-100毫米为暴雨,100-200毫米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随暴雨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不同。一般30分钟到1小时的暴雨是从旺盛的积雨云中降下的。几个小时到24小时的暴雨出现在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中,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北抬西伸,西风带低槽向东移动,青藏高原西南气流的增强,低涡、切变的产生等,往往造成强大的气流上升运动和源源不断的水汽供给而形成暴雨天气。
  从历史记载来看,如1803年,沙泥州6月23日因暴雨河水泛滥,“淹秋禾,冲塌城南角、南城墙及民房147间,压死人口”。1851年夏"北乡柳林沟暴雨,山洪暴发,水高数丈,……淹没人畜、房屋、禾稼、田亩无算”。1947年新添铺"暴雨成灾,淹没农田3000余亩”。1979年8月11日20时大暴雨,中心在八里铺、城关、玉井北部一带,当时持续7小时,引起山洪暴发,使许多民房倒塌、农田庄稼被毁,造成人畜伤亡。当时县城东门外洪水冲毁城墙进入城内,使城内积水深达2-4尺,造成很多房屋、围墙倒塌,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