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降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降水
分类号: P462
页数: 5
页码: 120-124
摘要: 临洮全县百分之七十的面积,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往往"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旱"、"伏旱"连年发生,它严重的影响着本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关键词: 临洮县 气候 降水

内容

临洮全县百分之七十的面积,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往往"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旱"、"伏旱"连年发生,它严重的影响着本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一、降水量和降水日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在310毫米到760毫米之间,中铺、红旗一带降水仅310多毫米,由于此处多为低矮的丘陵,地势平坦开阔,水汽不易上升凝结,成为全县降水最少的地方。400毫米等雨线经何家山、马家山南向东延伸,大致沿马啣山2400米等高线越过柳林沟,经药芨滩、大庙湾、樊家岭、大坪、到孙梁家。400毫米等雨线以内,为干旱地区。巴下、中铺、红旗三角地带,降水仅300毫米左右。为了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当地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前就创造了保墒、保温的“砂田”,对农作物的稳产、高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00毫米等雨线在马啣山地区,大致和2400-2500米等高线相一致。在此高度以上,降水虽多,但气温较低,宜于种植饲草和林木。农作物只能种植生长期较短的豌豆、燕麦、蚕豆等,更适宜于蒜苗的栽培。马啣山海拔2300米,为最大降水高度,在此高度以上,降水量随高度而递减。
  洮河谷地500毫米等雨线在东峪沟到边家湾一线。此线以南,则属于半湿润气候。潘家集到南屏山以南的狭小区域,年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
  在400—500毫米等雨线之间,则属于半干早气候,蒸发量大,地势起伏不平,难以发展灌溉业,加上水土流失严重,给发展农业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总的看来,临洮降水变率大,四季分配不均。临洮平均雨量变率为17.9%,最大雨量变率达41.8%,这远比华北各地为大,就是在西北地区也算较大了。最多年份降水量为最少年份的二倍多。如最多年雨量为801.5毫米(1979年),最少年雨量仅369.0毫米(1942年)。月际变化更为突出,从各月平均降水变化看,8月份降水为12月的56倍,极端月际变化则相差200多倍,各月分配极不均匀。从季节分配看,夏季最多,占54%,秋季次之,占24%,春季占20.1%,冬季极少,仅占1.9%。
  临洮四季降水量(毫米)
  临洮年平均降水日数不多,为108.6日,这与降水较少是一致的。降水日的季节分配,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临洮平均降水日数(降水量≥0.1毫米日数)
  降水日的年际变化较大,从1971—1980年的资料来看,最多一年的降水日为120日 (1976年),最少一年只有89日(1971年)。
  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全年为33.1日,在一年中平均11.1日才能出现一次,日降水量≥10.0毫米的日数全年为17.5日,平均21日才能出现一次;日降水量225.0毫米的日数全年为3.6日,平均101日才能出现一次,可见全年出现透雨的机会是很少的,仅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日降水量250.0毫米的日数全年为0.4日,说明平均两年半才能一遇。日降水量≥100.0毫米的日数全年为0.1日,说明十年可能出现一天。
  临洮年均各级降水强度
  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出现在1976年7月28日到8月8日,长达12日,降水量达150.9毫米。历年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发生在冬、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发生在1964年12月3日到1965年2月20日,长达80日,这对冬小麦越冬和春小麦的播种,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临洮各月降水日数
  临洮各月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量系数
  二、雨季与干季
  从降水的季节分配虽然可以看出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还不十分明显。为了进一步显示临洮降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现以旬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的连续日期为雨季,现以旬降水量小于15.0毫米的连续日期为干季,临洮全年可以分为湿季和干季。雨季从四月下旬开始,十月上旬结束,其持续时间为173日,降水达485.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86%, 降水正常,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作物需要,但由于蒸发量大、地表径流大、雨量变率大,在雨季仍可发生初夏旱、伏旱和秋旱。
  干季从十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翌年四月中旬,时间长达192天,降水仅79.3毫米,占全年降水14%,平均每日降水只有0.4毫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尤其在3-4月,降水很少,有时竟长期无滴水,春早撅繁发生,对全县春播农作物和夏田作物的临洮县各地年、月降水量
  单位:毫米生长影响很大。
  三、昼雨和夜雨
  一年四季降水,多少不同,一日24小时的降水量分配也不一样。一般降水的日变化可分为昼雨型、夜雨型和昼夜双峰型。
  临洮降水属于昼夜双峰型。白天降水高峰在15时以后,夜间降水高峰出现在22时以后。这是由于洗河谷地的地形特点形成的。洮河谷地是一盆地形谷地,谷底海拔1800—1900米,四周群山环绕,海拔在2500—3000米左右。盆地内部白天迅速增热,不易散失,气温很高,14时以后空气强烈对流,由于形成降水的过程还要一定时间,所以降水高峰出现在15时以后,常以雷雨形式出现,有时并伴随有冰雹、大风。
  夜间,四周山地迅速冷却,向盆地下沉,尤其是西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冷空气势力较强,它侵入时将盆地内部的热空气抬升,而形成降水,在22时以后形成高峰。一般来势较猛,多形成较长时间的雷雨,常伴有大规模的冰雹。雷雨发展过程十分有趣,傍晚来临晚,首先碰到由于洮河水汽蒸发而形成的"空中长城"的阻拦,使其停滞在洮河西部,雷电交加,降水来临,10—30分钟后,冷气流冲破洮河"空中长城",进入东部,这时又受马啣山冷空气的阻挡,迫使其向临洮东南方向移动,这时洮河东岸雷电交加,降水来临,并慢慢向东南方向发展。
  临洮降水日变化虽然为昼夜双峰型,但以夜雨为主,每年5—9月平均降水量夜雨占58%,昼雨占42%。8月份夜雨最多,达64%。5月份最少,也占53%。夜雨较多是因为洮河谷地空气中水汽较多,稍受抬升,就可冷凝致雨,夜雨可以减少蒸发,增加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而白天晴朗,光照充分,气温较高,这些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临洮5-7月降水昼夜分配表
  记录年代:1971-1985年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