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区域地质
分类号: P548
页数: 6
页码: 94-99
摘要: 临洮位于祁连褶皱系东南端,秦岭褶皱系西北缘,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使部分时代地层缺失,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中上侏罗统、石炭系、中上奥陶统、下震旦统、前震旦系等。
关键词: 临洮县 区域地质

内容

地层
  临洮位于祁连褶皱系东南端,秦岭褶皱系西北缘,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使部分时代地层缺失,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中上侏罗统、石炭系、中上奥陶统、下震旦统、前震旦系等。现将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于下:
  (一)前震旦系马啣山群(Anzmx )
  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马啣山地区,在峡口也有出露,按岩性由下往上可分为三组:第一组(Anzmx1):
  灰白色眼球状黑云斜长混合岩、夹眼球状黑云二长混合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及扁豆状白云岩,厚度大于1862米。第二组(Anzmx²):
  淡红色眼球状黑云钾长混合岩,黑云二长混合岩、夹少量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变粒岩、钙硅酸盐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及碳酸盐岩,厚度1881—1932米。
  第三组(Anzmx3):
  淡红色条带状黑云二长混合岩、混合质钾长片麻岩、夹眼球状黑云钾长混合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扁豆状大理岩,底部有一层大理岩,以位稳定,厚度大于1201米。
  (二)下震旦统兴隆山群(Z1xn¹)
  分布于东北部之何家山、马啣山等地,出露面积较小。按岩性由下往上分为四组:第一组下火山岩组(Z1xn¹):
  灰绿色变质英安凝灰岩、英安岩、晶屑凝灰岩夹流纹英安斑岩、凝灰质千枚岩。厚度大于1046米。
  第二组碎屑岩组(Z1xn²):
  黑灰色硅质千枚岩、不纯石英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变质英安凝灰岩及含铁锰石英岩。厚度747米至767米。
  第三组上火山岩组(Z1xn³):
  下部为灰绿色变质英安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夹硅质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
  上部为灰绿色变质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玄武岩与变质砂岩、凝灰质砂岩沿走向相变。厚度大于2234米。
  第四组硅质灰岩组(Zixn4):淡灰色厚层硅质灰岩,及灰岩夹钙质黑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灰岩有时具硅质条带。厚度大于1428米。
  (三)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O2-3WX ):分布于北部的何家山至燕子山一带。按岩性可分为三组:
  下组(O2-3Wx¹):变质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玢岩及凝灰岩、凝灰质千枚岩夹薄层结晶灰岩,产腕足类、腹足类化石,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厚度大于886米。
  中组(O2—wx²):
  变质玄武岩、安山岩及安山凝灰岩,上部夹绢云千枚岩。厚度2911米。
  上组(O2—3Wx³):
  变质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及玄武玢岩,夹少量硅质岩和凝灰质砂岩。厚度1783米。
  (四)石炭系(C ):
  分布于南部海巅峡一带,出露面积很小。按岩性可分三组:
  下石炭统(C₁):主要为灰绿色、褐绿色、绿色板岩,千枚岩。厚度大于1000米。
  中石炭统(C₂):为灰白色,肉红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含Martinia sp厚300m。
  上石炭统(C₃):下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砾岩、砂岩、泥灰岩、砂泥岩和煤层组成。含:Chorjstites sp (唱贝未定种),shansiella alt成irabis (高旋脊山西螺); Cailamites of suckowii (苏柯维芦木比较种):厚度89.4米。
  中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厚35米。
  上部无煤组:由一套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含Paraschwagerina sp (拟希瓦格簉未定种);Paramarginitera of scmilgpdtisa(半优美近围脊贝比较种); Dixtgoclastus sp (网格长身贝未定种)。厚96.3米。
  (五)中上侏罗统铁冶群(J2-3ty):
  分布于东北部之牛心山附近,出露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及下白垩统河口群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下部为灰色砾岩,砂砾岩。厚度272米。上部为紫红色,青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砂岩互层。该组中含植物化石。厚度1080米。
  (六)下白垩统河口群(K1hk):
  分布于北部之墁坪至七道梁一带,及南部之裕丰、苟家滩一带。岩性为:
  1、下组(K1h1K1):暗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砾岩夹薄层砂岩。厚度554-693米。
  2,上组(K1hK2):紫红色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中下部夹少量凸透镜状砾岩,含鱼类化石。厚度大于1898米。该统与上复上新统及下伏中上侏罗统铁冶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七)第三系:
  1、下第三系固原群(Egy):分布于本县东部之即小寨子一羊圈山一带,与上复上新统临夏组,下伏下白垩统河口群均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暗紫红色巨砾岩、砾岩、砂砾岩、砂质泥岩。厚度700米。
  2、上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是全县分布较广的地层,从北到南沿沟谷均有出露。按岩性由下往上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N2L1):底部为褐红色砂砾岩,上部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厚度172-658米。
  第二段(Z2L2):褐红色砂岩,泥质砂岩夹砂砾岩薄层,底部为一层砾岩。厚度56—534米。
  第三段(N2L3):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砾岩及灰绿色薄层泥灰岩(或呈条带),底部有一层砾岩。厚度98-444米。
  第四段(N2L4):淡褐红色含钙质团块的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砾岩。底部为一层含砂砾的钙质团块层,且分布稳定。厚度大于3544米。
  (八)第四系(Q ):
  分布于全区,主要是冲积、洪积、残积和黄土等,是全区分布最广的地层,按时代早晚分叙于下:
  1、下更新统(Q1):下部为胶结砾石层,砂质粘土。上部为湖泊沉积的褐黄色亚粘土。厚度28-48米。
  2、中更新统(Q2):
  (1)冲积一湖泊沉积(Q2ulT-1):含结核的石质黄土,夹有褐红色亚粘土条带。厚度36-106米。
  (2)冲积层(Q2u1):
  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褐色砂质粘土。同期沉积有冰碛
  层。厚度15—30米。
  3、上更新统(Q3):
  (1)冲积层(Q3u1):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粘土。为四级阶地下部的沉积物。厚度32-57米。
  (2)风积黄土(Q32e01):为淡灰色的粉土组成。厚度大于50米。
  (3)冲积层(Q33u1):底部为砾石层,向上为黄土状亚粘土与砂砾互层。或为次生的冲积黄土。组成三级阶地,厚20米。
  4、全新统(Q4):
  (1)冲积层(Q41u1):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砂质粘土夹砂砾组成二级阶地。厚度17米。
  (2)冲积一洪积层(Q2u1-p1):为砂砾、砂质粘:上,组成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厚度大于6米。侵入岩
  临洗县境内侵入岩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其分布主要在北部及东北部中、古生代地层出露的地区。中部因全为中新生代地层,很少见到侵入岩。现按侵入岩形成的时期分述于下:
  (一)前寒武期侵入岩:
  1、片麻状花岗岩(r1+2):出露于本区北部之大咀、华林坪、东北部之小石马、站滩至峡口之间的沟谷中。其中以小石马出露面积最大,约12平方公里。其他均在0.1至5平方公里之间。岩体呈小岩株状、岩瘤状侵入于前震旦纪地层中。岩石为淡红色,中一粗粒,边缘相为细粒,压碎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为:微斜长石45%左右、斜长石20-31%、石英25—30%、黑云母1%左右,付矿物可见锆石、少量磷灰石。
  2、片麻状辉绿岩(Bu1+2):分布于马啣山南大咀及响水沟。岩体顺层侵入于前震旦纪地层中,呈岩墙状,其长4公里。岩石为灰黑色.中一细粒结构,变余辉绿结构,片麻状构造。岩性变化大,部分变为辉长一闪长岩。
  3、辉长岩(V1+2):出露于站滩北西7公里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为脉状或小侵入体产出。岩石呈灰黑色,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为:角闪石54.4%、斜长石28.3%、微斜长石10%、石英5.4%,及微量梢石、磁铁矿。岩体深受变质,矿物出现次生蚀变。
  (二)加里东期侵入岩:
  1、超基性岩:出露于何家山、燕子山二处,面积仅几十一几百平方米,侵入于下震旦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呈串球状出现。岩石为二辉橄榄岩及橄榄辉岩。黑色或黑绿色,全晶质自形粒状。矿物成份为:橄榄石50.1%、斜方辉石16%、普通辉石14.2%、角闪石13.4%、黑云母5%。岩石已普遍蛇纹石化。
  2,斑状花岗一闪长岩:出露于本区北部的何家山至大掌堰一带,面积约49平方公里。称何家山岩体。出露于西北部的巴咪山一札马圈以西地区,称巴咪山岩体。出露面积约85平方公里,岩体向西延入永靖县,我县出露面积约40平方公里,现将两个岩体分叙于下:
  (1)巴咪山岩体:该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中,其东界为下白垩统河口群,不整合于其上。该岩体按岩石结构和矿物成份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岩相带。三带界线为渐变过渡。边缘相为暗色闪长岩,过渡相为以灰白色及淡红色“中一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为主。中心相为淡红色"中一粗粒"斑状花岗岩。
  (2)何家山岩体:该岩体与中上奥陶统呈侵入接触,从岩性和结构及矿物成份看,该岩体仅存在中心相和过渡相,无明显的边缘相。中心相为淡红色"中一粗粒"斑状花岗岩,矿物成份及结构变化不大。为似斑状结构,花岗结构。斑晶由微斜长石一条纹长石组成。基质为石英,微斜长石,中一更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过渡相为,花岗闪长岩,岩性变化较大,有些地方则变为石英闪长岩及少量石英二长岩。地质构造
  临洮县位于祁连褶皱系的东南端,而县南部又处于秦岭褶皱系的西北缘,几次主要的构造运动对本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前震旦纪,阿森特一加里东旋回的构造运动表现甚为剧烈,使前震旦纪及震旦纪、奥陶纪地层产生强烈褶皱,断裂甚发育,并伴随有广泛的岩浆活动,使古生代以前的各纪地层间出现角度不整合,燕山、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运动,使中一新生代地层产生少量的断层和疏缓状褶皱。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升降运动,在地貌上形成多级阶地。
  现将区内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按形成时期,分述于下:
  (一)褶皱:
  1,前震旦纪构造运动旋回的褶皱:
  (1)马啣山倒转复式背斜:位于区内东北部马唧山。背斜由前震旦系马唧山群组成,褶皱轴向北西—南东。褶皱长20多公里,宽约8公里,向北西方向倾伏,两翼地层一般均倾向南西,倾角40。一70。,即北东翼倒转。两翼次一级褶皱发育,其宽度为数百米,且与复背斜轴向平行。
  (2)何家山端咀一甘松向斜:位于北部之何家山以东的端咀与甘松之间,是雾宿山复式向斜东翼的次一级向斜,轴为南北向延伸,两翼均由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组成,其两翼倾角为35。一75。之间。
  2、燕山构造旋回的褶皱:康家峡向斜:位于北部的中铺一马家山之间的地区,向斜由下白垩统河口群组成,轴向北北西一南南东,延长约5公里,两翼较陡,倾角35。一500,东翼较缓,为15°—20°,为一不对称的短轴向斜。
  3、喜马拉雅构造旋回褶皱:本区中部新生代盆地中,由南向北出现了一些北西向连续的褶皱构造。
  (1)陈家咀向斜:位于本区南部漫坝河一带,向斜轴为北西—南东方向,且向北西倾没,核部为上新统临夏组第三段(N2L3)地层,两翼为第二段(N2L3)地坝,北翼较陡,其倾角为10°,南翼较缓。
  (2)张石沟背斜:轴向280°—290。,褶皱平缓而开阔,两翼岩层倾角为10°左右,核部地层为上新统临夏组第三段(N2L3),两翼为第四段(N2L4)。
  (3)东峪沟向斜:沿东峪沟沟谷方向展布,向斜轴为330°方向,两翼不对称,南翼岩层倾角10°左右,北翼15。一30°,核部为上新统临夏组第四段(N2L4)。
  (4)塔湾背斜:位于东峪沟一大柳林沟之间,为一开阔平缓的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临夏组第三段(N2L3)的泥岩。
  (5)北部向斜:位于辛店、改河一带,呈一椭圆形开阔舒展的向斜构造。核部出露上新统临夏组第四段,两翼岩层平缓,倾角小于7°。
  (二)断裂构造:
  1、前震旦纪期:(1)漫坪洼一泉儿湾正断层:位于马啣山南坡,发生于前震旦系统混合岩层中,断层走向130°。断层面倾向西南,倾角74。一85。,断层延伸长约20公里,在西段,有2公里长的片麻状辉绿岩沿断层面侵入。
  (2)华林坪逆断层:位于马啣山南麓,发生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混合岩中,断层走向150°,延长2.5公里,断层面倾向北东,倾角70°。
  2、阿森特一加里东期:
  (1)马啣山北麓逆断层:在县境内出露于北部的杨家沟一斜路洼之间,长约3公里,向西大部份在榆中境内,约15公里,断层走向呈北西西一南东东,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使前震旦系之混合岩推伏于下震旦统第四岩组之上。
  3、燕山期:
  (1)马啣山南麓正断层:位于北部杨家沟—达家山地区的前震旦系马啣山群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间,断层为北西向延伸,西段转向北东。断层长约13公里,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5°左右。
  (2)何家山递断层:位于北部的何家山西,断层呈南北向延伸,北起王家沟经何家山,哈拉沟至燕子山西麓。长约20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47°,使东盘的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推覆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上。
  (3)墁坪正断层:位于北部的墁坪东部,北起于王家沟西一公里处,向南经金龙祠、九泉山、转向东至出不拉上庄,长约18公里,断层面倾向西,倾角约49。,上盘为下白垩统河口群,下盘为加里东期的何家山斑状花岗岩一闪长岩体。
  (4)马家山逆断层:位于北部的马家山,西起下滩,经马家山至下摩云呈东西向延伸,长约7公里,断层面倾向南,倾角55。,断层上盘为下震旦统兴隆山群的硅质灰岩,下盘为下白恶统河口群的砂岩。
  (5)端咀逆断层:位于北部的端咀西南,向北延至马家沟断层,走向为南北,长约5公里,断层面倾向西,使西盘的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推覆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上。
  另外,在东部窑店以东有窑店一渭源一陇西一榜罗推测大断裂。该断裂为北西向延伸,因县境内之部分为第三系与第四系所覆,其性质不明。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