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区域地质
地层
临洮位于祁连褶皱系东南端,秦岭褶皱系西北缘,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使部分时代地层缺失,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中上侏罗统、石炭系、中上奥陶统、下震旦统、前震旦系等。现将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于下:
(一)前震旦系马啣山群(Anzmx )
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马啣山地区,在峡口也有出露,按岩性由下往上可分为三组:第一组(Anzmx1):
灰白色眼球状黑云斜长混合岩、夹眼球状黑云二长混合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母变粒岩及扁豆状白云岩,厚度大于1862米。第二组(Anzmx²):
淡红色眼球状黑云钾长混合岩,黑云二长混合岩、夹少量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变粒岩、钙硅酸盐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及碳酸盐岩,厚度1881—1932米。
第三组(Anzmx3):
淡红色条带状黑云二长混合岩、混合质钾长片麻岩、夹眼球状黑云钾长混合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扁豆状大理岩,底部有一层大理岩,以位稳定,厚度大于1201米。
(二)下震旦统兴隆山群(Z1xn¹)
分布于东北部之何家山、马啣山等地,出露面积较小。按岩性由下往上分为四组:第一组下火山岩组(Z1xn¹):
灰绿色变质英安凝灰岩、英安岩、晶屑凝灰岩夹流纹英安斑岩、凝灰质千枚岩。厚度大于1046米。
第二组碎屑岩组(Z1xn²):
黑灰色硅质千枚岩、不纯石英岩、凝灰质千枚岩夹变质英安凝灰岩及含铁锰石英岩。厚度747米至767米。
第三组上火山岩组(Z1xn³):
下部为灰绿色变质英安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夹硅质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
上部为灰绿色变质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玄武岩与变质砂岩、凝灰质砂岩沿走向相变。厚度大于2234米。
第四组硅质灰岩组(Zixn4):淡灰色厚层硅质灰岩,及灰岩夹钙质黑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灰岩有时具硅质条带。厚度大于1428米。
(三)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O2-3WX ):分布于北部的何家山至燕子山一带。按岩性可分为三组:
下组(O2-3Wx¹):变质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玢岩及凝灰岩、凝灰质千枚岩夹薄层结晶灰岩,产腕足类、腹足类化石,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厚度大于886米。
中组(O2—wx²):
变质玄武岩、安山岩及安山凝灰岩,上部夹绢云千枚岩。厚度2911米。
上组(O2—3Wx³):
变质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及玄武玢岩,夹少量硅质岩和凝灰质砂岩。厚度1783米。
(四)石炭系(C ):
分布于南部海巅峡一带,出露面积很小。按岩性可分三组:
下石炭统(C₁):主要为灰绿色、褐绿色、绿色板岩,千枚岩。厚度大于1000米。
中石炭统(C₂):为灰白色,肉红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含Martinia sp厚300m。
上石炭统(C₃):下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砾岩、砂岩、泥灰岩、砂泥岩和煤层组成。含:Chorjstites sp (唱贝未定种),shansiella alt成irabis (高旋脊山西螺); Cailamites of suckowii (苏柯维芦木比较种):厚度89.4米。
中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厚35米。
上部无煤组:由一套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含Paraschwagerina sp (拟希瓦格簉未定种);Paramarginitera of scmilgpdtisa(半优美近围脊贝比较种); Dixtgoclastus sp (网格长身贝未定种)。厚96.3米。
(五)中上侏罗统铁冶群(J2-3ty):
分布于东北部之牛心山附近,出露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及下白垩统河口群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下部为灰色砾岩,砂砾岩。厚度272米。上部为紫红色,青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砂岩互层。该组中含植物化石。厚度1080米。
(六)下白垩统河口群(K1hk):
分布于北部之墁坪至七道梁一带,及南部之裕丰、苟家滩一带。岩性为:
1、下组(K1h1K1):暗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砾岩夹薄层砂岩。厚度554-693米。
2,上组(K1hK2):紫红色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中下部夹少量凸透镜状砾岩,含鱼类化石。厚度大于1898米。该统与上复上新统及下伏中上侏罗统铁冶群均呈不整合接触。
(七)第三系:
1、下第三系固原群(Egy):分布于本县东部之即小寨子一羊圈山一带,与上复上新统临夏组,下伏下白垩统河口群均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暗紫红色巨砾岩、砾岩、砂砾岩、砂质泥岩。厚度700米。
2、上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L)是全县分布较广的地层,从北到南沿沟谷均有出露。按岩性由下往上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N2L1):底部为褐红色砂砾岩,上部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厚度172-658米。
第二段(Z2L2):褐红色砂岩,泥质砂岩夹砂砾岩薄层,底部为一层砾岩。厚度56—534米。
第三段(N2L3):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砾岩及灰绿色薄层泥灰岩(或呈条带),底部有一层砾岩。厚度98-444米。
第四段(N2L4):淡褐红色含钙质团块的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砾岩。底部为一层含砂砾的钙质团块层,且分布稳定。厚度大于3544米。
(八)第四系(Q ):
分布于全区,主要是冲积、洪积、残积和黄土等,是全区分布最广的地层,按时代早晚分叙于下:
1、下更新统(Q1):下部为胶结砾石层,砂质粘土。上部为湖泊沉积的褐黄色亚粘土。厚度28-48米。
2、中更新统(Q2):
(1)冲积一湖泊沉积(Q2ulT-1):含结核的石质黄土,夹有褐红色亚粘土条带。厚度36-106米。
(2)冲积层(Q2u1):
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褐色砂质粘土。同期沉积有冰碛
层。厚度15—30米。
3、上更新统(Q3):
(1)冲积层(Q3u1):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粘土。为四级阶地下部的沉积物。厚度32-57米。
(2)风积黄土(Q32e01):为淡灰色的粉土组成。厚度大于50米。
(3)冲积层(Q33u1):底部为砾石层,向上为黄土状亚粘土与砂砾互层。或为次生的冲积黄土。组成三级阶地,厚20米。
4、全新统(Q4):
(1)冲积层(Q41u1):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砂质粘土夹砂砾组成二级阶地。厚度17米。
(2)冲积一洪积层(Q2u1-p1):为砂砾、砂质粘:上,组成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厚度大于6米。侵入岩
临洗县境内侵入岩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其分布主要在北部及东北部中、古生代地层出露的地区。中部因全为中新生代地层,很少见到侵入岩。现按侵入岩形成的时期分述于下:
(一)前寒武期侵入岩:
1、片麻状花岗岩(r1+2):出露于本区北部之大咀、华林坪、东北部之小石马、站滩至峡口之间的沟谷中。其中以小石马出露面积最大,约12平方公里。其他均在0.1至5平方公里之间。岩体呈小岩株状、岩瘤状侵入于前震旦纪地层中。岩石为淡红色,中一粗粒,边缘相为细粒,压碎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为:微斜长石45%左右、斜长石20-31%、石英25—30%、黑云母1%左右,付矿物可见锆石、少量磷灰石。
2、片麻状辉绿岩(Bu1+2):分布于马啣山南大咀及响水沟。岩体顺层侵入于前震旦纪地层中,呈岩墙状,其长4公里。岩石为灰黑色.中一细粒结构,变余辉绿结构,片麻状构造。岩性变化大,部分变为辉长一闪长岩。
3、辉长岩(V1+2):出露于站滩北西7公里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为脉状或小侵入体产出。岩石呈灰黑色,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为:角闪石54.4%、斜长石28.3%、微斜长石10%、石英5.4%,及微量梢石、磁铁矿。岩体深受变质,矿物出现次生蚀变。
(二)加里东期侵入岩:
1、超基性岩:出露于何家山、燕子山二处,面积仅几十一几百平方米,侵入于下震旦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呈串球状出现。岩石为二辉橄榄岩及橄榄辉岩。黑色或黑绿色,全晶质自形粒状。矿物成份为:橄榄石50.1%、斜方辉石16%、普通辉石14.2%、角闪石13.4%、黑云母5%。岩石已普遍蛇纹石化。
2,斑状花岗一闪长岩:出露于本区北部的何家山至大掌堰一带,面积约49平方公里。称何家山岩体。出露于西北部的巴咪山一札马圈以西地区,称巴咪山岩体。出露面积约85平方公里,岩体向西延入永靖县,我县出露面积约40平方公里,现将两个岩体分叙于下:
(1)巴咪山岩体:该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中,其东界为下白垩统河口群,不整合于其上。该岩体按岩石结构和矿物成份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岩相带。三带界线为渐变过渡。边缘相为暗色闪长岩,过渡相为以灰白色及淡红色“中一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为主。中心相为淡红色"中一粗粒"斑状花岗岩。
(2)何家山岩体:该岩体与中上奥陶统呈侵入接触,从岩性和结构及矿物成份看,该岩体仅存在中心相和过渡相,无明显的边缘相。中心相为淡红色"中一粗粒"斑状花岗岩,矿物成份及结构变化不大。为似斑状结构,花岗结构。斑晶由微斜长石一条纹长石组成。基质为石英,微斜长石,中一更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过渡相为,花岗闪长岩,岩性变化较大,有些地方则变为石英闪长岩及少量石英二长岩。地质构造
临洮县位于祁连褶皱系的东南端,而县南部又处于秦岭褶皱系的西北缘,几次主要的构造运动对本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前震旦纪,阿森特一加里东旋回的构造运动表现甚为剧烈,使前震旦纪及震旦纪、奥陶纪地层产生强烈褶皱,断裂甚发育,并伴随有广泛的岩浆活动,使古生代以前的各纪地层间出现角度不整合,燕山、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运动,使中一新生代地层产生少量的断层和疏缓状褶皱。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升降运动,在地貌上形成多级阶地。
现将区内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按形成时期,分述于下:
(一)褶皱:
1,前震旦纪构造运动旋回的褶皱:
(1)马啣山倒转复式背斜:位于区内东北部马唧山。背斜由前震旦系马唧山群组成,褶皱轴向北西—南东。褶皱长20多公里,宽约8公里,向北西方向倾伏,两翼地层一般均倾向南西,倾角40。一70。,即北东翼倒转。两翼次一级褶皱发育,其宽度为数百米,且与复背斜轴向平行。
(2)何家山端咀一甘松向斜:位于北部之何家山以东的端咀与甘松之间,是雾宿山复式向斜东翼的次一级向斜,轴为南北向延伸,两翼均由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组成,其两翼倾角为35。一75。之间。
2、燕山构造旋回的褶皱:康家峡向斜:位于北部的中铺一马家山之间的地区,向斜由下白垩统河口群组成,轴向北北西一南南东,延长约5公里,两翼较陡,倾角35。一500,东翼较缓,为15°—20°,为一不对称的短轴向斜。
3、喜马拉雅构造旋回褶皱:本区中部新生代盆地中,由南向北出现了一些北西向连续的褶皱构造。
(1)陈家咀向斜:位于本区南部漫坝河一带,向斜轴为北西—南东方向,且向北西倾没,核部为上新统临夏组第三段(N2L3)地层,两翼为第二段(N2L3)地坝,北翼较陡,其倾角为10°,南翼较缓。
(2)张石沟背斜:轴向280°—290。,褶皱平缓而开阔,两翼岩层倾角为10°左右,核部地层为上新统临夏组第三段(N2L3),两翼为第四段(N2L4)。
(3)东峪沟向斜:沿东峪沟沟谷方向展布,向斜轴为330°方向,两翼不对称,南翼岩层倾角10°左右,北翼15。一30°,核部为上新统临夏组第四段(N2L4)。
(4)塔湾背斜:位于东峪沟一大柳林沟之间,为一开阔平缓的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临夏组第三段(N2L3)的泥岩。
(5)北部向斜:位于辛店、改河一带,呈一椭圆形开阔舒展的向斜构造。核部出露上新统临夏组第四段,两翼岩层平缓,倾角小于7°。
(二)断裂构造:
1、前震旦纪期:(1)漫坪洼一泉儿湾正断层:位于马啣山南坡,发生于前震旦系统混合岩层中,断层走向130°。断层面倾向西南,倾角74。一85。,断层延伸长约20公里,在西段,有2公里长的片麻状辉绿岩沿断层面侵入。
(2)华林坪逆断层:位于马啣山南麓,发生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混合岩中,断层走向150°,延长2.5公里,断层面倾向北东,倾角70°。
2、阿森特一加里东期:
(1)马啣山北麓逆断层:在县境内出露于北部的杨家沟一斜路洼之间,长约3公里,向西大部份在榆中境内,约15公里,断层走向呈北西西一南东东,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使前震旦系之混合岩推伏于下震旦统第四岩组之上。
3、燕山期:
(1)马啣山南麓正断层:位于北部杨家沟—达家山地区的前震旦系马啣山群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间,断层为北西向延伸,西段转向北东。断层长约13公里,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5°左右。
(2)何家山递断层:位于北部的何家山西,断层呈南北向延伸,北起王家沟经何家山,哈拉沟至燕子山西麓。长约20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47°,使东盘的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推覆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上。
(3)墁坪正断层:位于北部的墁坪东部,北起于王家沟西一公里处,向南经金龙祠、九泉山、转向东至出不拉上庄,长约18公里,断层面倾向西,倾角约49。,上盘为下白垩统河口群,下盘为加里东期的何家山斑状花岗岩一闪长岩体。
(4)马家山逆断层:位于北部的马家山,西起下滩,经马家山至下摩云呈东西向延伸,长约7公里,断层面倾向南,倾角55。,断层上盘为下震旦统兴隆山群的硅质灰岩,下盘为下白恶统河口群的砂岩。
(5)端咀逆断层:位于北部的端咀西南,向北延至马家沟断层,走向为南北,长约5公里,断层面倾向西,使西盘的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推覆于下白垩统河口群之上。
另外,在东部窑店以东有窑店一渭源一陇西一榜罗推测大断裂。该断裂为北西向延伸,因县境内之部分为第三系与第四系所覆,其性质不明。
第二节矿产
临洮县矿产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及北部的马啣山一带,严格受地层、断裂构造和火成岩的控制,主要产于古生代以前的地层中断裂构造发育之部位,南部仅出露少量的晚古生代地层,其矿产仅有海巅峡煤矿一处。中部大部分为新生代地层所覆盖,构造简单,很少发现矿产,区内截至目前所发现的金属矿化点有铁、铜、铅等7种,非金属矿有方解石、萤石、滑石等6种,现将已发现的矿产叙述于下:
金属矿
(一)铜矿
1、柳沟铜矿:位于何家山乡东南3.6公里,地层座标:东经103。39′50";北纬35。52′35〃。矿体产于加里东期的花岗闪长岩体的闪长岩中,呈脉状,矿脉断续长250米,宽约3米,走向310。,倾向东北,倾角50°〜60°。矿石为细脉状和浸染状,主要矿物成份为黄铜矿,孔雀石、兰铜、辉铜矿、黝铜矿,次要矿物为斑铜矿,黄铁矿,围岩蚀变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铜的平均品位0.8%,属热液型矿点。
2,扎马圈铜矿:位于红旗乡扎马圈村北一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1′40",北纬35。53′59"。该处共发现五处含铜方解石脉,均产于下白垩统河口群的紫红色砂砾岩的裂隙中,每处范围不大,一般有脉2-3条,个别可达5-6条,脉长一般为10米,最长可达30-40米,脉宽大部为2-10厘米,最宽不超过30厘米。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兰铜矿、孔雀石,含铜1-1.16%,为一矿点。
3、王家沟铜矿;位于何家山乡北西3.6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纬103。37′70",北纬35。55′30〃。矿化点附近出露的地层为下白垩统河口群的紫红色砂岩、泥质岩互层,其中夹有少量灰白色钙质砂岩,地层西部与加里东中期花岗闪长岩呈断层接触。铜矿化属于沉积型含铜矿岩,含铜矿物为孔雀石、斑铜矿,呈星散状分布于灰白色钙质砂岩中,含铜砂岩。矿化长度约10米,厚小于10米。
(二)铁矿:
1、华林坪铁矿,位于上梁乡东北约3公里之华林坪。围岩为前震旦系马啣山群第三组 (Anzmx3)混合岩底部的大理岩,矿体呈似层状的扁豆体,其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平均厚1-2米,矿石为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黄铁矿,矿石品位:TFe一般为21.93〜45.85%,最高达51.75%,属热液交代型。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开采过。
2、中沟滩铁矿:位于中铺西北约8公里处。矿体围岩为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的变火山岩,矿体呈不规则的扁豆体,长约30米,厚2米,矿石为赤铁矿,品位:TFe-般30%左右,最高可达60%,为热液型。
3、何家山黄铁矿:位于何家山乡南东3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9,30〃,北纬35°52'58"。
矿化点附近出露的地层为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火山岩系。矿体产于女山玄武岩中,长约100米,宽约1米,走向140°,产状近于直立,黄铁矿呈星散状,颗粒小于1毫米。也有一些褐铁矿。
(三)金矿:
位于洮河下游,哈拉沟村西南5.5公里处。二级阶地砾石层中所取重砂样中,含片金38粒,直径约0.1-0.35毫米,估计含量1克/立方米左右。
另外,在红旗之何家湾,峡口乡的茨泉子村等沟谷中均发现沙金线索。
(四)其它金属矿:
甘肃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在1/20万的地质普查中,进行了金属量测量。根据重砂样品分析结果,在我县境内分别圈出了马啣山、巴咪山、何家山乡南哈拉沟等白钨矿异常区,巴咪山磷钇矿、何家山白铅矿、杨家庄铬元素、马啣山铅元素等异常区。上述异常区,均可作为进一步寻找铅、钨、钇、铬等矿产的线索。非金属矿产
目前,县境内已发现的非金属矿有:方解石、萤石、滑石、大理石、石英砂和白云岩等,其中,萤石、滑石、方解石矿部分已被社队企业开采,供兰州市及有关地县利用。
(一)方解石矿:
主要分布于马啣山南坡西北端的蒋家山、鹤子岭及改河仙人洞一带,其中以蒋家山和石坡梁两地的方解石矿规模最大,质量最佳,前者为中小型矿,后者为矿点。
1、蒋家山方解石矿床:矿床位于马啣山西北端蒋家村南约一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03。49′12〃,北纬35°49"0"。矿区呈南北略长的正方形,即南北长900米,东西宽850米,面积0.77平方公里。方解石矿产于兴隆山群第四岩组的硅质灰岩内,矿区内,方解石矿化普遍,以大小各异的脉状产出,其中最大的三条矿脉为:I号矿脉长660米,平均厚度6.3米,地表出露垂直高差160米:Ⅱ
号矿脉长305米,平均厚度5.5米,垂直高差80米,Ⅱ
号矿脉长145米,宽2米。三条矿脉形状简单,产状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矿脉完全由单一方解石组成,共生、伴生矿物甚少,矿石质量极佳,地质储量大于50万吨,由于矿石质量好,具有一定规模,矿体出露地表,交通方便,宜于大量开采。
2.石坡梁方解石矿点:位于蒋家山方解石矿床的东南约2公里处,矿体产于兴隆山群第四岩组的硅质灰岩内,有主矿脉一条,呈南北向延伸,地表出露长233米,最厚13米,最窄不足1米,地表出露高差20米,矿体呈透镜状,由方解石和部分灰岩残留体组成,CaO含量大于55%,矿石是优质方解石,地表估计储量数万吨,宜于开采。
(二)萤石矿床(点):
萤石矿主要分布于马啣山南麓,呈北西一南东向带状延伸,矿化带长36公里,宽100—500米,矿体产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第二三岩组与下震旦统第四岩组,沿泉儿湾一墁坪洼断裂带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迄今为止,区内共发现5处萤石矿床(点)。分述于下:
1,上梁花石滩萤石矿床:该矿床位于上梁乡华林坪北东2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03。53′5〃,北纬35°44′35〃。萤石矿床产于前震旦系马啣山群第二岩组淡红色眼球状黑云钾长混合岩内,沿北西一南东方向的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分布,矿带长1000米。宽60—500米。矿床由三个矿体组成,每个矿体含若干条大小不等的矿脉,I号矿体厚5.7米,其中两条较大矿脉厚度均在1米以上;Ⅱ号矿体厚2米,由几条数厘米矿脉和细脉组成:Ⅲ号矿体厚3米,由厚度大于1米的矿脉和细脉组成,主矿脉由萤石单矿物组成,CaF₂含量高,属质量优良的富矿,交通方便,可开采利用。
2,红石崖萤石矿床:位于改河乡东北境内,地理座标:东经103。58′50",北纬35。42′15〃,由鸽子湾、红石崖、宽湾、仙人洞四处组成,呈南东一北西向带状分布,长1500余米,宽50—200米。萤石矿产于马啣山群混合岩及其夹层碳酸盐岩中,受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形状复杂,呈网脉状、细脉状、板状、透镜状和不规则状,单个矿脉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1一2米者仅数条,矿脉成群出现,矿化不均一,地表出露长度几米一几十米。萤石呈块状、细粒状,直径一般为l-2mm,以紫色和绿色为主,与石英密切共生,硫化物甚微,矿石质量尚好。CaF₂含量为35.58-89.85%,目前已由改河乡开采。
3,茨泉子萤石矿点:位于峡口乡北东直距12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04。45'30",北纬35。38′15〃,萤石呈细脉状充填于混合花岗岩节理、裂隙及片理中,矿脉成群出现,构成一条北西30°方向的矿带,断续长1000多米,最宽7米,最薄3米,一般4—5米,矿石呈细脉状的较富,呈角砾状的较贫,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蛋白石,CaF2含量一般为24-56%,最高66—72%,该矿近年来已被当地开采。
4,杨家后沟、大咀、二岭沟萤石矿点:三者以杨家后沟矿点较好,位于中铺乡杨家后沟东约一公里处,矿化在下震旦统硅质灰岩及角砾岩内,沿断层破碎带发育,萤石呈脉状,细脉状,地表出露的主矿体长15米,宽7米。矿化总面积约70平方米,萤石为灰白,淡红色,块状、皮壳状,多孔状构造,细粒结构,少量样品分析:CaF2(89.8-90.57%);SOO2(5.64%);CaCO3, (0.99%)。
大咀及二岭沟矿点,因规模小,可做进一步工作之线索。
(三)滑石:
县境内滑石矿主要分布于马啣山西北方向的焰子山至何家山一带,目前已发现的有黑咀、红土沟脑和龚家掌三个矿点,已由乡镇企业和社员开采。
何家山一焰子山一带处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雾宿山向斜的东南端,区域地层为中上奥陶统和中新生界,在何家山一焰子山东南端有超基性岩侵入体。滑石矿化即产生于超基性岩体及外接触带之中的上奥陶统交质火山岩系内,矿石类型分为块状滑石和滑石岩,以后者为主。矿石质量较差,但仍可利用,矿床均为热液交代型。
1,黑咀滑石矿点。位于中铺乡哈拉沟村西北25公里处。矿体主要有三个,产于蚀变火山岩内,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脉状和透镜状。沿断层破碎带和火山岩片理化带发育。地表出露长5-70米,I号矿脉规模最大,长70米,平均宽3.2米;Ⅱ号矿脉长5—6米,宽1—1.5米,矿体主要由块状滑石组成,矿石呈灰、白、红褐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滑石,脉石矿物为石英,蛇纹石、透闪石等,矿石质量好。
2、红土沟脑一带的滑石矿点。位于哈拉沟北东2-3公里处,包括红土沟脑和波旦沟西侧一带矿点,滑石矿化均产于焰子山东麓火山岩蚀变带中。蚀变带沿雾宿山群与河口群不整合而之下的片理化带发育,呈北25°西展布,山褐红色蚀变火山岩、灰白色菱镁矿岩及硅质条带、灰绿色滑石、绿泥石片岩组成,长500-600米,宽10米左右,滑石绿泥片岩即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断续分布于蚀变带中,矿体长数米至数十米,滑石岩呈灰白色、灰绿色、片状构造,鳞片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滑石、绿泥石,次要矿物为石英、方解石、蛇纹石等。
3,龚家掌滑石矿点:位于何家山乡龚家掌村东北侧,滑石绿泥石片岩产于变质火山岩系内、主矿脉一条,呈透镜状,沿北西方向分布,长达数百米,宽1-3米,矿石质量同红土沟脑矿点。
(四)大理石:主要分布在马啕1山一带的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中,产于马啣山群第三岩组(Anzmx3)内,呈混合岩化片麻岩的夹层产出。矿石为:具有工艺性能的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及大理岩化灰岩等。颜色以灰色、白色、深灰色为主,次为浅黄、浅绿、墨绿、孔雀绿、黑色等,块状构造,粒状结构。岩石一般比较破碎,可作建筑板材、水泥、水刷石和工艺美术品等原料综合开采利用。主要大理石产地为上梁银洞沟、峡口水泥厂附近,中铺乡杨家后沟、改河乡仙人洞、虎狼洞、岔沟、湖滩、冯湾、上营军马场、石庄湾、玉石山及五户乡中岭、杨家洼沟、鹤子岭及大咀等地。其中以上梁银洞沟、上营军马场和中铺杨家后沟大理岩矿床最好,分叙于下:
1、上梁银洞沟大理石矿床:位于上梁东北3公里之银洞沟,向东南延至华林坪一带。地理座标:东经103。51′50",北纬35。43′55"。交通较方便。大理石矿体呈层状,沿银洞咀一阴洼山梁呈153°方向延伸,长1500米,平均厚度35米,垂直高差100多米,产状:倾向230°,倾角小于70。。矿体由中厚层致密块状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大理岩化结晶灰岩组成,大理石呈白色、黄色、浅绿色、墨绿色、黑色,质地细腻、花纹美观,光泽鲜艳,无杂质,加工性能良好,是优质大理石矿。大理岩主要矿物成份是方解石、白云石、次为蛇纹石、石英。该矿床规模大,质量好,便于开采,交通方便,宜大量开采,用作高级建筑材料和工艺美术品原料。
2、上营军马场和杨家后沟大理岩矿:上营军马场大理岩矿床,位于上营乡东北4公里处,大理岩出露地表长约200米,宽50米左右。矿体为层状大理岩,矿石为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无杂质,矿物主要是方解石,有少量白云石和石英。但因颗粒较粗,质地不够细腻,岩石机械性能差,但宜作水磨石和水刷石开采利用。中铺杨家后沟大理石矿,位于蒋家山方解石矿东南侧,二者相距1公里,矿体呈层状,沿北东向展布,大理石呈灰白色,细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可供建筑石料使用。
(五)石英砂:
仅见于改河卜拉头沟和连儿湾乡一带。改河乡卜拉头沟石英砂,产于第三纪红层内,矿体呈层状,南北向延伸,长1000多米,宽32米,平均厚度为2米,多为10米的黄土层覆盖,经初步分析:石英砂含Si。2(79.76%),FeO3(0.4%),N2O3(4.3%),TiO2.0.12%),MgO(0.2%)。可供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选用。
(六)海巅峡煤矿:
位于县南部之海巅峡。地理座标:东经103。44′12"一103。45′6〃,北纬35。04‘49"一35。05′53"。矿区面积约0.7平方公里,煤矿开采始于明朝,继续开采至今。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老第三系、上石炭统、中石炭统、下石炭统。区内有 N30W的海巅庄背斜,断裂较发育,可分为Nw-SE向和NE-SW向两组,对矿体有破坏作用。
煤系地层为上石炭统:上部,为绿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中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煤层组成;下部含煤组由灰绿色,灰黑色砾岩、砂岩、泥灰岩、砂泥岩和煤层组成。
煤层从上至下共五层,均属窝状、透镜状极不稳定的煤层,厚度及延伸变化较大,厚度为0.2-3.65米之间,其中以第三层煤较好、平均厚度为1.04米,是主要可采煤层,对第一、三、四层煤求出工业丙级储量111839吨。煤质:原煤灰分(Aa)18.45-43.28%, 水份(Wf )1.21—2.20%,可燃体挥发份(Vv)8.60—13.60%;胶质层厚度(Y)值为0,焦渣收缩率(x)值为4.5%;原煤干燥燃料发热量(QgDT)4580-6960卡/克,干燥燃料硫磺(SQg)原煤6.7〜8.19%属高硫无烟煤。该煤矿迄今仍在开采,交通方便,可解决当地部分群众的燃料问题。
(七)其他:
除上述几种非金属矿产外,还有五户乡、湖滩附近出露很厚的白云岩。经少量样品分析,足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用的优质白云岩。五户、大咀及响水沟一带出露的长约4公里的辉绿岩,可供发展铸石工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