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40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0
页数: 4
摘要: 临洮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在陇西盆地的西缘,青藏高原的)东边。东向越山穿谷达渭源、陇西境;西向渡河过岭,接康乐、临夏:南向翻山绕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关,抵兰州市。境内四山环抱,一水北流。南屏山积雪,苍松挺翠;马啣山北矗,一岭云飘:卧龙寺西巘,峰坪映水;岳麓山东耸,岩峦掩城。洮河自海巅峡入境,拍岸激石、滚雪溅珠,纵贯115公里,是全县最大的'水利电力资源,可灌川区及台坪耕地40多万亩。
关键词: 概述 临洮县

内容

临洮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在陇西盆地的西缘,青藏高原的)东边。东向越山穿谷达渭源、陇西境;西向渡河过岭,接康乐、临夏:南向翻山绕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关,抵兰州市。境内四山环抱,一水北流。南屏山积雪,苍松挺翠;马啣山北矗,一岭云飘:卧龙寺西巘,峰坪映水;岳麓山东耸,岩峦掩城。洮河自海巅峡入境,拍岸激石、滚雪溅珠,纵贯115公里,是全县最大的'水利电力资源,可灌川区及台坪耕地40多万亩。
  全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总土地面积2867平方公里(4285535亩),耕地面积1131300余亩。南北袤延103公里,东西宽广78公里。海拔中部河谷区在1730至2100米之间.边缘山区多在3000米以上。气温,夏季最高温度33.9℃,冬季最低温度 -29.6。5年平均温度7.0℃。人口,据1982年普查,总数为419415人(汉族418757人,东乡族、回族、满族、藏族、土族等658人)。
  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涅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临洮自古以来即处于多民族消长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十万,进入洮河流域。东汉时,西羌各族频繁犯境。西晋以来,吐谷浑循阴山入河湟。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与前后赵争夺河南地,改置武始郡,置武街、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分境相拒。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筑神策、宛秀二军,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陷临洮。直至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1072年),又击败羌族木真,临洮复归宋辖。南宋以后,金兵鞑靼相继犯境。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临洮回民受太平天国及捻军反清斗争影响,揭竿而起。因地方官绅,破坏"汉保回、回保汉"的约言,酿成回民四千余口与汉民共同受害的惨痛巨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政府苛征暴敛,民不聊生,激起回、汉、藏、东乡民族十万多人联合起义,其后,虽因国民党军队镇压而失败,但民族团结,协力抗暴的英勇事迹,在西北民族斗争史册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政策的执行受到干扰。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又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
  临洮水利事业,有史可考的,最早为东汉马援曾引东峪沟水教民种稻。至宋,郑宪民在城南开渠,引洮水灌田。明杨继盛曾教民制桔槔
  ,引水灌溉。清郭士佳引三岔河水灌洮西十八里川,并倡修辛店、哈沙沟等渠。民国时期,先后修建德远、工赈、洮惠等渠于城川,溥济渠于衙下,新民渠于新添。至1936年,有渠道219公里,灌耕地六万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水电事业的发展,更为显著。水川地区灌溉面积有28.32万亩,保灌面积达24.23万亩。洮水年平均流量146.4每秒立方米,现灌溉用水仅占年平均流量的4.9%,潜力很大。若引水上山,还可发展水浇地十万余亩。同时,沿岸一级和二级河阶地,有发展淡水养鱼及鹅、鸭等养殖业的良好条件。洮河水利资源丰富,现有小电站五座,年发电量188万度,若利用海巅峡蕴藏的水能,年发电量估计可达四亿度,对未来工农业用电具有优越的经济价值。
  临洮矿产,受地层断裂和及火成岩的控制,主要矿苗多藏于古生代,以前的地层断裂构造发育的部位。截止目前,已发现的有铜、铁、金、铝、白钨、磷六种,其它金属异常区,有何家山南哈拉沟白钨矿,巴米山的磷钇矿,何家山白铅矿,杨家庄铬元素及马啣山铝元素等异常区。非金属矿,有方解石、萤石、滑石、大理石、石英砂、白云石等六种。为利用马啣山石灰岩,正扩建峡口水泥厂,预计年产量可达四万吨。大理石矿正规划开采中。煤层,仅海巅峡露出一处。
  临洮中部河谷为沉积层,山区为原、梁、峁三种地形。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1949年,粮食总产量3258.5万公斤;到1985年总产量达10878.5万公斤,增长了两倍多。粮食作物的播种比例虽有反复,但总趋势是小麦播种面积在增大。194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9.61万亩,1985年小麦播种面积为55.84万亩,两相比较,小麦播种面积增大了约1倍。引进或培育的优良品利,的播种面积逐年在扩大,在增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临洮水川地区,保产稳产,干早山区,地多产多,有利于全县粮食的均衡调剂。水川区盛产各类蔬菜,除本地自给外,大多供应甘南及青海牧区。虽然临洮在农业发展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地处西北高原,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无常,年平均降水量变动幅度大,各种灾害频繁,尤以旱、雹灾为甚;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起伏性强。民国十八年(1929年),因遭严重旱灾饥饿而死者达一万五千人以上。"年年防旱"、"六月防雹",是临洮农民祖辈相传的民谚。
  临洮工业生产,以农机、地毯、皮毛、乡镇企业及建筑业较为出色。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为254.26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271万元的20%。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834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3856亿元的13.24%。1985年与1949年相比较:工业总产值上升了6.2倍,但在工农业总产值结构中的比重中,工业产值却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85年的13.24%。这种情况,显示了农业发展的速度高于工业;地方工业的发展,速度较缓,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仍未能改变农业县的基本特征。
  临洮距省会兰州仅100公里。1949年有甘川公路一条。至1985年,境内有干线公路5条,140公里。兰州至康乐、岷县、陇西、武都、渭源的班车,均经临洮县城。县乡公路20条,302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汽车。
  鉴诸临洮的地理环境、经济、交通的优劣形势,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宜取长补短,以我国东南地区的先进县、市为范例,从实际出发,开放搞活,横向联合,采取多种措施,贯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持协调稳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在工业中,除办好现有工业,广泛发展乡镇企业外,有计划、有准备地拓建一些较大型的现代化工业,实为当务之急。
  临洮原来就是人物荟萃,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从两汉时期起,有捍卫边塞,维护中央的名将名臣辛武贤、辛庆忌父子;东晋十六国时,有能文能武建国敦煌安定西陲的李暠;宋建炎年间,有在河北五马山的抗金首领马扩;明嘉靖年间,有上疏劾奸佞的张万纪:明末清初有诗名盛于东南的张晋;清康、乾时有歌咏祖国山河的诗人吴镇,辛亥革命后,赵学普、边永福为进行护法运动而流血,李镜清为保卫民主而牺牲:地方先贤为求新知识,或留学于日本,或就读于省外,而成为教育界名宿者如杨汉公、杨斋沐、牛载坤、张作谋、高文蔚、司湫沄、黄文中等,为甘肃培育了不少人才,自杨斋沐开私人办学先声后,捐资兴学者颇多,因而文风勃兴,人才蔚起,全省中学生会考,只名列兰州之次。解放后,一经政府号召,临洮知识青年参军赴新疆者即达1250人,人数之多仅亚于北京。另有赴临夏者近200人,赴青海者80余人,支援武都者百余人,为建设大西北贡献了一定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至1985年临洮全县有地、师级以上及教授、副教授、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人的情况为:党政24人,军界15人,技术15人,科教、卫生、学术24人。建国前有中等学校6所(含专业学校),至1985年,增至31所;1949年有小学253所,1985年增至498所。中小学生人数,1949年为21371人,至1985年,已增至79104人。数十年中,临洮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五十年代后期起,在反右派斗争中,许多骨干教师,被戴上右派帽子。"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教师队伍中,多数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学校秩序极为紊乱,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才逐渐恢复常规。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几年来,虽学习会宁经验,制定教育工作纪要,以图改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未摆脱后进状态。
  临洮有许多文化古迹和遗址,有城北三十墩皇后沟的秦墓群及历代名臣名将的墓茔,有杀王坡秦长城遗址,有南大街哥舒翰纪功碑,有岳麓山椒山祠、超然书院,有玉泉峰水,西岩临川阁故址等诸景观。其中岳麓山年久失修,加以"文革"摧毁,景物凋零,令人惋惜。县政协杨干丞先生有感于此,捐资鸠工,倡议兴建岳麓公园,年来在政府赞助及群众努力下已初具规模。
  历史是一面镜子,察古观今。有利未来。我们将于各编中尽可能地、比较系统的记述临洮的过去和现在,希望在通观古今之变中,有助于临洮未来的发展。

知识出处

临洮县志

《临洮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临洮县志》上册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史志一体,详今略古、立足”为原则;力图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编新志。要求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性、性、资料性;要求记述有据、褒贬得宜,达到资政、育人、存史的修志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基本上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