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外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369
颗粒名称: (六卷)外籍
分类号: K812
页数: 16
页码: 149—164
摘要: 第五卷主要介绍了临洮县外籍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外籍 人物传略

内容

老子
  哲学之义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河南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周时为守藏史(一说为柱下史)。他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学者。
  孔子曾前往周朝都城,以诸多历史名人为例,向老子谈了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请老子点拔,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骨头都已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再说君子生得其时则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则如蓬蒿随风飘行。我曾说过,聪明的商人深藏财货,如同空虚无物;君子具有高尚品德,而容貌谦虚如同愚钝无知。抛弃你的骄傲之气与过多的欲望,除去你的做作之色与过高的志向,因为这些都无益于您的自身的修养。我能告诉你的,仅此而已。”
  孔子回去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可用网捕,能游的可用线钓,能飞的可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如何相处,它乘御风云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难道就是龙吗?”老子修治道德,其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宗旨,他久居周都,亲见周室衰微,诸侯攻伐,便离周而去。至散关,关令尹喜闻知,前往迎接。并以师长待他。且硬将老子留在散关,“强为我书。”于是老子乃著《德》、《道》二经。之后尹喜辞去关令,伴老子西游①“入西戎,造樗蒲②”,之后西行过伯阳川,自渭源越“关山③”,继续西行,而至于“流沙之西”,且“播迹于流沙④”。在完成他的西行访古之后,
  老子出关图(阎仲雄绘)
  从尹喜返居狄道。与“秦佚”们谈经论道,“排仙杖”、“炼金丹⑤”(实为练气功),直至长寿而终⑥。据传,卒后“葬狄道东川⑦” 。
   老子讲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
  [注释]
  ① 见《汉书•艺文志》、《唐国史补》、《艺文类聚》。
  ② 见宋《太平御览》。
  ③ 见《隋书•炀帝本纪》,炀帝诗《西征过渭源》。
  ④ 见唐《临川郡主墓志铭》。
  ⑤ 见《庄子•养生主》。又见明代工部员外郎李弼诗。明杨继盛《自述年谱》。
  ⑥ 见《后汉书》东汉延喜七年襄楷上书汉恒帝语。
  ⑦ 此说为福建李氏研究会提供。明 《临洮府志》,清《狄道州志》均提及老子终于临洮事。
  扶苏、蒙恬
  太子监军,秦国名将
  扶苏
  扶苏,秦人,始皇长子。为蒙恬军监军,以其德、才、能及贯例,本为始皇继位者。
  蒙恬,其先齐人,祖蒙骜,秦国将军①,官至上卿。秦略地拓疆时,骜伐韩击赵,战功卓著。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骜子蒙武,为秦国裨将,攻楚伐燕,屡立奇功。恬弟蒙毅,为始皇谋士,官居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祖孙三世,皆为始皇一品"忠信之臣”开国元勋。
  恬,诏授秦将军,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②,秦并六国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蒙恬与太子扶苏将兵三十万,北逐戎狄,收复河南地(黄河河套以南广大地区);筑长城,固地形“用险制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海边),延绵万余里”。(今临洮三十墩,为长城西起首第一墩)。恬征战疆场,督筑长城计十余载,“威振匈奴” 。
  始皇甚宠蒙氏兄弟,以为“忠信之臣”。长以恬征战,以毅为内谋。当时,秦将相重臣,亦不敢与蒙氏兄弟争高下。
  中车府令③赵高,曾犯有大罪,始皇令蒙毅处置,毅以其罪,判高当死,并除官职。始皇以为赵高尽力公务、赦免了赵高。故赵高便对蒙毅怀恨在心,窃谋报复。
  始皇三十五年,因始皇日渐骄奢,治直道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又以刑杀为威,拭忠诛良,焚书坑儒,因之官民共愤。长子扶苏以故谏蒙恬
  言:“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末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始皇病危时,想起了扶苏、蒙恬,便吃力的提笔立下遗诏。玺书立扶苏为太子,遗诏云:“朕将已矣,立扶苏为太子,赐胡亥以死,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遗书封好后,交由赵高妥为保管,要他依诏办理。赵高以遗诏示胡亥,胡亥看后甚为恐惧,便求赵高设法救他性命。赵高说这不难,仅将扶苏名与胡亥掉换,再将“兵属蒙恬”的“属”字改为“诛”字,不就“大事成矣。”胡亥转悲为喜,要赵高以计行之。赵高又威逼丞相李斯就范,而改立胡亥为太子,并让其继始皇位,史称“秦二世” 。
  始皇崩,赵高伙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伪造始皇遗诏,谋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称帝后,赵高借胡亥名,遣使者以扶苏、蒙恬有“大罪”,赐二人自尽。扶苏不得已而先自尽。蒙恬疑心此非胡亥之意,欲向胡亥请谏。胡亥闻扶苏已死,无人与之争帝位,欲释放蒙恬,然赵高对蒙恬既恨又惧,恐蒙恬东山再起,便“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上奏二世。胡亥只好将蒙毅赐死,又遣使赐蒙恬死。诏书云:“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恬怒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颠覆朝廷”。“然自知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恬又以周公旦故事为例,要胡亥以史为鉴。亲贤良,远小人,为万民着想,以道治国。并警告:“若不如此,必遭身死国亡之祸”。恬求使者请于二世让自己入朝以死进谏。使者曰:“我受诏行法于将,不敢以将军之言禀告皇上”。恬喟然长叹,曰:“我何罪于天?竟无过受死”!沉默良久,坦然慢言:“恬固当死矣,起临洮,达辽东,城堑万里,难免斩断龙脉,此乃恬之罪也”!言毕,吞药自尽。
   赵高又恐始皇子孙知情报复,将始皇十二公子、十位公主全部处死。赵高之阴毒,实为登峰造极矣。
  (补笔:扶苏、蒙恬遇害,临洮官民为表缅怀之情,将所传扶苏母亲居住地,更名为皇后沟,其母坐地唤儿魂归之处,名为望儿咀。扶苏遇害处,名为杀王坡,并为扶苏修建了太子寺。
  [注释]
  ① 将军:秦代将军为最高军职,位上卿,金印紫绶。
  ② 内史:秦属列卿,掌京师治安,位上卿,银印青绶。
  ③ 中车府令:掌管皇室车驾的宫庭长官,为帝王亲信。
  马援
  东汉·陇西太守
  马援(公元前14年一元49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字文渊,东汉名将。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归附刘秀,镇压了割据陇西的隗嚣,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因其为东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委任为东汉第一任陇西太守。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为虎贲中郎将。马援足智多谋,在平定了叛乱多年的先零羌后,被封为伏波大将军、新息候。马援不仅使多年受战乱之苦的陇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还在狄道川开渠引水,教人们种稻谷。中国历史上有关种稻谷的记载,这还是第一次。同时,他还利用临洮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养马,并发展了古代相马术,用铜铸造为马式(即相马铜模),为临洮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马援奉命率军平定武陵叛乱时病殁于军中。
  姜维
  蜀征西大将军
  姜维(公元200年一264年),三国时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人。字伯约,本为魏将,后归蜀,为诸葛亮所器重,任征西将军,亮死后,蜀汉朝廷任姜维为大将军。诸葛亮和姜维都把狄道视作伐魏、进入中原的战略要地,
  姜维
  临洮岳麓姜维墩原址
  姜维九伐中原时,曾于蜀汉延熙五年(公元242年)率军围攻狄道,魏将邓艾坚守城池,奋力抵抗。姜维攻城未果,撤军而还。后主延熙八年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率军伐魏,大败魏军于洮河西岸,然后渡过洮河,进攻狄道,仍未克而还。后魏军攻蜀,姜维坚守剑阁,然后主刘禅出降,姜维无奈,只好降于魏将钟会,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钟会谋叛魏,姜维欲乘此机会恢复蜀汉,事败被杀。现临洮仍遗存有姜维伐魏时用的点将台(姜维墩)、廖化堡、吕布城等古战场遗址。
  哥舒翰
  唐兵马副元帅
  哥舒翰(公元704年一757年), 突厥族哥舒翰部人。
  天宝元年,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哥舒翰坐镇陇右前,即在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全达、乞力徐率十万之众,进犯临洮、兰州及渭源,大肆抢掠。唐廷诏陇右防御使薛讷与少卿王骏率兵出击。十月,薛讷兵至渭源,在狄道武阶驿与敌展开激战,王骏从侧翼夹击,大败吐蕃军。薛、王两军追至狄道城北的洮河岸边,又与叛军遭遇,大战于长城堡,前后歼敌近两万。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于洮水之滨,收复黄河九曲,至此陇右得以安定,生产得以恢复。为长期战乱所苦的临洮百姓,以诗赞颂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表达对哥舒翰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安史之乱”时,玄宗起用哥舒翰为大唐兵马副元帅。哥舒翰带病率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伺机出击。
  哥舒翰但因奸相杨国忠猜忌,在出战时机尚不成熟时,强逼哥舒翰出战。结果兵败被俘,哥舒翰拒不投降,后为安庆绪所害。
   为表彰哥舒翰功绩,唐玄宗御笔亲撰碑文,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树巨碑立于今临洮南大街西侧,题名“哥舒翰纪功碑” 。
  纪功碑座北朝南,由巨石制成,青砖砌碑楼。碑额0.92米,碑身高4.25米,宽1.84米。碑座亦为巨石加工而成,五阶,高2.4米,整座碑高大雄伟,为甘肃境内古石碑之最。
  位于临洮县城南大街的哥舒翰纪功碑
  王韶
  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
  王韶(公元1030年一1081年),字子纯,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进士,后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求西北边事,于宋神宗熙宁元年 (1068年)诣阙上《平戎策》三篇,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由于平戎策既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派改弦易张的政治主张相一致,因此得到了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被任命为秦风路经略使,伺机宜文字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吐蕃大将穆尔、结舒克巴等集结于抹邦山(今临洮玉井镇南丰),直逼狄道城。当时驻守渭源的宋将王韶率兵直趋抹邦山,大败吐蕃,并在南甲(今临洮三甲)、巩令城(今临潭县八角)击败敌援军,后率部筑武胜城(今临洮县城),改“武胜军”为“临洮军”。十月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领河(今甘肃临夏西南)、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宕(今甘肃宕昌县)、门(今青海门源境)五州及通远军。王韶以熙州作为经营熙河路,的战略基地,又修筑南关堡(今玉井镇店子街)、北关堡(今八里铺镇)、结河堡(今辛店镇)、临洮堡(今巴下寺牟家坪),营建熙州城西洮河永通浮桥,创办西罗城蕃学,招置蕃汉弓箭手进行营田,对西夏形成包围的形势。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宋军占据河州,至此,熙、河、洮、迭、岷、宕六州全归宋有,恢复了“安史之乱”以前由唐王朝控制的局面。
  在开拓熙河的过程中,王韶采取招抚、征讨、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取得了“凿空开边”的重大胜利,王韶因功升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后罢去,历任职于洪州、鄂州等地。
  蒋之奇
  熙州知州
  蒋之奇,浙江宜兴人,宋元丰二年至六年(公元1079—1083年),任熙州知州,曾在现岳麓山凤台处筑高台,建楼观,名曰“超然台”,取老子“超然物外”之意。之奇调任京官后,寄狄道故人诗云:“超然台上望超然,一别悠悠路八千。春水半濠花满谷,不知今此得依前。”
  八思巴
  住持临洮大寺修建者
  八思巴(公元1235年一1280年),亦译为“帕克思巴”,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出身萨迦款氏家族,生于今西藏昂仁县鲁孔。他幼年丧父,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萨迦派的第四任祖师)学习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7岁时已诵经教十万言,略通大意;9岁时在众僧集会上讲说《喜金刚续第二品》,使众人叹服,称他为“八思巴”,意为“神童”。稍长,学富五车,故又称曰“班弥怛”。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之召,赴凉州(今武威)商谈西藏归队蒙古大汉国事宜,他携带着九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朵儿只,历尽艰难险阻,用了两年时间前往凉州,曾路过临洮,并作停留。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朝代之一,在为民族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中,八思巴应该说是最为突出的一位。
  1251年底,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圆寂,安葬白塔寺,享年70岁,临终授予八思巴法螺及衣钵,将佛法及弟子托付给他,使他成为萨迦派第五任祖师。1253年,19岁的八思巴以博学和谦逊有礼被忽必烈奉为上师,并在军中为忽必烈一家传授灌顶。1258年,忽必烈召集佛道两教的代表各17名,在他面前进行辩论,八思巴代表佛教方面参加了辩论,结果获胜,从此他愈受忽必烈的器重。1260年,忽必烈在上都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令其统领天下僧众。1264年,忽必烈设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明确宣布八思巴以国师身份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区行政,担任总制院院使,成为元朝政府一品大员。八思巴奉旨创制要用梵藏字母拼写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颁行全国,成为官方文字,并成立了“蒙古新字学”。这不仅提高了元朝的国威,而且对元代开始的藏汉佛教大藏经的对勘和将佛经翻译为蒙古文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沿用至今。
  忽必烈在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之前,再次请八思巴灌顶,晋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帝师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受皇帝尊崇。从八思巴开始,元朝皇帝每年从萨迦派中遴选高僧一人充当帝师,从此成为定制。在元大都,八思巴倡导举行一系列佛事活动,为汉地、蒙古、西夏、大理、畏兀儿弟子4000余人剃度受戒弘传佛法。
  1271年夏,八思巴离开大都到临洮,居住生活四年,期间修建了藏传佛教大寺,又遣弟子建了卓尼禅定寺,在甘青地区传布萨迦教法。1274年,在皇太子真金护送下,八思巴离临洮回萨迦。
  临洮在藏语中叫香根(或香衮),因此,八思巴命弟子达温波修建的临洮大寺又叫香衮大寺。大寺兴建时间为1271年至1274年,即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和萨迦派其他寺院相比,萨迦寺(南寺)始建于至元五年(1268年),比大寺早建三年,是八思巴根据萨迦本钦释迦桑布的请示同意修建的,是萨迦派的经典建筑。大寺比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早修建400多年,比青海塔尔寺(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也要早建300年,和卓尼百寺之首禅定寺同期。
  大寺规模宏大,最盛时僧众达数千人。寺内有八思巴塑像。大寺占地1000多亩,东至城墙,南至广福巷,西至经文巷,北至城墙,西北接北城门,呈镰刀形。《狄道州志》有大寺原址图。这座建筑今已片瓦无存,毁于何时也无史料可査。后建于大寺旧址上的东北五寺,即宝塔寺、圆通寺、广福寺、隆禧寺、圆觉寺,除圆通寺为唐尉迟敬德监修,明永乐年间重修,时间较早外,其他四寺分别为明成祖永乐、宣宗宣德年间新建。以上诸寺,皆毁于清同治。仅宝塔寺由清左宗棠恢复,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并增建了熙春台。
  清康熙中期历时16年修建而成的宝塔寺,前后三院,上院大小殿堂房21间、中院14间、下院10间,共计45间,其殿堂、房屋、山门、宝塔、钟鼓楼、灶房等,占地8亩余,周围香火寺占地约100多亩。经典文物、法器、载护神之衣袍、面具、碑碣香火等大寺遗址上的"宝塔”一应俱全。《狄道州志》所载《重建宝塔寺碑记》一文描写道:“恢恢乎殿庑重新,不减当年盛概,无殊千代宏模。”
  八思巴修建大寺以来,临洮及周边地区的佛事活动极为鼎盛。直到清代,临洮还有8座属于萨迦派的寺院。据《三世达赖喇嘛传》记载,三世达赖喇嘛到临洮时,还亲自修整过临洮大寺的八思巴塑像。解放初期,全县有寺院48座,僧众显密二宗数千人,仅城内就有“九寺三观,新寺不算”之说。每逢农历四月十二日,僧众抬八思巴国师圣像和接引强巴爷(弥勒佛)之像,同时出街游行、念佛、诵经、载护神,并于西城角寺晒经,连续三天,隆重热烈。故临洮被称为“小西天” 。
  八思巴在临洮期间撰写了一系列佛教理论的著述,完成了《皈依、发愿、灌顶之教戒》、《胜乐修行法》、《大幻变部坛城仪规》等著作,组织许多学者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校勘和刻印刊行工作。藏文《新唐书•吐蕃传》是1285年由八思巴弟子、汉人译师胡将祖在临洮译成,刻印刊行,广为流布。这是见于最早刻版印行的藏文书籍,在汉藏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八思巴在临洮前后生活了四年,修建大寺,著书立说,使临洮在元代成为甘青地区的宗教文化传播中心,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睦共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乐年间,明成祖亲颁旨《敕谕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邑人》:“所在官员、军民人等,务要各起信心,尊崇其教”。当时以宝塔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佛教活动中心。
  杨继盛
  兵部员外郎、狄道典史
  杨继盛(1516年一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因谏仇鸾开马市,被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
  他在临洮一年零两个月期间,除参与刑狱案件断案“神明”外,主要活动有:
  兴教育、置学堂:为了兴学,杨继盛变卖了夫人的首饰和自己的马,加上门生贽礼和自己的俸薪,在岳麓山超然台修建“超然书院”,亲自讲学,从学者50余人。还购置学田2000多亩,以补助生员冠、婚、丧葬及贫困者。后又在城内圆通寺设书馆(椒山书院),请教书先生二人,招收蕃、汉生童读书,学童由100人很快增至300人。他在教学中不但重视文化教育,而且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为拾金不昧的生员赠过“十两黄金轻一芥,百年名节重千钧”的
  杨继盛
  现刻于岳麓山笔峰塔上的杨继盛题对
  对联;为受业的门生题写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刻于石上,拓片广为流传。
  开采煤矿:临洮城南70里锁林峡有煤矿,因藏民阻拦不得开采。杨椒山亲率门生数人,前往商洽,并给予实惠。煤矿大开,便民利民,椒山题写《记开煤山稿》一文,镌刻于峡内石崖上。
  兴修水利:椒山提倡修建渠道,灌溉农田,教导城西郊农民种蔬菜,就地挖水井,并创制和推行桔槔(俗称扬杆,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汲水的工具),使园农收入倍增。
  革除积弊:临洮县征收粮草旧日无官册,积弊很大。椒山核出超征粮税,并将应征粮草分为三等,按贫富分担,既增加了税收,又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临洮贫民有以织褐为生的,官吏低价派购,或以杂粮强换,压榨剥削老百姓。椒山即出告示,禁约公差人员买褐,使卖褐贫民得以安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即杨椒山来狄道的第二年,升迁为山东诸城知县。离任之日,百姓哭泣,送行者千余人。以后接连四次升迁,官复原职。不久,又因奏劾严党,被捕入狱。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椒山被害于北京西市,年仅40岁。后由门生邹应龙(皋兰人)与张万纪(临洮人)等奏倒严党,完成了他的遗志。明穆宗继位,追谥为“忠愍” 。狄道人民为纪念他,在岳麓山超然台修建了 “椒山祠”,又在城内石桥街修建了 “杨忠愍公祠” 。
  唐懋德
  临洮舟同知
  唐懋德(生卒、籍贯待考),明神宗时任临洮府同知。施政重文教。懋德在陕西布政整饬、临巩兵备道荆州俊倡议下,在明初王中编纂的《临洮府志》、明伍天锡编修的《临洮府志》及明代正德年《重修临洮府志》的基础上,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编纂而成的《甘肃第一志》。全书分八册,计二十六卷。
  许铁堂
  安定县知县
  许铁城(1614—1672年),字天玉,号铁堂,自号天海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闽侯)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卯科乡试。青年时代以善诗闻名,兼善书画。清兵入关后,许门遭乱破败,父亡家贫。许铁堂游学吴、越、齐、鲁、燕、赵诸地,以海南贡士身份与当时文人雅士酬唱论学,诗才大振。康熙四年(1665年)时年51岁,许铁堂授任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知县,任内为教化民风,尊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安定县城隍。他注重教育,在安定县倡导创办学坊,修桥铺路,政绩斐然。许铁堂在任三年,适逢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便上疏请求赈灾减赋,反遭革职罢官。贫困无资归里,一度流落临洮,以教书、卖字为生。在临洮曾娶一老妪为其备炊。后又返安定,终因贫病交加,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客死陇上。安定百姓感念许公居官清廉,将其安葬东山脚下,岁时祭祀。其后安定知县应际咸、许宗崃亲撰碑额、碑文,定西进士孙昭为许公墓立碑。道光年间陕甘巡抚张祥河捐资建祠,适逢林则徐路过定西,得知此事十分赞同。许公祠建成后,临祠街巷遂取名许公街、许公巷。清明之日,历任县官率士民百姓祭祀。许铁堂诗作多散失于安定、临洮一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洮著名诗人吴镇钦慕许公德才,悲叹其不幸际遇,便悉心搜集、整理、选辑由兰山书画院付梓印行《铁堂诗草》,传于后世。
  荆州俊
  临、巩兵备道
  荆州俊,明万历猗顿(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进士出身,任临、巩兵备道,在平定西宁火洛赤的战事中有功。他看到临洮府虽有旧志,但未重修。对近八十余年的地方人物历史,缺乏记载,即委任临洮府同知唐懋德主持修纂,调聘所属兰、河二州及狄道、渭源、金县三县生员十余人,从地方经费拨给专款,修史机构设于西公署。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临洮府志》,由唐懋德等编纂成书。
  明朝末年临洮卫增银矿税五千多两。他向上申请豁免,结果减至一千二百多两。
  荆州俊实属勤政爱民之官。
  许重华
  临洮知府
  许重华,字松牖,河南太康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康熙五年(1666年)任临洮知府。顺治米喇印事变后,临洮回汉民族人口锐减,屯田荒芜,经济破坏,地方豪绅与官吏相勾结,报荒地为熟田,将粮税多摊少报,严刑催逼,居民无法生活,向外地流散。重华向上呈报了真实情况,并建议豁免“包荒”税粮,待流民返乡,休养生息,再征开荒税粮。因而回乡生产者达1.5万余人。居民逐渐安居乐业。
  当时,临洮人民向西宁运送军粮,往返千余里,运费大于军粮,上级决定改收现金,到西宁就地购粮。但两地粮价悬殊颇大,临洮出卖三石之价,在西宁还买不到一石,人民负担愈重,他报请上级将西宁驻兵一营移驻临洮,因此减轻了临洮人民的负担。
  李观我
  狄道知县
  李观我,山东鱼台县人,进士出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狄道知县。当时已有《临洮府志》,观我在此基础上,加以选纂,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完成《狄道县志》。
  呼延华国
  狄道州知州
  呼延华国,字炳文,陕西长安人,进士出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狄道州同知。在任主持编修《狄道州志》,由临洮人吴镇主笔,刘维瀚、王克允、李隋蔚等二十三人分工负责采访、查阅及缮写,于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成书。
  全书共八册十卷,列类三十一,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刻本行世、《甘肃通志》言及此书,“以为不失为名志。”
  王德榜
  福建布政使
  王德榜,字朗青,广东东莞人,徙居湖南江华。“为人英锐,饶有胆略”,为左宗棠湘军著名将领。“太平天国”后,以福建布政使衔从左宗棠前来西北,参与镇压捻军和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左宗棠于1871年8月进驻安定,为安置、抚慰兵祸造成的大批灾民减轻负担,稳定人民生活、生产,左宗棠调其得力干将王德榜往洮河岸边驻军屯田。得到调令后,德榜率部十营,于1871年底进驻临洮,开荒屯田,垦地上千亩,为解决临洮南部山坪区缺水困难,他数次报请左宗棠核准资助,于1873年六月动工开凿抹邦河渠,每天调兵二千五百人轮班开挖,于次年五月峻工。又于主渠向北开挖七条支渠,向南开挖十一条支渠,南北两川农田均得以灌溉。并安置了大批难民,稳定了临洮人民的生产、生活。
  1884年元月因中法战争爆发,王德榜受调率军开往广西前线抗击法军。在广西前敌,王德榜坚辞广西提督不受。他尽全力协助冯子材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为中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一代反侵略爱国名将。
  王德榜在临洮屯田时开挖的抹邦渠(后更名东干渠),至今浇灌着临洮的万亩良田。临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王德榜”这一闪光的名字。
  王徳榜兴修水利碑刻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上册)是继新编《临洮县志》、《临洮史话》后的又一部文史瑰宝。临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书的编纂工作责成由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县委宣传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组织通晓地方史志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郑鸿云、宿永智等同志广泛查阅史料,精心筛选人物,潜心编著书稿,可以说是九易其稿、以至大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高
相关人物
蒙毅
相关人物
李斯
相关人物
胡亥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姜维
相关人物
薛讷
相关人物
王骏
相关人物
萨迦•班智达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冯子材
相关人物
王德榜
相关人物
老子
相关人物
扶苏
相关人物
蒙恬
相关人物
马援
相关人物
姜维
相关人物
哥舒翰
相关人物
王韶
相关人物
蒋之奇
相关人物
八思巴
相关人物
杨继盛
相关人物
唐懋德
相关人物
许铁堂
相关人物
荆州俊
相关人物
许重华
相关人物
李观我
相关人物
呼延华国
相关人物
王德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辽东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陕西兴平
相关地名
天水冀县
相关地名
江州德安
相关地名
武胜城
相关地名
熙州
相关地名
南关堡
相关地名
北关堡
相关地名
结河堡
相关地名
熙州
相关地名
凉州
相关地名
汉地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西夏
相关地名
大理
相关地名
河北容城
相关地名
巩昌府安定县
相关地名
猗顿
相关地名
狄道
相关地名
渭源
相关地名
金县
相关地名
山东鱼台县
相关地名
广东东莞
相关地名
湖南江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