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宋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292
颗粒名称: (四卷)宋元
分类号: K820.44;K820.47
页数: 10
页码: 105—114
摘要: 第四卷主要介绍了临洮县宋、元时期的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宋朝 元朝 人物传略

内容

马扩
  制置副史、知州
  马扩(?—1152年),字子允,临洮府狄道州人,武举出身,兼通文墨,著有传世自传《茅斋自序》一书。自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随同父亲马政出使金国后,又多次作为北宋使者出使辽、金,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他数次上书童贯,要求政府在河北军事要地多筑城垒,严屯军兵,以防御金兵的入侵。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占领真定(今河北正定)后,他投奔城西和尚洞山寨,参加当地义军,并被推举为首领,从此开始了抗金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伤被俘,金军统帅翰离不竭力诱降,并准其路边开设酒店。他以酒店为掩护,广交两河豪杰,和各地义军暗通信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寒食节,他假装为人送丧,径奔河北赞黄县五马山寨,被赵邦杰推为首领,并请信王赵榛上山号召人民抗金。两河百姓闻风响应,五马山寨义军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成为两河义军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同金人多次作战,取得了不少胜利,一时声震大河南北。后,五马山寨被金兵围困,马扩即往扬州向宋高宗赵构请援。由于赵构并不想抗金,勉强选数千乌合之众交他调拨。北还,屯兵黄河南岸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境内,因无法前进,五马山寨终被金兵攻陷。返回扬州后,被宋高宗解除兵权。此后二十年中,历任枢密副都承旨①,沿海制置副使②,知鼎州③等职,秦桧擅政后受到废斥,被解职闲居。
  [注释]
  ① 都承旨:宋密枢院属官,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
  ② 制置使:官名。为唐后期为控制地方秩序而设的权力机构,五代时成为地方的军事长官,宋代沿置,位在刺史下。
  ③知鼎州:宋代刺史为“知州”,县令为“知县”,官衔带有“判、知、勾事、提举”等者是职官名,如称兵部尚书为“兵部判部事”。枢密令则为“知院事”等。
  王渊
  北宋将军、枢密院士
  王渊,字几道,北宋熙州(今甘肃临洮)人,后徙环州。善骑射。应募从军征西夏,数有功,升任熙河兰湟路将。累迁至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寨。
  宣和年间,随从刘延庆征讨方腊,任先锋。方腊所部占据钱塘江一带,气势嚣张。王渊对小校韩世忠说:“贼军认为我军远来,必轻视我军。你不妨与贼军交战,然后假意败逃,我领强弩精兵埋伏在数百步外,定能取胜”。韩世忠按王渊吩咐去办,贼兵果然追击宋军。设伏的宋军突然万箭齐发,大败贼军。宋军乘胜追击至淳安,平定了方腊此次之乱。
  王渊随从刘延庆进攻契丹,重兵驻守在卢沟南边,刘延庆派遣王渊等率数千人保护粮饷通道,结果被敌军击败,王渊被俘。后从敌营逃脱归来,任杲州团练使。又从杨惟忠,破郡盗高托山等,升迁为宁州观察使。
  靖康初年(1126年),王渊任真定府总管,就近任都统制,讨平赵州吴湛。金兵攻打汴京时,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屯兵雍丘,任命王渊为先锋,所率军队归属康王。
   第二年,张邦昌僭位称帝,康王逃至济州,命令王渊率三千军保卫宋庙。王渊到了汴京,以朝服见邦昌,行礼后说:“参见宰相大人” 。张邦昌便换了紫色官服请王渊到政事堂,王渊悲痛大哭着宣布了康王的命令。康王(即宋高宗)继位,王渊任御营都统制①,随从高宗,数月不解甲胄。后再迁保大军承宣使。
  当时群盗蜂起,王渊担任制置使,讨平杭州一带贼寇。王渊又率军平定镇江之乱。诛杀杭州贼寇陈通,于杨子桥招降张遇。经一年,贼寇基本剿灭。王渊升为德州节度使。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打扬州,宋高宗仓慌渡江,王渊从高宗到达镇江,至行在,王渊授任枢密院事②。
  王渊轻财好义,家中没有隔夜积蓄。他常说:“朝廷封给我官爵,俸禄足以代替耕作收入,假若象锥子刀子那样盘剥他人,与那些奸商有什么不同?”起初高宗在南京,听到王渊有病,派中使鲁曾泽探望。曾泽还朝,禀报王渊竞无床帐被褥,宋高宗便把自己车辇上铺的紫色绒褥赐给王渊。卒后,追封谥号“襄愍” 。
  [注释]
   ① 御营都统制:都统,官名,禁卫军统帅名。制,节制、控制。
   ② 枢密院事:宋代枢秘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和边防事务,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构。枢秘院事,枢秘院主管官员名。
  邓千江
  邓千江,金代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人,生卒年代及生平经历不详。他是金代词坛大家,传世之作仅有《望海潮》词一首,特录如下: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鍪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间,且宴陪朱履,歌按云环。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词的上阕描写西北边塞重镇兰州的险要形势和激战后的肃杀情景,下阕是歌颂守边将士平息烽火、安定边防和告慰牺牲英烈的功绩,写的极为形象,极有层次。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这首词风格豪迈雄壮,反映了金和西夏军事斗争的历史事实。对名藩兰州的险要形势和两军鏖战后的战役场景的描写,对战胜敌人、解除边境威胁的边将的歌颂,对为国献身的’英灵毅魄’的礼赞,构成了全词沉雄豪壮的基调,颇能代表金词的成就”。明代大词家杨慎在《词品》中指出:“金人乐府,称邓千江望《海潮》为第一”。
  马庆祥
  金•辅国上将军
  马庆祥,字瑞宁,本名习礼吉思。其先祖从西域(今新疆一带)徙往狄道,以马为姓。金泰和年间,试补任尚书省译史。辽道宗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曾出使元邦。回朝后授开封府判官。内城之役时担任应办使,他没有打扰地方百姓就筹集到所需军用物资。不久,元出兵陕右,完颜仲元帅驻守凤翔,征召马庆祥为副手,拜凤翔路兵马都总管判官。
  金元光初年(公元1222年),元军大将攻凤翔,行省命马庆祥与治中胥嫌分路清剿元兵于凤翔城外。临行,庆祥请画工画下自己的肖像,交给家人。有人问为何这样,马庆祥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第二天便出征。遇元军先锋于浍水,交战失利,且行且战,将到凤翔城时,却被元军断其归路。马庆祥估计难以脱身,便对将士说:“我等均受国家厚重恩典,今日以死殉国乃我等天职!”将士因之振奋,勇斗强敌,两军殊死久战,直至箭尽。元军团团包围相拥裹胁而行,想招降马庆祥,马庆祥不屈而死。金朝追授辅国上将军、桓州刺史、追谥“忠愍”。包长寿
  金•临洮府将、荣禄大夫
  包长寿,金代时为临洮府第五将,突门族人。本姓苞氏,袭父永为突门族都管。泰和伐宋,取床州寨及佑州宕昌辛城子。贞佑初年夏人攻会川,长寿与敌战于窄士峡,率先登寨破阵,金帝下诏,以先后所立战功,遥授同知陇州防御使,世袭本族都巡检。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赐金姓。西夏兵围临洮、扼渭源,难知夏兵虚实。统军司招募人侦探消息,长寿应募前往。路遇敌兵,斩二人,擒获一人。以探明临洮及西夏兵事,以功迁宣武将军,又升迁为怀远大将军,升任提控①。兴定元年,西夏大军入侵陇西,长寿拒战,以功再迁平凉府治中兼节度副使。兴定二年(1218年),授任同知临洮府事②。金兵伐宋,长寿由监州镇进兵,拔宕昌,进攻西和州。长寿挥军攻城,八保城敌军加固城池,不敢出城应战,长寿乃还军。此战,斩敌八千,获马二万余,牛羊三万,军需品无数,以功遥授陇安军节度使,同知通远军,提控如故。不久升任总领都提控,改授通远军节度使,西夏人攻定西时,其弟世显已降夏人,夏人执世显至定西城下,长寿不顾弟危,奋力拒敌。夏兵退,加授荣禄大夫。不久,夏人又攻会川,移兵临洮。长寿埋伏精兵五千于定西险要处,击败夏人三万骑兵,斩千余人,获马数百。夏人已破西宁州,进而兵犯定西。长寿击退敌军,斩首三百级,既而敌骑兵三万又至,攻城甚急,长寿登城拒战,矢石如雨,夏兵死者数千,伤者甚众。夏人不得已而退去。长寿亦于此年,因疾而卒。
  [注释]
   ① 提控:军职名。提,率领。控,控制、掌握。都提控,为某一战役中负责总指挥的军职名。
   ② 同知府事:官名,如宋元明清的知府,为一府最高长官。
  李修元
  北宋高僧“济公”
  李修元(1130—1209年),字胡陷,又字方园臾,法名道济,世称济公。其祖先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生于浙江天台。“幼生宦室,高祖李遵勖以官徙居潞州上党(今山西太原)时,为宋太宗招为附马,官拜镇国军节度使。真宗授其“左龙武将军,附马都尉,赐第永宁里”。故修元家庭又徙居开封永宁里。北宋陷京师而南迁,其家随宋皇室徙往高祖受封的天台城永宁村(今浙江台州永宁村)。
  修元父茂青夫妇虔诚信佛,修元赤城山读书时,因久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及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熏陶,萌生方外之念,十八岁时父母相继辞世,便皈依佛门,先入国清寺、后到临安(杭州)投奔灵隐寺。
  修元(济公)行为放纵,屡犯禅戒,貌似疯颠,实则乃一位学识源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歧派第六祖。他懂医术,常游弋市井,抚危济困,彰善惩恶,救死扶弱,为百姓治好不少疑难杂症,救了无数生灵,“济公”之 “济”就包含济以万民之意。
   济公善诗文,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并有许多诗作流传于世。
   济公集佛、释、道于一身,尊号长达28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堪称神化之极。
   济公深受百姓热爱,可谓百姓之佛也。
  李修元
  赵阿哥昌
  宋•土军元帅、金•熙河节度使
  赵阿哥昌,为临洮赵土司始祖,鸟思藏掇族人。为青唐羌西宁吐蕃政权唃厮啰召裔。其父巴命是吐蕃一支强大部族首领,羌族各部称其为父。赵阿哥昌“世居临洮”、“貌甚伟,有力兼人”,宋熙宁年间归顺宋朝,授土军元帅,赐国姓赵,名醇忠。“金贞佑中,以军功授熙河节度使”。金亡,窝阔台皇子阔端进兵陇右,直抵巩昌(今陇西)城下,金守将巩昌总帅汪世显迎降。初,阿哥昌率兵退守莲花山,召集部众,以备抵御。但见大势已去,不久亦归降阔端。皇子阔端承制封他为迭州安抚使。“时兵兴,城无居人,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农桑,以安辑之”,使境内人口逐渐增多,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安定,年八十卒于任上。赵阿哥潘
  元•临洮府同知、元帅
  赵阿哥潘(生卒年不详),熙河节度使阿哥昌之子。事亲以孝闻名。从小习弓马骑射,父亡后,随元宪宗攻宋伐蜀,破大安(陕西勉县西南),因功最著授任临洮府同知,斩朝天关,乘胜下阆州,克利州,得宋将刘太尉,败宋师于潼川,又击破宋制置使刘飞于青居山;逼成都,略嘉定,陷峨嵋,擒宋将陈侍郎、田太尉。大小五十余战,皆先陷阵。蒙哥赐号“拔都”(勇士),死事蒙元帝国,谥“桓勇”。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以皇弟身份南征大理,道出临洮,甚奇之,命其代元帅。筑城益昌(今四川广元县)。蒙古出蜀,以其为先锋,攻克西安,宪宗赐金符,授临洮府元帅。“岁饥,发私廩(粮仓)以赈贫乏,人赖不死。郡当孔道,有司蔽于供给,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只,代民输,帝闻而嘉之,酬其值,不受。”曰:“我岂以私惠而邀公赏耶?”
  赵阿哥潘好畜良马,常千蹄,岁择其上骥五驷贡于朝。其后子孙为祖父请谥者,许久准请,谥曰:“桓勇候。”
  赵阿哥潘
  赵重喜
  元•征行元帅
  赵重喜,阿哥潘之子。始为皇子阔端亲卫。1253年(癸丑)跟随世祖征讨哈刺章,数有功。中统元年(1260年)浑都反,从总帅汪良臣引兵至,拔沙河,纳火石地逆战,以功授征行元帅。四年,从讨忽都、达吉、散竹台军,取胜。制必贴木儿王承制,使袭父职为元帅。入觐,赐金虎符,为临洮府达鲁花赤①。当时,解除军职而转为民官者应以例上缴所佩金符。因赵氏世世勤劳有功,所赐金符“特许破例佩带。”重喜在郡,劝农兴学,省刑敦教,以善于治理地方而闻名。请辞官,朝廷不许。于是又授其长子官卓斯结袭达鲁花赤。升重喜为巩昌二十四处安慰使。卒谥:“桓襄” 。[注释]
  ①达鲁花赤: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监督治理所在地军队和官府的最高军政长官,是蒙语“镇守者”的音语。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它民族国家后,无力单独实行统治,便在重要地方和城镇,设置达鲁花赤,委任当地统治阶级人物中最有威望者,以达鲁花赤职监督地方军政事务,位在当地官员之上,掌握各种重大事务的裁决权力,以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府达鲁花赤,品级与府元帅相同,但权力比知府、府帅大。达鲁花赤最高职为正二品,最低级如千户所达鲁花赤为正八品。
  端竹领占
  大敏法王
  端竹领占(法名),俗姓石,元末明初临洮府狄道县南乡石家庄人,自幼出家于宝塔寺。宝塔寺原为显宗和尚住持,自大宝法王八思巴国师住持以后,变显宗为密宗。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他奉成祖圣旨,几次在沙漠草原可汗地区,宣布明代的教化和政策,功劳很大,封为江苏省苏州府的僧纲司都纲。永乐二十一年又奉旨,招降了迤北鞑靼王子及部属二千余人,平定了迤北之乱。当年授职僧录司右阐教。永乐二十二年升为左善事。成祖加恩,颁赐诏命,让他受用金图书,享受王者衣、具。成祖驾崩,宣宗继位。宣德元年(1426年)拜为灌顶圆妙广智大国师。宣德二年,又奉宣宗圣旨,出使乌思藏(元明时期对前后藏的称谓),有功还朝,赐号“清修静觉崇善慈应辅教阐范灌顶圆妙广智大国师。”宣德八年正月,端竹领占圆寂于宝塔寺,葬于临洮南乡石家寺,建塔立碑,以彰显其功绩。明景宗天顺七年,又追封他为西天佛子。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差遣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周洪漠往寺代帝谕祭,赠号“大敏法王” 。
  祁望
  临洮府城隍
  祁望,西域人,后徙居临洮。因家资殷富选拔为将镇守临洮,祁望品德高尚,功绩颇佳,名扬西部边陲。过世后,金朝皇帝敕封为临洮府城隍。
  祁福
  临洮府元帅、知府
  祁福,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金朝时任通远军节度使,兼任临洮府知事。归降元朝后被授元帅兼知府。去世后追封为太原郡伯,又加封公爵,谥号“武桓” 。
  祁连哥
  临洮府元帅、知府
  祁连哥,祁福之子,任本府(临洮府)元帅兼知府,后转任同知总帅府轻车都尉。去世后追封为太原郡公,赐忠毅谥号。
  祁林
  军民元帅府同知
  祁林,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任过脱思麻路、常阳等处军民元帅府同知。
  王中
  元明艺林名士
  王中,字仲可,别号井天迂叟。元末明初临洮府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洮阳镇)人。世耕读,不求仕进,廉洁自持,以诗文自娱。兰州肃王府肃庄王朱瑛聘中为教授,他力辞不就,所赐金帛等物亦谢绝不纳。明初编纂《临洮府志》刻行善本于世,内容丰富翔实。一生著有《史断》、《井天评》、《井天诗草》等。后隐居玉井峰栖云洞,始建玉井峰石寺。曾在此读书、修练、传经布道,名望很高。临洮府有志自王中始。诗稿及《府志》今散佚,仅存《洮阳怀古诗》一首。其诗云:“玉井山前坡陀盆,幽径直抵唐泉东。南崖断涧深万丈,北岭横岗摩天门。旭日东升云雾暗,初弦斜照殿阁昏。高人已乘黄鹤去,寂寞林阴道空存。”王中80高龄去世后,墓葬玉井峰张家山下庄南,入祀乡贤。栖云洞悬空在玉井峰,王中曾居住栖云洞修道,民间传以为仙,故将栖云洞称仙人洞,或神仙洞。神仙洞内塑有王中、张勖二人雕像,供人们祭祀。
  张勖
  张勖,字士勉,号顺宁叟,别号率一处士。元末明初临洮府狄道县(今临洮县玉井镇)人。元末中进士,天资聪明,博通经史,擅长诗文,邑诸生多出其门。晚年隐居玉井峰栖云洞,以拜高士王中为师,在此修道,著有《率一文稿》、《玉井诗集》。无疾而终于家,享年90岁。墓葬县城南二十里店子老街。玉井峰栖云洞即神仙洞内塑有王中、张勖二人雕像,供人们祭祀。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上册)是继新编《临洮县志》、《临洮史话》后的又一部文史瑰宝。临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书的编纂工作责成由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县委宣传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组织通晓地方史志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郑鸿云、宿永智等同志广泛查阅史料,精心筛选人物,潜心编著书稿,可以说是九易其稿、以至大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扩
相关人物
赵构
相关人物
赵邦杰
相关人物
王渊
相关人物
刘延庆
相关人物
韩世忠
相关人物
张邦昌
相关人物
邓千江
相关人物
马庆祥
相关人物
包长寿
相关人物
李修元
相关人物
赵阿哥昌
相关人物
赵阿哥潘
相关人物
赵重喜
相关人物
汪良臣
相关人物
大敏法王
相关人物
周洪漠
相关人物
祁望
相关人物
祁福
相关人物
祁连哥
相关人物
祁林
相关人物
王中
相关人物
张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临洮府狄道州
相关地名
河北
相关地名
鼎州
相关地名
熙州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镇江
相关地名
扬州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浙江天台
相关地名
天台城永宁村
相关地名
陕西勉县
相关地名
狄道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镌峰语录》
相关作品
《临洮府志》
相关作品
《史断》
相关作品
《井天评》
相关作品
《井天诗草》
相关作品
《洮阳怀古诗》
相关作品
《府志》
相关作品
《率一文稿》
相关作品
《玉井诗集》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