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
西晋文武人才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少恃豪族,以为含出身寒门,想交结李含,被含拒绝,因此对含结怨。会州刺史①郭奕素闻其贤,选含为别驾②,处群僚之右。不久,举秀才,推荐到官府,任秦王柬郎中令③,司徒④选拔含为始平中正⑤。
秦王司马柬死,含依礼数,葬毕除丧服。尚书⑥赵竣,恨含不为己用,遂奏含不该除丧。州大中正傅祗以赵竣意贬含。中丞⑦傅成因此上书为含辩护,说含“忠公清正,才经世务,实有史鱼秉直之风。"“名行峻历”“秦王之薨,悲恸感人,百僚会丧,皆所目见。而今以含俯就王制,说他背戚居荣,”“唯含是贬",这是不良人背后扇动“冀挟名义,法外置案”,请求朝廷公正处理。
皇帝未采纳傅祗意见,含遂被贬为五品官,差遣为寿城官府阁督⑧。司徒王戎以为不公,上表反对。帝也不再下诏,后以含为始平令。
赵王司马伦篡位后,杨秀因含乃"文武人才",调含为东武阳令。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求讨伐齐王,以含为征西司马⑨,甚见信任。不久,又升任长史。后又升任龙骧将军,统席远等铁骑,遣张方军以应义师,天子反正,含至潼关后回师。
当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司马伦任命。伦败,去职后去拜访司马颙。颙以礼厚待。含谏颙说:"皇甫商为司马伦信臣,畏罪至此,不宜多见面。"商听后,便对含怀恨在心。皇甫商调京城,司马颙置酒饯行。商与含当席斗气,颙尽力劝和。后含被调任翊卫军校尉。当时,商为齐王司马冏参军⑩,而夏候爽兄也在府,说其弟忠义,死得冤枉。而先杀夏侯夷乃含的计谋。含心里为此颇为不安。右司马赵骥又与含不和,赵骧准备检阅兵马,含惧赵骧乘阅兵讨伐自己,就单骑出奔,投往河间王司马颙。含谎称带有皇上密诏,颙便当夜见含。含对颙说:"成都王司马颖乃皇上至亲,有大功,还藩,甚得众心。而齐王司马冏越亲专权,朝廷侧目。现在发檄文令长沙王司马乂讨伐齐王,齐王一定会怒杀长沙王。乘传檄文数齐王罪状,司马冏就可唾手而擒。灭齐王后,立成都王司马颖以安社稷,你便为大功臣了。”颙从含计,于是上表请求讨伐齐王,拜含为都督⑪,统张方等诸路兵马进军洛阳,长沙王果然杀了齐王冏,含等旋师。
当初,含谋划将冏和乂一并除掉,使皇权归于颙。后来,皇甫商为报私仇,便向司马颙献言,说:“河间之奏,乃李含之谋,若不早图,祸将至矣。"司马颙因此杀了李含。
论日:西晋"文武之才"竟遭如此下场,皇子争权,官场险恶,可见一斑。
[注释]
①刺史:一州之最高军政长官。
②别驾:官名,汉置,为刺史的助手。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乘车随行,故名。魏晋时,别驾总理一州众务,职权甚重。时论称其职居刺史一半。隋唐改为长史,唐中期以后,诸州刺史、别驾并置,但别驾职权已变轻。
③郎中令:魏晋时尚书台的长官。
④司徒:官名,西周时置,春秋时沿用,掌土地和人民。东汉时,司徒位同丞相。
⑤中正:官名,三国时魏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由当地有声望的人出任,负责考察本州人才、品德分为九等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每十万人选一人,由吏部授以官职.即所谓九品官人之法。晋南北朝、隋沿用,唐废。
⑥尚书:官名,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尚,有执掌之意。魏晋时尚书事务更繁。隋代始中央以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长官。
⑦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魏晋沿袭,掌图籍秘书,外督刺史,内领侍御史。
⑧阁督:地方官府掌督察的官员的参军。
⑨司马:将军、校尉属官,在将军之
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⑩参军:王府及将军开府重要幕僚似现今军中之参谋。
⑪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统帅。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即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魏晋以后,为地方军政长官,总揽本辖区军政民政大权。
辛恭靖
西晋宰辅
辛恭靖(?一402年),"陇西狄道人"(见《晋书》列传59),“少有器干,才量过人①。"东晋隆安年间为河南太守。后秦姚兴侵犯河南,恭靖带领全城兵民拼死御敌,固守百余日,终因众寡悬殊,外无救援,城陷被俘。执至长安,姚兴对恭靖说:“朕将任卿执掌东南政事,你同意吗?"恭靖脸色一变,厉声说:"我宁为国家鬼,不为羌贼臣。”姚兴非常生气,便将恭靖囚于幽室。过了三年,到东晋元兴年间,恭靖诳骗狱卒得逞,便逾垣逃走。回到江东,安帝司马德宗因此嘉奖了他。桓玄请奏恭靖为咨议参军②,置之于朝臣之首。不久,恭靖因病辞世。
论曰:恭靖才量过人,又居朝臣之首。正值建功立业之时,却一病不起,命归西天,实属天意,憾有何用![注释]
①才量过人:才量,才能、度量。才量过人,意为才能气量均超过同朝僚吏。
②咨议参军:东晋时为将军府高参。
辛深
西凉骠骑将军
辛深,狄道人,四世祖怡入仕途,晋时为幽州刺史。
深仕西凉。任职骁骑将军。及凉主李歆不听尹氏及其他谋臣劝阻,倾其兵力,东伐北凉,与沮渠蒙逊战于酒泉,歆为伏兵重重包围,兵败失马,深以所乘马给歆,徒步与敌拼搏,身死于难。深因之以义烈见于西土。
李暠
西凉王
李暠
(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宗室确定为陇西李氏狄道房始祖。(先祖为西汉太尉李仲翔)。
李暠,高祖李雍,为西晋东莞太守;曾祖李柔为西晋北地太守;祖父李龠,为前凉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西亭候①;父李昶,为前凉世子侍
讲②,年仅十八因病去世。暠少时聪明好学,抱负远大。《晋书暠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摄经史,尤善文义。得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公元398年,后凉段业任李暠为效谷(敦煌西)令。公元399年,段业自立为凉王,改元天玺,史称北凉。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夷校尉。第二年段业又任命索嗣为敦煌太守,并带轻骑五百来敦煌。李暠惊疑异常。部下张貌,宋繇说:“大丈夫既受百姓拥戴,
李暠(阎仲雄绘)
就应雄起霸业,今若甘受索嗣挑拨,向其授首,使阴谋得逞,岂不让人耻笑!"李暠以为言之有理,便派长子李歆、次子李让和张邈、宋繇击走索嗣,并列举了索嗣罪状。索嗣被段业杀死后,李暠被封为持节③,都督凉兴(敦煌以东)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从而掌握了敦煌、凉兴二郡军政大权。当年冬天,北凉晋昌太守唐瑶等传檄张掖以西六郡,拥戴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④、护羌校尉,年号庚子,定都敦煌,设官分职,建立政权,史称西凉。
西凉政权建立后,李暠因境内数经战乱,州郡人稀地广,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国力,所以大力安置流民,为之设立侨郡县⑤,实行积极的屯田制度。他对万余户前秦江汉移民和自发流入的西陲七千余户流民,予以妥善安置,分给土地,资其耕畜种子。又将后凉灭亡前逃到敦煌、晋昌的数千户流民统一安置在酒泉,前后共安置流民二万五千余户,总人口达到十万。此后,又设立会稽、广厦、武威、武兴、张掖五郡,并在玉门关、阳关一带大兴屯田,采取“寓兵于农”的措施,"广田积谷”作为“东伐之资。”
李暠为实现席卷河陇,扬旌秦川的远略,把“息兵按甲,务农养士”作为基本国策。因此,大力劝课农桑,使境内耕地面积大增,五谷连年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又以名教治国,振兴文化。402年,李暠在敦煌南门外党河畔建起靖恭堂,请河西名士刘晒馔铭,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备、听取各方意见的地方。堂中绘古圣贤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之像,李暠亲自为之作序,抒写颂词,并绘文武郡僚影图,彰其勋绩,还在敦煌修建沛宫,选高门子弟五百人就读,提倡民间授受著述,使国内颇现文治之风。
李暠两次派人向东晋朝廷奉表称臣,但东晋王朝已近衰亡,使者无果而归。
李暠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 积极开疆拓土。他派宋冀东伐凉兴,
李暠
攻占了玉门以西的城池。又亲率两万骑兵“略地至于建康(高台县)。"鄯善前部王竞“遗使贡其方物"。为抵御北凉骚扰,405年他又把都城由敦煌迁到酒泉。敦煌由李让镇守,他叮咛李让要有"知善如顺流,去恶如扬汤"的精神,凡事要讲公开。迁都后,李暠整军修武,励精图治。北凉虽数次于边境炫耀武力,但李暠不为所动。
李暠虽然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小朝庭,但他治理国家很有成绩。史书说他:“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足见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李暠知人善任。《晋书本传》称他礼贤下士,广招英隽。在他统治西凉期间,当时的文人名流纷纷前来投靠他,为他所用。如史家子弟阚马因、经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晒等,一时群英齐集敦煌,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凉文化”兴盛时期。李暠酷爱图书。每当遇到书籍有残破的,他都要亲为补修,刘晒在旁想替他做,他总是婉言谢绝。说:“躬自执者,欲人重此籍,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刘晒听了很感动,李暠任他为儒林祭酒⑥,从事中郎⑦,抚夷护军⑧等职。刘晒在李暠精神的感召下,虽要务缠身,仍手不释卷地学习、写作。
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赋作家,《晋书•本传》说他“诗赋数十篇”,其中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以表现对兵难繁兴,时俗暄竟的感慨。其文辞绮丽,不亚于当时中原和南方的作家。且感情豪迈,为中原作家所不及。而《述志赋》更是魏晋十六国时期辞赋作品中的佳品。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诫子书》和《上东晋朝廷表》,都是当时的散文名篇。
李暠病危时对长史宋繇说:“吾少离基荼毒,百艰备尝,于丧乱之际,虽为此方所推,才弱智浅,不能一统河右。今气力然,当不复起矣! 死者大理,吾不悲之,所恨志不伸耳!居之首位者,宜深诫危殆之机。吾终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相辅导,述吾平生,勿令居人之上,专骄
李暠(351—417年))
自任军国。军国大事,就托于卿了。卿定要用心筹谋,抓住成败之关键。”
公元417年3月,李暠病故,享年六十六岁。其子李歆继位,改元嘉兴。
[注释]
①亭候:爵位名,东汉制列候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亭。
②世子侍讲:世子,天子、诸候的长子。侍讲,意为从师读书。世子侍讲,即世子的老师。
③持节:节,即符节,使者所持以为凭证。持节次于使持节,有权诛杀无官职的人。
④二州牧:牧,本为治民之官,此处为州府军政长官,职高于太守、刺史。
⑤侨郡县:为流民设置的郡县。侨,迁徙它地的流民。
⑥儒林祭酒:高官名,主持国子学的长官。
⑦从事中郎:三公或州府内处理政务的属官。
⑧抚夷护军:安抚、保护、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
尹氏
西凉王后
尹氏,西凉王后,天水人,自幼聪明伶俐,天资过人。父母为之自豪,常对造访者说:“吾尹家衣食或许就指望此女了。"故专为其延请名师教导,随其知识增长,尹氏也常以汉之班昭,晋之左芳自比。成了陇右有名的美女、才女。言之婚姻,则“非公候不嫁。”
李暠成就王业,并保持十数年的安定繁荣局面,与尹夫人的远见卓识有一定关系。
尹氏成年后,初嫁于陇西望族马腾之裔马元正。小夫妻本情投意合,只可惜婚后不久,马元正因病而卒。如花似玉的尹夫人,守于空房,凄凉度日。可巧李暠辛氏夫人此时也因病亡故,尹、李两家的不幸很快传到对方耳中,两家皆陇西望族,门当户对,李暠早闻尹氏才名,托媒说亲。尹氏虽甚为满意,但因感先夫坟土未干,匆匆婚嫁,实有失节之嫌。内心颇为不安,便婚后三年,竟未与李暠同床,且常沉默寡语,下人竟称
尹氏她为“哑巴新娘"。任凭李暠如何开导、取笑、嬉戏,她都冷若冰霜。然对李暠却倍加呵护,礼无不周。她常借机为夫言语当时事势,劝夫莫失良机,及早建立称雄河西大业。李暠曾对人自豪地说:“我不止得一西施王嫱,我得一诸葛耳!"
尹氏对前妻子女,恩过已出。她向子女讲解儒家经典,教授为人处事之道,王府上下无不称颂尹氏贤德。
尹氏之才学,即是优秀之男子也难比疑,故暠对尹氏佩服不已,言听计从,凡遇难处,常向尹氏讨教,然后再作决断。故,人言西凉国乃 “李尹王敦煌”,人称夫妻为国中 “二圣”。
尹夫人痛于国家分裂,向往天下一统,暠也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二人志趣相同。尹氏主张向偏安江左的东晋奏表称臣,也为李暠之所愿。尹氏曾对夫李暠说:"吾国虽与中原王朝阻隔数千里,然其治国之理念,文化之渊源,则相承相继。我西凉有责任有义务弘扬汉族文化。” 为此,她提出了一系列“学儒重农"的富国强兵国策。正因李尹重视文化教育,西凉国聚集了大批文人名士,成为当时中国西陲传播中厚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氏以其智慧,助李暠治理西凉,而使西凉"兵无血刃,坐定千里。”时人称西凉国为"李尹政权。" 绝非妄言。
李暠病故后,后主李歆欲兵伐北凉,尹氏一再劝阻,以为时机未到实难取胜。然李歆刚腹自用,冒然出兵,结果中计而使全军覆没,国家败亡。尹氏也由此步入人生坎坷之途,遭遇各种磨难。
尹氏卒后,葬武威皇娘娘台,后人为之造祠建庙,以表对尹氏的崇敬之情。时过一千五百多年,皇娘娘庙仍香火不绝。
敦煌发现唐人写本《敦煌二十咏》里有一颂诗,赞李尹政权治理凉州的史实,其诗云:
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古,英威镇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李宝
北魏重臣
李宝(406—459年),字怀素,陇西狄道人。祖父李暠,北魏“西凉武昭王";父翻,字士举,西凉骁骑大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李宝自小英勇善战,“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接”。西凉国在其叔父李恂时 (公元421年),为沮渠蒙逊所灭。此后,李宝率族人徙于姑臧(今武威)。一年后,随舅父唐契北奔伊吾(今新疆哈密),臣附于蠕蠕。西凉遗民归附者很快便达两千余人。“宝倾身礼接,甚得其心,众皆乐为用。” 北魏世祖拓拔煮讨伐北凉祖元讳,元讳弃敦煌而逃。李宝率族回归敦煌,整修城府、规复先业,然后派弟弟怀达赴北魏奉表归附。魏世祖嘉其忠诚,授李宝为使持节①、侍中②、都督西垂诸军事③、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④、领护西夷校尉⑤、沙州牧、敦煌公,仍镇守敦煌。四品以下地方官吏,授权李宝直接任命。李宝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入朝,官拜外部大官⑥,再转拜镇南将军、并州刺史。高宗初年,改授镇北将军。太安五年(459年)去世,年五十三岁,卒后谥号"宣"。宝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公业早卒)。
[注释]
①使持节:使,代表朝廷在外执行公务的官员。持节,持有皇帝赐予的符节,故称"使持节",有诛杀四品以下官吏的特权。
②侍中:北魏时权力上升,权如宰相。
③都督西垂诸军事:都,全的意思。全句意为统率西垂各路兵马的总兵官。
④开府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的官员,统称仪同三司。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
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且僚属可自选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末期,以仪同三司为官号,并置开府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等官。隋唐以后仅为散官,明代废止。为此官者,或称为开府,或称为仪同。开,设的意思。
⑤领护西夷校尉:武官名,与将军同级,职责为管理、保护西夷各族吏民。
⑥外部大官:京城以外赋予特权的高官。
李承
姑臧候、龙骧将军
李承(430—475年),字伯业。少有策略。当初,宝欲诚心归魏,部属多有异议。承时年十三,力劝父亲李宝速定大计。宝因此决计归魏。于是,令承奉表入魏。世祖非常器重李承,以礼相待,并赐姑臧候爵位。后父亡,承悲恸欲绝,以其孝闻于朝堂。高宗末年,官拜龙骧将军,荥阳太守。在任时,"为政严明,甚著声称"。延兴五年(475年)卒。时年四十五,谥号“穆"。李茂敦煌公、光禄大夫
李茂(431—502年)(承弟),字仲宗。
高祖末,袭父爵为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初年,任长安镇都将,转西竞州刺史,光禄大夫。茂性谦虚谨慎,不喜为官。后托病坚请辞退。高宗不夺其志,准奏还乡。居定州中,从此,悠然自得,不入京师。景明三年(502年)卒,时年七十一,谥号恭侯。
茂有四子:静、孚、敬安、季安:
李静北魏时,官至定州别驾①、东平原太守。
李孚 (次子),官至定州别驾,汝南、中山二郡太守。孝庄初,为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后,出任镇东将军、仓州剌史,加散骑常侍。
李季安(四子)骁骑将军。
[注释]
①别驾:(后文有注释)
李辅
镇远将•军
李辅(435—482年)(茂弟), 字督真。
辅颇有人望,初任解褐中书博士,司徒议曹掾①。太和初(477年)升任镇远将军,颍州太守。辅'绥怀招集,甚得边和。太和六年(482年)卒,时年四十七,谥号惠。
辅有五子:伯尚、仲尚、季凯、延庆、延度。
李伯尚(另有传)。
李仲尚(另有传)。
李季凯“沉敏有识量"。孝昌年间(525-527年),任并州安北府长史。庄宗时,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封博平县开国候,后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又转任秘书监进号中军将军。
李延庆孝昌年间,官至奉车都尉,陈留太守。后升迁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李延度武定年间,为卫将军, 安德太守。
[注释]
①议曹掾:掾,中央各司曹的属官名。议曹,主议论朝政的官府名。
②秘书监:为秘书省(寺)最高长官,执掌图书著作等事,唐秘书省领太史, 著作二局。
李伯尚
北魏学者
李伯尚(473年—502年),李宝孙、镇远将军、颖州太守李辅长子。伯尚乃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有重名,博涉经史。二十岁时任秘书郎②,官至通直散骑侍郎、秘书丞、给事黄门侍郎①。孝文帝常说:“此李氏之千里驹"。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坐与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害,时年二十九岁。撰有《太和起居注》。
[注释]
①侍郎:古官职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官延近侍。黄门侍郎,秦西汉时供职于宫门之内的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②秘书郎’:官名,魏晋时置,为秘书省属员。掌管图书经籍,亦称秘书郎中。唐代曾称兰台郎,历代多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明代并入翰林院。
李仲尚
北魏学者
李仲尚(477年—502年),伯尚弟,北朝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少以文学知名。历任京兆王愉府参军。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因兄李伯尚事诛连,被赐死,时年仅二十五岁。二十岁时曾著有《前汉功臣序赞》及《季父司空冲诔》。当时侍中高聪,尚书邢峦见而赞道:"后生可畏,非虚言也。"
李佐
河向公、安东将军
李佐(430年一501年)(辅弟),字季翼。
佐,有“文武才干。"齐高祖初,任散骑常侍时,受命出使高丽(朝鲜),因圆满完成使命,升任常山太守,赐爵“真定子。"后任冠军将军、掳州刺史,赐爵山阴侯。不久,又加官安南将军,河内公,后转任安东将军,相州刺史。前后任职,均有政绩。
齐师南征时,以佐为安南将军,与王莺、庐渊等攻赭阳。各路统军皆以为敌强自弱,难以取胜,规劝佐同意班师。佐不听,率二千轻骑与敌交锋。虽因敌众而兵败,其精神可佳。齐军进兵宛、邓,又起用佐为平远将军,统军。沔北平定后,佐任镇南府长吏,加辅国将军。别镇新野及大军凯旋,齐高祖拉住佐手说:“沔北,乃洛阳南门。卿既为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
高祖驾崩,遗诏以佐执掌荆州军政事,任本将军。佐任荆州刺史时,威望极高,边民很喜欢他,前后归附者,有两万多户。世宗初年,提升为都官尚书。景明二年(501年)卒,年七十一岁。谥号庄。
佐子:李遵、李柬、李神俊
李遵“大俊有父风。"历任相州治中,转任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卒后,孝庄帝赠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李柬因父去逝而去职,遂终身不食酒肉,居住乡里。肃宗时,历任任城、济北二郡太守。孝庄初年 (528年),升迁为镇远将军、济州刺史。
李神俊(另有传)
附:李宝曾孙玄孙简介
李玙
武定(543-549年)中,官至骡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李瑾颇有才学,父李韶特喜欢,一再升官,至通直散骑侍郎。肃宗驾崩,上谥策文,为瑾所写。庄宗初遇害,年三十九,赠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李瓒(瑾弟),少有风尚,为司徒参军事,卒后,赠汉阳太守。
李燮(李彦子)蓍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后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李德广 (燮弟),中散大夫。
李德显(德广弟),太尉行参军,升散骑常侍,卒后赠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
李德明 (德显弟),秘书郎。
李暧(《北史》作"唤"),(李虔子),尚书左外兵郎。孝庄时,于河阳遇害,时年四十。赠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李昞
(暧弟),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与兄长李暧同时遇害,时年三十八年,卒赠散骑常侍、左将军、衮州刺史。
李昭 (昞弟),卒于散骑侍郎。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李晓 (昭弟),武定末(550年),为太尉谘
议参军、前将军。
李泳(另有传)。
李神俊
开国侯、东魏侍中
李神俊(476—540年),李宝孙,李佐第三子。
神俊少以才学知名,初仕为司徙祭酒从事中郎。不久拜骁骑将军,前将军,再任荆州刺史。萧衍遣将曹敬宗进犯荆州。攻围多日而不克,便引水灌城。神俊巡抚兵民,戳力固守。朝庭下诏要都督崔暹等前往救援,敬宗兵败走,神俊遂升迁为大司农卿。肃宗末,拜镇军将军,代行相州政事。这时,葛荣进逼,神俊忧惧,以故坠马伤脚。庄帝时拜为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追论固守荆州之功,封千乘县开国侯。转任中书监,吏部尚书。
天柱将军尔朱荣曾补为曲阳县令,神俊不从,尔朱荣大怒。神俊畏惧请求解除官职,于是又以神俊为卫将军,左光禄大夫。不久,随从尔朱荣入京。神俊伺机逃走,避难于民间。出帝初年,始来归朝。东魏孝静帝初年(534年),代行并州政事,拜为侍中①。
兴和二年(540年)卒,年六十四。
神俊风歆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大多熟悉。四方才子,皆宗附之。
神俊无子,以二弟延度第三子容儿为嗣。
[注释]
①侍中:官名,其职侍从皇帝出入官廷,北魏称小宰相,南朝宋、梁、陈三国为实际上的宰相。
李冲
开国候、北魏改革家
李冲(450-498年),字思顺,宝少子,佐弟。少孤,为长史荥阳太守冲长兄李承所抚养。冲,“少怀济世报国之志,好经世治用之学。”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初年,任宫中文书。不久又提升为内秘书令①,南部给事中②,协助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进“太和改制”,并以卓越才智,殚精竭虑,为北魏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冲创立的“三长制”、"新租调制",适时调整了生产关系,与 “均田制”构成了北魏政治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冲因功绩显著,提升为中书令③加散骑常侍,赐爵顺阳侯,为冯太后所倚重,“恩宠日盛”。后,又赐为陇西公。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对冲更是“侍接有加”,“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冲直接参与孝文帝推行的仪礼、仪律法令的制定和官制的改革诸事宜。“仪礼仪律令”,帝执笔书之,李冲忠勤明段,加以缜密。旧臣贵族,莫不心服,中外推之。李冲辅佐孝文帝拟订的《魏律》,对后来的《隋律》、《唐律》均有很大的影响,它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占有极为
李冲(武林生绘)
重要的地位。冲在改革官制、爵制、精简官僚机构、选定百官、整顿吏治、变易服饰等方面均有建树。公元493年,即太和十七年,李冲奉命主持营造新都洛阳。冲博学多才,史称“器怀渊博,经度明远。”是一位精通测量、计算和制图治学的能人。具有高超的建筑才能和实际操作本领。李冲亲自设计主持营造的新都洛阳,规模空前,布局和谐,气势宏伟,成为多民族杂居,工商业繁荣的国际性中心大都市。后隋唐两朝在长安建都,多效李冲营建洛阳做法。孝文帝与冲联姻后,进封冲为荥阳郡开国侯。后又升任侍中吏部尚书④, 太子少傅⑤,封咸阳公。
李冲为官,能处要自厉,秉公办事,清正廉明,不循私情,德行高洁,襟怀坦荡,堪为官吏楷模。李冲从政二十余年,身当大任,孜孜不倦,备极辛苦。又受李彪恶行刺激,深悔自己所荐非人,暴怒伤肝,溘然长逝。孝文帝悲痛欲绝,亲自主持丧葬之事,将冲葬于覆舟山下的杜预墓旁,为之举哀,赞冲:“执我枢衡,总理朝务,……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太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并颂扬他为“国之贤也,朝之望也”,李冲,不愧为一代名臣。
冲长子李延实。袭父爵咸阳公。
[注释]
①内秘书令:掌管国家图书、艺文、
修撰国史等。
②给事中:秦代官职名,西汉沿置,东汉废,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侍郎谒者之加官名,供职殿中,备皇帝顾问应对、讨论政事的官员,如后来的谏议大夫。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要职,在侍中及门下侍郎之下执驳正政令之遗失,唐一度改称为东台舍人。明代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主持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
③中书令:中书省长官,魏晋时权如宰相。
④吏部尚书:在中央主管官员选拔、任用的行政长官。侍中吏部尚书、实为宰相职。
⑤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师。
李延实
北魏太傅
李延实,字禧,陇西狄道人,北魏尚书仆射李冲长子。性温柔善良,少年时已为太子舍人。世宗初,袭父爵为酒泉县侯。后不断加官,升任左将军、光州刺史。庄帝即位(528年),因延实乃皇帝舅父,特授侍中,太保①,封濮阳郡王。延实以为太保之职,有犯祖讳;拜授王爵,自己并非皇族,故不合礼制,因此抗表固辞。庄帝只好改封延实为濮阳郡公,官拜太傅②。不久,又转拜司徒公③(实际上的宰相职)出为使持节,侍中,太傅尚书事、青州刺史。叛臣尔朱兆进入京城洛阳,溺杀胡太后和少帝元钊,袭杀公卿士大夫一千余人,延实因是魏皇族外戚,被反贼杀害于青州。庄帝初,归葬洛阳,谥号孝懿。赠清渊县开国侯。
长子彧,字子文,庄帝附马。妻庄帝姐丰亭公主。或受封东平郡公,拜侍中、左光禄大夫,中书监④、骡骑大将军⑤、开府仪同三司,出任广州刺史。孝静初年,因他举荐的武毅之士,不少参与了尔朱氏之乱,故以罪被诛。
[注释]
①太保:官名,掌辅导皇帝事,西汉时置,与太傅,太保同为上公,正一品。
②太傅:太子的老师,仅次于太保。
③司徒公:三公之一,位正一品,为有功重臣荣誉职。
④中书监:中书台长官。位如宰相。⑤骡骑大将军:武散官最高职。
李韶
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
李韶(452-524年),字元伯。
韶,“学涉,有器量,”为季父李冲所看重。延兴时,仕齐袭爵姑臧侯,为官仪曹令。齐恭王萧昭文修改车服用羽仪制度,庭仪制度,皆令韶主持。后,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又为大鸿胪卿①。高祖欲定迁都之计,韶以古代为都事例,对高祖说“洛阳九鼎旧所,七百修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并升迁为太子右詹事②。后,出为安东将军、衮州刺吏。世宗初,征拜侍中,领七兵尚书,位极宰辅。
吕苟儿反于秦州,任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③。与右卫将军元丽率军讨伐,得以平定。时,陇右经多年战乱,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肃宗时,入朝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任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后为人讥,而出任冀州刺史时,"清简爱民”,甚得民心,“政绩之美,声冠当时",肃宗很赏识,再加位散骑常侍,迁车骑大将军、赐宝剑,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及各种生活用品。韶以年事已高,抗表不受。后转任定州刺吏。后冀州离任,父老皆前往泣泪送别。定、冀二州相邻,百姓素闻韶有风德,因此“州内大治”。正光五年(524年)四月卒,时年七十二。谥号“文恭"。已葬之后,卫戍荆州的冀州兵千余人,返冀州时路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归,其遗如此”,实属难得。
[注释]
①大鸿胪卿:官名,汉武帝时改典客为大胪卿,原执掌接待少数民族官员、使节等,为九卿之一,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
②詹事:官名,秦始置,执掌皇后、太子家务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历代沿袭,为大子官属之长。
③行秦州事:执掌秦州军政事务。
李瑾
龙骧将军、著作郎
李瑾(490-528年),字通谕,李韶次子,北朝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有才学,精通政史。历任参军事、龙骧将军、著作郎①,官至通直散骑侍郎。曾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同修《仪注》。孝明帝崩后,上谥策文,为李瑾所作。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五二八年)于河阴遇害,时年三十九岁。著有《肃宗上谥策文》、《孝明朝仪》等。
[注释]
①著作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晋改属秘书省,号称大著作。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著作郎有著作侍郎,校书郎,正字等官。
李彦
金紫光禄大夫、扶军将军
李彦(?—524年)(李韶弟),字次仲。
彦,“颇有学业"。高祖初,举司州秀才,任中书博士①。后升任谏议大夫。高祖南征时,为广陵长史,力口恢武将军,西冀副将军。南征结束后,任冀州长史。后转任平东将军,徐州刺史时(513年夏),暴雨成灾,河川泛滥。彦观察水陆形势,“随势疏通,终于未遭大灾"。朝庭嘉之,频频下诏慰劳勉励。之后升迁为河南尹②。后再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③,转度支尚书。后又转任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正光五年(524年)六月,彦为反贼加害。北魏孝庄帝时,追赠侍中、骡骑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号孝贞。
李彦子:燮、德广、德显、德明
李燮,著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后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李德广,中散大夫④
李德显,太尉行参军,升散骑常侍,卒后赠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
李德明,秘书郎。
[注释]
①中书博士:博士,古代官职名,源于战国,秦汉时执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②河南尹:尹,古代官职名,有府尹、道尹,为汉代都城的长官。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意为治理。
③光禄勋卿:古代官名,秦称郎中今,汉改为光禄勋,汉末复称郎中今,魏晋又设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官。
④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秦汉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散(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李虔
特进、车骑大将军
李虔(456—530年)(李彦弟),字德谐。
虔,太和初(477年)为中书学生,后升秘书中散大夫再升为冀州骡骑长吏太子中舍人①。世宗初,升为太尉从事中郎,后出任清河太守。延昌初(513年)平冀州叛乱后,再任后将军,燕州刺史。朝中评论冀州平乱之功,赐爵高平男。还京,任河南邑中正,升镇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②。孝庄初年,授于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反又升迁为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明元年(530年)冬卒。时年七十四,谥号宣景。
[注释]
①太子中舍人:舍人,古官名,意谓亲近左右,秦汉设太子舍人,为太子府的属官,主太子文书事。
②金紫光禄大夫:士大夫最高职,为朝中一品大员。
李晓
平西将军、太守
李晓,字仁略,西凉王李暠
五世孙,李宝曾孙,骡骑大将军,太尉李虔子。
晓,“少而简素,博涉经史,早有声誉”。初侍为员外散骑常侍。乱臣尔朱荣入洛阳,晓携家带口,微服潜行,避难东郡。行至成皋,遇荥阳令、天水人闫信。信对晓日:"观君仪貌,岂非常伦。”、“必有急难,须悉心以告。"晓观信有长者之风,其言颇善,便以实情相告。信乃厚相资助,以济其困。永安初(528年)授轻骑将军。尚书左右主客郎①,又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②。后又改任前将军③、太中大夫④。
天平初(东魏孝静帝初年,即公元534年)晓寓居清阳从母兄崔俊家。由崔俊资助。
晓乃造室筑宅,遂为家焉。晓经河阳家祸后,已无为官之心。外兄范阳卢叔彪前后四次劝其出仕,晓决然不从。
北齐初年(550年)文宣帝选拔人才,召晓及前开府长史房延佑为外兵郎。后迁平西将军,太尉府咨议参军事⑤。天佑中,历任广武,东二郡太守。所在有惠政,为吏民所怀念。卒年五十九。赠本官将军,海州刺史。
晓有三子:伯山,仲举,季远。
[注释]
①尚书左右主客郎:尚书省主民族事务和外交的官员。
②中散大夫:次于太中大夫,主议论朝政。
③前将军:晋武帝时设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合称四军,四军各由将军统率。
④太中大夫:仅次于光禄大夫。
⑤太尉府咨议参军事:即太尉府的参谋、军师。
李泳
太学博士、安东将军
李泳(北史“泳”作"谚”,李艳华墓志写作“该”),李宝曾孙,李蕤子,起家太学博士①,领殿中侍御史。不久,升任东郡太守。孝庄帝初年(529年),任安东将军,济州刺史。又转任广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前废帝时与三弟通直散骑常侍,七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同为奸贼氽朱荣所害。
[注释]
①太学博士 :太学,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始于西周、西汉太学设五经博士,汉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卫监)或二者同设,名称不一。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李思穆
光禄大夫、安北将军
李思穆,陇西狄道人,字叔仁,李韶堂叔。
父李杭,仕宋刘骏,历任晋寿、安东、东莱三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言谈,工草隶,在当时颇有影响。太和十七年(493年)携家归国(指北魏)任步兵校尉。后因母亲病故而解任居丧。到北魏南征时,以本官兼直阁将军,同往南阳平乱。以功赐爵为伯,之后升任司徒司马,后出任京兆内史。在郡八年,颇有政绩,又升迁为光禄大夫。景明初年,任安北将军,营州刺史,六十一岁卒。赐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李琰之侍中、骠骑大将军
李琰之(?—533年),字景珍,陇西狄道人,司空李韶堂弟。早有盛名,时人称为神童。琰之伯父中书令李冲,以为有奇才,常对家人说:“兴吾宗者,岂此儿乎?"以故爱同已子,经常资以所需。
弱冠举为秀才,琰之不去。曾游河内北山,便生隐居之心。恰好这时为彭城王元勰看重,辟为行台参军。不久又为侍中李彪启奏,拜为著作郎,修撰国史。后又拜国子博士①、领尚书仪曹郎中②,再转任中书侍郎③、司农少卿④、黄门郎⑤。后又升任国子祭酒⑥、再转任秘书监⑦、兼五兵尚书⑧、迁太常卿⑨,成为北魏重臣。
孝庄初(528年),太尉元天穆讨伐叛贼葛荣,便以琰之兼御史中尉⑩,为北道军司⑪。班师后,拜征东将军,仍兼太常卿。后出京任卫将军、荆州刺史,不久又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⑫。之后又加授散骑常侍。琰之虽素以儒学为业,然每与人言,便说“吾家世将种"自称仍有关西风气。荆州任职后,特好射猎。以示威气。叛臣尔朱兆入据洛阳,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乃庄帝外戚、诬蔑琰之曾劝他投奔萧衍、偷袭州城。于是将琰之囚禁起来,擅自执掌州事。后来荆州百姓杀了修延,又拥推琰之管理州务。孝武初(532年)征拜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永熙二年(533年)卒,谥号文简。
琰之少年机敏、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有疑难问题,大多要请教琰之。
琰之每休闲之际,常闭门读书,不交人事。他曾告诉人说:"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若见奇闻趣事,定要孜孜以求,深入探究。此心之所愿,常欲罢不能。”又说:"不为功名劳七尺之躯,此乃天性……。"安丰王元延明博闻多识,每遇疑难之处,常往琰之处请教。且自以为不及琰之。琰之之才学、人品皆可赞可叹。
琰之有二子:李纲、李惠,并从孝武帝入关。
[注释]
①国子博士:国子学的教授。弟子称国子学生。
②尚书仪曹:仪曹,尚书省主管礼仪的部门。
③中书侍郎:中书省副长官。
④司农少卿:司,主管,主管农业的长官称司农卿,副手称司农少卿。
⑤黄门郎:供事于官门之内的郎官。
⑥国子祭酒:国子监长官名,掌国家儒学训导之政令。
⑦秘书监:魏初设秘书室监,掌传宣诏命。
⑧五兵尚书:五兵,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尚书,长官。
⑨太常卿:太常寺长官,掌国家礼乐、郊祭、庙祝等事。
⑩御史中尉:武职,御史大夫属官,掌京师治安。
⑪北道军司:司,主持、掌管的意思,此处为长官。北道军司,即北道军队的长官、统率。
⑫尚书左仆射:东汉时为尚书令的副手,汉末设左、右仆射,魏晋以后,仆射与令同居宰相之任。为尚书省最高长官。
⑬大行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因此,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的机构称"行台”。权位特重者掌行台,则称大行台。
李仲遵
京兆王、大将军
李仲遵,陇西狄道人,彭城王勰任职定州时,请为开府参军。后累迁为员外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太中大夫。后又出任京兆内史,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请为谘议参军,后又任左将军、营州刺史。
李叔仁
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大将军
李叔仁,骁健有武力,以功赐爵获城县男。梁国豫州刺史,王超宗入侵,扬州刺史薛真度遣叔仁拒敌。大破之,以功迁洛州刺史,又拜为光禄大夫。朔州刺史刘执,清河太守邵怀,聚众反叛。为叔仁平息,以功拜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再转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叔仁所用的槊,又长又大。时人以为壮。
李行之
四朝重臣
李行之,陇西狄道人,字义通,小字师子。
行之祖父李韶,北魏车骑大将军、司空公,父李瑾,北魏著作郎,通直散骑常侍。
行之,性简静,善守门业。多识前贤言行,而又不以文学自命,居丧尽礼,与兄弟深相友爱。仕北齐,历任都水使者①、齐郡太守、带青州长史。任城王对行之敬而畏之,州人号日“李御史”。后仕北周,冬官府司寺下大夫。隋开皇初(581年)封固始县男,除唐州下郡太守,称疾不行,病故。
行之“风素夷坦,为士友所称"。其外甥卢思道特敬行之,曾赠诗云: “水衡称异人,潘杨有世亲,形骸予冠盖,心思出嚣尘。”时人以为实录。行之病危时,家人朋友为他多方求医,行之说:“居常侍终,士之道也。贫既愈富,何知死不如生?"他对求医一概拒绝。临终,命家人薄葬,口授墓志以记其志日:"陇西李行之,以某年某月某日终于某所。年将六纪,官历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虽硕德高风有倾先构;而立身行己,无愧夙心。以为气变则生,生化而死,善生者物之用,死者人之终,有何忧喜于其间哉!乃为名曰:人生若寄视死若归。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言终而绝,真可谓行道者也。
行之有二子:李夷、李道。
[注释]
①都水使者:都,总、皆,谓总管水利,故日都水,西汉多置都水,左、右都水使者为统率。晋置都水使者,主舟航、槽运。
李挺
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
李挺(公元470—534年),字
神隽,小名提,李宝孙。父李佐,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本将军。
挺“少以才学知名"。历任中书侍郎、太常少卿、荆州刺史。庄帝即位(528年),以挺颇有人望,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因孝明帝时梁将曹敬宗围攻荆州,挺固守荆州而有功,赐封千乘县候。转任中书监、吏部尚书。叛臣尔米荣入洛阳,制造“河阳之变",挺遂潜逃避难。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回京入朝,拜散骑常侍,骡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孝静帝初年(534年)为侍中时卒。年六十四岁。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神隽“风颜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大多非常熟悉。“笃字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四方才子,咸亲附之。”人称其为“人物宗主。”琅王元颇喜神隽,且将自李挺墓志铭(局部)己的儿子也取名“隽”。梁武帝也很敬重神隽。由此可知当时声望之高。
[注释]
①人物宗主:人物,此指有突出才能的人,宗主,人们普遍敬仰的人。
②太常少卿:太常府副长官。
③咸亲附之:咸,皆,全。亲,归往。全句意为凡才子全都前往攀附他。
李超
文人贤士
李超,字仲举,陇西狄道人。
祖,北魏太尉李虔,父李晓,北魏前将军,太中大夫。
仲举以书法行于世。性方正高雅,豁达开朗,风调疏远。仲举博学经史,弱冠仕齐为襄城王大司马参军事。当时,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奏请选拔文人贤士治世,仲举入选,拜司州脩武令。仲举为政宽简,吏民称呼为“宽明"。当时范阳人卢昌衡为平恩令,百姓称其为“恩明”。故时称“卢李恩宽之政”。武平初(570年),持节使南定,州人多是少数民族。仲举向州民宣谕朝旨,州民诚服,边地安定,朝廷对他给予特别嘉奖。还,授晋州别驾。
后来,北周军围攻晋州。晋州外无救援,形势危急。行台左丞侯子钦惧,不听仲举劝阻,夜投周军。晋州城因此陷于周军,周将梁士彦素闻仲举贤名,想让仲举仕周。仲举因其一再逼他,便对士彦申言征伐之理,士彦深以为然,因此更加敬重仲举。并将晋州委任仲举全权管理。
邺城战乱平息之后,仲举便携家入关。
北周因仲举素有名望,有惠政,强令征召,仲举惧严令而至京师,补为秋官宾客上士。
隋开皇年间,召补洛州主簿。友人蜀王府记室卢士彦询问仲举以往数次征召授职为何要一再推辞。仲举笑着回答:"屈伸之事,非子所知之。"后来又两次委任官职,仲举均到任不久便以病为借口辞官而去。最后朝廷以其资历授仲举为帅都督,洛阳令。许多人对仲举的行为不理解。彭城人刘逸人问及此事,仲举回答:“吾性疏惰,少无宦怙,岂以垂
李超墓志铭(局部)
老之年,求一阶一级。”此后,仲举竟一病不起,终于洛阳永康里,时年六十三。当世名贤,莫不伤惜之。
仲举有二子:大师、行师。
辛雄
史部尚书、右仆射
辛雄(?一561年),字世兵,北魏时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人)。父畅,汝南、乡郡二郡太守。初仕为清河王元怿
司空户曹参军①。雄尽心政务,处事公正,凡有诉讼,经他判定,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历任尚书驾部郎中、三公郎。当时正逢精减郎官,大多郎官被淘汰,只有辛雄、辛琛等八人留用。
先前,御史中丞、东平王元匡要抬棺木冒死进谏,尚书令②、任城王元澄弹劾元匡对上极不尊敬,求下诏赐死。雄上疏理论,说:"匡历奉三朝,每受皇上宠遇,耿直之情,人吏皆知,故高祖赐以'匡'名。陛下用他又要弹劾察纠。过去,匡也曾造棺致谏,只是由于主圣臣直,始终未加追究。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也宜宽之于后。”皇上因此宽恕匡罪,不久,任匡为平州刺史。右仆射元钦赞雄有美德,说:"我听说游仆射说过这样的话‘得如雄者四五人共省事,足 .矣。'现在才赏识他,为时太晚了! "
北魏右仆射侍中辛雄
此后,雄的名望越来越高,朝廷每有疑难之事,多听从辛雄的意见。后孝明帝以雄为司空长史。
雄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文臣,而且又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武将。当时,各地贼寇横行,又加南方少数民族侵扰边境。孝明帝将御驾亲征,先取荆州,便诏雄为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元彧,东趋叶城;另将裴衍,向西打通道路。衍滞留不进,师已逼近汝滨,正逢北沟军请求救兵。不去救援,雄说:“皇上御驾亲征,唯利是从,能进则进。不可只顾自己得失。"恐后有得失之责,要辛雄下命令。雄以为皇上亲征,蛮夷一定会军心震动。乘敌有离散之心,发起攻击,就会无往不破。于是持符节③下令向敌军立即发动攻击。敌兵听到喊杀声,果然各自逃散。
雄还给孝明帝上疏,强调要将士“临阵忘身,触白刃而不惮。"就必须赏罚分明。明帝以为然,雄后来升任吏部尚书。
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诩,立元钊为帝,叛臣尔朱荣率兵进洛阳,溺杀胡太后和少帝元钊及王公卿士一千余人,制造了“河阳之难”,洛阳人心惶惶,北魏存亡难测,雄也躲避不出。孝庄帝想让辛雄出任尚书。门下省上奏说:“辛雄不出来,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孝庄说:“宁可错在死而用之,不可错在未死而不用。"于是任雄为度支尚书。
永熙二年(532),又以雄为吏部尚书,孝武帝去南方狩猎,让雄兼右仆射④,留守京师。永熙末年(534年),兼任侍中(宰相职)。齐神武帝入洛阳后被高欢杀害。
[注释]
①户曹参军:主管户籍、税赋、农桑的官员。
②尚书令: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掌总领百官,制定律令,宰相期。
③符节:朝臣出使时所持代表身份、职权的凭证,一般用桃木制成。
④仆射:汉末尚书省分设左右仆射,为尚书令副手,魏晋以后与尚书令同居宰相之位,有“朝端”、"朝右"之称,唐代不设相,尚书令与左、右仆射为实际上的宰相和副相。
辛绍先
中书博士、下郡太守
辛绍先,陇西狄道人,五世祖怡,晋幽州刺史。仕西凉,为骁骑将军。在西凉后主李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后主失去乘骑,深将自己的战马给后主。深则战死疆场,以义烈见称于西土。
凉州平定后,绍先向内地迁徙,后来居家于晋阳,绍先与广平游根、范阳卢度世等关系特好。绍先“明敏有识量,仕北魏,拜中书博士①转任神部令②。"
北魏献文帝皇兴年间(467-471年),薛安国以彭城为礼投魏。因其初附,朝廷欲委派能臣安抚彭城吏民,便以绍先为下邳太守。
绍先为政,不明察小事,只抓大事。他只要求吏民尽心做好御敌的准备工作。到了宋将陈显达、萧道成、萧顺之来犯,道成对顺之说:“辛绍先不易对付,大家应十分谨慎才是。"于是便绕道它郡,直奔吕梁屯驻。
绍先任职下邳时,因病卒于任。
子凤达,好道乐古,有长者之名,卒于京兆王子推国常侍③。
孙辛祥,至义阳太守。[注释]
①中书博士 :中书令属官,以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有名望的人充任。
②神部令:神部的长官。
③推国常侍:帝王的侍从官。
辛祥
义阳太守、晋阳候
辛祥(生卒年代不详),字万福,陇西狄道人。祖辛绍先,北魏下邳太守。父凤达,仕魏为京兆国常侍。
辛祥,考取秀才后,任职司空主簿①。后转任并州北府司马②。有一将名白璧,带兵士驻屯药道显,被诬为贼,官属僚吏都怀疑他,被捕入狱。
辛祥墓志铭(局部)
祥察颜观色,判定白璧并非逆贼,便极力为之申辩,月余果获真贼,白壁得救。后来,祥被升任郢州龙骧府长史,义阳太守,白早生造反时,南梁派兵前来支持,因此沿淮周边城镇相继陷于贼手。只有辛祥坚城固守,岿然不动。南梁又派胡武城、陶平卢二将,占据州南金山,连营扎寨,侵逼义阳。辛祥出其不意,偷袭梁营,贼军溃败。辛祥擒平卢,斩武城,大获全胜,州境无恙。朝廷论功行赏,而剌史娄悦耻于功在辛祥之下,多方干扰,赏赐之事终未实行。
胡人刘龙驹在华州作乱,又以辛祥为安定征虏府长史,继续担任别将。祥与讨胡使薛和合力,平息了此次叛乱。
卒,赠南青州刺史。赐赠并州刺史,晋阳侯,谥号惠。
[注释]
①司空主簿:司空府主管文书事务的官员。
②司马:魏晋以后,在将军手下总理一府之事,参与军机谋划的官员。
辛少雍
北魏给事中
辛少雍,字季和,陇西狄道人。曾祖,绍先,北魏下邳太守,晋阳侯。父,祥,北魏郢州府长史,义阳太守。少雍,少聪慧机灵,有孝行,尤 为祖父绍先所爱。绍先性好吃羊肝, 每食羊肝,则呼少雍一同享用。绍先 作古后,少雍终身不再吃羊肝。
少雍性仁慈厚道,知礼讲义,治家之法,亦为时人称道。初仕为高阳王田曹参军①。少雍沽焉,不畏权贵。府衙积年旧案甚多,少雍到任,便很 快——结案。判案时没有人敢托人 说情,时称“贤明判官”。
北魏宣武帝 元恪正 始年间 (504-508年),皇上下诏百官以各 自所知,推选贤臣良吏。高阳王元雍 和吏部郎中都推举少雍。
后升任给事中,卒于任。
少雍子元桓,武定中(543—550 年)为仪同府司马。
元桓弟士逊,太师开府功曹参 军②。
[注释]
①田曹参军:主管军队屯田的长官 名。
②功曹参军:一郡太守属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管人事,还参与一郡政务,太师开府功曹参军。即太师府的总务长。孙。穆考中秀才后,任职东雍州府别驾。当初随父在下邳时,与彭城陈敬文友善。敬文弟敬武,少入沙门,从师远学,经久不返。敬文病危时,以杂绫二十匹托辛穆交给敬武。穆二十年未见到敬武。后在洛阳见到敬武,以敬文所托杂绫还于敬武。包裹上的封条、题词依然如故。当时人称其为“清廉诚信之人”。
穆历任东荆州司马、转任长史, 带义阳太守,领镇守之务。再转任汝阳太守。穆素有怜惜弱者之心,任汝阳太守,遇水涝人饥,便上表要朝廷 减免租赋。皇上便依穆之请,敕免汝阳一郡租税。穆罢前职,拜平原相①,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②。准备赴任,还未起程,便暴病而卒。卒后,赠 后将军,幽州刺史。
子子馥,天平年(534-537年) 任太尉府司马,后卒于清河太守任 上。
[注释]
①平原相:相,诸侯王国最高行政长 官,主治民事。
②太中大夫:次于光禄大夫,三品
辛穆
太中大夫、征虏将军
辛子馥
太册府司马、清河太守
辛穆,字叔宗。下邳太守辛绍先
辛子馥,字元颖,辛穆长子。早年时,有学识,有德行。累迁平原相。父子同为该郡官吏,且皆有民望。北魏庄帝时,赐封三门县男①。孝静帝天平年间,拜太尉府司马。长白山连接三齐,瑕、邱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命整治。便在山谷要害之处,设置镇戌之所。诸州豪右与奸党勾结,在山区私铸铜铁,且秘密打造兵器。子馥俱上表,请示朝廷严禁。朝廷以为善,便批准了子馥请求。
子馥后任清河太守时病故。
[注释]
①门县男:男,爵位名,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辛德源
比部郎中、直散骑常侍
辛德源(生卒不详),字孝基,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人),出身于仆射辛雄家族。
祖穆,北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北魏尚书右丞。
德源"沉静好学,博览书记,少有名气”。见北齐尚书仆射杨遵彦时,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见了德源也要以礼待之,并一同向齐文宣帝推荐,拜奉朝请①,兼员外散骑侍郎。后历功任冯翊、华山二王记室②。中书侍郎刘逖上表推荐德源,言德源“弱龄好古,晚节愈历,枕藉六经,渔猎百氏,文章绮艳,体调清华。"在其友朋中以恭谨谦逊著称,“实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必能效节一官,骋足千里。因刘侍郎表荐,德源被拜任员外散骑常侍,又升任比部郎中③,兼通直散骑常侍。受聘于陈。回京后,新任考功郎中,转任中书舍人。齐国灭亡后,仕北周,为宣纳上士。德源因事紧急,取道前往湘州,恰逢尉迟迥作乱,要征他为中郎,德源固辞不就,便逃走它乡隐藏起来。
隋朝初年(581年),德源隐于林虑山,著《幽居赋》以抒怀述志。德源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常相往来。
魏州刺史崔彦武以为德源暗中结交豪杰,恐有奸计,便上奏朝廷。朝廷便诏令德源从军讨伐南宁,一年后返京。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上表请求让德源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利用修史间隙,撰写《集注春秋三传》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杨季闻其名,奏以为掾,后转咨议参军,卒于官。
德源著有文集二十卷,又撰写 《政训》《内训》各二十卷。
子素臣、正臣,皆学有所成。
德源从祖兄辛元植,齐天保时为司空司马④,学识渊博,名闻当世。
德源族叔辛珍之历任北海太守,后行平州事⑤,卒于任上。赠骡骑大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恭。
[注释]
①奉朝请:奉皇命导引朝臣诸侯、各级官员及外宾拜见皇帝的宫内高官。
②记室:如今之文书、秘书,东汉官制,太尉府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大将军幕府也设记室或记室参军。
③比部郎中:魏晋以来尚书台属官,主法制、律令、稽核簿籍等事。
④司空司马:司空府主管军事的长官。
⑤行平州事:地方职官名,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辛威
宿国公、上柱国大将军
辛威(511-580年),陇西狄道人,其父辛生为河州大都督①。
辛威,“少慷慨有志略。"早年随从贺拔岳征讨有功,升任辅国将军,都督,北周太祖“见威奇之,引入帐内”授羽林监,封白土县伯,后进爵为公。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出任郑州刺吏。从迎魏孝武帝回洛阳立功第一,当时威望甚重。后改任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频领三镇,颇得人心。西魏文帝初年(535年)授宁远将军。辛威率军征战,勇冠一时,屡建奇功,558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拜为大将军,进爵袍罕郡公。
宣政元年(578年)进位上柱国②大将军,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与达奚武攻阳关、讨平银、绥诸州叛乱,皆平之,历宁州总管,上柱国,封宿国公,拜少傅。不久,因疾卒,终年七十。
威,性持重,有威严。历官数十载,未尝有过,故得以功名终。兼其家门友义,五世同居,时以此称之。
威子达,进位仪同大将军。
[注释]
①大都督:官职名。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统帅。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有地方大都督,为地方军政长官,执掌数州之军事政治。唐代改称"总管"。
②上柱国:始于战国时,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最高武官名,北魏西魏均设柱军大将军。北国增设上柱国大将军。
辛庆之
西魏私书监
辛庆之(?一553年),字余庆, 南北朝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是北魏、西魏时的著名将领、廉明朝臣。
他的家族世为陇右大姓,名门望族。在少年时深受严厉的家教与熏陶,秉烛夜读,刻苦学习,加上他聪明过人,很快就以文学造诣精深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征入都城洛阳,对策得中第一,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掌管经籍图书。任职不久,适逢北魏汾州刺史尔朱兆等举兵作乱,围攻郡县城池,进而威逼北魏统治政权。魏孝庄帝(元子攸)惊恐万状,与永安二年(529年)颁旨任命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①,节度山东诸军出征平乱。杨津深知辛庆之文韬武略,擅于参谋,于是在出征的时候,向朝廷举荐,任命辛庆之为北道行台左丞②。正当杨津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招募士兵时,尔朱兆已攻入洛阳,并劫持孝庄帝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杀之。普泰元年(531年),节闵帝元恭立,辛庆之回到洛阳。次年,迁平北将军、太中大夫。后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奏请辛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不久任雍州别驾。
辛庆之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于东魏争夺河东的战争中,辛庆之为西魏丞相宇文泰行台左丞。取得河东后,以本官兼盐池(即今山西省运城县南的著名盐池“解池")都将。任职不久,东魏大军攻陷正平郡后,又扬鞭挥戈,进攻盐池。因庆之布防严密,无懈可击,只好退兵。后在河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战役中河北守令因遭兵败,纷纷弃城相望逃跑。惟独庆之拥兵固守,严阵力拒,终使盐池稳如泰山,深受时人称赞,朝廷的嘉奖,遂再次以军功任命为行河东郡事③。旋入为丞相府右长史④、兼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调任度支尚书⑤,复兼任河东郡事。又迁通直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等要职。
辛庆之在任朝廷重臣,州、郡大吏期间,虽身居高职、位高爵显,文武功绩显赫,但他生活勤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处事认真,不论从政、治军、治学,都甚得时人的钦佩和敬重。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因教授诸王有功,任命为秘书监,不久病逝。
[注释]
①行台:东汉以后,中央政府由三公改为"台阁",遂称中央政府为"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的机构称“行台"。
②行台左丞:行台属官。
③行河东郡事:河东郡事务的执行官、即河东郡的最高长官。
④丞相府右长史:丞相府副长官,助丞相掌管一府之事。
⑤度支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长官,如今之财政部长。
辛昂
骠骑大将军
辛昂,字进君,叔父辛庆之。昂仕晋,累次升迁,官至丞相府田曹参军。昂随从尉迟迥伐蜀有功,拜为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昂以威严、爱民、与同僚处之融洽而闻名于世,吏民畏而爱之。成都经叛乱后,风俗乖杂,尉迟迥以为昂长于政事,上表奏以昂为成都令。昂到任,便在学宫与诸生祭祀文翁①。借欢宴之机,训以立身之要言语恳切,论理深刻,诸生皆受感悟,并以辛昂所言之理告于乡民,井邑由此肃然,皆从其教化。昂授任梓潼郡守,后又入朝历任更部曹②。大军东讨,昂与大将军权景宜下豫州,帝又下诏命昂安抚训导梁、益。梁、益二州因之而安定。天和初(566年),陆腾讨伐信州叛贼,帝下诏令昂于通、渠等州转运军粮。返回时正值万荣民变,围攻郡城,阻断山路。昂曰:“苟利百姓,专之可也,若上奏朝廷,延误时间,城必破矣”。于是,昂招募壮士三千,倍道各行,并令兵士皆唱中原歌,出其不意,直奔敌垒。叛贼因之望风瓦解。高祖因此嘉奖辛昂,又以昂为渠州刺史③,再转任通州刺史。昂推诚布信,甚得夷獠民心。昂因之入朝拜为骡骑大将军。时晋朝司马护执政,昂稍受优待,高祖衔恨,捶击而卒。
昂族人仲景,好学有雅量,以文笔好长于对策,官至内史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注释]
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景帝末为蜀郡郡守。曾派小吏至长安向博士学习。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可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②曹:主管之意,为中央下属机构,
如"司”。
③刺史:一州之军政最高长官名,如汉之郡守及后来的都督。
辛琛
龙骧将军、南梁太守
辛琛,是辛雄堂房祖父,字僧贵。琛祖敬宗,父树宝,并为代郡太守。
琛少年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他过友人家门,见友人父母健在,就流泪不止。悲叹自己的不幸,初仕为荣阳郡丞①。太守元丽性颇好酒,琛常劝他饮酒不可过量。元丽就是听不进去。元丽酒醉时,就令下属将门关闭,说:"不要让郡丞进来啊。”
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2年),以琛为扬州征南府长史。刺吏李崇,好置产业,琛多次劝他改变此种观念,但崇就是不听。后琛加官为龙骧将军,南梁太守。崇因此置酒席为琛“贺喜"。说:“长史以后一定会升任刺史,只是不知道在你手下当一上佐,你觉得我这人如何?"琛说:“假若不认为我是辱没他人,我愿遇上一位方正长史共事,朝夕闻过,是我的心愿啊。”崇听了这话,颇觉有些惭愧。
后来,琛在南梁,卒于任上。
琛“宽雅有度量,涉猎经史,喜怒不形于色。当官奉法,勤政廉洁,处处受到称赞。"
琛有三子。
长子悠,字元寿,官至侍御史,扬州监军②。英年早逝。
次子俊,字叔义,有文才,在任山南行台郎中,带军国机要返京时,在荣阳为人劫害。
三子杰,见另传。
[注释]
①郡丞:太守属官,总理民政、内务。职好唐代的州长史。
②监军:军中主管稽查、考核将士功过赏罚的长官,只在战时设置,为临时差的官员。
辛术
散骑常侍
辛术(?—559年),字怀哲,陇西狄道人。父琛,北魏扬州征南府长史,后加龙骧将军、南梁太守。
术,少明敏,博学有气度。初仕为司空胄曹参军①。与仆射高隆之共同掌管营造京都宫室事。术思路明晰,百工皆通。又升任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为政有能名。后又追授并州长史。其父去逝,离任守孝。清河父老数百人,上书朝廷,要求为术立碑颂德。后数次升迁而为散骑常侍。
武定六年(548年)侯景叛乱时,任东南行台尚书,封江夏男。术与高岳等破侯景,擒萧明后,升任东徐州刺史,淮南经略使②。齐天保元年(556年),侯景在江西强征租税,术率诸军,渡过淮河阻击,烧敌所征稻谷数百万石。术还军镇守下邳,随术迁涉的百姓多达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害郡守,北齐文宣帝得知后,便授权辛术,要他对所统十余州地官吏,凡有犯法的,若为刺史,则先启报朝廷,刺史以下,则先斩后奏。齐代行台兼总管人事,便是从术开始的。安州刺史、临清太守、及盱眙、靳城二镇将犯法,都被术立案上奏后杀了。睢州刺史及所辖郡守俱触犯刑法被杀。朝廷将他们的近百口奴婢及资财如数赏给辛术,术接连三次拒绝接受。有人称他为 "一代奇人"。
到了五僧辩打败侯景,术招安抚慰,周边城镇相继归附者达二十余州。于是术移镇广陵,在广陵得传国玉玺,护送邺都,文宣帝以玉玺告于太庙,术因此征拜为殿中尚书、太常卿③。又迁吏部尚书。北齐迁都后,文宣帝大选知名官吏,四名被选官员,考察前后功绩,只有术最合陛下心意。当时社会为之称颂不已。
天保末(559年),文宣帝令辛术选拔百名官员,参选者达二、三千人。无论是否选中,都表示心服。不久,术病故,卒年六十。
术清俭寡欲,勤政奉法,“临军以威严"任职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身在军旅,乃手不释卷。到了淮南平定,凡是财物,则一概不取,只是大量地收购典籍。所得多为宋、齐、梁时佳本,总计有一万余卷。还有顾恺之、陆机等人名画。二王己下书法,数量也不少。
辛术子阁卿,官至尚书郎。
少子衡卿,有学识,隋大业初,卒于太常丞④。
[注释]
①胄曹参军:主管军队装备的武官
名。
②经略使:边防长官名。
③太常卿:中央九卿之一,为太常寺最高长官,位正三品。主国家礼乐、效庙、祭大神、谷神等事。
④太常丞:太常寺属官名。
辛纂
尚书左丞、南道行台
辛纂,辛雄堂兄,有才学。自入北魏从政,不断升迁,而官至持节、尚书左丞、南道行台。成为朝廷重臣。纂与梁将曹义宗战于新野,为纂击败。以此诏任纂为荆州军司。纂因关心爱护将士,将士甘为他效命,因此敌人不敢轻易冒犯他。后来曹义宗又兵围荆州,纂镇定自若,率众固守危城。义宗久攻不下。大都督费穆率师驰援荆州,击溃敌军,且擒得义宗。费穆入朝以此告庄帝,孝庄帝以守城之功予以褒奖。
纂,历任中郎将,左光禄大夫、荥阳、河内二郡太守,后为西荆州判史、兼任尚书,南道行台。后西魏都督独孤如愿率军攻陷西荆州,纂也城破身亡。辛贲
学者、平东将军
辛贲(约公元545年前后在世),字叔文。北朝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少时以文学知名,博涉经史。历任北中府中兵参军,员外散骑常侍,官至平东将军。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曾修《起居注》。卒年五十八岁。
李和
上柱国、司徒公
李和(?-582年),字庆和,"秦州陇西郡狄道县东乡槐里人”。客居朔方岩绿。父僧养,以累世雄豪,为夏州酋。
李和墓志铭(局部)和少勇而有识度,壮貌魁伟。北周时,累迁侍中,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州刺史。周文曾对诸将说:“庆和累经任委,每称吾意,”并为和赐名“意”。封为永丰县公。北周保定二年(563年)拜司宪中大夫。接着又改封德广郡公,出任洛州刺史。初在夏州任职时,颇留遗惠。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和至洛州任,以仁爱、宽恕训导僚属,狱讼简捷明断。老而愈加勤勉。他的子孙为人处事,皆像尊奉严父。隋开皇元年 (581年)和升任上柱国,582年卒于位。赠本官,加司徒公,谥号“肃”,子彻继承爵位。
李和墓盖铭李彻
隋•柱国大将军
李彻,字广达,父李和,隋上柱国,赠司徒公。李彻性刚毅,有器量又有才能。仪容魁伟,多武艺。北周宰相宇文护以之为亲信,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①。字文护以彻谨慎厚道,有才干,甚礼之。护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护令彻以本官随从宇文训,不久彻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武帝时,从皇太子出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后又随从周文拔晋州,擒高谐。录前后功,加官开府,别封蔡阳县公,食邑千户。隋初(581年),加官上开府,转任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进爵齐安郡公。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侵犯边塞,皇上命魏王爽为帅,领兵击之,以彻为长史。彻支持李充节计,破突厥军,以功加上大将军。开皇十年(601年)进位柱国。及晋王为扬州总管,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不久又转封城阳郡公。其后,突厥进犯,彻又领行军总管破之。后来左仆射高颖触犯隋帝而获罪,彻因素与高颖友善为隋文帝疏远,后,因彻为此有怨言,文帝闻之,召入卧室,以赐宴为名,用鸩酒将彻害死。
论日:彻虽与高颖友善,然绝无
叛逆之意。文帝竟加害于彻。文帝之为君可见矣,隋朝之短命,实属必然也。
[注释]
①奉车都尉:武官名,汉武帝之鼎二年置,级二品,主管皇帝车乘的将军。
领行军总管:领,接受。全句为领受行军总管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