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魏晋南北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95
颗粒名称: (二卷)魏晋南北朝
分类号: K820.35
页数: 35
页码: 21—55
摘要: 第二卷主要介绍了临洮县魏晋南北朝的人物传略。
关键词: 临洮县 人物传略 魏朝 晋朝 南北朝

内容

李含
  西晋文武人才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侨居始平。少有才干,两郡并举孝廉。"安定皇甫商,少恃豪族,以为含出身寒门,想交结李含,被含拒绝,因此对含结怨。会州刺史①郭奕素闻其贤,选含为别驾②,处群僚之右。不久,举秀才,推荐到官府,任秦王柬郎中令③,司徒④选拔含为始平中正⑤。
  秦王司马柬死,含依礼数,葬毕除丧服。尚书⑥赵竣,恨含不为己用,遂奏含不该除丧。州大中正傅祗以赵竣意贬含。中丞⑦傅成因此上书为含辩护,说含“忠公清正,才经世务,实有史鱼秉直之风。"“名行峻历”“秦王之薨,悲恸感人,百僚会丧,皆所目见。而今以含俯就王制,说他背戚居荣,”“唯含是贬",这是不良人背后扇动“冀挟名义,法外置案”,请求朝廷公正处理。
  皇帝未采纳傅祗意见,含遂被贬为五品官,差遣为寿城官府阁督⑧。司徒王戎以为不公,上表反对。帝也不再下诏,后以含为始平令。
  赵王司马伦篡位后,杨秀因含乃"文武人才",调含为东武阳令。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求讨伐齐王,以含为征西司马⑨,甚见信任。不久,又升任长史。后又升任龙骧将军,统席远等铁骑,遣张方军以应义师,天子反正,含至潼关后回师。
  当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司马伦任命。伦败,去职后去拜访司马颙。颙以礼厚待。含谏颙说:"皇甫商为司马伦信臣,畏罪至此,不宜多见面。"商听后,便对含怀恨在心。皇甫商调京城,司马颙置酒饯行。商与含当席斗气,颙尽力劝和。后含被调任翊卫军校尉。当时,商为齐王司马冏参军⑩,而夏候爽兄也在府,说其弟忠义,死得冤枉。而先杀夏侯夷乃含的计谋。含心里为此颇为不安。右司马赵骥又与含不和,赵骧准备检阅兵马,含惧赵骧乘阅兵讨伐自己,就单骑出奔,投往河间王司马颙。含谎称带有皇上密诏,颙便当夜见含。含对颙说:"成都王司马颖乃皇上至亲,有大功,还藩,甚得众心。而齐王司马冏越亲专权,朝廷侧目。现在发檄文令长沙王司马乂讨伐齐王,齐王一定会怒杀长沙王。乘传檄文数齐王罪状,司马冏就可唾手而擒。灭齐王后,立成都王司马颖以安社稷,你便为大功臣了。”颙从含计,于是上表请求讨伐齐王,拜含为都督⑪,统张方等诸路兵马进军洛阳,长沙王果然杀了齐王冏,含等旋师。
  当初,含谋划将冏和乂一并除掉,使皇权归于颙。后来,皇甫商为报私仇,便向司马颙献言,说:“河间之奏,乃李含之谋,若不早图,祸将至矣。"司马颙因此杀了李含。
  论日:西晋"文武之才"竟遭如此下场,皇子争权,官场险恶,可见一斑。
  [注释]
  ①刺史:一州之最高军政长官。
  ②别驾:官名,汉置,为刺史的助手。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乘车随行,故名。魏晋时,别驾总理一州众务,职权甚重。时论称其职居刺史一半。隋唐改为长史,唐中期以后,诸州刺史、别驾并置,但别驾职权已变轻。
  ③郎中令:魏晋时尚书台的长官。
  ④司徒:官名,西周时置,春秋时沿用,掌土地和人民。东汉时,司徒位同丞相。
  ⑤中正:官名,三国时魏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由当地有声望的人出任,负责考察本州人才、品德分为九等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每十万人选一人,由吏部授以官职.即所谓九品官人之法。晋南北朝、隋沿用,唐废。
  ⑥尚书:官名,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尚,有执掌之意。魏晋时尚书事务更繁。隋代始中央以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长官。
  ⑦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魏晋沿袭,掌图籍秘书,外督刺史,内领侍御史。
  ⑧阁督:地方官府掌督察的官员的参军。
  ⑨司马:将军、校尉属官,在将军之
  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⑩参军:王府及将军开府重要幕僚似现今军中之参谋。
  ⑪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统帅。汉末始有此称。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即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魏晋以后,为地方军政长官,总揽本辖区军政民政大权。
  辛恭靖
  西晋宰辅
  辛恭靖(?一402年),"陇西狄道人"(见《晋书》列传59),“少有器干,才量过人①。"东晋隆安年间为河南太守。后秦姚兴侵犯河南,恭靖带领全城兵民拼死御敌,固守百余日,终因众寡悬殊,外无救援,城陷被俘。执至长安,姚兴对恭靖说:“朕将任卿执掌东南政事,你同意吗?"恭靖脸色一变,厉声说:"我宁为国家鬼,不为羌贼臣。”姚兴非常生气,便将恭靖囚于幽室。过了三年,到东晋元兴年间,恭靖诳骗狱卒得逞,便逾垣逃走。回到江东,安帝司马德宗因此嘉奖了他。桓玄请奏恭靖为咨议参军②,置之于朝臣之首。不久,恭靖因病辞世。
  论曰:恭靖才量过人,又居朝臣之首。正值建功立业之时,却一病不起,命归西天,实属天意,憾有何用![注释]
  ①才量过人:才量,才能、度量。才量过人,意为才能气量均超过同朝僚吏。
  ②咨议参军:东晋时为将军府高参。
  辛深
  西凉骠骑将军
  辛深,狄道人,四世祖怡入仕途,晋时为幽州刺史。
  深仕西凉。任职骁骑将军。及凉主李歆不听尹氏及其他谋臣劝阻,倾其兵力,东伐北凉,与沮渠蒙逊战于酒泉,歆为伏兵重重包围,兵败失马,深以所乘马给歆,徒步与敌拼搏,身死于难。深因之以义烈见于西土。
  李暠
  西凉王
  李暠
  (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宗室确定为陇西李氏狄道房始祖。(先祖为西汉太尉李仲翔)。
  李暠,高祖李雍,为西晋东莞太守;曾祖李柔为西晋北地太守;祖父李龠,为前凉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西亭候①;父李昶,为前凉世子侍
  讲②,年仅十八因病去世。暠少时聪明好学,抱负远大。《晋书暠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摄经史,尤善文义。得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公元398年,后凉段业任李暠为效谷(敦煌西)令。公元399年,段业自立为凉王,改元天玺,史称北凉。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夷校尉。第二年段业又任命索嗣为敦煌太守,并带轻骑五百来敦煌。李暠惊疑异常。部下张貌,宋繇说:“大丈夫既受百姓拥戴,
  李暠(阎仲雄绘)
  就应雄起霸业,今若甘受索嗣挑拨,向其授首,使阴谋得逞,岂不让人耻笑!"李暠以为言之有理,便派长子李歆、次子李让和张邈、宋繇击走索嗣,并列举了索嗣罪状。索嗣被段业杀死后,李暠被封为持节③,都督凉兴(敦煌以东)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从而掌握了敦煌、凉兴二郡军政大权。当年冬天,北凉晋昌太守唐瑶等传檄张掖以西六郡,拥戴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④、护羌校尉,年号庚子,定都敦煌,设官分职,建立政权,史称西凉。
  西凉政权建立后,李暠因境内数经战乱,州郡人稀地广,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国力,所以大力安置流民,为之设立侨郡县⑤,实行积极的屯田制度。他对万余户前秦江汉移民和自发流入的西陲七千余户流民,予以妥善安置,分给土地,资其耕畜种子。又将后凉灭亡前逃到敦煌、晋昌的数千户流民统一安置在酒泉,前后共安置流民二万五千余户,总人口达到十万。此后,又设立会稽、广厦、武威、武兴、张掖五郡,并在玉门关、阳关一带大兴屯田,采取“寓兵于农”的措施,"广田积谷”作为“东伐之资。”
  李暠为实现席卷河陇,扬旌秦川的远略,把“息兵按甲,务农养士”作为基本国策。因此,大力劝课农桑,使境内耕地面积大增,五谷连年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又以名教治国,振兴文化。402年,李暠在敦煌南门外党河畔建起靖恭堂,请河西名士刘晒馔铭,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备、听取各方意见的地方。堂中绘古圣贤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之像,李暠亲自为之作序,抒写颂词,并绘文武郡僚影图,彰其勋绩,还在敦煌修建沛宫,选高门子弟五百人就读,提倡民间授受著述,使国内颇现文治之风。
  李暠两次派人向东晋朝廷奉表称臣,但东晋王朝已近衰亡,使者无果而归。
  李暠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 积极开疆拓土。他派宋冀东伐凉兴,
  李暠
  攻占了玉门以西的城池。又亲率两万骑兵“略地至于建康(高台县)。"鄯善前部王竞“遗使贡其方物"。为抵御北凉骚扰,405年他又把都城由敦煌迁到酒泉。敦煌由李让镇守,他叮咛李让要有"知善如顺流,去恶如扬汤"的精神,凡事要讲公开。迁都后,李暠整军修武,励精图治。北凉虽数次于边境炫耀武力,但李暠不为所动。
  李暠虽然是一个偏安一偶的小朝庭,但他治理国家很有成绩。史书说他:“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足见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李暠知人善任。《晋书本传》称他礼贤下士,广招英隽。在他统治西凉期间,当时的文人名流纷纷前来投靠他,为他所用。如史家子弟阚马因、经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晒等,一时群英齐集敦煌,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凉文化”兴盛时期。李暠酷爱图书。每当遇到书籍有残破的,他都要亲为补修,刘晒在旁想替他做,他总是婉言谢绝。说:“躬自执者,欲人重此籍,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刘晒听了很感动,李暠任他为儒林祭酒⑥,从事中郎⑦,抚夷护军⑧等职。刘晒在李暠精神的感召下,虽要务缠身,仍手不释卷地学习、写作。
  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赋作家,《晋书•本传》说他“诗赋数十篇”,其中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以表现对兵难繁兴,时俗暄竟的感慨。其文辞绮丽,不亚于当时中原和南方的作家。且感情豪迈,为中原作家所不及。而《述志赋》更是魏晋十六国时期辞赋作品中的佳品。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诫子书》和《上东晋朝廷表》,都是当时的散文名篇。
  李暠病危时对长史宋繇说:“吾少离基荼毒,百艰备尝,于丧乱之际,虽为此方所推,才弱智浅,不能一统河右。今气力然,当不复起矣! 死者大理,吾不悲之,所恨志不伸耳!居之首位者,宜深诫危殆之机。吾终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相辅导,述吾平生,勿令居人之上,专骄
  李暠(351—417年))
  自任军国。军国大事,就托于卿了。卿定要用心筹谋,抓住成败之关键。”
  公元417年3月,李暠病故,享年六十六岁。其子李歆继位,改元嘉兴。
  [注释]
  ①亭候:爵位名,东汉制列候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亭。
  ②世子侍讲:世子,天子、诸候的长子。侍讲,意为从师读书。世子侍讲,即世子的老师。
  ③持节:节,即符节,使者所持以为凭证。持节次于使持节,有权诛杀无官职的人。
  ④二州牧:牧,本为治民之官,此处为州府军政长官,职高于太守、刺史。
  ⑤侨郡县:为流民设置的郡县。侨,迁徙它地的流民。
  ⑥儒林祭酒:高官名,主持国子学的长官。
  ⑦从事中郎:三公或州府内处理政务的属官。
  ⑧抚夷护军:安抚、保护、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
  尹氏
  西凉王后
  尹氏,西凉王后,天水人,自幼聪明伶俐,天资过人。父母为之自豪,常对造访者说:“吾尹家衣食或许就指望此女了。"故专为其延请名师教导,随其知识增长,尹氏也常以汉之班昭,晋之左芳自比。成了陇右有名的美女、才女。言之婚姻,则“非公候不嫁。”
  李暠成就王业,并保持十数年的安定繁荣局面,与尹夫人的远见卓识有一定关系。
  尹氏成年后,初嫁于陇西望族马腾之裔马元正。小夫妻本情投意合,只可惜婚后不久,马元正因病而卒。如花似玉的尹夫人,守于空房,凄凉度日。可巧李暠辛氏夫人此时也因病亡故,尹、李两家的不幸很快传到对方耳中,两家皆陇西望族,门当户对,李暠早闻尹氏才名,托媒说亲。尹氏虽甚为满意,但因感先夫坟土未干,匆匆婚嫁,实有失节之嫌。内心颇为不安,便婚后三年,竟未与李暠同床,且常沉默寡语,下人竟称
  尹氏她为“哑巴新娘"。任凭李暠如何开导、取笑、嬉戏,她都冷若冰霜。然对李暠却倍加呵护,礼无不周。她常借机为夫言语当时事势,劝夫莫失良机,及早建立称雄河西大业。李暠曾对人自豪地说:“我不止得一西施王嫱,我得一诸葛耳!"
  尹氏对前妻子女,恩过已出。她向子女讲解儒家经典,教授为人处事之道,王府上下无不称颂尹氏贤德。
  尹氏之才学,即是优秀之男子也难比疑,故暠对尹氏佩服不已,言听计从,凡遇难处,常向尹氏讨教,然后再作决断。故,人言西凉国乃 “李尹王敦煌”,人称夫妻为国中 “二圣”。
  尹夫人痛于国家分裂,向往天下一统,暠也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二人志趣相同。尹氏主张向偏安江左的东晋奏表称臣,也为李暠之所愿。尹氏曾对夫李暠说:"吾国虽与中原王朝阻隔数千里,然其治国之理念,文化之渊源,则相承相继。我西凉有责任有义务弘扬汉族文化。” 为此,她提出了一系列“学儒重农"的富国强兵国策。正因李尹重视文化教育,西凉国聚集了大批文人名士,成为当时中国西陲传播中厚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氏以其智慧,助李暠治理西凉,而使西凉"兵无血刃,坐定千里。”时人称西凉国为"李尹政权。" 绝非妄言。
  李暠病故后,后主李歆欲兵伐北凉,尹氏一再劝阻,以为时机未到实难取胜。然李歆刚腹自用,冒然出兵,结果中计而使全军覆没,国家败亡。尹氏也由此步入人生坎坷之途,遭遇各种磨难。
  尹氏卒后,葬武威皇娘娘台,后人为之造祠建庙,以表对尹氏的崇敬之情。时过一千五百多年,皇娘娘庙仍香火不绝。
  敦煌发现唐人写本《敦煌二十咏》里有一颂诗,赞李尹政权治理凉州的史实,其诗云:
  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古,英威镇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李宝
  北魏重臣
  李宝(406—459年),字怀素,陇西狄道人。祖父李暠,北魏“西凉武昭王";父翻,字士举,西凉骁骑大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李宝自小英勇善战,“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接”。西凉国在其叔父李恂时 (公元421年),为沮渠蒙逊所灭。此后,李宝率族人徙于姑臧(今武威)。一年后,随舅父唐契北奔伊吾(今新疆哈密),臣附于蠕蠕。西凉遗民归附者很快便达两千余人。“宝倾身礼接,甚得其心,众皆乐为用。” 北魏世祖拓拔煮讨伐北凉祖元讳,元讳弃敦煌而逃。李宝率族回归敦煌,整修城府、规复先业,然后派弟弟怀达赴北魏奉表归附。魏世祖嘉其忠诚,授李宝为使持节①、侍中②、都督西垂诸军事③、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④、领护西夷校尉⑤、沙州牧、敦煌公,仍镇守敦煌。四品以下地方官吏,授权李宝直接任命。李宝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入朝,官拜外部大官⑥,再转拜镇南将军、并州刺史。高宗初年,改授镇北将军。太安五年(459年)去世,年五十三岁,卒后谥号"宣"。宝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公业早卒)。
  [注释]
  ①使持节:使,代表朝廷在外执行公务的官员。持节,持有皇帝赐予的符节,故称"使持节",有诛杀四品以下官吏的特权。
  ②侍中:北魏时权力上升,权如宰相。
  ③都督西垂诸军事:都,全的意思。全句意为统率西垂各路兵马的总兵官。
  ④开府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的官员,统称仪同三司。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
  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且僚属可自选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末期,以仪同三司为官号,并置开府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等官。隋唐以后仅为散官,明代废止。为此官者,或称为开府,或称为仪同。开,设的意思。
  ⑤领护西夷校尉:武官名,与将军同级,职责为管理、保护西夷各族吏民。
  ⑥外部大官:京城以外赋予特权的高官。
  李承
  姑臧候、龙骧将军
  李承(430—475年),字伯业。少有策略。当初,宝欲诚心归魏,部属多有异议。承时年十三,力劝父亲李宝速定大计。宝因此决计归魏。于是,令承奉表入魏。世祖非常器重李承,以礼相待,并赐姑臧候爵位。后父亡,承悲恸欲绝,以其孝闻于朝堂。高宗末年,官拜龙骧将军,荥阳太守。在任时,"为政严明,甚著声称"。延兴五年(475年)卒。时年四十五,谥号“穆"。李茂敦煌公、光禄大夫
  李茂(431—502年)(承弟),字仲宗。
  高祖末,袭父爵为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初年,任长安镇都将,转西竞州刺史,光禄大夫。茂性谦虚谨慎,不喜为官。后托病坚请辞退。高宗不夺其志,准奏还乡。居定州中,从此,悠然自得,不入京师。景明三年(502年)卒,时年七十一,谥号恭侯。
  茂有四子:静、孚、敬安、季安:
  李静北魏时,官至定州别驾①、东平原太守。
  李孚 (次子),官至定州别驾,汝南、中山二郡太守。孝庄初,为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后,出任镇东将军、仓州剌史,加散骑常侍。
  李季安(四子)骁骑将军。
  [注释]
  ①别驾:(后文有注释)
  李辅
  镇远将•军
  李辅(435—482年)(茂弟), 字督真。
  辅颇有人望,初任解褐中书博士,司徒议曹掾①。太和初(477年)升任镇远将军,颍州太守。辅'绥怀招集,甚得边和。太和六年(482年)卒,时年四十七,谥号惠。
  辅有五子:伯尚、仲尚、季凯、延庆、延度。
  李伯尚(另有传)。
  李仲尚(另有传)。
  李季凯“沉敏有识量"。孝昌年间(525-527年),任并州安北府长史。庄宗时,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封博平县开国候,后又加封为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又转任秘书监进号中军将军。
  李延庆孝昌年间,官至奉车都尉,陈留太守。后升迁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李延度武定年间,为卫将军, 安德太守。
  [注释]
  ①议曹掾:掾,中央各司曹的属官名。议曹,主议论朝政的官府名。
  ②秘书监:为秘书省(寺)最高长官,执掌图书著作等事,唐秘书省领太史, 著作二局。
  李伯尚
  北魏学者
  李伯尚(473年—502年),李宝孙、镇远将军、颖州太守李辅长子。伯尚乃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有重名,博涉经史。二十岁时任秘书郎②,官至通直散骑侍郎、秘书丞、给事黄门侍郎①。孝文帝常说:“此李氏之千里驹"。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坐与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害,时年二十九岁。撰有《太和起居注》。
  [注释]
  ①侍郎:古官职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官延近侍。黄门侍郎,秦西汉时供职于宫门之内的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称给事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②秘书郎’:官名,魏晋时置,为秘书省属员。掌管图书经籍,亦称秘书郎中。唐代曾称兰台郎,历代多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明代并入翰林院。
  李仲尚
  北魏学者
  李仲尚(477年—502年),伯尚弟,北朝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少以文学知名。历任京兆王愉府参军。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因兄李伯尚事诛连,被赐死,时年仅二十五岁。二十岁时曾著有《前汉功臣序赞》及《季父司空冲诔》。当时侍中高聪,尚书邢峦见而赞道:"后生可畏,非虚言也。"
  李佐
  河向公、安东将军
  李佐(430年一501年)(辅弟),字季翼。
  佐,有“文武才干。"齐高祖初,任散骑常侍时,受命出使高丽(朝鲜),因圆满完成使命,升任常山太守,赐爵“真定子。"后任冠军将军、掳州刺史,赐爵山阴侯。不久,又加官安南将军,河内公,后转任安东将军,相州刺史。前后任职,均有政绩。
  齐师南征时,以佐为安南将军,与王莺、庐渊等攻赭阳。各路统军皆以为敌强自弱,难以取胜,规劝佐同意班师。佐不听,率二千轻骑与敌交锋。虽因敌众而兵败,其精神可佳。齐军进兵宛、邓,又起用佐为平远将军,统军。沔北平定后,佐任镇南府长吏,加辅国将军。别镇新野及大军凯旋,齐高祖拉住佐手说:“沔北,乃洛阳南门。卿既为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
  高祖驾崩,遗诏以佐执掌荆州军政事,任本将军。佐任荆州刺史时,威望极高,边民很喜欢他,前后归附者,有两万多户。世宗初年,提升为都官尚书。景明二年(501年)卒,年七十一岁。谥号庄。
  佐子:李遵、李柬、李神俊
  李遵“大俊有父风。"历任相州治中,转任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卒后,孝庄帝赠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李柬因父去逝而去职,遂终身不食酒肉,居住乡里。肃宗时,历任任城、济北二郡太守。孝庄初年 (528年),升迁为镇远将军、济州刺史。
  李神俊(另有传)
  附:李宝曾孙玄孙简介
  李玙
   武定(543-549年)中,官至骡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李瑾颇有才学,父李韶特喜欢,一再升官,至通直散骑侍郎。肃宗驾崩,上谥策文,为瑾所写。庄宗初遇害,年三十九,赠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李瓒(瑾弟),少有风尚,为司徒参军事,卒后,赠汉阳太守。
  李燮(李彦子)蓍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后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李德广 (燮弟),中散大夫。
  李德显(德广弟),太尉行参军,升散骑常侍,卒后赠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
  李德明 (德显弟),秘书郎。
  李暧(《北史》作"唤"),(李虔子),尚书左外兵郎。孝庄时,于河阳遇害,时年四十。赠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李昞
  (暧弟),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与兄长李暧同时遇害,时年三十八年,卒赠散骑常侍、左将军、衮州刺史。
  李昭 (昞弟),卒于散骑侍郎。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李晓 (昭弟),武定末(550年),为太尉谘
  议参军、前将军。
  李泳(另有传)。
  李神俊
  开国侯、东魏侍中
  李神俊(476—540年),李宝孙,李佐第三子。
  神俊少以才学知名,初仕为司徙祭酒从事中郎。不久拜骁骑将军,前将军,再任荆州刺史。萧衍遣将曹敬宗进犯荆州。攻围多日而不克,便引水灌城。神俊巡抚兵民,戳力固守。朝庭下诏要都督崔暹等前往救援,敬宗兵败走,神俊遂升迁为大司农卿。肃宗末,拜镇军将军,代行相州政事。这时,葛荣进逼,神俊忧惧,以故坠马伤脚。庄帝时拜为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追论固守荆州之功,封千乘县开国侯。转任中书监,吏部尚书。
  天柱将军尔朱荣曾补为曲阳县令,神俊不从,尔朱荣大怒。神俊畏惧请求解除官职,于是又以神俊为卫将军,左光禄大夫。不久,随从尔朱荣入京。神俊伺机逃走,避难于民间。出帝初年,始来归朝。东魏孝静帝初年(534年),代行并州政事,拜为侍中①。
  兴和二年(540年)卒,年六十四。
  神俊风歆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大多熟悉。四方才子,皆宗附之。
  神俊无子,以二弟延度第三子容儿为嗣。
  [注释]
  ①侍中:官名,其职侍从皇帝出入官廷,北魏称小宰相,南朝宋、梁、陈三国为实际上的宰相。
  李冲
  开国候、北魏改革家
  李冲(450-498年),字思顺,宝少子,佐弟。少孤,为长史荥阳太守冲长兄李承所抚养。冲,“少怀济世报国之志,好经世治用之学。”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初年,任宫中文书。不久又提升为内秘书令①,南部给事中②,协助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进“太和改制”,并以卓越才智,殚精竭虑,为北魏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冲创立的“三长制”、"新租调制",适时调整了生产关系,与 “均田制”构成了北魏政治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冲因功绩显著,提升为中书令③加散骑常侍,赐爵顺阳侯,为冯太后所倚重,“恩宠日盛”。后,又赐为陇西公。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对冲更是“侍接有加”,“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冲直接参与孝文帝推行的仪礼、仪律法令的制定和官制的改革诸事宜。“仪礼仪律令”,帝执笔书之,李冲忠勤明段,加以缜密。旧臣贵族,莫不心服,中外推之。李冲辅佐孝文帝拟订的《魏律》,对后来的《隋律》、《唐律》均有很大的影响,它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占有极为
  李冲(武林生绘)
  重要的地位。冲在改革官制、爵制、精简官僚机构、选定百官、整顿吏治、变易服饰等方面均有建树。公元493年,即太和十七年,李冲奉命主持营造新都洛阳。冲博学多才,史称“器怀渊博,经度明远。”是一位精通测量、计算和制图治学的能人。具有高超的建筑才能和实际操作本领。李冲亲自设计主持营造的新都洛阳,规模空前,布局和谐,气势宏伟,成为多民族杂居,工商业繁荣的国际性中心大都市。后隋唐两朝在长安建都,多效李冲营建洛阳做法。孝文帝与冲联姻后,进封冲为荥阳郡开国侯。后又升任侍中吏部尚书④, 太子少傅⑤,封咸阳公。
  李冲为官,能处要自厉,秉公办事,清正廉明,不循私情,德行高洁,襟怀坦荡,堪为官吏楷模。李冲从政二十余年,身当大任,孜孜不倦,备极辛苦。又受李彪恶行刺激,深悔自己所荐非人,暴怒伤肝,溘然长逝。孝文帝悲痛欲绝,亲自主持丧葬之事,将冲葬于覆舟山下的杜预墓旁,为之举哀,赞冲:“执我枢衡,总理朝务,……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太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并颂扬他为“国之贤也,朝之望也”,李冲,不愧为一代名臣。
  冲长子李延实。袭父爵咸阳公。
  [注释]
  ①内秘书令:掌管国家图书、艺文、
  修撰国史等。
  ②给事中:秦代官职名,西汉沿置,东汉废,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侍郎谒者之加官名,供职殿中,备皇帝顾问应对、讨论政事的官员,如后来的谏议大夫。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要职,在侍中及门下侍郎之下执驳正政令之遗失,唐一度改称为东台舍人。明代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主持抄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颇重。
  ③中书令:中书省长官,魏晋时权如宰相。
  ④吏部尚书:在中央主管官员选拔、任用的行政长官。侍中吏部尚书、实为宰相职。
  ⑤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师。
  李延实
  北魏太傅
  李延实,字禧,陇西狄道人,北魏尚书仆射李冲长子。性温柔善良,少年时已为太子舍人。世宗初,袭父爵为酒泉县侯。后不断加官,升任左将军、光州刺史。庄帝即位(528年),因延实乃皇帝舅父,特授侍中,太保①,封濮阳郡王。延实以为太保之职,有犯祖讳;拜授王爵,自己并非皇族,故不合礼制,因此抗表固辞。庄帝只好改封延实为濮阳郡公,官拜太傅②。不久,又转拜司徒公③(实际上的宰相职)出为使持节,侍中,太傅尚书事、青州刺史。叛臣尔朱兆进入京城洛阳,溺杀胡太后和少帝元钊,袭杀公卿士大夫一千余人,延实因是魏皇族外戚,被反贼杀害于青州。庄帝初,归葬洛阳,谥号孝懿。赠清渊县开国侯。
  长子彧,字子文,庄帝附马。妻庄帝姐丰亭公主。或受封东平郡公,拜侍中、左光禄大夫,中书监④、骡骑大将军⑤、开府仪同三司,出任广州刺史。孝静初年,因他举荐的武毅之士,不少参与了尔朱氏之乱,故以罪被诛。
  [注释]
  ①太保:官名,掌辅导皇帝事,西汉时置,与太傅,太保同为上公,正一品。
  ②太傅:太子的老师,仅次于太保。
  ③司徒公:三公之一,位正一品,为有功重臣荣誉职。
  ④中书监:中书台长官。位如宰相。⑤骡骑大将军:武散官最高职。
  李韶
  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
  李韶(452-524年),字元伯。
  韶,“学涉,有器量,”为季父李冲所看重。延兴时,仕齐袭爵姑臧侯,为官仪曹令。齐恭王萧昭文修改车服用羽仪制度,庭仪制度,皆令韶主持。后,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又为大鸿胪卿①。高祖欲定迁都之计,韶以古代为都事例,对高祖说“洛阳九鼎旧所,七百修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并升迁为太子右詹事②。后,出为安东将军、衮州刺吏。世宗初,征拜侍中,领七兵尚书,位极宰辅。
  吕苟儿反于秦州,任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③。与右卫将军元丽率军讨伐,得以平定。时,陇右经多年战乱,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肃宗时,入朝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任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后为人讥,而出任冀州刺史时,"清简爱民”,甚得民心,“政绩之美,声冠当时",肃宗很赏识,再加位散骑常侍,迁车骑大将军、赐宝剑,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及各种生活用品。韶以年事已高,抗表不受。后转任定州刺吏。后冀州离任,父老皆前往泣泪送别。定、冀二州相邻,百姓素闻韶有风德,因此“州内大治”。正光五年(524年)四月卒,时年七十二。谥号“文恭"。已葬之后,卫戍荆州的冀州兵千余人,返冀州时路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归,其遗如此”,实属难得。
  [注释]
  ①大鸿胪卿:官名,汉武帝时改典客为大胪卿,原执掌接待少数民族官员、使节等,为九卿之一,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
  ②詹事:官名,秦始置,执掌皇后、太子家务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历代沿袭,为大子官属之长。
  ③行秦州事:执掌秦州军政事务。
  李瑾
  龙骧将军、著作郎
  李瑾(490-528年),字通谕,李韶次子,北朝北魏学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有才学,精通政史。历任参军事、龙骧将军、著作郎①,官至通直散骑侍郎。曾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同修《仪注》。孝明帝崩后,上谥策文,为李瑾所作。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五二八年)于河阴遇害,时年三十九岁。著有《肃宗上谥策文》、《孝明朝仪》等。
  [注释]
  ①著作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晋改属秘书省,号称大著作。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著作郎有著作侍郎,校书郎,正字等官。
  李彦
  金紫光禄大夫、扶军将军
  李彦(?—524年)(李韶弟),字次仲。
  彦,“颇有学业"。高祖初,举司州秀才,任中书博士①。后升任谏议大夫。高祖南征时,为广陵长史,力口恢武将军,西冀副将军。南征结束后,任冀州长史。后转任平东将军,徐州刺史时(513年夏),暴雨成灾,河川泛滥。彦观察水陆形势,“随势疏通,终于未遭大灾"。朝庭嘉之,频频下诏慰劳勉励。之后升迁为河南尹②。后再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③,转度支尚书。后又转任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正光五年(524年)六月,彦为反贼加害。北魏孝庄帝时,追赠侍中、骡骑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号孝贞。
  李彦子:燮、德广、德显、德明
  李燮,著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后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李德广,中散大夫④
  李德显,太尉行参军,升散骑常侍,卒后赠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
  李德明,秘书郎。
  [注释]
  ①中书博士:博士,古代官职名,源于战国,秦汉时执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②河南尹:尹,古代官职名,有府尹、道尹,为汉代都城的长官。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意为治理。
  ③光禄勋卿:古代官名,秦称郎中今,汉改为光禄勋,汉末复称郎中今,魏晋又设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官。
  ④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秦汉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散(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李虔
  特进、车骑大将军
  李虔(456—530年)(李彦弟),字德谐。
  虔,太和初(477年)为中书学生,后升秘书中散大夫再升为冀州骡骑长吏太子中舍人①。世宗初,升为太尉从事中郎,后出任清河太守。延昌初(513年)平冀州叛乱后,再任后将军,燕州刺史。朝中评论冀州平乱之功,赐爵高平男。还京,任河南邑中正,升镇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②。孝庄初年,授于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反又升迁为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明元年(530年)冬卒。时年七十四,谥号宣景。
  [注释]
  ①太子中舍人:舍人,古官名,意谓亲近左右,秦汉设太子舍人,为太子府的属官,主太子文书事。
  ②金紫光禄大夫:士大夫最高职,为朝中一品大员。
  李晓
  平西将军、太守
  李晓,字仁略,西凉王李暠
  五世孙,李宝曾孙,骡骑大将军,太尉李虔子。
  晓,“少而简素,博涉经史,早有声誉”。初侍为员外散骑常侍。乱臣尔朱荣入洛阳,晓携家带口,微服潜行,避难东郡。行至成皋,遇荥阳令、天水人闫信。信对晓日:"观君仪貌,岂非常伦。”、“必有急难,须悉心以告。"晓观信有长者之风,其言颇善,便以实情相告。信乃厚相资助,以济其困。永安初(528年)授轻骑将军。尚书左右主客郎①,又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②。后又改任前将军③、太中大夫④。
  天平初(东魏孝静帝初年,即公元534年)晓寓居清阳从母兄崔俊家。由崔俊资助。
  晓乃造室筑宅,遂为家焉。晓经河阳家祸后,已无为官之心。外兄范阳卢叔彪前后四次劝其出仕,晓决然不从。
  北齐初年(550年)文宣帝选拔人才,召晓及前开府长史房延佑为外兵郎。后迁平西将军,太尉府咨议参军事⑤。天佑中,历任广武,东二郡太守。所在有惠政,为吏民所怀念。卒年五十九。赠本官将军,海州刺史。
  晓有三子:伯山,仲举,季远。
  [注释]
  ①尚书左右主客郎:尚书省主民族事务和外交的官员。
  ②中散大夫:次于太中大夫,主议论朝政。
  ③前将军:晋武帝时设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合称四军,四军各由将军统率。
  ④太中大夫:仅次于光禄大夫。
  ⑤太尉府咨议参军事:即太尉府的参谋、军师。
  李泳
  太学博士、安东将军
  李泳(北史“泳”作"谚”,李艳华墓志写作“该”),李宝曾孙,李蕤子,起家太学博士①,领殿中侍御史。不久,升任东郡太守。孝庄帝初年(529年),任安东将军,济州刺史。又转任广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前废帝时与三弟通直散骑常侍,七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同为奸贼氽朱荣所害。
  [注释]
  ①太学博士 :太学,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始于西周、西汉太学设五经博士,汉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卫监)或二者同设,名称不一。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李思穆
  光禄大夫、安北将军
  李思穆,陇西狄道人,字叔仁,李韶堂叔。
  父李杭,仕宋刘骏,历任晋寿、安东、东莱三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言谈,工草隶,在当时颇有影响。太和十七年(493年)携家归国(指北魏)任步兵校尉。后因母亲病故而解任居丧。到北魏南征时,以本官兼直阁将军,同往南阳平乱。以功赐爵为伯,之后升任司徒司马,后出任京兆内史。在郡八年,颇有政绩,又升迁为光禄大夫。景明初年,任安北将军,营州刺史,六十一岁卒。赐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李琰之侍中、骠骑大将军
  李琰之(?—533年),字景珍,陇西狄道人,司空李韶堂弟。早有盛名,时人称为神童。琰之伯父中书令李冲,以为有奇才,常对家人说:“兴吾宗者,岂此儿乎?"以故爱同已子,经常资以所需。
  弱冠举为秀才,琰之不去。曾游河内北山,便生隐居之心。恰好这时为彭城王元勰看重,辟为行台参军。不久又为侍中李彪启奏,拜为著作郎,修撰国史。后又拜国子博士①、领尚书仪曹郎中②,再转任中书侍郎③、司农少卿④、黄门郎⑤。后又升任国子祭酒⑥、再转任秘书监⑦、兼五兵尚书⑧、迁太常卿⑨,成为北魏重臣。
  孝庄初(528年),太尉元天穆讨伐叛贼葛荣,便以琰之兼御史中尉⑩,为北道军司⑪。班师后,拜征东将军,仍兼太常卿。后出京任卫将军、荆州刺史,不久又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⑫。之后又加授散骑常侍。琰之虽素以儒学为业,然每与人言,便说“吾家世将种"自称仍有关西风气。荆州任职后,特好射猎。以示威气。叛臣尔朱兆入据洛阳,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乃庄帝外戚、诬蔑琰之曾劝他投奔萧衍、偷袭州城。于是将琰之囚禁起来,擅自执掌州事。后来荆州百姓杀了修延,又拥推琰之管理州务。孝武初(532年)征拜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永熙二年(533年)卒,谥号文简。
  琰之少年机敏、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有疑难问题,大多要请教琰之。
  琰之每休闲之际,常闭门读书,不交人事。他曾告诉人说:"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若见奇闻趣事,定要孜孜以求,深入探究。此心之所愿,常欲罢不能。”又说:"不为功名劳七尺之躯,此乃天性……。"安丰王元延明博闻多识,每遇疑难之处,常往琰之处请教。且自以为不及琰之。琰之之才学、人品皆可赞可叹。
  琰之有二子:李纲、李惠,并从孝武帝入关。
  [注释]
  ①国子博士:国子学的教授。弟子称国子学生。
  ②尚书仪曹:仪曹,尚书省主管礼仪的部门。
  ③中书侍郎:中书省副长官。
  ④司农少卿:司,主管,主管农业的长官称司农卿,副手称司农少卿。
  ⑤黄门郎:供事于官门之内的郎官。
  ⑥国子祭酒:国子监长官名,掌国家儒学训导之政令。
  ⑦秘书监:魏初设秘书室监,掌传宣诏命。
  ⑧五兵尚书:五兵,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尚书,长官。
  ⑨太常卿:太常寺长官,掌国家礼乐、郊祭、庙祝等事。
  ⑩御史中尉:武职,御史大夫属官,掌京师治安。
  ⑪北道军司:司,主持、掌管的意思,此处为长官。北道军司,即北道军队的长官、统率。
  ⑫尚书左仆射:东汉时为尚书令的副手,汉末设左、右仆射,魏晋以后,仆射与令同居宰相之任。为尚书省最高长官。
  ⑬大行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因此,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的机构称"行台”。权位特重者掌行台,则称大行台。
  李仲遵
  京兆王、大将军
  李仲遵,陇西狄道人,彭城王勰任职定州时,请为开府参军。后累迁为员外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太中大夫。后又出任京兆内史,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请为谘议参军,后又任左将军、营州刺史。
  李叔仁
  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大将军
  李叔仁,骁健有武力,以功赐爵获城县男。梁国豫州刺史,王超宗入侵,扬州刺史薛真度遣叔仁拒敌。大破之,以功迁洛州刺史,又拜为光禄大夫。朔州刺史刘执,清河太守邵怀,聚众反叛。为叔仁平息,以功拜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再转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叔仁所用的槊,又长又大。时人以为壮。
  李行之
  四朝重臣
  李行之,陇西狄道人,字义通,小字师子。
  行之祖父李韶,北魏车骑大将军、司空公,父李瑾,北魏著作郎,通直散骑常侍。
  行之,性简静,善守门业。多识前贤言行,而又不以文学自命,居丧尽礼,与兄弟深相友爱。仕北齐,历任都水使者①、齐郡太守、带青州长史。任城王对行之敬而畏之,州人号日“李御史”。后仕北周,冬官府司寺下大夫。隋开皇初(581年)封固始县男,除唐州下郡太守,称疾不行,病故。
  行之“风素夷坦,为士友所称"。其外甥卢思道特敬行之,曾赠诗云: “水衡称异人,潘杨有世亲,形骸予冠盖,心思出嚣尘。”时人以为实录。行之病危时,家人朋友为他多方求医,行之说:“居常侍终,士之道也。贫既愈富,何知死不如生?"他对求医一概拒绝。临终,命家人薄葬,口授墓志以记其志日:"陇西李行之,以某年某月某日终于某所。年将六纪,官历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虽硕德高风有倾先构;而立身行己,无愧夙心。以为气变则生,生化而死,善生者物之用,死者人之终,有何忧喜于其间哉!乃为名曰:人生若寄视死若归。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言终而绝,真可谓行道者也。
  行之有二子:李夷、李道。
  [注释]
  ①都水使者:都,总、皆,谓总管水利,故日都水,西汉多置都水,左、右都水使者为统率。晋置都水使者,主舟航、槽运。
  李挺
  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
  李挺(公元470—534年),字
  神隽,小名提,李宝孙。父李佐,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本将军。
  挺“少以才学知名"。历任中书侍郎、太常少卿、荆州刺史。庄帝即位(528年),以挺颇有人望,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因孝明帝时梁将曹敬宗围攻荆州,挺固守荆州而有功,赐封千乘县候。转任中书监、吏部尚书。叛臣尔米荣入洛阳,制造“河阳之变",挺遂潜逃避难。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回京入朝,拜散骑常侍,骡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孝静帝初年(534年)为侍中时卒。年六十四岁。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神隽“风颜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大多非常熟悉。“笃字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四方才子,咸亲附之。”人称其为“人物宗主。”琅王元颇喜神隽,且将自李挺墓志铭(局部)己的儿子也取名“隽”。梁武帝也很敬重神隽。由此可知当时声望之高。
  [注释]
  ①人物宗主:人物,此指有突出才能的人,宗主,人们普遍敬仰的人。
  ②太常少卿:太常府副长官。
  ③咸亲附之:咸,皆,全。亲,归往。全句意为凡才子全都前往攀附他。
  李超
  文人贤士
  李超,字仲举,陇西狄道人。
  祖,北魏太尉李虔,父李晓,北魏前将军,太中大夫。
  仲举以书法行于世。性方正高雅,豁达开朗,风调疏远。仲举博学经史,弱冠仕齐为襄城王大司马参军事。当时,尚书左仆射元文遥奏请选拔文人贤士治世,仲举入选,拜司州脩武令。仲举为政宽简,吏民称呼为“宽明"。当时范阳人卢昌衡为平恩令,百姓称其为“恩明”。故时称“卢李恩宽之政”。武平初(570年),持节使南定,州人多是少数民族。仲举向州民宣谕朝旨,州民诚服,边地安定,朝廷对他给予特别嘉奖。还,授晋州别驾。
  后来,北周军围攻晋州。晋州外无救援,形势危急。行台左丞侯子钦惧,不听仲举劝阻,夜投周军。晋州城因此陷于周军,周将梁士彦素闻仲举贤名,想让仲举仕周。仲举因其一再逼他,便对士彦申言征伐之理,士彦深以为然,因此更加敬重仲举。并将晋州委任仲举全权管理。
  邺城战乱平息之后,仲举便携家入关。
  北周因仲举素有名望,有惠政,强令征召,仲举惧严令而至京师,补为秋官宾客上士。
  隋开皇年间,召补洛州主簿。友人蜀王府记室卢士彦询问仲举以往数次征召授职为何要一再推辞。仲举笑着回答:"屈伸之事,非子所知之。"后来又两次委任官职,仲举均到任不久便以病为借口辞官而去。最后朝廷以其资历授仲举为帅都督,洛阳令。许多人对仲举的行为不理解。彭城人刘逸人问及此事,仲举回答:“吾性疏惰,少无宦怙,岂以垂
  李超墓志铭(局部)
  老之年,求一阶一级。”此后,仲举竟一病不起,终于洛阳永康里,时年六十三。当世名贤,莫不伤惜之。
  仲举有二子:大师、行师。
  辛雄
  史部尚书、右仆射
  辛雄(?一561年),字世兵,北魏时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人)。父畅,汝南、乡郡二郡太守。初仕为清河王元怿
  司空户曹参军①。雄尽心政务,处事公正,凡有诉讼,经他判定,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历任尚书驾部郎中、三公郎。当时正逢精减郎官,大多郎官被淘汰,只有辛雄、辛琛等八人留用。
  先前,御史中丞、东平王元匡要抬棺木冒死进谏,尚书令②、任城王元澄弹劾元匡对上极不尊敬,求下诏赐死。雄上疏理论,说:"匡历奉三朝,每受皇上宠遇,耿直之情,人吏皆知,故高祖赐以'匡'名。陛下用他又要弹劾察纠。过去,匡也曾造棺致谏,只是由于主圣臣直,始终未加追究。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也宜宽之于后。”皇上因此宽恕匡罪,不久,任匡为平州刺史。右仆射元钦赞雄有美德,说:"我听说游仆射说过这样的话‘得如雄者四五人共省事,足 .矣。'现在才赏识他,为时太晚了! "
  北魏右仆射侍中辛雄
  此后,雄的名望越来越高,朝廷每有疑难之事,多听从辛雄的意见。后孝明帝以雄为司空长史。
  雄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文臣,而且又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武将。当时,各地贼寇横行,又加南方少数民族侵扰边境。孝明帝将御驾亲征,先取荆州,便诏雄为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元彧,东趋叶城;另将裴衍,向西打通道路。衍滞留不进,师已逼近汝滨,正逢北沟军请求救兵。不去救援,雄说:“皇上御驾亲征,唯利是从,能进则进。不可只顾自己得失。"恐后有得失之责,要辛雄下命令。雄以为皇上亲征,蛮夷一定会军心震动。乘敌有离散之心,发起攻击,就会无往不破。于是持符节③下令向敌军立即发动攻击。敌兵听到喊杀声,果然各自逃散。
  雄还给孝明帝上疏,强调要将士“临阵忘身,触白刃而不惮。"就必须赏罚分明。明帝以为然,雄后来升任吏部尚书。
  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诩,立元钊为帝,叛臣尔朱荣率兵进洛阳,溺杀胡太后和少帝元钊及王公卿士一千余人,制造了“河阳之难”,洛阳人心惶惶,北魏存亡难测,雄也躲避不出。孝庄帝想让辛雄出任尚书。门下省上奏说:“辛雄不出来,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孝庄说:“宁可错在死而用之,不可错在未死而不用。"于是任雄为度支尚书。
  永熙二年(532),又以雄为吏部尚书,孝武帝去南方狩猎,让雄兼右仆射④,留守京师。永熙末年(534年),兼任侍中(宰相职)。齐神武帝入洛阳后被高欢杀害。
  [注释]
  ①户曹参军:主管户籍、税赋、农桑的官员。
  ②尚书令: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掌总领百官,制定律令,宰相期。
  ③符节:朝臣出使时所持代表身份、职权的凭证,一般用桃木制成。
  ④仆射:汉末尚书省分设左右仆射,为尚书令副手,魏晋以后与尚书令同居宰相之位,有“朝端”、"朝右"之称,唐代不设相,尚书令与左、右仆射为实际上的宰相和副相。
  辛绍先
  中书博士、下郡太守
  辛绍先,陇西狄道人,五世祖怡,晋幽州刺史。仕西凉,为骁骑将军。在西凉后主李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后主失去乘骑,深将自己的战马给后主。深则战死疆场,以义烈见称于西土。
  凉州平定后,绍先向内地迁徙,后来居家于晋阳,绍先与广平游根、范阳卢度世等关系特好。绍先“明敏有识量,仕北魏,拜中书博士①转任神部令②。"
  北魏献文帝皇兴年间(467-471年),薛安国以彭城为礼投魏。因其初附,朝廷欲委派能臣安抚彭城吏民,便以绍先为下邳太守。
  绍先为政,不明察小事,只抓大事。他只要求吏民尽心做好御敌的准备工作。到了宋将陈显达、萧道成、萧顺之来犯,道成对顺之说:“辛绍先不易对付,大家应十分谨慎才是。"于是便绕道它郡,直奔吕梁屯驻。
  绍先任职下邳时,因病卒于任。
  子凤达,好道乐古,有长者之名,卒于京兆王子推国常侍③。
  孙辛祥,至义阳太守。[注释]
  ①中书博士 :中书令属官,以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有名望的人充任。
  ②神部令:神部的长官。
  ③推国常侍:帝王的侍从官。
  辛祥
  义阳太守、晋阳候
  辛祥(生卒年代不详),字万福,陇西狄道人。祖辛绍先,北魏下邳太守。父凤达,仕魏为京兆国常侍。
  辛祥,考取秀才后,任职司空主簿①。后转任并州北府司马②。有一将名白璧,带兵士驻屯药道显,被诬为贼,官属僚吏都怀疑他,被捕入狱。
  辛祥墓志铭(局部)
  祥察颜观色,判定白璧并非逆贼,便极力为之申辩,月余果获真贼,白壁得救。后来,祥被升任郢州龙骧府长史,义阳太守,白早生造反时,南梁派兵前来支持,因此沿淮周边城镇相继陷于贼手。只有辛祥坚城固守,岿然不动。南梁又派胡武城、陶平卢二将,占据州南金山,连营扎寨,侵逼义阳。辛祥出其不意,偷袭梁营,贼军溃败。辛祥擒平卢,斩武城,大获全胜,州境无恙。朝廷论功行赏,而剌史娄悦耻于功在辛祥之下,多方干扰,赏赐之事终未实行。
  胡人刘龙驹在华州作乱,又以辛祥为安定征虏府长史,继续担任别将。祥与讨胡使薛和合力,平息了此次叛乱。
  卒,赠南青州刺史。赐赠并州刺史,晋阳侯,谥号惠。
  [注释]
  ①司空主簿:司空府主管文书事务的官员。
  ②司马:魏晋以后,在将军手下总理一府之事,参与军机谋划的官员。
  辛少雍
  北魏给事中
  辛少雍,字季和,陇西狄道人。曾祖,绍先,北魏下邳太守,晋阳侯。父,祥,北魏郢州府长史,义阳太守。少雍,少聪慧机灵,有孝行,尤 为祖父绍先所爱。绍先性好吃羊肝, 每食羊肝,则呼少雍一同享用。绍先 作古后,少雍终身不再吃羊肝。
  少雍性仁慈厚道,知礼讲义,治家之法,亦为时人称道。初仕为高阳王田曹参军①。少雍沽焉,不畏权贵。府衙积年旧案甚多,少雍到任,便很 快——结案。判案时没有人敢托人 说情,时称“贤明判官”。
  北魏宣武帝 元恪正 始年间 (504-508年),皇上下诏百官以各 自所知,推选贤臣良吏。高阳王元雍 和吏部郎中都推举少雍。
  后升任给事中,卒于任。
  少雍子元桓,武定中(543—550 年)为仪同府司马。
  元桓弟士逊,太师开府功曹参 军②。
  [注释]
  ①田曹参军:主管军队屯田的长官 名。
  ②功曹参军:一郡太守属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管人事,还参与一郡政务,太师开府功曹参军。即太师府的总务长。孙。穆考中秀才后,任职东雍州府别驾。当初随父在下邳时,与彭城陈敬文友善。敬文弟敬武,少入沙门,从师远学,经久不返。敬文病危时,以杂绫二十匹托辛穆交给敬武。穆二十年未见到敬武。后在洛阳见到敬武,以敬文所托杂绫还于敬武。包裹上的封条、题词依然如故。当时人称其为“清廉诚信之人”。
  穆历任东荆州司马、转任长史, 带义阳太守,领镇守之务。再转任汝阳太守。穆素有怜惜弱者之心,任汝阳太守,遇水涝人饥,便上表要朝廷 减免租赋。皇上便依穆之请,敕免汝阳一郡租税。穆罢前职,拜平原相①,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②。准备赴任,还未起程,便暴病而卒。卒后,赠 后将军,幽州刺史。
  子子馥,天平年(534-537年) 任太尉府司马,后卒于清河太守任 上。
  [注释]
  ①平原相:相,诸侯王国最高行政长 官,主治民事。
  ②太中大夫:次于光禄大夫,三品
  辛穆
  太中大夫、征虏将军
  辛子馥
  太册府司马、清河太守
  辛穆,字叔宗。下邳太守辛绍先
  辛子馥,字元颖,辛穆长子。早年时,有学识,有德行。累迁平原相。父子同为该郡官吏,且皆有民望。北魏庄帝时,赐封三门县男①。孝静帝天平年间,拜太尉府司马。长白山连接三齐,瑕、邱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命整治。便在山谷要害之处,设置镇戌之所。诸州豪右与奸党勾结,在山区私铸铜铁,且秘密打造兵器。子馥俱上表,请示朝廷严禁。朝廷以为善,便批准了子馥请求。
  子馥后任清河太守时病故。
  [注释]
  ①门县男:男,爵位名,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辛德源
  比部郎中、直散骑常侍
  辛德源(生卒不详),字孝基,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人),出身于仆射辛雄家族。
  祖穆,北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北魏尚书右丞。
  德源"沉静好学,博览书记,少有名气”。见北齐尚书仆射杨遵彦时,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见了德源也要以礼待之,并一同向齐文宣帝推荐,拜奉朝请①,兼员外散骑侍郎。后历功任冯翊、华山二王记室②。中书侍郎刘逖上表推荐德源,言德源“弱龄好古,晚节愈历,枕藉六经,渔猎百氏,文章绮艳,体调清华。"在其友朋中以恭谨谦逊著称,“实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必能效节一官,骋足千里。因刘侍郎表荐,德源被拜任员外散骑常侍,又升任比部郎中③,兼通直散骑常侍。受聘于陈。回京后,新任考功郎中,转任中书舍人。齐国灭亡后,仕北周,为宣纳上士。德源因事紧急,取道前往湘州,恰逢尉迟迥作乱,要征他为中郎,德源固辞不就,便逃走它乡隐藏起来。
  隋朝初年(581年),德源隐于林虑山,著《幽居赋》以抒怀述志。德源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常相往来。
  魏州刺史崔彦武以为德源暗中结交豪杰,恐有奸计,便上奏朝廷。朝廷便诏令德源从军讨伐南宁,一年后返京。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上表请求让德源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利用修史间隙,撰写《集注春秋三传》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杨季闻其名,奏以为掾,后转咨议参军,卒于官。
  德源著有文集二十卷,又撰写 《政训》《内训》各二十卷。
  子素臣、正臣,皆学有所成。
  德源从祖兄辛元植,齐天保时为司空司马④,学识渊博,名闻当世。
  德源族叔辛珍之历任北海太守,后行平州事⑤,卒于任上。赠骡骑大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恭。
  [注释]
  ①奉朝请:奉皇命导引朝臣诸侯、各级官员及外宾拜见皇帝的宫内高官。
  ②记室:如今之文书、秘书,东汉官制,太尉府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大将军幕府也设记室或记室参军。
  ③比部郎中:魏晋以来尚书台属官,主法制、律令、稽核簿籍等事。
  ④司空司马:司空府主管军事的长官。
  ⑤行平州事:地方职官名,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辛威
  宿国公、上柱国大将军
  辛威(511-580年),陇西狄道人,其父辛生为河州大都督①。
  辛威,“少慷慨有志略。"早年随从贺拔岳征讨有功,升任辅国将军,都督,北周太祖“见威奇之,引入帐内”授羽林监,封白土县伯,后进爵为公。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出任郑州刺吏。从迎魏孝武帝回洛阳立功第一,当时威望甚重。后改任河州刺史,本州大中正,频领三镇,颇得人心。西魏文帝初年(535年)授宁远将军。辛威率军征战,勇冠一时,屡建奇功,558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拜为大将军,进爵袍罕郡公。
  宣政元年(578年)进位上柱国②大将军,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与达奚武攻阳关、讨平银、绥诸州叛乱,皆平之,历宁州总管,上柱国,封宿国公,拜少傅。不久,因疾卒,终年七十。
  威,性持重,有威严。历官数十载,未尝有过,故得以功名终。兼其家门友义,五世同居,时以此称之。
  威子达,进位仪同大将军。
  [注释]
  ①大都督:官职名。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统帅。魏晋南北朝时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即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有地方大都督,为地方军政长官,执掌数州之军事政治。唐代改称"总管"。
  ②上柱国:始于战国时,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最高武官名,北魏西魏均设柱军大将军。北国增设上柱国大将军。
  辛庆之
  西魏私书监
  辛庆之(?一553年),字余庆, 南北朝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是北魏、西魏时的著名将领、廉明朝臣。
  他的家族世为陇右大姓,名门望族。在少年时深受严厉的家教与熏陶,秉烛夜读,刻苦学习,加上他聪明过人,很快就以文学造诣精深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征入都城洛阳,对策得中第一,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掌管经籍图书。任职不久,适逢北魏汾州刺史尔朱兆等举兵作乱,围攻郡县城池,进而威逼北魏统治政权。魏孝庄帝(元子攸)惊恐万状,与永安二年(529年)颁旨任命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①,节度山东诸军出征平乱。杨津深知辛庆之文韬武略,擅于参谋,于是在出征的时候,向朝廷举荐,任命辛庆之为北道行台左丞②。正当杨津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招募士兵时,尔朱兆已攻入洛阳,并劫持孝庄帝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杀之。普泰元年(531年),节闵帝元恭立,辛庆之回到洛阳。次年,迁平北将军、太中大夫。后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奏请辛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不久任雍州别驾。
  辛庆之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在于东魏争夺河东的战争中,辛庆之为西魏丞相宇文泰行台左丞。取得河东后,以本官兼盐池(即今山西省运城县南的著名盐池“解池")都将。任职不久,东魏大军攻陷正平郡后,又扬鞭挥戈,进攻盐池。因庆之布防严密,无懈可击,只好退兵。后在河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战役中河北守令因遭兵败,纷纷弃城相望逃跑。惟独庆之拥兵固守,严阵力拒,终使盐池稳如泰山,深受时人称赞,朝廷的嘉奖,遂再次以军功任命为行河东郡事③。旋入为丞相府右长史④、兼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调任度支尚书⑤,复兼任河东郡事。又迁通直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等要职。
  辛庆之在任朝廷重臣,州、郡大吏期间,虽身居高职、位高爵显,文武功绩显赫,但他生活勤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处事认真,不论从政、治军、治学,都甚得时人的钦佩和敬重。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因教授诸王有功,任命为秘书监,不久病逝。
  [注释]
  ①行台:东汉以后,中央政府由三公改为"台阁",遂称中央政府为"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的机构称“行台"。
  ②行台左丞:行台属官。
  ③行河东郡事:河东郡事务的执行官、即河东郡的最高长官。
  ④丞相府右长史:丞相府副长官,助丞相掌管一府之事。
  ⑤度支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长官,如今之财政部长。
  辛昂
  骠骑大将军
  辛昂,字进君,叔父辛庆之。昂仕晋,累次升迁,官至丞相府田曹参军。昂随从尉迟迥伐蜀有功,拜为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昂以威严、爱民、与同僚处之融洽而闻名于世,吏民畏而爱之。成都经叛乱后,风俗乖杂,尉迟迥以为昂长于政事,上表奏以昂为成都令。昂到任,便在学宫与诸生祭祀文翁①。借欢宴之机,训以立身之要言语恳切,论理深刻,诸生皆受感悟,并以辛昂所言之理告于乡民,井邑由此肃然,皆从其教化。昂授任梓潼郡守,后又入朝历任更部曹②。大军东讨,昂与大将军权景宜下豫州,帝又下诏命昂安抚训导梁、益。梁、益二州因之而安定。天和初(566年),陆腾讨伐信州叛贼,帝下诏令昂于通、渠等州转运军粮。返回时正值万荣民变,围攻郡城,阻断山路。昂曰:“苟利百姓,专之可也,若上奏朝廷,延误时间,城必破矣”。于是,昂招募壮士三千,倍道各行,并令兵士皆唱中原歌,出其不意,直奔敌垒。叛贼因之望风瓦解。高祖因此嘉奖辛昂,又以昂为渠州刺史③,再转任通州刺史。昂推诚布信,甚得夷獠民心。昂因之入朝拜为骡骑大将军。时晋朝司马护执政,昂稍受优待,高祖衔恨,捶击而卒。
  昂族人仲景,好学有雅量,以文笔好长于对策,官至内史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注释]
  ①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景帝末为蜀郡郡守。曾派小吏至长安向博士学习。又在成都设学校,入学可免除徭役,并以成绩优良者为郡县吏,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②曹:主管之意,为中央下属机构,
  如"司”。
  ③刺史:一州之军政最高长官名,如汉之郡守及后来的都督。
  辛琛
  龙骧将军、南梁太守
  辛琛,是辛雄堂房祖父,字僧贵。琛祖敬宗,父树宝,并为代郡太守。
  琛少年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他过友人家门,见友人父母健在,就流泪不止。悲叹自己的不幸,初仕为荣阳郡丞①。太守元丽性颇好酒,琛常劝他饮酒不可过量。元丽就是听不进去。元丽酒醉时,就令下属将门关闭,说:"不要让郡丞进来啊。”
  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2年),以琛为扬州征南府长史。刺吏李崇,好置产业,琛多次劝他改变此种观念,但崇就是不听。后琛加官为龙骧将军,南梁太守。崇因此置酒席为琛“贺喜"。说:“长史以后一定会升任刺史,只是不知道在你手下当一上佐,你觉得我这人如何?"琛说:“假若不认为我是辱没他人,我愿遇上一位方正长史共事,朝夕闻过,是我的心愿啊。”崇听了这话,颇觉有些惭愧。
  后来,琛在南梁,卒于任上。
  琛“宽雅有度量,涉猎经史,喜怒不形于色。当官奉法,勤政廉洁,处处受到称赞。"
  琛有三子。
  长子悠,字元寿,官至侍御史,扬州监军②。英年早逝。
  次子俊,字叔义,有文才,在任山南行台郎中,带军国机要返京时,在荣阳为人劫害。
  三子杰,见另传。
  [注释]
  ①郡丞:太守属官,总理民政、内务。职好唐代的州长史。
  ②监军:军中主管稽查、考核将士功过赏罚的长官,只在战时设置,为临时差的官员。
  辛术
  散骑常侍
  辛术(?—559年),字怀哲,陇西狄道人。父琛,北魏扬州征南府长史,后加龙骧将军、南梁太守。
  术,少明敏,博学有气度。初仕为司空胄曹参军①。与仆射高隆之共同掌管营造京都宫室事。术思路明晰,百工皆通。又升任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为政有能名。后又追授并州长史。其父去逝,离任守孝。清河父老数百人,上书朝廷,要求为术立碑颂德。后数次升迁而为散骑常侍。
  武定六年(548年)侯景叛乱时,任东南行台尚书,封江夏男。术与高岳等破侯景,擒萧明后,升任东徐州刺史,淮南经略使②。齐天保元年(556年),侯景在江西强征租税,术率诸军,渡过淮河阻击,烧敌所征稻谷数百万石。术还军镇守下邳,随术迁涉的百姓多达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害郡守,北齐文宣帝得知后,便授权辛术,要他对所统十余州地官吏,凡有犯法的,若为刺史,则先启报朝廷,刺史以下,则先斩后奏。齐代行台兼总管人事,便是从术开始的。安州刺史、临清太守、及盱眙、靳城二镇将犯法,都被术立案上奏后杀了。睢州刺史及所辖郡守俱触犯刑法被杀。朝廷将他们的近百口奴婢及资财如数赏给辛术,术接连三次拒绝接受。有人称他为 "一代奇人"。
  到了五僧辩打败侯景,术招安抚慰,周边城镇相继归附者达二十余州。于是术移镇广陵,在广陵得传国玉玺,护送邺都,文宣帝以玉玺告于太庙,术因此征拜为殿中尚书、太常卿③。又迁吏部尚书。北齐迁都后,文宣帝大选知名官吏,四名被选官员,考察前后功绩,只有术最合陛下心意。当时社会为之称颂不已。
  天保末(559年),文宣帝令辛术选拔百名官员,参选者达二、三千人。无论是否选中,都表示心服。不久,术病故,卒年六十。
  术清俭寡欲,勤政奉法,“临军以威严"任职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身在军旅,乃手不释卷。到了淮南平定,凡是财物,则一概不取,只是大量地收购典籍。所得多为宋、齐、梁时佳本,总计有一万余卷。还有顾恺之、陆机等人名画。二王己下书法,数量也不少。
  辛术子阁卿,官至尚书郎。
  少子衡卿,有学识,隋大业初,卒于太常丞④。
  [注释]
  ①胄曹参军:主管军队装备的武官
  名。
  ②经略使:边防长官名。
  ③太常卿:中央九卿之一,为太常寺最高长官,位正三品。主国家礼乐、效庙、祭大神、谷神等事。
  ④太常丞:太常寺属官名。
  辛纂
  尚书左丞、南道行台
  辛纂,辛雄堂兄,有才学。自入北魏从政,不断升迁,而官至持节、尚书左丞、南道行台。成为朝廷重臣。纂与梁将曹义宗战于新野,为纂击败。以此诏任纂为荆州军司。纂因关心爱护将士,将士甘为他效命,因此敌人不敢轻易冒犯他。后来曹义宗又兵围荆州,纂镇定自若,率众固守危城。义宗久攻不下。大都督费穆率师驰援荆州,击溃敌军,且擒得义宗。费穆入朝以此告庄帝,孝庄帝以守城之功予以褒奖。
  纂,历任中郎将,左光禄大夫、荥阳、河内二郡太守,后为西荆州判史、兼任尚书,南道行台。后西魏都督独孤如愿率军攻陷西荆州,纂也城破身亡。辛贲
  学者、平东将军
  辛贲(约公元545年前后在世),字叔文。北朝北魏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少时以文学知名,博涉经史。历任北中府中兵参军,员外散骑常侍,官至平东将军。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曾修《起居注》。卒年五十八岁。
  李和
  上柱国、司徒公
  李和(?-582年),字庆和,"秦州陇西郡狄道县东乡槐里人”。客居朔方岩绿。父僧养,以累世雄豪,为夏州酋。
  李和墓志铭(局部)和少勇而有识度,壮貌魁伟。北周时,累迁侍中,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州刺史。周文曾对诸将说:“庆和累经任委,每称吾意,”并为和赐名“意”。封为永丰县公。北周保定二年(563年)拜司宪中大夫。接着又改封德广郡公,出任洛州刺史。初在夏州任职时,颇留遗惠。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和至洛州任,以仁爱、宽恕训导僚属,狱讼简捷明断。老而愈加勤勉。他的子孙为人处事,皆像尊奉严父。隋开皇元年 (581年)和升任上柱国,582年卒于位。赠本官,加司徒公,谥号“肃”,子彻继承爵位。
  李和墓盖铭李彻
  隋•柱国大将军
  李彻,字广达,父李和,隋上柱国,赠司徒公。李彻性刚毅,有器量又有才能。仪容魁伟,多武艺。北周宰相宇文护以之为亲信,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①。字文护以彻谨慎厚道,有才干,甚礼之。护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护令彻以本官随从宇文训,不久彻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武帝时,从皇太子出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后又随从周文拔晋州,擒高谐。录前后功,加官开府,别封蔡阳县公,食邑千户。隋初(581年),加官上开府,转任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进爵齐安郡公。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侵犯边塞,皇上命魏王爽为帅,领兵击之,以彻为长史。彻支持李充节计,破突厥军,以功加上大将军。开皇十年(601年)进位柱国。及晋王为扬州总管,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不久又转封城阳郡公。其后,突厥进犯,彻又领行军总管破之。后来左仆射高颖触犯隋帝而获罪,彻因素与高颖友善为隋文帝疏远,后,因彻为此有怨言,文帝闻之,召入卧室,以赐宴为名,用鸩酒将彻害死。
  论日:彻虽与高颖友善,然绝无
  叛逆之意。文帝竟加害于彻。文帝之为君可见矣,隋朝之短命,实属必然也。
  [注释]
  ①奉车都尉:武官名,汉武帝之鼎二年置,级二品,主管皇帝车乘的将军。
  领行军总管:领,接受。全句为领受行军总管职。

知识出处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 上册》

《临洮人物传略》(上册)是继新编《临洮县志》、《临洮史话》后的又一部文史瑰宝。临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书的编纂工作责成由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县委宣传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组织通晓地方史志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郑鸿云、宿永智等同志广泛查阅史料,精心筛选人物,潜心编著书稿,可以说是九易其稿、以至大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含
相关人物
司马柬
相关人物
赵竣
相关人物
司马伦
相关人物
司徒王戎
相关人物
杨秀
相关人物
皇甫商
相关人物
司马伦
相关人物
司马颙
相关人物
司马冏
相关人物
陈群
相关人物
辛恭靖
相关人物
姚兴
相关人物
司马德宗
相关人物
桓玄
相关人物
辛深
相关人物
李歆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李柔
相关人物
李龠
相关人物
李仲翔
相关人物
李昶
相关人物
宋繇
相关人物
李让
相关人物
张邈
相关人物
宋冀
相关人物
刘晒
相关人物
尹氏
相关人物
马腾
相关人物
马元正
相关人物
李宝
相关人物
李承
相关人物
李茂
相关人物
李静
相关人物
李孚
相关人物
李季安
相关人物
李辅
相关人物
李伯尚
相关人物
李仲尚
相关人物
李季凯
相关人物
李佐
相关人物
王莺
相关人物
李遵
相关人物
李柬
相关人物
李神俊
相关人物
李玙
相关人物
李瑾
相关人物
李韶
相关人物
李德广
相关人物
李燮
相关人物
李德显
相关人物
李德明
相关人物
李暧
相关人物
李晓
相关人物
李昭
相关人物
李泳
相关人物
尔朱荣
相关人物
李冲
相关人物
李彪
相关人物
李延实
相关人物
李彦
相关人物
李虔
相关人物
李思穆
相关人物
李杭
相关人物
李琰之
相关人物
李纲
相关人物
李仲遵
相关人物
李挺
相关人物
辛雄
相关人物
辛绍先
相关人物
辛祥
相关人物
辛少雍
相关人物
辛穆
相关人物
辛德源
相关人物
辛庆之
相关人物
辛昂
相关人物
辛琛
相关人物
辛术
相关人物
辛纂
相关人物
李彻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会州
相关地名
潼关
相关地名
幽州
相关地名
西凉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玉门关
相关地名
阳关
相关地名
祁连
相关地名
晋昌
相关地名
并州
相关地名
仓州
相关地名
定州
相关地名
荥阳
相关地名
颍州
相关地名
洛阳
相关地名
赭阳
相关地名
济州
相关地名
汉阳
相关地名
青州
相关地名
荥阳
相关地名
广州
相关地名
雍州
相关地名
燕州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定州
相关地名
扬州
相关地名
义阳
相关地名
并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述志赋》
相关作品
《槐树赋》
相关作品
《大酒容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