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
星象学家
尹喜,字公文,春秋末期陇西(今甘肃临洮)人(见1974年版《甘肃历史》)。生卒年代已无从考证。秦国大夫①,曾为散关令②(一说为函谷令)。
尹喜仰慕老子。《列仙传》云:尹喜“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紫气浮关),知真人来(老子),候物色而迹之(视紫气而寻求踪迹),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尹喜便强留老子于散关,以师长待之,并且一再请求老子著书传道。“老子亦知其奇”,故“为著《德》、《道》二经,谓之老子书也”。
老子入关时,已逾古稀之年。尹喜便辞去关令②,陪老子西入夷狄传道、访圣、直至流沙之西。后返居陇西(今甘肃临洮),与老子生活在一起,切磋道学,著书立说。其传世作品《关尹子》,杂揉道、儒、释、仙技之说。(不少学者以为此书乃后人依尹喜学说而作,非尹喜专著)。
尹喜
[注释]
①大夫: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官员。一般统称大夫。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后全废。宋代以后,称医生为大夫。
②令:意"首长",如中书令、郎中令、县令等。
牛邯、牛崇
护羌校尉,主簿
牛邯、牛崇,西汉陇西狄道人。邯为陇西郡护羌校尉①,崇为主簿②。
因狄道乃西陲重镇,处丝绸之路要冲。西域诸国商旅往来云集。牛氏世居陇西(今甘肃临洮)与西域商贾交往甚密,熟知其国情地理,以故授牛邯为护羌校尉,掌理西部少数民族事务。牛邯不负皇命,多有建树。据传,其后裔三国时因避难徙往安定,再徙鹑觚(甘肃灵台)。后部分牛邯后裔又返故里狄道。邯后裔牛弘,为隋朝重臣。牛仙客、牛僧孺为大唐宰相。
邯,乃陇西牛氏始祖,牛氏在汉代为陇西望族③,以故,古陇西成了中华牛氏郡望④。旧唐书《氏族志》云“陇西八姓(李氏第一),牛氏第二”。
[注释]
①护羌校尉:西汉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军政长官。
②主簿:官名。如今之秘书,文书职。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大臣幕府中重要官员,参与机要、总领府务。
③望族:一郡内有威望、有影响的家族。
④郡望:“以地望名贵贱”的具体化,意即一郡最兴旺的家族。此概念形成于北魏时期。
李崇
陇西首任郡守
李崇,字伯佑,陇西李氏始祖,秦昭襄王时为秦国名将。在秦开国拓疆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封为南郑公。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陇西郡初设时,因陇西郡为秦国西部战略要地,对秦的安全和统一大业十分重要,故选任李崇为陇西郡首任郡守①。李崇也因此“家素昌②焉,子孙居陇西。"唐人有诗赞日:
高岳之上浮云翔兮,
函谷之外真气扬兮。
建功北狄讨西羌兮,
受封南郑家素昌兮。
崇次子李瑶(李平瑶),字内德,秦大将军③,南郡郡守,狄道侯④。李崇(阎仲雄绘)
[注释]
①郡守:秦代一郡之最高长官。西汉景帝时改为太守。
②素昌:(本为礼昌,为音近而转)
陶罐、瓦片上的"礼 !昌"(素昌)印记素昌古城城墙残垣
为陇西李氏故里。其城位于今临洮东三十华里处古城坪,城址尚在。
③大将军:始于战国时,汉代沿用。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掌统兵征伐,战时位丞相之右,地位颇高。亦有在大将军上冠以称号者如骡骑大将军,羽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
④侯:秦代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爵位前多冠以祖籍地名,如 "狄道侯,陇西公”。
李信
少年大将军
李信,字有成,陇西狄道人,秦国名将。
父李瑶,秦大将军,南郡郡守、狄道侯。
李信年少“壮勇”,是秦始皇唯一盛赞过的将军。始皇即位,秦与燕友善,燕为表诚意,燕王将太子旦质于秦庭。秦王不以礼待丹,丹怒,逃归燕国。燕为报复秦王,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计败身亡,秦王因之发兵讨伐燕国。秦军在易水西边大败燕、代。燕太子丹见势逃走。李信率轻骑数千,随后紧追,直追至辽东衍水,终于将丹活捉。秦王得知此事后,盛赞李信为"贤勇"之将。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王准备出兵楚国,便召见少年将军李信和老将王翦。秦王首先问李信:"我要攻取楚国,以你之见,得用多少军队?"信曰:“不过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翦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听后说:"将军老了,是否有点怯战了呢?李将军果然壮勇,所言正合我意。"于是秦王决定由李信和大将军蒙恬率兵二十万进攻楚国。李信大败楚军,破城十余座,后以轻敌,蒙受重大损失。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又派李信与老将军王翦之子王贲进兵燕国和代国。秦军击破燕军,并俘获燕王喜,随后回军攻打代国,又俘虏了代王嘉。自此,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少年大将军李信在秦国统一天下的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秦王政盛赞为既"贤勇"又“壮勇”的名将。李信也因此被封为狄道侯、陇西公。
信子超,秦封陇西侯,西汉初为大将军、渔阳太守。
[注释]
①征西将军:西汉设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受大将军统一指挥。
李仲翔
西汉太尉
李仲翔,秦陇西狄道人,陇西李氏狄道房始祖。父李超,渔阳太守,秦时封陇西侯。
李仲翔(阎仲雄绘)
仲翔,将门子弟。汉初,因多有战功,拜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①。羌汉争战时,在狄道川与叛羌遭遇。仲翔率军拼死力战,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身亡。仲翔为国捐躯后,汉武帝因仲翔生前战功卓著,忠心报国,赐太尉②。
位于现临洮龙门镇的汉墓群
仲翔子李伯考奔葬,"遂家焉”③。从此,其子孙世代居住狄道。汉又以伯考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注释]
①征西将军:西汉设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受大将军统一指挥。
②太尉:秦汉时为中央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位正一品。
③遂家焉:李将军列传此段文意交代了李氏故里一古槐里的来历。魏晋以来,仲翔后人—李暠家族后裔墓志铭所言祖籍地"秦州陇西狄道县东乡槐树里”,正是仲翔子孙因奔丧"遂家焉"的狄道东川仲翔家族墓群以西五里的古槐里,即今临洮县龙门镇(原东二十里铺乡)的槐树村。此即陇西李氏狄道房始祖居地。今临洮县龙门镇李仲翔家族墓群,为现存最早的中华李氏墓群,一九五四年被定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广(公元前180—公元前119年),陇西狄道人。其先祖为秦大将军李信。祖李伯考,为西汉陇西、河东太守:父李尚调任陇西成纪令,遂由狄道槐里徙家成纪。
李广乃将军世家,世代精习骑射。孝文帝十四年冬(公元前166年),匈奴数万人入边为寇,攻城掠塞,杀死北地都尉。文帝遣十万军反击。广年仅十五,便从故乡狄道入伍从征。因其善骑射,杀敌多,拜为骑郎将。孝景帝初年,因陇西战事吃紧,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广被任为陇西都尉,不久又升任陇西太守。吴、楚叛乱时,李广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军。广于交战中夺得敌军军旗而名扬军中。后因北方战事吃紧,广又调任上谷太守。广多次率兵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流泪上书文帝:“广才气,天下无双,数与胡虏交战,恐有生命危险。”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广)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于是又以广为上郡太守。
广先后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战功而显名。
武帝初,以广为未央宫卫尉与程不识具为西汉名将。
后来,汉以马邑城为诱饵,使大军伏马邑傍。广以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单于发觉汉军计谋,便引兵退去;四年后,广以卫尉①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兵败为敌生获。广中途得脱,至汉,赎为庶人。
后,又因右北平军情危急,又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广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犯境,广因此被拜为郎中令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3年),广以右将军职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征讨匈奴。两年后又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包围李广军。广力战数日乃得脱归。
广七为太守,历四十余年,得赏赐,均分给下属。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余财,从不言发家事。广高个、长臂,言少,其善射亦天性,他人学者终莫能及。广将兵宽缓不苛,士以此乐为他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兵对匈奴大规模反击,
西汉"飞将军"李广李广请求参战,武帝以广已老,良久才应许,以广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出塞,知单于所在,乃亲率兵出击,匈奴败退。而令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道,军无响导,待广军至,匈奴已败走。卫青责问李广过失,并欲上奏。广对下属说:“广从束发时起,与匈奴交锋大小七十余战,今有幸得以击单于,而大将军卫青因何要广东出,而使之迷失道路,岂非天李广(武林生绘)意?且广年已六十余矣,绝不能再对刀笔之吏③。"言罢,便自到而死。“百姓闻之,知与不知,皆为垂泣。” 广有子三:当户、椒、敢。
椒为代郡太守;敢以校尉击胡, 赐爵关内侯;当户有遗腹子陵。
太史公曰:《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岂能俊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尺哀,彼其忠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注释]
①卫尉:军职名,始于战国,汉为九卿之一。掌宫门警卫,主管南军。汉景帝时曾改称中大夫令,不久又复原名。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唐为卫尉卿、主管仪仗、帐幕等。
②郎中令:郎中,始于战国,汉代设置,郎中令,为郎中首领,后改光绿勋,管理宦官车骑,订户、并内主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唐至明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高级部员。
③刀笔吏:刀笔,古人写字的工具,古人用笔在竹简上写字,有误,则用笔刮去重写。故刀笔连称。刀笔吏,指主管文书的小吏,后世称诉讼师为刀笔吏。其笔利刃,能杀伤人。
辛武贤
破羌将军
辛武贤,陇西狄道人,汉宣帝 (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时任酒泉太守。
宣帝元康年间(公元前65年一公元前62年),先零羌与其它羌人部族酋长二百余人结盟,由湟南北渡湟水放牧,逐步进入汉郡,有与匈奴贵族联合横断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企图。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均背离汉朝。宣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去处理,因措施不当,杨玉举兵反抗,大败安国,并东攻金城郡。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命侍中①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武贤为破羌将军,令充国、延寿、武贤与充国子中朗将赵邛一同出兵,合击先零诸羌于鲜水(今湟水)地区。神爵二年,羌乱平定,武贤仍回任酒泉太守。置金城属国,任武贤子辛临众为护羌校尉。
武贤自鲜水还后七年,复任破羌将军,征乌孙,卒于道中。
子庆忌,西汉名臣。
[注释]
①侍中:官名,秦时置,西汉沿用,为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职责为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
辛武贤
辛庆忌
光禄大夫、左将军
辛庆忌(?—公元前12年),字子真,狄道人,武贤子,少时因父武贤功而任右校臣①,跟随长乐侯常惠在西域都护府②乌孙地区驻兵屯田,因战功任侍郎官③,再升校尉④,率领将士到焉耆国屯田,回到朝廷后为"谒者"掌宾赞受事。汉元帝初,授予候补金城长史⑤(州郡长官的副手)荐为“茂才”,历任郎中、车骑将军、校尉,张掖、酒泉太守,政绩卓著。
汉成帝(公元前32年至前24年)初,庆忌由光禄大夫迁执金吾⑥。不久因子杀人,被罪贬官,外调酒泉太守。一年余,复任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后,因犯小罪,又被贬到云中郡任太守。不久还朝为光禄大夫,右将军,徙左将军。
庆忌一生居处恭俭,忠于职守,匈奴及西域诸国敬其威信勇略,边境和睦无事,年老卒于任职地。长子辛通,任护羌校尉,次子辛尊,任函谷关都尉⑦;三子辛茂,任衡水都尉。皆有将帅之风。
(辛庆忌墓葬地县城北六十里辛店镇辛店村东凤台山下,已毁。)[注释]
①右校臣:军职名,校尉属官。
②都护府:朝廷直属的边疆区军政权力机关。
③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朝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副手,官位渐高。至明清遂递升为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④校尉:武官名,二品。秦末项羽起义,军中始设校尉。西汉为武职,仅次于将军,并随其职务冠以称号,如掌北军中垒者称中垒校尉,掌西域屯兵者称戍己校尉等。武帝时置中垒,屯骑、步骑、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种校尉,为分管京师各部队的将领,东汉略同。汉以后掌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也有称校尉者,如护羌校尉。唐折冲府以三百人为团,团置校尉。以后则用于低级教官之称。明清卫士亦称校尉,其地位尤低。
⑤长史:一州之最高军政长官副手。
⑥执金吾:将军名,其职为掌京师治
⑦都尉:武官名,职级不一。
范明友
平陵侯、中郎将
范明友(?——公元前168年),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其家“世习外国事”①与西域诸国多有往来,为陇西护羌校尉助手,其祖世代为小吏。
公元前86年,益州(今云南昆明附近)廉头、姑缙等少数民族造反,样柯、谈指、同并(今贵州贵阳附近)等二十四邑也群起响应。汉昭帝仅九岁,执政大将军霍光派水衡都尉②吕破奴募吏民及蜀郡、犍为郡(今四川境内)"奔命军"万余人前往平叛。范明友应募从军并立有战功,被封为羌骑校尉③。
公元前83年,益州姑缙、叶榆族人又一次反叛,霍光再派吕破奴率郡兵平叛,但因郡兵太少,吕破奴不敢进攻,于是叛军杀死益州太守,又歼灭汉朝中央军四千余人。第二年,霍光再派军正王平、大鸿胪田广明等率军,分头并进,对叛军大肆围剿。是役斩首五万余人,获牛马十余万。范明友以羌骑校尉身份统羌族王、侯、君、长以下羌兵参战,又立战功,得到昭帝表扬。
元风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氐人反叛,霍光派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统兵进击。范明友再以羌骑校尉身份带兵参战,再立战功,为霍光所赏识,霍光以第四女嫁给明友。一年后晋级中郎将④,二年后居未央宫卫尉要职,且任此职长达十二年之久。
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进攻辽东乌桓,霍光想乘机袭击乌桓,名将赵充国反对。他征求范明友意见,明友赞同打乌桓,以威胁匈奴。霍光采纳了他的意见,拜他为度辽将军,统二万骑兵至辽东,令其见机行事,又让儿子霍禹和张安世以中郎身份随军出征,并告诫明友等不可空手而归。范明友这位年轻的将军,第一次独当一面。此次明友出征,歼敌六千余,斩三王。乌桓势力顿衰,匈奴贵族惊恐远遁,不敢再犯长城边塞。范明友因积功赐封平陵侯。元风六年(公元前75年)范明友再次统军征辽东,败乌桓。
昭帝死后,皇位继承引起了一场混乱,范明友积极参与了霍光拥立宣帝的活动,从而功位更著。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匈奴呼衍靼单于西攻乌孙,乌孙向西汉求援。汉宣帝派遣五将军统兵十八余万骑出击。时任未央卫尉的范明友率三万余骑出张掖,五路大军联合乌孙军队共二十余万人击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域诸国的威胁。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汉宣帝亲政,开始削夺霍氏集团权力,范明友兵权也被削。前66年,霍氏集团企图以范明友和霍禹为核心发动叛乱,结果密谋泄露,霍氏一族及被株连遇害者达千余家,范明友于事情败露之后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一生的事业。
[注释]
①世司外国事:司,主管。外国事,西域诸国事务。全句意为世代主管西域诸国外交事务的官员。
②都尉:战国时设置,比将军稍低的武官。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武帝时,又设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中央官职中也有称都尉者,如水衡都尉。水衡都尉,是管理水利及槽运的官员。
③羌骑校尉:校尉,西汉军职名,略次于将军。随其职责冠以名号,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羌骑)、射声、虎贲,总称"八校尉"。羌骑校尉,统领羌兵的军官。
④中郎将:官名,秦置。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个官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绿卿。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
上官杰、上官安
安阳侯、左将军,桑乐候、车骑将军
上官杰,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幼时好习武,喜骑射。少年时以善骑射从军。从征高丽时,因战功而渐贵。武帝时,已挤身九卿①之列。杰侍帝左右迁为太仆②,左将军。后元元年(前88年)因察觉侍中仆射③莽何罗与重合侯莽通兄弟阴谋造反,便与霍光、金日殚,桑弘羊共讨其乱,获斩莽氏叛党,然当时并未得到汉武帝褒赏。武帝病危时,立一密诏,要新皇昭帝照嘱办理。遗诏封金日殚为颖阳侯,上官杰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并以霍光、金日殚、上官杰、桑弘羊为昭帝辅政大臣。
燕王刘旦为昭帝兄长,对立弟为新皇颇为不快,便与桑弘羊、上官杰、上官安沟通,伙同昭弟姐姐鄂盖公主,欲废昭帝,以燕王取而代之。此谋败露,桑弘羊、上官杰、上官安被霍光族灭,鄂盖公主与燕王赐死自尽。
上官安,杰子,以父上官杰为左将军而显贵,拜侍中、侍昭帝。安女嫁于昭帝,且立为皇后,以此封上官安为桑乐侯,食邑三千户,昭帝元凤一年(前80年)由骑都尉升为车骑将军,后安因与父同大将军霍光争权谋立燕王,以父同罪被族灭,国除④。
[注释]
①九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分上卿、亚卿,秦汉时三公以下设九卿,分别掌理国家事务。
②太仆:官名,始于春秋,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皇帝舆马和马政。
③侍中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沿置,为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侍奉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因接近皇帝而位显。
④国除:取消封地及爵位。
任立政
西汉重臣
任立政,陇西狄道人。西汉武帝时,已为朝廷重臣。素与霍光、苏武及同乡人上官杰、范明友、李陵交往甚密。李陵兵败投匈奴,欲待时机,立功赎罪,报效朝庭。武帝误判处以族刑,李陵母亲、妻子、兄弟皆丧子非命。后来李陵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武帝为误判李陵案也悔恨不已,公元前86年昭帝继位,欲招李陵回汉,为朝庭继续效命,便招见李陵同乡故友任立政,诏立政以大汉特使,持节出使匈奴。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单于置酒款待汉朝使节,李陵、卫律陪坐。任立政无法与李陵私下交谈,便以目向陵示意,又数次将佩刀环弄掉,趁捡环握住李陵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李陵、卫律备牛酒慰问汉使,并与任立政等博戏畅欢,立政借酒高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皇上年幼,由霍子孟(光)上官少叔(杰)辅政。"欲以此使李陵动心,陵半响无语,不意而言日:“我已为匈奴人耶!"片刻,卫律起身入厕,立政乘机说:"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立政说:"他们请少卿回故乡,富贵不必担心。”陵小声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啊! "话未尽,卫律回座,似听到他二人对话,便说:"李少卿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赴秦国,今日还谈什么故国之类呢。”语毕先辞。立政便对李陵说:"陵公意也如此?"陵答"大丈夫岂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任立政无果返朝复命。后陵客死异国。
辛勉
侍中、光禄大夫
辛勉,狄道人。父洪,左卫将军。
勉,博学有贞操,晋怀帝(公元307年一313年)时累迁侍中。洛阳陷,随帝至平阳(310年)。刘聪将以勉为光禄大夫,勉不受,聪遣其黄门侍郎乔度以药酒逼之,勉日:"大丈夫岂以数年之命,亏高节,事二姓,下见武皇帝哉。”勉把酒将饮,度立止之日:“主上观君,以为真高士也”。叹息而去。聪深敬之,为勉于平阳西山修建住所,并送来酒米,勉皆婉言谢绝。年八十而卒。
族弟宾,时为尚书郎,后为刘聪所害。
辛谧
散骑常侍、大中大夫
辛谧,字叔重,陇西狄道人。父怡,幽州刺史,世称冠族。
谧少有志,尚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为当时楷法。性恬静,不喜交游。召拜舍人时,诸王及文学之士皆跪拜不起。永嘉末(公元312年),以谧兼任散骑常侍抚慰关中。及长安为刘聪攻陷,聪拜谧为大中大夫,谧固辞不受。谧历虎狼争雄,处丧乱之中,秃然高迈,蔑视名利。冉闵称帝(公元350年),又备厚礼征拜太常。谧遣书信于闵,曰:“昔许由辞老以天下之让,全其清高之节;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此往而不反思也。然贤人君子虽居朝堂之上,无异于山林之中。斯穷理尽性之妙,岂有识之者也。是故不婴于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实心至趣而与古今耳。谧闻物性极则变,冬夏是也;致高则危,累基是也。君王功以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宜因兹大捷归身本朝,必有许由,伯夷之廉,松乔之寿,永为世辅,岂不美哉。”
谧以拒官绝食而卒。辛毗
吴向候大将军、军师
辛毗,字佐治,陇西狄道人,魏建武年间客居颖川阳翟。
三国时,毗随兄辛评从袁绍。绍死,从绍子袁谭。武帝平定邺城后,拜为仪郎,后又为丞相长史。
文帝受禅(220年),迁侍中,赐爵至内侯。文帝欲迁徙冀州十万户充实河南,时值连年蝗灾民饥,群臣多不赞同,而帝意甚盛。毗与群臣俱求见,帝知其将谏阻,作色以见之,臣皆不敢言。毗极言甚非计,帝不答,入内,毗随帝后牵帝衣裙。文帝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日:“佐治,卿何持我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文帝因此将徙民削减一半。
辛毗
他日,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 "毗曰:“于陛下甚乐,于臣下甚苦”。后,帝很少出外射雉。曹真征江陵朱然,以毗为军师。还军,封毗为广陵(平)亭侯。帝欲大举征吴,累谏止之。曹真不听,结果无功而还。
明帝立(226年),进封颖阳侯。当时刘放、孙资正得宠,而毗却不相往来。毗子敞向其父进言,毗日:“孙、刘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己,焉有大丈夫欲为拜公而毁其高节邪?"。由此,刘放、孙资很生气,毗亦因此降为卫尉。明帝正修殿舍,百姓为役所苦;又要平北芒,于其上建台观。毗数次苦谏,帝虽下诏褒奖他,但并不全依毗意行之。
青龙二年(234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于渭南,懿数次请战,明帝始终不从。便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①,六军皆肃,莫敢犯违。亮卒、魏军还,毗乃为卫尉。
卒,谥号“肃候"。
毗子敞,官至河内太守。
[注释]
①使持节:(见李宝传注释)
辛宪英
三国才女
辛宪英(公元190年一269年),三国时魏军大将军军师辛毗女,晋太常卿①羊耽妻。
宪英敏而好学,聪慧过人。魏文帝曹丕争得太子时激动不已。辛毗告诉宪英,宪英说:"太子乃宗庙社稷继承人,为君者不能不有所忧虑,主持国事者不能不为国事担心。本该忧虑却甚高兴,岂能长久!魏国立如此太子,国怎能兴旺呢!"
辛敞,宪英弟,时为大将军曹爽参军②。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谋诛曹爽,恰巧曹爽外出围猎。司马懿便关闭城门,不许曹爽入城。曹爽司马③鲁芝,率其府兵斩杀了守门兵士,冲出城外去寻曹爽,呼辛敞同往。敞惧,问宪英,“天子在外、太傅(司马懿)关闭城门,人言此必危害社稷,会这样吗?"宪英说:"天下事难以预料,依我之见,大概太傅不得不如此。明帝临崩,曾挽太傅臂,将后事托付于他。明帝所托,犹言在耳。再者曹爽、太傅同受明帝之托,今曹爽专权,骄奢跋扈,此乃不忠王室之行。胸怀不坦,为人不诚,太傅关闭城门,仅为除灭曹爽而已”。辛敞说:"既如此,我还从鲁可乎?”宪英说:“你怎能不去?忠于职守乃为人之德。大凡人在难处,似乎都应怜恤。若为怜人而放弃职责,乃不详之兆也。既为人所用,当为人而死,此谓忠于职守。故,事已至此,你也只能随军前往,只能如此而已。"于是辛敞跟从鲁芝往曹爽处。司马懿诛曹爽后,辛敞叹日:“若不与姐姐商议,几失大义矣。"
钟会任镇西将军,景元四年 (公元263年)宪英对侄子辛祜说:“钟会因何西出?"祜说:"为灭蜀。”宪英说:“钟会骄纵专横,恣意妄行,为臣子如此,恐另有所谋。" 祜说:"此事叔母不可多言"。其后钟会请求皇帝以宪英子辛绣为参军,宪英忧虑地说:“钟会终将反,我真为国担忧!今祸将降临我家,我们绝难阻止!"辛绣因此一再拒命,司马昭不听。宪英对辛绣说:“准备出行,但得多加保重。古之君子,在家致孝于亲,在外致节于国,在职尽心于责,不给父母留下忧虑,如此而已。还有,处事要想想是否合乎道义;军旅中应相互济助,信守'仁恕',望你谨慎从事。"
钟会入蜀,果然谋反。辛绣依宪英言,保全了名节。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宪英卒,年七十九。
[注释]
①太常卿:太常寺长官名。
②参军:官名,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大权,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名曰"参军"。
③司马:官名,始于西周,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代,大将军营五部,每部各设军司马一人。综理军务,参于军事计划的制订。
王双
曹魏虎威将军
王双,陇西狄道人,三国时猛将,魏昭帝时驻军狄道。魏蜀争夺陇西时,魏军统帅曹真发现王双是一员猛将,十分赏识,于是向昭帝曹睿举荐。昭帝大喜,遂命王双为魏军前大先锋、虎威将军。王双不负圣恩,在反击蜀军时屡建奇功。
公元228年2月蜀军痛失街亭,被迫退回汉中,同年12月,魏军南下攻吴,诸葛亮乘机率军数万,出散关,进围陈仓(今宝鸡东),陈仓守军将领王双奋力迎敌,蜀军久攻不下,至粮尽退兵。退兵之际,诸葛亮以计将王双诱杀。
王双
董卓
自任相国
董卓(?一公元192年),字仲颖,东汉后期陇西(今甘肃临洮)人。董卓居地和羌族相邻。年轻时曾到羌人地区游历,同羌族上层“豪帅”结交,精通羌事,在陇西有些名望,被地方官看中,做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兵马掾,领兵巡守边塞。汉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跟从中郎将张奂攻打西羌,屡立战功,连升官阶,而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刺史,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太守。后随东汉车骑将军张温攻打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叛贼边章、韩遂时,小有胜利,升为中郎将。公元187年,韩遂和马腾联合进攻京师洛阳,董卓与皇甫嵩将韩遂、马腾击败,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
由于董卓在对西羌和韩遂,马腾等作战时,壮大了他的由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组成的西北军势力,政治野心越来越大。东汉政府想解除他的兵权,征调他到中央担任少府,他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不去洛阳就职。汉灵帝快死时,以他为并州牧,要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他又拒不交出兵权,反带领陇右军到河东等待局势变化。
公元189年,东汉最腐败昏庸的皇帝灵帝死后,外戚集团首领、灵帝何皇后哥哥何进,立他的外甥、十四岁的刘辩为帝(少帝),何太后临朝。何进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控制朝政,并依靠世代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绍、袁术兄弟,捕杀了宦官集团的头子蹇硕。袁绍劝何进尽诛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接受了袁绍的建议,召董卓领兵入京,以威逼何太后。
董卓接到何进书信,喜出望外,立即引兵向洛阳进发,并上书请求惩治宦官张让等。
董卓还未到达洛阳,宦官张让、段盎等趁何进入宫见何太后,埋伏门外。当何进出来时,突然袭击,将他杀死。何进被杀后,他的部将和袁术等人大杀宦官二千多人。这时,董卓率兵接近了京城,路遇出逃的少帝和陈留王刘协,一起到了洛阳。骑都尉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乘他刚到京师,士兵疲劳之机,袭击他,可以取胜。"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下手。不久,何进的一些家兵投归董卓;董卓又收买吕布,杀死守卫京城的丁原,把丁原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董卓势盛焰炽,要废掉少帝刘辨,立刘协为帝,袁绍不同意。董卓按剑怒叱道:"你小子竟敢如此行事,天下难道不都在我手里!我要做什么,谁敢不从?你想试试我的刀锋吗?”袁绍也大怒道:“天下有刀者难道惟你一人吗?”说罢引佩刀而出,当晚逃离洛阳。
董卓为削弱何氏外戚集团早已形成的势力,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献帝),自任相国,把持朝政,并用毒药毒死刘辩。他为了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巩固其统治地位,曾对官僚地主中的一些名士加以笼络,给何顾、郑泰、苟爽等人以显要地位;对原来的一些“党人"也加以任用。知名大儒蔡邕过去在宦官的打击下,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天之内连升三级,迁为侍中。其他有影响人物,董卓也尽力笼络。派韩馥为冀州刺史①、刘岱为充州刺史、孔仙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甚至还任逃亡在外的袁绍为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袁术为后将军,以缓和同他们的矛盾。另外还废除汉代五铢钱,更铸小钱。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董卓外示宽宏,内实残暴。他掌权后,为所欲为,一味掠杀。他的西北军,由羌人、匈奴人和汉人混合组成,由惯于掠夺财物的羌胡豪帅和汉族豪强率领,破坏性很大。董卓经常放兵抢劫财物,掳掠妇女,使洛阳一带陷于一片恐怖之中。董卓的种种暴行,引起吏民强烈憎恨。关东 (函谷关以东)地区拥有武装力量的郡州长官于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联合起兵讨伐董卓。
董卓在关东军的夹击下,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被徙百姓,受军士虐待,死伤很多,又因粮食缺乏,饿死的也不少;还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盗取珍宝。董卓的倒行逆施,不仅使洛阳地区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摧残,大批书籍、文物散失或被毁。
迁都长安后,董卓带兵留守洛阳,派大将徐荣等率久经训练的西北骑兵,抵挡关东诸军,并在荥阳打败曹操。不久关东诸军就互相残杀、混战割据。
董卓将天子迁于长安后,自为太师②,号称“尚父”。他把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郿坞(在今陕西)之中,说:“大事成功,我可以雄据天下,不成,这些也够我享用一辈子了!”他大封亲戚为官,“并列朝廷”声势显赫;大肆诛杀异己,“法令苛酷,爱增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原为董卓上司的张温,也被笞杀。随董卓西迁的官吏,在董卓的淫威下,朝不保夕。整个关中“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公元192年,司徒③王允、司隶校尉黄琬、中郎将吕布等,密谋诛董卓。吕布自从杀死丁原之后,董卓把他当成自己的保镖、爱将和义子。后来因吕布小事未合他意,几乎丧命。一天,汉献帝生病刚好,在未央宫大会群臣。吕布派亲信兵士十多人扮成卫士模样,守住宫门,等董卓入门, 一拥而上,董卓被刺伤,堕落车下。他大声喊叫:"吕布何在,快来救我!”吕布应声喝道:“有诏令讨贼臣董卓! "举戟将董卓刺死,接着又杀死几个董卓的亲信。长安城中老百姓听到董卓被杀,高兴极了,纷纷"歌舞于道”,不少人还饮酒吃肉,以示庆祝。
[注释]
①刺史:见后文"李含”注释
②太师:三公之一,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大保。太师为帝王辅政大臣。历代沿袭二说。汉代,太师位居第一。
③司徒:见"李含”注释。
貂蝉
三国美女、才女
貂蝉,原名任红昌。据清代无名氏《锦云堂》记载,貂蝉,姓任,名红昌,临洮人。
貂蝉和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被称为中华古代“四大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貂蝉小时,为逃避朝廷选美和山大王抢亲,避居距井任家自然村十多里今潘家集村貂崖沟中的“貂蝉洞”,东汉末年因战乱出走,翻越朱家山从康乐胭脂镇乘马出家。至今胭脂镇东街口还留有貂蝉出行时的 “上马石”。
据《中华上下五千年》所述,貂蝉出走后流落到司徙王允府中,习学歌舞。因她天资聪明,知书达礼,很重义气,受到王允宠爱,收为义女,以亲生相待。貂蝉的出名除了她俊秀美丽,更重要的是她参于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朝廷内乱,董卓专权,挟皇帝发号施令,残暴成性,激起民愤。王允利用貂蝉美色,吕布鲁莽,杀死董卓,除奸灭贼。貂蝉,一弱女子,深明大义,献身除奸,实属女中英杰。
(补笔:关于貂蝉的下落,据天行健著《正品三国》一书推论:董卓死后,她落入吕布之手,吕布败亡后,又落入曹操手中。至于她的最后下落究竟如何,还待学者进一步考证。)
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