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历史时期临洮牡丹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牡丹》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17
颗粒名称: 1.2历史时期临洮牡丹的发展
分类号: Q949.746.5
页数: 7
页码: 5-11
摘要: 明以前,临洮牡丹的发展情况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但临洮出土了很多牡丹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各个历史时期牡丹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牡丹 临洮牡丹

内容

明以前,临洮牡丹的发展情况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但临洮出土了很多牡丹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各个历史时期牡丹的发展情况。
  1.2.1唐代
  图1-52001年6月临洮出土一对紫斑牡丹灰陶罐,考古专家鉴定为唐初遗物
  图1-6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的牡丹纹饰压模砖,专家初步鉴定为唐代遗物
  从汉唐起,当时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临洮)所辖地区,农牧民从山上引植栽培野生紫斑牡丹到自己的家园,进而再从农家引植进城,并不断培育发展,进贡朝廷,流向中原一带。牡丹园艺栽培,已经开始。
  2001年6月临洮出土一对牡丹纹饰灰陶罐(图1-5)。灰陶罐为侈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6cm,口径14cm,腹径24cm,通体饰白色陶衣,在颈部以黑彩饰如意云气纹,腹部四面各绘一组牡丹纹样。牡丹花瓣层次分明,瓣间黑红两彩将花瓣隔开。四组两对主体图案是盛开的单瓣紫斑牡丹,下腹部饰花瓣纹一周。考古专家认为,这一对牡丹纹饰灰陶从罐形及图案分析,是唐初遗物。
  2005年秋,临洮东峪沟(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所在范围)砖厂取土时发现一处古墓,一目睹者回忆说“是族砌墓,墓室约4m2,高约3m”。其时,墓中遗物已被盗一空。一农民收拾墓砖数块,其中有一块为牡丹纹饰压模砖,长宽30cmx29cm,厚5.5cm。画框占砖体的三分之一(28cm x10cm),牡丹深凹其间,花插瓶中,花朵初开。文物鉴定专家苟惠迪认为是唐代遗物(图1-6)。
  2002年10月,临洮一民间文物爱好者从临佻西坪地区收藏到36块古墓雕砖,其中3块雕有牡丹纹饰,2块为长方形,长宽32cmX17cm;1块为菱形,边长16cm。所雕牡丹层次分明,形态逼真,雕工精细,艺术水平不凡(图1-7),是中唐遗物。
  图1-7临洮西坪地区出土的唐代古墓传雕工精细、形态逼真,其中3块为牡丹雕砖,另有美人鱼、乐师人物等雕砖
  除了先后面世的牡丹实物,民间还有陇西郡公李建成引植牡丹到上林苑的传闻: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长安,授其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公元618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为唐。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得意之时的李建成便从这一地区引植紫斑牡丹到长安上林苑,并带去了一名花工。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代李渊为帝。李世民继位后,只认陇西郡望,再未提及李建成移植牡丹之事(紫斑牡丹是中原牡丹起源种之一,但中原牡丹中的紫斑牡丹基因,一部分也有可能从陕西、河南一带的紫斑牡丹而来)。
  临洮是大唐李氏的祖籍地(图1-8)。唐高祖李渊称:"其先陇西狄道人,凉五昭王七代孙也"(《旧唐书•高祖本纪》)。这里紫斑牡丹繁盛,李氏族人及他们的后裔对祖籍牡丹自然非常熟悉,他们对牡丹的体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李浚《摭异记》有:"太和中,内殿赏花,上(文宗)问程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称首?'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笔记中提到的李正封,是郡望陇西人,即现在甘肃临洮人(《唐诗纪事》)。唐文宗(公元827年—835年)时他在朝廷任中书舍人。李正封能写出此千古名句,既与中后唐时期长安牡丹繁盛、人们赏花如痴如狂的热烈情景有关,也与他儿时观赏祖籍牡丹,至少与父辈和周围的人谈及牡丹时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图1-8临洮东二十里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遗址 (曹玉孝供稿)
  五代时,古陇西(今临洮)一带的牡丹还作为珍品出现在成都宫苑中。前蜀花蕊夫人的《宫词》有"牡丹移向园中栽,尽是蕃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的诗句。花蕊夫人,前蜀王建称帝时其为淑妃。这首诗反映出蜀地宫苑牡丹是蕃方进贡而来。这里的蕃方,应指包括临洮在内的陇上一带。从唐代宗至应元年(公元762年)至五代末(公元960年)这一带陷于吐蕃,故称蕃方。
  临洮位于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中下游,是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相互消长融合的要地。在古代,临洮属于中国九州之一的雍州,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狄族建置狄道县始,这里就逐渐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临洮)。从汉唐之后直到宋、元、明、清的近两千年间,临洮一直为郡、府、州治所在,是中央政权连接西部少数民族的要地,也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是唐蕃古道、丝路要津。这里的紫斑牡丹在这样的历史大氛围下不断发展,它既是传播古老悠久洮河文化的媒介,也是源远流长洮河文化的载体。从隋唐起,这一带牡丹不仅大量移植古都长安,而且传入四川一带,这和宋•胡元质《牡丹记》记述前蜀主徐延琼厚以金帛不远千里从天水一带移植牡丹至成都宅第的记述是一致的。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汉唐时期,古陇西一带(今临洮)紫斑牡丹观赏栽培已比较广泛,并对中原等地牡丹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2宋金元时期
  图1-9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唐宋时期墓砖--牡丹童子图
  图1-102006年临洮潘家集伊家山出土宋代古墓牡丹压模砖
  宋金至元代,临洮牡丹是唐代观赏栽培的延续和发展。虽然从晚唐到南宋数百年间,今甘肃中部辖境归属不断有所变化,晚唐及五代时归于吐蕃;北宋时,今黄河以北归西夏,宋仅辖今甘肃中部地区;及至南宋,西夏属地未变,而北宋辖地为金人占领。在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冲突连续不断,但由于牡丹为各民族群众所推崇,不仅未遭到破坏,且金代中期又经历了相对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牡丹作为富贵之花,对人们的生活乃至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秦地春光似洛阳,牡丹名擅百花场”(宋•范纯仁)。临洮先后面世的大量宋金时代的牡丹实物可以充分反映这一发展历程。
  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唐宋时期古墓砖,其中一块是牡丹纹饰压模砖——牡丹童子图(图1-9)。
  2006年8月,潘家集伊家山出土一宋代古墓,墓壁有多块牡丹压模砖相饰(图1-10)。
  图1-112009年临洮衙下红道峪沟出土宋元时期古墓牡丹雕砖、压模砖。图为"启门妇人"雕砖及砖雕牡丹图案
  2009年9月,临洮衙下集镇红道峪沟口新建砖厂时,发现一座宋元时期合葬墓。墓室长宽约2.2mx1.6m,高约2.5m。墓室正前方饰31cmx31cm"启门妇人"砖雕图案,两侧以砖雕牡丹烘托。另三侧主图案为二十四孝人物及牡丹雕砖。墓室上层按照房屋建筑屋檐构图,下层饰一周31cmX15cm牡丹压模砖。墓室男女古尸头朝南,随葬品有素瓷罐、碟碗等。墓室整体造型古朴豪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墓室四周均饰以牡丹雕砖及压模砖(图1-11)。可见当时人们对牡丹之推崇。
  1992年,临洮出土的明代青花釉牡丹双耳盘口瓶(高23cm,口径8.5cm,腹径15.5cm)古朴素雅,是紫斑牡丹发祥地人们崇尚牡丹的真实写照(图1-12)。
  2010年秋,临洮西坪地区一农民建房时发现一处方形拱顶古墓。墓壁四周以青砖砌成,其中大部分是神态各异的牡丹花雕砖。虽经年久积水,但雕砖仍图案清晰,还有彩绘痕迹。同时出土的还有瓷器碗、碟(已破碎)等,一方铜镜(直径14cm)基本完好,镜边阴刻"临洮府事诗验讫官" 字样。由此断定,这是金代墓葬(公元1142年之后),距今800多年(图1-13)。
  以上几处墓葬都处在野生牡丹广泛分布区域,又在马家窑遗址附近。从中大致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于牡丹的栽植和推崇。可以想象的是:从唐至宋元,牡丹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富贵祥和的象征备受青睐,活着相伴,死后相随。特别是封建王侯,在他们的豪华生活中不可或缺。
  与临洮相邻的临夏,1980年亦发现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进义校尉王吉墓,墓室四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牡丹纹饰压模砖至少有70多块(图1-14)。1953年兰州发掘的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年)墓葬中,墓壁四周也有砖雕牡丹。
  图1-12临洮出土的明代青花釉牡丹双耳盘口瓶
  图1-15临洮文物爱好者收藏的金代牡丹纹饰梅瓶
  图1-14临夏曾出土金大定十五年古墓,墓室由以牡丹花为主的压模砖相砌而成
  图1-132010年,临洮西坪出土一批金代古墓牡丹雕砖。中为盆栽牡丹
  临洮一文物爱好者收藏有两只金代牡丹纹饰梅瓶(图1-15),告诉我们女真族推崇牡丹的信息:那就是1126年女真族统治者攻陷汴京(开封)入主中原后,接受并继承了牡丹文化。
  苟惠迪先生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洮东峪沟、东山、西坪等地出土的古墓葬中多有牡丹墓砖及饰物,只是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牡丹声誉的提高,人们才关注起来了”(图1-16)。
  图1-16临洮及周边地区先后发现多处古墓葬牡丹遗物,图为部分牡丹文物
  1.2.3明清时期
  宋至金代临洮广泛栽植牡丹的社会氛围一直延习至明清时期。这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牡丹文化不断繁荣。特别到清代,临洮牡丹盛况几乎与洛阳牡丹比肩。明《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曾被贬河州(今临夏),当他途经临洮看到盛开的牡丹时,精神不禁为之大振,赋诗道:
  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
  秦地山河无积石,至今花树似咸京。
  “咸京”原来指秦都城咸阳,因秦王朝著名建筑阿房宫就建在靠近西安的渭河南岸,即今天西安西郊的赵家堡和大古村一带,后人遂以"咸京”代指古都长安。解缙诗中"至今花树似咸京”,说明明代临洮牡丹之盛可比昔日长安,同时也说明了临洮牡丹与长安牡丹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其代表作《闲情偶寄》中写道:"予自秦之巩昌(今陇西),载牡丹十数本而归。"李渔长期居于南京,并在寓所芥子园广植花木。他千里迢迢"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反映出当时"秦地”牡丹之盛,影响之大。
  明末《临洮府志》(公元1604年)将牡丹列入花卉属。到了清代,临洮牡丹已相当繁盛,清代诗人吴镇的牡丹诗反映了这一现实:
  牡丹真富贵,狄道颇称雄。
  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
  这是吴镇乡居故里时写成的。在诗中诗人饱蘸激情地抒发对家乡牡丹的喜爱。他说牡丹象征着富贵,而狄道(临洮)牡丹的美和蕴含的神韵简直雄称天下。那无边无际、美妙绝伦的花朵一直延伸到天际,其芳香的气息和绰约的风姿比起洛阳城的牡丹毫不逊色。在这里诗人逼真地展现了三百多年前临洮牡丹称雄天下的史实。在《松花菴文稿次编亥集》看花图自序中(图1-17)吴镇写道:“牡丹,殿春花也。洮阳地冷,四月乃开,富贵之来何其暮耶。予松花菴中,手栽数种,颇异寻常。顾自念,少而游学,壮而仕宦,近复主讲兰山。凡岁看此花者十不能二三焉。岂富贵在天,而名花亦复如是欤!会今年四月,皋兰歆友赵怀亭为予一看花图,人谓形容酷肖,将赋诗而纪之。因缀数旧作于图末以当小引。噫!予年已七十,岂能久看花者玩兹图也。乡思尔殷,请与牡丹约来岁花前甘心痛饮,当先为老人开也。”
  这一历史时期,临洮牡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栽培范围不断扩大。由山区农家向城区延伸,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争相栽培牡丹,并以此为荣,从而出现多处牡丹苑园。牡丹老人张蘅说:"临洮教场附近的岳家花园建于清代,占地两亩左右,栽牡丹上百棵,数十个品种。现临洮的老品种,像'佛头青'、'绿蝴蝶'、'醉杨妃'、‘观音面'、'紫绣球’等都是从岳家花园传下来的。"
  当时山上农家牡丹也向川区延伸。临洮沿川一带普遍栽植牡丹。临洮星罗棋布的庭院牡丹格局在清代已初步形成。
  图1-17吴镇咏临洮牡丹诗及《看花图自序》
  二是品种交流日趋活跃。由于临洮自古是陇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当时周边地区的许多优良品种引到临洮,临洮的优良品种也扩散到周边地区。据调查,清代临洗牡丹品种约30多个。现在,兰州、临洮、临夏、陇西有些品种同名同种,如'佛头青‘等。说明当时交流之频繁。清代,已有中原牡丹引入临洮。'银粉金鳞'是杨景周先辈从洛阳引进,现西坪边兆民家还有栽植。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引入临洗的中原牡丹(图1-18)。
  三是牡丹对人们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牡丹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牡丹文化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处都可以看到牡丹的踪影。
  图1-18临洮清末引进的中原牡丹'银粉金鳞'至今风韵犹存
  1.2.4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历史短暂,且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一历史时期,临洮及周边地区的野生牡丹资源因挖丹皮遭到一定破坏,园艺栽培基本停滞不前。我们在调查中老百姓说:"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饥寒交加,哪里顾得上牡丹。只是牡丹如人,生命力顽强,房前屋后自在生长。"正因为这样,不少古牡丹得以保留。至于品种栽培,主要是城区社会名流及富有人家的花园栽植。如知名人士杨干丞家高大的牡丹树颇有名气。特别是岳家花园、宋家花园、苏家花园、史家花园和杨家花园保存了不少传统品种,使临洮成为紫斑牡丹品种保护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为建国后牡丹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临洮牡丹

《临洮牡丹》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临洮牡丹》是由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先生和临洮多年从事牡丹栽培与研究的康仲英先生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长期积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以紫斑牡丹为中心,系统介绍了临洮牡丹的栽培历史、园艺品种、栽培技艺、主要特点、地域文化和发展前景。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