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园艺栽培的发端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牡丹》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16
颗粒名称: 1.1.2园艺栽培的发端与发展
分类号: S31
页数: 1
页码: 4
摘要: 人们对紫斑牡丹的认识与移栽培育,至少经过了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这个历程大约从汉代已经开始,经历了由药用到观赏、由低级到高级(随意移植到择优移植)、由个别到广泛、由山区农家到城镇富裕阶层,再到皇家园苑的过程。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园艺栽培

内容

在秦以前的古文献中,先民们将牡丹与芍药统称为芍药。直到汉代《神农本草经》对牡丹才有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安徒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两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以芍药以为名”。之所以称之为牡丹,是因为它"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为之牡(意指可以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于为何称牡丹为"鹿韭”、“鼠姑”,有人认为其落叶后枝干苍劲,有如鹿之角,而枝干平茬后又可萌生,又如韭,故谓之鹿韭。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公元前3300年一1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时期,临洮一带的先民们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人们基本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沿洮河向阳而居。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范围正好是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地区。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已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牡丹。
  人们对紫斑牡丹的认识与移栽培育,至少经过了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这个历程大约从汉代已经开始,经历了由药用到观赏、由低级到高级(随意移植到择优移植)、由个别到广泛、由山区农家到城镇富裕阶层,再到皇家园苑的过程。从出土文物分析,临洮牡丹的园艺栽培,至少已有1600年的历史,甚至更早一些。这是因为临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栽培牡丹重要的发祥地。中原牡丹发展过程中,紫斑牡丹作为祖先种之一参与了起源。显然,这里的牡丹原始品种早于中原的有些品种。
  临洮东二十里铺汉墓群牡丹纹饰画像砖及临洮紫斑牡丹灰陶罐的出土,说明当时先民们已将牡丹作为吉祥物认识。牡丹的人工移植栽培已无可置疑,隋末唐初陇西郡公李建成移植牡丹到长安上林苑的传说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从牡丹皮药用价值的发现,到观赏栽培,最初是从山区农牧民引植开始的。他们起居生息中,常有牡丹映入眼帘。当初,他们对牡丹的认识是相当原始而朴素的,全凭着一种感觉。现在,山区农民还存在着这样朴素的心态。问:“你为啥栽这么多牡丹?”答:"好看。”一个"好看”概括了所有的初衷(图1-4)。就这样,由自然到必然,不断进化发展。
  图1-4临洮山区农家生活并不富裕,但对富贵牡丹饱含深情

知识出处

临洮牡丹

《临洮牡丹》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临洮牡丹》是由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先生和临洮多年从事牡丹栽培与研究的康仲英先生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长期积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以紫斑牡丹为中心,系统介绍了临洮牡丹的栽培历史、园艺品种、栽培技艺、主要特点、地域文化和发展前景。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