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临洮牡丹的起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牡丹》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14
颗粒名称: 1.1临洮牡丹的起源
分类号: Q949.746.5
页数: 3
页码: 2-4
摘要: 讨论牡丹起源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当地野生种的来源与分布,一是栽培品种的起源。
关键词: 牡丹 牡丹起源

内容

1.1临洮牡丹的起源
  讨论牡丹起源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当地野生种的来源与分布,一是栽培品种的起源。
  1.1.1临洮野生紫斑牡丹
  图1-1历史上,临洮西南部山区野生紫斑牡丹随处可见
  临洮西坪年家山年作升祖上早年引植的野生紫斑 调查人员在年作升家调查摄录野生紫斑牡丹原种 临洮西坪五藏沟魏家老庄魏成文从山神庙台引植
  图1-2临洮各地早年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A-F)
  在植物分类学上,牡丹是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的一类亚灌木,其起源相当古老,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牡丹组约有9个野生种,1个栽培种。紫斑牡丹是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种,甘肃中部、南部及东部都有分布。地处甘肃中部的临洮及其周边地区曾是重要的分布区之一。这里的紫斑牡丹,是现今广为栽培的紫斑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种。
  临洮野生紫斑牡丹,大体上以洮河为轴分布,从南到北的山地丛林,包括马啕I山麓、卧龙寺向南延伸到紫松山、南屏山以及现属于康乐、迭部、临潭境内的莲花山、冶力关一带;渭源境内的渭河上游山区以及大夏河流域,都有野生紫斑牡丹广泛分布。300多年前,陇上著名诗人吴镇驱马路过洮河、大夏河流域时曾写诗道:"驱马经枹罕,浓花满目斑。忽惊千古雪,遥挂万重山”(《安远坡望白石山》)。
  据当地老人们反映,古时候临洗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山间沟坡,野生牡丹随处可见(图1-1A.B)。西坪年家山年凤山老人说:"历史上西坪年家山、五藏沟一带野生牡丹很多。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不少。主要是挖丹皮遭到破坏,再后来70年代的干旱,山上草都不长,所剩不多的牡丹大部分旱死了。再后来的学大寨、平田整地,野生牡丹一扫而光。”
  现在,野生紫斑牡丹在临洗境内已难以找到。我们调查发现了几处以往农民从山区引种的一些植株。
  清末,西坪年家山农民年大福从附近山上挖了一株野生紫斑牡丹移植到家院门前,代代相传,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嘉珏、何丽霞等来临洮考察时发现了它,并将其中较大的一株引植到兰州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牡丹园。余下的植株现在年大福六世孙年作升院中栽植(图1-2A.B )。
  西坪五藏沟魏家老庄魏成文,1950年前后从当地山神庙台移植几株野生紫斑牡丹到自家园子。
  魏成文老人说:“五藏沟很早以前山上就长满牡丹,单瓣、开白花,也有开红花的"(图1-2C)。
  临洮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陈正国从康乐郭姬沟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
  临洮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陈正国从康乐冶力关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
  野生原种树势高大
  2009年5月,笔者到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调查,发现两处野生紫斑牡丹原种。其中一处花的主人陈正国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是大队(村)的卫生员,我们背着干粮去康乐郭姬沟挖丹皮,顺便带回六七株小苗,栽在园子里,渐渐发展成了这一园子。”另一处花的主人王培智说:"房前屋后的单瓣牡丹,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先人从冶力关林区挖丹皮时带回来的。后来分成几十株,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单片片,没有多少看头(指观赏价值),主要是砸丹皮卖钱。"当初移栽,花的主人只是为了砸丹皮,却在无意之中保存了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图1-2D.E.F)。
  历史上,临洮及周边地区不仅是紫斑牡丹演绎进化的重点区域,也是紫斑牡丹品种群起源和分布的中心地区。直至现在,这一带山区农家房前屋后,单瓣牡丹随处可见(图1-3)。它是紫斑牡丹的一个亚种,即太白山紫斑牡丹,或称裂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ubsp.atava )。其特点:花丝、房衣、柱头白色或淡黄色,花瓣腹部有较大的黑色或深黑紫色斑,叶柄细、小叶15枚以上,较小,卵形,有缺刻,叶背疏毛。春季刚伸出鳞芽的叶片就像蒿草一样,它们是许多园艺品种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认为:临洮及其周边地区曾有野生紫斑牡丹广泛分布,历史久远。后虽不断遭到破坏,但至今农家还保留一些接近原种的原始植株。这些具有原始性状的植株,为植物学家留下了许多的研究课题,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图1-3临洮山区农家房前屋后的单瓣紫斑牡丹许多是早年从山林中引植的野生种 (曹玉孝摄)1.1.2
  园艺栽培的发端与发展
  在秦以前的古文献中,先民们将牡丹与芍药统称为芍药。直到汉代《神农本草经》对牡丹才有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安徒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两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以芍药以为名”。之所以称之为牡丹,是因为它"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为之牡(意指可以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于为何称牡丹为"鹿韭”、“鼠姑”,有人认为其落叶后枝干苍劲,有如鹿之角,而枝干平茬后又可萌生,又如韭,故谓之鹿韭。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公元前3300年一1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时期,临洮一带的先民们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人们基本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沿洮河向阳而居。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范围正好是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地区。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已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牡丹。
  人们对紫斑牡丹的认识与移栽培育,至少经过了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这个历程大约从汉代已经开始,经历了由药用到观赏、由低级到高级(随意移植到择优移植)、由个别到广泛、由山区农家到城镇富裕阶层,再到皇家园苑的过程。从出土文物分析,临洮牡丹的园艺栽培,至少已有1600年的历史,甚至更早一些。这是因为临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栽培牡丹重要的发祥地。中原牡丹发展过程中,紫斑牡丹作为祖先种之一参与了起源。显然,这里的牡丹原始品种早于中原的有些品种。
  临洮东二十里铺汉墓群牡丹纹饰画像砖及临洮紫斑牡丹灰陶罐的出土,说明当时先民们已将牡丹作为吉祥物认识。牡丹的人工移植栽培已无可置疑,隋末唐初陇西郡公李建成移植牡丹到长安上林苑的传说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从牡丹皮药用价值的发现,到观赏栽培,最初是从山区农牧民引植开始的。他们起居生息中,常有牡丹映入眼帘。当初,他们对牡丹的认识是相当原始而朴素的,全凭着一种感觉。现在,山区农民还存在着这样朴素的心态。问:“你为啥栽这么多牡丹?”答:"好看。”一个"好看”概括了所有的初衷(图1-4)。就这样,由自然到必然,不断进化发展。
  图1-4临洮山区农家生活并不富裕,但对富贵牡丹饱含深情

知识出处

临洮牡丹

《临洮牡丹》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临洮牡丹》是由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先生和临洮多年从事牡丹栽培与研究的康仲英先生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长期积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以紫斑牡丹为中心,系统介绍了临洮牡丹的栽培历史、园艺品种、栽培技艺、主要特点、地域文化和发展前景。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