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悠久的栽培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牡丹》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悠久的栽培历史
分类号: Q949.746.5
页数: 18
页码: 1-18
摘要: 物竞天择,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中华牡丹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紫斑牡丹,就是这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色斑而得名。其栽培品种群被称为紫斑牡丹品种群,亦称甘肃牡丹品种群或西北牡丹品种群。地处甘肃中部的临洮,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祥地和栽培中心。
关键词: 牡丹 牡丹栽培历史

内容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是民族兴盛的象征、人民富裕的写照。中华牡丹,从古至今,誉为国花。
  物竞天择,经过漫长岁月的历练,中华牡丹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紫斑牡丹,就是这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色斑而得名。其栽培品种群被称为紫斑牡丹品种群,亦称甘肃牡丹品种群或西北牡丹品种群。地处甘肃中部的临洮,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祥地和栽培中心。
  1.1临洮牡丹的起源
  讨论牡丹起源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当地野生种的来源与分布,一是栽培品种的起源。
  1.1.1临洮野生紫斑牡丹
  图1-1历史上,临洮西南部山区野生紫斑牡丹随处可见
  临洮西坪年家山年作升祖上早年引植的野生紫斑 调查人员在年作升家调查摄录野生紫斑牡丹原种 临洮西坪五藏沟魏家老庄魏成文从山神庙台引植
  图1-2临洮各地早年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A-F)
  在植物分类学上,牡丹是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的一类亚灌木,其起源相当古老,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牡丹组约有9个野生种,1个栽培种。紫斑牡丹是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种,甘肃中部、南部及东部都有分布。地处甘肃中部的临洮及其周边地区曾是重要的分布区之一。这里的紫斑牡丹,是现今广为栽培的紫斑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种。
  临洮野生紫斑牡丹,大体上以洮河为轴分布,从南到北的山地丛林,包括马啕I山麓、卧龙寺向南延伸到紫松山、南屏山以及现属于康乐、迭部、临潭境内的莲花山、冶力关一带;渭源境内的渭河上游山区以及大夏河流域,都有野生紫斑牡丹广泛分布。300多年前,陇上著名诗人吴镇驱马路过洮河、大夏河流域时曾写诗道:"驱马经枹罕,浓花满目斑。忽惊千古雪,遥挂万重山”(《安远坡望白石山》)。
  据当地老人们反映,古时候临洗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山间沟坡,野生牡丹随处可见(图1-1A.B)。西坪年家山年凤山老人说:"历史上西坪年家山、五藏沟一带野生牡丹很多。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不少。主要是挖丹皮遭到破坏,再后来70年代的干旱,山上草都不长,所剩不多的牡丹大部分旱死了。再后来的学大寨、平田整地,野生牡丹一扫而光。”
  现在,野生紫斑牡丹在临洗境内已难以找到。我们调查发现了几处以往农民从山区引种的一些植株。
  清末,西坪年家山农民年大福从附近山上挖了一株野生紫斑牡丹移植到家院门前,代代相传,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嘉珏、何丽霞等来临洮考察时发现了它,并将其中较大的一株引植到兰州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牡丹园。余下的植株现在年大福六世孙年作升院中栽植(图1-2A.B )。
  西坪五藏沟魏家老庄魏成文,1950年前后从当地山神庙台移植几株野生紫斑牡丹到自家园子。
  魏成文老人说:“五藏沟很早以前山上就长满牡丹,单瓣、开白花,也有开红花的"(图1-2C)。
  临洮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陈正国从康乐郭姬沟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
  临洮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陈正国从康乐冶力关引植的野生紫斑牡丹
  野生原种树势高大
  2009年5月,笔者到康家集锅盖梁自然村调查,发现两处野生紫斑牡丹原种。其中一处花的主人陈正国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是大队(村)的卫生员,我们背着干粮去康乐郭姬沟挖丹皮,顺便带回六七株小苗,栽在园子里,渐渐发展成了这一园子。”另一处花的主人王培智说:"房前屋后的单瓣牡丹,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先人从冶力关林区挖丹皮时带回来的。后来分成几十株,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单片片,没有多少看头(指观赏价值),主要是砸丹皮卖钱。"当初移栽,花的主人只是为了砸丹皮,却在无意之中保存了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图1-2D.E.F)。
  历史上,临洮及周边地区不仅是紫斑牡丹演绎进化的重点区域,也是紫斑牡丹品种群起源和分布的中心地区。直至现在,这一带山区农家房前屋后,单瓣牡丹随处可见(图1-3)。它是紫斑牡丹的一个亚种,即太白山紫斑牡丹,或称裂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ubsp.atava )。其特点:花丝、房衣、柱头白色或淡黄色,花瓣腹部有较大的黑色或深黑紫色斑,叶柄细、小叶15枚以上,较小,卵形,有缺刻,叶背疏毛。春季刚伸出鳞芽的叶片就像蒿草一样,它们是许多园艺品种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认为:临洮及其周边地区曾有野生紫斑牡丹广泛分布,历史久远。后虽不断遭到破坏,但至今农家还保留一些接近原种的原始植株。这些具有原始性状的植株,为植物学家留下了许多的研究课题,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图1-3临洮山区农家房前屋后的单瓣紫斑牡丹许多是早年从山林中引植的野生种 (曹玉孝摄)
  1.1.2园艺栽培的发端与发展
  在秦以前的古文献中,先民们将牡丹与芍药统称为芍药。直到汉代《神农本草经》对牡丹才有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安徒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两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根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以芍药以为名”。之所以称之为牡丹,是因为它"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为之牡(意指可以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于为何称牡丹为"鹿韭”、“鼠姑”,有人认为其落叶后枝干苍劲,有如鹿之角,而枝干平茬后又可萌生,又如韭,故谓之鹿韭。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公元前3300年一1600年)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时期,临洮一带的先民们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人们基本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沿洮河向阳而居。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范围正好是野生紫斑牡丹分布地区。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已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牡丹。
  人们对紫斑牡丹的认识与移栽培育,至少经过了两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这个历程大约从汉代已经开始,经历了由药用到观赏、由低级到高级(随意移植到择优移植)、由个别到广泛、由山区农家到城镇富裕阶层,再到皇家园苑的过程。从出土文物分析,临洮牡丹的园艺栽培,至少已有1600年的历史,甚至更早一些。这是因为临洮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栽培牡丹重要的发祥地。中原牡丹发展过程中,紫斑牡丹作为祖先种之一参与了起源。显然,这里的牡丹原始品种早于中原的有些品种。
  临洮东二十里铺汉墓群牡丹纹饰画像砖及临洮紫斑牡丹灰陶罐的出土,说明当时先民们已将牡丹作为吉祥物认识。牡丹的人工移植栽培已无可置疑,隋末唐初陇西郡公李建成移植牡丹到长安上林苑的传说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从牡丹皮药用价值的发现,到观赏栽培,最初是从山区农牧民引植开始的。他们起居生息中,常有牡丹映入眼帘。当初,他们对牡丹的认识是相当原始而朴素的,全凭着一种感觉。现在,山区农民还存在着这样朴素的心态。问:“你为啥栽这么多牡丹?”答:"好看。”一个"好看”概括了所有的初衷(图1-4)。就这样,由自然到必然,不断进化发展。
  图1-4临洮山区农家生活并不富裕,但对富贵牡丹饱含深情1.2历史时期临洮牡丹的发展
  明以前,临洮牡丹的发展情况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但临洮出土了很多牡丹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各个历史时期牡丹的发展情况。
  1.2.1唐代
  图1-52001年6月临洮出土一对紫斑牡丹灰陶罐,考古专家鉴定为唐初遗物
  图1-6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的牡丹纹饰压模砖,专家初步鉴定为唐代遗物
  从汉唐起,当时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临洮)所辖地区,农牧民从山上引植栽培野生紫斑牡丹到自己的家园,进而再从农家引植进城,并不断培育发展,进贡朝廷,流向中原一带。牡丹园艺栽培,已经开始。
  2001年6月临洮出土一对牡丹纹饰灰陶罐(图1-5)。灰陶罐为侈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6cm,口径14cm,腹径24cm,通体饰白色陶衣,在颈部以黑彩饰如意云气纹,腹部四面各绘一组牡丹纹样。牡丹花瓣层次分明,瓣间黑红两彩将花瓣隔开。四组两对主体图案是盛开的单瓣紫斑牡丹,下腹部饰花瓣纹一周。考古专家认为,这一对牡丹纹饰灰陶从罐形及图案分析,是唐初遗物。
  2005年秋,临洮东峪沟(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所在范围)砖厂取土时发现一处古墓,一目睹者回忆说“是族砌墓,墓室约4m2,高约3m”。其时,墓中遗物已被盗一空。一农民收拾墓砖数块,其中有一块为牡丹纹饰压模砖,长宽30cmx29cm,厚5.5cm。画框占砖体的三分之一(28cm x10cm),牡丹深凹其间,花插瓶中,花朵初开。文物鉴定专家苟惠迪认为是唐代遗物(图1-6)。
  2002年10月,临洮一民间文物爱好者从临佻西坪地区收藏到36块古墓雕砖,其中3块雕有牡丹纹饰,2块为长方形,长宽32cmX17cm;1块为菱形,边长16cm。所雕牡丹层次分明,形态逼真,雕工图1-7临洮西坪地区出土的唐代古墓传雕工精细、形态逼真,其中3块为牡丹雕砖,另有美人鱼、乐师人物等雕砖
  精细,艺术水平不凡(图1-7),是中唐遗物。
  除了先后面世的牡丹实物,民间还有陇西郡公李建成引植牡丹到上林苑的传闻: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长安,授其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公元618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为唐。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得意之时的李建成便从这一地区引植紫斑牡丹到长安上林苑,并带去了一名花工。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代李渊为帝。李世民继位后,只认陇西郡望,再未提及李建成移植牡丹之事(紫斑牡丹是中原牡丹起源种之一,但中原牡丹中的紫斑牡丹基因,一部分也有可能从陕西、河南一带的紫斑牡丹而来)。
  临洮是大唐李氏的祖籍地(图1-8)。唐高祖李渊称:"其先陇西狄道人,凉五昭王七代孙也"(《旧唐书•高祖本纪》)。这里紫斑牡丹繁盛,李氏族人及他们的后裔对祖籍牡丹自然非常熟悉,他们对牡丹的体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李浚《摭异记》有:"太和中,内殿赏花,上(文宗)问程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称首?'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笔记中提到的李正封,是郡望陇西人,即现在甘肃临洮人(《唐诗纪事》)。唐文宗(公元827年—835年)时他在朝廷任中书舍人。李正封能写出此千古名句,既与中后唐时期长安牡丹繁盛、人们赏花如痴如狂的热烈情景有关,也与他儿时观赏祖籍牡丹,至少与父辈和周围的人谈及牡丹时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图1-8临洮东二十里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遗址 (曹玉孝供稿)
  五代时,古陇西(今临洮)一带的牡丹还作为珍品出现在成都宫苑中。前蜀花蕊夫人的《宫词》有"牡丹移向园中栽,尽是蕃方进入来;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的诗句。花蕊夫人,前蜀王建称帝时其为淑妃。这首诗反映出蜀地宫苑牡丹是蕃方进贡而来。这里的蕃方,应指包括临洮在内的陇上一带。从唐代宗至应元年(公元762年)至五代末(公元960年)这一带陷于吐蕃,故称蕃方。
  临洮位于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中下游,是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相互消长融合的要地。在古代,临洮属于中国九州之一的雍州,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狄族建置狄道县始,这里就逐渐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临洮)。从汉唐之后直到宋、元、明、清的近两千年间,临洮一直为郡、府、州治所在,是中央政权连接西部少数民族的要地,也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是唐蕃古道、丝路要津。这里的紫斑牡丹在这样的历史大氛围下不断发展,它既是传播古老悠久洮河文化的媒介,也是源远流长洮河文化的载体。从隋唐起,这一带牡丹不仅大量移植古都长安,而且传入四川一带,这和宋•胡元质《牡丹记》记述前蜀主徐延琼厚以金帛不远千里从天水一带移植牡丹至成都宅第的记述是一致的。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汉唐时期,古陇西一带(今临洮)紫斑牡丹观赏栽培已比较广泛,并对中原等地牡丹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2宋金元时期
  图1-9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唐宋时期墓砖--牡丹童子图
  图1-102006年临洮潘家集伊家山出土宋代古墓牡丹压模砖
  宋金至元代,临洮牡丹是唐代观赏栽培的延续和发展。虽然从晚唐到南宋数百年间,今甘肃中部辖境归属不断有所变化,晚唐及五代时归于吐蕃;北宋时,今黄河以北归西夏,宋仅辖今甘肃中部地区;及至南宋,西夏属地未变,而北宋辖地为金人占领。在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冲突连续不断,但由于牡丹为各民族群众所推崇,不仅未遭到破坏,且金代中期又经历了相对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牡丹作为富贵之花,对人们的生活乃至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秦地春光似洛阳,牡丹名擅百花场”(宋•范纯仁)。临洮先后面世的大量宋金时代的牡丹实物可以充分反映这一发展历程。
  2005年,临洮东峪沟出土唐宋时期古墓砖,其中一块是牡丹纹饰压模砖——牡丹童子图(图1-9)。
  2006年8月,潘家集伊家山出土一宋代古墓,墓壁有多块牡丹压模砖相饰(图1-10)。
  图1-112009年临洮衙下红道峪沟出土宋元时期古墓牡丹雕砖、压模砖。图为"启门妇人"雕砖及砖雕牡丹图案
  2009年9月,临洮衙下集镇红道峪沟口新建砖厂时,发现一座宋元时期合葬墓。墓室长宽约2.2mx1.6m,高约2.5m。墓室正前方饰31cmx31cm"启门妇人"砖雕图案,两侧以砖雕牡丹烘托。另三侧主图案为二十四孝人物及牡丹雕砖。墓室上层按照房屋建筑屋檐构图,下层饰一周31cmX15cm牡丹压模砖。墓室男女古尸头朝南,随葬品有素瓷罐、碟碗等。墓室整体造型古朴豪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墓室四周均饰以牡丹雕砖及压模砖(图1-11)。可见当时人们对牡丹之推崇。
  1992年,临洮出土的明代青花釉牡丹双耳盘口瓶(高23cm,口径8.5cm,腹径15.5cm)古朴素雅,是紫斑牡丹发祥地人们崇尚牡丹的真实写照(图1-12)。
  2010年秋,临洮西坪地区一农民建房时发现一处方形拱顶古墓。墓壁四周以青砖砌成,其中大部分是神态各异的牡丹花雕砖。虽经年久积水,但雕砖仍图案清晰,还有彩绘痕迹。同时出土的还有瓷器碗、碟(已破碎)等,一方铜镜(直径14cm)基本完好,镜边阴刻"临洮府事诗验讫官" 字样。由此断定,这是金代墓葬(公元1142年之后),距今800多年(图1-13)。
  以上几处墓葬都处在野生牡丹广泛分布区域,又在马家窑遗址附近。从中大致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于牡丹的栽植和推崇。可以想象的是:从唐至宋元,牡丹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富贵祥和的象征备受青睐,活着相伴,死后相随。特别是封建王侯,在他们的豪华生活中不可或缺。
  与临洮相邻的临夏,1980年亦发现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进义校尉王吉墓,墓室四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牡丹纹饰压模砖至少有70多块(图1-14)。1953年兰州发掘的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年)墓葬中,墓壁四周也有砖雕牡丹。
  临洮一文物爱好者收藏有两只金代牡丹纹饰梅瓶(图1-15),告诉我们女真族推崇牡丹的信息:那就是1126年女真族统治者攻陷汴京(开封)入主中原后,接受并继承了牡丹文化。
  苟惠迪先生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洮东峪沟、东山、西坪等地出土的古墓葬中多有牡丹墓砖及饰物,只是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牡丹声誉的提高,人们才关注起来了”(图1-16)。
  图1-12临洮出土的明代青花釉牡丹双耳盘口瓶
  图1-15临洮文物爱好者收藏的金代牡丹纹饰梅瓶
  图1-14临夏曾出土金大定十五年古墓,墓室由以牡丹花为主的压模砖相砌而成
  图1-132010年,临洮西坪出土一批金代古墓牡丹雕砖。中为盆栽牡丹
  图1-16临洮及周边地区先后发现多处古墓葬牡丹遗物,图为部分牡丹文物
  1.2.3明清时期
  宋至金代临洮广泛栽植牡丹的社会氛围一直延习至明清时期。这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牡丹文化不断繁荣。特别到清代,临洮牡丹盛况几乎与洛阳牡丹比肩。明《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曾被贬河州(今临夏),当他途经临洮看到盛开的牡丹时,精神不禁为之大振,赋诗道:
  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
  秦地山河无积石,至今花树似咸京。
  “咸京”原来指秦都城咸阳,因秦王朝著名建筑阿房宫就建在靠近西安的渭河南岸,即今天西安西郊的赵家堡和大古村一带,后人遂以"咸京”代指古都长安。解缙诗中"至今花树似咸京”,说明明代临洮牡丹之盛可比昔日长安,同时也说明了临洮牡丹与长安牡丹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其代表作《闲情偶寄》中写道:"予自秦之巩昌(今陇西),载牡丹十数本而归。"李渔长期居于南京,并在寓所芥子园广植花木。他千里迢迢"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反映出当时"秦地”牡丹之盛,影响之大。
  明末《临洮府志》(公元1604年)将牡丹列入花卉属。到了清代,临洮牡丹已相当繁盛,清代诗人吴镇的牡丹诗反映了这一现实:
  牡丹真富贵,狄道颇称雄。
  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
  这是吴镇乡居故里时写成的。在诗中诗人饱蘸激情地抒发对家乡牡丹的喜爱。他说牡丹象征着富贵,而狄道(临洮)牡丹的美和蕴含的神韵简直雄称天下。那无边无际、美妙绝伦的花朵一直延伸到天际,其芳香的气息和绰约的风姿比起洛阳城的牡丹毫不逊色。在这里诗人逼真地展现了三百多年前临洮牡丹称雄天下的史实。在《松花菴文稿次编亥集》看花图自序中(图1-17)吴镇写道:“牡丹,殿春花也。洮阳地冷,四月乃开,富贵之来何其暮耶。予松花菴中,手栽数种,颇异寻常。顾自念,少而游学,壮而仕宦,近复主讲兰山。凡岁看此花者十不能二三焉。岂富贵在天,而名花亦复如是欤!会今年四月,皋兰歆友赵怀亭为予一看花图,人谓形容酷肖,将赋诗而纪之。因缀数旧作于图末以当小引。噫!予年已七十,岂能久看花者玩兹图也。乡思尔殷,请与牡丹约来岁花前甘心痛饮,当先为老人开也。”
  这一历史时期,临洮牡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栽培范围不断扩大。由山区农家向城区延伸,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争相栽培牡丹,并以此为荣,从而出现多处牡丹苑园。牡丹老人张蘅说:"临洮教场附近的岳家花园建于清代,占地两亩左右,栽牡丹上百棵,数十个品种。现临洮的老品种,像'佛头青'、'绿蝴蝶'、'醉杨妃'、‘观音面'、'紫绣球’等都是从岳家花园传下来的。"
  当时山上农家牡丹也向川区延伸。临洮沿川一带普遍栽植牡丹。临洮星罗棋布的庭院牡丹格局在清代已初步形成。
  图1-17吴镇咏临洮牡丹诗及《看花图自序》
  二是品种交流日趋活跃。由于临洮自古是陇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当时周边地区的许多优良品种引到临洮,临洮的优良品种也扩散到周边地区。据调查,清代临洗牡丹品种约30多个。现在,兰州、临洮、临夏、陇西有些品种同名同种,如'佛头青‘等。说明当时交流之频繁。清代,已有中原牡丹引入临洮。'银粉金鳞'是杨景周先辈从洛阳引进,现西坪边兆民家还有栽植。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引入临洗的中原牡丹(图1-18)。
  三是牡丹对人们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牡丹和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牡丹文化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处都可以看到牡丹的踪影。
  图1-18临洮清末引进的中原牡丹'银粉金鳞'至今风韵犹存
  1.2.4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历史短暂,且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一历史时期,临洮及周边地区的野生牡丹资源因挖丹皮遭到一定破坏,园艺栽培基本停滞不前。我们在调查中老百姓说:"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饥寒交加,哪里顾得上牡丹。只是牡丹如人,生命力顽强,房前屋后自在生长。"正因为这样,不少古牡丹得以保留。至于品种栽培,主要是城区社会名流及富有人家的花园栽植。如知名人士杨干丞家高大的牡丹树颇有名气。特别是岳家花园、宋家花园、苏家花园、史家花园和杨家花园保存了不少传统品种,使临洮成为紫斑牡丹品种保护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为建国后牡丹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当代临洮牡丹的发展与繁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之迎来了花王牡丹的新生。首先是人民群众品种保护意识增强,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群众栽植,机关、学校、部队、寺庙、道观栽植。临洮城内名人花园更是享誉陇上(图1-19A—G)。二是牡丹交流活跃。20世纪50年代初,民间虽然很少进行商品经营,但城乡之间,周边地区之间,牡丹品种交流却很频繁。临洗的许多优良品种引植到兰州、临夏等地;周边地区的优良品种也引入临洮。花农范效彦说:"新中国成立初,我父亲范立山在(兰州)邓宝珊花园务花,引来了一些兰州的牡丹。"临洮成了名副其实的紫斑牡丹栽培中心。三是牡丹栽培队伍不断壮大。临洮城里乡外栽植牡丹蔚然成风,有不少老人专门莳养牡丹,他们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临洮牡丹。如年凤山老人,2008年去世,享年98岁。他一生酷爱牡丹,选育出了数十个优良品种。1982年年已古稀的他,将10多个品种无偿捐给临洮岳麓山公园,供世人观赏。四是庭院牡丹进一步扩大。在洮河两岸,农家普遍栽植牡丹,星罗棋布的农家牡丹园成为陇上一道奇特亮丽的景观!
  临洮文庙大殿前的牡丹
  图1-19临洮城区的牡丹景观(A-G)临洮文庙八角殿前的牡丹临洮岳麓山伯阳宫大殿前的牡丹
  岳麓山凤台(传说老子从这里飞升)的牡丹(赵忠摄)
  穆扶提东拱北的牡丹
  临洮机关、学校绿地中的牡丹图1-21 1996年年会期间,中国牡丹芍药协会负责人和与会代表(右四起向左)王莲英、洪涛、李嘉珏、秦魁杰来临洮考察时留影
  图1-20从1980年代起,李嘉珏多次深入临洮、临夏一带考察紫斑牡丹,图为2010年在临洮紫斑牡丹研究繁育中心考察
  1978年的改革开放,把临洮牡丹的发展推向高潮。紫斑牡丹品种群地位的确定,使千年陇原上的中华奇葩撩开了神秘面纱,让世人观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嘉珏曾多次深入临洮、临夏一带考察紫斑牡丹,于1989年出版《临夏牡丹》专著(内容包括临洗及甘肃全省紫斑牡丹),并首次提出了紫斑牡丹品种群的论点,尔后得到园艺界的确认。1992年洪涛、李嘉珏将紫斑牡丹又提升到种的等级(图1-20)。1994年甘肃"紫斑牡丹学术研讨会”、1996年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第四届年会先后在兰州召开,推介交流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牡丹产业化发展。这两次会议期间,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会长王莲英等与会代表都来临洮参观考察(图1-21)。其时,河南洛阳、山东荷泽、北京、上海的专家学者、客商蜂涌而至,探讨研究,引植品种。尔后,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花卉专家也来临洮考察(图1-23)。时隔16年后的2012年5月19—20日,王莲英再次来临洮考察紫斑牡丹(图1-22)。自此,临洮牡丹迅速闻名于世。这一时期,临洮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对紫斑牡丹进行原产地保护,把花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号召大力开发紫斑牡丹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使临洮牡丹不断得到发展。东山造林站、新图1-22时隔16年后的2012年5月19日一20日,王莲英再次来临洮考察紫斑牡丹。左起赵孝知、王莲英、康仲英
  兴花卉集团公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牡丹园。以边宇民、曹希望为代表的牡丹种植队伍不断扩大,新优品种不断出现。截止2010年,临洮牡丹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牡丹种植专业户20多户。临洮牡丹的研究工作也不断取得进展。2003年,临洮第一个民营科研单位一一临洮紫斑牡丹研究繁育中心成立。该中心以研究示范紫斑牡丹栽培应用为中心,在抢救保护传统品种的同时,改进扩繁手段,采用嫁接技术,规模化发展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牡丹反季节栽培技术;引进中原、国外优良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选育紫斑牡丹新品种;进行牡丹盆栽实验及切花品种选育,发展盆栽、切花牡丹;进行紫斑牡丹品种调查,为世人提供紫斑牡丹种质资源和科研资料。
  在临洮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临洮牡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1996年年会在兰州召开,图为协会负责人和与会代表考察临洮的牡丹
  图1-231995年6月国际树木学会副主席Osti (左四)来临洮考察时的留影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教授多次来临洮考察研究紫斑牡丹,图为2010年在临洮考察
  与此同时,临洮周边地区的陇西、定西、临夏、康乐、榆中等地的牡丹产业也不断发展(图1-24A—F)。
  回顾临洮牡丹发展的漫长历程,首先我们不能忘记为确立中国紫斑牡丹品种群做出卓著贡献的李嘉珏、洪涛、成仿云、陈德忠等专家;不能忘记,为临洮牡丹事业做出贡献的牡丹界老前辈,他们是:岳尔欣、苏青若、杨景周、史鼎新、宋俊川等;还有年凤山、褚志铭、李汉秉、边进福、范立山、李萼、雍敬菴、李俊、刘富一、牟守荣、谢定基、黄国栋、杨万宽、虎彦博、张蘅、徐建国等老同志;现在为临洮牡丹事业辛勤劳作的边宇民、康仲英、曹希望、王志学、年登岳、刘林、孙生顺、晏国栋等。特别值得怀念的是甘肃省林业厅原总工张汉豪,他上世纪70年代在临洮工作期间,将紫斑牡丹引植东山造林站,开了林业部门栽培牡丹的先河。在这一段临洮牡丹事业不断发展的时期内,边宇民倾注大量心血于临洮牡丹事业。他带头种子选育、嫁接繁育和人工杂交选育;他选育出了5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他大力配合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的专家们对紫斑牡丹品种群的调查论证。现年已80高龄,他还辛勤耕耘在牡丹丛中。更为可喜的是,一代新人正在成长。他们继承前人的业绩,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科学的方法,做着更富有实效的工作。临洮紫斑牡丹研究繁育中心的康建慧,全身心投入紫斑牡丹科研事业,求实创新,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曹伯平接过祖父曹希望牡丹大业,阔步前进,已初见成效。临洮牡丹,前程似锦。
  陈德忠高工对紫斑牡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为2009年陈德忠陪同洛阳客人郭继明在临洮考察时留影
  边宇民高工现已年逾80,仍在为紫斑牡丹事业发展辛勤耕耘(肖长禄摄)
  牡丹老人曹希望和李嘉珏教授在牡丹园图1-24临洮及周边地区牡丹产业不断发展
  A.临洮紫斑牡丹研究繁育中心2003年成立,图为该中心的牡丹大花坛
  B.C.新兴花卉公司牡丹盛景及东山造林站盛开的牡丹
  D.临夏北塬金学行牡丹园一角(金学行供稿)
  E.榆中、兰州诺克牡丹园艺公司盛开的牡丹(陈富飞供稿)
  F.陇西杜建中牡丹园

知识出处

临洮牡丹

《临洮牡丹》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临洮牡丹》是由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先生和临洮多年从事牡丹栽培与研究的康仲英先生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长期积累、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以紫斑牡丹为中心,系统介绍了临洮牡丹的栽培历史、园艺品种、栽培技艺、主要特点、地域文化和发展前景。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