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洮民俗》 图书
唯一号: 292820020230000102
颗粒名称: 民间戏曲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
页码: 163
摘要: 在临洮,民间戏曲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城乡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村村耍社火、唱戏,有秦腔(俗称"大戏”)、眉户、小戏等,尤以小戏最受欢迎,这些小戏中有的是传统本子,如《拾黄金》《张琏卖布》《三娘教子》《李彦贵卖水》《柜中缘》等,流传地域比较广,而有些则是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戏目,如《杨三小》《怕老婆顶灯》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性"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临洗城成立了“福盛社"。该社负责人最早为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为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为张海青。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艺术剧社、民乐剧团、临洮地区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
关键词: 临洮县 民艺风俗 民间戏曲

内容

在临洮,民间戏曲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城乡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村村耍社火、唱戏,有秦腔(俗称"大戏”)、眉户、小戏等,尤以小戏最受欢迎,这些小戏中有的是传统本子,如《拾黄金》《张琏卖布》《三娘教子》《李彦贵卖水》《柜中缘》等,流传地域比较广,而有些则是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戏目,如《杨三小》《怕老婆顶灯》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性"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临洗城成立了“福盛社"。该社负责人最早为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为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为张海青。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艺术剧社、民乐剧团、临洮地区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

知识出处

临洮民俗

《临洮民俗》

民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它几百年来在民间自生自灭,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现象。在挖掘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抢救这些民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年代久远已经消失殆尽的民俗无法去实地调查,有些已经永远消失在岁月深处而无法抢救,我们只能尽最大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将绝大部分记录还原,尽管如此,有些内容还是无法完整地再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阅读